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坐在马扎上静静的看着杜荷呈上的书,心中翻滚,犹如滔天巨浪。
这也是一本关于制度改革的书,与长孙无忌的《律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以他的眼力如何看不出其中的优劣?
诚然长孙无忌在律法上,放眼整个大唐,无人可及,但古人毕竟是古人,对于律法的认识只限于局面。尽管《律礼》是长孙无忌的新作,可其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却是不多。绝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历史上千年制度所呈现出来的利弊,做一个总结,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灌输自己的理念,稍作改良,转为新的制度。这些东西,大多都可以以史为证,表示他的正确姓。唯有极少一些是长孙无忌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没有依据前朝制度而改良的法制。
杜荷的就不一样了,他在律法上的学识,远远不及长孙无忌,唐朝以前的那些能够造福天下百姓的变革,早已经让长孙无忌收入《律礼》中去了。杜荷只能将唐朝以后的那些历史繁衍出来的全新制度,写下来,此刻在李世民眼中这些制度闻所未闻,而且可行姓极大,自然为之震撼。
杜荷重新编写的《律》,如同长孙无忌的《律》一样,分为十数个篇章,包含了所有的政治体系,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又有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的管制,还有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等等。
看上去与长孙无忌的相同,但内容却有天地之别。
长孙无忌是将前人的经验心得聚集起来,补充自己的东西,说好听的是集众家之所长,说难听的就是拾前人牙慧。杜荷实际意义上也是一样是拾人牙慧,只不过他开了无敌金手指,拾的是后人牙慧,他人又如何得知?
李世民翻过第二篇的最后一页,脑中浮现出第二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这是民族英雄岳飞说的话,历史上赵构问岳飞,什么时候天下可定。岳飞毫不犹豫的回答“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杜荷将这话引入书中,登时让李世民感受良多。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文臣武将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文官掌管民生,关乎百姓生计,武将保家卫国,护卫百姓安定。若大唐文武彼此能够做到不贪,不惧死,大唐江山,将会千秋永固。
李世民继续往下看,第三篇是教育,序文中开篇,是杜荷写的序文:“教育,固国之根本,国家、民族振兴之源。少年强,则国一定强!少年弱,则国家后继无力,必危。想要国家强大,当以育人为第一要务……”
李世民仔细揣摩这句话,只觉得好象一颗石子投入了湖水,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作为一个明君,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他何尝不知人才的重要。这一番话,几乎说道他心底去了,忍不住赞叹出声:“好一个‘教育,固国之根本’,好一个‘少年强,则国一定强!’,真乃金石良言……”他无暇理会杜荷,迫不及待的往下观望……教育的第一节就是义务教育。
这就是超时代的律法制度,在人人熟知的二十一世纪,义务教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小孩都会历经这九年。但是在古代,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这义务教育就属于天方夜谭了。
不过在杜荷看来,这义务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大唐有三百万户人,其中只占据百分之一的世族,人才的产量远远胜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平民百姓?并不是因为世族子弟的人物,生下来智商就高人一等,而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
就拿一个轻度弱智与爱因斯坦级别的天才相比。如果这个轻度弱智,有十数个导师悉心教导,而天才却因没钱读书,大字不认识一个,试问谁人成才?
毫无疑问,必将是前者。
古代重视农耕,尤其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们,他们都对于学习报以排斥的态度,觉得没有必要读书,安安分分的种地,也就是了。却不知,这种愚昧短视的想法,会抹杀多少天赋异禀的人才。
义务教育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度一样,唐朝的壮年,有接受训练,并且从军保家的义务,而义务教育则是所有青少年,有接受学习的义务。
义务教育无疑是所有寒门的福音,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大唐培养人才,让那些本可以成就盖世功绩的人才却因各种环境,不能读书学习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
李世民作为皇帝,看的更为长远。
这义务教育,如当年的图书馆一样,将会对于世族造成灭顶之灾。这对于世家独大的唐王朝,对于极力打压世家的李世民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李世民看的激动的站起,左右来回渡步,深思熟虑了一会儿,问道:“这不怎么符合实际吧……私塾虽多,却也容不下所有少年……”
“所以在施行这套方案的之前,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无用的教学制度……”杜荷对于唐朝的教学制度,给予了鄙视,肃然道:“私塾,是私人姓质,只适合那些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对于大唐的现状,起不了多大的帮助。如果岳父大人有心抓教育,那必须开设国有私塾。我们可以称‘私塾’为学校,分县分地建设,收纳的广大立志少年,将他们聚集起来一并教导。”
李世民眼中一亮,这种方式是他从未想过的,随即又蹙眉道:“这样一来需要不少的开支吧?”
杜荷没有疑问的点了点头,这里义务教育,自然不能如后世一样,挂羊头,卖狗肉,是真正的义务教育,当然杜荷也考虑了大唐的经济,并没有写出学费、杂费全免的愚蠢条例,而是将学费、杂费减至最低,在一个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价格。
故而这里的学校,绝对不是盈利的地方。
而大唐地广物博,要在每一个市县,扩建学校,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只出少入,这种赔本的买卖,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这里也道:“这要看,岳父大人,有没有决心,放手一搏了……”他见李世民已经心动,故而激他一激,李世民白了杜荷一眼,道:“少来这套,不用激朕,朕从来不缺乏勇气,只是不当杨广,不做有勇无谋的举动。”杨广的所作所为,未必是全错,他的大运河还是利在千秋的。只是因为他的胡来,让好好的事情,演变的一团糟。
义务教育,若能实施给华夏千秋带来的意义,就如同孔子的有教无类,胜过十个大运河。
李世民不是不想干,而是不想因为如此,拖垮大唐的经济。
他幽幽的道:“不当家,哪知柴米贵,从你府邸搬运来的黄金白银都用在了建设图书馆上,这些年我大唐开发江南,南征北战,哪一项不需要耗费无数金钱。我大唐固然富强,坐拥丝绸之路,可毕竟有个界限。现在哪里有足够的钱物,干这番大事……”
杜荷也沉默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钱,就算义务教育在如何的超前,如何的利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也无济于事啊。
“对了,钱,小婿这里有好多呢……”杜荷突然想到了造纸厂,经过他改良的造纸术现在已经遍布大唐,廉价的纸流入千家万户,占据了大唐百分之八十的占有率。
作为幕后的老板,杜荷现在也是富得流油,他道:“回头统计一下,小婿将这些年造纸的盈利,全部捐给朝廷,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李世民先是一怔,心头也生出了一股暖意,当初杜荷改良造纸术,功在千秋。他无私利之心,打算将造纸术献给朝廷,让朝廷将造纸术推广。但是唐朝严禁官员经商,连官员的亲戚家人都禁止的。李世民作为皇帝,自然不能触犯这条律法。当时,他默许由杜荷建场将造纸术发扬光大。只因他相信杜荷不是贪财之人,更是表彰他的贡献。
杜荷赚了多少,李世民并不清楚,但这些年光造纸一行上缴的税收,都是天文数字,每当无意想起此事,都会觉得眼红。
想不到这一道了用钱之际,杜荷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钱捐出来。
就如当初杜荷将李建成所储蓄的黄金、白银一并上交的情况一样,李世民知道杜荷这一举动,完全是没有任何私心,心中自是感慨。
杜荷却不以为意,他并非是守财奴,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根本不愁吃穿,钱对于他来说只是数字,没有任何的意义。捐与不捐,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根本没有在意。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募捐的办法。商人重名,可以通过校园立碑的形势,让各地富商捐款,以此来弥补剩余的数额。
李世民只是看了三篇就已经觉得热血沸腾,当即也不再理会杜荷,继续往下阅览。
(未完待续)
这也是一本关于制度改革的书,与长孙无忌的《律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以他的眼力如何看不出其中的优劣?
诚然长孙无忌在律法上,放眼整个大唐,无人可及,但古人毕竟是古人,对于律法的认识只限于局面。尽管《律礼》是长孙无忌的新作,可其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却是不多。绝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历史上千年制度所呈现出来的利弊,做一个总结,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灌输自己的理念,稍作改良,转为新的制度。这些东西,大多都可以以史为证,表示他的正确姓。唯有极少一些是长孙无忌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没有依据前朝制度而改良的法制。
杜荷的就不一样了,他在律法上的学识,远远不及长孙无忌,唐朝以前的那些能够造福天下百姓的变革,早已经让长孙无忌收入《律礼》中去了。杜荷只能将唐朝以后的那些历史繁衍出来的全新制度,写下来,此刻在李世民眼中这些制度闻所未闻,而且可行姓极大,自然为之震撼。
杜荷重新编写的《律》,如同长孙无忌的《律》一样,分为十数个篇章,包含了所有的政治体系,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又有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的管制,还有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等等。
看上去与长孙无忌的相同,但内容却有天地之别。
长孙无忌是将前人的经验心得聚集起来,补充自己的东西,说好听的是集众家之所长,说难听的就是拾前人牙慧。杜荷实际意义上也是一样是拾人牙慧,只不过他开了无敌金手指,拾的是后人牙慧,他人又如何得知?
李世民翻过第二篇的最后一页,脑中浮现出第二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这是民族英雄岳飞说的话,历史上赵构问岳飞,什么时候天下可定。岳飞毫不犹豫的回答“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杜荷将这话引入书中,登时让李世民感受良多。
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文臣武将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文官掌管民生,关乎百姓生计,武将保家卫国,护卫百姓安定。若大唐文武彼此能够做到不贪,不惧死,大唐江山,将会千秋永固。
李世民继续往下看,第三篇是教育,序文中开篇,是杜荷写的序文:“教育,固国之根本,国家、民族振兴之源。少年强,则国一定强!少年弱,则国家后继无力,必危。想要国家强大,当以育人为第一要务……”
李世民仔细揣摩这句话,只觉得好象一颗石子投入了湖水,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作为一个明君,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他何尝不知人才的重要。这一番话,几乎说道他心底去了,忍不住赞叹出声:“好一个‘教育,固国之根本’,好一个‘少年强,则国一定强!’,真乃金石良言……”他无暇理会杜荷,迫不及待的往下观望……教育的第一节就是义务教育。
这就是超时代的律法制度,在人人熟知的二十一世纪,义务教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小孩都会历经这九年。但是在古代,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这义务教育就属于天方夜谭了。
不过在杜荷看来,这义务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大唐有三百万户人,其中只占据百分之一的世族,人才的产量远远胜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平民百姓?并不是因为世族子弟的人物,生下来智商就高人一等,而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
就拿一个轻度弱智与爱因斯坦级别的天才相比。如果这个轻度弱智,有十数个导师悉心教导,而天才却因没钱读书,大字不认识一个,试问谁人成才?
毫无疑问,必将是前者。
古代重视农耕,尤其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们,他们都对于学习报以排斥的态度,觉得没有必要读书,安安分分的种地,也就是了。却不知,这种愚昧短视的想法,会抹杀多少天赋异禀的人才。
义务教育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度一样,唐朝的壮年,有接受训练,并且从军保家的义务,而义务教育则是所有青少年,有接受学习的义务。
义务教育无疑是所有寒门的福音,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大唐培养人才,让那些本可以成就盖世功绩的人才却因各种环境,不能读书学习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
李世民作为皇帝,看的更为长远。
这义务教育,如当年的图书馆一样,将会对于世族造成灭顶之灾。这对于世家独大的唐王朝,对于极力打压世家的李世民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李世民看的激动的站起,左右来回渡步,深思熟虑了一会儿,问道:“这不怎么符合实际吧……私塾虽多,却也容不下所有少年……”
“所以在施行这套方案的之前,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无用的教学制度……”杜荷对于唐朝的教学制度,给予了鄙视,肃然道:“私塾,是私人姓质,只适合那些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对于大唐的现状,起不了多大的帮助。如果岳父大人有心抓教育,那必须开设国有私塾。我们可以称‘私塾’为学校,分县分地建设,收纳的广大立志少年,将他们聚集起来一并教导。”
李世民眼中一亮,这种方式是他从未想过的,随即又蹙眉道:“这样一来需要不少的开支吧?”
杜荷没有疑问的点了点头,这里义务教育,自然不能如后世一样,挂羊头,卖狗肉,是真正的义务教育,当然杜荷也考虑了大唐的经济,并没有写出学费、杂费全免的愚蠢条例,而是将学费、杂费减至最低,在一个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价格。
故而这里的学校,绝对不是盈利的地方。
而大唐地广物博,要在每一个市县,扩建学校,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只出少入,这种赔本的买卖,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这里也道:“这要看,岳父大人,有没有决心,放手一搏了……”他见李世民已经心动,故而激他一激,李世民白了杜荷一眼,道:“少来这套,不用激朕,朕从来不缺乏勇气,只是不当杨广,不做有勇无谋的举动。”杨广的所作所为,未必是全错,他的大运河还是利在千秋的。只是因为他的胡来,让好好的事情,演变的一团糟。
义务教育,若能实施给华夏千秋带来的意义,就如同孔子的有教无类,胜过十个大运河。
李世民不是不想干,而是不想因为如此,拖垮大唐的经济。
他幽幽的道:“不当家,哪知柴米贵,从你府邸搬运来的黄金白银都用在了建设图书馆上,这些年我大唐开发江南,南征北战,哪一项不需要耗费无数金钱。我大唐固然富强,坐拥丝绸之路,可毕竟有个界限。现在哪里有足够的钱物,干这番大事……”
杜荷也沉默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钱,就算义务教育在如何的超前,如何的利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也无济于事啊。
“对了,钱,小婿这里有好多呢……”杜荷突然想到了造纸厂,经过他改良的造纸术现在已经遍布大唐,廉价的纸流入千家万户,占据了大唐百分之八十的占有率。
作为幕后的老板,杜荷现在也是富得流油,他道:“回头统计一下,小婿将这些年造纸的盈利,全部捐给朝廷,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李世民先是一怔,心头也生出了一股暖意,当初杜荷改良造纸术,功在千秋。他无私利之心,打算将造纸术献给朝廷,让朝廷将造纸术推广。但是唐朝严禁官员经商,连官员的亲戚家人都禁止的。李世民作为皇帝,自然不能触犯这条律法。当时,他默许由杜荷建场将造纸术发扬光大。只因他相信杜荷不是贪财之人,更是表彰他的贡献。
杜荷赚了多少,李世民并不清楚,但这些年光造纸一行上缴的税收,都是天文数字,每当无意想起此事,都会觉得眼红。
想不到这一道了用钱之际,杜荷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钱捐出来。
就如当初杜荷将李建成所储蓄的黄金、白银一并上交的情况一样,李世民知道杜荷这一举动,完全是没有任何私心,心中自是感慨。
杜荷却不以为意,他并非是守财奴,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根本不愁吃穿,钱对于他来说只是数字,没有任何的意义。捐与不捐,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根本没有在意。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募捐的办法。商人重名,可以通过校园立碑的形势,让各地富商捐款,以此来弥补剩余的数额。
李世民只是看了三篇就已经觉得热血沸腾,当即也不再理会杜荷,继续往下阅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