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嬷嬷,阮府究竟出了什么事儿?安韶华问。
谁知菱嬷嬷竟愣了一下,言辞间颇有些闪躲回爷的话,这个阮府的事儿,大约大约是阮老爷私自纳妾。
安韶华点了点头,说还是让欢喜跟你们走一趟吧。说完,也不待菱嬷嬷说什么,转身便走了。
一进刑部,高信立就黏黏糊糊地靠上来,拱着手一口一个小叔父大喜,给小叔父道喜了。安韶华少不得跟他逗趣贫嘴来往了几个回合。
这高信立不是别人,正是那朝霞公主改嫁的鸿胪寺卿高书永的长子嫡孙。按辈分叫大嫂舞阳郡主为姑姑,依理称安韶华一声姻叔父,如今调笑起来叫一声小叔父也不为过,何况此人比安韶华大一岁,虽生长在那样极严苛的家里,谁知却养成个最爱闹不过的性子。
这满平安京的大小事,没他不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打听来的。两人人前调笑,走进安韶华平日里处理公务的房间,高信立就变了个八卦脸唯清,唯清,让我猜猜,你可是为了阮家的事烦心?
阮家什么事?安韶华不动声色。
不是阮家,难道是景阳侯府的事儿?
来来来,都说来听听。这个小狐狸,安韶华笃定,如果再装模作样下去,高信立能吊着他的胃口到头儿。
看安韶华想听,高信立马上换上一副大爷样来,上茶!
安韶华随手倒了杯水,啪的一声墩在高信立面前。高信立咂了咂嘴等贵府老太君寿宴,顾二公子会不会登台娱亲?
会!
哪天?
等你来了,我去跟他说。
好嘞~这一声吆喝,听得懂的人会发现,跟那八仙楼的小二是一个调儿的,要是再加一句,擎好吧您呐,那就更到位了。这高信立眼睛一亮再来两坛醉仙酿!
你别总问我要醉仙酿,你想吃自己差人排队买去!这醉仙酿是八仙居自己酿的酒,年成不同,时多时少。多的时候每日限供,少的时候千金难求。今年安韶华不好这口儿,确实不知道如今这酒好不好买到。
切!高信立牙尖发出一声轻响,还是凑了上来。你想先听哪个?
听说你家老太君寿宴的堂会,请了玉堂春?高信立略思忖了一下,便开了口。
这景阳侯府庄子上的命案一出,京兆府尹很快就派人分两路,一路去了京郊的庄子上,一路去了景阳侯府。
在那庄子上,发现了一个本不应该在那里的人,小玉楼。
说到这里,高信立跟安韶华交换了一个眼神。高信立凑近了,压低了嗓子继续说。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景阳侯府这个案子,已经定案了。
这么快?安韶华佯装惊讶。
必须快。高信立心满意足。
怎么讲?
话要从约么十年前说起。当时景阳侯世子刚成婚半年,后院就闹出了包戏子的事儿,而且还闹出了人命。这死的人叫石玉红,当时刚刚十五,按照当时的卷宗
高信立蘸着水,在桌子上写了一尸两命毒五个字。跟安韶华对了下眼神,用手擦了字继续说。当时啊,那石玉红是正当红的石家班的台柱子。石家班你也许没听过,石不言你该听过吧(详见十八章)。
安韶华略一思索石不言的外甥女?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破费了。
里拉扔了1个地雷
晨夕扔了1个地雷
在古代做寿宴唱堂会,往往不是一天,而是少则三五天,多了么,根据记载,清末民初,直至北平沦陷前,王府与小康之家的喜庆堂会多是请不同规模的影戏班演唱,排场大的有全本戏,演出月余。
所以我这里折中了一下,大祐的堂会关于时长的习俗就当是十来天好了。(反正跟案子无关,不会细写)。高信立为了保证自己能听到顾二公子的唱段,所以要向安韶华确定时间。
高信立跟安韶华这几个回合的对话,就是安韶华想打听一些事情,高信立提条件
我要听顾二公子唱戏。
行,你啥时候来我让他啥时候唱。
我还要八仙楼的酒
拉倒吧你!要啥自行车?
以上_(:зゝ)_
第23章 玉红
对,当年的死者石玉红,正是那石不言的外甥女。死的时候年龄不大,十五,虽说也是一个红角儿,不过说白了,那案子也就是一个戏子的事儿,唯一能被拿出来说事儿的就是一尸两命了。
其实那事儿都能猜得出来,你想啊,景阳侯世子是什么人,永安京第一纨绔。这个名头,花心还在其次,关键是眼光不错,手腕更高。石玉红一个黄毛丫头被他看上了,那是指定没的跑。
景阳侯世子夫人出自郑家,五姓七望的郑家。
这郑家的儿郎做官的不多,做学问的清流大儒不少。满大祐看看,数得上名的书院,哪家都有郑氏子弟讲学,实打实的桃李满天下。朝堂上无论是科举出来的,还是蒙荫举荐的,都跟郑家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情。郑家的女儿更是各个都嫁的好。说起郑家的姻亲关系网,那可是五姓七望里的老大。这郑氏家主的嫡女可是今上的继后。
高信立说到这里,又开始挤眉弄眼。安韶华就配合了一下是啊,放到一般人家,这景阳侯世子夫人,还要叫安韶华向皇城方向一抱拳,跟高信立对了个眼色,继续说一声姑丈呢。
高信立小声说,那你知不知道那景阳侯世子夫人还有一个姑丈?见安韶华确实不知道,高信立一副看傻子的表情就是如今的京兆府尹齐大人啊。
说起这京兆府尹齐大人,当年的案子也有参与。本来不是个大案子,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世子和世子夫人二人正新婚,本来应该是蜜里调油的时候,可这世子本性难移,这世子夫人又是个心高气傲的。当时继后刚刚立后不久,郑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世子夫人毕竟年轻,没经过事儿,自以为有了倚仗,没了分寸不说,还不管不顾地把事儿闹大了。
景阳侯世子夫人一听说石玉红有孕这事儿,二话不说就下手了,一碗药下去,石玉红母子俩都升了天。再一细查,下令灌药的,是世子夫人。可那熬药的,是世子收了房却没放进院子里的一个灶上的丫鬟。一听说这世子连灶上的丫鬟都碰过,这世子夫人更受不了了,大闹了一通就回了娘家。
当时你在宫里当伴读,许是听的少。满城风雨这个词儿都嫌阵仗小了,当时上到高门大户,下到贩夫走卒,都仰着脖子看这景阳侯府的笑话。
那故事传的,啧啧,你想想,高信立说着,伸出手掰起了手指头:勋贵、世家、穷人,纨绔、闺秀、戏子,怀孕、落胎、下毒,贱娘、贵子、人命,郎情妾意,道义礼法,红颜薄命,恩怨情仇,这天桥底下说书的常用的桥段这一个案子可是全有了,人们能不爱传么?满平安京都拿景阳侯府这事儿下饭呢。
那是八年,还是九年前啊,总之案发那年,如今的京兆府尹齐大人当年还不是府尹,却是那案子的主审,这背后不能说没有郑家的手笔。
毕竟那石玉红只是贱籍,而且无媒无聘,景阳侯世子夫人一口咬定不认识石玉红,只说是石玉红心怀叵测不知怎么混进府里的。这景阳侯世子也不敢说自己是私纳贱妾,毕竟得给郑家一个脸面不是。
这石玉红妾身不明,有了身子也就成了婚前失贞的铁证,死了也白死。只能讹住一点,人是死在景阳侯府的。最终也就打杀了那个熬药的丫鬟,再赔了点钱了事。那石不言说的好听点是个红角儿,说白了也就是一戏子。活活气死了自己,到头啥也做不了。
案子定了,该杀的杀,该罚的罚。本来应该尘埃落定,可是这景阳侯世子夫人还在郑家住着,日日里隔空叫嚣,让景阳侯世子清空后院才肯回去。
这她真这样说?安韶华觉得世子夫人这样说很不明智。不论怎样曲折的前因,这话说出来,一个妒妇的名头就跑不了了,而且还有可能带累郑家其余还未出嫁的女儿。细想又觉得郑家的家教,世子夫人不应该会说出这样的话。大约是市井流言添油加醋吧。
有关这事儿的传言啊,一天一个新花样,不知是真是假。我那时候也不大,忘了是在哪家的茶会上,一群女眷神神秘秘的聚在一起,小声说,这景阳侯世子夫人最后请动了皇后娘娘,求得了一个药方,凡是进了景阳侯世子后院的那些个妾啊通房啊,全都一人一碗。再无子嗣,永绝后患。
想到如今景阳侯世子后院,那么多女人,只有孤零零两嫡两庶四个女儿,安韶华忽觉心惊,看向高信立。
高信立咂了咂嘴,谁知道真假呢!传言不可信,只看事实就行了。事实就是,八年还是九年前,石玉红,也就是小玉楼他们的大师姐,被景阳侯世子夫人赏了一碗落胎药,死在了景阳侯世子的后院里。
如今这个景阳侯府的案子,定案的案卷里就写着,这小玉楼为了给石玉红报仇,勾引了这景阳侯世子,想要进景阳侯府的后院,向世子夫人下手。可没等她有这个机会,景阳侯世子就厌了她。她没办法,只能向世子的子嗣下手了。你也知道,这景阳侯府如今后继无人呢。
这这安韶华听了,觉得不止牵强,而且荒唐。我可是听说,这小玉楼自己也折在这上面了。
是啊,所以这案发过程啊,可是精彩纷呈呢!
就说年前,这玉堂春祭天地祖宗的日子,因为小玉楼跟了那景阳侯世子,这一枝春愣是没让小玉楼进门儿。整个祭祖的礼啊,都是那一枝春跟段锦堂带着一帮子师弟师妹还有小徒弟做下来的。那小玉楼在那宅子门口,跪了一天一夜,最后段锦堂出来开了门,说年后咱们玉堂春还有两三个堂会,等唱完,四月要下扬州。一辈子都不会再跟永安京有任何牵扯。你自己打主意。总之约摸这么一段话吧。
据说啊,这是暗语,意思是你赶紧下手,咱们要跑了。
啥?安韶华还有半句话急急地刹住了,这也能扯得过去?
这有啥。高信立翻了安韶华一眼。一口闷了那杯水,又把杯子推到安韶华面前再倒上。趁安韶华倒水的空档,高信立把门大开了,往外看了一眼,说你等着吧,这结案卷宗一会儿就该来了
案宗还没到,你倒门儿清了?
我那二弟不就在京兆府么。不瞒你,上面的意思是让这个案子把玉堂春全拉进去。案发当晚就都进去了。昨晚我弟弟回来说,那段锦堂打死都不认,不过没关系,别人认了的不少。他啊,抵赖不了。
安韶华听出了不对,深深看了高信立一眼。
高信立摊了摊手不过几个戏子舞娘而已,搁平日里关上门打杀了连个响儿都不会有,只是这事儿弄得有些大了,整的景阳侯府下不来台不说,郑家也有些火大。这世子夫人一进佛堂,连皇后娘娘都惊动了。约摸是十年前的事儿让景阳侯府连带郑家都丢了回丑,这次是无论如何都得把这两家摘出来的。
看安韶华满脸不赞同,高信立在安韶华看不到的地方两眼放光继续说。这个案子啊,别的不说,小玉楼带着贼人打上那京郊庄子的事儿可是人证物证俱全的。不过两方口供有些出入,润色这口供花了些时间。
哦?什么出入?安韶华果然很在意。
高信立也无意吊着他的胃口,看了眼门外,就继续说了起来。
二月十九那天,这小玉楼打听到这怀孕的外室养胎的地方,花银子雇了人找去了庄子上。这段倒没什么,小玉楼非说是伺候她的那个婆子在出去买菜的时候听说的,可那个婆子却咬死了不知道这事儿。这段儿倒没那么重要,毕竟没特意压住过消息,总之那景阳侯世子在京郊养了个外室的事儿,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呗。
可是接下来的事儿,就有些出入。
小玉楼一口咬定,是花了一两二钱银子雇了一个马车,毕竟是去找那外室,为了撑门面特意雇了个大一些的,排场一些的。车上带一个车夫,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略有些益州口音。小玉楼自己带了俩丫鬟,都是景阳侯世子给她买的,大的十四,小的十三。案发后小的被发现死在那个庄子上,身上的衣裳银钱都完好。大的等会儿再说。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到了门口,就看到门虚掩着,敲门很久不见人开门。等她推开门,才看到门口有血。那车夫大喊了一声连滚带爬地驾车跑了,没管她。这小玉楼也吓坏了,谁知那车夫惊扰了贼人,她被贼人抓了进去,然后就那样了。
哪样啊?
你不知道啊?
我知道什么啊?
那小玉楼,腿断了,还让人给糟蹋了。她说是抓住她的贼人欲行不轨,她爬上阁楼拼死跳出去,没想到断了腿也没能保住清白。
他们这厢正说着,外面传来嘈杂的人声。高信立站起来,直接从条凳上蹿过去了,一边疾走一边说案宗到了,你要是抢不着,落到别人手里,你信不信最多两刻钟就能复审完报到大理寺?
安韶华闻言紧紧跟上。这高信立不光说话快,走路更快。安韶华紧赶慢赶,到那儿的时候高信立正跟在刑部司员外郎裴大人身后,伸手接卷宗呢。安韶华走上前去,裴大人转身正要走,看了一眼安韶华,说诶?唯清?今日就来当值了?你来了正好,看看这个案宗。没问题的话尽快批了给大理寺跟督察院送去。我这还有事。
作者有话要说:
我要是这样结案,会不会被打?
第24章 惯偷
裴大人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走了。留下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京兆府来送案宗的是两个生面孔的小伙子,互相寒暄了几句,就各自散了。
拿到案宗,高信立就像个普通的书令(官职,比安韶华低一级)一样,捧着案宗撤后一步走在安韶华身侧,在别人不注意处絮絮叨叨。
那小玉楼不是说她花了一两二钱银子雇了一个车夫么。据她自己说,那价钱是当天上午已经商量好的。
小玉楼起先去了一家车行,马车倒是不少,可便宜的看不上,看上的不便宜。最终挑中了一辆外面看着光鲜,里头挺破旧的,人家要一两五钱。小玉楼出来之后,有个车夫跟上她说,自己有车可以便宜租给她,看了车,倒是比那个一两五钱的还要气派些,那马是纯黑色,右后蹄有撮白毛。小玉楼记得那马,却并不记得那个车夫长什么样子,只说似乎头发全白,乱糟糟的挡着脸,唯唯诺诺不怎么抬头。小玉楼还特意说,让这个车夫拾掇拾掇再出车。
两人最终约定了一两二钱。因为是已经商量好的价格,她回去之后让丫环找了一个普通荷包,装好了一两二钱碎银。一共八块,最大的一块约摸三钱,二钱的两块,一钱的五块。下午那个车夫驾车来接她的时候,要她先付钱,她还特意看了一眼,水粉色,没绣花,没标志,样子也不花俏,就是个富人用来装碎银打赏用的平常荷包,也不值什么钱,小玉楼就连荷包带银子一起给了那车夫。
恋耽美
谁知菱嬷嬷竟愣了一下,言辞间颇有些闪躲回爷的话,这个阮府的事儿,大约大约是阮老爷私自纳妾。
安韶华点了点头,说还是让欢喜跟你们走一趟吧。说完,也不待菱嬷嬷说什么,转身便走了。
一进刑部,高信立就黏黏糊糊地靠上来,拱着手一口一个小叔父大喜,给小叔父道喜了。安韶华少不得跟他逗趣贫嘴来往了几个回合。
这高信立不是别人,正是那朝霞公主改嫁的鸿胪寺卿高书永的长子嫡孙。按辈分叫大嫂舞阳郡主为姑姑,依理称安韶华一声姻叔父,如今调笑起来叫一声小叔父也不为过,何况此人比安韶华大一岁,虽生长在那样极严苛的家里,谁知却养成个最爱闹不过的性子。
这满平安京的大小事,没他不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打听来的。两人人前调笑,走进安韶华平日里处理公务的房间,高信立就变了个八卦脸唯清,唯清,让我猜猜,你可是为了阮家的事烦心?
阮家什么事?安韶华不动声色。
不是阮家,难道是景阳侯府的事儿?
来来来,都说来听听。这个小狐狸,安韶华笃定,如果再装模作样下去,高信立能吊着他的胃口到头儿。
看安韶华想听,高信立马上换上一副大爷样来,上茶!
安韶华随手倒了杯水,啪的一声墩在高信立面前。高信立咂了咂嘴等贵府老太君寿宴,顾二公子会不会登台娱亲?
会!
哪天?
等你来了,我去跟他说。
好嘞~这一声吆喝,听得懂的人会发现,跟那八仙楼的小二是一个调儿的,要是再加一句,擎好吧您呐,那就更到位了。这高信立眼睛一亮再来两坛醉仙酿!
你别总问我要醉仙酿,你想吃自己差人排队买去!这醉仙酿是八仙居自己酿的酒,年成不同,时多时少。多的时候每日限供,少的时候千金难求。今年安韶华不好这口儿,确实不知道如今这酒好不好买到。
切!高信立牙尖发出一声轻响,还是凑了上来。你想先听哪个?
听说你家老太君寿宴的堂会,请了玉堂春?高信立略思忖了一下,便开了口。
这景阳侯府庄子上的命案一出,京兆府尹很快就派人分两路,一路去了京郊的庄子上,一路去了景阳侯府。
在那庄子上,发现了一个本不应该在那里的人,小玉楼。
说到这里,高信立跟安韶华交换了一个眼神。高信立凑近了,压低了嗓子继续说。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景阳侯府这个案子,已经定案了。
这么快?安韶华佯装惊讶。
必须快。高信立心满意足。
怎么讲?
话要从约么十年前说起。当时景阳侯世子刚成婚半年,后院就闹出了包戏子的事儿,而且还闹出了人命。这死的人叫石玉红,当时刚刚十五,按照当时的卷宗
高信立蘸着水,在桌子上写了一尸两命毒五个字。跟安韶华对了下眼神,用手擦了字继续说。当时啊,那石玉红是正当红的石家班的台柱子。石家班你也许没听过,石不言你该听过吧(详见十八章)。
安韶华略一思索石不言的外甥女?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破费了。
里拉扔了1个地雷
晨夕扔了1个地雷
在古代做寿宴唱堂会,往往不是一天,而是少则三五天,多了么,根据记载,清末民初,直至北平沦陷前,王府与小康之家的喜庆堂会多是请不同规模的影戏班演唱,排场大的有全本戏,演出月余。
所以我这里折中了一下,大祐的堂会关于时长的习俗就当是十来天好了。(反正跟案子无关,不会细写)。高信立为了保证自己能听到顾二公子的唱段,所以要向安韶华确定时间。
高信立跟安韶华这几个回合的对话,就是安韶华想打听一些事情,高信立提条件
我要听顾二公子唱戏。
行,你啥时候来我让他啥时候唱。
我还要八仙楼的酒
拉倒吧你!要啥自行车?
以上_(:зゝ)_
第23章 玉红
对,当年的死者石玉红,正是那石不言的外甥女。死的时候年龄不大,十五,虽说也是一个红角儿,不过说白了,那案子也就是一个戏子的事儿,唯一能被拿出来说事儿的就是一尸两命了。
其实那事儿都能猜得出来,你想啊,景阳侯世子是什么人,永安京第一纨绔。这个名头,花心还在其次,关键是眼光不错,手腕更高。石玉红一个黄毛丫头被他看上了,那是指定没的跑。
景阳侯世子夫人出自郑家,五姓七望的郑家。
这郑家的儿郎做官的不多,做学问的清流大儒不少。满大祐看看,数得上名的书院,哪家都有郑氏子弟讲学,实打实的桃李满天下。朝堂上无论是科举出来的,还是蒙荫举荐的,都跟郑家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情。郑家的女儿更是各个都嫁的好。说起郑家的姻亲关系网,那可是五姓七望里的老大。这郑氏家主的嫡女可是今上的继后。
高信立说到这里,又开始挤眉弄眼。安韶华就配合了一下是啊,放到一般人家,这景阳侯世子夫人,还要叫安韶华向皇城方向一抱拳,跟高信立对了个眼色,继续说一声姑丈呢。
高信立小声说,那你知不知道那景阳侯世子夫人还有一个姑丈?见安韶华确实不知道,高信立一副看傻子的表情就是如今的京兆府尹齐大人啊。
说起这京兆府尹齐大人,当年的案子也有参与。本来不是个大案子,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世子和世子夫人二人正新婚,本来应该是蜜里调油的时候,可这世子本性难移,这世子夫人又是个心高气傲的。当时继后刚刚立后不久,郑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世子夫人毕竟年轻,没经过事儿,自以为有了倚仗,没了分寸不说,还不管不顾地把事儿闹大了。
景阳侯世子夫人一听说石玉红有孕这事儿,二话不说就下手了,一碗药下去,石玉红母子俩都升了天。再一细查,下令灌药的,是世子夫人。可那熬药的,是世子收了房却没放进院子里的一个灶上的丫鬟。一听说这世子连灶上的丫鬟都碰过,这世子夫人更受不了了,大闹了一通就回了娘家。
当时你在宫里当伴读,许是听的少。满城风雨这个词儿都嫌阵仗小了,当时上到高门大户,下到贩夫走卒,都仰着脖子看这景阳侯府的笑话。
那故事传的,啧啧,你想想,高信立说着,伸出手掰起了手指头:勋贵、世家、穷人,纨绔、闺秀、戏子,怀孕、落胎、下毒,贱娘、贵子、人命,郎情妾意,道义礼法,红颜薄命,恩怨情仇,这天桥底下说书的常用的桥段这一个案子可是全有了,人们能不爱传么?满平安京都拿景阳侯府这事儿下饭呢。
那是八年,还是九年前啊,总之案发那年,如今的京兆府尹齐大人当年还不是府尹,却是那案子的主审,这背后不能说没有郑家的手笔。
毕竟那石玉红只是贱籍,而且无媒无聘,景阳侯世子夫人一口咬定不认识石玉红,只说是石玉红心怀叵测不知怎么混进府里的。这景阳侯世子也不敢说自己是私纳贱妾,毕竟得给郑家一个脸面不是。
这石玉红妾身不明,有了身子也就成了婚前失贞的铁证,死了也白死。只能讹住一点,人是死在景阳侯府的。最终也就打杀了那个熬药的丫鬟,再赔了点钱了事。那石不言说的好听点是个红角儿,说白了也就是一戏子。活活气死了自己,到头啥也做不了。
案子定了,该杀的杀,该罚的罚。本来应该尘埃落定,可是这景阳侯世子夫人还在郑家住着,日日里隔空叫嚣,让景阳侯世子清空后院才肯回去。
这她真这样说?安韶华觉得世子夫人这样说很不明智。不论怎样曲折的前因,这话说出来,一个妒妇的名头就跑不了了,而且还有可能带累郑家其余还未出嫁的女儿。细想又觉得郑家的家教,世子夫人不应该会说出这样的话。大约是市井流言添油加醋吧。
有关这事儿的传言啊,一天一个新花样,不知是真是假。我那时候也不大,忘了是在哪家的茶会上,一群女眷神神秘秘的聚在一起,小声说,这景阳侯世子夫人最后请动了皇后娘娘,求得了一个药方,凡是进了景阳侯世子后院的那些个妾啊通房啊,全都一人一碗。再无子嗣,永绝后患。
想到如今景阳侯世子后院,那么多女人,只有孤零零两嫡两庶四个女儿,安韶华忽觉心惊,看向高信立。
高信立咂了咂嘴,谁知道真假呢!传言不可信,只看事实就行了。事实就是,八年还是九年前,石玉红,也就是小玉楼他们的大师姐,被景阳侯世子夫人赏了一碗落胎药,死在了景阳侯世子的后院里。
如今这个景阳侯府的案子,定案的案卷里就写着,这小玉楼为了给石玉红报仇,勾引了这景阳侯世子,想要进景阳侯府的后院,向世子夫人下手。可没等她有这个机会,景阳侯世子就厌了她。她没办法,只能向世子的子嗣下手了。你也知道,这景阳侯府如今后继无人呢。
这这安韶华听了,觉得不止牵强,而且荒唐。我可是听说,这小玉楼自己也折在这上面了。
是啊,所以这案发过程啊,可是精彩纷呈呢!
就说年前,这玉堂春祭天地祖宗的日子,因为小玉楼跟了那景阳侯世子,这一枝春愣是没让小玉楼进门儿。整个祭祖的礼啊,都是那一枝春跟段锦堂带着一帮子师弟师妹还有小徒弟做下来的。那小玉楼在那宅子门口,跪了一天一夜,最后段锦堂出来开了门,说年后咱们玉堂春还有两三个堂会,等唱完,四月要下扬州。一辈子都不会再跟永安京有任何牵扯。你自己打主意。总之约摸这么一段话吧。
据说啊,这是暗语,意思是你赶紧下手,咱们要跑了。
啥?安韶华还有半句话急急地刹住了,这也能扯得过去?
这有啥。高信立翻了安韶华一眼。一口闷了那杯水,又把杯子推到安韶华面前再倒上。趁安韶华倒水的空档,高信立把门大开了,往外看了一眼,说你等着吧,这结案卷宗一会儿就该来了
案宗还没到,你倒门儿清了?
我那二弟不就在京兆府么。不瞒你,上面的意思是让这个案子把玉堂春全拉进去。案发当晚就都进去了。昨晚我弟弟回来说,那段锦堂打死都不认,不过没关系,别人认了的不少。他啊,抵赖不了。
安韶华听出了不对,深深看了高信立一眼。
高信立摊了摊手不过几个戏子舞娘而已,搁平日里关上门打杀了连个响儿都不会有,只是这事儿弄得有些大了,整的景阳侯府下不来台不说,郑家也有些火大。这世子夫人一进佛堂,连皇后娘娘都惊动了。约摸是十年前的事儿让景阳侯府连带郑家都丢了回丑,这次是无论如何都得把这两家摘出来的。
看安韶华满脸不赞同,高信立在安韶华看不到的地方两眼放光继续说。这个案子啊,别的不说,小玉楼带着贼人打上那京郊庄子的事儿可是人证物证俱全的。不过两方口供有些出入,润色这口供花了些时间。
哦?什么出入?安韶华果然很在意。
高信立也无意吊着他的胃口,看了眼门外,就继续说了起来。
二月十九那天,这小玉楼打听到这怀孕的外室养胎的地方,花银子雇了人找去了庄子上。这段倒没什么,小玉楼非说是伺候她的那个婆子在出去买菜的时候听说的,可那个婆子却咬死了不知道这事儿。这段儿倒没那么重要,毕竟没特意压住过消息,总之那景阳侯世子在京郊养了个外室的事儿,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呗。
可是接下来的事儿,就有些出入。
小玉楼一口咬定,是花了一两二钱银子雇了一个马车,毕竟是去找那外室,为了撑门面特意雇了个大一些的,排场一些的。车上带一个车夫,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略有些益州口音。小玉楼自己带了俩丫鬟,都是景阳侯世子给她买的,大的十四,小的十三。案发后小的被发现死在那个庄子上,身上的衣裳银钱都完好。大的等会儿再说。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到了门口,就看到门虚掩着,敲门很久不见人开门。等她推开门,才看到门口有血。那车夫大喊了一声连滚带爬地驾车跑了,没管她。这小玉楼也吓坏了,谁知那车夫惊扰了贼人,她被贼人抓了进去,然后就那样了。
哪样啊?
你不知道啊?
我知道什么啊?
那小玉楼,腿断了,还让人给糟蹋了。她说是抓住她的贼人欲行不轨,她爬上阁楼拼死跳出去,没想到断了腿也没能保住清白。
他们这厢正说着,外面传来嘈杂的人声。高信立站起来,直接从条凳上蹿过去了,一边疾走一边说案宗到了,你要是抢不着,落到别人手里,你信不信最多两刻钟就能复审完报到大理寺?
安韶华闻言紧紧跟上。这高信立不光说话快,走路更快。安韶华紧赶慢赶,到那儿的时候高信立正跟在刑部司员外郎裴大人身后,伸手接卷宗呢。安韶华走上前去,裴大人转身正要走,看了一眼安韶华,说诶?唯清?今日就来当值了?你来了正好,看看这个案宗。没问题的话尽快批了给大理寺跟督察院送去。我这还有事。
作者有话要说:
我要是这样结案,会不会被打?
第24章 惯偷
裴大人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走了。留下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京兆府来送案宗的是两个生面孔的小伙子,互相寒暄了几句,就各自散了。
拿到案宗,高信立就像个普通的书令(官职,比安韶华低一级)一样,捧着案宗撤后一步走在安韶华身侧,在别人不注意处絮絮叨叨。
那小玉楼不是说她花了一两二钱银子雇了一个车夫么。据她自己说,那价钱是当天上午已经商量好的。
小玉楼起先去了一家车行,马车倒是不少,可便宜的看不上,看上的不便宜。最终挑中了一辆外面看着光鲜,里头挺破旧的,人家要一两五钱。小玉楼出来之后,有个车夫跟上她说,自己有车可以便宜租给她,看了车,倒是比那个一两五钱的还要气派些,那马是纯黑色,右后蹄有撮白毛。小玉楼记得那马,却并不记得那个车夫长什么样子,只说似乎头发全白,乱糟糟的挡着脸,唯唯诺诺不怎么抬头。小玉楼还特意说,让这个车夫拾掇拾掇再出车。
两人最终约定了一两二钱。因为是已经商量好的价格,她回去之后让丫环找了一个普通荷包,装好了一两二钱碎银。一共八块,最大的一块约摸三钱,二钱的两块,一钱的五块。下午那个车夫驾车来接她的时候,要她先付钱,她还特意看了一眼,水粉色,没绣花,没标志,样子也不花俏,就是个富人用来装碎银打赏用的平常荷包,也不值什么钱,小玉楼就连荷包带银子一起给了那车夫。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