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停住,眼里忽然又露出了恐惧的光,“三弟你说,戬儿他会不会已经出了意外?他一个人出宫!身边没人!会不会遇到恶人?他年纪还小,会不会自己想不开——”
    她整个人瑟瑟发抖,几乎都要站立不住了。
    束慎徽忍着厌恶,从她指下拔出了自己的手臂,叫人将这女人送回寝宫养病。兰太后这才仿佛稍微清醒了些,慌忙又道:“三弟,你千万不要对兰荣有所误解!全是我的主张!他一心效力朝廷,对三弟你唯命是从,当时他人都不在京城,他什么都不知道……”
    束慎徽偏脸通过窗,看见一名刘向的心腹朝着这边匆匆奔来,丢下还在不停解释的兰太后,拔步出了西阁。
    刘向跟他才回长安,便就加入了搜索的行列,此刻送来了一个最新的消息。城北渭水下游的一处所在,有人发现了一具已死数日的浮尸,身高年纪似与要寻之人相似。但因天气还带夏热,浮尸在水里浸泡多日,导致面目浮肿而破损,一时不敢确认,第一时间封锁后,请他立刻过去察看。
    束慎徽如遭重锤,眼前一黑,手心顷刻满是冷汗。他从皇宫的一道侧门出宫,悄然出城,纵马狂奔,赶到了发现浮尸的所在。
    岸边已张起一道密闭的帷幕,士兵驱走附近那些不明所以赶来瞧热闹的闲人。刘向带着人马沿着河边守着,远远看见他纵马而至,迈步去迎。
    束慎徽走进河畔张着的帷幕。入内,目中便扑入了一具被布覆盖着的尸体。
    他停在了帐幕口,竟有一种无法挪步的感觉。他盯了片刻,终于稳了神,随即迈步,走到了尸体的近旁,蹲下,伸手,慢慢地掀了覆布。
    刘向在外等候着,心情沉重无比。他无法想象,倘若此刻帐内的那具尸首当真便是少帝,朝堂该将何去何从,新一番的波谲云诡,又将如何上演……正胡思乱想着,听见帐幕里传来脚步声。
    一道熟悉的身影从内中走出,他冲上去,却不敢发问,只望向摄政王。
    他神色平静,朝着自己微微摇了摇头。
    刘向便知了。他长长地松了口气,目送摄政王迈步离去,当即吩咐人撤去帷幕,通知长安令过来处置这具无名浮尸。
    侄儿从小养尊处优,细皮白肉,但在腿上,有一处被火燎过的旧伤。是他幼时顽皮玩火烧身所留。浮尸面目难辨,皮肤虽也经水浸泡变得肿胀,但仔细辨认,找不到有伤的痕迹。
    不是侄儿。
    束慎徽朝着坐骑走去,这时,对面有人骑马匆匆赶到,看见了他,连坐骑都未停稳,翻身下马,朝他疾冲而来,到了近前,扑跪在地,重重叩首。
    “微臣有罪!罪该万死!”
    兰荣赶到了。
    他是在少帝失踪后,闻讯从监工的皇陵那里赶回来的。这段时间,他也带着人东奔西走,到处搜寻,已是连着几个晚上未曾合过眼了。此刻他面容焦黑,神色憔悴,眼底张满红丝,抬起头,那额已被河滩边的乱石扎破,开皮出血。
    “微臣有罪——”
    他重复了一遍,跪在摄政王的面前,哽咽着道,当目光落到前方河滩的帷幕上,眼中露出惊惧,“殿下,那里面的……”
    他顿住,竟没有勇气问完这一句话。
    束慎徽面如沉水,立着,俯视了他片刻,终于启唇,淡淡道:“不是。”
    兰荣仿佛再也支撑不住了,闻言瘫跪,一动不动,忽然发觉摄政王已迈步从身旁走过,振作精神爬起来,追上去,再次跪地,拦住了他。
    “殿下!事已至此,微臣自知罪责深重,一切都是微臣的过,微臣绝不为自己开脱。微臣只有一句话,绝不敢存有立女为后的妄念。殿下若是不信,微臣起誓,若有半句谎言——”
    他转向渭水,朝着那浩荡河面上的滚滚水流,发下咒言:“便叫兰荣葬身这长安的渭水之底,裹尸鱼腹,永生永世,不得超脱!”
    束慎徽转脸,和他对望片刻,道:“兰将军起吧。当务之急,是先将人找到。”
    兰荣急忙再次叩首,爬起来道:“是!微臣这就去!”
    束慎徽天黑回到宫中。今日各处的消息陆续汇集,依然没有任何的进展;兰太后那边传来话,道她连着几日水米未进,悲痛欲绝,白天回宫后,情绪激动,人又昏厥过去,太医正在救治;又有话传入,大臣听闻他今日归来,纷纷赶到,宫门这个时间早已关闭,众人便在外面聚着。贤王闻讯而至,和方清一道,称摄政王南巡归来,路上辛劳,命官员先行散去,但众人不走,此刻依然聚在平日等待早朝的宫门之外。
    束慎徽命打开,放人入内。
    李祥春和张宝为他更衣。他闭目张臂,立在一面磨得光可鉴发的巨大金镜之前,纹丝不动。李祥春双手捧住头冠,最后为他稳稳戴好。
    “殿下,妥了。”李祥春低声说道。
    他睁开眼眸,也未看镜中自己的样貌,转身走了出去。
    虽是深夜,皇宫的宣政殿内,此刻却依然灯火通明。此间聚了几十位朝廷四品之上的中枢和京官。众人有的立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目独自等待。有的三五成团,低声议论。就在一片嘈杂的嗡嗡声中,伴着太监发出的“摄政王到”的传报声,杂音戛然而止。各怀心思的众人迅速归位,回头,便见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殿门之外。
    白天方归京的摄政王到了。他身着朝服,在来自周围的许多道目光的注视之中,迈着他一贯沉稳而矫健的步伐,穿过殿堂,升座入位。
    众人齐齐向他行礼。
    亮若白昼的明光之中,他端坐于位,面容端肃,神采奕奕。
    随着少帝接连多日未曾露面,纵然宫中发出了他罹患恶疾不可见人的理由,但最近这些天,朝廷上下,暗中还是开始有小道消息流传,怀疑少帝或是出了某种不可言明的意外,这种意外,甚至或许危及国体。
    毕竟,大批的六军士兵出动,这样的动静,再如何保守秘密,拿常规的治安巡查为借口作掩饰,也不可能全然无波。众人未免惶然,更觉恐怖。
    但是今夜此刻,当看到摄政王归来露面,朝堂之上,除了他的上首位少了一个人外,其余一切与平常毫无相异,如此景象,竟令这殿堂中的许多人如被喂了一颗定心丸。原本的焦急和恐怖之感顿消——
    当中的一些无所忌惮之人,松气之余,甚至忖度,即便真的如猜测的那般天崩,摄政王若是顺势上位,其实对朝局,也是没有半分的影响。
    此刻立在这殿宇之下的许多人早年也曾听闻,武帝在世之时,似乎也曾考虑传位于安乐王,只是那时,身为太子的明帝也是位深得人心的储君,兄友弟恭,无一错处,武帝方打消了念头。
    说句大不敬的,就算这是毫无根据的传言,时至今日,比起位置上正坐着的少年,反而这样,说不定对大魏更是有利……
    朝臣本都疑虑不安,自发赶来求见,但此刻,对着座上之人见礼过后,当听他开口发问连夜聚集有何上言,面面相觑,竟又无一人人出列发话,最后纷纷低下了头。
    束慎徽便道:“尔等大臣何以聚会,本王知悉。本王亦是归途之中获悉陛下体疾一事,十分担忧,这才一路紧赶今日归京。陛下之疾,一时无法痊愈,太医言,或会染及靠近之人,方连日罢朝,如今正在养病。”
    他继续说道,“尔等大臣关心陛下病情,本王明了。只是——”
    他的目光扫过面前沉默着的一干人,未作停顿,语气却陡然转重,“怎的我又听闻,尔等今夜聚集前来,并非只是出于对陛下病体的关爱,而是另有缘故?”
    依然无人发声,心下却是一紧。偌大殿堂之内,除了他的话声,再无半分杂音。
    “陛下纵然因病不能理政,但朝堂之上,尚有本王出京之前委托的辅政贤王与中书令。他二人守护陛下,秉持朝廷,兢兢业业,我今日看过,无一疏漏!”
    “这些时日,是耽搁了尔等的天下大策,还是少发了尔等的炭薪米禄?视而不见,听信一些也不知是何险恶居心之人散播出来的谣言,连夜强行聚在宫外,喧扰陛下,莫非,个个是要做那唯恐天下不乱之人?”
    他神情之严厉,措辞之诛心,极是罕见,说完站了起来,已是声色俱厉:“若是本王今夜不出,尔等大臣,是否便就仗着法不责众,要在宫外强站,扰乱朝纲?”
    众人被质得懊悔不说,更是心惊无比,待他话音落下,殿中已是跪倒一片,纷纷请罪,道自己绝无祸心,今夜赶来,除了关切皇帝陛下的病情,也是急着想要知道摄政王此行南巡的成果。
    束慎徽起初沉面,等众人表态完毕,面色方慢慢缓和了回来,道:“本王此次南巡,甚是顺利。具体如何,待随行大队归京,自会下放文书,到时尔等皆可阅知。今夜若无别事,则就散了,也不早了,明日还有朝会。”
    大臣噤若寒蝉,齐声应是,再拜,退出宣政殿。出宫路上,再无人交头接耳,个个闭口,出了宫门,各走各路,各自归家。
    夜色下的皇宫,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束慎徽独自在空旷的大殿里又立了良久,来到侄儿的书房。
    这里是侄儿平日退朝之后批阅奏折的所在。宫人燃灯,他慢慢步入,目光落在桌椅案榻和堆叠的书册笔墨之上,眼前仿佛浮现出他刚继位的那一年,于伏案当中突然抬头向着自己抱怨政务烦心的一幕。心情无比沉重。
    是他的过,教导失当。
    倘若当时回信之时,少些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些体谅他的担忧和焦虑,直接告诉他,自己绝不会允许以兰家女儿为后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说不定,他也不会一时想不开,丢下一切出走。
    束慎徽压下心绪,打起精神开始检查书房,希望能寻到些或可指示他去向的蛛丝马迹。什么都没有。侄儿当日负气出走,未曾留下只言片语。
    天下之大,他孤身一人,没有去找自己,到底会去哪里?
    定立之时,突然间,他想到了一人,心颤悠了一下。
    会不会是他胆大包天,独自去了雁门投她?
    她入京后,侄儿对她的态度,和刚开始完全不同。
    他极力压下这个从他心里冒出来的近乎荒唐的想法,闭了目,回忆着当日侄儿送自己和她出京的一幕。记得她已上了马车,侄儿忽然上前,约她回来和他切磋武功。当时他就站在一旁,侄儿的不舍,他看得一清二楚。
    束慎徽的心砰砰地跳,全身原本寒冷的血液仿佛被什么用力地翻搅了起来,连发根处都在吱吱地往外冒着热气。
    他睁眸,走到少帝的书案前。那里还堆着一叠他走脱前的当天送到的奏折。他飞快地翻了翻,刚翻开最上面的一本,视线便就定住。
    是雁门来的战报!道长宁将军从北线成功突入幽州腹地,业已顺利抵达枫叶城。
    “来人——”
    束慎徽猛地回头,高声喊人。
    隔日刘向传回消息。快马调问了从长安出发去往雁门的沿途驿站。京兆境内的几个驿点皆无异常。但出京兆后,入北地郡,在一个名为武坡的驿点,十几天前,半夜时分曾闯入一个少年,手持一道发自宫中的命沿途驿点全力供给的敕令,声称执行朝廷要务,急需快马。当时驿官虽觉来人年岁偏小,但对方气势极足,符印也完全吻合,不可能造假,便以为是宫廷派出的秘密公干之人,不敢多问,当即按照要求准备了快马和口粮,将人送走。
    刘向最后说,根据面貌描述,那个北上少年,确系少帝无疑。
    束慎徽稳住神,当即出宫,入贤王府。
    他回来是下半夜,稍做准备,没任何的停留,于凌晨的四更时分带着一行人走马出城,随即踏着月色,向着北方疾驰而去。
    第68章
    枫叶城的守城之战,到这一日,已是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一个多月前,当大赫王获悉是钦隆统领着人马往八部发兵而来的时候,他便知道,仅凭自己和他能够完全调度的鹿山两部人马,绝无半分能够抵挡的胜算。
    钦隆是狄国当朝数一数二的猛将,不但如此,此人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素有人屠之名,叫人闻风丧胆。当年从故晋手中夺走幽州州府燕郡的便是此人,入城后,士兵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据说,屠城过后,晋人平民的尸体堆叠成山,最后只能放火焚烧,大火冲天,七天七夜,火才熄灭。
    南王府此次派他前来,可见对这次的发兵,抱了何等势在必得的强烈欲望。
    当时大赫王便立刻派遣信使向雁门求助,前后总计派出三拨,没想到半路之上,全部都被白水部王截杀。
    在他最后一次发信的当天,被迫带领人马,退入他经营多年的枫叶城。
    唯一的希望,就是雁门援军早日到来。
    照他的估算,如果这一回神明垂怜,消息能够送出,路上大约需要十来天。雁门军队倘予以回应,立刻发兵,最快,预计也要个把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一切都顺利的前提下,枫叶城必须坚守至少一个半月,才有可能盼到援军的到来。
    钦隆领兵追到枫叶城,亲自坐镇,在城外扎营,指挥攻城。
    这对于枫叶城中的军民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威慑和压力。但怀着援军到来的希望,凭借着枫叶城的牢固,城民在大赫王父子的率领下,硬是抵挡住了城外组织发动的多次进攻。
    原本,倘若就这样坚持下去,守一个半月,纵然艰难,代价必然也会惨重,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八天之前,守城进入第二十日的时候,城外停止了强攻,改在半夜时分,突然朝着城内,发射箭头裹有火油的火箭。
    至少二三十万支箭头带火的箭,组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箭林和火雨,沿着城池从四面八方飞过城墙,射入城中。
    如今正是秋天,风干物燥,火攻持续了一夜,城内四面起火,大火蔓延,不但伤人无数,更是烧了许多民房。
    大赫王在这场火攻中也受了伤,伤情不算轻。不但如此,那一夜的火攻,带来了另外一个堪称致命的后果。当夜风劲,大火蔓延开来,朝着城中的粮仓卷去。粮仓在下风口的方向。萧礼先领人奋力抢救存粮,但火势卷燃实在太快,最后抢出来的,不过十之一二。
    存粮是守城的重要保证。城中的粮食原本足够军民自给,坚持三四个月也没问题,如今付之一炬;城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恐慌平民;城外借机又发动猛攻,三天之前,城门险些被破。是萧礼先和负了伤的父亲一道登上城墙,领着一干忠诚勇士浴血抵抗,加上对方似乎缺箭,无法在攻城中发动杀伤力极大的配合箭阵,最后方暂时退兵。
    但显然,城外补给很快就会送到,而枫叶城的口粮却很快就要消耗殆尽,盼望中的雁门援军,在消息送到的前提下,算着时日,最快也还要半个月才能到达。
    口粮紧张,大赫王受伤,人心浮动,恐慌扩散。这样下去,能不能再坚持半个月?
    还有一种可能,萧礼先甚至不敢多想。那便是即便他这边还能坚守下去,谁知道援军到底何日到达?甚至,他们会不会到来?
    这些天为了鼓舞士气,他对部下总是一再强调,雁门援军必会如期到达。而实际,他自己的心里,完全没有底气。
    城门附近的建筑在八天前的那场火攻中烧得夷为平地。中午,萧礼先在附近临时设的一处指挥所里,正向郎中询问着父亲大赫王的伤势,忽然,他听到城外传来了阵阵尖锐的呼啸之声,顿时一紧,以为城外敌营又预备发动进攻。他迅速出来,登上城墙,远远看见敌营未动,远处缕缕灶烟升腾,应当正在埋锅造饭。

章节目录

长宁将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蓬莱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蓬莱客并收藏长宁将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