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百度云(181)
她没明说。穆红裳摇摇头:但是她绕着圈子和祖母说了一大堆话,我猜她其实是想给我保媒。
保媒?顾仪兰一听这话,忍不住怒火直冲脑门,但眼下是在宫里,她还是强压着火气问道:她都说什么了?
好女百家求什么的。穆红裳答道:一开始一直在夸我,祖母没理她,直接让我磕头谢了个恩,然后祖母说了,孙女普普通通,五凤朝阳钗担不起,请她收回。她说她既然赏下,那就肯定是担得起的,然后就直接给祖母赐了坐,像是闲聊似的,夸了一大通魏侯爷的孙子。就是魏三爷的长子,你们应该都见过。
呵谢淑柔直接气笑了:见过!当然见过!魏侯爷的三儿子,不就是皇后娘娘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嘛!宁福公主哪次请客能漏了他们一家?她可真敢张口啊!
魏三爷的长子?顾仪兰也是怒不可遏的模样:那个窝囊废也能配得上我家小妹?她算盘打得倒是精。
没事的。穆红裳赶紧摆了摆手:祖母在,你们还怕我吃亏?当年大哥娶妻的时候,她不是也是这样积极瞎折腾,到头来怎样,还不是白忙一场,还是大哥喜欢谁我们家就聘谁。我才不怕呢,她不会硬压着给我赐婚的,祖母绝对不可能同意她这样做。刚刚当着她的面,祖母就说了,我的亲事她要自己说了算,成祖爷订下的规矩,任何人都不能破。咱们不用跟她置气
嗯。顾仪兰一边帮穆红裳整理了一下腰间的荷包,一边压着火答道:知道了,我们不跟她置气。
那凤钗最后怎么说?谢淑柔问道。
收了。穆红裳答得理直气壮:我都给她磕了个头谢恩,干嘛不收?祖母说了,大大方方戴,皇后既然赏下来了,就别供在家里当宝贝,挺好看的,戴着出门正好。
谢淑柔和顾仪兰一愣,接着忍不住不约而同地笑出声。
穆家这位太夫人,嘴上说不跟皇后娘娘置气,实际上闹起脾气来,比谁都硬气。公主们平日里也都不会戴着五凤朝阳钗出门,这钗子是公主身份的象征,也就是逢庆典或宫宴,公主们才会插上五凤朝阳钗,用来彰显天家之女的身份。
穆老夫人个性强硬,这与皇后娘娘置起气来,也是别具一格。公主们逢大节庆才舍得戴的钗子,她偏让孙女平时戴着四处走,这分明是暗中给魏皇后摆脸子看。
然而魏皇后自己赏下的钗子,自己也不能去挑这个理,难不成她还真能说,那钗子就是赏给安国公府,好让穆家人供起来对她感恩戴德的?
行了,有祖母在,你可真不用我操心。顾仪兰笑着摇摇头。
那是,穆红裳笑着点点头:我说的没错吧?祖母就是咱们家的定海神针。你们不用瞎操心的。谢姐姐,我之前一直想找你说话来着,小谢大人那边是怎么回答的?
不成。谢淑柔直接摇摇头:靠我是不成的。还得另想办法。
那也不能依着你之前的主意。穆红裳立刻答道:不许你去找仪王提要求。
这一回,谢淑柔还没回答,顾仪兰就先拍了拍穆红裳的手:放心,她不会去。我们想其他办法。
你放心我不会轻举妄动。已经有了新目标的谢淑柔,当然不会如之前一样冲动:我倒是觉得,可以拜托蒋叔叔再去找我爹说说。我爹虽然没直接答应帮忙,但他的态度并不强硬,连他自己都承认,蒋叔叔劝他的那些话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了。穆红裳点点头:我回家以后就跟祖母说,再去一趟蒋府。
女孩子们被困在后宅,能力实在是有限。谢淑柔能做到的,也只是竭尽所能提供消息而已。唯一一个行动能力略强的也就是穆红裳了,因此从宫里回来的第二日,穆红裳回报了祖母之后,又和穆凌衣、穆锦衣一起,跑了一趟蒋家。
这回蒋大人倒是没有直接说什么,他直接站起来将一大包文书往怀里一揣,跟着穆家兄妹三人就走了,直接去了穆家。
蒋文斌到了穆家之后,见过了穆老夫人,就直接去了外书房,跟陈先生、孙先生几位一直关在书房里头,不知商议些什么,连饭都是安国公夫人打发人送去书房里的。
一直到月上中天,蒋文斌才离开,紧接着,两日之后,朝中传来消息,兵部孙尚书牵头上了奏疏,要求先从府库调粮入北境,补足北境军需粮草,又提出要求户部调拨一百万库银,紧急采买一万匹战马。
孙尚书同时交上去了兵部盘库的单子,整理出了两百车军械库存,可以立刻调入北境,皇上瞧见了高兴得很,立刻下令户部其他可以暂缓,先赶紧调粮,限期十日之内和兵部的两百车军械一起,押送至北境。
第472章 违法乱纪的官员
兵部一下子整理出两百车的库存军械,而且保存状况良好,直接就可以发往北境,补入军需,这可是孙尚书管理有方,是实实在在的政绩,皇上当然很开心,当场褒奖了孙尚书。
之前皇上曾嘉奖户部,赏了户部何尚书一管毛笔,这次一开心,直接御赐一套文房四宝给孙尚书,直接压过之前何尚书一头。
皇上还金口玉言夸奖孙尚书,说他果然不愧是最有经验的户部尚书,惯会当家,就算是到了兵部,也是一样让人放心。
孙尚书一封奏疏上去,换了这么多好处,面子里子都有了,简直是一本万利,差点就当场乐开了花。
当然了,孙尚书这奏疏上的一句话,私底下其实需要大量工作来支持。库存管理、盘库、点算,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其中功劳最大的,其实还是前后两任库部主事蒋文斌和乔文锦。
蒋文斌和乔文锦都是很有能力又务实的风格,兵部库存,在他们的管理下井井有条,这么多年以来,兵部库存的耗损其实也是非常低的,因为保存妥善,因此军械和军需的状况,维持极为良好。
在蒋文斌和乔文锦手下的低耗损,可不像赵知良当年为了政绩虚报的那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管理到位,才有这样的结果。
兵部军库在蒋文斌的手下其实就已经攒了不少家底,但蒋文斌和赵知良做事的风格截然相反,他任兵部库部主事的那两年,兵部年年报上去的库损一如既往,数字上与往年持平。
当初的周尚书最多也就是看个库单签个字,因此从来都没发现,兵部库损与实数有区别。真若细究起来,蒋文斌这样报差额其实是违律的,但这人正如他的好友谢常静所言,胆子忒大。
他肯做事,也肯担责,这样年年库损差额被他就这样攒下了,也不是为了贪污,而是存在一旁,以应不时之需。
这事儿其实谢常静是知道的,他也知道蒋文斌老鼠一样攒军资,其实是为了给北境留后路。这样违律虚报库单,其实风险很大,但谢常静苦口婆心说过几次,蒋文斌不肯听,他也只好暗暗注意着,以防自己胆大包天的小伙伴,那一日不小心翻了船。
好在谢常静那几年是在御史台任职,但凡有涉及兵部的参奏,他都要调来仔细瞧瞧,不过大约是蒋文斌官位太低,平日里在兵部也是不大显眼,因此他任库部主事那几年竟然平平安安过来了。
蒋文斌升侍郎,谢常静不光高兴,还大大松了口气,他终于不用在帮老鼠搬家一样管军库的朋友做遮掩了。然而谢常静没想到,蒋文斌为了支持北境,是真的胆子大到能包天。
接任蒋文斌做库部主事的是信王亲信乔文锦,这事儿蒋文斌心里有数。但他最开始只将明面上的库单交给了乔文锦,什么话都没说。
乔文锦很有能力,做事自然不含糊,库部主事做得负责,因此没过多久,就发现了兵部库存上的猫腻。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许多没有登记在册的军械和被服。
这一下乔文锦可纳了闷,若说他的前任攒下这些东西,是为了贪污捞钱,那交接之前将东西悄悄运走,库单与库存对得上,谁也挑不出毛病。可偏偏这位做事风格奇特的蒋大人却大大方方地将这些多出来的物资继续堆在兵部大库,这不是等着他发现吗?
这到底是想干嘛?试探?
乔文锦有些拿不准,因此请示过郑瑛之后,乔文锦拿着对不上的库单,去找了蒋文斌,想问问看是不是最后盘库有了疏漏。
蒋文斌看见前后两份库单,一副不急不慌的模样,反而带着几分理直气壮地吩咐乔文锦,多出来的库存不用管,今后小心管库,每年让他看过单子之后,再报库损。
蒋文斌是主管上司,乔文锦当面当然不敢多作质疑,他直接拿着库单回来了,就装作没发现这多出来的库存。
而新任库部主事乔文锦能力并不比蒋文斌差,再加上他知道蒋文斌盯着,因此做事越发勤谨小心,一年下来,库损极低,年底盘库的库单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
乔文锦本来高高兴兴将库单报上去给上司,结果蒋文斌一转头,上报给孙尚书的耗损数目与往年持平,比乔文锦报上去的高出一大截。他还吩咐乔文锦,将多出来的军械另外造册登记,收归库存。
这前后矛盾的行为让乔文锦看不懂,但乔文锦的主子郑瑛却猜出了几分。他知道以后直接吩咐了乔文锦,无论将来蒋文斌吩咐了什么,都让乔文锦照办,若要有事,他来兜着。
信王的发了话,乔文锦也就不再纠结,在此之后,无论蒋文斌吩咐了什么,他都踏踏实实照办,因此几年下来,这俩人合着伙攒下了不少家底,这些东西攒在一起,将兵部几个大库都塞得满满的,恨不得一开门,东西都能流出来。
而这么丰厚的家底,这一次全都被蒋文斌拿了出来,给孙尚书做政绩,为的就是换取他对北境的支持。
孙尚书做了无本买卖,很是开心,自然不介意出来帮助北境说句话,况且他分寸拿捏也是到位,并未提增兵的事,只是提出先补足北境守军的军需粮库,还有紧急采办战马。
兵部尚书开了口,尺度又很合适,因此作为安国公府姻亲的顾大学士没怎么犹豫,直接站出来表示支持,接下来就是谢相,也当场表示同意孙尚书的方案,不过他的态度是,先保证迅速调粮调军需,采买战马可以稍稍延后,也好让户部一样一样办理,不至于压力过大。
顾大学士和谢相都发话了,王大人自然也跟着点了头,但李相却态度明确的反对,他提出眼下夏粮尚未入库,眼下不宜动用府库存量。
六部尚书们看着当朝一品的眼色行事,工部、吏部、刑部尚书都乖巧地表示支持,而礼部尚书则看了沉默的李相一眼,没敢说话。
第473章 曙光
户部尚书何文茂也没有说话,但他脸色有些发青,不过皇上很显然还记得他是个非常会当家的尚书。
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可还牢牢记得,去年年末北境雪灾,户部调钱粮往北境赈灾之后,皇上原本以为这一次大灾够会拉下个巨大的窟窿,至少需得一年半载才能补齐。然而没想到,他看过何文茂在年初交上来的奏疏才发现,在何文茂这个优秀的当家人的管理下,户部赈灾过后,家底居然还很能看得过去。
何文茂的能力很显然不仅仅是让皇上印象深刻,连几位相爷还有顾大学士他们,也都纷纷表示了赞叹,因此今年开春北境又遭遇大旱,还没等安国公那边开口来讨赈灾粮,几位重臣就联合上奏要户部调粮赈灾,稳定北境民心。户部因此在二月底又紧急运往北境一批赈灾粮。
不过此次北境旱灾旷日持久,户部运去赈灾的钱粮很快就不够了,因此安国公才又掏了军粮家底先去赈灾。
过完年何文茂才上过汇报户部情况的奏疏,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当然记得清清楚楚。皇上如此精明,过目的奏疏,自然不会看过算了,他心里也是有一笔清清楚楚的账目的。
皇上大略算了一下,认为户部眼下调集府库存粮,是能够拿出足够的粮草运往北境的。眼下已经是四月,夏收在即,等夏粮一入库,用新粮补足库存,也不过是一两个月的事而已。
况且孙尚书要求的数目,也并未掏空户部的家底,就算是这两个月中,又有需要大批调粮的事发生,户部也不至于双手空空。
其实不仅皇上是这样想的,谢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甚至连李相都是这样想的,户部拿出这批粮,接下来夏粮入库之前的两个月,压力的确是大了些,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太过紧张,因此顾大学士才如此痛快地表示了支持,因此谢相和王大人也才毫不犹豫地也点了头。
至于李相,他这一次其实也不觉得何文茂有太大困难,他表示反对,只是考虑到,这安国公通过孙尚书,将这一步棋下的漂亮,下一步,恐怕还是要提征兵。
而李相是态度明确反对征兵的,安国公一脉掌虎符,北境守军原本就已经规模极大,眼下再提征兵,穆氏一脉的势力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这已经让李相有些不安了。
军将为祸谋反的事,屡屡有之,大周开国皇帝原本就是前朝将军出身,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李相认为,皇上不应任由穆氏如此扩张在军方的影响力。
说到底,虽然李相明确表示反对,但他心里也明白,北境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安国公奏疏中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作为之前主持和谈的负责人,戎狄人的想法,李相是能摸到一些的。虽然安国公在李相心里难脱打着戎狄来犯旗号,趁机扩张势力的嫌疑,但眼下戎狄人的确是有大举来犯的风险,这一点李相同样也是心里有数,
因此李相当朝表示反对,想着何文茂说了几句话,但看到皇上态度坚决,他也没多做坚持。因此本次朝议非常顺利,散朝的时候,皇上已经发了谕旨,命令户部尽快调粮,与兵部的两百车军械一起,由金翎卫调兵护送至北境。
皇上严令十日之内调粮完毕,十五日之内必须出发,这时间就比较紧了,因此户部官员们散了朝就一个个的脚步匆匆,回衙门去了。
只有户部尚书何文茂。他散了朝之后没有第一时间离开,反而脸色铁青地站在崇政殿门口许久。
户部官员正眼巴巴地等着何文茂的政令,然而这一日,户部尚书何文茂似乎挺忙,他散了朝没回衙门,也不知跑哪去了。几位侍郎派人四处寻了一圈,最后在宫门不远处的茶楼找到了何文茂。
户部跑腿的衙吏寻过去的时候,何文茂正和赵知良坐在一处喝茶呢,因为赵知良是兵部侍郎,因此户部衙吏到觉得挺正常,此次户部调粮与兵部调军械分不开,尚书大人大约是有事要问赵侍郎吧?
户部衙吏都找来了,何文茂也没法继续耽搁,他不情不愿地回了户部,下了条命令,说他要亲自去府库盯着调粮,让谢常静留守户部,先核算调集数目,将文书上的工作都做好,等过几日好写成奏疏,上奏圣上。
文书上的工作当然也很重要,因此谢常静点点头没什么异议,他拉了度支主事顾三爷,还有另外两位侍郎和一位主事,在户部闷头忙活。而尚书何文茂,则带着自己亲信的一位侍郎、一位主事,离开去了京畿粮库。
户部这里忙着折腾调粮时,消息已经传到了安国公府,穆老夫人松了半口气。至少能先补些粮食和军械入北境,总比两手空空,什么都讨不到要强多了。
还幸亏蒋侍郎有远见,早早就防备着这一日。孙先生来见后宅夫人们时,是这样说的:自打几年前,蒋侍郎作为钦差去过一趟北境之后,他就一直未雨绸缪,为咱们北境打算。他任库部主事的那几年,表面上不显山不漏水,实际上真是为咱们北境做了不少事。
孙先生将蒋文斌偷偷藏军械的事毫无隐瞒,全部都告诉了穆老夫人,还有穆氏夫人们,老夫人听过之后长叹一口气:可真是难为他了。这么些年,就这样瞒过来了,这一个不小心,可是要掉脑袋的。
恋耽美
保媒?顾仪兰一听这话,忍不住怒火直冲脑门,但眼下是在宫里,她还是强压着火气问道:她都说什么了?
好女百家求什么的。穆红裳答道:一开始一直在夸我,祖母没理她,直接让我磕头谢了个恩,然后祖母说了,孙女普普通通,五凤朝阳钗担不起,请她收回。她说她既然赏下,那就肯定是担得起的,然后就直接给祖母赐了坐,像是闲聊似的,夸了一大通魏侯爷的孙子。就是魏三爷的长子,你们应该都见过。
呵谢淑柔直接气笑了:见过!当然见过!魏侯爷的三儿子,不就是皇后娘娘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嘛!宁福公主哪次请客能漏了他们一家?她可真敢张口啊!
魏三爷的长子?顾仪兰也是怒不可遏的模样:那个窝囊废也能配得上我家小妹?她算盘打得倒是精。
没事的。穆红裳赶紧摆了摆手:祖母在,你们还怕我吃亏?当年大哥娶妻的时候,她不是也是这样积极瞎折腾,到头来怎样,还不是白忙一场,还是大哥喜欢谁我们家就聘谁。我才不怕呢,她不会硬压着给我赐婚的,祖母绝对不可能同意她这样做。刚刚当着她的面,祖母就说了,我的亲事她要自己说了算,成祖爷订下的规矩,任何人都不能破。咱们不用跟她置气
嗯。顾仪兰一边帮穆红裳整理了一下腰间的荷包,一边压着火答道:知道了,我们不跟她置气。
那凤钗最后怎么说?谢淑柔问道。
收了。穆红裳答得理直气壮:我都给她磕了个头谢恩,干嘛不收?祖母说了,大大方方戴,皇后既然赏下来了,就别供在家里当宝贝,挺好看的,戴着出门正好。
谢淑柔和顾仪兰一愣,接着忍不住不约而同地笑出声。
穆家这位太夫人,嘴上说不跟皇后娘娘置气,实际上闹起脾气来,比谁都硬气。公主们平日里也都不会戴着五凤朝阳钗出门,这钗子是公主身份的象征,也就是逢庆典或宫宴,公主们才会插上五凤朝阳钗,用来彰显天家之女的身份。
穆老夫人个性强硬,这与皇后娘娘置起气来,也是别具一格。公主们逢大节庆才舍得戴的钗子,她偏让孙女平时戴着四处走,这分明是暗中给魏皇后摆脸子看。
然而魏皇后自己赏下的钗子,自己也不能去挑这个理,难不成她还真能说,那钗子就是赏给安国公府,好让穆家人供起来对她感恩戴德的?
行了,有祖母在,你可真不用我操心。顾仪兰笑着摇摇头。
那是,穆红裳笑着点点头:我说的没错吧?祖母就是咱们家的定海神针。你们不用瞎操心的。谢姐姐,我之前一直想找你说话来着,小谢大人那边是怎么回答的?
不成。谢淑柔直接摇摇头:靠我是不成的。还得另想办法。
那也不能依着你之前的主意。穆红裳立刻答道:不许你去找仪王提要求。
这一回,谢淑柔还没回答,顾仪兰就先拍了拍穆红裳的手:放心,她不会去。我们想其他办法。
你放心我不会轻举妄动。已经有了新目标的谢淑柔,当然不会如之前一样冲动:我倒是觉得,可以拜托蒋叔叔再去找我爹说说。我爹虽然没直接答应帮忙,但他的态度并不强硬,连他自己都承认,蒋叔叔劝他的那些话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了。穆红裳点点头:我回家以后就跟祖母说,再去一趟蒋府。
女孩子们被困在后宅,能力实在是有限。谢淑柔能做到的,也只是竭尽所能提供消息而已。唯一一个行动能力略强的也就是穆红裳了,因此从宫里回来的第二日,穆红裳回报了祖母之后,又和穆凌衣、穆锦衣一起,跑了一趟蒋家。
这回蒋大人倒是没有直接说什么,他直接站起来将一大包文书往怀里一揣,跟着穆家兄妹三人就走了,直接去了穆家。
蒋文斌到了穆家之后,见过了穆老夫人,就直接去了外书房,跟陈先生、孙先生几位一直关在书房里头,不知商议些什么,连饭都是安国公夫人打发人送去书房里的。
一直到月上中天,蒋文斌才离开,紧接着,两日之后,朝中传来消息,兵部孙尚书牵头上了奏疏,要求先从府库调粮入北境,补足北境军需粮草,又提出要求户部调拨一百万库银,紧急采买一万匹战马。
孙尚书同时交上去了兵部盘库的单子,整理出了两百车军械库存,可以立刻调入北境,皇上瞧见了高兴得很,立刻下令户部其他可以暂缓,先赶紧调粮,限期十日之内和兵部的两百车军械一起,押送至北境。
第472章 违法乱纪的官员
兵部一下子整理出两百车的库存军械,而且保存状况良好,直接就可以发往北境,补入军需,这可是孙尚书管理有方,是实实在在的政绩,皇上当然很开心,当场褒奖了孙尚书。
之前皇上曾嘉奖户部,赏了户部何尚书一管毛笔,这次一开心,直接御赐一套文房四宝给孙尚书,直接压过之前何尚书一头。
皇上还金口玉言夸奖孙尚书,说他果然不愧是最有经验的户部尚书,惯会当家,就算是到了兵部,也是一样让人放心。
孙尚书一封奏疏上去,换了这么多好处,面子里子都有了,简直是一本万利,差点就当场乐开了花。
当然了,孙尚书这奏疏上的一句话,私底下其实需要大量工作来支持。库存管理、盘库、点算,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其中功劳最大的,其实还是前后两任库部主事蒋文斌和乔文锦。
蒋文斌和乔文锦都是很有能力又务实的风格,兵部库存,在他们的管理下井井有条,这么多年以来,兵部库存的耗损其实也是非常低的,因为保存妥善,因此军械和军需的状况,维持极为良好。
在蒋文斌和乔文锦手下的低耗损,可不像赵知良当年为了政绩虚报的那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管理到位,才有这样的结果。
兵部军库在蒋文斌的手下其实就已经攒了不少家底,但蒋文斌和赵知良做事的风格截然相反,他任兵部库部主事的那两年,兵部年年报上去的库损一如既往,数字上与往年持平。
当初的周尚书最多也就是看个库单签个字,因此从来都没发现,兵部库损与实数有区别。真若细究起来,蒋文斌这样报差额其实是违律的,但这人正如他的好友谢常静所言,胆子忒大。
他肯做事,也肯担责,这样年年库损差额被他就这样攒下了,也不是为了贪污,而是存在一旁,以应不时之需。
这事儿其实谢常静是知道的,他也知道蒋文斌老鼠一样攒军资,其实是为了给北境留后路。这样违律虚报库单,其实风险很大,但谢常静苦口婆心说过几次,蒋文斌不肯听,他也只好暗暗注意着,以防自己胆大包天的小伙伴,那一日不小心翻了船。
好在谢常静那几年是在御史台任职,但凡有涉及兵部的参奏,他都要调来仔细瞧瞧,不过大约是蒋文斌官位太低,平日里在兵部也是不大显眼,因此他任库部主事那几年竟然平平安安过来了。
蒋文斌升侍郎,谢常静不光高兴,还大大松了口气,他终于不用在帮老鼠搬家一样管军库的朋友做遮掩了。然而谢常静没想到,蒋文斌为了支持北境,是真的胆子大到能包天。
接任蒋文斌做库部主事的是信王亲信乔文锦,这事儿蒋文斌心里有数。但他最开始只将明面上的库单交给了乔文锦,什么话都没说。
乔文锦很有能力,做事自然不含糊,库部主事做得负责,因此没过多久,就发现了兵部库存上的猫腻。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许多没有登记在册的军械和被服。
这一下乔文锦可纳了闷,若说他的前任攒下这些东西,是为了贪污捞钱,那交接之前将东西悄悄运走,库单与库存对得上,谁也挑不出毛病。可偏偏这位做事风格奇特的蒋大人却大大方方地将这些多出来的物资继续堆在兵部大库,这不是等着他发现吗?
这到底是想干嘛?试探?
乔文锦有些拿不准,因此请示过郑瑛之后,乔文锦拿着对不上的库单,去找了蒋文斌,想问问看是不是最后盘库有了疏漏。
蒋文斌看见前后两份库单,一副不急不慌的模样,反而带着几分理直气壮地吩咐乔文锦,多出来的库存不用管,今后小心管库,每年让他看过单子之后,再报库损。
蒋文斌是主管上司,乔文锦当面当然不敢多作质疑,他直接拿着库单回来了,就装作没发现这多出来的库存。
而新任库部主事乔文锦能力并不比蒋文斌差,再加上他知道蒋文斌盯着,因此做事越发勤谨小心,一年下来,库损极低,年底盘库的库单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
乔文锦本来高高兴兴将库单报上去给上司,结果蒋文斌一转头,上报给孙尚书的耗损数目与往年持平,比乔文锦报上去的高出一大截。他还吩咐乔文锦,将多出来的军械另外造册登记,收归库存。
这前后矛盾的行为让乔文锦看不懂,但乔文锦的主子郑瑛却猜出了几分。他知道以后直接吩咐了乔文锦,无论将来蒋文斌吩咐了什么,都让乔文锦照办,若要有事,他来兜着。
信王的发了话,乔文锦也就不再纠结,在此之后,无论蒋文斌吩咐了什么,他都踏踏实实照办,因此几年下来,这俩人合着伙攒下了不少家底,这些东西攒在一起,将兵部几个大库都塞得满满的,恨不得一开门,东西都能流出来。
而这么丰厚的家底,这一次全都被蒋文斌拿了出来,给孙尚书做政绩,为的就是换取他对北境的支持。
孙尚书做了无本买卖,很是开心,自然不介意出来帮助北境说句话,况且他分寸拿捏也是到位,并未提增兵的事,只是提出先补足北境守军的军需粮库,还有紧急采办战马。
兵部尚书开了口,尺度又很合适,因此作为安国公府姻亲的顾大学士没怎么犹豫,直接站出来表示支持,接下来就是谢相,也当场表示同意孙尚书的方案,不过他的态度是,先保证迅速调粮调军需,采买战马可以稍稍延后,也好让户部一样一样办理,不至于压力过大。
顾大学士和谢相都发话了,王大人自然也跟着点了头,但李相却态度明确的反对,他提出眼下夏粮尚未入库,眼下不宜动用府库存量。
六部尚书们看着当朝一品的眼色行事,工部、吏部、刑部尚书都乖巧地表示支持,而礼部尚书则看了沉默的李相一眼,没敢说话。
第473章 曙光
户部尚书何文茂也没有说话,但他脸色有些发青,不过皇上很显然还记得他是个非常会当家的尚书。
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可还牢牢记得,去年年末北境雪灾,户部调钱粮往北境赈灾之后,皇上原本以为这一次大灾够会拉下个巨大的窟窿,至少需得一年半载才能补齐。然而没想到,他看过何文茂在年初交上来的奏疏才发现,在何文茂这个优秀的当家人的管理下,户部赈灾过后,家底居然还很能看得过去。
何文茂的能力很显然不仅仅是让皇上印象深刻,连几位相爷还有顾大学士他们,也都纷纷表示了赞叹,因此今年开春北境又遭遇大旱,还没等安国公那边开口来讨赈灾粮,几位重臣就联合上奏要户部调粮赈灾,稳定北境民心。户部因此在二月底又紧急运往北境一批赈灾粮。
不过此次北境旱灾旷日持久,户部运去赈灾的钱粮很快就不够了,因此安国公才又掏了军粮家底先去赈灾。
过完年何文茂才上过汇报户部情况的奏疏,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当然记得清清楚楚。皇上如此精明,过目的奏疏,自然不会看过算了,他心里也是有一笔清清楚楚的账目的。
皇上大略算了一下,认为户部眼下调集府库存粮,是能够拿出足够的粮草运往北境的。眼下已经是四月,夏收在即,等夏粮一入库,用新粮补足库存,也不过是一两个月的事而已。
况且孙尚书要求的数目,也并未掏空户部的家底,就算是这两个月中,又有需要大批调粮的事发生,户部也不至于双手空空。
其实不仅皇上是这样想的,谢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甚至连李相都是这样想的,户部拿出这批粮,接下来夏粮入库之前的两个月,压力的确是大了些,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太过紧张,因此顾大学士才如此痛快地表示了支持,因此谢相和王大人也才毫不犹豫地也点了头。
至于李相,他这一次其实也不觉得何文茂有太大困难,他表示反对,只是考虑到,这安国公通过孙尚书,将这一步棋下的漂亮,下一步,恐怕还是要提征兵。
而李相是态度明确反对征兵的,安国公一脉掌虎符,北境守军原本就已经规模极大,眼下再提征兵,穆氏一脉的势力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这已经让李相有些不安了。
军将为祸谋反的事,屡屡有之,大周开国皇帝原本就是前朝将军出身,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李相认为,皇上不应任由穆氏如此扩张在军方的影响力。
说到底,虽然李相明确表示反对,但他心里也明白,北境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安国公奏疏中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作为之前主持和谈的负责人,戎狄人的想法,李相是能摸到一些的。虽然安国公在李相心里难脱打着戎狄来犯旗号,趁机扩张势力的嫌疑,但眼下戎狄人的确是有大举来犯的风险,这一点李相同样也是心里有数,
因此李相当朝表示反对,想着何文茂说了几句话,但看到皇上态度坚决,他也没多做坚持。因此本次朝议非常顺利,散朝的时候,皇上已经发了谕旨,命令户部尽快调粮,与兵部的两百车军械一起,由金翎卫调兵护送至北境。
皇上严令十日之内调粮完毕,十五日之内必须出发,这时间就比较紧了,因此户部官员们散了朝就一个个的脚步匆匆,回衙门去了。
只有户部尚书何文茂。他散了朝之后没有第一时间离开,反而脸色铁青地站在崇政殿门口许久。
户部官员正眼巴巴地等着何文茂的政令,然而这一日,户部尚书何文茂似乎挺忙,他散了朝没回衙门,也不知跑哪去了。几位侍郎派人四处寻了一圈,最后在宫门不远处的茶楼找到了何文茂。
户部跑腿的衙吏寻过去的时候,何文茂正和赵知良坐在一处喝茶呢,因为赵知良是兵部侍郎,因此户部衙吏到觉得挺正常,此次户部调粮与兵部调军械分不开,尚书大人大约是有事要问赵侍郎吧?
户部衙吏都找来了,何文茂也没法继续耽搁,他不情不愿地回了户部,下了条命令,说他要亲自去府库盯着调粮,让谢常静留守户部,先核算调集数目,将文书上的工作都做好,等过几日好写成奏疏,上奏圣上。
文书上的工作当然也很重要,因此谢常静点点头没什么异议,他拉了度支主事顾三爷,还有另外两位侍郎和一位主事,在户部闷头忙活。而尚书何文茂,则带着自己亲信的一位侍郎、一位主事,离开去了京畿粮库。
户部这里忙着折腾调粮时,消息已经传到了安国公府,穆老夫人松了半口气。至少能先补些粮食和军械入北境,总比两手空空,什么都讨不到要强多了。
还幸亏蒋侍郎有远见,早早就防备着这一日。孙先生来见后宅夫人们时,是这样说的:自打几年前,蒋侍郎作为钦差去过一趟北境之后,他就一直未雨绸缪,为咱们北境打算。他任库部主事的那几年,表面上不显山不漏水,实际上真是为咱们北境做了不少事。
孙先生将蒋文斌偷偷藏军械的事毫无隐瞒,全部都告诉了穆老夫人,还有穆氏夫人们,老夫人听过之后长叹一口气:可真是难为他了。这么些年,就这样瞒过来了,这一个不小心,可是要掉脑袋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