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家中行伍出身,属于金吾左卫籍,当然知道眼下的勋贵兼并土地,侵占民本之事,只是他素来行事求稳,老成持重,交游广阔却不党不群,与外戚和宦官都有往来,当年刘瑾专权时,刘健谢迁等义气之士愤然告老辞官,只有他留下虚与委蛇,甚至被人讥讽为圆滑无能,可最终扶正朝纲,扳倒刘瑾的人,还是他,可谓老谋深算。
刘健却问道: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殿下出的主意?
李东阳看了他一眼,反问道:依你之见呢?
刘健打了个哈哈,笑道:陛下爱子之心,人皆尽知,殿下天资聪颖,每有奇思妙想,皆发人深省,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若是一着不慎,你我清名不保事小,累及天下百姓事大啊!
李东阳嗤笑一声,说道:那刘大人以为,若不变法,百姓就可无事?
刘健无语,谢迁却说道:如今边患未除,禁军贪腐犹厉,屯田之策更是名存实亡,若不严加整治,日后定成大患。陛下今日之题,意在求贤,若能得人所用,实为大明之福。
他素来行事光明磊落,哪怕明知此事难为,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
刘健叹口气,拍拍自己的膝盖,说道: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还得多为陛下操劳几年。
三人对视一笑,再无顾虑。
作为内阁重臣,都是一步步从各部升上来的,他们基本上都了解各州府和各部弊端,当然也明白如今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了东墙补西墙,他们每日看到各地告急文书和求减免赋税文书,也只能尽力调配,可救的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只要田赋制度不变,大官僚和勋贵侵占土地之势愈演愈烈,就无法彻底改变现状,哪怕减免赋税,得到好处的也不是百姓,最终层层重压之下,谁也不知道,这压不住补不上的堤坝,何时回毁于一旦。
作为被弘治帝一手提拔上来的内阁大学士,他们既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也想为国为民做事,只是以往根据皇帝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们就算提出变法,也未必通得过皇帝这关。
可如今,皇帝自己提出来,哪怕这一刀同样也会切割他们自身和家族利益,他们也同样愿意承担这份压力,并没有像小太子担心的那样,因此而与皇帝生份,甚至带领群臣与皇帝作对,维持自己的利益。
殿上的大佬们三言两语就决定了未来的方向,而殿下的考生们则在初春时节挥汗如雨地答卷,直到最后收卷之时,还有不少人匆匆落笔,心里七上八下,对这次的考试完全没有把握。
毕竟,在他们看来,从六部阅卷官到三位阁老,最终能够呈至御览的,不知会是哪位幸运儿。
是站在大臣这边守卫官僚勋贵利益的,还是站在皇帝这边成为一把利刃开封的?
就连前任状元王华,听儿子说完这次殿试的题目和他对策的内容后,都十分无语。
儿啊,你知不知道你都答了些什么?
王守仁不假思索地答道:整顿吏治,革除弊病,均田改税,富民富国。
王华扶额,头疼地问道:你可知几位阁老意欲何为?
不知。王守仁十分认真地说道:孩儿以为,殿试既是圣上问策,作为臣下必当竭尽所能,为君分忧,为国效忠。至于揣度上意,博取赞同之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此番落等,儿亦不悔。
好吧!你不后悔就行。
王华叹气,第一场会试儿子考了第二名,就差一点夺魁,事后这几日不但没有庆祝,反而闭门读书,比以前更加用功,可没想到殿试会出这样为难人的题目,既然事已至此,后悔无用,只能说,有这样一个想要做圣人的天才儿子,他身为父亲,也是痛并快乐着。
至于唐寅,在回到客栈后,被徐经和其他学子们追问答题情况时,只是摆手不提,众人看他面色不好,也只当他没考上,草草安慰了几句,便各自散去。
徐经这次连会试都没过,留下也是想看看唐寅最终的成绩,方不负自己这一路的投资,见他这般表现,忍不住忧心忡忡地问道:不是都说殿试并无拙落之事,为何唐兄还如此担心?
唐寅叹道:皇上此次出题,涉及吏治和田赋,有行改革之意,如何能不担心?
啊?徐经虽然没有资格参加殿试,不知道这次考题的内容,但作为一个有钱的大地主大商人,对于改革二字的敏感程度相当高。因为无论历朝历代,只要改革,哪怕动不了那些高官勋贵们,也会先拿他们这样无权无势的豪商开刀。
无他,为有钱尔。
这下他也没心思再去管唐寅的考试成绩了,匆匆离去,开始上下钻营,打听朝廷若要改革的方向,以便早作准备。
只有伦文叙在离开考场时,满面笑容,连他那大的异于常人的脑袋,都跟着一晃一晃的,格外引人瞩目。
有人十分嫉妒地看着他的大头,陛下宅心仁厚,专门扶贫济危,怕是要便宜了某些人啊!
也有人感慨,想不到我南直隶北顺天,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最终却要输给了南荒蛮夷之地的矮子。
当然也有人愤然不平:殿试尚未发榜,如何知我顺天府出不了状元?
就是,连李大学士都说过,王守仁有状元之才,说不定这次就是王守仁夺魁了呢?
还有唐寅!会试之前,就听人说他自称状元非他莫属,会试时他是第三名,或许殿试能翻身呢?
城中众人议论纷纷,紫禁城里的阅卷官们却在紧锣密鼓地批阅试卷。早年从殿试到发榜只有一天时间,阅卷官们都是草草看过,大多都是看第一印象,字体优美的加分,歌功颂德的加分,论点鲜明,条理清晰的加分基本上前三段就能定生死,能完完整整看完的,只有那些格外出彩的试卷。
只是今年的竞争激烈,哪怕这道殿试考题难得众人都想哭,可格外出彩的试卷也不止一人,引得众位阅卷官秉烛批阅,争论不休,等到最终尘埃落定时,一个个不光是双目无神眼下乌青,连嘴唇都跟着发干发裂,简直遭了老大的罪。
两日后,最后十四位阅卷官最终送上来的一甲三名,依然是伦文叙、王守仁和唐寅,弘治帝特地把朱厚照拎到文华殿让他跟着来听听内阁大佬们对一甲二甲的试卷评价。
出乎意料的,众人将王守仁的试卷放在了第一位。
朱厚照拿过来看了看,当场就虎躯一震,不由大为感慨。
哪怕现在的王守仁,还没有经历过被贬谪外放,遭刘瑾派人追杀后在龙场悟道,成为心学大家,可他自十五岁就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之事,哪怕毫无回音,他也开始关注农民起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后来他游历山海关,探查关外,研究经略四方之策,可以说是年少志高,心怀远大。
能够格物致知,成为圣人,他本身就没有对自己出身阶级的执念,反而能够跳出这个出身,从官场和民间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加上家学渊源,又在王华身边耳濡目染,能够接触到的朝堂政事和施政方案远胜于唐寅和伦文叙,若是论礼法论经义,他们三人或许半斤八两,各有所长,但真正到了政事和策略方面,伦文叙和唐寅的眼光和经验,还是远不及他。
毕竟,以伦文叙和唐寅的出身,他们能接触到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或许因为天赋能感觉到吏治腐败田赋减少对朝廷的影响,可真正里面的因果和朝堂大佬们所思所想,他们很难接触得到。
弘治帝看到这个结果时,本以为他们故意推出王守仁,是要维护官吏的利益,便将王守仁的卷子给了朱厚照,自己拿着伦文叙的试卷先看,看完之后便赞叹不已,觉得此人哪怕出身贫寒,但有松柏凌云之志,文辞优美典雅,言之有物,实为状元之才。
李东阳无奈,他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至交,看着王守仁长大,虽然早说过王守仁有状元之才,可在这个时候若是一力保荐,反而会落得徇私之名,对他对王守仁都不好,只能看了刘健和谢迁一眼,叹息一声。
刘健和谢迁也没办法,他们都是一样的处境,和王华的关系好,就没法替王守仁说话,这次能力排众议将王守仁的试卷排在第一,已经废了不少口舌,可没想到皇帝连看都没看,就先点了伦文叙为首。
只能说,运气使然吗?
他们本都已经认命了,或许王守仁就是个老二的命,榜眼也不错,除了少个父子状元的佳话,也没什么大的差别,到了翰林院,以后升职的事还不一定谁先谁后呢。
几位大佬都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直接让王守仁不入翰林院就到六部观政,这样有能力的孩子,早点扒拉到自己手下,不知能省多少心。
三人从之前的同心协力,到这会儿开始目光转向,刀剑相加,人才就这么少,你拉走我就没了,以王守仁从对策中表现出的能力,无论是到谢迁所管的兵部,还是刘健所管的吏部,李东阳所管的户部,都能有所作为。
抢人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之前的战友,转眼就成了竞争对手。
可谁也没想到,旁边安安静静坐着的小太子,忽然一拍桌子,惊叹道:说得好!
众人齐齐瞩目下,小太子转头向弘治帝说道:父皇,我若为镇国大将军,请父皇以此人为我军师!
众皆绝倒。
大明重文轻武,便是四品武将,也要受六七品文官辖制。人家一个好端端的状元苗子,阁臣种子,妥妥的文官仕途,你居然一句话就想让人改换阵营,去冲锋陷阵,哪怕是当军师,那也绝非文臣志愿,简直是儿戏之言。
哦?他说了什么,让皇儿如此惊艳?
弘治帝却知道自家儿子的伟大志向,哪怕不当皇帝,他都想去策马塞外,当个镇国大将军,现在居然从殿试的考生中看上了人,他身为父亲的,当然要看看儿子未来的左右手。
身为一个爱子如命的父亲,从儿子开口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将这个考生直接定位东宫,准备给小太子用了。
正因为如此,他更要看看此人的文章,确定此人可用,不会带偏了儿子,方才能安排给小太子。还得回头安排人好生教导一下,免得这位考生也像儿子一样,一心开疆拓土,只想带兵打仗,那他到哪抓人接班去。
父皇,你看,他这段话,是不是说,想要解决兵祸,就得先查出乱民之因,兵祸之源,只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才能彻底不战而胜。
朱厚照摇头晃脑地说道:孙子曾说,上兵伐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那些流民因为失地而流离失所,造反作乱,若是他们有了土地,能吃饱穿暖,又有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去自寻死路呢?
弘治帝接过他手中的试卷,看了眼上面字体,心下有数,便一目十行地阅览起来。
只是这一次,他看得并不快,一遍看过去,又重头返回来再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其中言之有物,有根有据,里面的事例和分析头头是道,显然不是泛泛之谈,作文之人必然是经过一番游历调查,才能了解民情,同时还对朝政有所了解,才能提出这般直至要害的策论。
他看得入神,殿上众人却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朱厚照则笑眯眯地深藏功与名,抓过何鼎送来的点心,一口一个,还让何鼎再准备给阅卷官们赐宴时多备点汤水,给这些大人们滋补滋补,慰劳大家的辛苦阅卷。
何鼎看了看诸位阁老和六部大人们的眼睛和嘴唇,深以为然,立刻下去安排。
弘治帝这一看,就看了小半个时辰,最后也忍不住抚卷长叹,说道:想不到今科人才济济,朕能得此良才,实为大明之幸也!
恭喜陛下!众臣都跟着松了口气,按照大明殿试的规则,阅卷官在御前进读试卷后,皇帝决定一甲前三名的名次,后面的则由阅卷官拆开弥封填写黄榜。
也就是说,只有前三名,在提交皇帝御览之前,是打开了弥封知道名字的,其中也有各位大臣权衡之意,而皇帝同样要考虑三甲的出身和对朝政的影响来决定最终名次,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以貌取人。
传说中原本有状元之才的,因为年轻俊美,反而别选为探花郎,就是源于皇帝看脸。
而实际上三甲到了皇帝钦定名额之时,除非皇帝在殿试时就见过这三人,且印象深刻,否则以皇帝的记性,单看试卷就能跟人对上号还以貌取人,那就只能是话本子里的传奇。
绝大多数时候,三甲都是由内阁议定后提交御览,除非里面实在挑不出皇上喜欢的,要从二甲中继续进读试卷,否则都是按照内阁提交的排名决定最终名次。
毕竟若论文学修养和政治素养,阁臣们都能做皇帝和太子的老师了,自然水平高出不是一星半点,皇帝哪怕再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看卷子这方面,还是会尊重阁臣们的意见。
弘治帝本来都已经想点了伦文叙为状元,可小太子这么一提,他又犹豫起来,再一看王守仁的策论,反反复复越看越是喜欢,等到最后,终于还是打破了原来的想法,在这份试卷上郑重地画了个圈圈。
叮!宿主改变历史事件,推举王阳明为状元,暴君值%%+
一阵顿卡之后,系统的机械音变得十分无力,加加减减的没算清楚,最后竟然直接死机了。
朱厚照十分无语,改变唐寅的命运时,你欢欣鼓舞地冒出来秀存在感,还斗志满满地要让我做明君,这会儿改变了王守仁和伦文叙的命运,怎么就算不清楚了呢?
可见,这个来自未来高科技的系统,也未必靠谱。
至于弘治十二年春闱从伦文叙榜变成了王守仁榜,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能让系统都卡机到崩溃的地步,他还真是十分好奇。
刮目相待哦!
作者有话说:
以及难产的本章内容。这章反复修改了几次,就是犹豫着要不要改变历史。实际上本次殿试最后一甲三名,状元伦文叙,榜眼丰熙,探花刘龙。王守仁是二甲第六名,唐寅榜上无名。给唐寅出身当然是本文架空穿越的起因之一,必须得变,至于状元,我翻查了历代状元文章和史料后,不能不说,伦文叙的确是个人才,但作为小太子和弘治帝以后要做的变革,他并不是最适合的人才。而在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还没经历挫折,正是意气风发锐意改革的进取派,从他十五岁就上书平叛,考上进士后又上书论西北边疆防备之事,都可以看出,这是个做事的人才,所以既然架空了,要改变,那就干脆变个痛痛快快!
希望大家喜欢,也想看到大家多一点留言,哪怕撒花按爪,让我知道,这个故事在我努力之下,也有你们的支持。谢谢大家!Thanks??(????)??!
注1:出自《历代状元文章汇编》,略有改编
第三十九章
钥瞿当庭奏乐频,琼林赐宴际芳辰。
槐阴绿映伶官服,花气香飘舞佾巾。
醇酎润含仙掌露,欢声散作帝台春。
英声感激争相勉,誓秉忠贞敢爱身。(注1)
从殿试皇帝亲自出题问策,到煊赫一时的传胪大典,之后便是传颂士林的恩荣宴。虽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能够得到如此恩荣厚待,亲见天子,已经让一众士子感激涕零,尤其是经过这等繁复庄重的礼仪之后,仪式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自然便生出对皇帝的感激和报效之心。
昔日真正的儿童朱厚照和如今有着成年人灵魂的朱厚照,在跟随弘治帝亲身感受殿试、传胪大典和恩荣宴的过程中,感觉和以往大为不同,就算前世他做了皇帝,其实也没把这当回事,而如今看到弘治帝对士子的态度,方才明白自家父皇在笼络人心和用人之道上,还有很多需要自己学习的地方。
恋耽美
刘健却问道: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殿下出的主意?
李东阳看了他一眼,反问道:依你之见呢?
刘健打了个哈哈,笑道:陛下爱子之心,人皆尽知,殿下天资聪颖,每有奇思妙想,皆发人深省,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若是一着不慎,你我清名不保事小,累及天下百姓事大啊!
李东阳嗤笑一声,说道:那刘大人以为,若不变法,百姓就可无事?
刘健无语,谢迁却说道:如今边患未除,禁军贪腐犹厉,屯田之策更是名存实亡,若不严加整治,日后定成大患。陛下今日之题,意在求贤,若能得人所用,实为大明之福。
他素来行事光明磊落,哪怕明知此事难为,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
刘健叹口气,拍拍自己的膝盖,说道: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还得多为陛下操劳几年。
三人对视一笑,再无顾虑。
作为内阁重臣,都是一步步从各部升上来的,他们基本上都了解各州府和各部弊端,当然也明白如今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了东墙补西墙,他们每日看到各地告急文书和求减免赋税文书,也只能尽力调配,可救的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只要田赋制度不变,大官僚和勋贵侵占土地之势愈演愈烈,就无法彻底改变现状,哪怕减免赋税,得到好处的也不是百姓,最终层层重压之下,谁也不知道,这压不住补不上的堤坝,何时回毁于一旦。
作为被弘治帝一手提拔上来的内阁大学士,他们既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也想为国为民做事,只是以往根据皇帝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们就算提出变法,也未必通得过皇帝这关。
可如今,皇帝自己提出来,哪怕这一刀同样也会切割他们自身和家族利益,他们也同样愿意承担这份压力,并没有像小太子担心的那样,因此而与皇帝生份,甚至带领群臣与皇帝作对,维持自己的利益。
殿上的大佬们三言两语就决定了未来的方向,而殿下的考生们则在初春时节挥汗如雨地答卷,直到最后收卷之时,还有不少人匆匆落笔,心里七上八下,对这次的考试完全没有把握。
毕竟,在他们看来,从六部阅卷官到三位阁老,最终能够呈至御览的,不知会是哪位幸运儿。
是站在大臣这边守卫官僚勋贵利益的,还是站在皇帝这边成为一把利刃开封的?
就连前任状元王华,听儿子说完这次殿试的题目和他对策的内容后,都十分无语。
儿啊,你知不知道你都答了些什么?
王守仁不假思索地答道:整顿吏治,革除弊病,均田改税,富民富国。
王华扶额,头疼地问道:你可知几位阁老意欲何为?
不知。王守仁十分认真地说道:孩儿以为,殿试既是圣上问策,作为臣下必当竭尽所能,为君分忧,为国效忠。至于揣度上意,博取赞同之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此番落等,儿亦不悔。
好吧!你不后悔就行。
王华叹气,第一场会试儿子考了第二名,就差一点夺魁,事后这几日不但没有庆祝,反而闭门读书,比以前更加用功,可没想到殿试会出这样为难人的题目,既然事已至此,后悔无用,只能说,有这样一个想要做圣人的天才儿子,他身为父亲,也是痛并快乐着。
至于唐寅,在回到客栈后,被徐经和其他学子们追问答题情况时,只是摆手不提,众人看他面色不好,也只当他没考上,草草安慰了几句,便各自散去。
徐经这次连会试都没过,留下也是想看看唐寅最终的成绩,方不负自己这一路的投资,见他这般表现,忍不住忧心忡忡地问道:不是都说殿试并无拙落之事,为何唐兄还如此担心?
唐寅叹道:皇上此次出题,涉及吏治和田赋,有行改革之意,如何能不担心?
啊?徐经虽然没有资格参加殿试,不知道这次考题的内容,但作为一个有钱的大地主大商人,对于改革二字的敏感程度相当高。因为无论历朝历代,只要改革,哪怕动不了那些高官勋贵们,也会先拿他们这样无权无势的豪商开刀。
无他,为有钱尔。
这下他也没心思再去管唐寅的考试成绩了,匆匆离去,开始上下钻营,打听朝廷若要改革的方向,以便早作准备。
只有伦文叙在离开考场时,满面笑容,连他那大的异于常人的脑袋,都跟着一晃一晃的,格外引人瞩目。
有人十分嫉妒地看着他的大头,陛下宅心仁厚,专门扶贫济危,怕是要便宜了某些人啊!
也有人感慨,想不到我南直隶北顺天,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最终却要输给了南荒蛮夷之地的矮子。
当然也有人愤然不平:殿试尚未发榜,如何知我顺天府出不了状元?
就是,连李大学士都说过,王守仁有状元之才,说不定这次就是王守仁夺魁了呢?
还有唐寅!会试之前,就听人说他自称状元非他莫属,会试时他是第三名,或许殿试能翻身呢?
城中众人议论纷纷,紫禁城里的阅卷官们却在紧锣密鼓地批阅试卷。早年从殿试到发榜只有一天时间,阅卷官们都是草草看过,大多都是看第一印象,字体优美的加分,歌功颂德的加分,论点鲜明,条理清晰的加分基本上前三段就能定生死,能完完整整看完的,只有那些格外出彩的试卷。
只是今年的竞争激烈,哪怕这道殿试考题难得众人都想哭,可格外出彩的试卷也不止一人,引得众位阅卷官秉烛批阅,争论不休,等到最终尘埃落定时,一个个不光是双目无神眼下乌青,连嘴唇都跟着发干发裂,简直遭了老大的罪。
两日后,最后十四位阅卷官最终送上来的一甲三名,依然是伦文叙、王守仁和唐寅,弘治帝特地把朱厚照拎到文华殿让他跟着来听听内阁大佬们对一甲二甲的试卷评价。
出乎意料的,众人将王守仁的试卷放在了第一位。
朱厚照拿过来看了看,当场就虎躯一震,不由大为感慨。
哪怕现在的王守仁,还没有经历过被贬谪外放,遭刘瑾派人追杀后在龙场悟道,成为心学大家,可他自十五岁就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之事,哪怕毫无回音,他也开始关注农民起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后来他游历山海关,探查关外,研究经略四方之策,可以说是年少志高,心怀远大。
能够格物致知,成为圣人,他本身就没有对自己出身阶级的执念,反而能够跳出这个出身,从官场和民间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加上家学渊源,又在王华身边耳濡目染,能够接触到的朝堂政事和施政方案远胜于唐寅和伦文叙,若是论礼法论经义,他们三人或许半斤八两,各有所长,但真正到了政事和策略方面,伦文叙和唐寅的眼光和经验,还是远不及他。
毕竟,以伦文叙和唐寅的出身,他们能接触到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或许因为天赋能感觉到吏治腐败田赋减少对朝廷的影响,可真正里面的因果和朝堂大佬们所思所想,他们很难接触得到。
弘治帝看到这个结果时,本以为他们故意推出王守仁,是要维护官吏的利益,便将王守仁的卷子给了朱厚照,自己拿着伦文叙的试卷先看,看完之后便赞叹不已,觉得此人哪怕出身贫寒,但有松柏凌云之志,文辞优美典雅,言之有物,实为状元之才。
李东阳无奈,他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至交,看着王守仁长大,虽然早说过王守仁有状元之才,可在这个时候若是一力保荐,反而会落得徇私之名,对他对王守仁都不好,只能看了刘健和谢迁一眼,叹息一声。
刘健和谢迁也没办法,他们都是一样的处境,和王华的关系好,就没法替王守仁说话,这次能力排众议将王守仁的试卷排在第一,已经废了不少口舌,可没想到皇帝连看都没看,就先点了伦文叙为首。
只能说,运气使然吗?
他们本都已经认命了,或许王守仁就是个老二的命,榜眼也不错,除了少个父子状元的佳话,也没什么大的差别,到了翰林院,以后升职的事还不一定谁先谁后呢。
几位大佬都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直接让王守仁不入翰林院就到六部观政,这样有能力的孩子,早点扒拉到自己手下,不知能省多少心。
三人从之前的同心协力,到这会儿开始目光转向,刀剑相加,人才就这么少,你拉走我就没了,以王守仁从对策中表现出的能力,无论是到谢迁所管的兵部,还是刘健所管的吏部,李东阳所管的户部,都能有所作为。
抢人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之前的战友,转眼就成了竞争对手。
可谁也没想到,旁边安安静静坐着的小太子,忽然一拍桌子,惊叹道:说得好!
众人齐齐瞩目下,小太子转头向弘治帝说道:父皇,我若为镇国大将军,请父皇以此人为我军师!
众皆绝倒。
大明重文轻武,便是四品武将,也要受六七品文官辖制。人家一个好端端的状元苗子,阁臣种子,妥妥的文官仕途,你居然一句话就想让人改换阵营,去冲锋陷阵,哪怕是当军师,那也绝非文臣志愿,简直是儿戏之言。
哦?他说了什么,让皇儿如此惊艳?
弘治帝却知道自家儿子的伟大志向,哪怕不当皇帝,他都想去策马塞外,当个镇国大将军,现在居然从殿试的考生中看上了人,他身为父亲的,当然要看看儿子未来的左右手。
身为一个爱子如命的父亲,从儿子开口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将这个考生直接定位东宫,准备给小太子用了。
正因为如此,他更要看看此人的文章,确定此人可用,不会带偏了儿子,方才能安排给小太子。还得回头安排人好生教导一下,免得这位考生也像儿子一样,一心开疆拓土,只想带兵打仗,那他到哪抓人接班去。
父皇,你看,他这段话,是不是说,想要解决兵祸,就得先查出乱民之因,兵祸之源,只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才能彻底不战而胜。
朱厚照摇头晃脑地说道:孙子曾说,上兵伐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那些流民因为失地而流离失所,造反作乱,若是他们有了土地,能吃饱穿暖,又有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去自寻死路呢?
弘治帝接过他手中的试卷,看了眼上面字体,心下有数,便一目十行地阅览起来。
只是这一次,他看得并不快,一遍看过去,又重头返回来再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其中言之有物,有根有据,里面的事例和分析头头是道,显然不是泛泛之谈,作文之人必然是经过一番游历调查,才能了解民情,同时还对朝政有所了解,才能提出这般直至要害的策论。
他看得入神,殿上众人却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朱厚照则笑眯眯地深藏功与名,抓过何鼎送来的点心,一口一个,还让何鼎再准备给阅卷官们赐宴时多备点汤水,给这些大人们滋补滋补,慰劳大家的辛苦阅卷。
何鼎看了看诸位阁老和六部大人们的眼睛和嘴唇,深以为然,立刻下去安排。
弘治帝这一看,就看了小半个时辰,最后也忍不住抚卷长叹,说道:想不到今科人才济济,朕能得此良才,实为大明之幸也!
恭喜陛下!众臣都跟着松了口气,按照大明殿试的规则,阅卷官在御前进读试卷后,皇帝决定一甲前三名的名次,后面的则由阅卷官拆开弥封填写黄榜。
也就是说,只有前三名,在提交皇帝御览之前,是打开了弥封知道名字的,其中也有各位大臣权衡之意,而皇帝同样要考虑三甲的出身和对朝政的影响来决定最终名次,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以貌取人。
传说中原本有状元之才的,因为年轻俊美,反而别选为探花郎,就是源于皇帝看脸。
而实际上三甲到了皇帝钦定名额之时,除非皇帝在殿试时就见过这三人,且印象深刻,否则以皇帝的记性,单看试卷就能跟人对上号还以貌取人,那就只能是话本子里的传奇。
绝大多数时候,三甲都是由内阁议定后提交御览,除非里面实在挑不出皇上喜欢的,要从二甲中继续进读试卷,否则都是按照内阁提交的排名决定最终名次。
毕竟若论文学修养和政治素养,阁臣们都能做皇帝和太子的老师了,自然水平高出不是一星半点,皇帝哪怕再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看卷子这方面,还是会尊重阁臣们的意见。
弘治帝本来都已经想点了伦文叙为状元,可小太子这么一提,他又犹豫起来,再一看王守仁的策论,反反复复越看越是喜欢,等到最后,终于还是打破了原来的想法,在这份试卷上郑重地画了个圈圈。
叮!宿主改变历史事件,推举王阳明为状元,暴君值%%+
一阵顿卡之后,系统的机械音变得十分无力,加加减减的没算清楚,最后竟然直接死机了。
朱厚照十分无语,改变唐寅的命运时,你欢欣鼓舞地冒出来秀存在感,还斗志满满地要让我做明君,这会儿改变了王守仁和伦文叙的命运,怎么就算不清楚了呢?
可见,这个来自未来高科技的系统,也未必靠谱。
至于弘治十二年春闱从伦文叙榜变成了王守仁榜,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能让系统都卡机到崩溃的地步,他还真是十分好奇。
刮目相待哦!
作者有话说:
以及难产的本章内容。这章反复修改了几次,就是犹豫着要不要改变历史。实际上本次殿试最后一甲三名,状元伦文叙,榜眼丰熙,探花刘龙。王守仁是二甲第六名,唐寅榜上无名。给唐寅出身当然是本文架空穿越的起因之一,必须得变,至于状元,我翻查了历代状元文章和史料后,不能不说,伦文叙的确是个人才,但作为小太子和弘治帝以后要做的变革,他并不是最适合的人才。而在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还没经历挫折,正是意气风发锐意改革的进取派,从他十五岁就上书平叛,考上进士后又上书论西北边疆防备之事,都可以看出,这是个做事的人才,所以既然架空了,要改变,那就干脆变个痛痛快快!
希望大家喜欢,也想看到大家多一点留言,哪怕撒花按爪,让我知道,这个故事在我努力之下,也有你们的支持。谢谢大家!Thanks??(????)??!
注1:出自《历代状元文章汇编》,略有改编
第三十九章
钥瞿当庭奏乐频,琼林赐宴际芳辰。
槐阴绿映伶官服,花气香飘舞佾巾。
醇酎润含仙掌露,欢声散作帝台春。
英声感激争相勉,誓秉忠贞敢爱身。(注1)
从殿试皇帝亲自出题问策,到煊赫一时的传胪大典,之后便是传颂士林的恩荣宴。虽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能够得到如此恩荣厚待,亲见天子,已经让一众士子感激涕零,尤其是经过这等繁复庄重的礼仪之后,仪式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自然便生出对皇帝的感激和报效之心。
昔日真正的儿童朱厚照和如今有着成年人灵魂的朱厚照,在跟随弘治帝亲身感受殿试、传胪大典和恩荣宴的过程中,感觉和以往大为不同,就算前世他做了皇帝,其实也没把这当回事,而如今看到弘治帝对士子的态度,方才明白自家父皇在笼络人心和用人之道上,还有很多需要自己学习的地方。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