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消息传递,除非是军用飞鸽传信那种,否则都是人传人,葛根把近处的通知到,再让近处的通知他近处的,一人接一人地往远处通知,如同接力棒一样传消息,也不用他所有人都跑到,还是很方便的。
日子是定好的,地点也是确定的,他们甚至都不必来纪师傅家集合,直接过去就是了,有人腿脚快,拖两日再走,也能行。
以前一向是葛根做这些事儿的,他本来还要教纪墨,被纪师傅臭骂了一顿,大意就是纪墨这个好弟子是要专心学造桥的,不许他用旁的事情拐了他的心思,还说葛根就是因为这些小事儿费了心,就不愿在正事上用心了。
葛根被说得没脾气,私下里抱怨师父偏心,却也觉得这个理由比自己没能力要好多了,后来连自己也对外说,说自己就喜欢做些杂事儿,对正事儿没上心,白蹉跎了几年时光。
纪墨听了,觉得这师徒两人也有意思,这样找个理由把自己一开解,又能快快乐乐相处了。
这家富户老家在深山之中,山中多瘴气,当年是村子里头活不下去才出来的,哪里想到从一个小伙计做起,如今也成了有好几家商铺的大掌柜,这般衣锦还乡,看到老家还是那个样子,就想着造个桥,也算造福乡里了。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所以,对老家的基础建设总是要的。
乡党情从哪里开始?若是没有前人造福乡里,乡里出去的又哪里敢依附前人,便是有钱有势了,也不会记得再提携一个只顾自己富贵的前人的。
这种事情实在是多,那村子便是贫穷,却也有一套自己的流程,纪师傅来了之后是村长带人迎的,山路不好走,多有弯折,更不要说出山的路有条江水,沟壑深深,又波涛汹涌,难以渡船。
进进出出,都要游着走,实在是没法子。
这片地方,纪师傅也看了看,确实难。
江水两岸是那种光滑溜溜的鹅卵石,下层地面土层不厚,很像是丰水期的河床,再远的地方一侧是山崖,黄土看着就不怎么结实,拍一拍就能往下掉渣,另一侧就是平路,碎石铺地,全无树木,想要弄个铁索拉条渡船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水深且急,过一趟,天冷的时候只怕真得要命。
村长身上都是湿漉漉的,真的就是游过来的,这还要水性好,并庆幸这时候江水不宽,每年的丰水期,他们都不能往外走,实在是太危险了。
倒不是没有旁的路,但旁的路实在是太远,且要绕行深山,古代的深山可不是现代,山中猛兽繁多,又有诸多毒虫,实在说不好最后会把小命丢在哪里,真走丢了,找都不好找。
村长带了两个好手,是准备让他们轮流把人带着游过去的,这是考虑到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水。
可以造个石拱桥。
纪师傅没着急过河,来来回回地顺着水边儿看,纪墨跟在后面走,先到的师弟间还没怎么打招呼,也跟着纪师傅来回看,有的知道看什么,目光有些焦点,有的就全是乱看,全不知道要考量什么。
这石头,不好找啊!
村长有些犯难,疑惑:不能用木头吗?
靠山吃山,山中树木多,木头本是最好找的。
这样的造桥,村里头也是要出人帮忙的,不为别的,这桥造好了就是村中的资产,他们若是一点儿力都不出,纪师傅带着这几个人倒是也能造桥,就是难免浪费时间在材料的收集和搬运上,会延长工期。
这种富户投资的事儿,都是越快有结果越好,不然,按照进度给的工钱万一中断了,纪师傅他们不再往下做,留个烂尾桥,村长也是没法子的。
知道村长在急什么,纪师傅拧眉,对外行来说,木拱桥就是最便捷的,材料好找,建起来也快,好像两头桩子一打,中间木板一搭,桥就能成了。
这山中木头多,但也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用,更不要说这木材也需要炮制,新鲜的是不成的
新砍下来的木材之中水分大,若是按照这个尺寸来造桥,等到它晾晒干了自然缩水,恐怕要出些变故,若是旁边儿有造桥匠在盯着,时不时做出添加修改还不怕什么,但若是没人在,只怕那桥是要塌。
既然要造桥,可不是为了造一座不久就会塌了的桥,纪师傅对自己的名声还是要紧的,人家听着名声找上来,他就拿着那种东西应付,也说不过去不是。
但钱的事儿,也的确是要考虑的,村长急这个,他的心里也是有数的,那富户就是普通富户,没什么财大气粗的样子,又是商人,精明算计,再者,做生意的,真保不好什么时候就手头短缺,若是不尽快,还真是麻烦收尾。
石拱也不必全用砖石,若有贝胶,碎石也可,我看这里倒是有些贝类。
贝胶黏性不弱鱼胶,甚至还要更强一些,只是用贝胶黏碎石造桥,那所需要的计算难度就要加倍递增,旁的不说,每个碎石形状不一,如何具体排布,总是麻烦的。
再者各种填充缝隙,总不能全用贝胶来,那有多少胶都不够使,必还要再烧制一些砖石来在重点处使用,整个工程量,都是苦力活。
纪墨偷眼看到师兄脸上已经露出难色,就是有村中青壮助力,这份苦力的大头还是他们的。
好,好,好,石头的肯定比木头坚固耐用。村长这会儿反口也快,既然不是要让本村青壮去外地搬运石块儿来此,只是就地取材,卖一把子力气,也没什么好说的。
这边儿商量妥当了,纪师傅就皱着眉捡着河边儿的石头,鹅卵石是不行的,就是要用,也要砸碎了,让它不那么光滑了再用,之后的烧制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贝胶,制作起来倒是容易,大火煮,熬胶而已,火不能停,有人看着即可,再要做些模子,方便把碎石贝胶结合起来,做出砖坯的形状来,方便使用。
真的靠着碎石,做一点儿黏一点儿,那是造不成桥的。
纪墨知道纪师傅在思索正事儿,也不打搅,跟在旁边儿看,他还太小了,过来的路上,葛根拎着包还背着他,真是很有大师兄任劳任怨的范儿,等到回去,山路不好走,指不定还要哪位师兄来负重行走。
纪师傅以脚步丈量了江岸两侧的宽度,如今是平水期,看起来湍急的江水已经是比较稳定的了,等到丰水期,江面变宽,桥必然不能是直接矗立在江水中的,再牢固的地基也禁不住长久的冲刷,更不要说这里的水急,力度大,夹杂在其中的泥沙碎石之类的,也会对桥基造成打击。
所以,这桥桩所在,要远一些,还在碎石之外,这丈量的学问是多方考量的,眼力经验都要有。
纪师傅不用村长说就找准了丰水期江水不会冲到的位置上,村长在一旁笑赞纪师傅的名声,免不了又是一通好话。
这些活儿,都是良心活儿,若是造桥匠不用心,他们这种民办的桥,若是一两年塌了,人家也有的是理由推脱,无法追责。
所以这名声真的是顶顶要紧的,谁是有良心的那个,只在名声里了。
第395章
用料上,凡是能够就地取材且材料充足的,就不必俭省,山中的木料砍下来直接造桥不能够,当柴火还是可以的,鹅卵石和木柴层层堆叠在一起,湿乎乎的木柴放在外面,里面则是能够点燃的干柴,等到干柴烧一会儿,外面的湿木柴也就被烤干了,可以直接加入火中燃烧了。
当然,不会太干,还是会有浓浓的黑烟带着潮气上升,只要不站在下风口,就没什么关系,也没大的妨碍。
被烧成黑炭一样的鹅卵石在被扒拉出来的时候,像是爆裂了一样,很多都有了裂纹,不复之前的花色和光滑,放在一旁的石板上,用大锤子往下砸,小心点儿力气,不要砸得石头飞溅就可以了。
偶尔也会有意外,飞起的小石子打在人的头脸上,弄出伤痕来。
这些碎石是不好用胶一个个黏连的,它们有棱有角,增加了摩擦力的同时,也会让想要粘起来的人无从下手,所以,会把所有碎石平铺到一个容器之中,那是用木头做的容器,一截木头,中间挖出一块儿砖大小的凹槽来,把碎石放进去,尽可能地让大小不同的碎石填满所有的缝隙,然后再把熬好的胶往上浇灌。
贝胶是半透明的,带着某种腥气,味道并不好闻,尤其是熬制的时候,那口大铁锅离不了人,必须要有人在那里不间断地搅拌,再把熬好的胶迅速倒入容器之中加工。
这时候就不能再用火烤了,要让胶自然阴干,之后一块儿碎石砖就成型了,所以,所谓的碎石桥,也可算做砖石桥,因为用来铺垫的还是一块块的砖,就是这砖的材质是就地取材,难免多了些简陋,但论到坚固性上,并不弱于普通的砖石。
当然,普通的砖石还是要烧制的,幸好这边儿能够挖到粘土,专门用来烧制砖头的土,这种土跟烧瓷的土还不一样,带着些更为坚实的黏性,同时也有些粗粝,易于定型和烧制。
纪墨年龄小,让他砸石头没力气,烧石头搬不动木料,最后只能跟着制作砖头,还别说,这砖头的制作真的就是玩泥巴,没什么机械化的统一,完全都是各自凭手制作,为了让砖头的大小保持一致,也会用容器规范。
木模之中填充上一定比例糅合的粘土,填满压实,之后再反着一磕,把木模之中的砖头形状的粘土块儿磕出来,放置在铺平的沙地之上,隔着一些距离,再放下另一个,等到沙地上的砖头晾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被一块块儿摞起来运到窑洞之中烧制。
窑洞是来到这里,确定要弄碎石桥之后就先建起来的,不大个,建好后没有时间等它阴干,就会先在里面烧火,还要在烧火的过程中不断填补一些可能被火烤干的缝隙,让这个用来烧砖的窑洞不至于四下崩裂漏气。
这种加速手段并不是很好,最终成型的窑洞格外粗笨,但这个窑洞本来也不指望长期使用,他们用过之后也就会废弃了,近乎一次性的土窑,也就不需要讲究太多。
这些搬运的活儿,又是师兄们完成的,看着师兄们普遍都有的麒麟臂,纪墨握起拳头,捏了捏自己臂膀上软绵绵的小肉,不得不叹,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他这副姿态落在师兄眼中,年长的师兄纷纷都笑了:小师弟别着急,慢慢来,等你长肉了,就有力气了。
古代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越有肉越有力气,这里的肉指的是腱子肉,即肌肉,但划分也不那么严密,至少很多人眼中,胖子就是有力气的人,无论是不是虚胖。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吃得多,干得多,想要虚胖还真不容易,在他们看来,肌肉就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估摸着以为所有人长的肉都是这种具有力量的肉。
嗯,我不着急。
纪墨应了一声,这段时间,跟师兄们真的是朝夕相处,才砍下来的木材做成草棚子,一堆人睡在一起,轮流看火什么的,旁边儿的火昼夜不息,就在火堆旁睡也不会太冷,就是那烟味儿一旦转了风向,难免呛人。
但这种感觉,似乎只有纪墨才有,师父师兄们都已经习惯了,就是迎头一口黑烟,也不过是偏头而已,不至于被呛得咳嗽。
吃的饭是村子里头给做的,特意找了人来,就在江水边儿给做的,不说顿顿大鱼大肉,却是分量足的干粮,让人吃得扎扎实实的。
造桥这样的活儿,没见过的可能还有几分新鲜,经常有人过来看热闹,太阳底下,这是遮不住的,谁干什么都能一眼看到,但里面具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比如说烧砖要多大的火候,多久才能烧好,烧到什么程度才能用,就不是能够看明白的了。
所以,也不怕人看。
纪师傅不太会写字,只能看懂几个字,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名字,他也不会画图,所以造桥是没什么设计图的,所有都在脑中,一会儿给打地桩的弟子说要从哪里开始,打多深,一会儿又要跟烧石头的说需要多碎的石头,多大的砖,一会儿还要检查贝胶的黏性是否足够,是不是要添加其他的如树胶之类的
来来回回,全场乱窜,看起来就是个大忙人的样子。
纪墨除了帮着压砖坯,就是跟在纪师傅身后,如同小监工一样跟着乱转,听纪师傅指点这个指点那个,他跟纪师傅也不是第一次相处了,知道这人的一些脾气,也听葛根说过,在造桥现场做事儿的时候,纪师傅是不喜欢给人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缘由的。
一来可能是顾虑看的人多,人多耳杂,万一让人家被动偷学了,也是自己的不谨慎,二来就是有些道理,纪师傅也未必那么明白,不过是祖祖辈辈的经验,让他因地制宜地发挥了一下,就好像很多设计师设计服装会有某种习惯性元素一样,未必真的能够给一个具体的含义。
凡是他安排完事情之后还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在纪师傅看来就是挑事儿,让你做你就做,还想不想学了,哪儿来那么多废话!
所以,场中除了一二闲聊和使力气时候的口号吆喝声的热火朝天之外,没人说技术上的事情,愈发让外行只能看个热闹,体会一下什么叫做隔行如隔山。
纪墨不算一无所知,在来这里之前,他就跟着纪师傅在学习了,又有葛根这个准备转行的师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一些东西,他还是能看明白的,比如说纪师傅看重的打桩一事。
以这条江的宽度和水流湍急的程度来看,中间是必然不可能设立桥墩的,那么,两岸所在的桥台就是重中之重,如同造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现在打桩建造的就是桥台基础。
看起来跨度多少的拱桥长度,真正横跨水面上带拱形的部分,可能就是整个桥长的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剩下的那部分,就是桥台所在,桥台,即桥和路面相连的部分,也是两岸桥墩的拱座所在。
拱桥的桥跨结构所负荷的重压也会通过拱面传递到这部分的地基所在,所以,这里就是重中之重,若是这个头开不好,中间的拱形做得再好,也很容易倒塌。
而这片江岸的土质谈不上好,需要让它更坚固,就难免需要多打几个桩子,反复固定,这里也是用石材的大头,没有足够坚固厚实的石材填充下去,上面所建设的东西,也必然容易动摇。
这也是全场唯一不能就地取材的地方,必须要从远处运更好使的石材进来,幸好所需不多,简单加工之后的石头也谈不上多贵,最贵的运费部分,村人自己就可以运输,也能省去一些。
但,即便这样处处俭省方便了,所需时间也不短,等到石头真正填充入地,成为拱座,所需的砖头也都全部烧制好了,还有那种碎石砖,另有一些必要的木料也准备妥当。
两岸桥墩相差不过一两天,完成之后便要从两头开始各自建造,最后在中间对接,在此之前,纪师傅已经反复用目力测量过各方面的数据,确定这两点之间最终能够对接成一线,不至于出现什么歪斜的差错。
另有宽窄长高之类的数据,也都在他心中藏着,并不对外说明,纪墨也是后来才知道一个大概,这会儿看现场,也只能换算成自己的数据,做出记录,勉强算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
两侧同时开工之前,江水中也打了桩,是木桩,让水性好的师兄带着村人把木料一端扎入深水之中,下方找准位置,上方的人尽可能在木桩上击打,腰上捆着绳子,由岸边儿的人拉着,一个人体力耗尽了就让另一个人来,总之想办法让木桩能够立住,之后再想办法稳固,这是支架。
恋耽美
日子是定好的,地点也是确定的,他们甚至都不必来纪师傅家集合,直接过去就是了,有人腿脚快,拖两日再走,也能行。
以前一向是葛根做这些事儿的,他本来还要教纪墨,被纪师傅臭骂了一顿,大意就是纪墨这个好弟子是要专心学造桥的,不许他用旁的事情拐了他的心思,还说葛根就是因为这些小事儿费了心,就不愿在正事上用心了。
葛根被说得没脾气,私下里抱怨师父偏心,却也觉得这个理由比自己没能力要好多了,后来连自己也对外说,说自己就喜欢做些杂事儿,对正事儿没上心,白蹉跎了几年时光。
纪墨听了,觉得这师徒两人也有意思,这样找个理由把自己一开解,又能快快乐乐相处了。
这家富户老家在深山之中,山中多瘴气,当年是村子里头活不下去才出来的,哪里想到从一个小伙计做起,如今也成了有好几家商铺的大掌柜,这般衣锦还乡,看到老家还是那个样子,就想着造个桥,也算造福乡里了。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所以,对老家的基础建设总是要的。
乡党情从哪里开始?若是没有前人造福乡里,乡里出去的又哪里敢依附前人,便是有钱有势了,也不会记得再提携一个只顾自己富贵的前人的。
这种事情实在是多,那村子便是贫穷,却也有一套自己的流程,纪师傅来了之后是村长带人迎的,山路不好走,多有弯折,更不要说出山的路有条江水,沟壑深深,又波涛汹涌,难以渡船。
进进出出,都要游着走,实在是没法子。
这片地方,纪师傅也看了看,确实难。
江水两岸是那种光滑溜溜的鹅卵石,下层地面土层不厚,很像是丰水期的河床,再远的地方一侧是山崖,黄土看着就不怎么结实,拍一拍就能往下掉渣,另一侧就是平路,碎石铺地,全无树木,想要弄个铁索拉条渡船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水深且急,过一趟,天冷的时候只怕真得要命。
村长身上都是湿漉漉的,真的就是游过来的,这还要水性好,并庆幸这时候江水不宽,每年的丰水期,他们都不能往外走,实在是太危险了。
倒不是没有旁的路,但旁的路实在是太远,且要绕行深山,古代的深山可不是现代,山中猛兽繁多,又有诸多毒虫,实在说不好最后会把小命丢在哪里,真走丢了,找都不好找。
村长带了两个好手,是准备让他们轮流把人带着游过去的,这是考虑到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水。
可以造个石拱桥。
纪师傅没着急过河,来来回回地顺着水边儿看,纪墨跟在后面走,先到的师弟间还没怎么打招呼,也跟着纪师傅来回看,有的知道看什么,目光有些焦点,有的就全是乱看,全不知道要考量什么。
这石头,不好找啊!
村长有些犯难,疑惑:不能用木头吗?
靠山吃山,山中树木多,木头本是最好找的。
这样的造桥,村里头也是要出人帮忙的,不为别的,这桥造好了就是村中的资产,他们若是一点儿力都不出,纪师傅带着这几个人倒是也能造桥,就是难免浪费时间在材料的收集和搬运上,会延长工期。
这种富户投资的事儿,都是越快有结果越好,不然,按照进度给的工钱万一中断了,纪师傅他们不再往下做,留个烂尾桥,村长也是没法子的。
知道村长在急什么,纪师傅拧眉,对外行来说,木拱桥就是最便捷的,材料好找,建起来也快,好像两头桩子一打,中间木板一搭,桥就能成了。
这山中木头多,但也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用,更不要说这木材也需要炮制,新鲜的是不成的
新砍下来的木材之中水分大,若是按照这个尺寸来造桥,等到它晾晒干了自然缩水,恐怕要出些变故,若是旁边儿有造桥匠在盯着,时不时做出添加修改还不怕什么,但若是没人在,只怕那桥是要塌。
既然要造桥,可不是为了造一座不久就会塌了的桥,纪师傅对自己的名声还是要紧的,人家听着名声找上来,他就拿着那种东西应付,也说不过去不是。
但钱的事儿,也的确是要考虑的,村长急这个,他的心里也是有数的,那富户就是普通富户,没什么财大气粗的样子,又是商人,精明算计,再者,做生意的,真保不好什么时候就手头短缺,若是不尽快,还真是麻烦收尾。
石拱也不必全用砖石,若有贝胶,碎石也可,我看这里倒是有些贝类。
贝胶黏性不弱鱼胶,甚至还要更强一些,只是用贝胶黏碎石造桥,那所需要的计算难度就要加倍递增,旁的不说,每个碎石形状不一,如何具体排布,总是麻烦的。
再者各种填充缝隙,总不能全用贝胶来,那有多少胶都不够使,必还要再烧制一些砖石来在重点处使用,整个工程量,都是苦力活。
纪墨偷眼看到师兄脸上已经露出难色,就是有村中青壮助力,这份苦力的大头还是他们的。
好,好,好,石头的肯定比木头坚固耐用。村长这会儿反口也快,既然不是要让本村青壮去外地搬运石块儿来此,只是就地取材,卖一把子力气,也没什么好说的。
这边儿商量妥当了,纪师傅就皱着眉捡着河边儿的石头,鹅卵石是不行的,就是要用,也要砸碎了,让它不那么光滑了再用,之后的烧制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贝胶,制作起来倒是容易,大火煮,熬胶而已,火不能停,有人看着即可,再要做些模子,方便把碎石贝胶结合起来,做出砖坯的形状来,方便使用。
真的靠着碎石,做一点儿黏一点儿,那是造不成桥的。
纪墨知道纪师傅在思索正事儿,也不打搅,跟在旁边儿看,他还太小了,过来的路上,葛根拎着包还背着他,真是很有大师兄任劳任怨的范儿,等到回去,山路不好走,指不定还要哪位师兄来负重行走。
纪师傅以脚步丈量了江岸两侧的宽度,如今是平水期,看起来湍急的江水已经是比较稳定的了,等到丰水期,江面变宽,桥必然不能是直接矗立在江水中的,再牢固的地基也禁不住长久的冲刷,更不要说这里的水急,力度大,夹杂在其中的泥沙碎石之类的,也会对桥基造成打击。
所以,这桥桩所在,要远一些,还在碎石之外,这丈量的学问是多方考量的,眼力经验都要有。
纪师傅不用村长说就找准了丰水期江水不会冲到的位置上,村长在一旁笑赞纪师傅的名声,免不了又是一通好话。
这些活儿,都是良心活儿,若是造桥匠不用心,他们这种民办的桥,若是一两年塌了,人家也有的是理由推脱,无法追责。
所以这名声真的是顶顶要紧的,谁是有良心的那个,只在名声里了。
第395章
用料上,凡是能够就地取材且材料充足的,就不必俭省,山中的木料砍下来直接造桥不能够,当柴火还是可以的,鹅卵石和木柴层层堆叠在一起,湿乎乎的木柴放在外面,里面则是能够点燃的干柴,等到干柴烧一会儿,外面的湿木柴也就被烤干了,可以直接加入火中燃烧了。
当然,不会太干,还是会有浓浓的黑烟带着潮气上升,只要不站在下风口,就没什么关系,也没大的妨碍。
被烧成黑炭一样的鹅卵石在被扒拉出来的时候,像是爆裂了一样,很多都有了裂纹,不复之前的花色和光滑,放在一旁的石板上,用大锤子往下砸,小心点儿力气,不要砸得石头飞溅就可以了。
偶尔也会有意外,飞起的小石子打在人的头脸上,弄出伤痕来。
这些碎石是不好用胶一个个黏连的,它们有棱有角,增加了摩擦力的同时,也会让想要粘起来的人无从下手,所以,会把所有碎石平铺到一个容器之中,那是用木头做的容器,一截木头,中间挖出一块儿砖大小的凹槽来,把碎石放进去,尽可能地让大小不同的碎石填满所有的缝隙,然后再把熬好的胶往上浇灌。
贝胶是半透明的,带着某种腥气,味道并不好闻,尤其是熬制的时候,那口大铁锅离不了人,必须要有人在那里不间断地搅拌,再把熬好的胶迅速倒入容器之中加工。
这时候就不能再用火烤了,要让胶自然阴干,之后一块儿碎石砖就成型了,所以,所谓的碎石桥,也可算做砖石桥,因为用来铺垫的还是一块块的砖,就是这砖的材质是就地取材,难免多了些简陋,但论到坚固性上,并不弱于普通的砖石。
当然,普通的砖石还是要烧制的,幸好这边儿能够挖到粘土,专门用来烧制砖头的土,这种土跟烧瓷的土还不一样,带着些更为坚实的黏性,同时也有些粗粝,易于定型和烧制。
纪墨年龄小,让他砸石头没力气,烧石头搬不动木料,最后只能跟着制作砖头,还别说,这砖头的制作真的就是玩泥巴,没什么机械化的统一,完全都是各自凭手制作,为了让砖头的大小保持一致,也会用容器规范。
木模之中填充上一定比例糅合的粘土,填满压实,之后再反着一磕,把木模之中的砖头形状的粘土块儿磕出来,放置在铺平的沙地之上,隔着一些距离,再放下另一个,等到沙地上的砖头晾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被一块块儿摞起来运到窑洞之中烧制。
窑洞是来到这里,确定要弄碎石桥之后就先建起来的,不大个,建好后没有时间等它阴干,就会先在里面烧火,还要在烧火的过程中不断填补一些可能被火烤干的缝隙,让这个用来烧砖的窑洞不至于四下崩裂漏气。
这种加速手段并不是很好,最终成型的窑洞格外粗笨,但这个窑洞本来也不指望长期使用,他们用过之后也就会废弃了,近乎一次性的土窑,也就不需要讲究太多。
这些搬运的活儿,又是师兄们完成的,看着师兄们普遍都有的麒麟臂,纪墨握起拳头,捏了捏自己臂膀上软绵绵的小肉,不得不叹,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他这副姿态落在师兄眼中,年长的师兄纷纷都笑了:小师弟别着急,慢慢来,等你长肉了,就有力气了。
古代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越有肉越有力气,这里的肉指的是腱子肉,即肌肉,但划分也不那么严密,至少很多人眼中,胖子就是有力气的人,无论是不是虚胖。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吃得多,干得多,想要虚胖还真不容易,在他们看来,肌肉就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估摸着以为所有人长的肉都是这种具有力量的肉。
嗯,我不着急。
纪墨应了一声,这段时间,跟师兄们真的是朝夕相处,才砍下来的木材做成草棚子,一堆人睡在一起,轮流看火什么的,旁边儿的火昼夜不息,就在火堆旁睡也不会太冷,就是那烟味儿一旦转了风向,难免呛人。
但这种感觉,似乎只有纪墨才有,师父师兄们都已经习惯了,就是迎头一口黑烟,也不过是偏头而已,不至于被呛得咳嗽。
吃的饭是村子里头给做的,特意找了人来,就在江水边儿给做的,不说顿顿大鱼大肉,却是分量足的干粮,让人吃得扎扎实实的。
造桥这样的活儿,没见过的可能还有几分新鲜,经常有人过来看热闹,太阳底下,这是遮不住的,谁干什么都能一眼看到,但里面具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比如说烧砖要多大的火候,多久才能烧好,烧到什么程度才能用,就不是能够看明白的了。
所以,也不怕人看。
纪师傅不太会写字,只能看懂几个字,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名字,他也不会画图,所以造桥是没什么设计图的,所有都在脑中,一会儿给打地桩的弟子说要从哪里开始,打多深,一会儿又要跟烧石头的说需要多碎的石头,多大的砖,一会儿还要检查贝胶的黏性是否足够,是不是要添加其他的如树胶之类的
来来回回,全场乱窜,看起来就是个大忙人的样子。
纪墨除了帮着压砖坯,就是跟在纪师傅身后,如同小监工一样跟着乱转,听纪师傅指点这个指点那个,他跟纪师傅也不是第一次相处了,知道这人的一些脾气,也听葛根说过,在造桥现场做事儿的时候,纪师傅是不喜欢给人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缘由的。
一来可能是顾虑看的人多,人多耳杂,万一让人家被动偷学了,也是自己的不谨慎,二来就是有些道理,纪师傅也未必那么明白,不过是祖祖辈辈的经验,让他因地制宜地发挥了一下,就好像很多设计师设计服装会有某种习惯性元素一样,未必真的能够给一个具体的含义。
凡是他安排完事情之后还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在纪师傅看来就是挑事儿,让你做你就做,还想不想学了,哪儿来那么多废话!
所以,场中除了一二闲聊和使力气时候的口号吆喝声的热火朝天之外,没人说技术上的事情,愈发让外行只能看个热闹,体会一下什么叫做隔行如隔山。
纪墨不算一无所知,在来这里之前,他就跟着纪师傅在学习了,又有葛根这个准备转行的师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一些东西,他还是能看明白的,比如说纪师傅看重的打桩一事。
以这条江的宽度和水流湍急的程度来看,中间是必然不可能设立桥墩的,那么,两岸所在的桥台就是重中之重,如同造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现在打桩建造的就是桥台基础。
看起来跨度多少的拱桥长度,真正横跨水面上带拱形的部分,可能就是整个桥长的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剩下的那部分,就是桥台所在,桥台,即桥和路面相连的部分,也是两岸桥墩的拱座所在。
拱桥的桥跨结构所负荷的重压也会通过拱面传递到这部分的地基所在,所以,这里就是重中之重,若是这个头开不好,中间的拱形做得再好,也很容易倒塌。
而这片江岸的土质谈不上好,需要让它更坚固,就难免需要多打几个桩子,反复固定,这里也是用石材的大头,没有足够坚固厚实的石材填充下去,上面所建设的东西,也必然容易动摇。
这也是全场唯一不能就地取材的地方,必须要从远处运更好使的石材进来,幸好所需不多,简单加工之后的石头也谈不上多贵,最贵的运费部分,村人自己就可以运输,也能省去一些。
但,即便这样处处俭省方便了,所需时间也不短,等到石头真正填充入地,成为拱座,所需的砖头也都全部烧制好了,还有那种碎石砖,另有一些必要的木料也准备妥当。
两岸桥墩相差不过一两天,完成之后便要从两头开始各自建造,最后在中间对接,在此之前,纪师傅已经反复用目力测量过各方面的数据,确定这两点之间最终能够对接成一线,不至于出现什么歪斜的差错。
另有宽窄长高之类的数据,也都在他心中藏着,并不对外说明,纪墨也是后来才知道一个大概,这会儿看现场,也只能换算成自己的数据,做出记录,勉强算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
两侧同时开工之前,江水中也打了桩,是木桩,让水性好的师兄带着村人把木料一端扎入深水之中,下方找准位置,上方的人尽可能在木桩上击打,腰上捆着绳子,由岸边儿的人拉着,一个人体力耗尽了就让另一个人来,总之想办法让木桩能够立住,之后再想办法稳固,这是支架。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