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派系 作者:陈贤庆
第 13 章
此后,蒋介石主要坐镇陪都重庆,指挥了一些较大的战役,如华南战役、桂南战役、随枣战役、中条山战役、鄂北战役、豫南战役、三次长沙会战、浙赣战役、豫湘桂战役等。此外,1942年3月,蒋介石还派罗卓英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率军入缅甸协助英军抗日,打通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1939年后改变战略方针,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改为对蒋介石诱降及将主要兵力移向解放区战场,蒋介石在抗战的同时也进行反共活动,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派出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不断与华黔军第一师任团长。1916年4月,何应钦与贵州督军刘显世之外甥女、王伯群、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结婚。之后,何应钦升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并创设了“少年贵州会”,自任会长,联合王文华准备推翻刘显世,夺取贵州政权。1920年,王文华指挥部下推翻了舅父刘显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贵州局面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何应钦企图与王伯群重建贵州政权,但此时谷正伦乘机发兵入贵阳,限令何应钦即日离黔。何应钦被迫交出兵权,流亡昆明。然而,何应钦到昆明不久,又被贵州守旧派买凶杀伤,身中两枪,险些丧命,其后,何应钦走避上海等地活动,但无所作为。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以与蒋介石同过学、共过事的关系,进入了黄埔军校,并出任少校总教官。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都是他属下的军事教官,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心腹。
何应钦以黄埔军校开始发迹,以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兼北伐东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军政部长、行营主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抗日战争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等。在国民党的军政界,何应钦已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蒋何并称。
何应钦虽然是拥蒋起家,然而,当他执掌大权以后,他便极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刚”,位居集团军总司令、行营主任、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务。在合适的时机,何应钦还敢向蒋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卫、唐生智通电讨蒋,发兵进逼南京,何应钦则串通桂系,利用蒋介石在徐州战败而发难,实行“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1936年12月,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何应钦力主以武力讨伐张、杨,解决“西安事变”,实则置蒋介石性命于不顾,想趁此机会取而代之。他组织了两路讨逆军,以刘峙、顾祝同为总司令,并与王伯群密商党、政的新人选。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何应钦的美梦化为泡影。
对于何应钦的所为,蒋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为了巩固黄埔系的势力,未便公然发泄而加以宽忍。为了遏制何应钦派的势力扩张,蒋介石极力扶助陈诚与之抗衡。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1917年毕业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保定军校第、罗列、袁朴、赵龙文、盛文、钟松、周士冕、王微等。
胡宗南之所以飞黄腾达,除了蒋介石的培植之外,还与他能得到军统和戴笠的支持分不开。戴笠,字雨农,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有“异才”,把他推荐给蒋介石。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亲信成立黄埔系的法西斯帮会组织,于是,胡宗南、贺衷寒、曾扩情、康泽、邓文仪、周复、戴笠、滕杰、酆 悌等组织了蓝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蒋介石成立了特务组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负全责。由此,戴笠亦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蒋介石门下的“三鼎甲”。那时,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提起军统和戴笠,无不谈虎色变。唯独胡宗南,因对戴笠有提携举荐之恩,戴笠对他只是隐恶扬善,处处吹捧,这也促使蒋介石对胡宗南愈益宠信。
由于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与陈诚在蒋介石面前争宠而弄得积怨很深。1940年,胡宗南就联合戴笠、贺衷寒、邓文仪等黄埔系干将,迫使蒋介石把陈诚的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中央书记长两个全国性的要职让出,由张治中继任,使陈诚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战区,陈诚争得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由第第九十七军,以及骑二军。除上述正规军,他又以陈又新为总指挥,将四省边区游杂部队编成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做了汤恩伯的顶头上司,汤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内,两人一直明争暗头斗至1944年,汤恩伯最终占了上风。此外,汤恩伯盘踞中原四省边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称之为“汤灾”,与当时发生的水灾、旱灾、蝗灾并称“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因杀人如麻,又有“汤屠夫”之浑名。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当时,汤恩伯和蒋鼎文之间仍在争权夺利,致使中原战役开始不到十天,蒋鼎文、汤恩伯掌握的四、五十万大军便一败涂地。蒋介石异常气怒,将两人撤职,由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的部队,则由陈诚和胡宗南吞并改编,而这又是受蒋介石所指使,主要原因,是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还想学刘秀学曹操,发迹于中原而最后称帝,蒋介石当然要伺机削藩的。
九
在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立即忙于抢夺抗胜利的果实。在8月11日,蒋介石便下了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其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要伪军“切实维持地方治安”,“趁机赎罪”,抵抗人民军队受降。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宣布将中国战区分为十六个受降区,任命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刘峙、孙蔚如、余汉谋、薛岳、李品仙、孙连仲、李延年、傅作义、陈仪为受降主官,不许、郝鹏举,分别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路军总司令。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本想立即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但鉴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与民主,又鉴于大量国民党军队远在西北、西南,未能开赴到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于是他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号,再三电邀延安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全面内战争取准备时间。
中共为粉碎蒋介石的和谈阴谋,1945年8月28日,由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对谈判其实毫无准备,毛泽东的到来,反使他十分狼狈和被动。9月2日,谈判正式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商谈,于10月10日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留下周恩来、王若飞继续谈判。
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海、空运输力量,将大量武装部队运往东北、华北、江浙等地区,抢夺城市和交通线,并在接管区内大肆“劫收”。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密令部队,以“恢复交通”为借口,分路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上党战役、察绥战役、邯郸战役、津浦路战役等。
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阎锡山部一万七千人,在史泽波率领下,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意图分割太行、太岳两区,占领晋东南。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三万余人,民兵五万余人奋起自卫,于9月10日发起进攻,连克屯留、壶关、长子、潞城,随即围攻长治。阎锡山急令彭毓斌率二万余人增援。刘、邓部队围城打援,激战五日,在老爷岭歼敌援军,击毙彭毓斌。10月8日,长治守军弃城而走,刘、邓部队乘胜追击,于12日歼敌于将军岭、桃川地区。是役国民党军被歼三万五千余人,史泽波以下二十七名将官被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被打乱。
10月中旬,傅作义指挥第十二战区五万余人主力部队向丰镇、集宁出动,进犯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妄图侵占张家口。人民军队于10月18日以五万余人兵力先行包围傅部二万四千余人困守的归绥。其后再以主力攻打包头。察绥战役使傅作义部损失一万二千余人。
10月14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向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发动进攻,妄图打通平汉线交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四万五千人,由河南新乡,经洛阳向北进犯,企图同胡宗南部在石家庄会合。10月20日,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向国民党军发起反击。30日,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部四千余人。12月中旬,攻占滕县及临城外围。至此,从徐州至济南间二百余里的铁路线为人民武装所控制,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也未能实现。
在战争失利以及国际国内和平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1945年12月31日,同意签订《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并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发布了停战令。同日,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军事问题、宪章问题、和平建设纲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等五项协议。
然而,停战令的发布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都不过是蒋介石的和平烟幕,在其后的几个月中,蒋介石加速调兵遣将,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终于,1946年6月,蒋介石在准备就绪之后,撕下了和平的面纱,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内战。
内战开始阶段,蒋介石实行全面进攻战略,蒋介石及其主要战将陈诚、胡宗南等都乐观地认为“在三个月或六个内解决问题”。面对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战略,中共采取不以保守地方为主而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而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经过率部起义,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被俘虏,山东全境尽失。
两年内战后,蒋介石剩下的一百九十万正规军被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准备撤出东北,确保华中。但是,人民解放军已经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准备同时在东北、华北、中原与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展开战略决战,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十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拥有兵力五十万人。蒋介石以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为副总司令,赵家骧为参谋长,范汉杰兼任锦州指挥所主任。东北“剿总”共辖郑洞国第一兵团、卢浚泉第六兵团、周福成第强为副参谋长。徐州“剿总”共辖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延年第六兵团、黄伯韬第七兵团、刘汝明第第四兵团、石觉第九兵团、孙兰峰第十一兵团、侯境如第十七兵团,以及陈长捷的天津警备部队,其中不少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1948年12月下旬,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三十五军于新保安被华北野战军全歼,军长郭景云自杀身亡。接着,从张家口突围的孙兰峰第十一兵团七个师共五万四千人又被歼灭,孙兰峰率残部逃往绥远,张家口丢失。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击,经过29个小时激战,国民党守军十三万人被全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虏。1月16日,塘沽守军侯境如部三万六千人四海路逃路。北平傅作义完全处于孤立,陷于困境,开始和中共展开谈判。蒋介石先后派军令部长徐永昌、装甲兵司令参谋长蒋纬国及国防部次长郑介民到北平,劝诱傅作义率部南撤,均被傅作义婉言拒绝。经过和平谈判,1月20日,傅作义接受“离城改编”的办法,率北平守军二十五万人接受和平改编。蒋介石鞭长莫及,只有求得傅作义同意(傅征得解放军方面同意),派飞机到北平接走李文、石觉等中央军大部分团以上的军官。平津战役中,蒋介石又损失了五十二万军队,华北地区亦基本丧失。
历时四个多月的三大战役,蒋介石共损失一百五十四万兵力,他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嫡系部队基本已被消灭。他气得大发“神经”,“以手枪向屋顶连放十余枪,并击毙其爱犬”。不仅如此,蒋介石军事上的连连失败,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危机。美国政府看到他已失去了扶持的价值,决定换李宗仁出来应付局面;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此时也乘机逼蒋介石下台。蒋介石不得已,于1949年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视事”为由,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次日,他由陈诚、汤恩伯陪同飞回奉化溪口老家。
蒋介石虽然下野退居溪口,但仍控制党、政、军实权。下野之前,他已任命亲信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朱绍良为福建省主席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方天为江西省主席,薛岳为广东省主席,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1月25日,他又在溪口召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策划长江防务,决定把长江防线划为两个战区:从宜昌至湖口以西由白崇禧集团二十五万人防守;从湖口以西至上海由汤恩伯集团四十五万人防守,趁李宗仁政府派遣和谈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谈判之机,加紧部署兵力。
以张治中、邵力子、黄绍 、章士钊、李蒸、刘裴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共谈判,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4月16日,黄绍竑飞回南京,请示签字。4月20日,蒋介石命令拒绝接受,李宗仁不敢签字。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发起渡江战役,三个作战集团由东、中、西三路突破长江天险,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在一、两天内全线崩溃。
第 13 章
恋耽美
第 13 章
此后,蒋介石主要坐镇陪都重庆,指挥了一些较大的战役,如华南战役、桂南战役、随枣战役、中条山战役、鄂北战役、豫南战役、三次长沙会战、浙赣战役、豫湘桂战役等。此外,1942年3月,蒋介石还派罗卓英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率军入缅甸协助英军抗日,打通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1939年后改变战略方针,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改为对蒋介石诱降及将主要兵力移向解放区战场,蒋介石在抗战的同时也进行反共活动,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派出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不断与华黔军第一师任团长。1916年4月,何应钦与贵州督军刘显世之外甥女、王伯群、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结婚。之后,何应钦升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并创设了“少年贵州会”,自任会长,联合王文华准备推翻刘显世,夺取贵州政权。1920年,王文华指挥部下推翻了舅父刘显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贵州局面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何应钦企图与王伯群重建贵州政权,但此时谷正伦乘机发兵入贵阳,限令何应钦即日离黔。何应钦被迫交出兵权,流亡昆明。然而,何应钦到昆明不久,又被贵州守旧派买凶杀伤,身中两枪,险些丧命,其后,何应钦走避上海等地活动,但无所作为。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以与蒋介石同过学、共过事的关系,进入了黄埔军校,并出任少校总教官。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都是他属下的军事教官,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心腹。
何应钦以黄埔军校开始发迹,以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兼北伐东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军政部长、行营主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抗日战争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等。在国民党的军政界,何应钦已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蒋何并称。
何应钦虽然是拥蒋起家,然而,当他执掌大权以后,他便极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刚”,位居集团军总司令、行营主任、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务。在合适的时机,何应钦还敢向蒋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卫、唐生智通电讨蒋,发兵进逼南京,何应钦则串通桂系,利用蒋介石在徐州战败而发难,实行“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1936年12月,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何应钦力主以武力讨伐张、杨,解决“西安事变”,实则置蒋介石性命于不顾,想趁此机会取而代之。他组织了两路讨逆军,以刘峙、顾祝同为总司令,并与王伯群密商党、政的新人选。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何应钦的美梦化为泡影。
对于何应钦的所为,蒋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为了巩固黄埔系的势力,未便公然发泄而加以宽忍。为了遏制何应钦派的势力扩张,蒋介石极力扶助陈诚与之抗衡。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1917年毕业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保定军校第、罗列、袁朴、赵龙文、盛文、钟松、周士冕、王微等。
胡宗南之所以飞黄腾达,除了蒋介石的培植之外,还与他能得到军统和戴笠的支持分不开。戴笠,字雨农,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有“异才”,把他推荐给蒋介石。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亲信成立黄埔系的法西斯帮会组织,于是,胡宗南、贺衷寒、曾扩情、康泽、邓文仪、周复、戴笠、滕杰、酆 悌等组织了蓝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蒋介石成立了特务组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负全责。由此,戴笠亦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蒋介石门下的“三鼎甲”。那时,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提起军统和戴笠,无不谈虎色变。唯独胡宗南,因对戴笠有提携举荐之恩,戴笠对他只是隐恶扬善,处处吹捧,这也促使蒋介石对胡宗南愈益宠信。
由于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与陈诚在蒋介石面前争宠而弄得积怨很深。1940年,胡宗南就联合戴笠、贺衷寒、邓文仪等黄埔系干将,迫使蒋介石把陈诚的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中央书记长两个全国性的要职让出,由张治中继任,使陈诚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战区,陈诚争得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由第第九十七军,以及骑二军。除上述正规军,他又以陈又新为总指挥,将四省边区游杂部队编成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做了汤恩伯的顶头上司,汤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内,两人一直明争暗头斗至1944年,汤恩伯最终占了上风。此外,汤恩伯盘踞中原四省边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称之为“汤灾”,与当时发生的水灾、旱灾、蝗灾并称“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因杀人如麻,又有“汤屠夫”之浑名。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当时,汤恩伯和蒋鼎文之间仍在争权夺利,致使中原战役开始不到十天,蒋鼎文、汤恩伯掌握的四、五十万大军便一败涂地。蒋介石异常气怒,将两人撤职,由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的部队,则由陈诚和胡宗南吞并改编,而这又是受蒋介石所指使,主要原因,是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还想学刘秀学曹操,发迹于中原而最后称帝,蒋介石当然要伺机削藩的。
九
在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立即忙于抢夺抗胜利的果实。在8月11日,蒋介石便下了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其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要伪军“切实维持地方治安”,“趁机赎罪”,抵抗人民军队受降。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宣布将中国战区分为十六个受降区,任命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刘峙、孙蔚如、余汉谋、薛岳、李品仙、孙连仲、李延年、傅作义、陈仪为受降主官,不许、郝鹏举,分别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路军总司令。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本想立即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但鉴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与民主,又鉴于大量国民党军队远在西北、西南,未能开赴到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于是他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号,再三电邀延安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全面内战争取准备时间。
中共为粉碎蒋介石的和谈阴谋,1945年8月28日,由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对谈判其实毫无准备,毛泽东的到来,反使他十分狼狈和被动。9月2日,谈判正式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商谈,于10月10日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留下周恩来、王若飞继续谈判。
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海、空运输力量,将大量武装部队运往东北、华北、江浙等地区,抢夺城市和交通线,并在接管区内大肆“劫收”。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密令部队,以“恢复交通”为借口,分路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上党战役、察绥战役、邯郸战役、津浦路战役等。
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阎锡山部一万七千人,在史泽波率领下,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意图分割太行、太岳两区,占领晋东南。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三万余人,民兵五万余人奋起自卫,于9月10日发起进攻,连克屯留、壶关、长子、潞城,随即围攻长治。阎锡山急令彭毓斌率二万余人增援。刘、邓部队围城打援,激战五日,在老爷岭歼敌援军,击毙彭毓斌。10月8日,长治守军弃城而走,刘、邓部队乘胜追击,于12日歼敌于将军岭、桃川地区。是役国民党军被歼三万五千余人,史泽波以下二十七名将官被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被打乱。
10月中旬,傅作义指挥第十二战区五万余人主力部队向丰镇、集宁出动,进犯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妄图侵占张家口。人民军队于10月18日以五万余人兵力先行包围傅部二万四千余人困守的归绥。其后再以主力攻打包头。察绥战役使傅作义部损失一万二千余人。
10月14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向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发动进攻,妄图打通平汉线交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四万五千人,由河南新乡,经洛阳向北进犯,企图同胡宗南部在石家庄会合。10月20日,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部向国民党军发起反击。30日,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部四千余人。12月中旬,攻占滕县及临城外围。至此,从徐州至济南间二百余里的铁路线为人民武装所控制,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也未能实现。
在战争失利以及国际国内和平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1945年12月31日,同意签订《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并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发布了停战令。同日,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军事问题、宪章问题、和平建设纲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等五项协议。
然而,停战令的发布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都不过是蒋介石的和平烟幕,在其后的几个月中,蒋介石加速调兵遣将,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终于,1946年6月,蒋介石在准备就绪之后,撕下了和平的面纱,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内战。
内战开始阶段,蒋介石实行全面进攻战略,蒋介石及其主要战将陈诚、胡宗南等都乐观地认为“在三个月或六个内解决问题”。面对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战略,中共采取不以保守地方为主而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而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经过率部起义,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被俘虏,山东全境尽失。
两年内战后,蒋介石剩下的一百九十万正规军被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准备撤出东北,确保华中。但是,人民解放军已经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准备同时在东北、华北、中原与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展开战略决战,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十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拥有兵力五十万人。蒋介石以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为副总司令,赵家骧为参谋长,范汉杰兼任锦州指挥所主任。东北“剿总”共辖郑洞国第一兵团、卢浚泉第六兵团、周福成第强为副参谋长。徐州“剿总”共辖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延年第六兵团、黄伯韬第七兵团、刘汝明第第四兵团、石觉第九兵团、孙兰峰第十一兵团、侯境如第十七兵团,以及陈长捷的天津警备部队,其中不少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1948年12月下旬,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三十五军于新保安被华北野战军全歼,军长郭景云自杀身亡。接着,从张家口突围的孙兰峰第十一兵团七个师共五万四千人又被歼灭,孙兰峰率残部逃往绥远,张家口丢失。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击,经过29个小时激战,国民党守军十三万人被全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虏。1月16日,塘沽守军侯境如部三万六千人四海路逃路。北平傅作义完全处于孤立,陷于困境,开始和中共展开谈判。蒋介石先后派军令部长徐永昌、装甲兵司令参谋长蒋纬国及国防部次长郑介民到北平,劝诱傅作义率部南撤,均被傅作义婉言拒绝。经过和平谈判,1月20日,傅作义接受“离城改编”的办法,率北平守军二十五万人接受和平改编。蒋介石鞭长莫及,只有求得傅作义同意(傅征得解放军方面同意),派飞机到北平接走李文、石觉等中央军大部分团以上的军官。平津战役中,蒋介石又损失了五十二万军队,华北地区亦基本丧失。
历时四个多月的三大战役,蒋介石共损失一百五十四万兵力,他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嫡系部队基本已被消灭。他气得大发“神经”,“以手枪向屋顶连放十余枪,并击毙其爱犬”。不仅如此,蒋介石军事上的连连失败,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危机。美国政府看到他已失去了扶持的价值,决定换李宗仁出来应付局面;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此时也乘机逼蒋介石下台。蒋介石不得已,于1949年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视事”为由,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次日,他由陈诚、汤恩伯陪同飞回奉化溪口老家。
蒋介石虽然下野退居溪口,但仍控制党、政、军实权。下野之前,他已任命亲信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朱绍良为福建省主席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方天为江西省主席,薛岳为广东省主席,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1月25日,他又在溪口召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策划长江防务,决定把长江防线划为两个战区:从宜昌至湖口以西由白崇禧集团二十五万人防守;从湖口以西至上海由汤恩伯集团四十五万人防守,趁李宗仁政府派遣和谈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谈判之机,加紧部署兵力。
以张治中、邵力子、黄绍 、章士钊、李蒸、刘裴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共谈判,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4月16日,黄绍竑飞回南京,请示签字。4月20日,蒋介石命令拒绝接受,李宗仁不敢签字。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发起渡江战役,三个作战集团由东、中、西三路突破长江天险,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在一、两天内全线崩溃。
第 1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