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此同时,弘治帝也是同样安慰张皇后,以牟斌的为人,皇后难道还信不过吗?只要两位国舅不曾违反大明律例,定然会还他们一个清白。
    张皇后没想到皇帝今日竟变得如此难缠,哪怕她苦苦哀求,也只是让她安心等候,可两个弟弟都身陷诏狱之中,让她如何能安心下来。
    可是陛下,那毕竟是臣妾的亲弟弟
    弘治帝业已躺下,方才闭着的双眼,此刻忽然睁开,定定地望着张皇后说道:梓童,朕自记事起,就想着若有一日娶妻之后,定不会让我的孩儿像我一样,遭人迫害,我愿如寻常百姓一般,与你一生一世,一夫一妻,可我若不是皇帝,你还愿意如此待我吗?
    张皇后一怔,心下有些慌乱,急忙抓住他的手,陛下陛下何出此言?无论陛下如何臣妾臣妾此心不改!
    弘治帝拍拍她的手,微微一笑,如此甚好!
    作者有话说:
    弘治帝:累了,不干了。
    小太子:我还小,人干事?
    第二十六章
    次日一早天还没亮,朱厚照就被高兴旺叫醒了。
    起床气,甚大。
    天还没亮你叫什么叫?周扒皮都没你这么早的!
    高兴旺跪在地上,欲哭无泪,回殿下,是皇上皇上请殿下去参加早朝。
    早朝?!
    朱厚照一个激灵,吓得清醒过来,不会吧,他还有一个半月才满七周岁,放在后世也不过是小学生,老爹要不要这么拔苗助长?
    不去!扯过被子捂住头,说我病了,起不来!
    殿下,可不能这么咒自己生病啊!高兴旺这下是真哭了,殿下若是病了,臣就去请太医来,还得通禀皇后娘娘和陛下
    我去朱厚照想起自己上次让太医开的黄连败火药,就心虚了几分,这年头弘治帝只要听说孩子病了,肯定如临大敌召集所有太医来治病,就怕孩子们像他一样小时坏了身子长大也一直体弱多病。
    尤其是二皇子夭折,三公主现在还病恹恹地成日吃药,他要敢称病,立刻东宫就变成太医院二分院。
    嗯,一分院在坤宁宫,死守三公主。本部在乾清宫,力保弘治帝。
    半梦半醒间让小太监们给穿好衣服洗好脸,摇摇晃晃地被人抱着去了太和殿,好在弘治帝没真的让他上殿内听早朝,而是在龙椅后的暖阁里给他安了张小书桌和小椅子,都是按照他的身材比例连夜让工匠赶制出来的,还带着股原木的清香气味。
    陛下吩咐过,请太子殿下在此旁听早朝,有意见的可以记下来,待午后文华殿议事时再行商议。
    何鼎吩咐人将暖阁安排得十分舒适,生怕小太子早上起来没吃饭饿着,备好了一盅鸡丝粥,两碟小菜和四种点心,温茶甜汤一样俱全,比弘治帝自己的早膳种类还要丰富得多。
    显然就是让小太子可以吃吃喝喝听听早朝,免得他无聊或发困饿了撑不住。
    对于弘治帝来说,自己可以简朴节约,老婆孩子是万万不能亏着的。
    朱厚照有些无语,父皇用心如此,他就算有意见,有起床气,这会儿也变成了没脾气,只能边吃边喝地听着前面早朝的朝臣们有事禀事,无事吵事。
    其实大明朝能勤勤恳恳坚持早朝的皇帝,一只手都能数的出来。
    别说后来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就连朱厚照自己,在继位后,也是经常不上朝,甚至还跑去宣府坐镇,反正朝廷议事有内阁主持,皇帝勤快点的,掌握好内阁大臣,将他们批阅过的奏折看看,能知人善任,就已经算及格,至于懒一点的沉迷炼丹的,做木匠的,将朝政丢给司礼监宦官把持,闹得奸佞横行,酷吏当道,就不怪大明后期烂成那样了。
    弘治帝不光每日早朝必到,还重开了午朝,加上文华殿议政和经筵侍讲,大臣们还有轮值轮休的,他这个当皇帝的却一场不落。
    如此兢兢业业,才能将成化帝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差不多,如今大臣们都已经习惯了弘治帝的勤政节奏,可弘治帝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眼看着就快撑不住了。
    朱厚照也是因为知道这点,才忍了老爹的拔苗助长,放弃了自己的咸鱼梦想。
    毕竟,毓秀亭没了,弘治帝无法再从子孙后代身上借命,只能靠朱厚照偷换了太医院的药方续命,从根本来说,还是需要给弘治帝好生调养,不能如此劳累过度,耗空身子。
    不借命,就得拼命,朱厚照认命地用小爪爪抓着毛笔,咬着笔头,开始记重点。
    只是记着记着,就犯困
    真不是他想偷懒,而是这早朝太不科学。
    从□□皇帝朱元璋定下早朝的规矩开始,每天早上卯时正(北京时间5:00)开宫门上朝,也叫点卯。可大臣们寅时(3:00)就得在午门外等候,能进太和殿正殿上朝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的就算在殿外,也得谨守礼仪,否则被纠察御史记录下来,那就得等着处罚。
    早朝时大臣们上报各部政务,等待皇帝问话或答复。
    其实各部重要的政务大多都以奏章行式先上报内阁,内阁草拟意见后提交司礼监,然后由皇帝御览批复,司礼监秉笔太监拟旨回复内阁。
    在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利之大,一旦皇帝偷懒怠政,这一外一里就可以架空皇帝,所以明朝的宦官为祸之深,远胜历朝历代,就是出于本朝的权利架构。
    弘治帝在位时,早期的宦官被压制权力,提拔了不少良臣能吏,而且自己也勤于政务,每日两朝加文华殿议政,大部分朝臣有事都能面奏皇帝。若不是是后来李广以天书符箓迷惑皇帝,掌权后就勾结张氏兄弟,开始假诏传奉官,败坏了皇帝的名声,在朝臣们心目中,弘治帝还是个清明仁慈的好皇帝。
    可在朱厚照看来,这早朝太不人道,就算一日之计在于晨,也不至于起得比鸡早,照老爹那勤奋的做法,批阅奏章都得到晚上,这皇帝让他当的,比后世996的社畜还要辛苦。
    老爹这样的明君他当不了,要让他做事,就得先从改早朝开始。
    否则熬坏了他的小身板,还怎么替老爹干活?
    小本本上记下,第一条意见:改早朝!
    高兴旺在旁边伺候笔墨,瞅到了这一行字,眼角就跟着抽搐了一下。
    我的太子殿下,真是厉害了。人都说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我们小太子一上来,就要改开国皇帝定下的祖制!
    大臣们在正殿里禀告了些什么,朱厚照都懒得听了,反正最后都有奏折汇总到内阁,午朝前的文华殿议政肯定得讨论,他先要把自己来隔壁听政的第一把火点起来,才能争取更多的利益。
    否则,每天早五点到晚上九点,比生产队的驴都累,这皇帝的日子能好吗?
    难怪堂弟朱厚熜(嘉靖)和侄孙子朱翊钧(万历)都几十年不上朝,反正外有内阁大臣,内有秉笔太监,加上东厂西厂锦衣卫,当个逍遥皇帝多任性自在。
    于是,今日文华殿议政的内阁大臣和弘治帝,就收到了小太子的第一封奏折,请改早朝!
    众臣集体震惊,差点就想当庭跪下求弘治帝放小太子回去继续读书,好好学习帝范,学足了规矩再放出来,免得早早出来大闹朝纲,这朝政大事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昏君、暴君的标签,已经偷偷地贴在了小太子的身上。
    作者有话说:
    小太子:597的明君,咱才不当!
    弘治帝:你以为我乐意啊?朕也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年到头不上班!
    第二十七章
    奏折提交上去,朱厚照就回去补觉了。
    弘治帝也知道为难了孩子,并没有强制他连议政和午朝都参与,只是一个早朝,先让他体验了一下,就招来一封挑战祖制的奏折,闹得他也有些哭笑不得。
    看得出小太子是有起床气的,可奏折说得也并非全无道理,寅时候朝,卯时上朝,不光他这个小孩子受不了,有些年纪大的朝臣也扛不住。
    可对于素来恪守礼教的重臣来说,朝纲祖制就是规矩,小太子尚未成年,就有胆子挑战祖制,若是等他长大真的继位当政,那还得了?
    才旁听早朝一次,就提出要取消早朝,这个先例万万开不得,一旦开了,那以后谁知道小太子还会有什么惊人之举,这种昏君暴君的苗头,还是尽早在萌芽阶段就捂死,万万不可助长其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君臣相得的确是佳话,可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君臣的利益是相对的。
    君强臣弱,君弱臣强,但凡有能力有魄力的大臣,都不希望自家的皇帝是个强硬派,否则皇帝一句话,大臣跑断腿。真正实干的臣子,最怕皇帝异想天开的主意。
    比如,何不食肉糜?
    大臣们不怕皇帝没主意,就怕皇帝乱出主意。任性的皇帝,远比无能的皇帝对大臣们的杀伤力强大得多。
    哪怕小太子提出改变早朝这事,其实对几位都五六十岁的内阁大佬有好处,可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不妙的征兆。
    皇帝依循祖制,表示他会在规矩范围内行事,让大臣们可以用规则来约束皇帝的行为,不至于太出格。
    可这规矩一旦打破,只要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这是暴君的苗头,危险的征兆,一定得掐死在萌芽期。
    所以就算有利于他们,阁老们也不敢接受,开这个先例。
    弘治帝听他们一个个慷慨陈词,说得有理有据,小太子不过是提议早朝推迟两个时辰,却像是捅了个马蜂窝。
    他有些疲惫地揉揉额角,叹道:朕今日身体不适,就先散了吧。
    几位阁老正准备力劝皇帝,不可纵容小太子,没想到皇帝突然告病要休息,他们也不敢说不,只得先劝皇帝保重身体,方才忧心忡忡地离开文华殿。
    从小太子旁听早朝,到皇帝告病,让他们隐隐感觉到有件大事正在皇帝父子间酝酿,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让他们不得不提起心来,苦苦思索对策。
    果然,文华殿议事提前结束,当日的午朝也临时取消,甚至连下午的经筵侍讲也暂时不开,众臣只听说太医去侍奉皇帝,至于皇帝的身体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
    一向勤政的弘治帝突然请假,让群臣震惊之余,终于开始正视小太子提出的问题。
    早朝,真的有必要那么早吗?
    祖制,真的就一点儿不能变吗?
    前朝成化帝怠于朝政,别说开午朝,连早朝都经常不开,以至于朝政被万贵妃和宦官把持,结党营私,险些让成化帝绝后。
    他们是没改祖制,就是不遵守,大臣们又能如何?
    弘治帝这些年宽厚待人,对大臣相当仁慈,除了纵容张氏兄弟之外,真是没多少污点。如此也养大了臣子们的心,犯言直谏还能得到皇帝嘉许,青史留名,对于将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的清流而言,当真是刷声望的好时代。
    可现在弘治帝因为小太子,罢朝了。
    就连朱厚照自己,一个回笼觉睡醒,都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居然会是这样的走向。
    他那个素来温和仁厚的父皇,突然支棱起来了。
    一听到高兴旺和魏发达绘声绘色地讲述文华殿议事后阁老们的表现,朱厚照对这两个家伙的八卦能力先是表示了认可,然后就让人给自己更衣,立刻去乾清宫探望父皇。
    这是他惹出来的麻烦,总不能全让父皇替他顶着吧。
    更何况,他是真的十分担心父皇的身体,才会提出推迟早朝的时间,毕竟对他而言早期睡眠不足耽误长个子,还可以补觉,可父皇原本就虚弱的体质,这样个折腾法,上什么神仙十全大补药都补不过来。
    还没进寝宫,就闻到了里面传出的药味,朱厚照不禁想起在万岁山时,看到乾清宫上方的空洞。那是因为弘治帝身上的龙气消散,就算李广用符箓阵法调动国运和子孙后代的命数填补,却越补越亏,成了个无底洞。
    起因,就在于李广的术法来路不正,张皇后一家又拖了后腿。
    夫妻本一体,尤其是当弘治帝承诺一生一世一双人,就已经和张皇后的命运绑定一生,就必然要替她承担她和她家人作恶时带来的恶果。
    这也是朱厚照必须要斩断张氏兄弟伸进皇宫之手的原因。
    弘治帝半倚在床上,还在翻看着奏折,何鼎在旁伺候着,一见小太子进来,就急忙上前相迎。
    殿下有劳殿下劝劝皇上,太医说了皇上需要多休养,尽量少耗费心神,可皇上坚持要看完奏章才肯休息。内阁那边昨日送来的奏折尚未批复,今日又多了许多,如此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啊!
    何鼎说完,才惊觉自己居然对着小太子在发牢骚,赶紧弥补道:臣不该妄议朝政,只是担心皇上身体,还望殿下见谅。
    你没错!朱厚照摆摆手,径直走到床前,抢过了弘治帝手里的奏折,是父皇不遵医嘱,错在父皇才对。
    弘治帝不以为忤,反而笑着望向儿子,这可是你自己从朕手里接过去的,不让朕看的话,你来看?
    其实从儿子闯入坤宁宫的那一天开始,弘治帝已经隐隐感觉到有些变化,他身为一国之君,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大才,但这一生能任用贤才,识人之能还是有的。
    更何况这是他一直最关注的儿子,突然之间转了性一般,不再跟着刘瑾和那些小太监们胡闹瞎玩,而是有意无意地弄出不少好东西来,这种变化,他当爹的如果还看不出来,那真是白当爹了。
    好在,儿子仍然是那个儿子,只是多了一些见识和智慧,加上他自幼被养出来的脾气,似乎,比他更适合当这个皇帝。
    既然如此,那么老子累了,就该儿子上了。
    子承父业,天经地义。
    第二十八章
    被自己的亲爹坑,还能怎么办?
    朱厚照想不认命都不行。
    毕竟,若不是他出手断了李广和两个舅舅的谋划,父皇还会像前世那样,继续勤勤恳恳地上朝理政,为边城的兵祸头疼,为受灾的百姓忧心,因贪腐的臣子生气,因枉法的外戚操心
    最终,不仅仅耗干了自己的心神精气,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命数气运。
    而现在排除了外力影响,想要弘治帝活得好好的,就得好生调养,可该他干的活,总不能交给司礼监。
    权力滋生腐败,那些权宦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朱厚照可不想再出个刘瑾第二或是魏忠贤之类的立皇帝九千岁,可不就得自己接下老爹的担子。
    好在他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了,批阅奏折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更何况他经历了无限流世界的考验,能活到如今,精神力已经是原来的千百倍,别说过目不忘,这些奏折一目十行,他都能背下来。
    有超强的记忆力,加上对前世重大事件和几位阁老的了解,朱厚照看奏折的速度,几乎是弘治帝的三倍以上。
    这还是他刻意控制下的结果,毕竟,他现在年纪小,尚未读完书,还是第一次看奏折,能有这个速度,已经是惊世骇俗了。
    好在弘治帝在他开始看奏折的时候,就摒退其他人,只留下何鼎一人在旁伺候笔墨。
    朱厚照很快将奏折分类,那些请安问好没事吹吹捧捧的直接看完丢在一旁,各部各司的人事变更申报都是由内阁先行审阅拟旨之后才报上来,这种经过大臣们商议决定并报送皇帝批红任命的官员,才是正经的升职流程。
    那些直接由皇帝任命,不经内阁审议,跳过六部申报流程的,叫传奉官,李广和张氏兄弟卖的就是这种走后门的官位,只是这种的就算任命下去,也会被清流正统鄙视。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大明顽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作者:辛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辛宸并收藏大明顽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