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第74节

    临别的时候,罗大娘托他们帮自己带一个包袱去常乐县。

    那包袱里头,便是一封信件,两套衣袍,并几双绵袜,这些衣服袜子,皆是罗大娘从这条街上的铺子里买来最好的布料,絮上自家铺子里收来的那些丝绵,一针一线缝制出来。

    听闻他们这些人今年要走北边那条路,不过长安城,于是罗大娘便没有让他们给长安城的四娘等人带信。

    四娘她们留在长安城,吃穿总是不缺的,阿枝亦是个心细的,对四娘五郎他们也十分尽心,罗大娘当初在离开长安城以前,便是把那几个托付与了阿枝,另外她还见过了王当、陈七,与马家人也打过了招呼,甚至还专程去了一趟白府。

    那一日白府的男人们皆是不在,白家阿婆接待了她,老妇人宽慰她说:

    “大娘你且放心去,不说还有我们白家人,圣人爱惜你家三郎才华,令他去往那常乐县,亦有其深意,不会眼睁睁看他年幼的弟妹在长安城被人害了去。”

    送走了这些离石商贾,罗大娘依旧每日做着生意,当地若有一些时令水果成熟了,能做罐头的,她便采买回来做成一批批的罐头,放在后院那几间空屋子里。

    她却并不知晓,此时的长安城亦是十分热闹,缘是有胡商从那常乐县弄来许多细针。

    那针既ji,ng细又耐用,手掰不断,一根便只要一文钱,城中许多百姓纷纷去买。

    又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听闻在那常乐县,这样的细针,一文钱能买三根。

    这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各种型号,听闻在那常乐县皆是一样的价钱。

    一时间人人向往,有一些胆大的商贩,当即便收拾行囊往那常乐县去了,也不管河西眼下还有战事

    ——打仗那不是高昌国那边的事情嘛,关常乐县什么事,他们就是去买个针,买完就回来了。

    第310章 收编牧民

    长安城的商贩们还在刚刚出发的路上,常乐县这边却早已是人头攒动。

    三根细针才卖一文钱,原本就比市价便宜些,再加上又是那么过硬的品质,叫人怎么能不争着抢着买。

    毕竟在眼下这个年代,衣服鞋袜这些东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针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就像盐一样重要,做饭不能没有盐,缝衣不能没有针。

    常乐县这个地方处在河西走廊靠近最西端的位置,河西走廊就是在大唐西面、黄河以西的陇右道,基本上就是后世甘肃省所在的地域范围,在地图上看起来就是长长的一条。

    在常乐县的北面,是高昌焉耆等一众西域小国,还有突厥帝国,南面则是吐谷浑和吐蕃。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常乐县距离这些地方还更近一点。

    近来常乐县出了这样的一款细针,便有不少周边国家的商贾前来买针。

    有正儿八经带了通关文牒入关来买的,也有一些私自翻长城过来的,但是最近这段时间翻长城很危险,高昌那边正在打仗,大唐边境上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们也都很警惕,一个弄不好就得被当成细作捉起来。

    从前边境上的那些自发形成的集市,近来因为形势紧张,大多也都没了踪迹,于是很多人便只好从一些住在边境上的常乐百姓那里购买。

    近日来常乐县买针的人很多,针坊那边每天也是开足马力生产。

    以目前他们的生产能力来说,每天能做两千多根细针,并不够卖,一些没能及时买到的商贩,只好暂时在常乐县中住了下来,好在这里的住宿伙食都不贵。

    三根针卖一文钱,目前对于针坊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赚头,但是这个针坊有公府扶植,目前还在持续投资中,目标是通过一些辅助器械的使用,尽量提高制针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作为回报,针坊这边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细针,便是为了给常乐县吸引人气,毕竟他们县中还有其他行业需要发展,没有人气那就什么都别提的,不说别的,光是街面上那些铺子每个月的税钱都交不上来。

    目前衡二郎等人已经为这个针坊打造出了一台拉丝机,脚踩式的,先把铁条固定好,然后几个大汉站上去,三下两下就能把它拉长拉细,然后再把这条铁丝固定在更小的模具中再次拉丝,经过数次重复之后,就能得到制针所需要的粗细。

    在这个拉丝机之后,他们想打造一台针鼻打孔机,这个比较困难,想要在一根细针上打孔,这不仅要有极高的ji,ng准度,钻头的选材也是一个问题,而且还要考虑投入使用以后的成本消耗。

    衡致等人每日与那些匠人们在一起研究新设备,罗用去看过几回,本来还想跟着出出主意的,结果他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有点跟不上衡致他们的节奏了。

    在造过了燕儿飞等物什,又把齿轮、轴承、滑轮这些东西吃透了之后,他们这些人现在对于这些机械的制造已经颇有心得了,与罗用这个只会照搬书本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的门外汉,逐渐也已经拉开了距离。

    罗用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弄来钱、金属,还有匠人。

    前几日羊绒作坊那边有个小娘子,问罗二娘,言是自家阿耶能打铁,问那针铺收不收,罗二娘与罗用说了,罗用便叫他来试试,只要真有手艺,每月工钱肯定在一百文以上。

    结果那人就来了,那是真厉害,炒钢手法十分ji,ng妙,把跟他一起干活的其他匠人甩出去好几条街,现如今他炒出来的钢材,都是优先供应给衡致他们打造器械之用。

    至于工钱,因其技艺过人,目前便与他每月三百文,与羊绒作坊那边的几名管事相同,这人也很是高兴。

    听闻他从前乃是焉耆国的一名匠人,专门为那些铸造刀剑的剑师们炒制钢材,因其手艺高超,在行业中也颇有一些名气,后来因为同行排挤,迫于无奈才跑到大草原上放羊。

    却是不知真假,眼下毕竟还是敏感时期,罗用便与自己那几个弟子叮嘱,暂时便只叫他炒钢,不让他接触其他技术。

    此事过后,接连又有数名匠人来投,手艺虽是参差不齐,但总归还是用得。

    听这些人说,现下突厥与唐正在对战,他们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其实比生活在城池里的汉人更加紧张,像他们这常乐县,好歹还有一堵城墙挡一挡,在草原上那就不一样,他们这些牧民万一碰上军方的人,不管是哪一国的军队,最后往往都要遭殃。

    当然,这个针坊开出的待遇足够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月一二百文钱,基本上也够养活全家老小了,家里若还有一两个女儿能进了羊绒作坊的,亦或是脑子活络些,倒腾点酒尾细针之类出去卖的话,那日子也就比较滋润了。

    这常乐县虽是小城,但生活总归还是比那草原戈壁上便利许多,一应生活所需随时都能买到,不时还能下个馆子,眯几口酒尾,这样的日子过惯了以后,渐渐的也就不爱到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放羊跑马了。

    要说缺点的话,主要就是这关内的生活,总归还是拘束了一些,若是遇着好官员还好,若是遇着不好的官员,日子可就难过了。

    这几日,公府方面贴出公文,让常乐县中这些个还没有户籍的,赶紧到公府去一趟,把户籍给上了,于是这些牧民就开始有些纠结起来。

    这一日,那几个正跟着胡商们学胡话的长安城来的士族小郎君们上街打牙祭,然后就听到旁边桌子上两个牧民正在吃酒说话。

    这两人自己带了酒囊,就在这店里叫了一盘凉拌菜,两个人一口酒一口菜对着吃。

    “哎,你家是不是也没入编户啊?”一个看起来相对瘦小一些的牧民言道。

    “入了,我家大娘先前入的羊绒作坊,便说不入编户拿不到工钱,即便是那罗县令不查,上边的官员哪一日心血来潮查起来,也是麻烦。”瘦子对面那高壮牧民喝了一口酒尾,哈了一口气,把自家的情况与他讲了。

    “入了编户便要缴税啊,还要服徭役。”瘦小牧民忧心忡忡道。

    “不怕。”高壮牧民浑不在意。

    “眼下这罗县令虽是好官,就怕下回来个贪官啊。”瘦小牧民又是摇头又是叹气。

    “不怕。”高壮牧民还是那句话。

    “你这浑人,便只识得眼下这几口吃食,怎不知为以后想想?”瘦小牧民怒其不争。

    “我自然有我的思量。”高壮牧民嘿嘿笑了两声。

    “你又有甚思量,说来与我听听。”那瘦小牧民问他。

    那高壮牧民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你看那长城才多高,我家大娘都能翻过来,难道还能关得住你我不成?这关内的日子若是好过,你我便在这里过,这关内的日子若是不好过,咱便只管回去放羊。”

    “啧,你说得倒也颇有道理。”

    “原本便是这个理。”

    “瞅着风向若是不对,咱便赶紧走了吧。”

    “那是。”

    “你走的时候记得叫上我,届时咱们两家还在一起。”

    “那还用说。”

    “吃酒吃酒……”

    “咳咳咳!”旁边桌面上的一个小郎君,差点没被一口白水给呛死。

    这都什么人啊,有好日子过的时候就翻墙过来当编户,一旦日子不好过了立马就得翻墙溜了。

    就这样,在之后的几日中,常乐县顺利收编了这批随时准备开溜的牧民。

    照理说在罗用手里头,应也是不能叫这些人给溜了的,至于等将来换了官员过来以后,他们这些人到底溜不溜,那就不归罗用管了。

    第311章 大捷

    农历七月份,高昌国那边传来消息,言是唐军与高昌军队合力把突厥打跑了。

    李道宗与高昌王子麴智胜正率领大军一路追击,目的就是要将他们驱逐到更远的地方去。

    然后又有传言称,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病重,此事乃是由李道宗亲眼见证。

    此前圣人宣那麴文泰进京觐见,麴文泰称病,不能前去长安城,其病乃真,并非托词。

    麴文泰确实是生病了,而且病得相当重,在原来的历史中,侯君集领着大军抵达高昌国,兵临城下的时候,麴文泰就死了。

    在一些唐朝史官编撰的史书中,称其惊惧而死,未免有失公道,毕竟当初李世民下诏宣他进京的时候,人家就已经说了自己病重。

    如今,因为罗用这个变数,历史稍稍发生了一些改变。

    虽那高昌国依旧被唐政府置为西州庭州,但历史上原本的唐灭高昌之战,却变成了唐与高昌合力对抗突厥之战,统领大军的人也不再是侯君集,成了李道宗。

    麴文泰这一次竟然也挺了过来,兴许是因为麴智胜先前去了长安城,高昌国那边不能没人主事,他一时还不能死。

    兴许也是因为那新国宝,很多高昌百姓都听闻高昌王得了新国宝,国王对它敬若神明,日日供奉,却鲜少有人知晓,此宝究竟是为何物。

    总之,高昌国王麴文泰就这么不知不觉渡过了一个死劫。

    罗用听闻了这个消息,也是替他感到高兴,不知道等那唐玄奘取经归来那一日,这麴文泰是否还能好好活着,其实也没有多长时间了,若无意外,玄奘法师在贞观十七年前后便能回唐,届时必定也会经过这条河西走廊,只不知罗用到那时候还在不在此地做官了。

    听闻唐军大捷,常乐县城中的氛围顿时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城中百姓大多都显得很高兴,粮价也有下降的趋势,周边地区到常乐县买货的商贩逐渐又多了起来,再加上又有针坊的带动,七月份的常乐县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了。

    只是西域的胡商们,今年却少有入唐者。

    常乐县因为今年刚开的针坊,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敦煌那边就不同了,当地很多商贾就是做的过往胡商的生意,胡商们今年若是不来,那他们这一年的营生便也没了着落,就好比是农户遇到了灾年,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全家老小都不知道要靠什么过活了。

    近来也有不少敦煌那边的商贩到离石县买针,这针总是好卖的,只要能买得着,无论拿去哪里,转手后总能赚一笔。

    然而常乐县的针却并不好买,每日只出那二千来根,寻常小贩过去,一次便只能买到一百根,若是想要多买,就得找针坊中的管事商议,倒是也能买到,只是要多等一些时日罢了。

    常乐县这边吃住虽也不贵,但还是有很多小贩不舍得花这个钱,于是便有不少人租了城中百姓的房屋,自己从家里拿了被褥过来,自己在这边生火做饭。

    也有一些商贩合租一个小院的,也有拖家带口过来的,甚至还有自己动手盖起了土坯房的,俨然就是要在常乐县长期生活的架势。

    敦煌那边的县令为了这个事还特地跑了一趟常乐县,言是过来拜访亲友,顺便把罗用喊出去吃了一回酒。

    酒桌上,那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罗用绝对不能把这些人编入常乐县户籍,绝对不能跟他抢人,要不然就算罗用有唐俭这个大靠山,他也不干,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云云。

    罗用再三跟他保证,只要是已经入了周边这些城镇的户籍的,常乐县肯定不会跟他们抢人,说到做到,要不然就把他罗棺材板儿这几个字倒过来写。

    “你那几个字倒过来写也太难了些。”

    敦煌县令回去以后,想来想去还是不放心,但他也没奈何,只得让手底下那些吏员们盯紧着些,一边又联络了沙州和瓜州两地的一些官员,私底下通了信件,大家的态度都很一致,那棺材板儿若果真抢了他们的编户,他们这些人立马就联名上书。

    瓜州刺史陈皎作为罗用的上司,并没有跟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上,他跟这些人所,罗三郎年岁虽轻,行事却有法度,断不会那般行事,叫他们无需忧心。

    毕竟他还是刺史嘛,刺史的政绩不跟那些县令似得,死死就跟编户和税收捆绑在一起。

    罗用确实也没打算那么干,他又不是想要编户想疯了,怎么可能去做那种会引发众怒的事情。

    但是对于这些周边城镇的小贩们的到来,他还是乐见其成的,这些商贩虽然是敦煌等地的编户,不能入常乐县户籍,也不在常乐县纳税,但是在罗用看来,他们这些人并不仅仅只是代表着编户和税收,他们还是劳动力和消费者。

    早前他们常乐县这个针坊,每日便只能做两千根针,现在每日已经能做两千七八,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劳动力充足。

    在制针的过程中有一个磨针尖的活计,不需要什么技术,寻常人便能做,还未经过淬火的细针,质地并不十分坚硬,用锉刀和石头打磨,不肖片刻功夫便能磨出针尖。

    针坊这边就把这个活计派发出去,当地百姓到他们那里领了锉刀石块和细针回去,每日便在家中磨针,磨好了拿去针坊交工,磨多少针便给多少工钱。

    那些在常乐县中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小贩们,每到针坊派活出来的时候,一个个便都争着抢着去领。

    罗用近日在街面上行走,就看到街头巷尾很多百姓都摆了胡凳坐在那里磨针。

    这磨针也不是什么好活计,磨个一根两根的还不觉得,坐在那里磨上大半天一整天,那也很辛苦,时日长了,不管男的女的,一个个都把手上磨得皮糙r_ou_厚,乌黑发亮。

    不过在眼下这个年代,在他们瓜州这样的地方,能给当地百姓增加一个经济来源总还是好的。

    罗用近来偶尔若是得空,也会搬个小马扎出去跟人一起磨针,其实他也磨不了几根,主要就是为了和群众拉近关系,顺便获取各种消息,常乐县这些百姓都挺喜欢他们罗县令的,什么事情都愿意跟他说。

    不过他们最近说得最多的,还是罗用去年从胡人那里得来的种子,今年开春便都种下去了,有一些是菜蔬,夏里便长成了,也有不错的,于是便留了种子,也有难吃的,滋味奇奇怪怪的,还有一些怎么瞅都像是野草藤蔓的。

    其中并没有罗用期待的棉花,也没有后世常见的一些特别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

    除了这些种子的事情,罗用近来还听了不少八卦,大伙儿近来最爱讲的一件事,便是那吕三与阿秀的婚事。

    那吕三原本家境贫寒,他本人乃是在罗用成为常乐县县令以后,才成了公府差役,每月能得三百文钱,还管一日三餐四季衣裳,在他们这小破县城,也算是出人头地了。

    阿秀的家境原本是要比吕三好些,她那耶娘皆都是吃得了苦的,两口子就是两个壮劳力,常年与人卖力气,阿秀又是个勤快懂事的,从小便在家中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是挺像样子。

    传闻那吕家去岁与那阿秀耶娘求亲,阿秀耶娘却是不应,原因是他们两口子那时候一起卖酒尾,每月里挣得比吕三还要多些。

    又言那吕三耶娘俱都老迈,下面又有两个弟妹,阿秀嫁过去以后又要服侍老人,又要拉扯年幼的弟妹。他们家阿秀自小懂事又勤快,左右邻里都是知晓的,长相亦是不差,当耶娘的自是要为她寻个好人家,怎肯送她去吃苦?

    这话说得倒也有些道理,婚姻此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秀与吕三便也没什么可说道的,一个自小便是本本分分的好姑娘,另一个又有一份公府中的差事,若是闹将起来,弄得不好,一个便要丢了名声,一个便要丢了差事。

    若事情便只是这般,那便谁也说不着阿秀耶娘的不是,只是今岁起了战事,情况又有一些不同了。

    自打那战事起了之后,常乐县中这个官办的酒坊便很少酿酒了,于是那酒尾也就很少了,这一下子,阿秀家里几乎断绝了收入,她耶娘虽然还能与人卖苦力,只是那卖苦力的收入,与那卖酒尾的收入比起来,着实微薄。

    后来阿秀耶娘便寻了人去探那吕家人的口风,吕家耶娘虽不喜这两口子先前推拒过他们一回,但又着实喜爱阿秀人品,加上两个年轻人也是自小熟识,想了想,还是应了。

    原本以为事情到了这一步总该定下来了,没想到近日听闻唐军大捷,再加上又有他人中意阿秀,有意求娶,阿秀耶娘便心生悔意,自己偏又抹不开面子,便要阿秀去与那吕三说,让他家退亲,阿秀不肯,便挨了她娘一顿打,被左右邻里听了去,没两日便传得满城都是。

    众人皆言那南氏夫妇、也就是阿秀的耶娘不是厚道人,那南大郎的弟弟也不是个像样的,撇下老婆孩子不管,自己跑敦煌那边被个有钱妇人养起来。

    就他们南家那样子,与那吕家做姻亲,哪里又亏了他们,要知道吕家虽然破落,家风总归还是好的,那吕三郎又识得字,如今又在公府做事,将来兴许也能搏个好前程。

    这样的人家竟是不肯叫阿秀去,又要悔婚坏她名声,如此做法,哪里像是为了儿女着想的样子,分明是被猪油蒙了心。

    众人只把这事当闲话与罗用说了,罗用这个县令着实也是没有什么架子,大伙儿整天看他与胡商们吃酒讲笑话,在街面上买菜,有时候还跟人讨价还价,近来又常常看他搬个小马扎出来与人一起磨针,有时候还真容易忘记了这人是个县令身份。

    哪知这一日,他们正在这边说着话,那边阿秀的阿耶南大郎担着扁担水桶出来挑水,罗用见了,便招招手喊他过来。

    “县令可是有事?”南大郎没怎么与罗用打过交道,在他跟前还是有几分拘谨。

    “听闻吕三郎要与你家阿秀成亲,这在咱公府里头乃是头一份,我还道要与他备一份厚礼,怎的近日听闻这婚事竟是成不了了?”罗用笑嘻嘻对他说道。

    “却无此事。”那南大郎一听,当即便道:“不知县令从何处听闻?”

    “没有便好。”罗用笑了笑,大手一挥就说了:“吕三郎是个好儿婿,这个媒我保了,而今唐军大捷,众人心中皆是欣喜,你家这一场婚事,倒是赶上了好时候。”

    那南大郎初时听闻罗用问他阿秀的婚事,便担心他责问自己打算悔婚的事情,此时见他非但没有生气,又说吕三是个好儿婿,又说他家这一场婚事赶上好时候。

    南大郎听闻了,心里就很高兴了,谢过罗用之后,挑着一担水,高高兴兴就回家去了。

    待他走后,便有那心直口快的,与罗用说道:“怎的这样的人,县令竟还要与他做体面?”

    “这有什么,还是年轻人的婚事要紧。”罗用吹了吹锉刀上的铁灰,笑着说道。

    站在罗用的立场,自然也是不喜南氏夫妇的做法,但是想一想吕三与阿秀眼下的处境,他心里头的那点喜与不喜,又有什么要紧。

    第312章 儿板材棺罗

    寻常老百姓办婚事,也没那许多讲究,尤其是在常乐县这种边陲小城。

    那南氏夫妇近来因为其有意悔婚一事,没少遭人背后议论,为了早日平息这一风波,他们也是希望阿秀与吕三郎能够早早完婚。

    也是担忧拖得时日长了,到时候又生出什么变故,若是果真那般,阿秀将来怕就再难寻着好人家。

    吕家这边,吕三耶娘本就中意阿秀人品,也知晓自家三郎喜爱阿秀,若是错过这桩姻缘,那头倔驴便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肯松口再谈婚事。

    南家那边既是有意要早早完婚,那便早早完婚吧,又有县令作保,又赶上唐军大捷,赶在这时候办婚事,着实也是应景。

    七月底,吕家迎娶南家阿秀,在家中办起了酒席,除了两家亲戚,与吕三同在公府当差的那些个差役也都去了,有些个今日要当差,便只是过去露了个面,至于那些个不用当差的,自然是要留下来吃酒。

    罗用也去了,果然与这小两口备了一份厚礼:男女各一套羊绒衫,一辆燕儿飞,一套三十根装的细针,还有两坛橘子罐头。

    前面那几样也就算了,最后这一样橘子罐头,常乐百姓何曾吃过?听闻这橘子产于淮南,距离他们这里好几千里地,这两坛罐头运到此处,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听闻唐军大捷,近日我也是高兴,刚好赶上这吕家与南家办婚事,某今日便把这橘子罐头拿出来,跟大伙儿一块庆贺庆贺。”

    说话间,便有人搬了成摞的粗陶碗过来,罗用开了一个罐头,当着众人的面分了几碗,然后便把勺子递与那吕翁,让他给众人分发。

    吕翁伸手接过罗用递给他的木勺,一勺一勺仔细分发。

    他活到这一把岁数,橘子这个东西,也是头一回见,今日能给众人分一次橘子罐头,着实也是一件幸事。

    那木制的勺子在罐头坛子里轻轻一荡,又香又甜的橘子味儿便飘了出来,一勺罐头舀上来,一瓣瓣晶莹剔透的橘红色橘子r_ou_,在那清透微黄的汤汁中半飘半沉……

    在场好些人这时候皆已是看直了眼,吞咽口水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吕翁让帮工们将这一碗碗的橘子罐头捧到各桌,分到众人手中,于是这些生活在边陲小城的普通百姓,人生第一次尝到了橘子罐头的滋味。

    对这个到处都干巴巴的边陲小城来说,橘子罐头的滋味是惊艳的!

    罗用听这些人吃得啧啧作响,也只当没听到,见有些人捧起陶碗舔那碗底,也只当没看到。

    在这个贫瘠的年代,舔碗底这种事太寻常了,想当初他刚醒来那会儿,四娘五郎他们喝完了粥也爱舔碗底。

    “某这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不曾想有生之年竟还能有吃到橘子的一日,真是托了罗县令的福啊!”席间一个老者感叹道。

    “这有甚。”罗用摆手道:

    “听闻自从凉州城那边通了去往长安的水泥路,便常有一些商贾运了各种水果罐头过来,凉州城中的寻常富户便能买来吃,哪一日我们这边若是也能通了水泥路,诸位便也能吃上水果罐头了。”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众人却是不信。

    “咱们这儿要甚没甚,圣人因何要千辛万苦令人修这一条路?”

    “咱这儿离那凉州城,没比长安离凉州城近多少。”

    “甚的水果罐头,这辈子怕是不用想咯。”

    “今日吃过了这一回,便也没有遗憾。”

    喜宴之上,众人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却是无人把罗用那一番话当真,只当罗县令是在与他们说笑呢,毕竟他原本也就是个爱说笑的人。

    对于这时候的常乐百姓来说,把淮南岭南的水果运到他们这里,并且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事情。

    罗用也没有与这些人较真,这种事原本也很平常,就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想象不到二十一世纪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这些东西,人类的思想必然会受到时代的限制,能够突破这种限制的都是天才。

    罗用不是什么天才,他只是拥有一段异于常人的际遇而已。

    “你俩过来。”罗用笑着冲吕三那两个弟妹招了招手。

    “……”这两个小孩有几分扭捏地走过来,他们依稀也能猜到罗用喊自己过来做什么。

    “拿去吃吧。”罗用把自己那碗罐头递给他们。

    今天晚上总共就开了两坛罐头,来吃喜酒的人这么多,每人也就分到一个碗底,最后轮到了他们吕家人自己的时候就更少了。

    罗用毕竟是今天晚上在场所有人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个,这罐头少了谁也不能少了他的。

    “不、不用了。”年岁稍长的男孩推拒道。

    “我阿姊与我送来好多,并不差这一碗。”罗用笑道。

    两个小孩回头去看自家大人的面色,见他们好像也没有要拦的意思,这才伸手接了:“谢过县令。”

    若换了在二十一世纪,罗用断不会轻易将自己吃过的食物递与别人家的小孩,眼下这时候却很不一样,穷人家的孩子吃都吃不饱,哪有那许多讲究。

    橘子罐头这东西从南方运到长安城便已算是难得,从长安城运到凉州城,便是稀罕物了,再从凉州城运到他们常乐县这里,更是十分金贵难得,就眼下这三年五载,寻常百姓肯定还是吃不起的。

    吕家老两口过来与罗用道谢,罗用让他们不用太在意自己这边,好好招待其他宾客要紧。

    罗用这个人,平日里就常常在街面上行走,城中许多百姓都与他说过话,这时候就算他这个县令也在,众人还是该吃菜吃菜,该吃酒吃酒,氛围也是比较随意,并不十分拘谨。

    男人们吃酒,女人们闲聊,还有成群结队的小孩子在这个院子里跑进跑出……

    从前罗用原本是有点不耐烦这些的,这两年不知怎的,竟也开始喜欢上了这样的氛围,不知是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太过枯燥贫瘠了些,还是因为他罗用这个人终于不再画地为牢拘束自己的缘故。

    乔俊林正被一群差役拉着吃酒,一群青壮吆五喝六的,乔俊林倒也放得开,与这些人吃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乔俊林这小子年纪越大,便也是叫人有些看不透了,看他平日里读书也是勤奋,与唐俭等人说话,也是一派的文士风范,反过来,跟这些吆五喝六的差役也能处得好好的。

    能文能武,跟谁都能处得好,那自然也是好事,只是他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罗用现在每日与他在一起,竟也没看出来他讨厌过什么人,有时候心里难免也会有些犯嘀咕,乔俊林这小子该不是要成ji,ng了吧……

    这一场喜酒吃得欢畅惬意,第二日,罗县令也是睡到了日上三竿才起。

    结果他这才刚起来,一顿早饭还没吃完,就听闻了一个叫他感到十分头疼的消息。

    早前那敦煌县令还特意来找过他,便是为了那编户的事情,他跟罗用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要把自己敦煌那边的编户给抢了。

    罗用也把这件事跟自己手底下那些官吏们交待清楚了,对于近日新增的这些编户,大伙儿也都要先经过仔细核对,然后再将其编入户籍。

    结果百密一疏,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而且那人不是来自其他地方,就是从敦煌那边过来的。

    敦煌多好一个地方啊,谁能想得到,那人留着好好的敦煌城不待,偏要跑到他们常乐县这个小破城当编户呢。

    听说这人是罗用的铁杆粉丝,因为罗用在常乐县当县令,他就对这常乐县的发展前景很是看好,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户籍给弄过来,于是就给罗用出了这么一个大难题。

    事已至此,县丞主簿等人不敢隐瞒,赶紧报与罗用知晓。

    罗用听闻之后,一番思量,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不能捂着,捂来捂去别到时候给捂出一个恶疮来,于是他决定给那敦煌县令修书一封,好好给人道个歉,再送上一些好礼,希望能够大事化小。

    这天下午乔俊林从酒坊那边回来,就看到罗用刚刚写完了信件,正放在桌面上晾着墨汁,于是他便凑过去看了看。

    他俩现在还睡一个屋,书房也都是共用的,若是一些比较机密的东西,罗用就会避着他,若是这般大喇喇放在房间里或者是书房里的,那就是可以给他看的。

    罗用这封信写得很认真,用词恳切,认错态度良好。

    只是在这封信件的最后,署名却是有点奇怪:儿板材棺罗?

    “你这是在作甚?”乔俊林指着那几个字,颇有些好笑地问罗用道。

    “我就是与他卖个萌。”三郎答曰。

    就是不知道卖萌这一招在大唐官场上好不好使,二十一世纪那时候貌似还挺好使的。

    第313章 金瓜

    罗用这回给敦煌县令送去的礼品足够丰厚,道歉信也写得十分诚挚,最后又把错编的那一户在常乐县这边的户籍上销了户。

    也就是说把这个编户归还给敦煌县,绝对没有半点要与他们争抢的意思。

    那敦煌县令大约也看到了罗用的诚意,说不定还被那个儿板材棺罗给逗乐了一下,总之人家表示这件事既然是意外,那他便也不追究了。

    周边其他几个县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多也都表示理解,至于心中有没有偷偷羡慕一下,那就不好说了。

    哇塞,那可是一大车的礼品诶,白白得来的,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

    对于这一次编户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常乐县公府这边已经把相关责任落实到位了,罗县令倒是没有骂人,就是罚了他们一点钱,充作赔礼的一部分罢了。

    至于剩下那些,便是他自己掏的腰包,谁让他是常乐县老大呢,手底下的人犯了错误,他肯定也是要担责任的。

    一说到罚钱,吏员们原本还有一点松散的小神经立马就绷起来了。

    谁要是还盼着他们下回再犯同样的错误,那可不太容易。

    总体来说,这些吏员们办事还是很靠谱的,罗用不需事事c,ao心。

    他近来无事的时候,经常也会去常乐书院听听课。这个常乐书院的院长就是唐俭,学生就是那些个从长安城过来的士族小郎君,先生大多都是唐俭从敦煌一带请来的有识之士,有当地贵族,也有一些胡商出身。

    罗用在这个书院挂了个副院长的虚衔,并不怎么管事,倒是偶尔会来听听课。

    基本上都是跟乔俊林一起过来,乔俊林来得多些,罗用来得少些。

    罗用喜欢听那些经验丰富的胡商讲述自己经商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候他也会跟着学一点外语。

    这时候的西域可谓是小国林立,有不少小语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语系,便是汉语、突厥语、还有印度语。

    西域那边也有不少汉人,有为了避难自己逃出去的,也有在战争中被游牧民族俘虏过去的,各种原因都有。

    听闻在商道上的一些城池绿洲,有时候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是汉人,在那样的地方,基本上只要会讲汉话就可以了。

    另外突厥语和印度语也比较常见,虽然还有不少小语种,但是只要会这三种语言,在西域各国行走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西域再往西,便是波斯大食那一带,那边的语言又不一样了,胡商们很少有去过那一带的,而且那些地方眼下也不是唐朝政府的经略重点,常乐书院目前并不教习。

    不过光是这两门外语再加上西域各国的政治地理知识,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会。

    罗用给唐俭提了一个建议,让他给这些学生分专业,主要就是把学印度语和突厥语的分开上课,学语言的过程实在耗时耗力,没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同时学两种外语,反正他们这些人有一天就算去了西域,也不可能单枪匹马一个人就去了。

    这对于唐俭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长安城那边虽然也分算学书学,但那都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像罗用说的这样,一个学校里面再分专业,他从前还真没听说过。

    这个时代的文化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上层阶级的年轻人进行的ji,ng英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更直接一点说,他们培养的是官员,而如果按照罗用这种思路,那就变成实用主义,最终培养出来的,大约也只能是吏员。

    “那不叫吏员,那叫专业型人才。”罗县令纠正道。

    “长安城那些老匹夫还不知道要怎么笑话我呢。”跟长安城那些充满文士气息的书院比起来,他们这所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学校简直太low太没格调了。

    “那就给他们笑一下嘛,你又不会少块r_ou_。”罗县令不以为意。

    “要不怎么说你是块棺材板儿呢。”唐大夫言道。

    棺材板儿就棺材板儿吧,罗用还挺喜欢自己这个诨号,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听闻你去年搜集了不少西域那边的种子,种出来甚好物什没有?”过了一会儿,唐俭又问罗用。

    “并无。”去年那些种子都是临时收集的,那些胡人身上有什么罗用就收什么,因为没有提前打招呼提前准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什么好东西。

    “听闻那高昌国近来出了一个新鲜物什。”唐俭与罗用分享自己刚刚得来的消息。那高昌国近来因为战事,商贾不通,消息往来全靠官方。

    “甚物什?”罗用抬了抬眼皮,问道。

    “道是在那高昌城外,唐军先前驻扎之地,生出几株瓜藤,那藤足有大拇指这么粗,叶子足有巴掌那么宽,初夏那时候还开了许多金黄色的花,后来又结了瓜,那瓜也是奇得很,初时只有枣大,很快便长到拳头大,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待到前几日,李道宗等人率领大军从草原上归来,这瓜竟已是长到了磨盘那么大。”

    唐俭把这件事当成奇闻说与罗用听。

    “竟还有如此奇事?怎的那荒地上竟还能自己长出瓜来?”罗用作惊讶状。

    “谁知。”唐俭看了罗用一眼,笑了笑,说道:“高昌国那边倒是有一个说法,言是佛祖感念麴氏一族为了高昌百姓舍弃王权,从大唐搬来救兵,赶跑了突厥人,所以才会赐下如此神物。”

    “啧。”罗用咂舌:“这消息可是已经传回了长安城?”

    “快了,六百里加急,不日便能抵达长安城。”唐俭端起茶盏吃了一口清茶,这大夏天的,常乐县当地的吃食倒也不油腻,只是他如今已是吃惯了这清茶,每日里总要饮上几口。

    从那常乐书院出来,罗用伸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唐俭那老狐狸ji,ng得很,在他跟前演戏可不容易。

    上回那些唐军在常乐城外驻扎,那一车车的粮草就放在路边,罗用有一回经过的时候,一时手痒,就往其中一辆木板车上放了几粒南瓜籽。

    没想到这么巧,这些南瓜籽竟然就在高昌城外发了芽结了果,也许真的就像那些高昌人所言,这就是天意也说不定。

    罗用走到大街上,看到街边有个小贩摆了摊子正在卖饴糖,摊前围了不少大人小孩,手里捧着r_ou_干豆子之类的物什,都是来换糖的。

    常乐县如今有好几个作坊,县中百姓给这些作坊干活,多少也能挣些钱财,于是这消费能力慢慢也就上来了,周边城镇一些头脑活泛消息灵通的小贩,纷纷便到他们这里来摆摊,生意大抵都还不错。

    罗用本来也打算过去买些饴糖,想想买回去了也是没人吃,于是只好作罢。

    从前他们在西坡村的时候,罗用初做豆腐挣得了一些钱财,拿了粮食托那小河村一个老翁做了些饴糖放在家中,可把家里那些小孩高兴坏了,就跟得了什么大宝贝一般。

    转眼这六七年过去,六郎七娘那两个现在也都十岁了,在长安城那样的地方待着,家中又不缺钱财,应是不会再馋饴糖。

    长安城毕竟是京城,即便唐初这时候还达不到盛唐那个经济水平,但是放眼全世界,却是也没几个地方能跟长安相比。

    六郎七娘他们在长安城待着,守着那家南北杂货,又有罗用那一众弟子照应着,自然是吃穿不愁。

    夏初那时候,苏州那边有个叫包山岛的地方,先是熟了那西山的枇杷,后又熟了那东山的杨梅,虽是当地土产,价钱却不便宜。

    当地不少富户差人划船去买,听闻还有人沿着运河运往北边一些地方去卖的,利润颇丰,就是不好保存。

    那些日子,罗大娘日日都要乘着小船去那包山岛,寻那价廉物美的果子,收了回去做罐头。

    那阵子刚好也有不少长安城的商贾到江南地区去收丝,罗大娘便寻了熟人,托他们带了一坛杨梅罐头、一坛枇杷罐头去长安,与四娘她们几个吃。

    待到这几艘丝船回到长安城的时候,时间已是入了秋。

    兄弟姐妹几人抱着陶碗坐在院中吃罐头,耳中听着院子外头好多人正议论着那高昌国的金瓜,只觉这世上的新奇物什怎的这般多。

    听闻那瓜开花便是金色,结果亦是金色,一个瓜能长到磨盘那般大。

    高昌人皆言此乃菩萨赐予高昌国的神物,长安城却说既然是长在唐军驻扎过的地方,那也有可能是送给唐军的嘛。

    不日,宫中便有了说法,言是西州菩萨显灵,赐下金瓜,圣人令人取其种,赐与长安城大小寺庙以及一众军户。

    圣人又言,我佛慈悲,却不能救高昌国于水火,大唐将士千里奔袭,解高昌危难,自此高昌乃为大唐西州,佛赐金瓜于唐军驻扎之地,开金花,结金果,此乃唐军与佛结缘,千古一段佳话。

    第314章 县令难当

    李道宗率领军队凯旋归来,八月中旬,大军途经常乐县,依旧驻扎在县城外面的那片荒地上。

    常乐父老与众军士送去许多粮食米面,ji鹅羊r_ou_,罗用甚至还给他们送了几大车白酒过去,虽然可能每个人也分不到几口,但总归是他一片心意。

    眼瞅着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了,这些汉子们却还要在离家数千里之外的边陲之地跋涉。

    不管怎么说,能回来总是好的,这一次他们虽然打了胜仗,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永远留在了战场上,甚至是行军途中。

    夜幕降临,在大军驻扎的地方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火堆,军士们正在生火做饭,只是这时候与他们共用一个火堆的,不知还是不是来时的那些弟兄了。

    罗用与唐俭一同去见了李道宗,李道宗这回也算是交了个好运,原本只当是顶了那侯君集的缺,不曾想那高昌国平白竟长出几株金瓜来,圣人那一道诏书下来,这一场战争的意义顿时就不一样了。

    听闻现如今在中原地区,到处都流传着高昌国与那金瓜的传说,他李道宗也顺理成章地跟着出了一回名。这毕竟还是一个闭塞的年代,老百姓对朝中那些文武百官了解得也不是很多,能够被人广为传颂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回唐军得胜归来,不似当初奔赴战场的时候那般匆忙,罗用与唐俭二人过去,李道宗颇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感谢他们给大军送来的这许多物什。

    他们这数千里行军,一路走过来,穷的地方着实也是很穷,那些个由几百户人家组成的小城,往往也都拿不出什么东西,常乐县以一个小县之力,能给他们提供这么多粮食物资上的支持,实属难得。

    尤其是罗用送给他们的那个什么酒ji,ng,他初时并不十分重视,后来听军中一名医者说起,用这个叫做酒ji,ng的东西清理伤口,能够大大降低发脓腐烂的几率。

    好好利用这个酒ji,ng处理伤口,再加上内服一些药物,不少受伤颇重的士卒竟也得以存活了下来,他们这些人原本大多都以为自己这回死定了,倒是没想到,嘿,到鬼门关走一回最后竟然又回来了。

    从此那些军医便将这些酒ji,ng视若珍宝,寻常小伤不肯轻易拿出来用,原来怎么治现在还怎么治。

    这会儿他们大部队打道回往长安城,重伤的士卒则被留在了高昌,麴文泰承诺会好好医治照料他们,待到这些人养好了伤,再将他们送往玉门关,军队中的数名医者以及剩下的那些酒ji,ng也都被留在了高昌。

    还有罗用先前所赠的指南针,虽然说这场战役有熟悉地形的高昌人领路,并不需要他们自己辨认地形和方向,但是只要带着这个小小的物什在身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拿出来一看,东南西北一目了然,长安城在哪个方向,突厥人在哪个方向,清清楚楚的。

    这是许多将士过去不曾体会过的清晰和便利,包括李道宗本人。

    “不知那酒ji,ng一物,你常乐县中眼下可是还有?”李道宗觉得这个酒ji,ng的事情很重要,等他回到长安城以后,一定要跟圣人好好说说。

    “倒是还有一些,我晚些时候便让人送来。”罗用爽快道。

    “不知……”李道宗面上似有几分犹豫,口中却道:“不知三郎可否与我几个酿酒的匠人?”

    罗用一听,顿住了,这么挣钱的一门技术,他倒是没想到,竟然还有人能直接开口跟自己要。

    “我与你要这酿酒匠人,并非图利。”李道宗言道:“此酒ji,ng既能救士卒性命,便应大力推广,岂可为了个人利益,罔顾他人性命。”

    “……”罗用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原本还打算等皇帝知道了这个东西的好处,再好好把自己嘉奖一番,再多给一些赏赐,然后这酿酒的方子罗用就可以献上去了,结果这李道宗……

    “三郎不必为难。”这时候唐俭说话了:“不若便叫乔俊林与他一道回京。”

    “乔俊林是谁?”李道宗并没有听说过乔俊林这个人,虽说两人同在长安城好几年,但根本都不再同一个层次上,圈子与圈子之间,离了大约都有好几百里地。

    “便是那酿酒之人。”罗用叹了一口气,说道。

    唐俭这主意不错,让乔俊林跟李道宗一起回长安,借着酿酒这件事,好歹混个一官半职的,也不算太吃亏。

    乔俊林原本就是一心仕途的人,若不是因为罗用,也不会来这边陲之地,现在眼前既然摆着这样的机会,自然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待我回去与他说说,明日一早便叫他随大军同往长安。”

    虽是这般答应,待回到了县衙之中,看着正在背诵突厥语的乔俊林,罗县令却又不知该要如何开口了。

    “可是有事?”乔俊林抬头看了罗用一眼,见他面色有些凝重,心中不禁也有了猜想,于是他合上书本,目光定定地看向罗用。

    “无事。”罗用扯了扯面皮,笑嘻嘻地上了土炕,又是脱鞋子又是脱袜子。

    “有事你便说吧。”乔俊林沉声道。

    “今日李道宗与我要酒方,唐俭便说,叫你与他一道回长安城。”罗用顺口就说了,语气轻松。

    “……”乔俊林半晌不语。

    “我说你也别学突厥语了,真想去西域咋滴,西域那么远,行路太苦,不若还是回长安城吧,你先回去混个一官半职的,到时候再把我也捞回去。”罗用一个人巴拉巴拉在那里说个不停。

    “我不想回长安。”乔俊林却道。

    “为何?”罗用问他。

    第74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南北杂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报纸糊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报纸糊墙并收藏南北杂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