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第一权臣 作者:钟晓生
第8节
高展明方才出门的时候正与高华崇争吵,因此没将心思放在被太后传召一事上,可他坐着轿子出了宗学,心里便开始有些忐忑了:太后怎会召见他?为了何事?难道是香山上的那件事惹恼了太后?
没多久,轿子就到了宫门外,高展明不能乘着轿子进宫,便随着来接的宫人下轿往仙居殿走去。
高展明一路上都在打量给他引路的太监的神色。那太监神情若常,步伐轻松,对高展明的态度亦算得上和善,高展明旁敲侧击向他打听太后召见自己的目的,那小太监虽不知晓,却说太后这两天心情不差,看来太后召他入宫不太像是兴师问罪的,高展明这才少了口气。
小太监将高展明引到仙居殿外便告退了,大太监郭玉莲亲自迎了出来,将高展明上下打量一番,盈盈笑道:“你就是高展明?”
高展明忙向郭玉莲行礼:“草民见过公公。”
郭玉莲扶住他,道:“哎,不必多礼,快随我进来,太后已等了你多时了。”
高展明跟着郭玉莲走进仙居殿。
高嫱坐在偏殿之中,见高展明进来,摆了摆手,四周伺候的宫女太监们便都下去了。郭玉莲将高展明引到高嫱面前,笑道:“太后,高公子来了。”
高展明忙下跪行礼:“草民参见太后。”
高嫱声音带着笑意:“好孩子,起来吧,到哀家身边来坐。”
高展明略带不安的起身,坐到高嫱身边,郭玉莲悄悄退了出去,将殿门关上了。
高嫱亲热地拉起高展明的手,细细端详他的脸,惆怅道:“明儿,你长得越来越像你父亲了。”说着说着竟眼含热泪,掏出一条丝巾来擦了擦眼泪,道,“他是哀家最小的弟弟,从小哀家是最疼他的,可惜他去的太早,没能享几年福。他这一去,留下你这可怜的孩子,哀家被困在这深宫之中,你大伯安国公又忙于国事政事,你其他叔伯又不在京中,你无依无靠,吃了好些苦。好在你也长大了,看着你现今这幅模样,哀家心里好生欣慰。”
高展明倒没想到高嫱竟会用这么亲热的态度来对他,像是在笼络他。用笼络这词似乎有些不太恰当,毕竟高嫱是垂帘听政的太后,而他只不过是高家一个失怙的少年,至少高嫱说这些话,说明他对于高嫱是有利用价值的。至于高嫱的那份动情,或许对于真正的高展明来说能够打动人,可对于他来说,信个三分也就足够了——即便高嫱身处深宫之中,对于宫外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的,若高嫱当真如此疼爱他,从前的高展明又怎会吃那么多的苦?
然而面子上的功夫总是要做的,高展明略一犹豫,小声叫道:“姑妈。”
高展明的这声姑妈有试探之意,毕竟高嫱可是这天下第一的女人,连皇帝都不敢直接叫她一声娘亲。然而他的这份犹豫到了高嫱眼里,则更显得高展明高展明楚楚可怜。她用力握了握高展明的手:“哎,好孩子。”
高展明见高嫱不恼,心里便放心了,故作怯生生地低下头去,显得十分局促。
高嫱捉着高展明的手,动情地和他说起他那早死的父亲高元青的事:“哀家还记得,你爹刚进京的时候,就是和你现在差不多的年纪,似乎比你还现在还年轻一些。那时候哀家刚进宫没多久,还没生下皇上,在这宫中举目无亲,日子过得十分煎熬。先帝也很喜欢你爹,每月都召他进宫陪先帝下棋,他每回从先帝宫里出来,就到哀家这里来陪哀家说话,哀家一看见他,就把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忘了。”
高嫱又跟高展明说她和高元青从前还在晋地时候的事,说了许多,高展明渐渐也放下了拘束,神情举止都对高嫱亲近了不少。
高展明道:“我记得小时候爹和我说,姑妈对他最好,有什么好事,总记得他,要我长大之后一定要孝敬姑妈。那时候我还很小,我不懂事,后来爹去了之后,我和娘过得……并不太好,有时候我心里难受,就会想起爹说过的话。我在宗学中用功读书,想着将来能出人头地,为太后和诸位伯父效力,不辜负了爹当年对我的期望。”
高嫱欣慰道:“好孩子,姑妈没有白疼你。”
高嫱打开一旁的匣子,从里面取出一本高展明所作的文集,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姑妈虽在深宫之中,先前外面的事也听说了一些。你伯父和宗学里的教官都说你文章写得好,这些文章是你写的吗?”
高展明接过文集翻了翻,正是他先前被高亮盗走的文章。他道:“是我写的。”
高嫱道:“听说你的文章先前被高亮剽窃,叫他拿出去招摇撞骗,好在是你的终归是你的,如今都真相大白了。”
高展明道:“是。是托了姑妈和伯父的福,才能还我一个公道。”
高嫱笑了笑,又从匣子里取出一张绢帛,道:“这篇文章,是否也是出自你之手?”
高展明接过一看,却是那天在香山之上高亮写的那篇文章了。他心眼转了转,摸不清高嫱是什么心思,因此沉吟片刻,含糊其辞道:“这骈文佳句,不是出自苏翰林之手吗?”
高嫱低笑一声,道:“苏翰林的原文,哀家已看过了,哪些是他写的,哪些是别人写的,哀家心里清楚得很。那高亮剽窃你的文章占为己有,实在可恶。若哀家是你,定恨不得让他当众出一个大糗。你用些小心思小手段,也是人之常情。”
高嫱一介女流之辈,她文章写得虽不好,那些深奥晦涩的典故亦不甚明了,可她身为太后,身边文章写得好、能看懂生僻典故的能人却不在少数。这篇骈文,她特意命人看了,一字一句分析给她听,高展明是如何将皇帝比作韩成王以讽刺皇帝宠幸赵家的她心里明明白白。她身边的幕僚告诉他,将此篇文章与苏瑅的原文两相对比,虽是两人所写,但文风如出一辙,新添加上的那段是仿照苏瑅风格写成的,就凭这一点也知仿写之人绝不是文采平庸之辈,不然定做不到这一点。
她还偷偷派了人将高亮抓起,威胁恐吓一番,那高亮就吓得把什么都招了,说高展明是如何在书房中写成那篇文章有意让他窃走,说高展明是如何害他身败名裂的,甚至高亮已落到这个地步,他自己都还不明白文章中到底哪里触了皇上的逆鳞。只要有心的人仔细想想,便知道高亮说的是实话了。他若有那样的文采仿照苏翰林的文风写一篇讽刺皇上和赵家的文章,他又何必还要去抄袭苏瑅的文章,害得自己被苏翰林当众揭穿,丢人现眼?必定是高展明有意设计的了。
高展明见高嫱如此笃定的模样,便知她已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查清楚了。他布下这个局的时候,也知道此局有纰漏之处,只要有人有心查证,一切就会真相大白。
于是高展明连忙起身在高嫱面前跪下,道:“太后赎罪。侄儿实在是一时气不过,那高亮阴险狡诈,他剽窃侄儿的文章,有恃无恐,便是仗着学中有人给他撑腰,一旦侄儿指证他,他就会反咬侄儿一口。侄儿想来想去,别无他法,唯有……唯有……”说着狠狠咬住自己的嘴唇,一脸隐忍愤恨的模样。
高嫱满意地看着高展明的反应,待他说完,才不紧不慢道:“起来吧,好孩子,哀家若是有心怪罪你,也不会让人用轿子把你请来了。”
高展明故作惶恐地抬头看了高嫱一眼,见她的确面无愠色,这才松了口气,重新爬起来坐定。
高嫱道:“若说哀家全不生气,那也是哄你的。那高亮再可恶,到底是顶着我们高家的面子来参加宴席的,你让他当众丢人,多少损伤了我们高家的脸面。不过事后哀家也站在你的立场想了想,你是个苦孩子,若非如此,那高亮未必肯认罪,将剽窃你的文章归还于你。因此哀家也就作罢了。你落得这般田地,无人为你伸冤,你只能出此下策,说起来,也怪哀家和安国公没有照料好你。”
高展明忙道:“姑妈这样说,叫侄儿心里愈发忐忑了。”
高嫱不紧不慢地端起身侧的大红袍喝了一口,放下茶盏,道:“你将皇帝比作韩成王?可真大逆不道啊。”
高展明小心翼翼地打量着高嫱的脸色,确定她没有发怒,才道:“侄儿……实在是一时气不过,做文章的时候才忍不住添了几句。侄儿万万没有对皇上不敬的意思,只是……只是赵家……实在可恨。”
“哦?”高嫱一听到高展明说赵家,立刻精神都足了,就连坐着的身子都拔高了几分,“气不过?赵家的人对你做了什么?”
高展明道:“我爹虽然去的早,可他对我和我娘是极好的,他除了我娘和我之外,并没有其他姬妾子嗣。”高元照二十出头便死了,亦没有机会留下更多子嗣。
高展明道:“他给我和我娘留下的产业,原是够我们母子安度此生的。可是他去了之后,我娘一介女流之辈,撑不起偌大的家业,又因为家中出了家贼,因此败了不少产业。我自幼没有爹,看见别人父子团聚,总是我最难过的时候,我爹给我留下的每一件东西、每一句话对我而言都是最珍贵的,因此若有人敢图谋我爹留给我的东西,我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高嫱听了十分欣慰:“你说的家贼,便是你那庶出的舅舅吧,难怪你让刑部抓了他。此事你做得很好,这些年难为你了。”
高展明道:“是,可是家贼偷走的东西,还能收回来,可若是被外贼夺走的,就难以收回了。”
高嫱一怔:“外贼?你是说……赵家?”
高展明道:“对,就是赵家。赵家野心勃勃,身为边陲军阀,却借着赵贵妃的势力,将手伸到了京城的民生上。这些年来,他们想从高家手中分利,便开了许多产业,我们高家其他几家的产业有伯父们坐镇,他们难以下手,而我父亲去得早,我们孤儿寡母孤苦无依,他们便一心挤兑我们,我父亲给我留下的许多产业就是让他们给吞并了。就说这香料,原本京中大户、宫廷御用的香料都是从我家进的,可自从前些年赵家在京城开了恒源香铺,威逼利诱,将几家大户的供香全抢了过去,就连宫廷用香也被他们拦截。原本父亲留给我和母亲的财产因为赵家的缘故已所剩无几,这些年若不是姑妈和几位伯父接济,怕我和母亲早已捱不下去了。”
高展明这话说的有失偏颇。赵家吞并他们的生意是实情,可是他家之所以落败,唐乾的贪婪无能和唐雪的懦弱才是主要的原因。更何况做生意这事儿,你情我愿,谁家的货好便买谁家的货,赵家的确是从天家处得了些便利,可是高家又何尝没有呢?说威逼利诱,着实过了。
但高展明却不怕。他知道高太后恨赵家恨得入骨,若非赵家在外有兵权,她早就将赵贵妃扒皮拆骨了。高嫱和他提起赵家,显然就是试探他对赵家的态度,只要他说赵家不好,高嫱就会满意,他说的越咬牙切齿,高嫱就越有共鸣。他造谣夸大,反倒是对高嫱投其所好了。
果不其然,高嫱听了高展明的话,狠狠拍了下茶几,勃然大怒:“岂有此理!好一个赵家,哀家不知道,那赵家竟敢如此任意妄为!简直不把我们高家的人放在眼里!”
前几年皇帝更换宫廷御香的供商的事情她是知道的,可她身为太后。既要掌管后宫,又要插手朝政,恨不得将事事都抓在自己手里,有些事情难免管不周全,这件事她当时就没有心力去管,高元青死了,高展明年纪小,和唐雪两人又不会进宫来找她哭诉,换了都已换了,过个几年,也只有这么着了。而高家外面的产业,她更是没有心力去管的,都是高家的几个兄弟在外面管着,但高家的这些国公侯爷们,手里手里大片的产业以及政务都忙不过来,谁又有空去操心高展明的死活?外面的人也是觑准了这一点,高展明家中产业才沦落到今日的地步。
高展明在一旁装的气恼愤恨,高嫱咬牙切齿道:“这些事情哀家并不知道,今日既然听你说了,哀家就不会置之不理!你放心,只要哀家还坐在这宫里一天,他赵家就万万别想要逍遥。这件事哀家去办,明年宫里御香的供应,一定会回到你手里!”
高展明心中不由大喜。拿回了这条线,他生财之路又多了一条,慢慢把生意做回高元青当初在时的模样,甚至更甚于当年,指日可待了。有了钱,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高展明和高嫱两人又一起痛陈了赵家数条罪过,高嫱道:“明儿,哀家今日找你来,不止是这些事,还有别的想和你谈谈。”
高展明忙道:“姑妈请说。”
高嫱道:“埃及若记得没错,你是丁丑年生的,差不多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了。都说你文采不凡,所以你的这些文章哀家都特意看过了,不少王公大臣也在看,你的见解果然出众。你在文中说,天下的财富总数已定,国库富则百姓穷,国库穷则百姓富,增加赋税,乃是与民争利,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若要国富民安,则应增加天下财富的总数,这才是双富之举。哀家还是头一回听见这样的说辞,十分有趣,今日召你进宫,便是想详细听你说说,到底怎样做到双富?”
高展明道:“侄儿通读史书,前朝许多明君武帝,为开阔疆土,大肆征伐,令蛮夷闻风丧胆,不敢再侵扰我国。然而练兵强国,需要不少军费,国库每年大部分支出都用在了军费上。最后蛮夷平定,百姓穷苦,国库空虚,又要花数载甚至数十载养民安生。侄儿以为,练兵强国,是必须的举措,若无疆土,何以言国?如此就不得不增加赋税,充盈国库。可是若非遭遇天灾,天下的生产乃是定数,每年稻禾的收成只有那么多,增加赋税,国强民穷。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生产,如此一来,既能保障百姓的生存,国家又有富裕。”
高嫱道:“如何提高生产?”
高展明道:“这一点,并非侄儿一人一力可为。侄儿听说民间有些百姓有妙法,或是在耕种的功夫上,或是在灌溉的功夫上,相邻的两亩田,有的可产十担稻米,有的却只能产五担;另外民间亦有能工巧匠,发明木牛流马等物,代替人力,提高效率。可这些方法往往不能在民间普及,原因只在一点:藏私。有人会将妙法传与儿孙,可儿孙却未必能继承,往往过几年,那些妙法秒术便失传了,十分可惜。人之所以藏私,只为牟利。若我能令我的田地种出别人种不出的东西,我亦不愿将此法外传,天下独我一家生意,我便能赚的更多。这对个人来说,自然是好事,可对于国之发展却不利。”
高嫱点头:“有理。你接着说。”
高展明道:“侄儿心想,若要提高天下的生产,绝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朝廷的扶持。那些能人,无非为一个利字,他一人独占秘法,一生可比旁人多赚一百两银子,那朝廷就设立资金,征集这些秘法,他为了一百两,朝廷就给他一百二十两,然后将此法在天下普及,一旦提高生产,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亦可增加,便不是一百二十两银子的增益了。另外朝廷可专门开辟官部,国库出资,培养能人巧匠,凡有能发明提高生产、治理灾荒的妙术者,无论是木工、金工、农夫、商贾甚至贱籍奴隶,只要献计,都可重金嘉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高嫱听了这些,似乎兴趣并不甚浓厚:“如此确不失为一桩好事,可亦会有江湖术士借此招摇撞骗,又该如何处置?”
高展明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推行此政,必定需要数年才可见成效。朝廷可每年给与那些能工巧匠一笔抚恤金,不必太多,按照阶级发放俸禄,再开辟田地作坊,试验那些秘法,若有成效,推广出去,以三年为限,三年后在民间确见成效,再予以重金奖赏。”
高展明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他文中涉及的都是民生大计,可是他知道在高嫱心中,民生并非第一位的,放在首位的事权势。因此他脑中略一转,道:“若是推行此政,头几年,朝廷的支出定然会增加,数年之后才可见收益。侄儿认为,此法宜早不宜晚。就说如今朝中局势,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就连朝廷都不得不忌讳,京畿虽有十万亲兵,还是太少,毕竟京畿的亲兵与藩镇的重兵不可同日而语,地方军阀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打过实仗,训练有素。侄儿说句忌讳的话,万一,万一藩镇造反,京畿十万亲兵未必能够应付。因此若不能削弱藩镇兵权,京畿还应该设置更多兵力才是。藩镇长官如何肯被削弱?且削弱藩镇,外敌来袭又该如何是好?因此此法为下策,上策应当加强京畿守卫。要添兵,就要有钱,不光有钱,还要得民心,百姓才会自愿入伍,拱卫皇权。若能增加民间生产,一则充盈国库,二则能得民心。若是顺利,三五年内,就见成效。”
高展明的话果然戳中高嫱痛处。她对赵家的忌讳,就是因为赵家身为藩镇节度使,辖地民富兵强,她一直想要削藩,却阻力重重。高展明的方法她不知可不可行,但高展明的立场却与她出奇一致。因此她迭声赞道:“好!好!虽不知此法是否可行,但你的想法和眼界十分出众!今日听了你这番话,哀家简直如沐圣水!你年纪虽轻,却有这般见识,原本哀家还想等你再年长几岁,再叫皇上召你入朝,可如今看来,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该再耽误你的年纪了!你回去等着,过几天哀家就下诏,封你一个朝散郎。哀家身边正缺得力贴心的人,你到哀家身边来,好好替哀家收拾那些奸佞小人!”
高展明听了这话,迟疑片刻,竟起身向高嫱下拜,轻声道:“姑妈,侄儿想参加科举。”
第三十七章 李景若相约
高嫱许给高展明一个朝散郎的官位,是从七品上的文官,可出入宫闱参与议政,晋升的空间亦是不可限量。他一入朝就能成为高嫱的幕僚,以他目前的处境来说,的确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殊荣了。
然而高展明婉拒了高嫱的提议。
他向高嫱下拜,轻声道:“姑妈,侄儿想参加科举。”
高嫱愣住了。
官宦子弟参加科举的亦不少,每年由朝中权贵推举出仕、皇帝征召的官员毕竟人数有限,一些子弟品行学业不那么出众,又没有足够深厚的背景可以得高官推荐,又耽误不起年纪,就只好参加科举选拔。从前朝科举制度刚开始实行之时,徇私舞弊的风气就十分严重,考官被收买,最后选拔出的人才依旧全是官宦子弟,寒门子弟入士无门,科举制度颇受弊病。后来历代皇帝不断改进科举制度,试卷糊名、考题严格保密、每年更换考官、由科举选拔出的世子管理科举等……到了今日,科举制度已较为公正,考生基本以成绩录取,贵戚豪门难以插手。
高嫱久久不语,高展明心中忐忑,却坚定地跪着不起。关于他的前途,他已经认真地规划好了。他身为高家嫡系子弟,能获得的便利自然是最多的,他不会放弃高家这棵参天大树带给他的便利,但是他也不能完全将自己置身于高家的利益集团。若不然,他就必须跟高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何况,就如高华崇所言,如果他要依靠高家,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出身就定死了他的一切,他即便再有本事,也永远要被高华崇等人踩在脚下,他没有父母作为靠山,他最后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高华崇等人稳固地位。对他自己的前途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他既能牵制高家,又能脱离高家建立自己的势力。
也不知过了多久,高嫱终于开口:“为什么?”
无论是参加科举,还是直接由朝廷征召,最后无非都是为了入士。科举选拨出的人才,能担任什么官职,都是按照名词定好的,只有少数能担任京官,许多人要从地方官员做起,一步步磨练,最后要进入朝堂的权力中心,往往要花费十数载甚至数十载的时间,而高嫱为高展明铺的路,无疑可以为他省去最多的时间,让他获得最多的权利。
高展明道:“侄儿想证明自己。”
高嫱好笑道:“证明自己?依靠科举?明儿,哀家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人,可你说的这话,却着实糊涂了。难不成做一个朝散郎,不能证明你自己?”
高嫱以为高展明是嫌朝散郎官职太低,便道:“傻孩子,朝散郎乃是从七品上,可参与议政,虽无多大权利,但毕竟进入了朝堂的权利中枢,在姑妈身边效力。过几年,你做得好,难道姑妈会亏待了你?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你若由科举入士,除非得中三甲,不然连从七品的官阶也得不到,你看苏瑅今日虽风光,他也做了十年,才做到今日的位置,还不是要看我们高家的眼色行事?”
高展明道:“侄儿并非对官阶有异议。只是侄儿听说民间对豪门世族把持朝政一直有所不满,认为我们没有真才实学,全靠家族荫庇。自从列位先皇改革了科举制度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贵胄子弟考取三甲了。百姓一直对此颇有异议,甚至认为我们举政不公。侄儿以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侄儿想凭借科举证明自己……”
高嫱冷笑道:“民心?刚才哀家还觉得你睿智,你怎么一句话比一句话糊涂了。民心是这世上最不可靠的东西,老百姓心里想什么,对你又有什么好处?他们能让你升官,让你发财?说到底,还是要看权势。更何况,你以为你得中进士,满心满意为百姓筹划,将他们捧着供着,你就能成为民心所向?只要你比他们有钱有权,只要你能得到他们没有的东西,他们就会觉得不公,怨天尤命!在那些人眼里,天子便是每日坐拥后宫,吃喝享乐,什么也不必做。他们看不见你做了什么,只看见你比他们多出什么,不过是个眼红的病罢了。可他们自己又做了什么呢?你看看那些朝中由科举入士的寒门士子便知,他们再三诟病我们高家,可他们自己又是什么人物?会做两篇文章又怎样,哀家除了看见他们的小器之外,全没看出他们究竟有什么过人的能耐!”
高展明忍不住道:“太后,并非如此。这世上确有宵小之辈,可孰好孰坏,时日久了,自会有公正定夺。”
高嫱道:“公正定夺?最后无非是谁得势,谁定夺罢了。”
高展明道:“侄儿……侄儿只是想证明自己。便是参加科举,也并非不能为姑妈效力。”
高嫱道:“这么看来,你主意已定,哀家是劝不动你了?”
高展明咬了咬嘴唇,道:“是。”
高嫱冷冷道:“呵。既如此,那便随你去吧,你的脾气倒是和你爹一样的倔强,却不知你有没有本事撑起这份脾气。哀家丑话说在前头,你若能得中,哀家身边的位置还替你留着;可你若考不上名次,不必到哀家面前来哭,哀家能为你做的,都已做了。”
高展明道:“侄儿定会努力,不让姑妈失望。”
高嫱与高展明说了这么久的话,神态已乏了,高声道:“来人。”
在外面守着的郭玉莲即刻推开殿门走了进来。
高嫱道:“派人送他出宫去吧,哀家累了,你扶哀家去躺一会儿。”
高展明向高嫱行礼告退,便由宫人领着出宫去了。
今日高展明进宫的事已在宗学里传开了,不少子弟是看着他坐轿子进宫的,他在皇宫和太后说话的这段时间里,学里的子弟们几乎都在讨论他。这些子弟们虽然非富即贵,也有不少曾在各种场合有幸见过太后和天子,可是这样被太后请进宫去的,高展明还是第一个。
一时间谣言尘嚣直上,有人说高展明得罪了太后,将被软禁,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有人说太后看好高展明,要给高展明加官进爵;有人说高展明勾结赵家,太后把他叫进宫去查案……
等到高展明的轿子回到宗学门口,流言终于终止了,高展明一路往住处走,后面跟着不少人对他指指点点。
高展明来到红梅苑,高天文和高华崇都站在院子里,两人看见高展明回来,皆是一愣。
高天文箭步走上前来,问高展明:“君亮,听说太后召你进宫去了,是为了什么事?”
高展明道:“没什么,她在宫中,突然想起我爹,因此传我进去陪她老人家说说话。”
高天文一怔,笑道:“那是好事,太后对你上了心,日后定会对你多多关照。说不定,过段时日,就要下诏征召你入朝了呢。”
高展明淡定地说:“还有一段日子,谁又知道呢。”
高华崇虽不做声,却一直死死地看着高展明。
高展明看了他一眼,并不搭理他,又和高天文寒暄了几句便回房去了。
晚上高展明正在房里看书,引鹤敲门进来,道:“爷,有一封你的信。”
高展明地接过一看,只见信封上署名一个永字。他奇道:“这信是谁送来的?”
引鹤道:“是李爷的奴才。”
“李爷?是……李景若?”高展明将信封撕开。
引鹤道:“是。”
高展明将信展开一看,信上李景若说自己后日就要离开京城,约高展明明日在御河边相见,为他践行。
高展明有些吃惊,没想到李景若竟然会找他。他与李景若至今不过见了三四次面,老实说,虽说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可他对李景若这人十分好奇。几次的聚会,李景若的言行举止,让他觉得此人十分聪明,圆滑世故,且不像一般的王公子弟那般自以为是。在香山上的时候,有几次,李景若简直就像是知道他的心思一般,将话往着他期待的方向引。最奇怪的是李景若的政治立场,听说襄城永王分明和赵家的关系颇为亲近,他在京城中却堂而皇之的参加他们高家子弟的聚会,又时常和苏瑅等进士往来,反倒更叫人看不清他的心思了。
引鹤见自家主子神游天外,不由拿手在高展明面前晃了晃,勾回了高展明的神:“爷,那家奴才还在外头等着爷的回信呢。”
高展明沉吟片刻,道:“你去回话吧。就按信上所约,明日我会去的。”
翌日巳时,高展明准时来到御河边。李景若已在河边等着了,只见他头上束着紫金冠,穿一件窄袖丝质云锦长袍,脚踩一双缎面的登龙靴,英姿飒爽,好不俊俏。路上走过的妇人少女无一不偷眼打量他,他若瞧见了,便大方地对人一笑,那些女子们羞得满面通红,遮着脸往树后躲。
李景若见高展明过来,面露喜色,快步迎了上来:“君亮兄弟,你来了。”
高展明四下张望,却只见李景若一人,不见别人,不由奇道:“只有你我二人。”
李景若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自然,君亮兄弟还希望有谁?”
高展明有些惊讶。他以为为李景若践行,必然会有其余子弟,至少苏瑅会在场才是,明日李景若就要离京了,他在京中的最后一天,竟只找了自己一人?
李景若侧身指了指停在岸边的一条小舟,道:“我在船上备了些酒食,不知君亮可愿意陪我共乘小舟,叙二三闲话。”
高展明既已来了此地,他亦有兴趣与李景若交谈,因此爽快地应道:“好。”
二人上了小舟,解开船绳,小舟便顺着风慢慢在河中飘荡起来。
第三十八章 此生唯求一人
小舟上有一张几凳,几凳上早已备好了酒盏,两人分坐在几凳两边,李景若端起酒壶为两人倒酒。
高展明问李景若:“李兄,你明日离京,今日如何只找了我一人为你践行?”
李景若笑道:“我若说因为我觉得你很特别,你会相信吗?”
高展明眉毛一跳,好奇道:“哦?哪里特别?”
李景若悠悠喝了口小酒,一手托着腮道:“知道我今日为何约你来御河泛舟吗?我第一次见你,便是在这御河之上,我看见你们的画舫刻着高家的记号,原本应绕开你们,少生事端才是,可我看见你和高华崇站在船头,我也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便将船划了过去。”
“为何?”高展明问道。
李景若温柔地笑了笑,深邃的双目定定地看着高展明:“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好看的男子。”
高展明手一抖,险些将杯中的酒洒了出去。
李景若见了高展明的反应,笑容又加深了几分。
高展明全摸不透这位皇族贵公子究竟打得什么鬼主意,干笑了两声,道:“李兄说笑了,如李兄这般人品相貌,照照镜子,不就见到了?”
李景若哈哈笑了起来:“我恭维你两句,你该不会当真了吧?”
高展明嘴角抽了抽。这位李公子的话,他可真不知如何往下接了。
李景若道:“我确实是因为你,才会有意靠近那艘画舫的。我刚到京城没多久,便听说你到刑部状告你的舅舅,那时候我便很好奇,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天我和苏翰林看见你与高华崇站在船头争执,我从前见过高华崇,却没有见过你。那位高二爷的脾气我是素知的,我可从没见过谁敢顶撞他……你脸上的表情不卑不亢,我虽不知道你们究竟在争执什么,可我觉得,高华崇在生气,而你不怕,你根本不在乎,你一点都不动容,就凭着这一点,他的气势就已输了你一截。你知道当你厌恶、痛恨一个人的时候,什么会令你更恨他吗?那就是他根本不在乎你。那时我便觉得,终有一日,高华崇定是要败在你脚下的。”
高展明沉默片刻,道:“李兄看人颇有一套。”
李景若用手指轻轻叩击着几面:“我越来越好奇,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月初六那日的事,我虽不清楚原委,但我知道有人故意为难你。你却漂亮地扭转了逆境。我最欣赏的,不是你的心计,而是你的态度。你们宗学之中的那些子弟,有些人分明有意针对你,出言嘲讽你,可你都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你只做你自己的事,旁人的态度,没有丝毫影响你,只用一场球赛,就扭转了许多人对你的看法。你还是不恼也不躁,不骄也不傲。宠辱不惊,这等品质,可不是寻常人做得到的…”
高展明笑道:“李兄,你这一番夸奖,我可真是受不起了。”
李景若轻轻碰了碰他的酒杯,不紧不慢道:“只是有一件事,我有些困惑。你在高家的宗学中读书也有几年的光景了吧,即是你这般性子的人,你也有笼络人心的手段,为何又会遭人排挤?”
高展明眼皮猛地一跳,心中大惊:难道李景若发现了什么?不过他旋即就稳住心神,镇定地说:“只是家中遭遇了一些变故,令我突然清醒罢了。”
李景若笑了笑,不再追问,举起手中酒盏:“我敬你一杯。”
高展明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两人又聊了片刻,说起高展明的文章,李景若道:“君亮兄弟,你写的那些文章,我全都看过了,实在大出我的意料。你可知道,我们这些豪门望族子弟和寒门士子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高展明好奇道:“不知,还望李兄指教。”
李景若道:“我走了不少地方,看过一些文章,也见识过一些人,寒门选出的士子,的确有不少弊病,譬如浮薄、小器,这并非我的偏见,亦不是人人如此,但也算是个通病。可是有一点,他们都脚踏实地,少有好高骛远之辈,若不然,也难以从科举选拔之中熬出头了。世族权贵,并非没有考虑民生大计的,可许多皆是纸上谈兵,他们颁布的政令,不接地气,不切实情,往往弄巧成拙,有时明明是为了百姓,却弄得民不聊生。但寒门士子不会,他们做事,往往更加小心谨慎,切合实际。毕竟他们是从民间出士的,对民情也更为直观了解。而我看你的文章,全不浮躁,关心民生,又严谨小心,全不像是在大宅子里关了十几年的贵族少爷。”
高展明道:“李兄乃是皇族子弟,无论是权贵还是寒门,李兄的见解都如此透彻,愚弟实在佩服。”这话便有些讽刺的意思了。李景若出身比他更高,既然李景若能够知晓的,他又为何不能知晓?
李景若微微挑眉,但笑,只作没听出高展明的言外之意,道:“出了香山那事,想必皇上和太后也都看了你的文章,你如今已颇有名气,想必过不久,朝廷便会下诏征你出士了吧。”
高展明犹豫了片刻,道:“我会参加科举。”
李景若一怔:“你要参加科举?”他心思略转了转,便大致猜出是怎么回事。高展明的语气十分肯定,看来他已确定要参加科举了。想必在此之前,皇帝或太后已经给高展明透了消息,要召他出士,但高展明拒绝了。若不然,高展明不知朝廷是否征召,又如何笃定自己会参加科举?
李景若的眼睛顿时亮了:“理由?”
高展明道:“朝廷举行科举选士,又有什么理由?”
李景若哈哈笑道:“有趣,实在有趣。君亮兄弟,我每一次见你,你都能给我惊喜。我可真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两人乘坐的小舟顺着御河往下游飘去,路过的岸边可见百姓们生活的景象,女子们正蹲在河边搓洗衣物,见河上有两位如此清俊的青年乘船驶过,一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看呆了眼。有那大胆的,向着李景若和高展明暗送秋波,高展明挪开视线,只作不见,李景若却大方地回以点头微笑示意。
“呀!”突然有一名女子失声惊叫,竟是她一时走神,手中正在搓洗的帕子竟然顺着河水飘走了!
那女子着急地用搓衣棒勾动飘走的帕子,却将那件帕子越推越远,最后竟飘到了李景若的船边。
那女子叫道:“公子爷,帮奴家捡捡那条帕子可好?”
李景若伸手将帕子捞了起来,小心地绞干帕子上的水,可是丝帕太轻,他的船已飘出一段距离,无法再靠岸将帕子还回去。
那女子看着李景若,脸上已飞红两片,朗声喊到:“敢问公子家住哪条巷子?”
李景若道:“在下非京城人士。”
那姑娘一怔,脸上不由闪过一抹失落之色,却听李景若问道:“敢问姑娘家住何处?”
那姑娘又重新打起精神,喊道:“南锣鼓巷子东面第二户人家便是我家。”
李景若点头示意。
一旁洗衣服的女子们听了这二人对话,对嬉笑着推搡揶揄那丢了手帕的姑娘,那姑娘脸色早已涨红,匆匆收拾了衣服便跑了。
高展明忍不住问道:“你打算亲自去还?”
李景若好笑道:“什么事,也值得我亲自跑一趟。一会儿上了岸,差一名小厮去跑一趟不就是了。”
高展明揶揄道:“那姑娘可要伤心了。”
方才两人总是在说着高展明的事,难得有了这个机会,高展明便将话题引开,问李景若道:“李兄今年多少年纪了?”
李景若道:“虚岁也该二十三了吧。”
高展明道:“李兄至今还未成亲么?”
李景若耸肩。
高展明玩笑道:“我见李兄身边桃花朵朵,便没有一朵值得采撷的么?还是李兄寄情山水,早已超脱红尘之事?”
李景若道:“女子所求的,乃是一生安稳,我可给不起,便不祸害人家姑娘了。”
高展明道:“李兄没想过定下来?你打算继续游山玩水?”
李景若道:“定,是早晚要定的。我如今便如水上飘萍一般,是沉是浮,尚未可知。”
高展明微微吃惊。李景若这话,若是有心去解,似乎是话里有话了。他一介皇族子弟,即便放弃世子的身份,也是富贵一生,他便是寄情山水,亦不是什么倾家荡产的爱好,漂着便漂着,如何竟谈得上沉浮?究竟是他一时失语还是……
高展明顿了顿,问道:“难道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漂吗?”
李景若笑道:“便是有,也要入得了我的眼才是。我不求妻妾子女成群,此生唯求有一人,知我懂我,愿与我比肩而立,此生足矣。”
高展明听罢沉默良久,端起酒壶倒满了两杯酒,举起酒盏道:“李兄,我敬你,愿你早日能找到你的意中人。”
李景若轻轻碰了碰他的酒盏,道:“我也祝君亮兄早日完成心中抱负。”
高展明与李景若闲聊了许久,直到黄昏之时小舟才在岸边停下。
两人上岸后,高展明道:“李兄,你明日几时离京,愚弟来送你一程。”
李景若道:“我明日一早便走了,你不必相送。我有预感,不用太久,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高展明抱拳道:“那我就等着与李兄再次相会了。”
李景若笑道:“后会有期。”
高展明道:“后会有期。”
第三十九章 太后赠礼
翌日一早,李景若就离开了京城。
高展明回去之后,便更加努力读书了。
由于前段时间高展明出了不少风头,就连太后都召他入宫,又不曾听闻太后为难他,学中便开始流传高展明得到太后赏识将要受到提携的流言。这些子弟们虽是富贵出身,可毕竟家族庞大,家里光是嫡子嫡女就有六七个,更不提庶出的,便是父祖再得权势,分到他们身上,也未必还剩多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仰仗门荫入士的。因此他们都会巴结出身更高的,为自己将来的仕途谋利。听说高展明要被征召的流言,不少人都来巴结他,原本看不起他的那些人虽是恨得咬牙切齿,却终究无可奈何。
晚上高展明去李绾那里看书。
近来高展明非常用功刻苦,每天风雨无阻,总是挑灯夜读到深更半夜才回屋睡觉,李绾也觉奇怪,趁着高展明向他请教的问道:“你近来如此用功,可是上一回从太后那里得了消息,你要被征召入朝了?”
高展明既然已拒绝了高嫱的征召,因此他不会再将此事说出去,只道:“恩师,我想参加科举。”
李绾奇道:“你要参加科举?”他以为是太后和皇帝今年没有征召高展明的打算,而高展明又想早点离开宗学入士,便道,“孩子,你的文章许多朝中官员都看了,不少人都很欣赏你。如果你打算明年入士,我可以找几个过去政事堂的同僚,请他们上表举荐你,如此一来,皇帝理当会重视你的。”
高展明道:“多谢恩师,只是弟子想参加科举。”
李绾糊涂了:“你想参加科举?”
高展明便将想要证明自己的那番说辞又说了一遍。
李绾听罢沉吟片刻,道:“你有这份心思是好的,可你若是参加科举,考得好还罢了,考得不好,便受不少掣肘。每年参考生中及第者只占百之一二,以你的文采,想要及第应当不难,可是参加科考,与你当日的状态及审卷官员的性子亦有关系,饶你学问再好,也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且科举出仕之人,分配官职是按照考试名次分配的,你若不能考中一个好的名次,开端便落于人后了。”
高展明道:“恩师,弟子还是想试一试。”
高展明如此坚定,李绾无话可说,也就只有随他去了。
转眼到了八月,宗学中开始征集想要参加明年正月科举考试的人员名单了。
参加科举的举子来源有二,一由中央国学和地方学校选拔送举的为生徒,二乃自行报名参加并在州县考试中合格的称为乡贡。但凡生徒,多是官宦或富人子弟,而乡贡并无门第要求,所以上不起正规学堂的寒门子弟占了多数。到孟冬之际,所有生徒和乡贡会汇聚京城,准备参加科考,因此到了八月,宗学中就必须统计参加科考的人数了。
每年宗学中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并不多,一则是参加科考对年龄、入学年限皆有限制,在学中学满五年方可报名;二则学中子弟许多可依靠门荫入士,也不必参考。
最后报名明年参加科考的子弟一共有七人。令众人十分诧异的是,高展明也在这七人之列。
高展明到今年在宗学之中正好已学满五年,若是放在从前,他参加科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料想谁也不会觉得惊讶——他幼年丧父,孤苦无依,性子又古怪,没人愿意照拂他,他除了参加科举外未必还有别的出路。可是时至今日,却截然不同了。高展明的文采人人皆知,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前不久太后还召他进宫,人人都说他今年就能受征召入朝,可他竟然也要参加科举?
一时间言论的风向立刻又变了,只说前阵子高展明要受征召的事情都是他自己故意往外散播的流言,往他自己脸上贴金,结果太后和皇上根本瞧不上他,到临了他就现了原形了。
举子名单公布的那一天,高展明下学后往红梅苑走的路上,又遇到了任岱武和高俊等人。
前些日子学中传言高展明被太后赏识的时候,这些人都避着他走,可如今看到他参加科举,这些人瞬间又来了底气,一看见高展明,眼不眼鼻子不是鼻子的。
高展明正往前走,就听见高俊大声地说:“哟,岱武,你看,那不是高展明吗?前阵子还听他到处说太后和皇上赏识他,要给他封官呢,我今天怎么看报名科考的名单上看见他了?”
任岱武冷笑:“太后和皇上赏识?就凭他?”
高展明听得好笑。他既然拒绝了高太后的征召,就把全部的宝都压在了科考上,又怎会四处炫耀?分明是那些子弟们自行揣测了安到他的头上,如今眼看他未得征召,那些不忿的弟子又来了精神,竟编排他自己炫耀,实在可笑。
高俊道:“唉哟,岱武兄,说不定,太后还真赏识他呢。君亮兄弟那么有才华,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他?没准太后早就有意召他入朝了,是他自己拒绝了,他就喜欢参加科举呢?”
四周的子弟听了这话,哈哈大笑。一个名叫高隆的子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拒绝了太后,要参加科举……哈哈哈哈,说不定我们的君亮兄弟还真有这样的骨气呢……哈哈哈……”
高俊是在嘲讽高展明,却无意间说出了真相。高展明并不在意他们说什么,听过一笑了之,继续走自己的路。
高俊捅了捅任岱武,道:“岱武,听说明年开春你就进兵部做录事了,任命函书都已发了,一到任就是正九品上?”
任岱武不无得意道:“是。”
高俊道:“厉害啊任兄,好生佩服,头一年就是正九品,以后还不是前途不可限量?我听说那些举子,便是有幸及第,得不了一个好名次,也只能做九品官阶之外的胥吏,一辈子也混不出出息呢。”
四周其余的子弟纷纷应和道喜。
高展明连从七品上的官位都拒绝了,又怎会将正九品的录事放在眼中,听他们颇有架势的炫耀,只觉好笑。高俊见高展明无动于衷,自己打出的拳头,自然十分不痛快,跑上前拦住了高展明,道:“高展明,我们方才说的话,你可都听见了?”
高展明淡淡道:“听见了,恭喜岱武兄。”
高俊冷笑道:“岱武他可是一出士便是正九品的官阶,你身为高家嫡系,怎么也该有个八品吧?就不知道,诏书什么时候下来了?”
高展明道:“高俊兄为何比我还着急?”
高俊道:“我是替展明兄弟着急呢。你千辛万苦,先攀着二爷,又攀上子艺大哥,为了出风头,在香山的宴席上当着皇上和太后的面像个跳梁小丑一般上蹿下跳,可不就是为了入士?只可惜,你忙活了这一阵,好像也未见成效嘛,怎么竟沦落到要与那些寒门子弟一起赶科考的份上?我看着你这辛苦的劲儿,都忍不住要替你掬一把同情泪呢。”
高俊和高亮乃是一个府里长大的嫡亲堂兄弟,高展明设计令高亮在香山上出丑一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先前是听闻高展明即将受召,有气也只能忍着,如今看到高展明报考科举,顿时扬眉吐气,一逮着机会便来嘲讽高展明。
高展明冷笑道:“参加科考,高俊兄竟然用了沦落一词?科举一事,选拔人才,为国效力,一向受天家重视,前年皇上甚至亲自出题殿试登科举子,你却出言侮辱科举,却不知,是对我不敬,还是对皇上不敬?!”
“你!”高俊被他呛声,羞恼不已,却又不知如何反驳,顿时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尴尬极了。
就在此时,几位公子爷们儿的侍读小厮急匆匆赶了过来。
侍读们找到自家的爷,通知道:“几位爷,酉时用完晚膳,就到议事堂集合吧,宫里来了人要颁布诏令呢。”
几人一听,便知是宫里下诏征召子弟入朝了,因此也没了取笑高展明的心思,急匆匆回去了。
到了申时三刻,子弟们用完晚膳,就早早地议事堂集结了。到了酉时,安国公和郭玉莲带着几名随从走进了议事堂。郭玉莲手持明黄色的绢布,显然是来宣召来了。
众子弟连忙下跪,郭玉莲清了清嗓子,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国公之子高华崇,品学兼优,拜朝散郎,从七品上……参宁侯之子高天文,学优德高,拜宣义郎,从七品下……”
郭玉莲一口气宣读完诏书,一共有七名子弟受到朝廷征召,其中品阶最高的是高华崇,拜朝散郎,从七品上,与当日高嫱许给高展明却被高展明拒绝了的官阶是一样的。
听完诏书,任岱武高俊等人和高展明一同松了口气。他们松了口气的缘由也是一样的:高展明并不在朝廷征召之列。先前虽说高展明报名参加了科考,可太后和皇上那里并没有说不用高展明,假若高展明真在征召之列,这些年任岱武和高俊等人和他结下了那么大的梁子,以后岂不是要被他编派?而今年高展明学业年限已满,太后和皇帝既然没有召他,说明他们根本不重视高展明,再过几年即便朝廷录用了高展明,官阶也不会太高。
对于高展明而言,太后若一意孤行征召他,他在私下里可以拒绝,可诏书真下来了,他抗旨不尊又是另一回事了,事情会变得很棘手。因此太后没有召他,令他大大地松了口气。
郭玉莲宣读完诏书,道:“诸位公子起来吧,诏书已宣读完了。”
众人从地上爬起来,议论纷纷。站在被征召的子弟附近的子弟们纷纷向被征召的子弟道喜。高天文笑咪咪地对高华崇道:“子辉,恭喜你,一受召便是朝散郎,可见皇上和太后十分重视你。”
高华崇不屑地冷哼了一声,仿佛全不在意,也不向高天文说一声同喜。
后排的子弟议论纷纷:“瞧瞧,果然没有高展明,我说什么来着。”
“就是,前阵子我听说太后看中了他,我就觉得不可能。不就是写了两篇文章,能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二爷也真厉害,居然是朝散郎,比他的大哥官阶还高,他可以直接入宫闱参与议政呢。”
“那是当然的,二爷是什么出身,咱又怎么能同他相比。等我入朝的时候,若能有个从九品,好歹入了品阶,我便知足了。”
安国公高元照道:“科考的名额已报上去了,名单我看过了,望你们用功读书,及第登科。其余年限未到,未受征召的人,亦当好生学习,等待来年。还有今日受召的人要等到正月才到吏部报道,你们在学中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不可骄不可躁,当一心向学,来日入朝,为国效力。”
众子弟忙道:“多谢安国公教诲。”
高元照点了点头,看向郭玉莲。郭玉莲笑眯眯道:“太后娘娘体谅你们学业辛苦,特意为你们备了礼。”他挥了挥手,随从们便端着礼纷发下去,原是每人一个雕刻成狻猊形状的白玉镇纸。
郭玉莲道:“太后娘娘希望诸位学子便如这灵猊一般威武无惧,为国效力。”
众人连忙谢恩。
安国公见郭玉莲将太后的礼纷发完,点头道:“郭公公辛苦了。”
郭玉莲笑道:“国公设立高家宗学,培养众多子弟,使我今日能见到这么多年轻子弟,都是我朝未来的栋梁,我心里真是高兴。国公实在令人敬佩啊。”
两人寒暄了几句,安国公道:“天色不早了,我送公公回宫吧。”
郭玉莲抬手制止道:“哎,不急。太后娘娘还让奴才准备了一份礼,没送呢。”
安国公一怔:“什么礼?”
郭玉莲突然走向高展明,在高展明面前停住,笑道:“高君亮。”
所有人的目光顿时都聚集到了高展明身上,后方的议论声刹那静止。
高展明一惊,忙向郭玉莲行礼:“郭公公。”
郭玉莲摆手:“好孩子,不必多礼。”他拍了拍手,后边的一名小太监便端着盘子走了上来。郭玉莲道,“君亮兄弟,太后知道你要参加科考,特意备了这份礼,预祝你登科及第。”
高展明定睛一看,那托盘上放的是一套文房四宝,砚是上好的端砚,笔是翰珍毛笔,笔豪由长羊毛制成,笔杆由红木打造,笔腕和挂头用优质白牛角制成,韧性极佳。纸墨亦是上好的御纸和御墨。
高展明连忙谢恩,郭玉莲扶起他道:“你好生努力,可别叫太后娘娘失望啊。”
四周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地盯着高展明。
太后知道他要参加科举?太后特意为他备了一份文房四宝?连高华崇都没有的礼,竟然送给高展明?!难道先前的流言都是真的?!
郭玉莲向众人道:“太后看了高君亮的文章,十分喜欢,希望各位子弟们亦能好好学习律法典籍,为国效力。”
高展明回头望了一眼,所有的子弟都惊诧地看着他,高俊、任岱武等人的眼神显然是充满恨意的,然而在与他目光相交的一刹那,却都害怕而不甘心地挪开了视线。
第四十章 再遇韩白月
时光飞逝,转眼天气就转凉了。孟冬之月,生徒乡贡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众赶考举子到尚书省报道,缴纳文解和家状,寻找保人,并接受审核。户部审查确认考生资格之后,众考生的名单便转交举行第一轮考试的京兆府。
会试翌年正月才正式进行,学子们先要通过京兆府的乡试,取得解状,才能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京兆府开考之前,众举子们除了温习功课之外,还要参加一众行程,到国子监拜谒孔子像,朝见先师等。趁着这些机会,赶考的举子们便能聚在一起,互相认识。
这日一大清早,高展明就出门了。他要去国子监,今天礼部侍郎会在国子监举行拜孔子仪式,参考的举子们都会去参加。
高展明带着引鹤一路往国子监走。天还没有下雪,却已经很冷了,他一路走一路向手上哈着气。
引鹤冷的直跺脚,小声抱怨道:“唉,爷也真是的,非要去参加科举。这天爷你不呆在屋子里抱暖炉,却要去拜什么孔像,不是活受罪么。”
高展明好笑,一伸胳膊在他脑袋上用力敲了敲:“这才十月,你就抱怨起来了?等到了腊月,你岂不是要抹脖子?”
引鹤吐了吐舌头。
高展明道:“这才刚刚开始呢,后头还有的是苦日子要熬。不吃够苦,又怎会苦尽甘来?”
引鹤瘪了瘪嘴,道:“什么是苦尽甘来?爷想要的,是什么甘?”
高展明笑了笑,道:“现在不急,总有一日你会明白的。”
没多久,主仆两个就到了国子监,国子监外已经聚拢了不少准备参加乡试的考生了。这只是一个拜孔子的活动,礼部并不唱到,众考生自愿,然而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来了。一则是相互混个脸熟,兴许就能认识几个日后的同僚,二则是因听说本次仪式由礼部侍郎主持,且礼部侍郎很可能就是明年正月间会试审卷的主考官,因此子弟们都想早些进去一窥考官真容。人满为患,这国子监外难免拥挤了些。
人越来越多,国子监的门还没有打开,有人急着往里冲,在后方推搡了高展明一把,高展明一个趔趄,就撞到了前面的一位子弟。
那子弟骤然被人撞了一下,十分生气,转头怒骂道:“狗东西,不生眼睛……”他话没骂完,看清高展明的脸,愣了一下,后面的话就吞了回去。
高展明看清那人,亦是大惊!——他万万想不到,他竟然会在此地遇见韩白月!
引鹤看见自己爷被人撞了,急忙赶过来,看见韩白月也是一怔:“是你!”从前宗学里韩白月是如何欺负高展明的,他心里清楚的很,韩白月之所以被赶出宗学,也是高展明派了他去游说李兰的。他生怕韩白月会欺负高展明,连忙将高展明护在身后。
高展明却安抚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没事,你退下吧。”
韩白月拍了拍被高展明撞到的地方,骂道:“晦气。”
自打韩白月被安国公“请”出宗学之后,高展明就不曾见过他了。几月未见,韩白月比先前又消瘦了一些,从前那股趾高气昂的劲亦被打磨去不少,看来这几个月他过的并不太好。
韩白月看见高展明,也是十分吃惊。由于先前的事,他回府之后,亦受了父亲韩海的责罚。韩海凭着与安国公府的连襟情谊将他送入安国公府养了好些年,让他巴结安国公夫妇,就是为了自己这儿子的前途,将来若能由安国公举荐,必然是前途无量的。眼看着韩白月年岁到了,韩海满心以为儿子就能得到朝廷的征召,没想到儿子却被人用轿子抬了回来,就连宗学亦不准去了。韩白月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一手遮天的安国公,不仅他自己将来的仕途会受到影响,就连他父亲韩海在安国公前也丢了面子。因此这段时间,韩海将他锁在家中专心读书,不许他再与高家宗学中的子弟接触,韩白月也就不知道高展明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了。于是他想当然的以为,高展明得不到权贵举荐,门阀荫庇,走投无路,只能来参加科举。
高展明抱拳道:“韩兄,好久不可。”
韩白月却不与他问好,只冷笑:“我以为你有通天的本领,既能使出阴招来算计我,不曾想你竟还要来参加科举。”
高展明不慌不忙地挑眉:“韩兄不也来了么?”
韩白月的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他之所以会参加科举,因为韩海先前从吏部那里得了消息,朝廷会征召韩白月,但是却要将他派遣出京,到藩镇任职。这自然是安国公的主意了,高元照不愿高华崇与韩白月再接触,因此动了心思要将韩白月丢出京城去。韩白月得了消息,死活不从,为了能够留在京城之中,他便报名参加了科举。若能考中一个好名次,他便能留在京中任职。
韩海亦不舍得儿子离开京城,到国公府再三求情作保,答应绝不让韩白月再与高华崇见面,高元照才松口同意韩白月参加科考。
韩白月恶狠狠地瞪了高展明一眼,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不知君亮兄功课温习的如何了?”
高展明耸肩:“功课如何,愚弟不敢夸口,只是愚弟不曾虚度了时光,将功夫浪费在排挤他人身上,因此自觉足矣。”
韩白月听了这话,咬牙切齿,冷笑道:“高君亮,既然你这么说,想是十分得意了。到时候我便等着看你成绩如何。”
高展明不慌不忙:“好,愚弟也等着听韩兄的喜讯。”他不敢说他是最聪敏的,但他做每一件事,都是极认真的。他熟读典籍律法,自觉及第并非难事。更何况,即便今年落第,也不要紧,那些人等着他看笑话,他但凡稍有不如意之处,那些小人便洋洋得意,就如同自己已中了状元一般。却不曾想,人生漫漫,即便今日那些人强过他一头又如何,只要他坚定信念,总有翻身的一日。便是今年不成,明年后年再试,只要他有心,便一定能达成他的抱负。
韩白月皮笑肉不笑道:“一定不让君亮兄失望。”
然他心中却冷笑不已。科考由礼部主持,而他爹就是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虽然并不是亲自阅卷,但是主考官礼部侍郎却是他爹的心腹,礼部的胥吏也都对他们唯命是从。
高展明害他至此,他绝不会轻易放过高展明。高展明想要及第翻身,想得倒美!他一定要让高展明落第,受众人耻笑,以报当日之仇!
第四十一章 得中解元!
在礼部考试之前,先有乡试,在各州府选拔贡生,参与会试。而乡贡在举国各地制度并不相同,尤其是京兆府和京畿周边的同华二州占特殊地位,此三地贡生名额更多,有不少外籍子弟都来京兆参与考试。
第8节
恋耽美
第8节
高展明方才出门的时候正与高华崇争吵,因此没将心思放在被太后传召一事上,可他坐着轿子出了宗学,心里便开始有些忐忑了:太后怎会召见他?为了何事?难道是香山上的那件事惹恼了太后?
没多久,轿子就到了宫门外,高展明不能乘着轿子进宫,便随着来接的宫人下轿往仙居殿走去。
高展明一路上都在打量给他引路的太监的神色。那太监神情若常,步伐轻松,对高展明的态度亦算得上和善,高展明旁敲侧击向他打听太后召见自己的目的,那小太监虽不知晓,却说太后这两天心情不差,看来太后召他入宫不太像是兴师问罪的,高展明这才少了口气。
小太监将高展明引到仙居殿外便告退了,大太监郭玉莲亲自迎了出来,将高展明上下打量一番,盈盈笑道:“你就是高展明?”
高展明忙向郭玉莲行礼:“草民见过公公。”
郭玉莲扶住他,道:“哎,不必多礼,快随我进来,太后已等了你多时了。”
高展明跟着郭玉莲走进仙居殿。
高嫱坐在偏殿之中,见高展明进来,摆了摆手,四周伺候的宫女太监们便都下去了。郭玉莲将高展明引到高嫱面前,笑道:“太后,高公子来了。”
高展明忙下跪行礼:“草民参见太后。”
高嫱声音带着笑意:“好孩子,起来吧,到哀家身边来坐。”
高展明略带不安的起身,坐到高嫱身边,郭玉莲悄悄退了出去,将殿门关上了。
高嫱亲热地拉起高展明的手,细细端详他的脸,惆怅道:“明儿,你长得越来越像你父亲了。”说着说着竟眼含热泪,掏出一条丝巾来擦了擦眼泪,道,“他是哀家最小的弟弟,从小哀家是最疼他的,可惜他去的太早,没能享几年福。他这一去,留下你这可怜的孩子,哀家被困在这深宫之中,你大伯安国公又忙于国事政事,你其他叔伯又不在京中,你无依无靠,吃了好些苦。好在你也长大了,看着你现今这幅模样,哀家心里好生欣慰。”
高展明倒没想到高嫱竟会用这么亲热的态度来对他,像是在笼络他。用笼络这词似乎有些不太恰当,毕竟高嫱是垂帘听政的太后,而他只不过是高家一个失怙的少年,至少高嫱说这些话,说明他对于高嫱是有利用价值的。至于高嫱的那份动情,或许对于真正的高展明来说能够打动人,可对于他来说,信个三分也就足够了——即便高嫱身处深宫之中,对于宫外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的,若高嫱当真如此疼爱他,从前的高展明又怎会吃那么多的苦?
然而面子上的功夫总是要做的,高展明略一犹豫,小声叫道:“姑妈。”
高展明的这声姑妈有试探之意,毕竟高嫱可是这天下第一的女人,连皇帝都不敢直接叫她一声娘亲。然而他的这份犹豫到了高嫱眼里,则更显得高展明高展明楚楚可怜。她用力握了握高展明的手:“哎,好孩子。”
高展明见高嫱不恼,心里便放心了,故作怯生生地低下头去,显得十分局促。
高嫱捉着高展明的手,动情地和他说起他那早死的父亲高元青的事:“哀家还记得,你爹刚进京的时候,就是和你现在差不多的年纪,似乎比你还现在还年轻一些。那时候哀家刚进宫没多久,还没生下皇上,在这宫中举目无亲,日子过得十分煎熬。先帝也很喜欢你爹,每月都召他进宫陪先帝下棋,他每回从先帝宫里出来,就到哀家这里来陪哀家说话,哀家一看见他,就把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忘了。”
高嫱又跟高展明说她和高元青从前还在晋地时候的事,说了许多,高展明渐渐也放下了拘束,神情举止都对高嫱亲近了不少。
高展明道:“我记得小时候爹和我说,姑妈对他最好,有什么好事,总记得他,要我长大之后一定要孝敬姑妈。那时候我还很小,我不懂事,后来爹去了之后,我和娘过得……并不太好,有时候我心里难受,就会想起爹说过的话。我在宗学中用功读书,想着将来能出人头地,为太后和诸位伯父效力,不辜负了爹当年对我的期望。”
高嫱欣慰道:“好孩子,姑妈没有白疼你。”
高嫱打开一旁的匣子,从里面取出一本高展明所作的文集,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姑妈虽在深宫之中,先前外面的事也听说了一些。你伯父和宗学里的教官都说你文章写得好,这些文章是你写的吗?”
高展明接过文集翻了翻,正是他先前被高亮盗走的文章。他道:“是我写的。”
高嫱道:“听说你的文章先前被高亮剽窃,叫他拿出去招摇撞骗,好在是你的终归是你的,如今都真相大白了。”
高展明道:“是。是托了姑妈和伯父的福,才能还我一个公道。”
高嫱笑了笑,又从匣子里取出一张绢帛,道:“这篇文章,是否也是出自你之手?”
高展明接过一看,却是那天在香山之上高亮写的那篇文章了。他心眼转了转,摸不清高嫱是什么心思,因此沉吟片刻,含糊其辞道:“这骈文佳句,不是出自苏翰林之手吗?”
高嫱低笑一声,道:“苏翰林的原文,哀家已看过了,哪些是他写的,哪些是别人写的,哀家心里清楚得很。那高亮剽窃你的文章占为己有,实在可恶。若哀家是你,定恨不得让他当众出一个大糗。你用些小心思小手段,也是人之常情。”
高嫱一介女流之辈,她文章写得虽不好,那些深奥晦涩的典故亦不甚明了,可她身为太后,身边文章写得好、能看懂生僻典故的能人却不在少数。这篇骈文,她特意命人看了,一字一句分析给她听,高展明是如何将皇帝比作韩成王以讽刺皇帝宠幸赵家的她心里明明白白。她身边的幕僚告诉他,将此篇文章与苏瑅的原文两相对比,虽是两人所写,但文风如出一辙,新添加上的那段是仿照苏瑅风格写成的,就凭这一点也知仿写之人绝不是文采平庸之辈,不然定做不到这一点。
她还偷偷派了人将高亮抓起,威胁恐吓一番,那高亮就吓得把什么都招了,说高展明是如何在书房中写成那篇文章有意让他窃走,说高展明是如何害他身败名裂的,甚至高亮已落到这个地步,他自己都还不明白文章中到底哪里触了皇上的逆鳞。只要有心的人仔细想想,便知道高亮说的是实话了。他若有那样的文采仿照苏翰林的文风写一篇讽刺皇上和赵家的文章,他又何必还要去抄袭苏瑅的文章,害得自己被苏翰林当众揭穿,丢人现眼?必定是高展明有意设计的了。
高展明见高嫱如此笃定的模样,便知她已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查清楚了。他布下这个局的时候,也知道此局有纰漏之处,只要有人有心查证,一切就会真相大白。
于是高展明连忙起身在高嫱面前跪下,道:“太后赎罪。侄儿实在是一时气不过,那高亮阴险狡诈,他剽窃侄儿的文章,有恃无恐,便是仗着学中有人给他撑腰,一旦侄儿指证他,他就会反咬侄儿一口。侄儿想来想去,别无他法,唯有……唯有……”说着狠狠咬住自己的嘴唇,一脸隐忍愤恨的模样。
高嫱满意地看着高展明的反应,待他说完,才不紧不慢道:“起来吧,好孩子,哀家若是有心怪罪你,也不会让人用轿子把你请来了。”
高展明故作惶恐地抬头看了高嫱一眼,见她的确面无愠色,这才松了口气,重新爬起来坐定。
高嫱道:“若说哀家全不生气,那也是哄你的。那高亮再可恶,到底是顶着我们高家的面子来参加宴席的,你让他当众丢人,多少损伤了我们高家的脸面。不过事后哀家也站在你的立场想了想,你是个苦孩子,若非如此,那高亮未必肯认罪,将剽窃你的文章归还于你。因此哀家也就作罢了。你落得这般田地,无人为你伸冤,你只能出此下策,说起来,也怪哀家和安国公没有照料好你。”
高展明忙道:“姑妈这样说,叫侄儿心里愈发忐忑了。”
高嫱不紧不慢地端起身侧的大红袍喝了一口,放下茶盏,道:“你将皇帝比作韩成王?可真大逆不道啊。”
高展明小心翼翼地打量着高嫱的脸色,确定她没有发怒,才道:“侄儿……实在是一时气不过,做文章的时候才忍不住添了几句。侄儿万万没有对皇上不敬的意思,只是……只是赵家……实在可恨。”
“哦?”高嫱一听到高展明说赵家,立刻精神都足了,就连坐着的身子都拔高了几分,“气不过?赵家的人对你做了什么?”
高展明道:“我爹虽然去的早,可他对我和我娘是极好的,他除了我娘和我之外,并没有其他姬妾子嗣。”高元照二十出头便死了,亦没有机会留下更多子嗣。
高展明道:“他给我和我娘留下的产业,原是够我们母子安度此生的。可是他去了之后,我娘一介女流之辈,撑不起偌大的家业,又因为家中出了家贼,因此败了不少产业。我自幼没有爹,看见别人父子团聚,总是我最难过的时候,我爹给我留下的每一件东西、每一句话对我而言都是最珍贵的,因此若有人敢图谋我爹留给我的东西,我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高嫱听了十分欣慰:“你说的家贼,便是你那庶出的舅舅吧,难怪你让刑部抓了他。此事你做得很好,这些年难为你了。”
高展明道:“是,可是家贼偷走的东西,还能收回来,可若是被外贼夺走的,就难以收回了。”
高嫱一怔:“外贼?你是说……赵家?”
高展明道:“对,就是赵家。赵家野心勃勃,身为边陲军阀,却借着赵贵妃的势力,将手伸到了京城的民生上。这些年来,他们想从高家手中分利,便开了许多产业,我们高家其他几家的产业有伯父们坐镇,他们难以下手,而我父亲去得早,我们孤儿寡母孤苦无依,他们便一心挤兑我们,我父亲给我留下的许多产业就是让他们给吞并了。就说这香料,原本京中大户、宫廷御用的香料都是从我家进的,可自从前些年赵家在京城开了恒源香铺,威逼利诱,将几家大户的供香全抢了过去,就连宫廷用香也被他们拦截。原本父亲留给我和母亲的财产因为赵家的缘故已所剩无几,这些年若不是姑妈和几位伯父接济,怕我和母亲早已捱不下去了。”
高展明这话说的有失偏颇。赵家吞并他们的生意是实情,可是他家之所以落败,唐乾的贪婪无能和唐雪的懦弱才是主要的原因。更何况做生意这事儿,你情我愿,谁家的货好便买谁家的货,赵家的确是从天家处得了些便利,可是高家又何尝没有呢?说威逼利诱,着实过了。
但高展明却不怕。他知道高太后恨赵家恨得入骨,若非赵家在外有兵权,她早就将赵贵妃扒皮拆骨了。高嫱和他提起赵家,显然就是试探他对赵家的态度,只要他说赵家不好,高嫱就会满意,他说的越咬牙切齿,高嫱就越有共鸣。他造谣夸大,反倒是对高嫱投其所好了。
果不其然,高嫱听了高展明的话,狠狠拍了下茶几,勃然大怒:“岂有此理!好一个赵家,哀家不知道,那赵家竟敢如此任意妄为!简直不把我们高家的人放在眼里!”
前几年皇帝更换宫廷御香的供商的事情她是知道的,可她身为太后。既要掌管后宫,又要插手朝政,恨不得将事事都抓在自己手里,有些事情难免管不周全,这件事她当时就没有心力去管,高元青死了,高展明年纪小,和唐雪两人又不会进宫来找她哭诉,换了都已换了,过个几年,也只有这么着了。而高家外面的产业,她更是没有心力去管的,都是高家的几个兄弟在外面管着,但高家的这些国公侯爷们,手里手里大片的产业以及政务都忙不过来,谁又有空去操心高展明的死活?外面的人也是觑准了这一点,高展明家中产业才沦落到今日的地步。
高展明在一旁装的气恼愤恨,高嫱咬牙切齿道:“这些事情哀家并不知道,今日既然听你说了,哀家就不会置之不理!你放心,只要哀家还坐在这宫里一天,他赵家就万万别想要逍遥。这件事哀家去办,明年宫里御香的供应,一定会回到你手里!”
高展明心中不由大喜。拿回了这条线,他生财之路又多了一条,慢慢把生意做回高元青当初在时的模样,甚至更甚于当年,指日可待了。有了钱,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高展明和高嫱两人又一起痛陈了赵家数条罪过,高嫱道:“明儿,哀家今日找你来,不止是这些事,还有别的想和你谈谈。”
高展明忙道:“姑妈请说。”
高嫱道:“埃及若记得没错,你是丁丑年生的,差不多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了。都说你文采不凡,所以你的这些文章哀家都特意看过了,不少王公大臣也在看,你的见解果然出众。你在文中说,天下的财富总数已定,国库富则百姓穷,国库穷则百姓富,增加赋税,乃是与民争利,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若要国富民安,则应增加天下财富的总数,这才是双富之举。哀家还是头一回听见这样的说辞,十分有趣,今日召你进宫,便是想详细听你说说,到底怎样做到双富?”
高展明道:“侄儿通读史书,前朝许多明君武帝,为开阔疆土,大肆征伐,令蛮夷闻风丧胆,不敢再侵扰我国。然而练兵强国,需要不少军费,国库每年大部分支出都用在了军费上。最后蛮夷平定,百姓穷苦,国库空虚,又要花数载甚至数十载养民安生。侄儿以为,练兵强国,是必须的举措,若无疆土,何以言国?如此就不得不增加赋税,充盈国库。可是若非遭遇天灾,天下的生产乃是定数,每年稻禾的收成只有那么多,增加赋税,国强民穷。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生产,如此一来,既能保障百姓的生存,国家又有富裕。”
高嫱道:“如何提高生产?”
高展明道:“这一点,并非侄儿一人一力可为。侄儿听说民间有些百姓有妙法,或是在耕种的功夫上,或是在灌溉的功夫上,相邻的两亩田,有的可产十担稻米,有的却只能产五担;另外民间亦有能工巧匠,发明木牛流马等物,代替人力,提高效率。可这些方法往往不能在民间普及,原因只在一点:藏私。有人会将妙法传与儿孙,可儿孙却未必能继承,往往过几年,那些妙法秒术便失传了,十分可惜。人之所以藏私,只为牟利。若我能令我的田地种出别人种不出的东西,我亦不愿将此法外传,天下独我一家生意,我便能赚的更多。这对个人来说,自然是好事,可对于国之发展却不利。”
高嫱点头:“有理。你接着说。”
高展明道:“侄儿心想,若要提高天下的生产,绝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朝廷的扶持。那些能人,无非为一个利字,他一人独占秘法,一生可比旁人多赚一百两银子,那朝廷就设立资金,征集这些秘法,他为了一百两,朝廷就给他一百二十两,然后将此法在天下普及,一旦提高生产,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亦可增加,便不是一百二十两银子的增益了。另外朝廷可专门开辟官部,国库出资,培养能人巧匠,凡有能发明提高生产、治理灾荒的妙术者,无论是木工、金工、农夫、商贾甚至贱籍奴隶,只要献计,都可重金嘉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高嫱听了这些,似乎兴趣并不甚浓厚:“如此确不失为一桩好事,可亦会有江湖术士借此招摇撞骗,又该如何处置?”
高展明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推行此政,必定需要数年才可见成效。朝廷可每年给与那些能工巧匠一笔抚恤金,不必太多,按照阶级发放俸禄,再开辟田地作坊,试验那些秘法,若有成效,推广出去,以三年为限,三年后在民间确见成效,再予以重金奖赏。”
高展明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他文中涉及的都是民生大计,可是他知道在高嫱心中,民生并非第一位的,放在首位的事权势。因此他脑中略一转,道:“若是推行此政,头几年,朝廷的支出定然会增加,数年之后才可见收益。侄儿认为,此法宜早不宜晚。就说如今朝中局势,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就连朝廷都不得不忌讳,京畿虽有十万亲兵,还是太少,毕竟京畿的亲兵与藩镇的重兵不可同日而语,地方军阀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打过实仗,训练有素。侄儿说句忌讳的话,万一,万一藩镇造反,京畿十万亲兵未必能够应付。因此若不能削弱藩镇兵权,京畿还应该设置更多兵力才是。藩镇长官如何肯被削弱?且削弱藩镇,外敌来袭又该如何是好?因此此法为下策,上策应当加强京畿守卫。要添兵,就要有钱,不光有钱,还要得民心,百姓才会自愿入伍,拱卫皇权。若能增加民间生产,一则充盈国库,二则能得民心。若是顺利,三五年内,就见成效。”
高展明的话果然戳中高嫱痛处。她对赵家的忌讳,就是因为赵家身为藩镇节度使,辖地民富兵强,她一直想要削藩,却阻力重重。高展明的方法她不知可不可行,但高展明的立场却与她出奇一致。因此她迭声赞道:“好!好!虽不知此法是否可行,但你的想法和眼界十分出众!今日听了你这番话,哀家简直如沐圣水!你年纪虽轻,却有这般见识,原本哀家还想等你再年长几岁,再叫皇上召你入朝,可如今看来,自古英雄出少年,不该再耽误你的年纪了!你回去等着,过几天哀家就下诏,封你一个朝散郎。哀家身边正缺得力贴心的人,你到哀家身边来,好好替哀家收拾那些奸佞小人!”
高展明听了这话,迟疑片刻,竟起身向高嫱下拜,轻声道:“姑妈,侄儿想参加科举。”
第三十七章 李景若相约
高嫱许给高展明一个朝散郎的官位,是从七品上的文官,可出入宫闱参与议政,晋升的空间亦是不可限量。他一入朝就能成为高嫱的幕僚,以他目前的处境来说,的确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殊荣了。
然而高展明婉拒了高嫱的提议。
他向高嫱下拜,轻声道:“姑妈,侄儿想参加科举。”
高嫱愣住了。
官宦子弟参加科举的亦不少,每年由朝中权贵推举出仕、皇帝征召的官员毕竟人数有限,一些子弟品行学业不那么出众,又没有足够深厚的背景可以得高官推荐,又耽误不起年纪,就只好参加科举选拔。从前朝科举制度刚开始实行之时,徇私舞弊的风气就十分严重,考官被收买,最后选拔出的人才依旧全是官宦子弟,寒门子弟入士无门,科举制度颇受弊病。后来历代皇帝不断改进科举制度,试卷糊名、考题严格保密、每年更换考官、由科举选拔出的世子管理科举等……到了今日,科举制度已较为公正,考生基本以成绩录取,贵戚豪门难以插手。
高嫱久久不语,高展明心中忐忑,却坚定地跪着不起。关于他的前途,他已经认真地规划好了。他身为高家嫡系子弟,能获得的便利自然是最多的,他不会放弃高家这棵参天大树带给他的便利,但是他也不能完全将自己置身于高家的利益集团。若不然,他就必须跟高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何况,就如高华崇所言,如果他要依靠高家,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出身就定死了他的一切,他即便再有本事,也永远要被高华崇等人踩在脚下,他没有父母作为靠山,他最后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高华崇等人稳固地位。对他自己的前途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他既能牵制高家,又能脱离高家建立自己的势力。
也不知过了多久,高嫱终于开口:“为什么?”
无论是参加科举,还是直接由朝廷征召,最后无非都是为了入士。科举选拨出的人才,能担任什么官职,都是按照名词定好的,只有少数能担任京官,许多人要从地方官员做起,一步步磨练,最后要进入朝堂的权力中心,往往要花费十数载甚至数十载的时间,而高嫱为高展明铺的路,无疑可以为他省去最多的时间,让他获得最多的权利。
高展明道:“侄儿想证明自己。”
高嫱好笑道:“证明自己?依靠科举?明儿,哀家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人,可你说的这话,却着实糊涂了。难不成做一个朝散郎,不能证明你自己?”
高嫱以为高展明是嫌朝散郎官职太低,便道:“傻孩子,朝散郎乃是从七品上,可参与议政,虽无多大权利,但毕竟进入了朝堂的权利中枢,在姑妈身边效力。过几年,你做得好,难道姑妈会亏待了你?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你若由科举入士,除非得中三甲,不然连从七品的官阶也得不到,你看苏瑅今日虽风光,他也做了十年,才做到今日的位置,还不是要看我们高家的眼色行事?”
高展明道:“侄儿并非对官阶有异议。只是侄儿听说民间对豪门世族把持朝政一直有所不满,认为我们没有真才实学,全靠家族荫庇。自从列位先皇改革了科举制度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贵胄子弟考取三甲了。百姓一直对此颇有异议,甚至认为我们举政不公。侄儿以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侄儿想凭借科举证明自己……”
高嫱冷笑道:“民心?刚才哀家还觉得你睿智,你怎么一句话比一句话糊涂了。民心是这世上最不可靠的东西,老百姓心里想什么,对你又有什么好处?他们能让你升官,让你发财?说到底,还是要看权势。更何况,你以为你得中进士,满心满意为百姓筹划,将他们捧着供着,你就能成为民心所向?只要你比他们有钱有权,只要你能得到他们没有的东西,他们就会觉得不公,怨天尤命!在那些人眼里,天子便是每日坐拥后宫,吃喝享乐,什么也不必做。他们看不见你做了什么,只看见你比他们多出什么,不过是个眼红的病罢了。可他们自己又做了什么呢?你看看那些朝中由科举入士的寒门士子便知,他们再三诟病我们高家,可他们自己又是什么人物?会做两篇文章又怎样,哀家除了看见他们的小器之外,全没看出他们究竟有什么过人的能耐!”
高展明忍不住道:“太后,并非如此。这世上确有宵小之辈,可孰好孰坏,时日久了,自会有公正定夺。”
高嫱道:“公正定夺?最后无非是谁得势,谁定夺罢了。”
高展明道:“侄儿……侄儿只是想证明自己。便是参加科举,也并非不能为姑妈效力。”
高嫱道:“这么看来,你主意已定,哀家是劝不动你了?”
高展明咬了咬嘴唇,道:“是。”
高嫱冷冷道:“呵。既如此,那便随你去吧,你的脾气倒是和你爹一样的倔强,却不知你有没有本事撑起这份脾气。哀家丑话说在前头,你若能得中,哀家身边的位置还替你留着;可你若考不上名次,不必到哀家面前来哭,哀家能为你做的,都已做了。”
高展明道:“侄儿定会努力,不让姑妈失望。”
高嫱与高展明说了这么久的话,神态已乏了,高声道:“来人。”
在外面守着的郭玉莲即刻推开殿门走了进来。
高嫱道:“派人送他出宫去吧,哀家累了,你扶哀家去躺一会儿。”
高展明向高嫱行礼告退,便由宫人领着出宫去了。
今日高展明进宫的事已在宗学里传开了,不少子弟是看着他坐轿子进宫的,他在皇宫和太后说话的这段时间里,学里的子弟们几乎都在讨论他。这些子弟们虽然非富即贵,也有不少曾在各种场合有幸见过太后和天子,可是这样被太后请进宫去的,高展明还是第一个。
一时间谣言尘嚣直上,有人说高展明得罪了太后,将被软禁,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有人说太后看好高展明,要给高展明加官进爵;有人说高展明勾结赵家,太后把他叫进宫去查案……
等到高展明的轿子回到宗学门口,流言终于终止了,高展明一路往住处走,后面跟着不少人对他指指点点。
高展明来到红梅苑,高天文和高华崇都站在院子里,两人看见高展明回来,皆是一愣。
高天文箭步走上前来,问高展明:“君亮,听说太后召你进宫去了,是为了什么事?”
高展明道:“没什么,她在宫中,突然想起我爹,因此传我进去陪她老人家说说话。”
高天文一怔,笑道:“那是好事,太后对你上了心,日后定会对你多多关照。说不定,过段时日,就要下诏征召你入朝了呢。”
高展明淡定地说:“还有一段日子,谁又知道呢。”
高华崇虽不做声,却一直死死地看着高展明。
高展明看了他一眼,并不搭理他,又和高天文寒暄了几句便回房去了。
晚上高展明正在房里看书,引鹤敲门进来,道:“爷,有一封你的信。”
高展明地接过一看,只见信封上署名一个永字。他奇道:“这信是谁送来的?”
引鹤道:“是李爷的奴才。”
“李爷?是……李景若?”高展明将信封撕开。
引鹤道:“是。”
高展明将信展开一看,信上李景若说自己后日就要离开京城,约高展明明日在御河边相见,为他践行。
高展明有些吃惊,没想到李景若竟然会找他。他与李景若至今不过见了三四次面,老实说,虽说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可他对李景若这人十分好奇。几次的聚会,李景若的言行举止,让他觉得此人十分聪明,圆滑世故,且不像一般的王公子弟那般自以为是。在香山上的时候,有几次,李景若简直就像是知道他的心思一般,将话往着他期待的方向引。最奇怪的是李景若的政治立场,听说襄城永王分明和赵家的关系颇为亲近,他在京城中却堂而皇之的参加他们高家子弟的聚会,又时常和苏瑅等进士往来,反倒更叫人看不清他的心思了。
引鹤见自家主子神游天外,不由拿手在高展明面前晃了晃,勾回了高展明的神:“爷,那家奴才还在外头等着爷的回信呢。”
高展明沉吟片刻,道:“你去回话吧。就按信上所约,明日我会去的。”
翌日巳时,高展明准时来到御河边。李景若已在河边等着了,只见他头上束着紫金冠,穿一件窄袖丝质云锦长袍,脚踩一双缎面的登龙靴,英姿飒爽,好不俊俏。路上走过的妇人少女无一不偷眼打量他,他若瞧见了,便大方地对人一笑,那些女子们羞得满面通红,遮着脸往树后躲。
李景若见高展明过来,面露喜色,快步迎了上来:“君亮兄弟,你来了。”
高展明四下张望,却只见李景若一人,不见别人,不由奇道:“只有你我二人。”
李景若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自然,君亮兄弟还希望有谁?”
高展明有些惊讶。他以为为李景若践行,必然会有其余子弟,至少苏瑅会在场才是,明日李景若就要离京了,他在京中的最后一天,竟只找了自己一人?
李景若侧身指了指停在岸边的一条小舟,道:“我在船上备了些酒食,不知君亮可愿意陪我共乘小舟,叙二三闲话。”
高展明既已来了此地,他亦有兴趣与李景若交谈,因此爽快地应道:“好。”
二人上了小舟,解开船绳,小舟便顺着风慢慢在河中飘荡起来。
第三十八章 此生唯求一人
小舟上有一张几凳,几凳上早已备好了酒盏,两人分坐在几凳两边,李景若端起酒壶为两人倒酒。
高展明问李景若:“李兄,你明日离京,今日如何只找了我一人为你践行?”
李景若笑道:“我若说因为我觉得你很特别,你会相信吗?”
高展明眉毛一跳,好奇道:“哦?哪里特别?”
李景若悠悠喝了口小酒,一手托着腮道:“知道我今日为何约你来御河泛舟吗?我第一次见你,便是在这御河之上,我看见你们的画舫刻着高家的记号,原本应绕开你们,少生事端才是,可我看见你和高华崇站在船头,我也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便将船划了过去。”
“为何?”高展明问道。
李景若温柔地笑了笑,深邃的双目定定地看着高展明:“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好看的男子。”
高展明手一抖,险些将杯中的酒洒了出去。
李景若见了高展明的反应,笑容又加深了几分。
高展明全摸不透这位皇族贵公子究竟打得什么鬼主意,干笑了两声,道:“李兄说笑了,如李兄这般人品相貌,照照镜子,不就见到了?”
李景若哈哈笑了起来:“我恭维你两句,你该不会当真了吧?”
高展明嘴角抽了抽。这位李公子的话,他可真不知如何往下接了。
李景若道:“我确实是因为你,才会有意靠近那艘画舫的。我刚到京城没多久,便听说你到刑部状告你的舅舅,那时候我便很好奇,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天我和苏翰林看见你与高华崇站在船头争执,我从前见过高华崇,却没有见过你。那位高二爷的脾气我是素知的,我可从没见过谁敢顶撞他……你脸上的表情不卑不亢,我虽不知道你们究竟在争执什么,可我觉得,高华崇在生气,而你不怕,你根本不在乎,你一点都不动容,就凭着这一点,他的气势就已输了你一截。你知道当你厌恶、痛恨一个人的时候,什么会令你更恨他吗?那就是他根本不在乎你。那时我便觉得,终有一日,高华崇定是要败在你脚下的。”
高展明沉默片刻,道:“李兄看人颇有一套。”
李景若用手指轻轻叩击着几面:“我越来越好奇,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月初六那日的事,我虽不清楚原委,但我知道有人故意为难你。你却漂亮地扭转了逆境。我最欣赏的,不是你的心计,而是你的态度。你们宗学之中的那些子弟,有些人分明有意针对你,出言嘲讽你,可你都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你只做你自己的事,旁人的态度,没有丝毫影响你,只用一场球赛,就扭转了许多人对你的看法。你还是不恼也不躁,不骄也不傲。宠辱不惊,这等品质,可不是寻常人做得到的…”
高展明笑道:“李兄,你这一番夸奖,我可真是受不起了。”
李景若轻轻碰了碰他的酒杯,不紧不慢道:“只是有一件事,我有些困惑。你在高家的宗学中读书也有几年的光景了吧,即是你这般性子的人,你也有笼络人心的手段,为何又会遭人排挤?”
高展明眼皮猛地一跳,心中大惊:难道李景若发现了什么?不过他旋即就稳住心神,镇定地说:“只是家中遭遇了一些变故,令我突然清醒罢了。”
李景若笑了笑,不再追问,举起手中酒盏:“我敬你一杯。”
高展明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两人又聊了片刻,说起高展明的文章,李景若道:“君亮兄弟,你写的那些文章,我全都看过了,实在大出我的意料。你可知道,我们这些豪门望族子弟和寒门士子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高展明好奇道:“不知,还望李兄指教。”
李景若道:“我走了不少地方,看过一些文章,也见识过一些人,寒门选出的士子,的确有不少弊病,譬如浮薄、小器,这并非我的偏见,亦不是人人如此,但也算是个通病。可是有一点,他们都脚踏实地,少有好高骛远之辈,若不然,也难以从科举选拔之中熬出头了。世族权贵,并非没有考虑民生大计的,可许多皆是纸上谈兵,他们颁布的政令,不接地气,不切实情,往往弄巧成拙,有时明明是为了百姓,却弄得民不聊生。但寒门士子不会,他们做事,往往更加小心谨慎,切合实际。毕竟他们是从民间出士的,对民情也更为直观了解。而我看你的文章,全不浮躁,关心民生,又严谨小心,全不像是在大宅子里关了十几年的贵族少爷。”
高展明道:“李兄乃是皇族子弟,无论是权贵还是寒门,李兄的见解都如此透彻,愚弟实在佩服。”这话便有些讽刺的意思了。李景若出身比他更高,既然李景若能够知晓的,他又为何不能知晓?
李景若微微挑眉,但笑,只作没听出高展明的言外之意,道:“出了香山那事,想必皇上和太后也都看了你的文章,你如今已颇有名气,想必过不久,朝廷便会下诏征你出士了吧。”
高展明犹豫了片刻,道:“我会参加科举。”
李景若一怔:“你要参加科举?”他心思略转了转,便大致猜出是怎么回事。高展明的语气十分肯定,看来他已确定要参加科举了。想必在此之前,皇帝或太后已经给高展明透了消息,要召他出士,但高展明拒绝了。若不然,高展明不知朝廷是否征召,又如何笃定自己会参加科举?
李景若的眼睛顿时亮了:“理由?”
高展明道:“朝廷举行科举选士,又有什么理由?”
李景若哈哈笑道:“有趣,实在有趣。君亮兄弟,我每一次见你,你都能给我惊喜。我可真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两人乘坐的小舟顺着御河往下游飘去,路过的岸边可见百姓们生活的景象,女子们正蹲在河边搓洗衣物,见河上有两位如此清俊的青年乘船驶过,一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看呆了眼。有那大胆的,向着李景若和高展明暗送秋波,高展明挪开视线,只作不见,李景若却大方地回以点头微笑示意。
“呀!”突然有一名女子失声惊叫,竟是她一时走神,手中正在搓洗的帕子竟然顺着河水飘走了!
那女子着急地用搓衣棒勾动飘走的帕子,却将那件帕子越推越远,最后竟飘到了李景若的船边。
那女子叫道:“公子爷,帮奴家捡捡那条帕子可好?”
李景若伸手将帕子捞了起来,小心地绞干帕子上的水,可是丝帕太轻,他的船已飘出一段距离,无法再靠岸将帕子还回去。
那女子看着李景若,脸上已飞红两片,朗声喊到:“敢问公子家住哪条巷子?”
李景若道:“在下非京城人士。”
那姑娘一怔,脸上不由闪过一抹失落之色,却听李景若问道:“敢问姑娘家住何处?”
那姑娘又重新打起精神,喊道:“南锣鼓巷子东面第二户人家便是我家。”
李景若点头示意。
一旁洗衣服的女子们听了这二人对话,对嬉笑着推搡揶揄那丢了手帕的姑娘,那姑娘脸色早已涨红,匆匆收拾了衣服便跑了。
高展明忍不住问道:“你打算亲自去还?”
李景若好笑道:“什么事,也值得我亲自跑一趟。一会儿上了岸,差一名小厮去跑一趟不就是了。”
高展明揶揄道:“那姑娘可要伤心了。”
方才两人总是在说着高展明的事,难得有了这个机会,高展明便将话题引开,问李景若道:“李兄今年多少年纪了?”
李景若道:“虚岁也该二十三了吧。”
高展明道:“李兄至今还未成亲么?”
李景若耸肩。
高展明玩笑道:“我见李兄身边桃花朵朵,便没有一朵值得采撷的么?还是李兄寄情山水,早已超脱红尘之事?”
李景若道:“女子所求的,乃是一生安稳,我可给不起,便不祸害人家姑娘了。”
高展明道:“李兄没想过定下来?你打算继续游山玩水?”
李景若道:“定,是早晚要定的。我如今便如水上飘萍一般,是沉是浮,尚未可知。”
高展明微微吃惊。李景若这话,若是有心去解,似乎是话里有话了。他一介皇族子弟,即便放弃世子的身份,也是富贵一生,他便是寄情山水,亦不是什么倾家荡产的爱好,漂着便漂着,如何竟谈得上沉浮?究竟是他一时失语还是……
高展明顿了顿,问道:“难道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漂吗?”
李景若笑道:“便是有,也要入得了我的眼才是。我不求妻妾子女成群,此生唯求有一人,知我懂我,愿与我比肩而立,此生足矣。”
高展明听罢沉默良久,端起酒壶倒满了两杯酒,举起酒盏道:“李兄,我敬你,愿你早日能找到你的意中人。”
李景若轻轻碰了碰他的酒盏,道:“我也祝君亮兄早日完成心中抱负。”
高展明与李景若闲聊了许久,直到黄昏之时小舟才在岸边停下。
两人上岸后,高展明道:“李兄,你明日几时离京,愚弟来送你一程。”
李景若道:“我明日一早便走了,你不必相送。我有预感,不用太久,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高展明抱拳道:“那我就等着与李兄再次相会了。”
李景若笑道:“后会有期。”
高展明道:“后会有期。”
第三十九章 太后赠礼
翌日一早,李景若就离开了京城。
高展明回去之后,便更加努力读书了。
由于前段时间高展明出了不少风头,就连太后都召他入宫,又不曾听闻太后为难他,学中便开始流传高展明得到太后赏识将要受到提携的流言。这些子弟们虽是富贵出身,可毕竟家族庞大,家里光是嫡子嫡女就有六七个,更不提庶出的,便是父祖再得权势,分到他们身上,也未必还剩多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仰仗门荫入士的。因此他们都会巴结出身更高的,为自己将来的仕途谋利。听说高展明要被征召的流言,不少人都来巴结他,原本看不起他的那些人虽是恨得咬牙切齿,却终究无可奈何。
晚上高展明去李绾那里看书。
近来高展明非常用功刻苦,每天风雨无阻,总是挑灯夜读到深更半夜才回屋睡觉,李绾也觉奇怪,趁着高展明向他请教的问道:“你近来如此用功,可是上一回从太后那里得了消息,你要被征召入朝了?”
高展明既然已拒绝了高嫱的征召,因此他不会再将此事说出去,只道:“恩师,我想参加科举。”
李绾奇道:“你要参加科举?”他以为是太后和皇帝今年没有征召高展明的打算,而高展明又想早点离开宗学入士,便道,“孩子,你的文章许多朝中官员都看了,不少人都很欣赏你。如果你打算明年入士,我可以找几个过去政事堂的同僚,请他们上表举荐你,如此一来,皇帝理当会重视你的。”
高展明道:“多谢恩师,只是弟子想参加科举。”
李绾糊涂了:“你想参加科举?”
高展明便将想要证明自己的那番说辞又说了一遍。
李绾听罢沉吟片刻,道:“你有这份心思是好的,可你若是参加科举,考得好还罢了,考得不好,便受不少掣肘。每年参考生中及第者只占百之一二,以你的文采,想要及第应当不难,可是参加科考,与你当日的状态及审卷官员的性子亦有关系,饶你学问再好,也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且科举出仕之人,分配官职是按照考试名次分配的,你若不能考中一个好的名次,开端便落于人后了。”
高展明道:“恩师,弟子还是想试一试。”
高展明如此坚定,李绾无话可说,也就只有随他去了。
转眼到了八月,宗学中开始征集想要参加明年正月科举考试的人员名单了。
参加科举的举子来源有二,一由中央国学和地方学校选拔送举的为生徒,二乃自行报名参加并在州县考试中合格的称为乡贡。但凡生徒,多是官宦或富人子弟,而乡贡并无门第要求,所以上不起正规学堂的寒门子弟占了多数。到孟冬之际,所有生徒和乡贡会汇聚京城,准备参加科考,因此到了八月,宗学中就必须统计参加科考的人数了。
每年宗学中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并不多,一则是参加科考对年龄、入学年限皆有限制,在学中学满五年方可报名;二则学中子弟许多可依靠门荫入士,也不必参考。
最后报名明年参加科考的子弟一共有七人。令众人十分诧异的是,高展明也在这七人之列。
高展明到今年在宗学之中正好已学满五年,若是放在从前,他参加科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料想谁也不会觉得惊讶——他幼年丧父,孤苦无依,性子又古怪,没人愿意照拂他,他除了参加科举外未必还有别的出路。可是时至今日,却截然不同了。高展明的文采人人皆知,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前不久太后还召他进宫,人人都说他今年就能受征召入朝,可他竟然也要参加科举?
一时间言论的风向立刻又变了,只说前阵子高展明要受征召的事情都是他自己故意往外散播的流言,往他自己脸上贴金,结果太后和皇上根本瞧不上他,到临了他就现了原形了。
举子名单公布的那一天,高展明下学后往红梅苑走的路上,又遇到了任岱武和高俊等人。
前些日子学中传言高展明被太后赏识的时候,这些人都避着他走,可如今看到他参加科举,这些人瞬间又来了底气,一看见高展明,眼不眼鼻子不是鼻子的。
高展明正往前走,就听见高俊大声地说:“哟,岱武,你看,那不是高展明吗?前阵子还听他到处说太后和皇上赏识他,要给他封官呢,我今天怎么看报名科考的名单上看见他了?”
任岱武冷笑:“太后和皇上赏识?就凭他?”
高展明听得好笑。他既然拒绝了高太后的征召,就把全部的宝都压在了科考上,又怎会四处炫耀?分明是那些子弟们自行揣测了安到他的头上,如今眼看他未得征召,那些不忿的弟子又来了精神,竟编排他自己炫耀,实在可笑。
高俊道:“唉哟,岱武兄,说不定,太后还真赏识他呢。君亮兄弟那么有才华,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他?没准太后早就有意召他入朝了,是他自己拒绝了,他就喜欢参加科举呢?”
四周的子弟听了这话,哈哈大笑。一个名叫高隆的子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拒绝了太后,要参加科举……哈哈哈哈,说不定我们的君亮兄弟还真有这样的骨气呢……哈哈哈……”
高俊是在嘲讽高展明,却无意间说出了真相。高展明并不在意他们说什么,听过一笑了之,继续走自己的路。
高俊捅了捅任岱武,道:“岱武,听说明年开春你就进兵部做录事了,任命函书都已发了,一到任就是正九品上?”
任岱武不无得意道:“是。”
高俊道:“厉害啊任兄,好生佩服,头一年就是正九品,以后还不是前途不可限量?我听说那些举子,便是有幸及第,得不了一个好名次,也只能做九品官阶之外的胥吏,一辈子也混不出出息呢。”
四周其余的子弟纷纷应和道喜。
高展明连从七品上的官位都拒绝了,又怎会将正九品的录事放在眼中,听他们颇有架势的炫耀,只觉好笑。高俊见高展明无动于衷,自己打出的拳头,自然十分不痛快,跑上前拦住了高展明,道:“高展明,我们方才说的话,你可都听见了?”
高展明淡淡道:“听见了,恭喜岱武兄。”
高俊冷笑道:“岱武他可是一出士便是正九品的官阶,你身为高家嫡系,怎么也该有个八品吧?就不知道,诏书什么时候下来了?”
高展明道:“高俊兄为何比我还着急?”
高俊道:“我是替展明兄弟着急呢。你千辛万苦,先攀着二爷,又攀上子艺大哥,为了出风头,在香山的宴席上当着皇上和太后的面像个跳梁小丑一般上蹿下跳,可不就是为了入士?只可惜,你忙活了这一阵,好像也未见成效嘛,怎么竟沦落到要与那些寒门子弟一起赶科考的份上?我看着你这辛苦的劲儿,都忍不住要替你掬一把同情泪呢。”
高俊和高亮乃是一个府里长大的嫡亲堂兄弟,高展明设计令高亮在香山上出丑一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先前是听闻高展明即将受召,有气也只能忍着,如今看到高展明报考科举,顿时扬眉吐气,一逮着机会便来嘲讽高展明。
高展明冷笑道:“参加科考,高俊兄竟然用了沦落一词?科举一事,选拔人才,为国效力,一向受天家重视,前年皇上甚至亲自出题殿试登科举子,你却出言侮辱科举,却不知,是对我不敬,还是对皇上不敬?!”
“你!”高俊被他呛声,羞恼不已,却又不知如何反驳,顿时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尴尬极了。
就在此时,几位公子爷们儿的侍读小厮急匆匆赶了过来。
侍读们找到自家的爷,通知道:“几位爷,酉时用完晚膳,就到议事堂集合吧,宫里来了人要颁布诏令呢。”
几人一听,便知是宫里下诏征召子弟入朝了,因此也没了取笑高展明的心思,急匆匆回去了。
到了申时三刻,子弟们用完晚膳,就早早地议事堂集结了。到了酉时,安国公和郭玉莲带着几名随从走进了议事堂。郭玉莲手持明黄色的绢布,显然是来宣召来了。
众子弟连忙下跪,郭玉莲清了清嗓子,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国公之子高华崇,品学兼优,拜朝散郎,从七品上……参宁侯之子高天文,学优德高,拜宣义郎,从七品下……”
郭玉莲一口气宣读完诏书,一共有七名子弟受到朝廷征召,其中品阶最高的是高华崇,拜朝散郎,从七品上,与当日高嫱许给高展明却被高展明拒绝了的官阶是一样的。
听完诏书,任岱武高俊等人和高展明一同松了口气。他们松了口气的缘由也是一样的:高展明并不在朝廷征召之列。先前虽说高展明报名参加了科考,可太后和皇上那里并没有说不用高展明,假若高展明真在征召之列,这些年任岱武和高俊等人和他结下了那么大的梁子,以后岂不是要被他编派?而今年高展明学业年限已满,太后和皇帝既然没有召他,说明他们根本不重视高展明,再过几年即便朝廷录用了高展明,官阶也不会太高。
对于高展明而言,太后若一意孤行征召他,他在私下里可以拒绝,可诏书真下来了,他抗旨不尊又是另一回事了,事情会变得很棘手。因此太后没有召他,令他大大地松了口气。
郭玉莲宣读完诏书,道:“诸位公子起来吧,诏书已宣读完了。”
众人从地上爬起来,议论纷纷。站在被征召的子弟附近的子弟们纷纷向被征召的子弟道喜。高天文笑咪咪地对高华崇道:“子辉,恭喜你,一受召便是朝散郎,可见皇上和太后十分重视你。”
高华崇不屑地冷哼了一声,仿佛全不在意,也不向高天文说一声同喜。
后排的子弟议论纷纷:“瞧瞧,果然没有高展明,我说什么来着。”
“就是,前阵子我听说太后看中了他,我就觉得不可能。不就是写了两篇文章,能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二爷也真厉害,居然是朝散郎,比他的大哥官阶还高,他可以直接入宫闱参与议政呢。”
“那是当然的,二爷是什么出身,咱又怎么能同他相比。等我入朝的时候,若能有个从九品,好歹入了品阶,我便知足了。”
安国公高元照道:“科考的名额已报上去了,名单我看过了,望你们用功读书,及第登科。其余年限未到,未受征召的人,亦当好生学习,等待来年。还有今日受召的人要等到正月才到吏部报道,你们在学中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不可骄不可躁,当一心向学,来日入朝,为国效力。”
众子弟忙道:“多谢安国公教诲。”
高元照点了点头,看向郭玉莲。郭玉莲笑眯眯道:“太后娘娘体谅你们学业辛苦,特意为你们备了礼。”他挥了挥手,随从们便端着礼纷发下去,原是每人一个雕刻成狻猊形状的白玉镇纸。
郭玉莲道:“太后娘娘希望诸位学子便如这灵猊一般威武无惧,为国效力。”
众人连忙谢恩。
安国公见郭玉莲将太后的礼纷发完,点头道:“郭公公辛苦了。”
郭玉莲笑道:“国公设立高家宗学,培养众多子弟,使我今日能见到这么多年轻子弟,都是我朝未来的栋梁,我心里真是高兴。国公实在令人敬佩啊。”
两人寒暄了几句,安国公道:“天色不早了,我送公公回宫吧。”
郭玉莲抬手制止道:“哎,不急。太后娘娘还让奴才准备了一份礼,没送呢。”
安国公一怔:“什么礼?”
郭玉莲突然走向高展明,在高展明面前停住,笑道:“高君亮。”
所有人的目光顿时都聚集到了高展明身上,后方的议论声刹那静止。
高展明一惊,忙向郭玉莲行礼:“郭公公。”
郭玉莲摆手:“好孩子,不必多礼。”他拍了拍手,后边的一名小太监便端着盘子走了上来。郭玉莲道,“君亮兄弟,太后知道你要参加科考,特意备了这份礼,预祝你登科及第。”
高展明定睛一看,那托盘上放的是一套文房四宝,砚是上好的端砚,笔是翰珍毛笔,笔豪由长羊毛制成,笔杆由红木打造,笔腕和挂头用优质白牛角制成,韧性极佳。纸墨亦是上好的御纸和御墨。
高展明连忙谢恩,郭玉莲扶起他道:“你好生努力,可别叫太后娘娘失望啊。”
四周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地盯着高展明。
太后知道他要参加科举?太后特意为他备了一份文房四宝?连高华崇都没有的礼,竟然送给高展明?!难道先前的流言都是真的?!
郭玉莲向众人道:“太后看了高君亮的文章,十分喜欢,希望各位子弟们亦能好好学习律法典籍,为国效力。”
高展明回头望了一眼,所有的子弟都惊诧地看着他,高俊、任岱武等人的眼神显然是充满恨意的,然而在与他目光相交的一刹那,却都害怕而不甘心地挪开了视线。
第四十章 再遇韩白月
时光飞逝,转眼天气就转凉了。孟冬之月,生徒乡贡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众赶考举子到尚书省报道,缴纳文解和家状,寻找保人,并接受审核。户部审查确认考生资格之后,众考生的名单便转交举行第一轮考试的京兆府。
会试翌年正月才正式进行,学子们先要通过京兆府的乡试,取得解状,才能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京兆府开考之前,众举子们除了温习功课之外,还要参加一众行程,到国子监拜谒孔子像,朝见先师等。趁着这些机会,赶考的举子们便能聚在一起,互相认识。
这日一大清早,高展明就出门了。他要去国子监,今天礼部侍郎会在国子监举行拜孔子仪式,参考的举子们都会去参加。
高展明带着引鹤一路往国子监走。天还没有下雪,却已经很冷了,他一路走一路向手上哈着气。
引鹤冷的直跺脚,小声抱怨道:“唉,爷也真是的,非要去参加科举。这天爷你不呆在屋子里抱暖炉,却要去拜什么孔像,不是活受罪么。”
高展明好笑,一伸胳膊在他脑袋上用力敲了敲:“这才十月,你就抱怨起来了?等到了腊月,你岂不是要抹脖子?”
引鹤吐了吐舌头。
高展明道:“这才刚刚开始呢,后头还有的是苦日子要熬。不吃够苦,又怎会苦尽甘来?”
引鹤瘪了瘪嘴,道:“什么是苦尽甘来?爷想要的,是什么甘?”
高展明笑了笑,道:“现在不急,总有一日你会明白的。”
没多久,主仆两个就到了国子监,国子监外已经聚拢了不少准备参加乡试的考生了。这只是一个拜孔子的活动,礼部并不唱到,众考生自愿,然而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来了。一则是相互混个脸熟,兴许就能认识几个日后的同僚,二则是因听说本次仪式由礼部侍郎主持,且礼部侍郎很可能就是明年正月间会试审卷的主考官,因此子弟们都想早些进去一窥考官真容。人满为患,这国子监外难免拥挤了些。
人越来越多,国子监的门还没有打开,有人急着往里冲,在后方推搡了高展明一把,高展明一个趔趄,就撞到了前面的一位子弟。
那子弟骤然被人撞了一下,十分生气,转头怒骂道:“狗东西,不生眼睛……”他话没骂完,看清高展明的脸,愣了一下,后面的话就吞了回去。
高展明看清那人,亦是大惊!——他万万想不到,他竟然会在此地遇见韩白月!
引鹤看见自己爷被人撞了,急忙赶过来,看见韩白月也是一怔:“是你!”从前宗学里韩白月是如何欺负高展明的,他心里清楚的很,韩白月之所以被赶出宗学,也是高展明派了他去游说李兰的。他生怕韩白月会欺负高展明,连忙将高展明护在身后。
高展明却安抚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没事,你退下吧。”
韩白月拍了拍被高展明撞到的地方,骂道:“晦气。”
自打韩白月被安国公“请”出宗学之后,高展明就不曾见过他了。几月未见,韩白月比先前又消瘦了一些,从前那股趾高气昂的劲亦被打磨去不少,看来这几个月他过的并不太好。
韩白月看见高展明,也是十分吃惊。由于先前的事,他回府之后,亦受了父亲韩海的责罚。韩海凭着与安国公府的连襟情谊将他送入安国公府养了好些年,让他巴结安国公夫妇,就是为了自己这儿子的前途,将来若能由安国公举荐,必然是前途无量的。眼看着韩白月年岁到了,韩海满心以为儿子就能得到朝廷的征召,没想到儿子却被人用轿子抬了回来,就连宗学亦不准去了。韩白月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一手遮天的安国公,不仅他自己将来的仕途会受到影响,就连他父亲韩海在安国公前也丢了面子。因此这段时间,韩海将他锁在家中专心读书,不许他再与高家宗学中的子弟接触,韩白月也就不知道高展明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了。于是他想当然的以为,高展明得不到权贵举荐,门阀荫庇,走投无路,只能来参加科举。
高展明抱拳道:“韩兄,好久不可。”
韩白月却不与他问好,只冷笑:“我以为你有通天的本领,既能使出阴招来算计我,不曾想你竟还要来参加科举。”
高展明不慌不忙地挑眉:“韩兄不也来了么?”
韩白月的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他之所以会参加科举,因为韩海先前从吏部那里得了消息,朝廷会征召韩白月,但是却要将他派遣出京,到藩镇任职。这自然是安国公的主意了,高元照不愿高华崇与韩白月再接触,因此动了心思要将韩白月丢出京城去。韩白月得了消息,死活不从,为了能够留在京城之中,他便报名参加了科举。若能考中一个好名次,他便能留在京中任职。
韩海亦不舍得儿子离开京城,到国公府再三求情作保,答应绝不让韩白月再与高华崇见面,高元照才松口同意韩白月参加科考。
韩白月恶狠狠地瞪了高展明一眼,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不知君亮兄功课温习的如何了?”
高展明耸肩:“功课如何,愚弟不敢夸口,只是愚弟不曾虚度了时光,将功夫浪费在排挤他人身上,因此自觉足矣。”
韩白月听了这话,咬牙切齿,冷笑道:“高君亮,既然你这么说,想是十分得意了。到时候我便等着看你成绩如何。”
高展明不慌不忙:“好,愚弟也等着听韩兄的喜讯。”他不敢说他是最聪敏的,但他做每一件事,都是极认真的。他熟读典籍律法,自觉及第并非难事。更何况,即便今年落第,也不要紧,那些人等着他看笑话,他但凡稍有不如意之处,那些小人便洋洋得意,就如同自己已中了状元一般。却不曾想,人生漫漫,即便今日那些人强过他一头又如何,只要他坚定信念,总有翻身的一日。便是今年不成,明年后年再试,只要他有心,便一定能达成他的抱负。
韩白月皮笑肉不笑道:“一定不让君亮兄失望。”
然他心中却冷笑不已。科考由礼部主持,而他爹就是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虽然并不是亲自阅卷,但是主考官礼部侍郎却是他爹的心腹,礼部的胥吏也都对他们唯命是从。
高展明害他至此,他绝不会轻易放过高展明。高展明想要及第翻身,想得倒美!他一定要让高展明落第,受众人耻笑,以报当日之仇!
第四十一章 得中解元!
在礼部考试之前,先有乡试,在各州府选拔贡生,参与会试。而乡贡在举国各地制度并不相同,尤其是京兆府和京畿周边的同华二州占特殊地位,此三地贡生名额更多,有不少外籍子弟都来京兆参与考试。
第8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