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三原县,自然是现在许许多多的品级比较低的小官儿所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个地儿不说别的,就是那个税收,那是连年往上涨,自从贞观四年成为了苏宁苏侯爷的封地之后,苏侯爷把高产作物无偿推广,还购置了不知多少头耕牛赠予农户用来耕地,要说三原县是现在大唐的第一富裕大县那是一点儿都没有错。
最早的一批苏侯爷的佃户已经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干饭,吃到咸的菜,说不好还能吃到油水,苏侯爷发明的饲养肉猪的方法,那猪肉不仅仅不会腥臊难闻,反而香浓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后苏侯爷的封地扩充食邑增加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和农户抢着要做苏侯爷的食邑,然后成为苏家的佃户,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那该有多幸福啊!
先富带后富是个笑话,苏宁不相信这个,人类都是自私的,那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会存在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所以苏宁要以严明的法律约束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自以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较恶劣的手段强迫一些人不能成为苏家的佃户。
这个情况的确也发生过,几十户食邑联合起来驱逐了一大批想要进入三原县定居甚至成为苏家的佃户获得土地的农户。这个事情被王元告诉了苏宁,这是属于食邑内部的事情,苏宁有权利知道,于是苏宁大怒之下将那几十户佃户全部驱逐,将他们的住处给了后来的那一批农户,让他们做苏家的食邑和佃户,这个事儿对三原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苏宁意识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吗?
苏宁后来立下规矩,强行约束了农户和佃户的行为,最富有的食邑佃户和一般般的农户佃户都要缴纳比较高额的赋税给苏家。相交于他们之前缴纳的赋税和他们的收入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富庶的农户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农户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苏家庄子和三原县的风气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顺利展开,而这种做法被李二陛下无耻的窃取了,李二陛下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地方就可以适当减免赋税,这就是均贫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压富人的扶住穷人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呵呵呵呵……你丫的想得太远了……
反正在那之后,苏家庄子已经成为了全大唐的模范,苏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识的模仿苏家的做法,于是一时间关中各个试点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第一批可以吃饱肚子而不必饿肚子的人出现了,苏宁对此高度重视,连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紧当地的法制,因为所谓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紧法律建设和教育建设,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苏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制止,教育可以约束,双管齐下,才是人力可为的最高境界,苏家庄子危机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第一波致富危机才就此被打压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机正在接近,苏宁的头脑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县也成为了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官儿良方,都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你在那里,哪怕是无为而治,天天闲逛,粮食产量和赋税也会连年上涨,这才两年听说当初的三原县令就要入驻中央了,现任的三原县令估计也距离升官儿不远了,所以那个肥缺,谁不眼红?
最关键的事情是,三原县是苏侯爷的封地,做了县令还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外面人都说王元的升官儿速度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苏侯爷在后面保着,苏侯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给一个小官儿谋一个出路不是妥妥的吗?要是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成为三原县令,那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也不想在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长安城到处都是一些横行无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将门功臣子弟,对于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没有办法立刻就管,对于将门功臣子弟皇帝是压根儿就想包庇。
皇帝亲口对徐治说过,之前他看《汉书》的时候,对于汉家苛待功臣这一说很是反感,对于开了先例的汉高祖刘邦也非常的责怪,人家出生入死为你打江山你却狡兔死走狗烹,这算什么?所以就在开国之后尽全力保护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他们想要享受,也是应该的,作为皇帝,是应该把他们应得的都给他们,至于他们嚣张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难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话李二陛下说得容易,但是徐治做起来却难了,这几年以来在长安县令任上徐治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过错,但是对于那些豪门子弟和功勋子弟到底该如何应对,皇帝却总是含糊其辞,其实他也是生不逢时,要是在贞观十一年以后,皇帝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
李二陛下话中有话,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在尉迟恭暴怒差点儿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之后,李二陛下非常不高兴,意识到自己对待功臣太过优容,也进而意识到汉高祖对待功臣严苛不是因为有意要对付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嚣张跋扈破坏国家法制,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没有好处,更有甚者起了不臣之心,所以汉家才会这样做,只是做到后来有些偏颇了。
贞观十一年百骑司的建立和尉迟恭受训,乃是贞观朝对待功臣态度的转折点。
可惜徐治没有赶上这个好时候……
所以他非常想要去三原县任职。他和苏宁的关系不错。更是共事过,苏侯爷清楚自己的能力,自己也清楚苏侯爷的品性,李二陛下对待自己也一直不怎么明朗。似乎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能升迁或者外放。这样一来这个位置实在是做不下去了,只有借助别人的力量逃离,到底自己不是李二陛下的家臣。而是寒门子弟。
苏宁也明白这一点,王元要升迁了,就要离开雍州刺史这个位置,对于三原县的保护也就没办法继续了,继任三原县令的那个家伙还算合格,但是他若是升迁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会不会留在雍州做刺史也不一定,苏宁急需扩充“自己人”的队伍,而徐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把他们通过三原县令的位置一个一个的提拔到中央,搞不好以后朝中还真的会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叫做“三原帮”,嘿嘿,还真有可能呢,徐治的能耐是合格的,是一个合格的干吏,贞观朝就需要这样的人,哪怕他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李二陛下也会用。
所以对徐治做出了这番承诺后,徐治高兴地屁颠屁颠儿的就给自己送去了皇宫,面见李二陛下,当苏宁进入皇宫书房见到李二陛下那张扑克脸之后,苏宁就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些什么,具体到底要做些什么,苏宁也明白了,那就是——主动请罪!
“臣犯下大错,特来请罪,还请陛下责罚!”苏宁就势一拜,先堵住了李二陛下的嘴,把握住先机,这种时候就是考验智商和嘴皮子的时候了,要是能把这个事儿给说成自己要是不杀人就会被杀,自己就安全了,连皮肉之苦都不会有,这一点信心苏宁还是有的。
李二陛下冷冷的说道:“别以为这样做我就会放过你,小子,你可做的有点过分了,人家不就烧了一本书吗?你还把人家全家都给烧了?你以为这儿是阴山,你想烧就烧?混账!你说这个事情如何解决?”
苏宁抬起头说道:“陛下这话就不对了,什么叫就烧了臣一本书?烧书是什么行为,就算咱们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也不能把书看做是废纸啊!过去一本书从造纸到成书需要多少时间陛下也清楚,而那些人也清楚,他们是在知道书籍贵重的情况下当众烧书,情况及其恶劣!
这不仅仅是臣的原因,古有秦始皇焚书,还有董卓焚书,此二人都是有罪之人,董卓更是罪大恶极死不足惜,而如今这些儒门之人忘记了秦始皇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居然也想做秦始皇的事情,想在文化上弄一言堂,让其他的学说都没了生存环境,臣身为纵横家传人,是断断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臣烧了熊家,不仅是要为臣和家人讨回一个公道,更是要告诫所有人,谁敢烧书,臣就会烧了他的家,以此表示臣坚定不移捍卫文化,震慑所有宵小之辈!还请陛下明察!”
苏宁说的是正大光明言辞切切,李二陛下几乎都要笑出来了:“你的意思是,你不仅无罪,反而有功?还是千古奇功?”
苏宁眨巴眨巴眼睛没说话,李二陛下便收起笑脸冷哼一声:“哼!知道自己理屈词穷了吧?在长安城白日纵火,你可知道多少外国使节此时就在长安城,你那黑烟冒得全长安都看得清清楚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都城发生叛乱了,你信不信马上就有外国使节前来询问我?
做出这种事情你还厚颜无耻的说自己是什么维护文化,你倒有脸说出来!朕决定,剥夺你一年的食邑收入,禁足三个月,除了皇宫要来学习以外任何地方都不能去!给朕好好儿的在家里面读书,做你该做的事情,是你自己说的要好好儿的读书修身养性,要用五年的时间改变自己,朕还对你期望甚高,谁知道居然读书读成了这个样子!
这次念你年幼,念你初犯,给你的惩罚不是很严重,但是下不为例,要是再有下一次,你可知道后果?朕非斩了你不可!”李二陛下恶狠狠地样子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开玩笑,苏宁心中也腹诽,估计我干出这个事情,你高兴还来不及呢……(未完待续……)
最早的一批苏侯爷的佃户已经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干饭,吃到咸的菜,说不好还能吃到油水,苏侯爷发明的饲养肉猪的方法,那猪肉不仅仅不会腥臊难闻,反而香浓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后苏侯爷的封地扩充食邑增加的时候,多少老百姓和农户抢着要做苏侯爷的食邑,然后成为苏家的佃户,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那该有多幸福啊!
先富带后富是个笑话,苏宁不相信这个,人类都是自私的,那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会存在于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所以苏宁要以严明的法律约束这些人,不能让他们自以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较恶劣的手段强迫一些人不能成为苏家的佃户。
这个情况的确也发生过,几十户食邑联合起来驱逐了一大批想要进入三原县定居甚至成为苏家的佃户获得土地的农户。这个事情被王元告诉了苏宁,这是属于食邑内部的事情,苏宁有权利知道,于是苏宁大怒之下将那几十户佃户全部驱逐,将他们的住处给了后来的那一批农户,让他们做苏家的食邑和佃户,这个事儿对三原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苏宁意识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吗?
苏宁后来立下规矩,强行约束了农户和佃户的行为,最富有的食邑佃户和一般般的农户佃户都要缴纳比较高额的赋税给苏家。相交于他们之前缴纳的赋税和他们的收入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富庶的农户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农户可以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苏家庄子和三原县的风气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顺利展开,而这种做法被李二陛下无耻的窃取了,李二陛下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贫穷的地方就可以适当减免赋税,这就是均贫富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压富人的扶住穷人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呵呵呵呵……你丫的想得太远了……
反正在那之后,苏家庄子已经成为了全大唐的模范,苏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识的模仿苏家的做法,于是一时间关中各个试点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姿态,第一批可以吃饱肚子而不必饿肚子的人出现了,苏宁对此高度重视,连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紧当地的法制,因为所谓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紧法律建设和教育建设,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苏宁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制止,教育可以约束,双管齐下,才是人力可为的最高境界,苏家庄子危机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第一波致富危机才就此被打压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机正在接近,苏宁的头脑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县也成为了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官儿良方,都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你在那里,哪怕是无为而治,天天闲逛,粮食产量和赋税也会连年上涨,这才两年听说当初的三原县令就要入驻中央了,现任的三原县令估计也距离升官儿不远了,所以那个肥缺,谁不眼红?
最关键的事情是,三原县是苏侯爷的封地,做了县令还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外面人都说王元的升官儿速度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苏侯爷在后面保着,苏侯爷是皇帝面前的红人,给一个小官儿谋一个出路不是妥妥的吗?要是能和苏侯爷搭上关系,成为三原县令,那么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也不想在长安县县令这个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长安城到处都是一些横行无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将门功臣子弟,对于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没有办法立刻就管,对于将门功臣子弟皇帝是压根儿就想包庇。
皇帝亲口对徐治说过,之前他看《汉书》的时候,对于汉家苛待功臣这一说很是反感,对于开了先例的汉高祖刘邦也非常的责怪,人家出生入死为你打江山你却狡兔死走狗烹,这算什么?所以就在开国之后尽全力保护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他们想要享受,也是应该的,作为皇帝,是应该把他们应得的都给他们,至于他们嚣张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难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话李二陛下说得容易,但是徐治做起来却难了,这几年以来在长安县令任上徐治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过错,但是对于那些豪门子弟和功勋子弟到底该如何应对,皇帝却总是含糊其辞,其实他也是生不逢时,要是在贞观十一年以后,皇帝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
李二陛下话中有话,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在尉迟恭暴怒差点儿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之后,李二陛下非常不高兴,意识到自己对待功臣太过优容,也进而意识到汉高祖对待功臣严苛不是因为有意要对付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嚣张跋扈破坏国家法制,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没有好处,更有甚者起了不臣之心,所以汉家才会这样做,只是做到后来有些偏颇了。
贞观十一年百骑司的建立和尉迟恭受训,乃是贞观朝对待功臣态度的转折点。
可惜徐治没有赶上这个好时候……
所以他非常想要去三原县任职。他和苏宁的关系不错。更是共事过,苏侯爷清楚自己的能力,自己也清楚苏侯爷的品性,李二陛下对待自己也一直不怎么明朗。似乎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能升迁或者外放。这样一来这个位置实在是做不下去了,只有借助别人的力量逃离,到底自己不是李二陛下的家臣。而是寒门子弟。
苏宁也明白这一点,王元要升迁了,就要离开雍州刺史这个位置,对于三原县的保护也就没办法继续了,继任三原县令的那个家伙还算合格,但是他若是升迁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会不会留在雍州做刺史也不一定,苏宁急需扩充“自己人”的队伍,而徐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把他们通过三原县令的位置一个一个的提拔到中央,搞不好以后朝中还真的会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叫做“三原帮”,嘿嘿,还真有可能呢,徐治的能耐是合格的,是一个合格的干吏,贞观朝就需要这样的人,哪怕他是自己提拔上来的,李二陛下也会用。
所以对徐治做出了这番承诺后,徐治高兴地屁颠屁颠儿的就给自己送去了皇宫,面见李二陛下,当苏宁进入皇宫书房见到李二陛下那张扑克脸之后,苏宁就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些什么,具体到底要做些什么,苏宁也明白了,那就是——主动请罪!
“臣犯下大错,特来请罪,还请陛下责罚!”苏宁就势一拜,先堵住了李二陛下的嘴,把握住先机,这种时候就是考验智商和嘴皮子的时候了,要是能把这个事儿给说成自己要是不杀人就会被杀,自己就安全了,连皮肉之苦都不会有,这一点信心苏宁还是有的。
李二陛下冷冷的说道:“别以为这样做我就会放过你,小子,你可做的有点过分了,人家不就烧了一本书吗?你还把人家全家都给烧了?你以为这儿是阴山,你想烧就烧?混账!你说这个事情如何解决?”
苏宁抬起头说道:“陛下这话就不对了,什么叫就烧了臣一本书?烧书是什么行为,就算咱们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也不能把书看做是废纸啊!过去一本书从造纸到成书需要多少时间陛下也清楚,而那些人也清楚,他们是在知道书籍贵重的情况下当众烧书,情况及其恶劣!
这不仅仅是臣的原因,古有秦始皇焚书,还有董卓焚书,此二人都是有罪之人,董卓更是罪大恶极死不足惜,而如今这些儒门之人忘记了秦始皇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居然也想做秦始皇的事情,想在文化上弄一言堂,让其他的学说都没了生存环境,臣身为纵横家传人,是断断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臣烧了熊家,不仅是要为臣和家人讨回一个公道,更是要告诫所有人,谁敢烧书,臣就会烧了他的家,以此表示臣坚定不移捍卫文化,震慑所有宵小之辈!还请陛下明察!”
苏宁说的是正大光明言辞切切,李二陛下几乎都要笑出来了:“你的意思是,你不仅无罪,反而有功?还是千古奇功?”
苏宁眨巴眨巴眼睛没说话,李二陛下便收起笑脸冷哼一声:“哼!知道自己理屈词穷了吧?在长安城白日纵火,你可知道多少外国使节此时就在长安城,你那黑烟冒得全长安都看得清清楚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都城发生叛乱了,你信不信马上就有外国使节前来询问我?
做出这种事情你还厚颜无耻的说自己是什么维护文化,你倒有脸说出来!朕决定,剥夺你一年的食邑收入,禁足三个月,除了皇宫要来学习以外任何地方都不能去!给朕好好儿的在家里面读书,做你该做的事情,是你自己说的要好好儿的读书修身养性,要用五年的时间改变自己,朕还对你期望甚高,谁知道居然读书读成了这个样子!
这次念你年幼,念你初犯,给你的惩罚不是很严重,但是下不为例,要是再有下一次,你可知道后果?朕非斩了你不可!”李二陛下恶狠狠地样子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开玩笑,苏宁心中也腹诽,估计我干出这个事情,你高兴还来不及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