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世界,和一阶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能够容纳的能量上限,未必真的能够让凡人成为佛祖,却可以让凡人感受到一些不同,也许,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广济的选择没有错。
    所有不够坚定信仰的人,都走不成这样的一条路,而哪怕没有信仰,只要坚定心中的某种信念,完成这种堪称自我摧残的道路进化之后,也会有一丝丝的不同吧。
    这样的不同可能不会体现在身体上,甚至是寿命上,但他们自身的精神,必然是受到了打磨的,如同钻石,会在精心的切割之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熠熠之光。
    纪墨对这些,隐隐有所觉,他甚至是有些感激广济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的,否则,以自身好逸恶劳的性子来说,主动去折磨肉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唉
    广济轻轻一叹,眼中有着失望。
    师父为何而叹?纪墨不解,难道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他严守清规戒律,早课晚课,即便是在这种困难环境之中,也从无一刻松懈,做得还不够好吗?
    许是自感大限或在此处,广济挑明了从未明说过的话题,你不信佛。
    这一声,声音不大,却震得纪墨手都僵了一下,很快神色平和看向广济,就听广济继续说:你也不信我。
    我信师父的。
    纪墨反驳,他对系统挑选的师父人选,从来都是相信的,甚至相信他们自身的才能,甚于自己。
    你不信佛,亦不信我信的佛,你不该入佛门。
    有些事情,是从第一次相见就知道的,广济不想收纪墨为弟子,不是因为纪墨一开始的冒失急切,也不是因为他的聪慧不达标,表现不够好,而是因为他的眼中从无信仰。
    一个信仰佛祖的人,是不会随意拿佛祖做幌子的。
    梦中指点之语,看似是一个孩子天然而言,不可作伪,可对广济来说,那不过是属于孩童的另外一种天真手段,把恶行做得自然而然,全无恶意。
    他包容了。
    后来经过考察,广济是给了纪墨机会的,一次又一次,让他反悔的机会,也说服自己不答应的机会,可纪墨太坚定了,又太聪慧了,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
    我以为,你是我的考验。
    弟子问佛祖,为何世间有魔?
    佛祖含笑不语。
    为何不语?
    不见魔焰涛涛,何来信仰虔诚?
    不。
    不是这样的答案。
    而是破魔而立,始见如来。
    那魔,是关卡,是门槛,是明心见性的一道门户,只有破开了,打开了,才能够见到门后端坐的佛祖,拈花而笑。
    广济的唇边带着笑,他看着纪墨,不是指责,不是仇恨,满眼的平和从容,他以为,他是要度化他的,可最终发现他什么都没有变。
    无论是怎样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所有的东西对他,都好像是隔了一层,无法深入其中。
    你心中无信,我度不了你。
    广济又是一叹,这一叹之中满是怅惘,度不了,便也见不了佛祖了。
    纪墨早就平静下来,听着这番其言也善的话,他固然可以狡猾辩解,可他何必要争辩,这本来就是事实,他的确没有信仰,而无论佛学有多么值得称道的优点,甚至他会以之为生活态度,但,他依旧没办法信仰,这一点,就是他的硬伤。
    像是个和尚的样子,却也就是像而已。
    我当自度。师父睡一会儿吧。
    纪墨劝着体力不支的广济睡下,等他睡着之后,他则背着人继续往外走,就是死也不能死在这里,要死在一个能够好好安葬的地方才可以。
    结果,他们谁都没有死,暴雨来得突然,却给逃荒的队伍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哪怕之后很多人上吐下泻病了好久,可大雨淋头,多少人在雨中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捧着那天上来的水,大口饮下,便是本来就生了病的,淋了这场雨,反而有了些轻松之感。
    活下来之后,广济就没再跟纪墨谈论过这样的话题,师徒两个很有默契地就当那次谈话从来没有过,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继续前行。
    直到广济的第二次大病,他这一次明白自己的身体是真的很不好了,停留在白云寺中,许久没再出门,而停留下来的日子,他就不断地默写经文,到后来,眼睛都看不清了,没办法写字,就直接背诵,背下来让纪墨写,这些经文是他在见到纪墨之前就收集到的,也到了必须要流传下来的时候了。
    那一年,纪墨也有三十了,法号宗墨。
    纪墨听着广济所述,边写边背,便是此时已经有了纸张,这些经文的数量上去了,也不是那么好携带的,总还是要记在脑子里才好,如此记忆,就又有了融会贯通的可能,同类的经文之中不同的谬误释义等,不必广济说,当他的脑子之中有了可对照的不止一本的同类经文之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问题都在哪里。
    而广济并不为此做出勘正,他只是记忆,准备把这些带回法华寺,让大德高僧来完成勘正工作。
    这样一来,对记忆的负担就大了很多,一样的经文之中总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再对比其他的同类经文,又有各自不同的地方,都要背诵记忆,实在是太过为难人了,搞不好就把所有错处都放在一篇经文之中了。
    太过近似,反而更容易谬误。
    纪墨对此,也不由皱眉,越是记忆力好,这种问题反而越发明显,好像人在记忆的时候总是会采用一种简便方法的记忆方式,并不会特别详细区分近似程度高的,如此一来,就更容易搞混。
    若要就此勘正的话,他跟广济遇到的问题一样,自身都不够权威,哪怕纪墨认为自己的理解力足够完成这件事,但无法说服别人,做了也是白做,只有自己奉行的规矩是无法成为制度的。
    为了方便记忆这些不同之处,他还特意弄了个小抄本,索引一样,专门写下了来自哪里的经文,据说出自哪里,是这样写的,而同类经文则是写成如何如何。
    背诵,记忆,整理,不知不觉完成所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不知不觉,专业知识点的积累就到了99的数值上。
    钟声回荡在山间,一声一声,纪墨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一片念经声中,合十垂眸,做梵呗之音,与广济送别。
    此一去西行,不知是否也要取得真经。
    第570章
    晨光还在山岚之上,变幻的云海显现出异样的瑰丽来,纪墨在敲钟,一声声撞钟声唤醒了深山,也唤醒了寺中的僧众。
    脚步声渐渐多了,来来回回的身影也多了,暗红色的僧衣若林海黄山之中点缀的花朵,带着另一种鲜活气,驱散了晨间的清冷,多了一丝暖意。
    纪墨随着僧人的脚步来到大殿之中,站在靠后的位置上,诵经,一个人的声音汇入到僧众的声音之中,若那袅袅而起的青烟,一并飞入空中。
    高高在上的佛祖俯视众生,仰头去看,慈眉善目的眉眼间隐含着笑意,笑对苍生,又或者把人间种种悲欢离合,付于一笑之中。
    早课毕,走出大殿,自去房间之中打理了自己的包袱,离寺的申请早就送上去了,今日,就要走了。
    师兄真的要走吗?师兄的学问,留下来成为本寺僧众多好啊!
    来送别的师弟这样说着,脸上带着些不舍的样子,拉着包袱的手,不知道是要交付,还是要挽留。
    我能留下的经书都留下了,还要去其他的地方看看,师父的愿望,我会为之完成。
    纪墨浅笑着说。
    这样啊
    听到他这样说,年轻的师弟不好再说什么,拎着包袱,送他出门。
    走出寺门的时候,互相合十道别,长长的阶梯直通山下,纪墨走出两步,回眸,没有再合十,而是冲师弟挥了挥手,转过脸来,看着前路,喃喃:以后就是一个人的路了。
    肩上的包袱,似乎平白多了些重量,沉甸甸的。
    广济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汇总所有经书,无论是否有谬误,都把那些汇聚在一起,由着法华寺内的高僧大德做出勘定,这个一厢情愿的愿望,纪墨一直知道,所以,在最后答应下来,也很自然。
    也就是答应之后,专业知识点满百。
    那最后的一点来得如此突兀,纪墨反复回忆,也只能想到是自己答应了要帮广济传经回去,方才得了这最后的一点。
    传经人,啊,传、经!
    于是,一生辛苦,就是一个传经的工具人吗?
    这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有点儿像是护道人的感觉,老工具人了!
    不管怎样,这个要求总比信仰来得简单,不会太过苛求,纪墨也就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算一算广济的路线,从这里开始回返,也要二三十年的路程,这还要其中没什么变故,若不然,还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再算一算自己的年龄,纪墨觉得能够在发白齿落之前到达法华寺就算好的了,其他的,不需要奢求太多了。
    于山腰向东方看,能够看到隐约的城池轮廓,那是都城,这个中原朝廷的都城,不知道是怎样的繁华景象,看起来,已经近在咫尺,可
    梁园虽好非故乡,盛世繁华过眼空,看与不看,无需留恋。
    纪墨深吸一口气,山间清新的空气让他肺腑为之一畅,淡淡的冷气贯通,让人浑身一激灵,脚下的步子又加快了几分,就这么回头吧,不必去都城耽误时间,与己无益。
    最关键的原因是,两手一摸兜,没钱!
    古代环境,很多时候不能要求太多,大部分贫困的时候,纪墨也不是没有吃过剩饭的,问题在于自家的剩饭自家不嫌弃,别人家的剩饭,还要克服一下心理障碍,偏偏这辈子当了和尚,注定要吃剩饭的和尚。
    化缘走天下,听起来还不错,真正做起来真的是纪墨记得曾经听过的宗善事迹,早有计划,百样和尚百样技,别人做得,他也做得。
    纪墨拿出来卖的是画,他的画技经过系统的认证,画师级别,在这个世界没什么名气,但画得好不好,大家有眼睛看,都能看出来,不指望多少高价,却也不能低贱卖了。
    尤其是,说出来很不好意思,但,纪墨确实做了点儿假,用修复师的技术来造假,堪称专业级别造假,无论是谁看到那幅画,都会当做古画对待,既有一个古,价格上,自然也就不能与今人之画相同。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纪墨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天生便来了些罪恶感,好在他本来也没准备去坑普通人家,而是准备把这幅专业技术很过关的古画送到当铺当掉,如此这般,也算是黑吃黑了,良心上不至于过于不安。
    不管怎么说,画的价值还是在的,剩下的就是世人估量的时间价值了,这部分的假,他少要点儿,就不是那么过分了。
    我也没办法,不吃肉就算了,总吃剩饭,阿弥陀佛,和尚也想吃得好一点儿。
    最后再开解了自己一句,纪墨就走进了当地最大的一家当铺。
    耗时一刻钟,再走出来的时候,纪墨已经把那幅名家画笔,颇有禅意的古画卖了一个合适的价格,死当,再不赎回的那种。
    有了这笔钱,再赶路就容易多了,起码住宿吃饭,拿着钱直接买总是比化缘省事儿,若是真的有那善心的施主,愿意在他吃饭的时候多给他点一道菜,表示对方请客,纪墨也会道一声阿弥陀佛,之后在晚课的时候为对方多念几遍经文,算是为之祈福了。
    法华寺,纪墨从未去过,所知也就是广济曾经讲过的路线,时过境迁,那些路线很可能会有变化。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若是有什么灾荒饥年,百姓逃荒而走,等到灾荒过去,官府来人安置的时候,首选也会选择原址安民,但若是原址本身就有问题,就会换一个住址,连带着田地分割,也未必还是原来的样子。
    更有一些地名的更改,这方面,皇帝是管不到乡村的,这个村那个村的,居住的人变了,名字就可能会变,更有新村建立必也会用新名之类的问题,想要完全重复广济的路线是不可能的。
    再者,纪墨也不像广济那样死心眼儿,明知道前面正在闹灾荒,还要执意向前,对方是为了信仰,走的路是信仰之路,是践行之路,是修行之路,纪墨却没那么多讲究,难道我拐个弯儿就不能修行了吗?
    修行,修心,心意曲直自有道理,不是必须直行才可通,曲线行驶,也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没了广济在侧,纪墨做事就少了很多掣肘,至少不用担心如何解释自己的木雕手艺那么好之类的问题,哪怕以前广济也不怎么问,纪墨却也不敢全然显露,做点儿什么,还要表示这是感念施主的善心,特意制作了小礼物来回报,也算验证佛家的报应不爽。
    穷和尚,富和尚,行走之间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态度,纪墨遇到寺庙也会挂单,挂单的时候也会依照广济以前的习惯,去藏经阁阅览经文,也会留下一些默写的经文,如此一路行来,没钱了就画画,为了画能卖出高价,还要在画上做些手脚,让其更像古物。
    第一次做这些的时候,纪墨还心中不安,很是愧对曾经的师父,他们教他那么多,可不是为了让他造假来着,可,这种事情,不得不说,换来的钱财那是真香啊!
    第二次做的时候,纪墨就少了很多心理负担,反正他作假的手段高,不至于非要损坏画作才能作假,用特殊的颜料多上一层,增添一二沧桑色,既高明又不至于完全坏了画的成色。
    甚至还能美其名曰仿古画作,要的就是那时间斑驳之感,如果一定要说,也能说是复兴古意,并不算是一味追求金钱,还是有些艺术造诣的。
    第三次的时候,那就是熟能生巧,同时掂量自己包袱的时候,也多了几分满意,不图穿得多好,吃得多好,至少不要太委屈自己,人生一世,为谁节省呢?
    佛祖便是知道,看他能有这般能力,还如此不奢靡浪费,应该也会欣慰一笑的。
    第四次
    纪墨自觉很有底线地制造古画,为了省点儿颜料,他所画的都是那种禅意画,不用多少笔墨,意境出来了,就什么都有了。垂枝下,落花飘零,和尚垂眸合十,似在念经;悬崖上,云海若望,和尚僧衣飘逸,似在眺望;长桌旁,烛火微闪,和尚对着经书默读,念珠在手,似在默诵一幅幅同类型的画作不断出现,当第六次,纪墨走进当铺,取出画作的时候,验画的朝奉一看就笑了:不必说,这画我知道,必是
    后面一串介绍,竟是纪墨为画作编造的来历,伪托是某朝某代的某位高僧所做,言辞之间带着点儿含糊,并不直接认定。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技术型工种(快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np只为原作者莫向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莫向晚并收藏技术型工种(快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