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缙绅们的努力没有任何成效,但是消息传到北京,却是产生了另一个让朝廷欣喜的副作用。那便是,原本还对镇西军抱有好感的士子们,几乎是一夜间全面转成对立!在朝廷看来,士子和缙绅才是国家的柱石,易飞如此倒行逆施,完全将缙绅阶级推向了对立面,恐怕是亡无日矣。
一时间,就连对国事都已经快要绝望的崇祯,也是再次恢复了斗志。只要缙绅阶级还在自己这边,那大明依旧是可有用武之地。但是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三百年前那般如日东升,如今的朝廷甚至连让官军保持最基本的忠诚的手段都已经快要丧失,那就是巨额的钱粮,没有粮饷下发,这些官军的士气也是十分的可疑。而在镇西军不断的崛起之际,尤其是在这一次将建奴主力几乎聚歼于山西,威势更是一时无两。
在这种威慑下,官军的忠诚性也就变得极为可疑。可能唯一让他们还未叛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明数百年来的积威,但是不同于崇祯的乐观,文武大臣却是觉得数百年的积威可能也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们普通认为,官军没有叛变也只是因为镇西军并没有开到他们驻守的地盘,一旦镇西军大举东来,估计这些早已经被缺粮少饷,甚至卖儿妻女为生的官兵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倒向镇西军。
有感于军心民心都已经动荡,崇祯皇帝也是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
十二月初,御史杨仁愿上书,请命朝臣犯罪由刑部明正典刑,禁止东厂私下秘密逮捕。崇祯皇帝同意了,并说:“东厂所抓的,仅限于‘谋逆***’。其余犯法人事,自有法司机关处理。”同时也以此告诫锦衣卫,注意点儿。
同时,为了保住唯一还在朝廷手中的北方省,崇祯发二万库银赈济山东,免崇祯十三年以前欠税,谕令有司如仍征缴者明正典刑,百姓欢庆。同时,崇祯也是第一次开始正眼看普通百姓,命京伊赐京城贫民米布。在朝廷大军收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地之后,崇祯也是大度的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府去年田租,其实真的也没有什么好收的了,四地百姓几乎千不存一,想收也收不上来。
为了表明朝廷与野蛮对付士子的易飞不一样,崇祯更是谕令各省停刑三年,同时释放黄道周,官复原职。同月,以刘宗周为左都御史。不过这个时候,崇祯也是深感北方已经是不能呆了,也是开始小心的为南下做准备。而通过这些年的历练,崇祯也是终于明白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好臣子,大肆起复历年来因言获罪或罢官的官员,更是起复马士英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提督凤阳,为了日后南下做准备。
要说如今崇祯最恨的是谁,那绝对是与卢象升之死有关联,哪怕是稍有关联的官员!杨嗣昌被抄家灭族,主犯已死,但是陈新甲这个伙同之辈,如今也是被崇祯抓到把柄,直接以接连丢城失地,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周延儒上言说:“古法讲,敌人不兵临城下不杀军事长官。”崇祯皇帝愤然说:“别的边疆就不提了,接连失陷七位藩王,难道不甚于兵临城下吗?”
对于崇祯铁了心要杀陈新甲,百官莫不敢言。如今的崇祯已经再不复往日的稚嫩,杀伐果决,政事也是处理的更为圆滑和老练。虽然众多的臣子心中忧惧,但是惟黄道周为首的一心为国的大臣却是各个热泪盈眶,均是觉得大明中兴依旧有望!
同月,崇祯更是再次下罪己诏。不同于上次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甚至推托于臣下的装模作样,这次下罪已诏却是闻之让人声泪俱下,将崇祯十数年来各种害民之政也是齐齐历数,尽数归罪于自己。
同月,新任左都御史刘宗周上书“言六事”:一京城建书院,明圣道;二焚锦衣卫刑具,专听法司;三崇国体,不得私侮大臣;四清奸佞,立毁一切匿名文书;五清官箴,整肃京官外官交际;六肃吏治,特别针对巡抚御史回道考察。”
应该说,这六条都切中时弊,但激切之下未免太过流于书生意气了。所谓建书院明圣道,所谓崇国体尊大臣,所谓清奸佞肃法司,这一切都是早就应该干而没干的,当时再干,恐怕未必来得及了。即便在后世皇权独大的伪清,胤穷其一生痛饬吏治也无非是人亡政息,弘历初年就冒出了轰动全国的山西学政喀尔钦布政使萨哈谅两大墨案。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再整吏治明圣道正人心清奸佞,还是那句老话,谁去干?怎么干?从哪儿开始“整”?
“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收效?河南烧房子的李自成等不等?关外蹲着的辫子们等不等?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当其时最为紧要的,一是人才二是粮饷,所求无非“乱世能臣”与“兵马钱粮”二者而已。但在“君子不言利”的明末理学大家刘宗周先生看来,所谓“利”不过是小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罢了,君子治国靠的是“德”。硬是要这位蕺山学派的创始人脱离思想理论指导工作,去鼓捣不屑为之的兵马钱粮恐怕也是强人所难了。
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姿态,崇祯也是全盘接受了他的建议。当问道具体如何去做时,刘大家也是一阵的语塞,要他们这些文人耍嘴皮,那绝对是天下第一,一用到实际,他也是直接瞎了。这也是当时的东林党人的通病,就算是换汤不换药的清流党也是同样如此。
好在,他的东林盟友东林党人李日也是站了出来,“陛下,朝廷此时,想理清吏治,极为艰难,所难之事,无过于粮饷之举。若是粮饷充足,官兵训练充足,自可以一当十。为今之计,当多求开源,重振官军威势。”
当崇祯有些期盼的目光望过来时,李日从容不迫地道:“京师富户甚多,大明养士数百年,此朝廷危困之时,正是士绅豪族报效国家之时。臣之借助,便是发行借券,让官员富商捐献钱粮,以度国家燃眉之急。相关条文,臣己详细载于疏上,若皇上同意微臣之策,外廷官商,皇亲国戚,积少成多,轻松便可得巨额钱粮以应国难!”
但是崇祯已经不是当初的稚儿了,相同的建议在杨嗣昌时代也是已经被提起过。虽然李日的建议更是多了一个借券要比杨嗣昌更加的有卖点,但是经历过当日之辱的崇祯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各个文武官员再加上皇亲国戚,一共只得了数万银子,这对于皇室来说,已经不是丢脸了,直接是打脸了!皇室的脸面如今虽然贬值了,但是还没到巴掌连续打上的地步!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崇祯已经完全对这帮东林党死心了,只是冷哼一声,连安抚都没有一句。
不过退朝之后,崇祯在仔细思量之后,却也从中悟到一些他之前没有想到的东西。这个建议虽然糟糕透顶,但是却也是给了崇祯一个灵感。那就是仿照易飞对于这些文武百官的做法,若是能够直接以武力将之压服,夺取他们的财富之后,也是可以更有效的为已经失血过多的大明补充些新鲜的血液。
但是这样做有利也有弊,自己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民心,恐怕也会因此而一落千丈。崇祯心中的民心,自然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士人阶层,虽然如今对于普通百姓已经有所上心。但是自幼耳闻目染的习惯,还是让他无法将普通百姓上升到与士子同一高度,只是多了些关心罢了。
不过,就算是不能直接对士绅阶层动手,那收取一些利息却是不难的。过去崇祯只是过不了自己心底的那一关,毕竟崇祯自接位以来便是以中兴大明为念,更是十分的顾忌名声,生怕会在后世留下自己一代中兴明君的污名。但是忙碌十数年,再回头时,这才发现,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相反越加的颓废!
到了大明这种危亡之际,个人的名声已经是无足轻重了,而在已经看透了这帮子文武百官的嘴脸之后,崇祯这才发现,自己委实太过于仁慈了。也是幸亏,易飞并没有立即举起反旗,更没有立即杀入京畿,这也是给了自己时间,让自己可以从容的收拾这些败类。
士绅不能直接动,这会丧失好不容易积累的名声。但是对于这些士绅们的爪牙,也就是遍布于京城之中的商贾,崇祯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心理已经变得十分阴暗的崇祯,也是撕下了一直以来温情的面具,唤来许久未曾召唤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密室中细细的嘱咐了近半个时辰。第二日,京城的锦衣卫便是蜂涌而出,四处揣开商贾的大门而入。一时间,十数家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商贾也是遭了老秧,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以谋逆罪直接抄家灭族,这些商家也是人脉极广,但是锦衣卫事先没有仍然风声传出,而且根本不受任何人说情,直接便是登门索人抄家。一时间,京城气氛也是一日数变。在这些根本没有丝毫通融的锦衣卫面前,许多嗅觉灵敏的官员,都是从中猜想到一些让他们震惊的内幕。皇帝真的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他们所认识中的那个少年天子了……
一时间,就连对国事都已经快要绝望的崇祯,也是再次恢复了斗志。只要缙绅阶级还在自己这边,那大明依旧是可有用武之地。但是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三百年前那般如日东升,如今的朝廷甚至连让官军保持最基本的忠诚的手段都已经快要丧失,那就是巨额的钱粮,没有粮饷下发,这些官军的士气也是十分的可疑。而在镇西军不断的崛起之际,尤其是在这一次将建奴主力几乎聚歼于山西,威势更是一时无两。
在这种威慑下,官军的忠诚性也就变得极为可疑。可能唯一让他们还未叛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明数百年来的积威,但是不同于崇祯的乐观,文武大臣却是觉得数百年的积威可能也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们普通认为,官军没有叛变也只是因为镇西军并没有开到他们驻守的地盘,一旦镇西军大举东来,估计这些早已经被缺粮少饷,甚至卖儿妻女为生的官兵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倒向镇西军。
有感于军心民心都已经动荡,崇祯皇帝也是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
十二月初,御史杨仁愿上书,请命朝臣犯罪由刑部明正典刑,禁止东厂私下秘密逮捕。崇祯皇帝同意了,并说:“东厂所抓的,仅限于‘谋逆***’。其余犯法人事,自有法司机关处理。”同时也以此告诫锦衣卫,注意点儿。
同时,为了保住唯一还在朝廷手中的北方省,崇祯发二万库银赈济山东,免崇祯十三年以前欠税,谕令有司如仍征缴者明正典刑,百姓欢庆。同时,崇祯也是第一次开始正眼看普通百姓,命京伊赐京城贫民米布。在朝廷大军收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地之后,崇祯也是大度的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四府去年田租,其实真的也没有什么好收的了,四地百姓几乎千不存一,想收也收不上来。
为了表明朝廷与野蛮对付士子的易飞不一样,崇祯更是谕令各省停刑三年,同时释放黄道周,官复原职。同月,以刘宗周为左都御史。不过这个时候,崇祯也是深感北方已经是不能呆了,也是开始小心的为南下做准备。而通过这些年的历练,崇祯也是终于明白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好臣子,大肆起复历年来因言获罪或罢官的官员,更是起复马士英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提督凤阳,为了日后南下做准备。
要说如今崇祯最恨的是谁,那绝对是与卢象升之死有关联,哪怕是稍有关联的官员!杨嗣昌被抄家灭族,主犯已死,但是陈新甲这个伙同之辈,如今也是被崇祯抓到把柄,直接以接连丢城失地,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周延儒上言说:“古法讲,敌人不兵临城下不杀军事长官。”崇祯皇帝愤然说:“别的边疆就不提了,接连失陷七位藩王,难道不甚于兵临城下吗?”
对于崇祯铁了心要杀陈新甲,百官莫不敢言。如今的崇祯已经再不复往日的稚嫩,杀伐果决,政事也是处理的更为圆滑和老练。虽然众多的臣子心中忧惧,但是惟黄道周为首的一心为国的大臣却是各个热泪盈眶,均是觉得大明中兴依旧有望!
同月,崇祯更是再次下罪己诏。不同于上次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甚至推托于臣下的装模作样,这次下罪已诏却是闻之让人声泪俱下,将崇祯十数年来各种害民之政也是齐齐历数,尽数归罪于自己。
同月,新任左都御史刘宗周上书“言六事”:一京城建书院,明圣道;二焚锦衣卫刑具,专听法司;三崇国体,不得私侮大臣;四清奸佞,立毁一切匿名文书;五清官箴,整肃京官外官交际;六肃吏治,特别针对巡抚御史回道考察。”
应该说,这六条都切中时弊,但激切之下未免太过流于书生意气了。所谓建书院明圣道,所谓崇国体尊大臣,所谓清奸佞肃法司,这一切都是早就应该干而没干的,当时再干,恐怕未必来得及了。即便在后世皇权独大的伪清,胤穷其一生痛饬吏治也无非是人亡政息,弘历初年就冒出了轰动全国的山西学政喀尔钦布政使萨哈谅两大墨案。崇祯十几年的时候再整吏治明圣道正人心清奸佞,还是那句老话,谁去干?怎么干?从哪儿开始“整”?
“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收效?河南烧房子的李自成等不等?关外蹲着的辫子们等不等?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当其时最为紧要的,一是人才二是粮饷,所求无非“乱世能臣”与“兵马钱粮”二者而已。但在“君子不言利”的明末理学大家刘宗周先生看来,所谓“利”不过是小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罢了,君子治国靠的是“德”。硬是要这位蕺山学派的创始人脱离思想理论指导工作,去鼓捣不屑为之的兵马钱粮恐怕也是强人所难了。
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姿态,崇祯也是全盘接受了他的建议。当问道具体如何去做时,刘大家也是一阵的语塞,要他们这些文人耍嘴皮,那绝对是天下第一,一用到实际,他也是直接瞎了。这也是当时的东林党人的通病,就算是换汤不换药的清流党也是同样如此。
好在,他的东林盟友东林党人李日也是站了出来,“陛下,朝廷此时,想理清吏治,极为艰难,所难之事,无过于粮饷之举。若是粮饷充足,官兵训练充足,自可以一当十。为今之计,当多求开源,重振官军威势。”
当崇祯有些期盼的目光望过来时,李日从容不迫地道:“京师富户甚多,大明养士数百年,此朝廷危困之时,正是士绅豪族报效国家之时。臣之借助,便是发行借券,让官员富商捐献钱粮,以度国家燃眉之急。相关条文,臣己详细载于疏上,若皇上同意微臣之策,外廷官商,皇亲国戚,积少成多,轻松便可得巨额钱粮以应国难!”
但是崇祯已经不是当初的稚儿了,相同的建议在杨嗣昌时代也是已经被提起过。虽然李日的建议更是多了一个借券要比杨嗣昌更加的有卖点,但是经历过当日之辱的崇祯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各个文武官员再加上皇亲国戚,一共只得了数万银子,这对于皇室来说,已经不是丢脸了,直接是打脸了!皇室的脸面如今虽然贬值了,但是还没到巴掌连续打上的地步!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崇祯已经完全对这帮东林党死心了,只是冷哼一声,连安抚都没有一句。
不过退朝之后,崇祯在仔细思量之后,却也从中悟到一些他之前没有想到的东西。这个建议虽然糟糕透顶,但是却也是给了崇祯一个灵感。那就是仿照易飞对于这些文武百官的做法,若是能够直接以武力将之压服,夺取他们的财富之后,也是可以更有效的为已经失血过多的大明补充些新鲜的血液。
但是这样做有利也有弊,自己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民心,恐怕也会因此而一落千丈。崇祯心中的民心,自然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士人阶层,虽然如今对于普通百姓已经有所上心。但是自幼耳闻目染的习惯,还是让他无法将普通百姓上升到与士子同一高度,只是多了些关心罢了。
不过,就算是不能直接对士绅阶层动手,那收取一些利息却是不难的。过去崇祯只是过不了自己心底的那一关,毕竟崇祯自接位以来便是以中兴大明为念,更是十分的顾忌名声,生怕会在后世留下自己一代中兴明君的污名。但是忙碌十数年,再回头时,这才发现,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相反越加的颓废!
到了大明这种危亡之际,个人的名声已经是无足轻重了,而在已经看透了这帮子文武百官的嘴脸之后,崇祯这才发现,自己委实太过于仁慈了。也是幸亏,易飞并没有立即举起反旗,更没有立即杀入京畿,这也是给了自己时间,让自己可以从容的收拾这些败类。
士绅不能直接动,这会丧失好不容易积累的名声。但是对于这些士绅们的爪牙,也就是遍布于京城之中的商贾,崇祯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心理已经变得十分阴暗的崇祯,也是撕下了一直以来温情的面具,唤来许久未曾召唤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密室中细细的嘱咐了近半个时辰。第二日,京城的锦衣卫便是蜂涌而出,四处揣开商贾的大门而入。一时间,十数家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商贾也是遭了老秧,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以谋逆罪直接抄家灭族,这些商家也是人脉极广,但是锦衣卫事先没有仍然风声传出,而且根本不受任何人说情,直接便是登门索人抄家。一时间,京城气氛也是一日数变。在这些根本没有丝毫通融的锦衣卫面前,许多嗅觉灵敏的官员,都是从中猜想到一些让他们震惊的内幕。皇帝真的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他们所认识中的那个少年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