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下人打探了皇帝派来的人的下落,确认没有人跟过来之后,仍是不放心,又分派了一部分人去阻隔,这才放慢了马奔跑的速度。
    骑马行过铜驼街,此时还是白日,但是街上已经热闹起来了,街中央搭起了戏台子,沿街挑起了灯笼。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说是瑞雪兆丰年,今日与明日这驱鬼除疫的盛会,定要办得盛大些。
    楚王听罢,心头一紧,又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个腊月初八日,下了好大的雪,阿姐从茫茫的大雪中走过来,大氅上落满了雪珠,目光空洞,仿佛被吸干了精髓。
    十几年了,又逢着了大雪之日。
    驰过热闹的大街,入了一处小巷中,巷子狭窄,由不得马狂奔,他牵着马,走在雪地上,侍卫中只留下几个人跟在他身后,其余的皆留在了巷口。
    进了巷子,没走几步,便在一间小屋子前停下,叩了叩门,听到了一声请进,便推开门,抬脚迈了进去。
    屋子里狭小,是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墙上只凿开了三扇小窗,用窗户纸糊着,在冬日本就见不到多少光,有些昏沉,亮度多半是由落到地上的雪反射而来。
    正对着的地方半藏在黑暗中,拉了一层帷幕。
    里面坐着的是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女子,从那声请进中,楚王就听出来了。
    她是右贤王那边极为倚重的人,初露峥嵘,楚王早闻其名,但还是第一次见她。
    如今,他与右贤王是同盟关系,对待他的人,还是要存几分礼貌的。
    于是,他对这姑娘行了个平辈之间的礼,姑娘给他回了一个。
    帘幕后的身影微动,黑衣摇曳,忽然之间,他想起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来。
    第92章 血脉相连
    ◎毕竟,她与她血脉相连◎
    黑衣女子站在帷幕后, 更添飘忽之感,有一瞬间,楚王有些恍惚, 觉得是阿姐又回来了,转瞬又破除了自己这荒谬的想法。
    他是亲眼看到了阿姐的尸首埋入了坟墓当中, 就算别人偷梁换柱,他也不会认错。
    因为太熟悉了, 可再一次看到面前人的时候,那种熟悉感又一次浮现出来。
    只是这人说话, 是清冷的语调, 不带一丝感情。
    问的是关于今晚的事情:楚王,在皇宫的人安排好了?
    好了。
    劳烦你这一遭,今晚便按照计划行事。
    晚间要在几处起事,一为铜驼街上, 二是派人潜入宫中,盗取关于洛阳城的密道图,楚王的人主要安排在了皇宫。
    黑衣女子也不与他多说,谈完一切事宜之后,便要他离开,自始至终, 她人在帷幕当中,从未露过面。
    看着帘幕一阵晃动,她要离去的时候, 楚王忽然叫住她。
    听姑娘的口音似乎是京城人?
    她回答的语气平静:是, 原曾在京城住过一段时间, 后流离失所, 辗转到了北境。
    微风吹过, 白色的帘幕微微摆动,黑色的身影映照在墙上。
    影影绰绰宛如天上的仙子,而这一道帷幕将天上与人间阻隔。
    楚王盯着那道帷幕,垂下眼眸,心跳骤然加速,感慨道:觉得姑娘像我的一位故人。
    谁?
    清河长公主。
    姑娘蒙着面,只露出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透过白色的帷幕,看她的眼睛,又听她的声音,辨别出来她也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
    距离阿姐去世,也有十几年了,两个人生活的时空交叉的时间极为短暂,或许连交叉都没有。
    他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只是问一问而已,不论她说出什么与阿姐有关的信息都好。
    却听清冷的声音穿过帷幕:我听过长公主的名字,生于洛阳,本来该葬道北邙山的,后来是您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灵柩扶到了中山郡,墓碑上的祭文也是您所书。
    这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是想了解楚王的经历,都会知道。
    可她又接着道:我听说长公主生得美,京城里数人赞她,说她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1)
    听到这话,楚王一时间百感交杂,确如众人所言,当年阿姐的声名遍布洛阳城,追随者甚众,只可惜无一人入了她的眼。
    包括一直跟在她后面,她从未察觉到的弟弟。
    对着姑娘的话,他回答了一句:是。
    回忆瞬间涌上心头,又是一阵的沉默。
    对方亦是沉默,黑色的衣服里探出纤细的指尖紧紧地掐到了另一只手的手背。
    言尽于此,她与楚王也再无余的话可说,沉默了片刻,楚王便离开了。
    关门的时候,带起了一阵风,风穿过飘荡的帷幕,潜到了她的袖口,长袍广袖也跟着摇曳。
    脸上一片温热,竟是落泪了。
    摘下面纱,拿出手帕在脸颊上擦了擦。
    她是好久没有不戴面纱,以真面目示人了,就算现在摘下了面纱,脸上也覆着一层假面。
    她从不敢轻易露出自己的真面容,哪怕是在这座偏僻的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
    曾经也有人拿那句诗来形容过她的长相,当时风靡一时,用来形容长公主的。
    她与长公主的面容相似,她自己清楚,也不感到奇怪。
    毕竟,血脉相连。
    要不然,她或许也不会刻意将动乱的时间选在了腊月初八日,前朝的末代皇帝反抗周恒的专权不果,而被当街弑杀的日子,那条街就是洛阳城里最热闹且贯穿南北的中轴街铜驼大街。
    所有的东西都布置好了,就等着擦上一点火星,落到上头,引燃熊熊烈火。
    那时候该是今天将近午夜的时分,驱鬼除疫仪式举行得正热闹的时候,有如年关那日,人们守岁等待新的一年的氛围。
    其实,腊月初七日一大早,人们就在大街上忙乎,到了将近黄昏的时候,已经搭好了台子,架子上串满了灯笼,街上也有一部分人戴上了面具。
    原先这种驱鬼之风在荆襄一带,是巫者佩戴狰狞的厉鬼面具起舞,而到了京城,经过卫国立国后十几年来的发展与转变,与上元节的风俗融合,又有了普通人佩戴的面具的习俗。
    面具不仅仅有狰狞的,还有和善的,如狐狸、兔子一类的,街上的人也常买上一个戴上,隐去自己的面容,做戏耍之用。
    黄昏的时候,太阳隐在西山角,陈子惠便带着韩昭昭来到了铜驼街上。
    随着天色渐暗,街沿上挂着的灯笼逐一亮了起来,从北到南。
    街上一派热闹的景象,韩昭昭的心里却有些忐忑。
    凑到陈子惠身边,用仅能让他听见的声音问道:你不是说他们很可能在这里起事吗?
    是。
    得了一句简短而肯定的回答。
    那你为何要带我来这里?
    身子贴陈子惠贴得近,气息扑到他的脸上,撩拨着他的心弦。
    把你单独留在府中,我不放心,还是在路上妥帖一些。
    韩昭昭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他的手轻轻蹭过她的脖颈。
    在大街上,是开阔的地带,更方便他安排人,而且,又逢着人们驱鬼除疫的时候有了戴面具的习俗。
    脸上罩着面具,身上披着宽大的大氅,走在人群当中,是极难被认出来的。
    不怕,无论如何,我都会护你周全的。
    说得极为笃定,看她的眼神极为认真。
    她的心里忽然升起了一种恍惚之感,连带着还有一种盼头,他会信守这个承诺。
    转瞬之间,念头消逝。
    在这个时代,自打周恒说要善待前朝皇室与近臣,而后在位子稍一稳定之后,便大肆屠戮,上梁不正,下梁歪,便再也没有什么承诺可言。
    陈子惠他不立誓,或许只是沉默寡言的缘故,利益面前,承诺抵不上几斤几两,就如她自己,口口声声道着对陈子惠的深情,实际上都是骗他的。
    韩昭昭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前些日子,父亲临去中山郡的时候,曾与她说过,待她婚礼那日,定会回到京城,可是到了现在仍然没有消息。
    去过几封书信,前几日还有回音,说是快了,可最近的去那两封,却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音信。
    京城要起事,楚王的老巢中山郡也必然不会安宁。
    街道上人潮如织,戴着面具,提着灯笼谈笑的比比皆是,韩昭昭的脊背上升出来一股子寒意。
    你那里有没有我父亲那边的消息?
    获得了,近日中山郡有些乱事,故要耽搁一阵子。
    韩昭昭的下巴埋在了他大氅领口处的狐狸毛间,略有些尖的下巴抵在了厚厚的衣物上。
    看着她流转的眼波,陈子惠问道:你是在担心你父亲那边?
    得了一句肯定的回答。
    她提她父亲越多,陈子惠越是感到不快,如同横亘在心里头的一根刺,但转念一想,她母亲早亡,自小是由她父亲带大的,如此挂念,合情合理。
    便与她讲了实话:那边情况还控制得住,只是要耽搁几天,楚王他们的人还是将主要的力量投到了京城这里。
    韩昭昭点头,也不知他说的话中又几分真,几分假。
    表现得倒似全然信了他。
    韩昭昭低声问道:所以你会保我父亲平安的?
    拉住他的手,微微踮起脚来,唇凑到他的耳畔,温热的气息擦着他的耳畔划过。
    会。
    这一刻,陈子惠的心里十分纠结,可仍然是应了下来了。
    韩昭昭轻轻搭在他脖颈上的手有些凉,他把她的手从脖颈上拿下来,握在自己的手中。
    手怎的这么凉?
    外面太冷了。
    说罢,另一只手也贴到他的手上。
    狐狸面具下,人表现出来的是笑嘻嘻的模样。
    陈子惠觉得她与她戴着的面具上画着的小狐狸很是相象,迷人而又有几分狡诈,却是能让他迷恋不已。
    迷恋于她的一切,甚至于多次突破自己的底线,连他自己都想不清楚,他是一个错过的事情,不会让自己再错第二遍的人,可是在韩昭昭这里,栽了,栽得彻底。
    余下的只有无奈与妥协。
    看着韩昭昭又重新倚在他的肩上,分外安静,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忽然,他注意到有人从远处走来,是他派过去盯着楚王以及匈奴人的亲信,戴着面具,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擦肩而过他的身侧时,同他说了一句话。
    可能要有状况,望他现在就过去。
    说罢,人又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涌入了人海中。
    怎么?
    他们的声音压得低,但韩昭昭因为挨陈子惠挨得极近,仍然是听到了。
    可能要出些状况,我先去那边一下。
    陈子惠指了指街的尽头,那处搭着一个戏台子,上面有人在进行着驱鬼祭祀的仪式。
    聚集了一堆人,几乎可以说是街上最热闹的所在。
    别担心,我一会儿就回来。
    作者有话说:
    (1)引自《洛神赋》
    第93章 认错人
    ◎姑娘是京城人?◎
    陈子惠离去, 甩下一个背影。
    只留下韩昭昭一个人站在原地,戴着一个狐狸面具。
    街道舒展,小巷交错, 站在人群当中,看着人潮涌动, 一时间不知该前往何处。
    瞧了一眼最热闹的地方,韩昭昭往那边移了一步, 又想起了什么,掉头往反方向去了。
    走得是极慢, 街上的灯火坠入眼中, 褪去了热闹,只余孤寂。
    陈子惠派来的亲信在远处着了便衣跟着,近处只有她一人,缓缓行过街道。
    她叹了口气, 腊月初八日天极寒,哈气一出口凝结成了霜。
    再一抬头,忽然感觉有人在看着她,不是陈子惠派来跟在她后头的亲信。
    街道上极其热闹,人们着鲜衣,谈笑风生, 戴着面具的人数不胜数,根本辨不清面貌。
    心下顿时一紧,狐疑地扫视了一圈。
    终于, 目光落在了一个女子的身上, 穿着白色的衣服, 戴着一个白狐的面具, 与那汹涌地, 往戏台子那里挤的人群行的是相反的方向,往她这里走来。
    步履彷徨失措,似乎是在这个大街上走失了,她纤细的身形裹在大氅中,空空落落的,风吹过,衣袖飘扬狂舞。
    韩昭昭望着她,见她逆着人流往自己这里走来,这是个小姑娘,比自己还小的模样,不过十六七岁。
    但韩昭昭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手按在自己腰间的佩剑上,是陈子惠给她的,极锋利,削铁如泥,能做自卫之用。
    若是她有异常的举动,就立刻抽出来。
    穿着白色的衣服姑娘朝她走来,她感觉得到那人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又将腰间的佩剑按紧了些。
    离着那高高支起的台子愈远,人愈是少,到了现在韩昭昭站的位置,已经是没有多少人了,那姑娘见她,很是慌张的样子,待挤出了人群,匆匆朝她这里跑来。
    韩昭昭见此,心间不由一跳,将剑抽出了鞘一些,利刃隐在袖子间。
    不知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她藏在袖子间的利刃,到了她身前时,姑娘的脚步慢了一点儿,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几乎是冲到她跟前的。
    如同见到了久别的家人,一把抱住她,唤了她一声阿姐。
    韩昭昭一愣,旋即反应过来这小姑娘是认错了人。
    正值多事之秋,她心里仍是存有怀疑,手按在出鞘的剑上没有拿开,紧盯着那小姑娘的一举一动。
    姑娘抱住她后,一把拉下她带着的面具,力道不大,只是轻轻地一抽,情绪激动,却是克制了的。
    那姑娘一双水灵灵如小鹿般的眼睛望着她,手颤抖着,分不清是惊诧、激动还是无措。
    望着韩昭昭的面容,她的眼中蒙上了一层水雾,朦朦胧胧的,惹人怜爱。
    那一瞬,韩昭昭的心里一颤,由着这双眼睛,忽然想起诗人常颂的洛水之神,衣带当风,顾盼生辉。
    神仙当是一身白衣,超尘脱俗,而她也是一袭白衣,还带着一个白狐的面具,一身白色,仿佛坠入的仙子。
    想来这姑娘的面容也是超尘脱俗的。
    在她掀开韩昭昭面具,唤了一声阿姐后,韩昭昭也抬起了手,掀开了挂在她脸上的白狐面具。
    指间碰到她脸上的时候,感受到一片湿凉,是眼泪,挂在脸上,被风吹凉了。
    似乎是感觉到对面的人注意到挂在她脸上的眼泪,她拿着袖子蹭了蹭,随着她的手渐渐移开,韩昭昭看清了她的面容。
    美是美的,却不似她想象的那般脱俗,一张脸上,眼睛最有神,宛如一粒明珠,映得旁的事物黯然失色。
    姑娘的眼眶有些发红,低下头,道歉道:对不起,我认错了人。
    沿街的架子上挑着灯笼,光辉铺撒在她的脸上,外面是热闹的气氛,可是在她的脸上只看到了冷清与悲戚。
    常说少年不知愁,她年少,可脸上写满了愁绪,一身白衣,恍惚之间宛如身披缟素,
    没事。
    韩昭昭答了一句,见她一个人,忽又起了怜悯之心,接着问道:你是与家人走失了?
    问得白衣姑娘一愣,注视了韩昭昭的面容片刻,才缓缓地点头,答说是。
    你家人在哪里,还记不记得?
    姑娘微微偏过头,望着灯火辉煌的街市,摇摇头,道: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原先我们是在那边,我见戏台那里热闹,往戏台去了,然后便再也寻不见了。
    韩昭昭点头,问道:我让人帮你找找。
    知道跟在她身边的人是陈子惠埋伏在她身边的暗卫,不该轻易动用的,偏又见到了这姑娘一个人伶仃无依,韩昭昭还是掌握了分寸,预备着只叫一个人过来。
    恋耽美

章节目录

被白月光套路之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作者:霜序壹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霜序壹玖并收藏被白月光套路之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