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闻言松了口气,那儿臣让人在皇庄开几块试验田,种好金米,以后若真有传说中那等产量,我大明的百姓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是啊!弘治帝感叹地说道:皇儿能得到这种高产作物,也是上天庇佑,只是光有良种,没有良田也不行。所以这次殿试,朕想问策于诸生,如何能使天下百姓人人有田耕,有余粮,如何解决世家大户隐田隐户之患,方能使天下百姓,再无饥荒之苦。
朱厚照闻言虎躯一震,抬头望向弘治帝,简直觉得自己父皇浑身都散发着圣父之光。
原以为父皇不折腾考生们种田的事,会继续跟大臣们折腾礼制,这种事从古至今你来我往折腾几百年都折腾不清的,都不知考过多少遍,大家比比文采排排名也就混过殿试了。
可哪想到,父皇这么有理想,不光是想着恢复唐太宗的均田制,还想要解决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和隐户问题,简直就是想变天了呢!
他都能想象得到,那些考生们,拿到这份殿试考题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顺着皇帝的意思答题,就会得罪诸多大臣和豪族世家,可能卷子还没到皇帝那儿,在阅卷官处就被拙落。可若是逆着皇帝的意思答题,那就算过了考官的审批,到了最后送呈皇帝御览,也会被打下去。
这等于是将他们这些清清白白还没踏入官场的小白,直接送进了皇帝和臣子以及世家们拉锯的修罗场。
不得不说
干得漂亮!我的爹!
他在内心里默默地竖起大拇指给父皇点赞,为他的勇气和决心,也为天下百姓。有这样的父皇,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回来的动力。
他深深地朝弘治帝行了一礼,真心实意地说一声:父皇英明!
弘治帝忍不住笑了,伸手揉揉他的脑袋,感慨地说道:只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做。父皇这里起个头,以后,还得靠你啊!
说到底,他能下这个决心,既有儿子长大了争气了能干了的原因,也有这天降祥瑞金米的原因。连老天爷都站在他这边帮他,送来了这等高产的粮食种子,如果他还要顾虑那些世家豪族的想法,错过这等机会,或许就没有下一个机会,能实现他的梦想了。
他或许成不了唐太宗那样文治武功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从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自己在饥饿之时,就希望有一天,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能够想吃就吃,吃饱穿暖,这是一个人最简单最朴素的梦想。
对于一个人来说很简单,可对天下所有人来说,很难。
而他身为天下共主,一国之君,如果连这点梦想都不敢去想,不敢去做,那这个皇帝当得还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有话说:
明日继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如果能点击一下作者名进入作者专栏,收藏作者,或者选一个你们看得顺眼的预收收藏一下,就更加感激不尽了!
感谢在20220622 17:56:35~20220623 17:50: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fpj12345 10瓶;和烟慢老、木槿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三十八章
事实证明,这的确不是小太子提前担忧或幸灾乐祸。
当三百贡生穿着崭新的贡生套装按照会试排名依次进入保和殿入座,等候皇帝和一众大臣们接见免礼后,最终有何鼎拿出弘治帝御笔亲书的考题,当场就震惊了所有考生和考官们。
朕惟自古圣帝明王之致治,其法非止一端,义廪之发,将以赈饥,而侵牟或不免。田租之蠲(免除),本以宽赋,而苟取或如故。子大夫博古通今,夙抱经济之蕴,其据经以对,毋有所隐,朕将览而资治焉。(注1)
朱厚照也奉命随驾旁观此次殿试,看到考题的那一刻,当真佩服父皇这一步走得够大,同时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真心实意地觉得,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能有这样一位父皇,真是他的幸运。
只不过,看到这个考题时,朱厚照就知道,这次的状元之名,跟王守仁和唐寅是彻底无关了。
会试有三场,从四书五经诰表疏判到策论,三人各有所长,最终排名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可殿试只有这一场一道题,最终名次还是由皇帝确定。一看这考题,就知道皇帝是下了决心要整顿吏治、改革田赋制度,那必然需要一把利刃,来切开官场和世家豪商们的关联。
王守仁本就出身官宦人家,也是名门望族,唐寅虽然是商户出身,但因为梁储的关系,入京之后,屡屡拜访朝中大佬,俨然已成李东阳程敏政门下弟子。
他们本身就是这个阶层和利益团体的一员,或者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弘治帝自然不会再选取他们作为手中刀。
只有伦文叙。
伦文叙出身贫寒,父亲务农出身,后来没了田地,就靠撑船为生。古人曾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撑船为首,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如此赚来的钱也只够一家人吃饭,根本无法送伦文叙读书,他完全是靠天赋和兴趣,从隔墙偷听私塾讲课,沙地练字,终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免费收他入学。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勤奋的天才,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伦文叙有天分,方能自学成才,勤奋而好学,才能在私塾名列前茅。坚韧不拔,才能在贫困失学后继续自学,一边种地卖菜,一边钻研学业,就是靠着这一文一厘积攒起来的盘缠,才能踏上科举应试之路,从广东南海县的一个小村子,走到了今日京都皇城保和殿。
他的文采卓然,言辞犀利,又急智机变,素有鬼才之称,弘治帝要撕开大明官场潜伏已久的潜规则脓疮,要得就是这样无牵无挂大胆心细机智果敢的人才。
朱厚照回想前世,那时他没有改变唐寅的命运,可依然是伦文叙夺得头筹,成为状元,可见父皇提拔寒门之心,早有谋划,可惜当初父皇的身体日渐衰弱,精神不济,连上朝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不得不将许多政务通过太监和内阁沟通,以至于空有抱负,却有心无力,最终也只能带着遗憾离世。
那时的他并不懂父皇的苦心,也不知大明繁盛的表象下潜伏的危机,他以为只要铲除外敌,平息叛乱,就可以天下太平。
后来才知道,不光是他那两个舅舅,大明朝廷上上下下,甚至连刚刚从乡试中拿到举人身份的候补官吏,在享有免税田的开始,就开启了疯狂侵占吞并土地之路。
从皇亲国戚,勋贵官吏,到地主豪商,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拼命侵占土地,而被兼并到他们名下的田地,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免除税赋,可以收税的田地日渐减少,国库不足,就得加税加赋,农民承担不起税赋,就不得不卖地成为佃户,拥有免税权的勋贵官吏们土地进一步扩大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失地的农民陷入饥荒,最终不得不反。
正如他当年在位时,哪怕拥有王守仁这样文武双全的奇才,平叛不在话下,可是民间叛乱依然此起彼伏,剿不胜剿。那时上至身边的太监和阁老,下至各地州府的官员,说得都是刁民作乱,天灾人祸,根本没有人告诉他,这人祸因何而起。
等他明白这个道理时,已是千年之后。
叮!宿主触发主线任务,提高大明百姓生活幸福感,达成一代明君成就!
朱厚照就有些无语:喂,你先看看我现在的年龄和身份,七岁的豆丁,就算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那也是太子不是皇帝,当什么明君?我是要当大将军的人!
你还是想办法替我治好父皇的身体,让他恢复健康当个一代明君不好吗?人家欧洲这会儿都开启大航海时代了,我当初没赶上,现在还来得及去美洲带回土豆地瓜辣椒这功劳不比跟大臣们扯皮斗嘴来得大?
总之,我不想被关在紫禁城里,这四方围城困不住我的!
系统:宿主你醒醒,你是大明未来的君主,不是要去当海贼王的男人。你忘了自己回来的目标吗?你不是要洗清自己暴君的名声,当一个好皇帝的吗?
朱厚照理直气壮:可我还是个孩子!能让大人做的事,凭什么要小孩子出头?
系统:呵呵,活了几千几万年的小孩子?你要真想当个纯粹的孩子,那让我抹去你在其他世界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别!朱厚照:我就是那么一说,开个玩笑罢了!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行吗?你也看到了当皇帝有多苦,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得操心那么多人的生计压力太大开个玩笑放松一下还不行吗?
他无聊地在脑中跟系统斗嘴,表现出来的就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小脑袋还一点一点的,弘治帝见了,还以为他在犯困,便让何鼎将他带到了自己身边。
皇儿若是困了,不如随朕一起下去看看考生们如何作答?
好啊!朱厚照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就那么被弘治帝牵着,从御座之上拾级而下,走到正殿中看那些考生们答卷。
三百名贡生,一人一案,如今正紧张作答。
有人伏案疾书,下笔千言,也有人双目发直,抓耳挠腮。都知道当今天子性子温和,宽厚仁慈,是众人称颂的仁君,可谁能想到,殿试的题目,竟然如此犀利,矛头直指文武百官,让他们这些还没踏上官场的预科生简直左右为难。
朱厚照跟在弘治帝身边,从考生们身边走过,偶尔停一下看看他们答卷的情况,有的考生没注意到他们经过,而有的考生只看到明黄色的衣袍一角,就已经紧张得浑身僵硬,两手发抖。
其实大家逗心知肚明,殿试就是个排名试,走到这里就已经登上仕途,最终看得就是排名出身。一甲是进士及第,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就成了同进士出身。排名靠前的固然还有一争,后面的基本上就是来走个过场。
弘治帝突然停下脚步,朱厚照也跟着停下,正好看得是唐寅的卷子。
明代科举殿试时施行的是糊卷弥封制,并未进行誊抄,所以字体也是考试的加分项之一。而如今最流行的字体,莫过于台阁体。
这种字体本为楷书,气体清秀婉丽,方正圆润,法度谨严,字体匀亭,端雅沉实,最适合制诰文书,从明初被誉为明代王羲之的书法家沈度开始,朝廷的重要典籍都委托沈度书写,内阁重臣们在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也都使用这种字体,号称博大昌明体。而民间因为这种字体出自诸位台阁大佬,便称之为台阁体。成为风靡科举的最佳书法字体。
甚至到后来,清朝时,大明的台阁体,就变成了官方考试指定的专用字体馆阁体。
弘治年间的几位阁老,都擅长台阁体,李东阳甚至是这一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然而,这种字体固然工整清丽,可作为标准字体,本身就限制了书法的艺术性发挥,甚至被后人以呆板诟病。
唐寅的书法取自赵孟頫的赵体,结构严整之余,不失遒劲秀逸,奇峭俊秀,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比之千篇一律的台阁体更让人眼前一亮,就连书法写得马马虎虎的朱厚照看了,都忍不住暗暗在心里点赞。
毕竟是能够诗画传千古的才子啊,单凭这笔字,就可以吊打一众考生。
可惜当年的唐寅活着的时候没能靠书画发家致富,全靠朋友接济,困顿贫苦,潦倒一生,谁能想到死后数百年,他的书画作品却拍出了天价。
钻进了钱眼的小太子还在算计唐寅的会试考卷若是保存到后世,这得拍出多少钱去,弘治帝则对他的书法亦颔首不已,忍不住多看了这位考生几眼,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然后牵着儿子继续往前巡视。
唐寅背心上的冷汗,一串串的流淌下来,方才几乎用尽全身之力才控制住的手,这会儿一停笔,就开始忍不住疯狂发抖。
他只能一边研墨,一边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
哪怕当初在给豹美人作画时,他已经猜到了那个小童或许就是当今的太子殿下,可猜到和真正亲眼见到,那完全是两码事。
尤其是皇帝牵着太子站在他面前看他答题时,那种压力简直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作为应天府的解元,会试时竟然没考过南海那个大头矮子,唐寅就一肚子的不服气,等看到殿试的题目,他更是心凉了大半截。
他何尝不知,自己和徐经到京城之后,拜访各位大佬的举动,就已经给自己在未来的仕途上打下了李程二人门下的烙印,原本能够成为李程弟子,他亦觉得是件幸事。
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就算你能力超群,若是朝中无人,便是中了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修书的份。
要出将入相,纵使满腹才华,也要有人赏识提拔,给你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所长。
在大家的心目中,当今的皇帝与阁臣相处融洽,便是曾经纵容国舅,导致内外勾结矫诏发卖传奉官,可一经发现,就连国舅都跟着被抄家斩首,可见皇帝对阁臣的重视,而内阁议政和阁老们的投票决意,也是百官考核晋升体制的保障。
既然大家的考核晋升都在内阁掌控之中,那么依附阁臣站位也是必然的选择。
可现在弘治帝出的考题,就是来考他们,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吏治依然腐败,田赋减免后仍无法惠及百姓,谈及经济之道,势必要改革吏治和赋税制度,那等于要动所有勋贵官员们手中的利益。
这动作,可就大了去。
他固然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先歌功颂德,赞美皇帝,然后再泛泛而谈,可以谈谈富国强兵,可以谈谈民生经济,至于吏治和田赋,那真是谁碰谁要死的节奏。
就连前朝大佬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有皇帝撑腰变法,可最终不是用人不当,就是被群臣攻陷,落得贬谪蛮荒,晚景凄凉。
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圣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就算是写出对策,又有何用?
唐寅忍不住抬头朝前看了一眼,作为会试三甲,他的座位在最前排,可以看到前面的十四位阅卷管,最上面的是三位内阁大学士,然后是各部尚书侍郎,这些都是大明官场的顶尖人物,他们看到这道考题,又会做何感想?
他们会选择一个将来与他们作对的人成为同僚吗?
刘健和李东阳、谢迁也是在开考之后,才看到弘治帝出的考题,只是不似其他人那般震惊惶恐,他们每日与弘治帝和小太子接触的机会最多,甚至可以说看着小太子成长,并负责太子观政的引导,李东阳还亲自替小太子背了不少的锅,当然对他们父子的想法最为了解,对于这道题,只能说是早有所感,终于等到靴子落下的这一刻了。
谢迁先看了眼李东阳,叹了口气,整顿吏治之事,怕是从先前调整早朝时间和各部工作流程开始,殿下和皇上就已经早有打算了吧?
若不是想动刀子,又何必弄出那般详细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将各部的工作计划和进度乃至预决算都看得一清二楚,就算是想要作弊的户部老手都很难从中找到空子可钻。
有了这套东西,在考核官员们的业绩时,就不是靠上官的评语或巡察御史的调查来随便写个上中下品,而是完全可以根据整个工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度和预决算报告,就能够看出一个州县或六部各司的业绩到底如何。
只是那时候大家觉得这些工作指引用起来的确方便,看起来也清晰明了,加上都是由内阁发行,各部逐级下发要求,一点点的改变,潜移默化之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抵触和反对。
哪怕有少数人看到其中的问题,如刘健谢迁这般,也是更多希望能用在好处上,何况皇帝明确表示自己身体不支,会慢慢将权力转交给太子,太子年少气盛,锐意革新,作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他们,也只能尽力辅佐,替他铺路而不是拖后腿。
恋耽美
是啊!弘治帝感叹地说道:皇儿能得到这种高产作物,也是上天庇佑,只是光有良种,没有良田也不行。所以这次殿试,朕想问策于诸生,如何能使天下百姓人人有田耕,有余粮,如何解决世家大户隐田隐户之患,方能使天下百姓,再无饥荒之苦。
朱厚照闻言虎躯一震,抬头望向弘治帝,简直觉得自己父皇浑身都散发着圣父之光。
原以为父皇不折腾考生们种田的事,会继续跟大臣们折腾礼制,这种事从古至今你来我往折腾几百年都折腾不清的,都不知考过多少遍,大家比比文采排排名也就混过殿试了。
可哪想到,父皇这么有理想,不光是想着恢复唐太宗的均田制,还想要解决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和隐户问题,简直就是想变天了呢!
他都能想象得到,那些考生们,拿到这份殿试考题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顺着皇帝的意思答题,就会得罪诸多大臣和豪族世家,可能卷子还没到皇帝那儿,在阅卷官处就被拙落。可若是逆着皇帝的意思答题,那就算过了考官的审批,到了最后送呈皇帝御览,也会被打下去。
这等于是将他们这些清清白白还没踏入官场的小白,直接送进了皇帝和臣子以及世家们拉锯的修罗场。
不得不说
干得漂亮!我的爹!
他在内心里默默地竖起大拇指给父皇点赞,为他的勇气和决心,也为天下百姓。有这样的父皇,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回来的动力。
他深深地朝弘治帝行了一礼,真心实意地说一声:父皇英明!
弘治帝忍不住笑了,伸手揉揉他的脑袋,感慨地说道:只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做。父皇这里起个头,以后,还得靠你啊!
说到底,他能下这个决心,既有儿子长大了争气了能干了的原因,也有这天降祥瑞金米的原因。连老天爷都站在他这边帮他,送来了这等高产的粮食种子,如果他还要顾虑那些世家豪族的想法,错过这等机会,或许就没有下一个机会,能实现他的梦想了。
他或许成不了唐太宗那样文治武功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从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自己在饥饿之时,就希望有一天,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能够想吃就吃,吃饱穿暖,这是一个人最简单最朴素的梦想。
对于一个人来说很简单,可对天下所有人来说,很难。
而他身为天下共主,一国之君,如果连这点梦想都不敢去想,不敢去做,那这个皇帝当得还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有话说:
明日继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如果能点击一下作者名进入作者专栏,收藏作者,或者选一个你们看得顺眼的预收收藏一下,就更加感激不尽了!
感谢在20220622 17:56:35~20220623 17:50: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fpj12345 10瓶;和烟慢老、木槿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三十八章
事实证明,这的确不是小太子提前担忧或幸灾乐祸。
当三百贡生穿着崭新的贡生套装按照会试排名依次进入保和殿入座,等候皇帝和一众大臣们接见免礼后,最终有何鼎拿出弘治帝御笔亲书的考题,当场就震惊了所有考生和考官们。
朕惟自古圣帝明王之致治,其法非止一端,义廪之发,将以赈饥,而侵牟或不免。田租之蠲(免除),本以宽赋,而苟取或如故。子大夫博古通今,夙抱经济之蕴,其据经以对,毋有所隐,朕将览而资治焉。(注1)
朱厚照也奉命随驾旁观此次殿试,看到考题的那一刻,当真佩服父皇这一步走得够大,同时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真心实意地觉得,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能有这样一位父皇,真是他的幸运。
只不过,看到这个考题时,朱厚照就知道,这次的状元之名,跟王守仁和唐寅是彻底无关了。
会试有三场,从四书五经诰表疏判到策论,三人各有所长,最终排名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可殿试只有这一场一道题,最终名次还是由皇帝确定。一看这考题,就知道皇帝是下了决心要整顿吏治、改革田赋制度,那必然需要一把利刃,来切开官场和世家豪商们的关联。
王守仁本就出身官宦人家,也是名门望族,唐寅虽然是商户出身,但因为梁储的关系,入京之后,屡屡拜访朝中大佬,俨然已成李东阳程敏政门下弟子。
他们本身就是这个阶层和利益团体的一员,或者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弘治帝自然不会再选取他们作为手中刀。
只有伦文叙。
伦文叙出身贫寒,父亲务农出身,后来没了田地,就靠撑船为生。古人曾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撑船为首,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如此赚来的钱也只够一家人吃饭,根本无法送伦文叙读书,他完全是靠天赋和兴趣,从隔墙偷听私塾讲课,沙地练字,终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免费收他入学。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勤奋的天才,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伦文叙有天分,方能自学成才,勤奋而好学,才能在私塾名列前茅。坚韧不拔,才能在贫困失学后继续自学,一边种地卖菜,一边钻研学业,就是靠着这一文一厘积攒起来的盘缠,才能踏上科举应试之路,从广东南海县的一个小村子,走到了今日京都皇城保和殿。
他的文采卓然,言辞犀利,又急智机变,素有鬼才之称,弘治帝要撕开大明官场潜伏已久的潜规则脓疮,要得就是这样无牵无挂大胆心细机智果敢的人才。
朱厚照回想前世,那时他没有改变唐寅的命运,可依然是伦文叙夺得头筹,成为状元,可见父皇提拔寒门之心,早有谋划,可惜当初父皇的身体日渐衰弱,精神不济,连上朝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不得不将许多政务通过太监和内阁沟通,以至于空有抱负,却有心无力,最终也只能带着遗憾离世。
那时的他并不懂父皇的苦心,也不知大明繁盛的表象下潜伏的危机,他以为只要铲除外敌,平息叛乱,就可以天下太平。
后来才知道,不光是他那两个舅舅,大明朝廷上上下下,甚至连刚刚从乡试中拿到举人身份的候补官吏,在享有免税田的开始,就开启了疯狂侵占吞并土地之路。
从皇亲国戚,勋贵官吏,到地主豪商,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拼命侵占土地,而被兼并到他们名下的田地,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免除税赋,可以收税的田地日渐减少,国库不足,就得加税加赋,农民承担不起税赋,就不得不卖地成为佃户,拥有免税权的勋贵官吏们土地进一步扩大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失地的农民陷入饥荒,最终不得不反。
正如他当年在位时,哪怕拥有王守仁这样文武双全的奇才,平叛不在话下,可是民间叛乱依然此起彼伏,剿不胜剿。那时上至身边的太监和阁老,下至各地州府的官员,说得都是刁民作乱,天灾人祸,根本没有人告诉他,这人祸因何而起。
等他明白这个道理时,已是千年之后。
叮!宿主触发主线任务,提高大明百姓生活幸福感,达成一代明君成就!
朱厚照就有些无语:喂,你先看看我现在的年龄和身份,七岁的豆丁,就算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那也是太子不是皇帝,当什么明君?我是要当大将军的人!
你还是想办法替我治好父皇的身体,让他恢复健康当个一代明君不好吗?人家欧洲这会儿都开启大航海时代了,我当初没赶上,现在还来得及去美洲带回土豆地瓜辣椒这功劳不比跟大臣们扯皮斗嘴来得大?
总之,我不想被关在紫禁城里,这四方围城困不住我的!
系统:宿主你醒醒,你是大明未来的君主,不是要去当海贼王的男人。你忘了自己回来的目标吗?你不是要洗清自己暴君的名声,当一个好皇帝的吗?
朱厚照理直气壮:可我还是个孩子!能让大人做的事,凭什么要小孩子出头?
系统:呵呵,活了几千几万年的小孩子?你要真想当个纯粹的孩子,那让我抹去你在其他世界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别!朱厚照:我就是那么一说,开个玩笑罢了!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行吗?你也看到了当皇帝有多苦,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得操心那么多人的生计压力太大开个玩笑放松一下还不行吗?
他无聊地在脑中跟系统斗嘴,表现出来的就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小脑袋还一点一点的,弘治帝见了,还以为他在犯困,便让何鼎将他带到了自己身边。
皇儿若是困了,不如随朕一起下去看看考生们如何作答?
好啊!朱厚照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就那么被弘治帝牵着,从御座之上拾级而下,走到正殿中看那些考生们答卷。
三百名贡生,一人一案,如今正紧张作答。
有人伏案疾书,下笔千言,也有人双目发直,抓耳挠腮。都知道当今天子性子温和,宽厚仁慈,是众人称颂的仁君,可谁能想到,殿试的题目,竟然如此犀利,矛头直指文武百官,让他们这些还没踏上官场的预科生简直左右为难。
朱厚照跟在弘治帝身边,从考生们身边走过,偶尔停一下看看他们答卷的情况,有的考生没注意到他们经过,而有的考生只看到明黄色的衣袍一角,就已经紧张得浑身僵硬,两手发抖。
其实大家逗心知肚明,殿试就是个排名试,走到这里就已经登上仕途,最终看得就是排名出身。一甲是进士及第,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就成了同进士出身。排名靠前的固然还有一争,后面的基本上就是来走个过场。
弘治帝突然停下脚步,朱厚照也跟着停下,正好看得是唐寅的卷子。
明代科举殿试时施行的是糊卷弥封制,并未进行誊抄,所以字体也是考试的加分项之一。而如今最流行的字体,莫过于台阁体。
这种字体本为楷书,气体清秀婉丽,方正圆润,法度谨严,字体匀亭,端雅沉实,最适合制诰文书,从明初被誉为明代王羲之的书法家沈度开始,朝廷的重要典籍都委托沈度书写,内阁重臣们在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也都使用这种字体,号称博大昌明体。而民间因为这种字体出自诸位台阁大佬,便称之为台阁体。成为风靡科举的最佳书法字体。
甚至到后来,清朝时,大明的台阁体,就变成了官方考试指定的专用字体馆阁体。
弘治年间的几位阁老,都擅长台阁体,李东阳甚至是这一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然而,这种字体固然工整清丽,可作为标准字体,本身就限制了书法的艺术性发挥,甚至被后人以呆板诟病。
唐寅的书法取自赵孟頫的赵体,结构严整之余,不失遒劲秀逸,奇峭俊秀,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比之千篇一律的台阁体更让人眼前一亮,就连书法写得马马虎虎的朱厚照看了,都忍不住暗暗在心里点赞。
毕竟是能够诗画传千古的才子啊,单凭这笔字,就可以吊打一众考生。
可惜当年的唐寅活着的时候没能靠书画发家致富,全靠朋友接济,困顿贫苦,潦倒一生,谁能想到死后数百年,他的书画作品却拍出了天价。
钻进了钱眼的小太子还在算计唐寅的会试考卷若是保存到后世,这得拍出多少钱去,弘治帝则对他的书法亦颔首不已,忍不住多看了这位考生几眼,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然后牵着儿子继续往前巡视。
唐寅背心上的冷汗,一串串的流淌下来,方才几乎用尽全身之力才控制住的手,这会儿一停笔,就开始忍不住疯狂发抖。
他只能一边研墨,一边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
哪怕当初在给豹美人作画时,他已经猜到了那个小童或许就是当今的太子殿下,可猜到和真正亲眼见到,那完全是两码事。
尤其是皇帝牵着太子站在他面前看他答题时,那种压力简直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作为应天府的解元,会试时竟然没考过南海那个大头矮子,唐寅就一肚子的不服气,等看到殿试的题目,他更是心凉了大半截。
他何尝不知,自己和徐经到京城之后,拜访各位大佬的举动,就已经给自己在未来的仕途上打下了李程二人门下的烙印,原本能够成为李程弟子,他亦觉得是件幸事。
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就算你能力超群,若是朝中无人,便是中了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修书的份。
要出将入相,纵使满腹才华,也要有人赏识提拔,给你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所长。
在大家的心目中,当今的皇帝与阁臣相处融洽,便是曾经纵容国舅,导致内外勾结矫诏发卖传奉官,可一经发现,就连国舅都跟着被抄家斩首,可见皇帝对阁臣的重视,而内阁议政和阁老们的投票决意,也是百官考核晋升体制的保障。
既然大家的考核晋升都在内阁掌控之中,那么依附阁臣站位也是必然的选择。
可现在弘治帝出的考题,就是来考他们,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吏治依然腐败,田赋减免后仍无法惠及百姓,谈及经济之道,势必要改革吏治和赋税制度,那等于要动所有勋贵官员们手中的利益。
这动作,可就大了去。
他固然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先歌功颂德,赞美皇帝,然后再泛泛而谈,可以谈谈富国强兵,可以谈谈民生经济,至于吏治和田赋,那真是谁碰谁要死的节奏。
就连前朝大佬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有皇帝撑腰变法,可最终不是用人不当,就是被群臣攻陷,落得贬谪蛮荒,晚景凄凉。
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圣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就算是写出对策,又有何用?
唐寅忍不住抬头朝前看了一眼,作为会试三甲,他的座位在最前排,可以看到前面的十四位阅卷管,最上面的是三位内阁大学士,然后是各部尚书侍郎,这些都是大明官场的顶尖人物,他们看到这道考题,又会做何感想?
他们会选择一个将来与他们作对的人成为同僚吗?
刘健和李东阳、谢迁也是在开考之后,才看到弘治帝出的考题,只是不似其他人那般震惊惶恐,他们每日与弘治帝和小太子接触的机会最多,甚至可以说看着小太子成长,并负责太子观政的引导,李东阳还亲自替小太子背了不少的锅,当然对他们父子的想法最为了解,对于这道题,只能说是早有所感,终于等到靴子落下的这一刻了。
谢迁先看了眼李东阳,叹了口气,整顿吏治之事,怕是从先前调整早朝时间和各部工作流程开始,殿下和皇上就已经早有打算了吧?
若不是想动刀子,又何必弄出那般详细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将各部的工作计划和进度乃至预决算都看得一清二楚,就算是想要作弊的户部老手都很难从中找到空子可钻。
有了这套东西,在考核官员们的业绩时,就不是靠上官的评语或巡察御史的调查来随便写个上中下品,而是完全可以根据整个工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度和预决算报告,就能够看出一个州县或六部各司的业绩到底如何。
只是那时候大家觉得这些工作指引用起来的确方便,看起来也清晰明了,加上都是由内阁发行,各部逐级下发要求,一点点的改变,潜移默化之中,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抵触和反对。
哪怕有少数人看到其中的问题,如刘健谢迁这般,也是更多希望能用在好处上,何况皇帝明确表示自己身体不支,会慢慢将权力转交给太子,太子年少气盛,锐意革新,作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他们,也只能尽力辅佐,替他铺路而不是拖后腿。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