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知青那种高知家庭出身的知青,还懂物理,就是人才。
    还有别的知青,再怎么样都读过书,肯定有些待挖掘的用处……
    知青想回城怕什么,他们现在又回不去,她怎么会把这么廉价又好用的劳动力甩在一边儿呢?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得使劲儿使唤啊。
    第45章
    怎么用知青, 是一个问题。
    农村最缺的不是劳动力,一群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的人来到农村,本意是为了发展农村,通过知识培养新型农民, 利用技术提高生产, 再或者知青可以当会计、老师、卫生员……
    但赵村生产队的现状是, 大队排斥知青, 并不给知青太多机会,而知青干农活比不过农民, 态度又有些消极, 自然就发挥不出知青下乡的作用。
    赵柯想要用知青, 肯定不能直接推上去。
    一来村里人抵触, 二来现在也没有那么多需求。
    就只能用不上的先搁置,等需要的时候再抬出来用。
    赵主任就是这么势利。
    而当下,赵柯需要一个结过婚的女知青做接生员培训。
    生产队目前的已婚女知青只有两位,都是组成了知青夫妇, 一对儿是顾校长和吴老师, 一对儿是六八年下乡的男知青唐国伟和女知青尹晓娟。
    赵柯到队委会,翻了一下两人的档案。
    两人结婚三年,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唐小婉。
    中午,赵柯跟余秀兰同志打听唐知青和尹知青。
    余秀兰说:“男知青挺踏实,女知青也文文静静的, 没作过妖。”
    “没作过妖”的知青, 这话从余秀兰同志口中说出来, 那就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于是, 赵柯吃完饭就往两人家去。
    唐知青和尹知青的家, 就挨着顾校长和吴老师,都在学校后面。
    赵柯路过顾校长和吴老师院子时,瞧见俩人和树根儿正坐在房檐下吃饭,打了个招呼才继续向前到下一家。
    唐知青和尹知青家的房子很小,从外面看特别袖珍,大概也就三十平左右。
    她跟着尹知青进到屋里,屋内格局是一室一厅,柳条编的隔断隔开里屋和厨房,锅灶直接连着炕,烧火的时候顺便就取暖了。
    墙就是泥墙,没有糊报纸,里屋炕上摆着两个柜,很粗糙,应该是自己做的。
    除此之外,这个家什么都没有。
    “赵主任,家里有点儿简陋,你随便坐。”
    赵柯坐在炕沿边儿,“尹知青,你也坐,不用忙活,我来是有正事儿。”
    尹晓娟坐在她对面儿,她的女儿爬到她怀里,怕生地打量赵柯。
    小姑娘有点儿瘦,衣服上都是补丁,不过干干净净的,一看就知道父母很疼爱她,将她照顾得很好。
    赵柯冲小姑娘笑了笑,见她害羞的埋进母亲怀里,才问道:“怎么没见唐知青?”
    “大队盖猪圈,他跟着去干活了。”尹晓娟面露感激,“我要照顾小婉,我们家全靠国伟上工挣工分。听说是赵主任提议办合作社的,如果年底合作社能多分点儿分红,我们就能宽裕些,都不知道怎么感谢好。”
    赵柯正儿八经地说:“我能力有限,能为生产队做的不多,所以要尽可能团结全生产队的力量,大家一起为了增产努力,今天来找你,也是想让尹知青帮个忙。”
    尹晓娟摆手,不好意思,“我能帮什么啊?”
    “我是确定你能,才过来的。”赵柯说明来意,“你读过书,我想请你学习公社下发的接生员宣传手册,然后对报名的妇女进行简单的培训。”
    赵柯的视线又落在偷偷摸摸看她的唐小婉身上,“现在天气暖,你可以直接抱着孩子过去。”
    尹晓娟没拒绝,只是犹豫片刻,小心地问:“赵主任,公社接生员的培训,我可以参加吗?”
    赵柯没立即回复。
    尹晓娟连忙解释:“我不是想跟村里的妇女们争,只是我家确实有些困难,我也想贴补贴补家用。”
    赵柯摇头,“我不反对你参加,只是这个相关培训,可能前前后后要进行将近一年的学习,还有三个月的实习,你女儿这么小,怎么安排?”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尹晓娟沮丧地垂下头,他们夫妻没有帮手,她也确实放不下孩子。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赵柯安抚她:“你也不要太着急,要是真有这个打算,先学着总不是坏处,肯定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再不济,等孩子再大一些,就能稍微抽出些空了。”
    尹晓娟心情好了些,点点头,“是,赵主任说的有道理。”
    基本就是照着读,赵柯不计较规范不规范的,确定她答应帮忙培训,跟她约好,“我回头就把资料全都整理出来,你先看着,边学边培训,可以吗?”
    尹晓娟应下了。
    赵柯脚步轻快地回家。
    下午,就是养猪培训的最后一天。
    在妇女们一致的强烈的要求下,赵柯遵循民意,将考核挪到了第二天下午。
    妇女们基本就会写个名儿,考核不能笔试,所以只能用口头提问的方式。
    每个人问题都是一样的,赵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还特地请来赵二奶等一众老太太,作为陪审。
    一群老太太在大队办公室坐成一派,特别新奇。
    “诶呦喂,没想到还升官儿了。”
    “陪审要干啥?”
    “防止她们作弊呗……”
    赵柯一个人坐在桌后,提醒她们:“严肃点儿哈,不准嗑瓜子儿。”
    魏大海的妈魏老太“呸”地吐掉瓜子皮,嘟囔:“这么热闹,咋能不嗑瓜子儿?”
    赵柯看一眼她脚下的瓜子皮,起来拿笤帚扫干净,严肃道:“再弄脏,我就取消你陪审资格啦。”
    那多没面子,魏老太不情不愿地把瓜子塞回兜里。
    赵柯重新坐回到桌后,继续跟她们约法三章:“别人回答的时候,你们不能说话,不能提醒,不能捣乱,知道吗?”
    “咋这么多事儿呢?”
    赵柯随口道:“你们吃的盐比那些妇女吃的米都多,听几回肯定就记住了,为了保证公平,话当然得说在前头。”
    顺毛捋加一点点不着痕迹吹捧,效果显著,老太太们一下子就舒坦不行,等到考核的妇女进来,她们一个个嘴闭得死紧。
    至于她们是不是听了几回就能记住,只有天知地知她们自己知。
    妇女们都没经历过这种正式考核,尤其旁边儿还有一群“严肃”的老太太紧盯着,几乎全都答得磕磕绊绊。
    赵柯不在乎她们答成啥样,只在乎她们答得是否正确。
    每个人名后都有一个严谨的评分,标明对哪儿错哪儿了,万一有人不服气来找茬,她能有理有据地回复。
    所有妇女都考核完,也不走,全都在大院里焦急地等着。
    赵柯评分结束,最后选出了五个人,分别是金丽,赵萍萍,潘翠莲,程莲花以及孙秀。
    程莲花被村子里的人叫朱大娘,丈夫是朱老大,还是赵枫的小伙伴朱建义的大伯母。
    孙秀就是常山嫂子。
    常山嫂子和朱大娘第一天都带着孩子来帮忙记笔记,她们考核通过,不算意外。
    而四个人中,除了朱大娘,其他人年纪都在三十岁以下。
    老太太陪审团凑过来,问赵柯都有谁,赵柯告诉了她们。
    赵二奶听完立马拿着鸡毛当令箭,行使陪审的权力,提出异议:“这哪行,赵萍萍她妈刚给她相的对象是外村儿的,以后要嫁出去;潘秀莲刚结婚,还没生孩子,干不了。”
    赵柯下意识皱眉,反驳:“要求是十八岁以上,没生孩子怎么干不了?”
    “要不说你年轻不经事儿呢。”赵二奶一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傲慢表情,“你都说活儿累了,万一她怀孕,干活的时候抻到,孩子没了,再伤了身体,影响以后怀孩子咋办?你赔得起吗?”
    这话一说,魏老太最有感触,“就是,没儿子咋行?其他三个可都有儿子了。”
    赵柯抬眼看她,又垂下眸子。
    她很不愿意因为这种理由淘汰一个想要工作的女性,但赵二奶她们说的,也确实是一个现实因素。
    万一真的出现赵二奶说的那种情况,确实是个很大的麻烦。
    而实际上,培训和考核,说是公平公正,其实私底下也有些小猫腻。
    就比如队委会没私下沟通,但家里妇女都不约而同地没有参与选饲养员;
    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如余家两位舅妈,赵姓有几家,也都没有参与。
    大队希望尽可能将这个机会给条件相对较差的社员们。
    人都还在外面等结果。
    赵柯斟酌后道:“赵萍萍完全符合要求,不能因为她有可能嫁到外村,就取消资格,顶多是她真的出嫁不能继续做饲养员,就顺延下去选排第六的人。”
    “那潘秀莲呢?”
    赵柯反问:“就算不做饲养员,难道不用上工吗?”
    “那哪能一样,上工还能喘口气儿,你看这养猪,天天得拎水拎食,还得收拾猪圈……”
    赵柯道:“选择权给潘秀莲吧,如果她要干,饲养员之一就是她。”
    “你这年轻妮儿咋这么轴呢?”
    赵柯起身,“考核结果,二奶你们没有意见吧?”
    老太太们其实就是稀里糊涂,她真要做手脚,她们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她们能看出来,这五个人确实答得很利索。
    赵柯就当她们没有意见,直接出去宣布结果,然后又叫潘秀莲单独进屋说话。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张佳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佳音并收藏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