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另类史 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第 61 章

    倭寇们见浙江立不住脚,纷纷窜入福建,北自福州、宁州,南至漳州、泉州,千里沿海,骚扰不绝。于是,胡宗宪命令戚继光率六千多人自浙入闽,在福建杀倭。

    自温州赴闽的倭寇联合福宁、连江一带倭寇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赴闽的倭寇与福清、长乐诸倭合陷玄钟卫,大田、古田、蒲田等地岌岌可危,形势非常严峻。

    宁德城外十里处有一横屿岛,四面皆水路险隘,倭寇千余精兵,裹挟数千良民,在岛上结营,气焰嚣张。明朝当地官军一直不敢进攻,相持逾年。而且,陆续而至的新倭又在营田、兴化一带结营,与横屿倭寇互为倚援,一方大震。

    戚继光到达后,下决心先啃下横屿这块硬骨头。

    横屿与陆地之间可涉地面退潮后皆是淤泥。戚继光观察地形后,果断下令,命手下兵士人人持草一束,边进攻边投草,稳扎稳打,逼近岛上倭寇大营。

    倭寇没有心理准备,拼死顽抗,被戚家军打得大败,二千六百多人被杀不说,横屿老巢也连锅被端。

    戚继光一鼓作气,乘胜至福清,击败牛田倭寇,倾覆其巢穴,余贼遁走兴化。戚家军死追不放,乘夜拔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余级。依理,戚家军可以乘间作大休整。但戚继光善出奇兵,旋帅回福清|Qī|shu|ωg|,在东南澳正好迎击刚刚登陆的一支倭寇,击斩二百多人。此时,明军刘显一部在福建也屡屡破倭,众倭散逃,“福建宿寇几尽”。

    大胜之下,戚继光在平远台勒石记功。

    年底,戚继光率浙军离闽返浙。

    好景不长,听闻戚家军还浙,散逃于海上的倭寇们汇聚,重新反攻福建各地。

    嘉靖四十一年底,近万人的倭寇精锐部队包围了兴化城,围城一月之久。兴华由于是府城,墙高砖厚,倭寇很难攻入。不幸的是,明军刘佥一部有个政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五年的对朝鲜人民的奴役过程。这一天,在朝鲜半岛被视为“国耻日”。

    朝鲜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倭寇”一词,最早就是出现于朝鲜史籍。

    据《高丽史》中记载高宗十年(1223年)五月的事情,就有“倭寇金州”的字样。当然,这里的“倭寇”不是名词,乃主谓短语,“倭”是名词,“寇”(侵略)是动词。其实,高句丽广开土王(好太王)墓碑中(公元404年)的叙述中已经有“倭寇溃败,斩杀无数”的字样。由于高句丽和高丽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笔者就不想把高句丽的记载引接到“朝鲜史”中,以免引起误解。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倭寇”含义,是指“日本强盗”之义,并非指称明朝沿海的“倭寇”。

    中国史书中出现“倭寇”一词始见于《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阴历)的记载:“倭寇出没海岛中,数掠苏州、崇明,杀伤居民,夺财货。”

    由此开始,直至嘉靖末年和隆庆初年的“倭寇”,皆特指日本武士、中国海盗和沿海奸民以及佛朗机(葡萄牙)人混在一起的特定时代特定意义的海盗集团。与朝鲜人、中国人平日蔑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的那种含义不同。

    华丽帝国背面的百孔千疮

    ——万历中前期的时局

    嘉靖帝死后,其第三子朱载垕登基,是为明朝穆宗,时年三十。这位爷,人品倒是厚道,性情平和,但寿命不永,只当了六年皇帝就病死,仅仅是明朝的一个过渡性帝王。一般老百姓知道的“青天大老爷”海瑞,正是他甫继位后马上从牢中释放(嘉靖下诏捕之)并予以任用。

    至于明穆宗死因,也与春药和纵欲有关。由于这位爷人缘好,当时或后人很少拿这事渲染作文章。

    明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钧继位,此即大名鼎鼎而又臭名昭著的明神宗,改元万历。

    明朝之亡,其实正是因为这位万历皇帝。但他本人却长命,为帝时间近半个世纪。

    由于近年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热销,坊间有关万历这一朝的政治得失、历史沿革以及人物浮沉都有许多专著和杂著出版,笔者不想多说。特别是有关万历年间的大学士张居正的著述,林林总总,基本上都是翻案替他讲好话的。我恰恰相反,在简述一下张居正的“改革”之余,我也要讲讲他带来的弊端(这恰恰是当代研究者总是视而不见的内容)。

    张居正握权十年,改革措施大概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边防实力。特别是他调度有方,在支持王崇古推动蒙古俺答封贡的同时,调派戚继光主持蓟镇大权,提拔李成梁巩固辽东边防,使得明朝边疆地区烽火暂息。

    第 61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大明朝的另类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并收藏大明朝的另类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