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地咽下口中的糕点,甚至连指尖那点残留的豌豆黄末都舔舔吃了,朱厚照这才带着几分肉疼,恋恋不舍地说道:内库这个月的盈余,约莫有十七八万两,给我留下一点周转,其他的还给国库吧。
谢太子殿下!周经激动得差点就跪下了,我大明有殿下这等天生奇才,实乃万民之富,天下之富啊!
若是在其他朝代,皇帝还在,大臣们哪里敢这样拍太子的马屁,可在眼下的大明朝堂之上,人人都已看出,夸皇上圣明,都不如夸皇上会养儿子更得圣心。
就连周经这样的铁算盘,这会儿都忍不住赞颂小太子,完全不用顾忌这么做会不会被皇帝猜疑。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小太子年纪着实太小,弘治帝怕是直接就让出皇位给小太子,自己去当个舒舒服服的太上皇享受一下人生。
就算这样,小太子这半年来在几位阁老和东宫侍读的填鸭式灌输下,已经基本能够听懂和处理朝中的大部分政务,这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让那些起初觉得他年幼张狂的大臣们,最后都瑟瑟发抖地承认,这个太子,的确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厉害。
谢就不必了,只要你别老惦记着我这的钱就行!
朱厚照印象里的周经,就是个长着苦瓜脸的老头,成天哭穷,堂堂六部尚书,当年就因为他建豹房花点钱,差点就要一头撞死在玉阶前。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是有些混蛋。
这老头儿也不容易,看着大明的家当,成天算计着先补东墙还是西墙,到处都是窟窿不说,还得面对一个只想打仗成天坐不住的皇帝。
虽说饭要一口口吃,从父皇的父皇开始留下的烂摊子,到现在还见底养不住耗子的国库和粮仓,他都得想法子给填上。
他还记得后世的网络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世上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没钱,或者,钱不够多。
所谓国富民强,他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强大了,征服四夷开疆拓土就能成就帝王大业,后来经历的多了,才知道,没有经济基础的穷兵黩武,就算能赢得一时辉煌,也无法真正赢得民心,稳固江山。
现在大明朝廷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没钱,钱不够。
那他第一个要想的办法,就是赚钱。别人都当他在宫中开的市集是让宫女太监们过家家逗个乐子,其实他是在想办法把宫里的那些死钱变成活钱。
皇宫在外人看来,那是天下第一等的富贵之地,普通百姓的想象中,皇帝太子过的那是神仙一般的生活,拥有无尽的财富,根本不会为钱发愁。
可事实并非如此,古往今来,缺钱的皇帝,远远多过不差钱的皇帝。
就连本朝开国皇帝当年还向天下第一富商借过钱,就更不用说其他皇帝了。只不过有的皇帝缺钱就加税,各种名目诸多的赋税压下去,那都不是割韭菜,直接就是杀鸡取卵。
朱厚照的爷爷,成化帝年间就派出了不少税监,前往全国各地收税往自己的私库里塞,就是怕大臣们收的税进了国库转眼就没了,那漏子是越补越多,越填越大,最后直接就摆烂,只要不亏着他的日子,国库没钱算什么。
弘治帝接下那个烂摊子,召回了部分税监,自己也勤俭克己,才算是没让大明的财税系统继续崩溃下去。
朱厚照年纪小,稍稍动一下早朝的时间表,都得掀起轩然大波骂他有悖祖制,若是想从这方面下手,只怕起个头就能被满朝御史喷得体无完肤。
所以他只能先从自己熟悉的,能够掌控的地方开始,做出些成绩来,让大臣们认可了他的能力,才能慢慢地改变这些老顽固们的思想。
说他们顽固倒也并非完全贬义,主要是在大臣们看来,改革带来的风险,远大于利益时,他们就宁可一动不如一静。
只有当你将真金白银放在他们面前,实实在在的效果和利益,才能让他们改变。
毕竟,这些大佬们的忠心和报国之心是毋庸置疑的,朱厚照相信老爹的眼光,也记得这些人在自己前世做过的事,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与他们硬对着干,结果两败俱伤不说,还连累了天下百姓。
弘治帝笑眯眯地看着儿子让众臣从震惊到佩服,得意之情,不亚于当年自己得到父皇承认,被正式封为太子之时。
那时是自己得到父皇承认,如今是自己的儿子赢得众臣认可,都一样令人高兴。
是得多给照儿留点钱,否则豹房那边连他那头豹子都养不起。
他当然知道儿子喜欢毛绒绒,尤其是这种大型的猫科动物,先前是怕野兽野性难训伤到他,可这只据说是从万岁山上突然出现的,不光通人性,还特别黏小太子,以至于宫里有人传闻是小太子得了祖宗庇佑,才降下这个一看就非同寻常的瑞兽陪伴保护。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似乎钻进了钱眼里,连这头威武不凡的巨豹,都被他起了个名叫元宝。
至于他在宫里搞市集让人做买卖的事,弘治帝起初没管,后来发现他将宫里那些压箱底的无用摆设和一些积灰的垃圾都通过集市卖出去,竟然一倒手就卖出高价,赚回来的钱不光够改造修缮乾清宫和坤宁宫,甚至还能填补国库窟窿,就对他这个过家家的游戏刮目相看,彻底放手,甚至让内卫都跟着在暗中帮忙。
毕竟,那些小太监们偷摸着拿几件据说是御用之物出去拍卖,碰到一般人也就罢了,若是碰到有心人,只怕没赚到钱反会被抓进大牢。
一开始牟斌还担心宫中御用之物流出去会引起麻烦,后来发现,小太子让人拿出去卖的,是皇帝用秃了的御笔,皇后娘娘照过的铜镜,太子殿下玩过的拨浪鼓他就从无语,到无所求。
佛了。
就连他那把缺了口没法修补的佩刀,都被小太子要去,以锦衣卫千人斩的指挥使专用刀拍出了三千两银子的高价。
要知道,那把佩刀作为锦衣卫制式武器,据说成本也不过十五两
这太子,莫不是善财童子转世来的?
弘治帝看着激动的满脸红光的户部尚书,再看看李东阳和程敏政,忽然有个念头。
李爱卿,朕本想今科会试,以你为主考官,程谕德为副,主持大考,然今日看来,不若让周尚书主考,出题考一考天下才子的生财之道,如何?
呃?朱厚照猛然抬头,怎么他还什么都没干,还没想到怎么说服父皇不让程敏政主考,才动个念头,居然任务就自动完成了?
这老爹,只怕才是他真正的金手指吧?
作者有话说:
本章继续掉落小红包,请大家多多支持,移步作者专栏,轻点包养预收,拜谢!
小太子:说我钻进钱眼?你们是没吃过没钱的苦啊!
当年掉进某个小世界,开局一只豹,身无一文钱,差点饿死的经历,实在太可怕了。
放个预收:《穿书后我祸祸了七国国君自立为王!》
苏小婵一朝穿书成绝世美人,睁眼就接到美人计任务
她昨天刚答应楚国太子的求婚,今天就要向楚王献舞,勾得楚王将她带走
然后当着楚太子的面从他的心上人变成小后妈,挑拨父子成仇,达成一号祸国目标。
这还不算,她立功回到燕国后,还得让燕王沉迷美色,不惜烽火戏诸侯,达成二号祸国目标。
接着还得马不停蹄地去吴国骗得吴王放走死对头越王,结果被反杀,达成三号祸国目标
(╯‵□)╯︵┻━┻
苏小婵忍无可忍,我这是穿了个什么狗屁乱炖历史玛丽书?
居然还有四五六七个祸国目标要达成,这美人计间谍的皮剥了一层又一层,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个书中世界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人命如草芥,既然如此
反正七国都被我祸祸遍了,干脆就玩个大的,自立为王,开创大一统太平盛世!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国君:美人说的对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将军:末将愿追随女王陛下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骑过臣民:美人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一个从修罗场里修炼成罗刹女皇的胡编乱造故事
第三十四章
直到确认了今科的主考官换成李东阳和周经,阁臣们开始商议其他事宜,朱厚照都有些没回过神来。
以程敏政之才,更注重礼、法,当时他和李东阳出的试题,也侧重论礼、义之道。
对于正处于弘治帝培养小太子参政的第一场科举选士来说,策问礼义也没什么不好,所以一开始弘治帝依然和内阁维持原来的思路选了李东阳和程敏政为主副考官。
可看到周经对小太子的态度转折,弘治帝突然意识到,儿子都钻钱眼了,那他需要的帮手,若是不通经济,只讲礼义,甚至跟某些腐儒一般视金钱如粪土,那如何能替儿子做事。
他这个念头一转,副主考就立刻换了人。
毕竟,他从小就缺钱,跟生在福窝里长大的朱厚照,还要清楚钱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从他继位以来近十二年,就没有那一天敢说不差钱随便花的时候。
国库的银子总是不够用,六部和各州府都在要钱,只听一个个州府都在哭穷求减免税赋,就没人想想,若是都减免的税赋,那养兵的银子,大臣们的俸禄,钱都哪里来?
弘治帝克勤克俭这么些年,宫里的开销只见多不见少,皇宫内库的银子,这还是头一回见着有余额的,哪怕马上就要还国库的欠款,可在他看来,儿子这么点儿年纪,就懂得钱生钱的本事,比他强多了。
既然儿子想赚钱,那当然要替他铺路才对。
朱厚照有些歉疚地看着程敏政,被选为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人,从今日起都不能回家,会直接安排去贡院住着,从出考题开始,一直到会试结束,阅卷完毕,这大半个月的时间,他们都不能离开贡院半步,所以去的时候文华殿一屋子人,回东宫的人,却只剩下他和程敏政了,王华因为避嫌,压根连去都没去。
我若是不提银子的事,父皇或许就任命程谕德为副主考官了
无碍无碍!程敏政反而豁达地笑笑:虽说这礼义教化之功利在千秋,可对于百姓来说,仓廪足而知礼仪,更不用说边关将士的粮饷军资,处处都要用钱,陛下能以此为题考校天下学子,辅佐太子,实乃大明之福,下官身为东宫侍读,与有荣焉,岂会不快?
他这么说,朱厚照反而愈发觉得对不住他,毕竟一开始,他就在算计着怎么给他拒了副主考这个担子,因为以他的脾气,被人有心算计,就算没有唐寅和徐经,说不定还会有别人。
没找出那个算计他的人之前,只要他出头,就肯定会有新的阴谋诡计朝他袭来,这次有朱厚照知道前情能帮他躲过,下次或许会更危险,却没办法提前预知。
明明是为他好,却不能说出来,甚至还挡了他升迁之路,若是其他人知道了,或许会心生怨怼,若那样朱厚照反倒无所谓,就是现在看着程敏政这样,愈发相信他不是那种徇私舞弊之人。
本是心怀抱负,想要为国选材,却陷入科举舞弊的烂泥污里,背着一身骂名怨愤而终,至死,都不知害他的人是谁。
心念及此,朱厚照眼珠骨碌碌一转,说道:既然程谕德这次不用担任考官,那何不在将近日来那些举子们向你求教的策论时文,集结成册,及时刊发,让备考的学子们也能从中受益。
程敏政犹豫了一下,说道:是有些学子来向我请教,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若是刊发宣扬出去,会不会不好?
那有什么不好?朱厚照义正言辞地说道: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圣人当年都开坛授课,有教无类,学习这种事,当然应该让大家一起学,如此才能公平竞争,避免徇私之论
殿下说的是!程敏政恍然惊觉,顿时觉得自己还不如一个七岁小儿想的开,是微臣见识狭隘了。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若是人人藏私,不知教学相长,只会让自己变得目光短浅,又如何能担当国之重任?
朱厚照才不管他脑补了多少,对自己的眼神也变得愈发狂热,干脆地挥挥手,剩下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他还要回豹房去撸大猫,看唐寅的画画的怎样了呢。
而程敏政回去,左思右想,越想越觉得小太子的话有道理,甚至还主动跑去找了王华。
殿下说的没错,无论是令郎还是国子监的监生们,在京中能得到的学习资料和辅导,远胜过各地学子,所谓寒门难出贵子,他们却的不光是出身经历,还有这些书籍资料,名师辅导。
王华听得一头懵:那程大人的意思是
程敏政兴冲冲地说道:殿下让我将那些学子们提出的问题集结成册,刊印发行,还有国子监的那些资料,我觉得都可以发行出去,有钱的可以直接买回去复习,没钱的也可以抄写温习,如此大家都能得到相同的考前辅导,纵使他日开考,也是公平竞争!
王华顿时无语,看着他简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敢情你家没儿子今年参加会试,能提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好事来?
腐书网之所以为腐书网,世家之所以为世家,不光是有世代为官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有能世代为官的资本,这个资本,最重要的就是各家收藏的书籍。
越古老的世家,收集的书籍越多,哪怕有几代子孙不争气,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教养子弟的能力还是远胜于寻常百姓。在普通寒门学子连四书五经都凑不齐的时候,他们家中甚至有几个版本,许多大儒注解的经史子集。
这些大儒们的注解,有时候比原本更贵重。
因为那些原本的古籍,言简意赅,甚至没有句读,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就是考验一个人读书能力的时候。在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尚未开蒙,书都找不齐的时候,世家子弟已经开始读书背诗,听家中师长讲解经义,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像程敏政、王华、杨廷和父子等,几乎都是从三四岁就开始认字读书背诗,六七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能够到府学甚至国子监去学习,接受的都是一方大儒的教导,从未体会过寒门学子那种求教无门的心情。
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正是因为知道,世家大族才会子族中修建藏书楼,办族学,惠及族人,而不是所有贫苦百姓。对书籍的垄断,也是知识的垄断,对上升途径的垄断。
现在小太子一句话,程敏政居然就打算让大家都公开珍藏,甚至搞考前辅导!这不是要把他们这些官家世家子弟的优势,全都拉平,让他们跟那些寒门子弟在一个起跑线竞争这对那些寒门学子是好事,可对王家就未必是好事了啊!
王家出过许多进士,王华自己也是状元,更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有个父子状元的牌坊立在老家,足以光宗耀祖。
现在要把手里的资料公开出去,让大家一起学习,等于把优势拱手相让,这
虽然但是,王华实在有些怀疑程敏政是不是当不成副主考后,故意跑来搞自己的心态的。
做好人也没有这样做的吧?
他正在犹豫之间,门口传来敲门声,王守仁推门而入,先向两人告了个罪。
小子路过书房,正好听到程大人与父亲所言,冒犯之处,请大人与父亲见谅。
恋耽美
谢太子殿下!周经激动得差点就跪下了,我大明有殿下这等天生奇才,实乃万民之富,天下之富啊!
若是在其他朝代,皇帝还在,大臣们哪里敢这样拍太子的马屁,可在眼下的大明朝堂之上,人人都已看出,夸皇上圣明,都不如夸皇上会养儿子更得圣心。
就连周经这样的铁算盘,这会儿都忍不住赞颂小太子,完全不用顾忌这么做会不会被皇帝猜疑。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小太子年纪着实太小,弘治帝怕是直接就让出皇位给小太子,自己去当个舒舒服服的太上皇享受一下人生。
就算这样,小太子这半年来在几位阁老和东宫侍读的填鸭式灌输下,已经基本能够听懂和处理朝中的大部分政务,这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让那些起初觉得他年幼张狂的大臣们,最后都瑟瑟发抖地承认,这个太子,的确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厉害。
谢就不必了,只要你别老惦记着我这的钱就行!
朱厚照印象里的周经,就是个长着苦瓜脸的老头,成天哭穷,堂堂六部尚书,当年就因为他建豹房花点钱,差点就要一头撞死在玉阶前。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真是有些混蛋。
这老头儿也不容易,看着大明的家当,成天算计着先补东墙还是西墙,到处都是窟窿不说,还得面对一个只想打仗成天坐不住的皇帝。
虽说饭要一口口吃,从父皇的父皇开始留下的烂摊子,到现在还见底养不住耗子的国库和粮仓,他都得想法子给填上。
他还记得后世的网络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世上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没钱,或者,钱不够多。
所谓国富民强,他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强大了,征服四夷开疆拓土就能成就帝王大业,后来经历的多了,才知道,没有经济基础的穷兵黩武,就算能赢得一时辉煌,也无法真正赢得民心,稳固江山。
现在大明朝廷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没钱,钱不够。
那他第一个要想的办法,就是赚钱。别人都当他在宫中开的市集是让宫女太监们过家家逗个乐子,其实他是在想办法把宫里的那些死钱变成活钱。
皇宫在外人看来,那是天下第一等的富贵之地,普通百姓的想象中,皇帝太子过的那是神仙一般的生活,拥有无尽的财富,根本不会为钱发愁。
可事实并非如此,古往今来,缺钱的皇帝,远远多过不差钱的皇帝。
就连本朝开国皇帝当年还向天下第一富商借过钱,就更不用说其他皇帝了。只不过有的皇帝缺钱就加税,各种名目诸多的赋税压下去,那都不是割韭菜,直接就是杀鸡取卵。
朱厚照的爷爷,成化帝年间就派出了不少税监,前往全国各地收税往自己的私库里塞,就是怕大臣们收的税进了国库转眼就没了,那漏子是越补越多,越填越大,最后直接就摆烂,只要不亏着他的日子,国库没钱算什么。
弘治帝接下那个烂摊子,召回了部分税监,自己也勤俭克己,才算是没让大明的财税系统继续崩溃下去。
朱厚照年纪小,稍稍动一下早朝的时间表,都得掀起轩然大波骂他有悖祖制,若是想从这方面下手,只怕起个头就能被满朝御史喷得体无完肤。
所以他只能先从自己熟悉的,能够掌控的地方开始,做出些成绩来,让大臣们认可了他的能力,才能慢慢地改变这些老顽固们的思想。
说他们顽固倒也并非完全贬义,主要是在大臣们看来,改革带来的风险,远大于利益时,他们就宁可一动不如一静。
只有当你将真金白银放在他们面前,实实在在的效果和利益,才能让他们改变。
毕竟,这些大佬们的忠心和报国之心是毋庸置疑的,朱厚照相信老爹的眼光,也记得这些人在自己前世做过的事,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与他们硬对着干,结果两败俱伤不说,还连累了天下百姓。
弘治帝笑眯眯地看着儿子让众臣从震惊到佩服,得意之情,不亚于当年自己得到父皇承认,被正式封为太子之时。
那时是自己得到父皇承认,如今是自己的儿子赢得众臣认可,都一样令人高兴。
是得多给照儿留点钱,否则豹房那边连他那头豹子都养不起。
他当然知道儿子喜欢毛绒绒,尤其是这种大型的猫科动物,先前是怕野兽野性难训伤到他,可这只据说是从万岁山上突然出现的,不光通人性,还特别黏小太子,以至于宫里有人传闻是小太子得了祖宗庇佑,才降下这个一看就非同寻常的瑞兽陪伴保护。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似乎钻进了钱眼里,连这头威武不凡的巨豹,都被他起了个名叫元宝。
至于他在宫里搞市集让人做买卖的事,弘治帝起初没管,后来发现他将宫里那些压箱底的无用摆设和一些积灰的垃圾都通过集市卖出去,竟然一倒手就卖出高价,赚回来的钱不光够改造修缮乾清宫和坤宁宫,甚至还能填补国库窟窿,就对他这个过家家的游戏刮目相看,彻底放手,甚至让内卫都跟着在暗中帮忙。
毕竟,那些小太监们偷摸着拿几件据说是御用之物出去拍卖,碰到一般人也就罢了,若是碰到有心人,只怕没赚到钱反会被抓进大牢。
一开始牟斌还担心宫中御用之物流出去会引起麻烦,后来发现,小太子让人拿出去卖的,是皇帝用秃了的御笔,皇后娘娘照过的铜镜,太子殿下玩过的拨浪鼓他就从无语,到无所求。
佛了。
就连他那把缺了口没法修补的佩刀,都被小太子要去,以锦衣卫千人斩的指挥使专用刀拍出了三千两银子的高价。
要知道,那把佩刀作为锦衣卫制式武器,据说成本也不过十五两
这太子,莫不是善财童子转世来的?
弘治帝看着激动的满脸红光的户部尚书,再看看李东阳和程敏政,忽然有个念头。
李爱卿,朕本想今科会试,以你为主考官,程谕德为副,主持大考,然今日看来,不若让周尚书主考,出题考一考天下才子的生财之道,如何?
呃?朱厚照猛然抬头,怎么他还什么都没干,还没想到怎么说服父皇不让程敏政主考,才动个念头,居然任务就自动完成了?
这老爹,只怕才是他真正的金手指吧?
作者有话说:
本章继续掉落小红包,请大家多多支持,移步作者专栏,轻点包养预收,拜谢!
小太子:说我钻进钱眼?你们是没吃过没钱的苦啊!
当年掉进某个小世界,开局一只豹,身无一文钱,差点饿死的经历,实在太可怕了。
放个预收:《穿书后我祸祸了七国国君自立为王!》
苏小婵一朝穿书成绝世美人,睁眼就接到美人计任务
她昨天刚答应楚国太子的求婚,今天就要向楚王献舞,勾得楚王将她带走
然后当着楚太子的面从他的心上人变成小后妈,挑拨父子成仇,达成一号祸国目标。
这还不算,她立功回到燕国后,还得让燕王沉迷美色,不惜烽火戏诸侯,达成二号祸国目标。
接着还得马不停蹄地去吴国骗得吴王放走死对头越王,结果被反杀,达成三号祸国目标
(╯‵□)╯︵┻━┻
苏小婵忍无可忍,我这是穿了个什么狗屁乱炖历史玛丽书?
居然还有四五六七个祸国目标要达成,这美人计间谍的皮剥了一层又一层,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个书中世界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人命如草芥,既然如此
反正七国都被我祸祸遍了,干脆就玩个大的,自立为王,开创大一统太平盛世!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国君:美人说的对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将军:末将愿追随女王陛下
那些被她祸祸过的骑过臣民:美人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一个从修罗场里修炼成罗刹女皇的胡编乱造故事
第三十四章
直到确认了今科的主考官换成李东阳和周经,阁臣们开始商议其他事宜,朱厚照都有些没回过神来。
以程敏政之才,更注重礼、法,当时他和李东阳出的试题,也侧重论礼、义之道。
对于正处于弘治帝培养小太子参政的第一场科举选士来说,策问礼义也没什么不好,所以一开始弘治帝依然和内阁维持原来的思路选了李东阳和程敏政为主副考官。
可看到周经对小太子的态度转折,弘治帝突然意识到,儿子都钻钱眼了,那他需要的帮手,若是不通经济,只讲礼义,甚至跟某些腐儒一般视金钱如粪土,那如何能替儿子做事。
他这个念头一转,副主考就立刻换了人。
毕竟,他从小就缺钱,跟生在福窝里长大的朱厚照,还要清楚钱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从他继位以来近十二年,就没有那一天敢说不差钱随便花的时候。
国库的银子总是不够用,六部和各州府都在要钱,只听一个个州府都在哭穷求减免税赋,就没人想想,若是都减免的税赋,那养兵的银子,大臣们的俸禄,钱都哪里来?
弘治帝克勤克俭这么些年,宫里的开销只见多不见少,皇宫内库的银子,这还是头一回见着有余额的,哪怕马上就要还国库的欠款,可在他看来,儿子这么点儿年纪,就懂得钱生钱的本事,比他强多了。
既然儿子想赚钱,那当然要替他铺路才对。
朱厚照有些歉疚地看着程敏政,被选为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人,从今日起都不能回家,会直接安排去贡院住着,从出考题开始,一直到会试结束,阅卷完毕,这大半个月的时间,他们都不能离开贡院半步,所以去的时候文华殿一屋子人,回东宫的人,却只剩下他和程敏政了,王华因为避嫌,压根连去都没去。
我若是不提银子的事,父皇或许就任命程谕德为副主考官了
无碍无碍!程敏政反而豁达地笑笑:虽说这礼义教化之功利在千秋,可对于百姓来说,仓廪足而知礼仪,更不用说边关将士的粮饷军资,处处都要用钱,陛下能以此为题考校天下学子,辅佐太子,实乃大明之福,下官身为东宫侍读,与有荣焉,岂会不快?
他这么说,朱厚照反而愈发觉得对不住他,毕竟一开始,他就在算计着怎么给他拒了副主考这个担子,因为以他的脾气,被人有心算计,就算没有唐寅和徐经,说不定还会有别人。
没找出那个算计他的人之前,只要他出头,就肯定会有新的阴谋诡计朝他袭来,这次有朱厚照知道前情能帮他躲过,下次或许会更危险,却没办法提前预知。
明明是为他好,却不能说出来,甚至还挡了他升迁之路,若是其他人知道了,或许会心生怨怼,若那样朱厚照反倒无所谓,就是现在看着程敏政这样,愈发相信他不是那种徇私舞弊之人。
本是心怀抱负,想要为国选材,却陷入科举舞弊的烂泥污里,背着一身骂名怨愤而终,至死,都不知害他的人是谁。
心念及此,朱厚照眼珠骨碌碌一转,说道:既然程谕德这次不用担任考官,那何不在将近日来那些举子们向你求教的策论时文,集结成册,及时刊发,让备考的学子们也能从中受益。
程敏政犹豫了一下,说道:是有些学子来向我请教,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若是刊发宣扬出去,会不会不好?
那有什么不好?朱厚照义正言辞地说道: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圣人当年都开坛授课,有教无类,学习这种事,当然应该让大家一起学,如此才能公平竞争,避免徇私之论
殿下说的是!程敏政恍然惊觉,顿时觉得自己还不如一个七岁小儿想的开,是微臣见识狭隘了。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若是人人藏私,不知教学相长,只会让自己变得目光短浅,又如何能担当国之重任?
朱厚照才不管他脑补了多少,对自己的眼神也变得愈发狂热,干脆地挥挥手,剩下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他还要回豹房去撸大猫,看唐寅的画画的怎样了呢。
而程敏政回去,左思右想,越想越觉得小太子的话有道理,甚至还主动跑去找了王华。
殿下说的没错,无论是令郎还是国子监的监生们,在京中能得到的学习资料和辅导,远胜过各地学子,所谓寒门难出贵子,他们却的不光是出身经历,还有这些书籍资料,名师辅导。
王华听得一头懵:那程大人的意思是
程敏政兴冲冲地说道:殿下让我将那些学子们提出的问题集结成册,刊印发行,还有国子监的那些资料,我觉得都可以发行出去,有钱的可以直接买回去复习,没钱的也可以抄写温习,如此大家都能得到相同的考前辅导,纵使他日开考,也是公平竞争!
王华顿时无语,看着他简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敢情你家没儿子今年参加会试,能提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好事来?
腐书网之所以为腐书网,世家之所以为世家,不光是有世代为官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有能世代为官的资本,这个资本,最重要的就是各家收藏的书籍。
越古老的世家,收集的书籍越多,哪怕有几代子孙不争气,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教养子弟的能力还是远胜于寻常百姓。在普通寒门学子连四书五经都凑不齐的时候,他们家中甚至有几个版本,许多大儒注解的经史子集。
这些大儒们的注解,有时候比原本更贵重。
因为那些原本的古籍,言简意赅,甚至没有句读,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就是考验一个人读书能力的时候。在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尚未开蒙,书都找不齐的时候,世家子弟已经开始读书背诗,听家中师长讲解经义,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像程敏政、王华、杨廷和父子等,几乎都是从三四岁就开始认字读书背诗,六七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能够到府学甚至国子监去学习,接受的都是一方大儒的教导,从未体会过寒门学子那种求教无门的心情。
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正是因为知道,世家大族才会子族中修建藏书楼,办族学,惠及族人,而不是所有贫苦百姓。对书籍的垄断,也是知识的垄断,对上升途径的垄断。
现在小太子一句话,程敏政居然就打算让大家都公开珍藏,甚至搞考前辅导!这不是要把他们这些官家世家子弟的优势,全都拉平,让他们跟那些寒门子弟在一个起跑线竞争这对那些寒门学子是好事,可对王家就未必是好事了啊!
王家出过许多进士,王华自己也是状元,更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有个父子状元的牌坊立在老家,足以光宗耀祖。
现在要把手里的资料公开出去,让大家一起学习,等于把优势拱手相让,这
虽然但是,王华实在有些怀疑程敏政是不是当不成副主考后,故意跑来搞自己的心态的。
做好人也没有这样做的吧?
他正在犹豫之间,门口传来敲门声,王守仁推门而入,先向两人告了个罪。
小子路过书房,正好听到程大人与父亲所言,冒犯之处,请大人与父亲见谅。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