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白月光套路之后(65)
在铜镜前枯坐了半日, 韩昭昭还未等到陈子惠的消息,便着人去打探消息。
入京城数年,陈子惠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 面对着皇帝的盘问,他该是能全身而退的, 不知自己在这里担心着什么。
就当是装,在她未来的夫君面前装出来真情, 她对着自己如此解释道。
推开门,院中仍然积压着一层积雪, 阳光铺撒到土地上, 屋檐上有雪被阳光照得融化成水,滴落下来,形成水幕。
侍从踏着积雪,身影消失在街巷的转角处。
宫殿巍峨, 金黄色的檐顶铺上了一层雪,更显端庄肃穆。
大殿坐落于高台之上,俯瞰众生。
大殿之下,一人立于空地之上,身姿挺拔,雪已经停, 风吹过来挂在树枝上、朱墙上、檐顶上的雪珠,落于他的大氅、发丝之上,也不抖落下去。
从天将将亮时, 到了巳时, 皇帝仍然没有召见他, 他便在外头立着, 等着, 几乎站成了一尊雕塑的模样。
这一晚上是皇帝的势力与楚王势力的拼杀,于郊外交战,双方死伤惨重,以皇帝的势力侥幸得胜而告终,这一夜,皇帝必然无眠,让他在外面等着,不过是施加威压到他的身上,昨日放走江星阑一事,让皇帝十分不满。
望着日头渐渐往中天上移,看着大殿的屋檐角上一串串水珠坠下来,将近午时的时候,宫殿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皇帝身边的太监才宣他进去。
皇帝的面容苍白,尽显苍老之态,歪在榻上,面前的一张案几上堆压着一叠奏折。
见了皇帝,陈子惠直接跪下,指尖触碰到冰凉的地板。
皇帝并没有叫他起来起来的意思,大殿里一片寂静,更漏中的水滴滴答答地落到盆里,彰示着时间的流逝。
半晌,皇帝终于开了口:你知道昨夜那场仗打得有多艰难?
臣知道。
那你为何要放匈奴人走?
说到这里,皇帝难免愤懑,手指叩了叩案几,咳嗽了几声,声音里压抑着愤怒。
臣昨夜放走的不是匈奴人,而是中原人。
他略微抬起头来,回答道。
什么意思?
迎面而来皇帝的责问。
右贤王身边最得力的人是个中原女子,昨夜我见到她了。
匈奴中以单于的身份最为尊贵,单于之下是左右贤王,左贤王的身份高于右贤王,一般是单于的继任者。
而现在,匈奴单于已经被右贤王架空,匈奴当中实际的掌权者为右贤王。
这一点皇帝清楚,至于右贤王身边最得力的人,他听人提及过,不过知之甚少,只知道她不是匈奴人。
对这个人,皇帝极为忧心,这一刻,他抬起头来:你发现了什么?
她说她原是洛阳人,不过自小就生活在匈奴那里。
皇帝叩着桌子的动作一停。
那她为何要去匈奴那里?
臣不知。
皇帝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问道:她的年纪有多大?
陈子惠一愣,旋即反应出来这句话的意思,答道:她一直戴着面具,我没有见到她的面容。
那大概呢?
大概二十出头。
陈子惠故意将她的年龄往大提了几岁。
二十出头?
皇帝将这个年龄默念了一遍,过往纷纷入目。
若年龄真的是二十出头的话,自小就生活在匈奴那里,跟那件事情就扯不上关系。
那你放她的人走,作何解释?
昨夜,知道匈奴人会来,皇帝在暗中派重兵埋伏好了,若是匈奴人来了,将他们一举抓获轻而易举,如今他们能逃出京城之外,必然是陈子惠那里出现了披露,或者说是故意的。
可陈子惠知道,江星阑敢带着人走入他们的圈套,是有所准备的。
那处密道,她赌中原人当中没有人知道,或者是知道的,也不敢说出来。
陛下不欲吞并匈奴?
欲要,只是
皇帝苍白的脸上显出无奈的神色。
匈奴在北境骚乱,早为祸患,几乎每年都要派兵过去镇压。
吞并匈奴的事情,他想过,只不过如今不及前朝之时武德充沛,能带兵直踏破匈奴的王帐。
这件事情于他来讲遥不可及,可若是真的成了,能为自己的嫡长子提供一个安逸的环境,自己的功绩能够完完全全地盖过楚王,至于以前残忍的杀戮,都将因为这大破匈奴而掩盖住。
他将是留名史册的一代明君,被后世传颂。
臣想,这便是一个机会。
从陈子惠的眼中,皇帝看到了久违的少年意气。
此话怎讲?
匈奴与中原为敌多年,前朝与匈奴征战 ,多次击败匈奴,仍未能斩草除根,臣以为,匈奴的反抗激烈,并不认同于中原文化。
而这一次,正是一个机会。
右贤王为了让匈奴壮大起来,极力推动匈奴人学习中原的文化,连服装的样式都要仿照中原的宽衣广袖,极力贴近中原的样式。
匈奴人在汉化,可改革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不谨慎,便容易引起大乱来。
随着改革的推进,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认同中原的文化,而有一部分的人会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到时候,两方人内斗,他们可以作收渔翁之利,同时收获一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原文化的。
这是几百年来,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臣放他们走,便是存了这份心思,想为陛下除去匈奴这个心腹大患。若是功成,陛下可载入史册,为一代明君。
若是不成,便是再去与匈奴纠缠,不会有比这再坏的结果,改革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只要中原不内乱,匈奴想要与中原抗衡,吞并中原浩瀚的土地,无异于痴人说梦。
他跪在地上,手碰在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意。
低着头,极为恭敬。
半晌,见皇帝没有说话,他又补充道:匈奴那边的事情,陛下交给臣便是,臣定拼劲全力而为。臣为陛下提拔,没有陛下,便没有臣的今日,定当为陛下赴汤蹈火。
皇帝定睛瞧着他,见到少年人的目光笃定,望向他,一片赤诚。
这一刻,又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也是如此这般,只不过,渐渐被世事磨平了棱角,再也不见这种赤诚。
陈子惠于他,便如同他于自己的家族一般,若不是年少时的所做所为,为家族扛起了骂名,现在,他也不至于在与楚王的争斗当中落得如此劣势。
你起来吧。
陈子惠起身,抖落掉衣服上的尘埃,皇帝指了把椅子,让他坐下。
方才的那番话,他是硬着头皮说出来的,在世上活了二十年,也算是骗过人无数次,每一次说这些话,仍然让他心如刀绞。
跪在自己的仇人面前,对他彰显自己的忠诚,不过,这些年来的坎坷,还有他心中的野心,让他学会了低头,学会了隐忍。
见到韩德元时,对韩德元低头,见到皇帝时,对皇帝低头,因为一无所有,想要满足自己的野心,唯有低头,哪怕是自己的仇人。
坐在椅子上,皇帝又同他说起了与匈奴的对策,他无不恭恭敬敬地对答。
于他,皇帝还算是信任。
片刻后,便同他说起了中山郡一事。
匈奴人在洛阳的密谋未成,便转到了中山郡。
为贯通南北漕运,方便运粮,压制匈奴,卫国又修筑了运河,从江南到北境,途经中山郡。
如今,正修到了中山郡处,匈奴人感受到了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千方百计地阻挠,楚王也同匈奴人一道。
这一次,皇帝便是要陈子惠去中山郡,监修运河。
陈子惠的手放在身子侧畔,握住了椅子的扶手。
此去凶险,不同于往常在并州时,并州的官员大多是知根知底的,而中山郡,则是楚王经营了多年的地方。
韩大人那边陛下可是有消息?
他是派人打听到了一些,可终究不如由皇帝这里知道得准确,想到昨夜,韩昭昭还同他询问父亲的下落,他这一次便替她问了。
过几日便会回京城,中山郡那边的事情,他束手无策。
皇帝叹息一声,数朝中的大臣,竟无几人可用。
听到韩德元安然无恙,一时间,他心里的想法有些复杂,又欣慰又失落。
平复下心里的情绪,接着问皇帝道:陛下要臣何时启程?
后日,可否?
他抬头,望向皇帝混浊的双眼,愣了一瞬,答道:臣领旨。
皇帝看着他,欣慰地笑了。
皇帝又与他谈起了中山郡的局势,陈子惠看着屋内日影的移动,估摸着时间。
一个时辰过去了,皇帝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找不到一个同他说起这些事情的人,一说起这些事情来,便容易絮叨。
说话的时候,不似一国之君,更似邻家一个怀了满肚子心事,却无处倾诉的老人。
陈子惠听着,应和着他,眼角的余光却不由自主地往窗外瞟去,他想起了韩昭昭还在等着他归家。
不知她是否梳好了妆,是否在倚门盼着,方才,窗外一闪而过的影子,他认出来了,是他家的下人,不用说,便是韩昭昭派过来的。
是昨天晚上出了事,怕皇帝责问他,不放心,派过来的。
皇帝说了一段,说得有些累了,停下来,欲要饮一杯茶。
陈子惠眼疾手快,倒了一杯茶,双手捧着端过去,如同敬自己的长辈。
在卫国,成婚之日,有向父母长辈敬酒的传统,若是长辈不愿饮酒,便以茶代酒。
皇帝接过茶的时候,他开口道:陛下,臣的妻子还在府中等臣。
阳光洒到他的脸上,一片暖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望向皇帝,不同于以往在皇帝面前的恭敬与谦和,反带了几分凌厉的神态。
他可以妥协,可以退让,向权力向世事低头低得多了,有时候他也感觉到麻木,但唯独在这件事上,他不愿意妥协半分。
第106章 婚礼
◎想看到你成婚的日子◎
皇帝听了他的话, 饮尽一杯茶后,把茶碗放下,陈子惠接过, 一切都是按照晚辈对着长辈的礼仪来的。
皇帝说道:我竟是忘了。
脸上尽显苍白的神色,眼下是浓重的黑眼圈, 气力不济。
近几日的晚上,他常被梦魇缠身, 梦到十几年前的事情,大雪夜, 寒风呼啸, 血溅了一地。
阿姐的面容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从一片血迹中走来,望着那双眼睛,他周身的冷汗乍起。
夜里常是半梦半醒的状态, 记忆也有些混沌,在他的脑海中,有时候甚至记不起今日是何日。
如今日,见到了漫天的大雪,便如同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甚至忘记了当初他亲自安排的陈子惠的婚事就是今日。
去吧。
望着陈子惠, 他有几分歉意:无奈边境之事,让你新婚之日便要离家,与她分离。
对着皇帝, 陈子惠于离家一事状若无意, 又表了一番忠心。
说罢, 又道:陛下可否允许我带着我夫人去中山郡?
为何?
问完, 他就意识到是为何了, 新婚夫妻,如胶似漆。
这问话就变成了:在中山郡,你能确保她的安危吗?
中山郡多有楚王的势力盘踞,又有匈奴人,是危险之地。
可陈子惠却点头,说能。
中山郡的形势再凶险,可韩昭昭是在他身边的,还有几分保障,若是人在洛阳,天高路远,为他势力难及的范围,出了什么事情,他更是无措。
那你便带她去吧。
看着这个少年,皇帝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也曾有过这般意气风发之时,只是陈子惠比他当时更甚,欲破匈奴,平天下,满怀壮志。
还有与他新婚妻子的那份感情,对比自己凌乱不堪的生活,一切都让他羡慕至极。
陈子惠对他拜了三拜,又是对他见了对长辈的礼仪,拜完后才离去。
阳光将他的身影吞噬。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皇帝叹息出声,若得子如此,何惧楚王,何惧天下不平,可惜这只是他的幻想,他还要防备着陈子惠。
离了宫殿,陈子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出了宫门,骑上一匹马,在街上疾驰而过,马蹄过处,一片雪屑扬起。
日影西斜,将一人一马落于街上的影子拉长。
到了府邸,他跃下马,刚推开门,便见到远处一片明艳的红色游动过来。
明艳的红色与一地的白雪相互映衬,直撞入他的心扉。
到了他跟前,扑到他的怀中,一双手揽住了他。
你回来了。
声音里带有几分欣喜,如同久别重逢。
是我回来了。
陈子惠的手搭到她的肩膀上。
待到近处,他才注意到她的脸颊上有些泛红,是被寒风吹得,抚上去冰凉。
你等了我多长时间?
有些时候了,或许中午的时候便在这里了。
坐在窗前,看着街前人来人往,却不见陈子惠的音讯,派去打听的人回答说陈子惠在大殿外站了几个时辰,后进入殿中,又过了些时候,才走出了殿门。
其实已经是将近傍晚了,按照卫国婚礼的习俗,此时都该是新人见宾客的时候了。
只是,此时因为昨日的动乱,满堂无一宾客,甚是萧索,唯有这一身红衣的人是天地间最热烈的色彩。
陛下同你说了什么?
陈子惠对她如实说了。
韩昭昭明白皇帝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倒是有些奇怪皇帝最后如何让他出来的。
是我同陛下说,我夫人还在家中等我。
夕阳下,一片金光洒到他的脸上,脸上是融融的笑意。
不过,后日我便要启程去中山郡。
陈子惠吐出一口气来。
新婚后的第三日,便要启程北上。
无妨,我与你一同去,若是这一次能修通贯穿南北的运河,能平定匈奴,也是我素来所愿。
从昨日江星阑带着匈奴人北返,韩昭昭就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朝中择不出人来,便要他去。
她的脑海忽然冒出来方才在房间里梳妆时,亦真亦幻的情景。
女子一袭大红的喜衣,纤细的手指挑起罗帷,目光望向北边层峦叠嶂的群山。
声音飘荡在她的耳畔:我相信我夫君定能安定天下。
韩昭昭再一抬眼,望向陈子惠,见到脸上的笑意,心头一紧。
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浮现在眼前,若是说安定天下,他也是可以的,只可惜,与她为仇。
陈子惠听了她的话,对着她是笑了,但是自己的心里是难以抹去的愧疚,握住她的手,带着她步入厅堂。
新婚原本是要宴宾客的,但是韩昭昭之前说过不喜热闹,便一切从简,可即便是从简,也不该是这般萧条的景象。
谁不喜张扬热烈,便是如他这般的人,被世事磋磨,也最爱着鲜衣。
若是有机会,等安定下来之后,再与你行一次成婚之礼。
不必了,我觉得这般就很好。
本来对此就不抱什么希望,这场婚礼于她来说,不过是草草了事。
有时候,她甚至感觉自己脱离了这身打扮精致,凤冠披霞的身体,飘荡在空中,看向屋里屋外拉红绸,支红帐。
恋耽美
入京城数年,陈子惠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 面对着皇帝的盘问,他该是能全身而退的, 不知自己在这里担心着什么。
就当是装,在她未来的夫君面前装出来真情, 她对着自己如此解释道。
推开门,院中仍然积压着一层积雪, 阳光铺撒到土地上, 屋檐上有雪被阳光照得融化成水,滴落下来,形成水幕。
侍从踏着积雪,身影消失在街巷的转角处。
宫殿巍峨, 金黄色的檐顶铺上了一层雪,更显端庄肃穆。
大殿坐落于高台之上,俯瞰众生。
大殿之下,一人立于空地之上,身姿挺拔,雪已经停, 风吹过来挂在树枝上、朱墙上、檐顶上的雪珠,落于他的大氅、发丝之上,也不抖落下去。
从天将将亮时, 到了巳时, 皇帝仍然没有召见他, 他便在外头立着, 等着, 几乎站成了一尊雕塑的模样。
这一晚上是皇帝的势力与楚王势力的拼杀,于郊外交战,双方死伤惨重,以皇帝的势力侥幸得胜而告终,这一夜,皇帝必然无眠,让他在外面等着,不过是施加威压到他的身上,昨日放走江星阑一事,让皇帝十分不满。
望着日头渐渐往中天上移,看着大殿的屋檐角上一串串水珠坠下来,将近午时的时候,宫殿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皇帝身边的太监才宣他进去。
皇帝的面容苍白,尽显苍老之态,歪在榻上,面前的一张案几上堆压着一叠奏折。
见了皇帝,陈子惠直接跪下,指尖触碰到冰凉的地板。
皇帝并没有叫他起来起来的意思,大殿里一片寂静,更漏中的水滴滴答答地落到盆里,彰示着时间的流逝。
半晌,皇帝终于开了口:你知道昨夜那场仗打得有多艰难?
臣知道。
那你为何要放匈奴人走?
说到这里,皇帝难免愤懑,手指叩了叩案几,咳嗽了几声,声音里压抑着愤怒。
臣昨夜放走的不是匈奴人,而是中原人。
他略微抬起头来,回答道。
什么意思?
迎面而来皇帝的责问。
右贤王身边最得力的人是个中原女子,昨夜我见到她了。
匈奴中以单于的身份最为尊贵,单于之下是左右贤王,左贤王的身份高于右贤王,一般是单于的继任者。
而现在,匈奴单于已经被右贤王架空,匈奴当中实际的掌权者为右贤王。
这一点皇帝清楚,至于右贤王身边最得力的人,他听人提及过,不过知之甚少,只知道她不是匈奴人。
对这个人,皇帝极为忧心,这一刻,他抬起头来:你发现了什么?
她说她原是洛阳人,不过自小就生活在匈奴那里。
皇帝叩着桌子的动作一停。
那她为何要去匈奴那里?
臣不知。
皇帝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问道:她的年纪有多大?
陈子惠一愣,旋即反应出来这句话的意思,答道:她一直戴着面具,我没有见到她的面容。
那大概呢?
大概二十出头。
陈子惠故意将她的年龄往大提了几岁。
二十出头?
皇帝将这个年龄默念了一遍,过往纷纷入目。
若年龄真的是二十出头的话,自小就生活在匈奴那里,跟那件事情就扯不上关系。
那你放她的人走,作何解释?
昨夜,知道匈奴人会来,皇帝在暗中派重兵埋伏好了,若是匈奴人来了,将他们一举抓获轻而易举,如今他们能逃出京城之外,必然是陈子惠那里出现了披露,或者说是故意的。
可陈子惠知道,江星阑敢带着人走入他们的圈套,是有所准备的。
那处密道,她赌中原人当中没有人知道,或者是知道的,也不敢说出来。
陛下不欲吞并匈奴?
欲要,只是
皇帝苍白的脸上显出无奈的神色。
匈奴在北境骚乱,早为祸患,几乎每年都要派兵过去镇压。
吞并匈奴的事情,他想过,只不过如今不及前朝之时武德充沛,能带兵直踏破匈奴的王帐。
这件事情于他来讲遥不可及,可若是真的成了,能为自己的嫡长子提供一个安逸的环境,自己的功绩能够完完全全地盖过楚王,至于以前残忍的杀戮,都将因为这大破匈奴而掩盖住。
他将是留名史册的一代明君,被后世传颂。
臣想,这便是一个机会。
从陈子惠的眼中,皇帝看到了久违的少年意气。
此话怎讲?
匈奴与中原为敌多年,前朝与匈奴征战 ,多次击败匈奴,仍未能斩草除根,臣以为,匈奴的反抗激烈,并不认同于中原文化。
而这一次,正是一个机会。
右贤王为了让匈奴壮大起来,极力推动匈奴人学习中原的文化,连服装的样式都要仿照中原的宽衣广袖,极力贴近中原的样式。
匈奴人在汉化,可改革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不谨慎,便容易引起大乱来。
随着改革的推进,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认同中原的文化,而有一部分的人会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到时候,两方人内斗,他们可以作收渔翁之利,同时收获一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原文化的。
这是几百年来,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臣放他们走,便是存了这份心思,想为陛下除去匈奴这个心腹大患。若是功成,陛下可载入史册,为一代明君。
若是不成,便是再去与匈奴纠缠,不会有比这再坏的结果,改革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只要中原不内乱,匈奴想要与中原抗衡,吞并中原浩瀚的土地,无异于痴人说梦。
他跪在地上,手碰在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意。
低着头,极为恭敬。
半晌,见皇帝没有说话,他又补充道:匈奴那边的事情,陛下交给臣便是,臣定拼劲全力而为。臣为陛下提拔,没有陛下,便没有臣的今日,定当为陛下赴汤蹈火。
皇帝定睛瞧着他,见到少年人的目光笃定,望向他,一片赤诚。
这一刻,又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也是如此这般,只不过,渐渐被世事磨平了棱角,再也不见这种赤诚。
陈子惠于他,便如同他于自己的家族一般,若不是年少时的所做所为,为家族扛起了骂名,现在,他也不至于在与楚王的争斗当中落得如此劣势。
你起来吧。
陈子惠起身,抖落掉衣服上的尘埃,皇帝指了把椅子,让他坐下。
方才的那番话,他是硬着头皮说出来的,在世上活了二十年,也算是骗过人无数次,每一次说这些话,仍然让他心如刀绞。
跪在自己的仇人面前,对他彰显自己的忠诚,不过,这些年来的坎坷,还有他心中的野心,让他学会了低头,学会了隐忍。
见到韩德元时,对韩德元低头,见到皇帝时,对皇帝低头,因为一无所有,想要满足自己的野心,唯有低头,哪怕是自己的仇人。
坐在椅子上,皇帝又同他说起了与匈奴的对策,他无不恭恭敬敬地对答。
于他,皇帝还算是信任。
片刻后,便同他说起了中山郡一事。
匈奴人在洛阳的密谋未成,便转到了中山郡。
为贯通南北漕运,方便运粮,压制匈奴,卫国又修筑了运河,从江南到北境,途经中山郡。
如今,正修到了中山郡处,匈奴人感受到了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千方百计地阻挠,楚王也同匈奴人一道。
这一次,皇帝便是要陈子惠去中山郡,监修运河。
陈子惠的手放在身子侧畔,握住了椅子的扶手。
此去凶险,不同于往常在并州时,并州的官员大多是知根知底的,而中山郡,则是楚王经营了多年的地方。
韩大人那边陛下可是有消息?
他是派人打听到了一些,可终究不如由皇帝这里知道得准确,想到昨夜,韩昭昭还同他询问父亲的下落,他这一次便替她问了。
过几日便会回京城,中山郡那边的事情,他束手无策。
皇帝叹息一声,数朝中的大臣,竟无几人可用。
听到韩德元安然无恙,一时间,他心里的想法有些复杂,又欣慰又失落。
平复下心里的情绪,接着问皇帝道:陛下要臣何时启程?
后日,可否?
他抬头,望向皇帝混浊的双眼,愣了一瞬,答道:臣领旨。
皇帝看着他,欣慰地笑了。
皇帝又与他谈起了中山郡的局势,陈子惠看着屋内日影的移动,估摸着时间。
一个时辰过去了,皇帝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找不到一个同他说起这些事情的人,一说起这些事情来,便容易絮叨。
说话的时候,不似一国之君,更似邻家一个怀了满肚子心事,却无处倾诉的老人。
陈子惠听着,应和着他,眼角的余光却不由自主地往窗外瞟去,他想起了韩昭昭还在等着他归家。
不知她是否梳好了妆,是否在倚门盼着,方才,窗外一闪而过的影子,他认出来了,是他家的下人,不用说,便是韩昭昭派过来的。
是昨天晚上出了事,怕皇帝责问他,不放心,派过来的。
皇帝说了一段,说得有些累了,停下来,欲要饮一杯茶。
陈子惠眼疾手快,倒了一杯茶,双手捧着端过去,如同敬自己的长辈。
在卫国,成婚之日,有向父母长辈敬酒的传统,若是长辈不愿饮酒,便以茶代酒。
皇帝接过茶的时候,他开口道:陛下,臣的妻子还在府中等臣。
阳光洒到他的脸上,一片暖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望向皇帝,不同于以往在皇帝面前的恭敬与谦和,反带了几分凌厉的神态。
他可以妥协,可以退让,向权力向世事低头低得多了,有时候他也感觉到麻木,但唯独在这件事上,他不愿意妥协半分。
第106章 婚礼
◎想看到你成婚的日子◎
皇帝听了他的话, 饮尽一杯茶后,把茶碗放下,陈子惠接过, 一切都是按照晚辈对着长辈的礼仪来的。
皇帝说道:我竟是忘了。
脸上尽显苍白的神色,眼下是浓重的黑眼圈, 气力不济。
近几日的晚上,他常被梦魇缠身, 梦到十几年前的事情,大雪夜, 寒风呼啸, 血溅了一地。
阿姐的面容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从一片血迹中走来,望着那双眼睛,他周身的冷汗乍起。
夜里常是半梦半醒的状态, 记忆也有些混沌,在他的脑海中,有时候甚至记不起今日是何日。
如今日,见到了漫天的大雪,便如同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甚至忘记了当初他亲自安排的陈子惠的婚事就是今日。
去吧。
望着陈子惠, 他有几分歉意:无奈边境之事,让你新婚之日便要离家,与她分离。
对着皇帝, 陈子惠于离家一事状若无意, 又表了一番忠心。
说罢, 又道:陛下可否允许我带着我夫人去中山郡?
为何?
问完, 他就意识到是为何了, 新婚夫妻,如胶似漆。
这问话就变成了:在中山郡,你能确保她的安危吗?
中山郡多有楚王的势力盘踞,又有匈奴人,是危险之地。
可陈子惠却点头,说能。
中山郡的形势再凶险,可韩昭昭是在他身边的,还有几分保障,若是人在洛阳,天高路远,为他势力难及的范围,出了什么事情,他更是无措。
那你便带她去吧。
看着这个少年,皇帝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也曾有过这般意气风发之时,只是陈子惠比他当时更甚,欲破匈奴,平天下,满怀壮志。
还有与他新婚妻子的那份感情,对比自己凌乱不堪的生活,一切都让他羡慕至极。
陈子惠对他拜了三拜,又是对他见了对长辈的礼仪,拜完后才离去。
阳光将他的身影吞噬。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皇帝叹息出声,若得子如此,何惧楚王,何惧天下不平,可惜这只是他的幻想,他还要防备着陈子惠。
离了宫殿,陈子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出了宫门,骑上一匹马,在街上疾驰而过,马蹄过处,一片雪屑扬起。
日影西斜,将一人一马落于街上的影子拉长。
到了府邸,他跃下马,刚推开门,便见到远处一片明艳的红色游动过来。
明艳的红色与一地的白雪相互映衬,直撞入他的心扉。
到了他跟前,扑到他的怀中,一双手揽住了他。
你回来了。
声音里带有几分欣喜,如同久别重逢。
是我回来了。
陈子惠的手搭到她的肩膀上。
待到近处,他才注意到她的脸颊上有些泛红,是被寒风吹得,抚上去冰凉。
你等了我多长时间?
有些时候了,或许中午的时候便在这里了。
坐在窗前,看着街前人来人往,却不见陈子惠的音讯,派去打听的人回答说陈子惠在大殿外站了几个时辰,后进入殿中,又过了些时候,才走出了殿门。
其实已经是将近傍晚了,按照卫国婚礼的习俗,此时都该是新人见宾客的时候了。
只是,此时因为昨日的动乱,满堂无一宾客,甚是萧索,唯有这一身红衣的人是天地间最热烈的色彩。
陛下同你说了什么?
陈子惠对她如实说了。
韩昭昭明白皇帝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倒是有些奇怪皇帝最后如何让他出来的。
是我同陛下说,我夫人还在家中等我。
夕阳下,一片金光洒到他的脸上,脸上是融融的笑意。
不过,后日我便要启程去中山郡。
陈子惠吐出一口气来。
新婚后的第三日,便要启程北上。
无妨,我与你一同去,若是这一次能修通贯穿南北的运河,能平定匈奴,也是我素来所愿。
从昨日江星阑带着匈奴人北返,韩昭昭就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朝中择不出人来,便要他去。
她的脑海忽然冒出来方才在房间里梳妆时,亦真亦幻的情景。
女子一袭大红的喜衣,纤细的手指挑起罗帷,目光望向北边层峦叠嶂的群山。
声音飘荡在她的耳畔:我相信我夫君定能安定天下。
韩昭昭再一抬眼,望向陈子惠,见到脸上的笑意,心头一紧。
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浮现在眼前,若是说安定天下,他也是可以的,只可惜,与她为仇。
陈子惠听了她的话,对着她是笑了,但是自己的心里是难以抹去的愧疚,握住她的手,带着她步入厅堂。
新婚原本是要宴宾客的,但是韩昭昭之前说过不喜热闹,便一切从简,可即便是从简,也不该是这般萧条的景象。
谁不喜张扬热烈,便是如他这般的人,被世事磋磨,也最爱着鲜衣。
若是有机会,等安定下来之后,再与你行一次成婚之礼。
不必了,我觉得这般就很好。
本来对此就不抱什么希望,这场婚礼于她来说,不过是草草了事。
有时候,她甚至感觉自己脱离了这身打扮精致,凤冠披霞的身体,飘荡在空中,看向屋里屋外拉红绸,支红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