不过这不是蓝蔚担心的,反正储君按例不能出征,那别的皇子们离打仗核心越远她才越高兴,没有军队才威胁不了谢祯的位置嘛。她想去就是纯粹想出京玩儿,指挥佥事还没上任,闲得无聊。
    蓝蔚以为谢祯肯定会带她,就算话问出口谢祯面带踟蹰,她也以为谢祯是故意耍她吊她胃口,没想到谢祯是真不想让她随行。
    为什么啊?我给你们端茶倒水,我侍读当时就做得不错嘛!
    谢祯摇头:你多大人了还侍读?再说,内务有一水,也用不上你。
    蓝蔚环顾四周找到隐形人般的一水,对方微笑点头,让人生不起来气,倒是叫蓝蔚泄气了,待人接物她还真比不上一水细致。见她蔫了,谢祯就关怀起来,最后没办法,终于说了实话:讲武不轻松,赶去赶回也累,想教你为了之后出征养精蓄锐你倒还不肯了。
    蓝蔚从谢祯那里把详细情况看过,终于意识到,讲武并不靠嘴,而是魔鬼军训,这是冬天,谢祯赶到六安就正好是严寒的二月,她将要在大雨大雪中,逐一参加步兵、骑兵、炮兵的训练。甚至在长宁帝给她规划的训练科目里,谢祯要在三个月内完成□□、火炮、刀枪、弓箭的熟练应用,蓝蔚可以断定,即使是以强健著称的康王,也得累个半死,而搞笑的是,那些藩王的训练时间是七个月,甚至只有秦王和康王在训练科目上与谢祯相齐。
    谢祯身体不好,虽然上次投壶已经告诉蓝蔚,她武技还是不错,但体能这种事情,蓝蔚仍然认为她长期受责的身体却吃不消。
    何况长宁帝对她要求高到苛责。
    所以蓝蔚咬牙切齿忍不住嚷出他这是要你死是她逻辑推理的必然。
    可谢祯低着头,阴影打在脸上看不清表情:蓝蔚别人说我就叫人拖出去不必再进我清宁宫了,你说话怎么愈发轻浮了?
    谢祯很少责备蓝蔚,虽然语气不重,但已有了不满的意味,蓝蔚只能噤声,与此同时却坚定了总要想个办法能让自个儿跟去照顾谢祯的念头。
    这次讲武,许是要让某个藩王从军北伐。谢祯并没有真的要发落蓝蔚的打算,见她一副垂首思索的模样,就体贴地点明她所认为的此事关窍,却不知道蓝蔚还在想她军训的事情。
    但谢祯给了话头与台阶,蓝蔚总是得接,知道谢祯的判断很少有错,她便转念想着:这几个藩王里,最有可能的是谁?
    汉安、西昌二王今年才十岁,不过除了谢祯和鲁王,长宁帝的孩子都以擅武著称,他俩也不例外,如果比照元末时候,这个年纪也不是不能上战场,但领军不用做考虑,
    秦王一是年长、二是位尊、三是有点经验,论可能性当居首。
    康王以强健著称,能开二石弓,若是要做先锋,则非他莫属。
    建兴王今年十八,放现代正是刚成年的热血青年,随军长见识也不错。
    但谢祯不以为然:绝不会派大皇姐,你知道秦已是尊王之最,倘再有军功,向哪里加封?
    所以你认为是建兴王?
    不是不可能,但我觉得还是康王,一是康之上能加封的还有三级,二是父皇并不打算培养个元帅出来。
    谢祯的言下之意是建兴王很有进步余地,往边疆一体验,大概指挥、用兵就都能无师自通,而康王就头脑简单许多,成不了夺宗之祸。
    思路一到夺宗,蓝蔚就想起她那个时空的明朝,岂不就是边疆驻扎的燕王朱棣,发动了一场靖难掀翻了侄子的皇位吗?如此看来,长宁帝比朱元璋在这个方面,可能还多点远见。
    蓝蔚话在心里转了好几圈,才把自己一开始想的事情说出来:你来回奔袭三个月,本就要带护卫,藩王有自己的私军,你也该有禁卫效力,可寻常禁卫总不如私军贴心,不如就带我去吧。
    谢祯叹了口气,终于点头:也好。
    不过蓝蓝
    蓝蔚听她叫自己蓝蓝,终于松了口气,就像之前她责备自己说话轻浮叫的是全名,现在大抵是彻底消气了,可谢祯顿了两秒,竟然反而回到了那个话题:我还是希望你记住,燕朝储君与前宋太子不同,监国抚军、断狱征战,是我本分,而三个月的时间只是因为我奏了一件事情然后六月份是该回来亲手处理。父皇的安排,并无不妥。
    她并不是在说场面话,更不怕清宁宫内的只言片语被长宁帝听去,她与那些政斗没有半丝牵连似的,也是,储位安稳、百废将兴,太女殿下的清正坦荡源自燕朝赋予她的自信,以及一颗天下重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但蓝蔚心里还是觉得怪怪的,就如谢祯所说别人说我就叫人拖出去不必再进我清宁宫了,她几乎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说长宁帝的不是,谢祯似乎在无理的棍棒施加的伤痕下仍然相信亲情的存在,而蓝蔚自然受不了谢祯对长宁帝近乎单向的浓厚情感,因为作为一个活在过现代的人,即使是父女关系,蓝蔚也不能接受这样丧失理智的孺慕。
    可她劝不了谢祯。
    这时一水在门口出现,朝谢祯做了个嘴型,谢祯便点点头:桂先生来了,我得趁着没走把十二月的案子断了,你可以先走。
    再过几日你就要动身了,怎么还这么忙?
    是啊。谢祯整理着衣摆,天下又不会因我有事要办就停止运转,罪犯不会停止作恶、苦主不能为此忍气,我能做的只有自己赶着办了不然,你想过来帮我?
    谢祯见她不回答,笑了一声:你要真不想走,就待这儿,等会儿叫一水给你送茶点来。
    说完,她就跨出了门槛,蓝蔚可不是真想一个人留在太女寝宫里,连忙跟了上去,谢祯走了一段见她还是跟着,倒停下来转身叮嘱:你来了可不许偷懒喊累半路撂挑子。
    殿下怎么这么看轻我?蓝蔚争辩,却不忘记出门要换尊称,虽然还在清宁宫建制内宫人全是锯嘴葫芦,但往前殿走是有外臣的,被听到了就不妥当,因此后半句,她更是放轻了声音,只是桂先生曾是康王的老师吧。
    不错,桂先生既有学识,又潜心时政,做皇子师再好不过。
    谢祯这么评价,就惹得蓝蔚起了戒备:殿下除了每年年节之外,上次与康王有长时间接触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桂先生对时政有大见地,未必不能教出一个新的康王。
    谢祯轻轻晃了晃脑袋:你说的有几分道理,大有进步,不过你却不知道桂先生是为什么从康王那里回来的。桂先生本是我的文字老师,江南大儒,从康王在太原却不能适应气候,我便让他上折顺理把他求回来了,间隔才两年。况且康王这不是二月份就能在军中见着了吗?要是不适合领军,我会与父皇上报的。
    蓝蔚这才放了心,这一路就没再多言了。
    桂先生因为谢祯的令,不必站在殿门等待,此时正对着一沓有孩童高度的卷宗一起在殿内喝茶,谢祯早就习惯卷宗的分量,可蓝蔚放眼一看,差点惊掉了下巴,勉勉强强才回过神及时与桂彦良见礼。
    殿下,这是三法司十二月报上来的一半。
    确实不多,按理我不该偷懒,可确实讲武的事情还要分心准备,所以带来了休沐的这位上直卫帮忙,等等让人把另一半一并送来吧。
    殿下说笑了,只怕蓝佥事不擅刑名。桂彦良看着蓝蔚,并不避讳他对蓝蔚大概帮不上忙的认知。
    要是找个镇抚,禁中刑案不就有被再做手脚之嫌吗?她上任不久,又不通刑名,正好来打下手。
    桂彦良嗯了一声,打趣谢祯道:那臣差使佥事搬卷宗,殿下可别心疼。
    她皮糙肉厚的,搬个卷宗还委屈了?先生吩咐就是。谢祯坐在桂彦良对面,展开了卷宗,候在殿内的女官便上前磨墨。
    蓝蔚看谢祯和桂彦良能开自己玩笑,想必确实师生情义很有几分,便任劳任怨给两人分搬卷宗,不过既然殿内只磨墨的一个女官候着,想来平常是谢祯和桂彦良两人自个儿搬的这还真有点分量。
    先头几个立决的案子,都四平八稳,谢祯和桂彦良大多只是切磋两句便核准下去,但到了秋后决的案子,谢祯看的时间便长了些,还会翻来覆去重看。
    这样看的时间增长,反而不用蓝蔚搬东西了,蓝蔚额上的薄汗渐渐消尽,谢祯蹙紧的眉间反而多了几滴汗珠,半晌,谢祯抬了头:先生以为这案子是不是判重了些?
    桂彦良不直接回答,却问:殿下怎么看?
    梅义,先生也许不知道,是贵州都指挥同知梅思祖的长子,梅思祖因为是张士诚降党,投降时罔顾弟兄性命又只知道阿谀废话,所以即使立功也不得封爵,好在梅义争气,倒是在年轻一代里有军功有实权,征讨明夏后安抚百姓也有功。四川的左布政使参他这事,总不至于死。
    蓝蔚往卷宗上看,原来梅义说是容纵因空印案充军的人在家,与他们下棋、打双陆,让他们过得比当官还快活。空印案的判决是过了长宁帝笔的,着实不敬圣断。但如若说死刑其实燕朝死刑不多,除了杀、奸、谋逆这些罪,重罪都以充军为主,空印案是长宁帝自己发狠砍了几个人脑袋,可是梅义的事情显然是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然后到了谢祯手里。
    刑部为什么会判这么重?
    或者说,真的只经了这四道吗?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背景补充:(本部分只是补充文中没有展开的人物和事件,类似历史小贴士,非必读部分)
    桂彦良,擅长把孔孟和国情实际进行结合教学,比较通才,书法学的二王和怀素(阿祯更喜欢别的字体)。
    第5章 长宁十年(2)
    殿下,功不抵过啊。桂彦良只淡淡说。
    我是觉得,这罪本身也不至死。谢祯放下笔,她慢慢将眉头展开,但表情却没有半点柔和,反而看上去更加严肃,略迟,她又补充,父皇虽然对空印案追究得很广、用刑很重,主要是以儆效尤,并不同谋逆。即使那些人是牵扯谋逆发配边疆,梅义做出这种蠢事只能算勾连叛党,连叛党都只是充军,梅义又怎么会被判秋决呢?
    桂彦良虽然是大儒,但蓝蔚看他,好像还没有谢祯笃定,表情里有些犹豫。
    你下去吧。谢祯摆手让女官到外面守着,见她站在了门口,才对桂彦良道,父皇最重政令统一,梅义又确实有功,教他们重审吧,我认为贬官四级往北边调任就够给他教训的了。
    殿下桂彦良仍然踌躇,这时蓝蔚不巧与他对视了一眼,他们倒从彼此眼里看出来相同的顾虑,蓝蔚正在为有人和自己担心一件事高兴,还没反应过来,桂彦良话锋一转,臣见蓝指挥似有话要说。
    谢祯嗯了一声,抬眼看蓝蔚似乎在确认她是不是想说什么,然后站起身:你随我到偏殿去。
    她直接带走了蓝蔚,这也是桂彦良没想到的,但这也恰恰说明两人关系莫逆,那么要蓝佥事劝殿下不失为妙招。
    但蓝蔚哪里劝得了谢祯?
    蓝蔚把自己疑心是长宁帝借机试探她是不是真的懂了建国之初,需用重典的话的想法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可谢祯并不以为是:你多虑了。父皇真要试探,怎会做如此明显的局?况且梅思祖虽无爵位,论功也是欠他的,父皇对那些前朝吏员可以下得了手,对功勋还是相当怜惜。
    蓝蔚听谢祯侃侃而谈,总觉得她有道理,所以是劝不动的,她一边细想一边跟着谢祯回了前殿,空印案被发落的那些人确实大部分是元朝投诚的官员,因为盘踞地方已久,所以也更大胆地钻空子搞出空印的名堂,长宁帝不一定就不是瞄着他们去的如果这么说来,长宁帝意不在立威而在拔钉,那么梅义的事情和空印案确实有本质的区别。
    先生,我倒想看看那些充军者是怎么判的?谢祯又向桂彦良提出另一请求。
    桂彦良应是,便出去拿剩下的卷宗和谢祯要的东西,谢祯见蓝蔚还站在自己身边不动,一把把她推了出去,使了个眼色,也不等她回答,就又埋首于浩繁卷轶之中。
    蓝蔚只好快步赶上桂彦良,他看到蓝蔚也不意外,便开口道:看来佥事只勉强劝住了殿下。
    蓝蔚沉默两秒,决定还是要点脸,没有,倒是我被殿下说服了。
    桂彦良微微斜了眉,很有点惊讶:殿下这不是差我们去取充军者的卷宗吗?不是要再斟酌?
    我猜不是,桂先生真不觉得此事虽然蹊跷,但与上头无关?
    我知道殿下意思,可若说有人大费周章专门对付梅义,总好像也没什么可能。桂彦良作为年长大儒,与蓝蔚对话也无自持之意,言语随和,而之后对都察院候着的小官,也无二样,这让蓝蔚挺有好感。
    不一会儿,小官背回了谢祯要的卷宗,连同之前没送去的剩下一半一起交到蓝蔚手里,回去的路上冬日暖阳正顶,已是饭点,但谢祯显然没有吃饭的意思,四个尚膳的女官并一水站在前殿门外,却还越不过之前磨墨的女官进入殿内,只是在外候着,一水见到桂彦良来,连忙行礼,又说:桂大人,您看这
    不用把话说全,桂彦良显然习惯这场景,点了下头自己进去了:殿下。
    他只一个称呼却没说话,谢祯再一瞧门外探头探脑的一水便明白了:进来吧。
    她把卷轴都归置到一边,蓝蔚去帮她,然后就发现之前那一半谢祯几乎都批阅完了。她和桂彦良出去这一趟,倒是某种意义上又偷懒了,搬东西跑跑腿和窝在十尺见方的屋子里工作,蓝蔚自然喜欢前者不过不能怪她,是谢祯推着她去偷懒的,一想到太女殿下这种暗戳戳的暖心属性,放到现代去肯定正受欢迎,只不知道以后要便宜哪家公子,呸不对,太女殿下日后可要后宫俊男三千,该是他们十八般武艺邀宠,享受不了殿下的温柔。
    两个尚膳女官搬进了一张大圆桌,另两个布了菜,盖一揭,蓝蔚就真觉得饿了。
    长宁帝和谢祯都勤政爱民,要说花钱的爱好,长宁帝还对玉器古玩有把玩的兴趣,谢祯更只喜欢远观而已,按理说在这对父女统治下,这应该是个很朴素的宫廷。但论说生活,燕朝宫廷也没过得缩紧裤腰带式的俭朴,尤其是吃食
    蓝蔚之前就很喜欢在谢祯寝宫里喝下午茶,对谢祯小厨房做的点心赞不绝口,而午饭的菜色,也不让她失望。
    蓝蔚不知道这是不是谢祯的常量,不过就算是三个人,十八道菜也不少了。
    胡椒醋鲜虾,烧鹅,椒醋鹅,椒末羊肉,水晶饺这些是生长在元朝的皇帝勋贵的口味,宫宴也要备,但其余的菜色则偏南方,许是谢祯照顾桂彦良口味安排下去的,有笋鸡脯和炙蛤蜊之类。蓝蔚是个两辈子的北方人,自然不与桂彦良争菜,拿过香油饼,夹了一筷子菜吃起来。
    说起来主食也各有安排,尚膳放在桂彦良那里的是碗香米饭,碗只有一掌的口径;给蓝蔚的是香油饼,小巧玲珑却叠了足足三十片,大概趁着吃撑去的;谢祯则用了一屉砂馅小馒头,小馒头一口下去,豆沙馅微微溢出,一线红嵌在香软的白色里,分外可爱,说句大不敬的话,蓝蔚觉得谢祯那口晶莹的牙是正配这馒头,虽然古代没有含氟牙膏,但谢祯的牙齿整齐而洁白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太女观察日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作者:不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不识并收藏太女观察日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