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派系 作者:陈贤庆
第 12 章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集团,本想趁蒋介石下野独揽大权,但是南京方面的党政班底仍为蒋介石的部属,桂系无法控制,反而陷入困境。11月22日,南京召开“庆祝讨唐胜利大会”,蒋介石指使陈果夫策划枪击游行队伍事件,事后嫁祸于西山会议派,使西山会议派声名狼藉。
蒋介石看到时机成熟,便积极进行复职活动。他首先联合汪精卫,电邀汪精卫来沪商讨统一问题,借此打击桂系和西山会议派。桂系怕蒋汪联合对付自己,便建议宁、粤、蒋三方在上海举行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预备会议。在会议上,汪精卫为了摆脱不利地位,抢先提出请蒋介石复职。当时冯玉祥和阎锡山正遭到张作霖的猛烈进攻,也电吁蒋介石复职,继续北伐。桂系和西山会议派已处于孤立,只好随声附和。蒋介石复职已成定局后,他又利用中共在广州起义的事件打击汪精卫,说汪精卫与共产党联合搞暴动,汪精卫被迫离开上海,再次亡命法国。不久,蒋介石又逼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为他重拿大权扫清道路。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当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执委常委、组织部长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这样,蒋介石又一次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五
蒋介石复职之后,即着手进行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2月15日,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次日,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相会于开封,决定组成四个集团军,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主要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下辖四个军团、总预备队、后方警备部队直辖部队。第一军团总指挥为刘峙,下辖刘峙、缪培南、顾祝同、杨胜治四个军;第二军团总指挥为陈调元,下辖曹万顺、陈焯、陈调元三个军;第三军团代总指挥为方鼎英,下辖谷正伦、张克瑶、夏斗寅三个军;第四军团总指挥为方振武,下辖阮玄武、鲍刚、马文德、高桂滋四个军;总预备队总指挥为朱培德,下辖王均、金汉鼎两个军及熊式辉、刘士毅两个独立师;后方警备部队司令为钱大钧,下辖钱大钧、方鼎英、谢文炳、任应岐四个军;第一集团军直辖部队有警卫军(司令官陈诚)五个团,炮兵(司令官樊煦)两个团;此外,有铁甲车部队(司令官屠金声),航空部队(司令官张静愚),兵站(司令官黄振兴)等。
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4月9日下达总攻击令,各集团军同时出动。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北上;李宗仁指挥第四集团军沿京汉路北上;冯玉祥指挥第二集团军在鲁西、直南策应京汉和津浦线;阎锡山指挥第三集团军攻打石家庄再转攻京津。
5月1日,蒋军攻取济南。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军北进。蒋介石穿着衬衣,狼狈逃出济南。为避免与日军冲突,蒋介石决定绕道北上。孙传芳战败通电下野,残部投降。张作霖眼看无法抵抗,于6月3日率文武官员离京出关,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6月8日,阎锡山在保定就任京津卫戍司令。6月12日,南京政府任命张荫梧、傅作义为京、津警备司令。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宣言,宣布“统一”告成。
7月6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北平开会,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祭告典礼”。蒋介石主祭,冯、阎、李襄祭。奏哀乐,施礼,开棺盖,瞻仰总理遗容。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宣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蒋介石的祭文,称“统一大业完成”。次日,北平各界在天安门前举行北伐胜利祝捷大会。
北伐奉张的成功,是国民党新军阀暂时联合,共同对敌的结果。奉系军阀退出关外,尤其是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尤其是蒋介石与其他军阀之间的矛盾很快又产生和激化。
1929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编遣会议”,决定将现有的辞职,拿走重要档案,遣散部员,使财政部工作陷于瘫痪,再者是策划建立特务组织复兴社,由黄埔军校毕业生贺衷寒,康泽、滕杰、邓文仪、桂永清、戴笠等亲信负责。还有,趁下野之前,蒋介石于11月29日将国民党左派首领邓演达枪杀。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发表下野通电,宣布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等本兼各职。随后,携宋美龄回到奉化溪口老家。12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为合议制,由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张继为立法院院长,伍朝枢为司法院院长,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由于蒋介石还有汪精卫、胡汉民均躲在幕后操纵所属势力左右政局,孙科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内外交困,不足一个月便夭亡了。于是孙科及朝野上下又呼吁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出山,希望三巨头合作执政。
蒋介石看到东山再起的时机已到,采取拉汪排胡的政策,以便重新夺回大权。1932年1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杭州多次密谈,进行政治分赃,由汪主政,蒋主军,蒋汪全伙主党。1月25日,孙科宣布辞去行政院长职务。1月28日,蒋汪联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会议,改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继任行政院长。3月1日,国民党召开四届二中全会。经汪精卫提议,推举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使蒋介石获取了国民党的整个军事大权。由于汪精卫手中无兵,并无实权,蒋介石又成为实际上的专制独裁者。
1927年“四·一二”及“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毛泽东、朱德等率部起义队伍上井岗山,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湘鄂西、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蒋介石当时正忙于与其他军阀混战,无暇顾及红军的壮大。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调集兵力,先后五次向中央、湘鄂西、鄂豫皖及其它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1930年12月,蒋介石出兵十万,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结果,被歼、俘虏万余人,张辉瓒也当了俘虏。
1931年2月,蒋介石以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出动二十万人马,向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结果,被歼三万余人,一败涂地。
1931年6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以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等嫡系部队为主力,出动三十万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历时两个半月,结果,也是损失三万余人而告失败。
1933年1月,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陈济棠为副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指挥,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历时五十天,结果,被歼三个精锐师,损失万余人。事后,蒋介石伤心地说,自带兵打仗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兵力,二百架飞机,采取“持久作战,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策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加上中共领导人王明、博古及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坚持作战一年多,终于在1934年10月中旬,被迫离开江西等地,开始了长征。
蒋介石调集部队进行围追堵截,试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路上。他亲自飞到贵州,飞到云南,飞到四川,指挥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对红军作战,但一一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除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对于抗日的部队,蒋介石进行破坏和打击。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等指挥第十九路军奋勇抗敌,蒋介石不仅不支持十九路军作战,反而加以限制、破坏,并于5月5日,与日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出卖了中国的主权。淞沪抗战后,蒋介石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蔡廷锴等不愿与红军作战,于1933年11月发动了“福建事变”,在福州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戴戟、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邓世增等参与了这次事变。蒋介石调派十五个嫡系师,由张治中、卫立煌、蒋鼎文率领,兵分三路,合围福建,镇压了这次事变。
1936年6月,两广实力派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以抗战为名,发动了反蒋的“两广事变”。早在1931年5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之前,胡汉民等与两广军人另立中央与国民政府,与南京对抗。1936年5月,胡汉民病死,蒋介石趁机分裂两广联盟,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公开反蒋,与之抗衡。蒋介石一方面调兵镇压,一方面发动“银弹”攻势,大肆收买粤军将领,分化粤军。6月9日,粤军主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护中央”。7月4日,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飞机数十架投蒋。陈济棠被迫于7月18日下野香港。陈济棠垮台后,李宗仁即从广州返回南宁。蒋介石调动大军进逼广西,李宗仁也动员十万兵力准备作战。由于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并经冯玉祥等人反复调停,蒋、李双方于9月达成协议,蒋介石接受李、白抗日救国的建议,两广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虽然接受了李、白的抗日救国的建议,但并无真心抗日,他念念不忘的是剿灭共产党和红军。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即于10月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七
1931年“九·一”事变后,蒋介石不准张学良抵抗日军的侵略,十余万东北军被迫撤出关外。其后,蒋介石又将东北军调往陕西,联同西北军杨虎城等部“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但张、杨在中共的感召下,出于民族大义,和中共签订了停战协定,主张团结抗日。
张、杨的态度使蒋介石十分恼怒,1936年10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并调其嫡系蒋鼎文等部到陕西来监视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洛阳过完五十岁生日后,蒋介石于12月4日又飞到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作为“行辕”,逼迫张、杨服从他的“剿共”命令。随蒋介石一起到西安的,还有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蒋百里、邵元冲、钱大钧等南京大员。
被蒋介石逼得没有办法的张学良,先是向蒋介石再三“劝谏”,继而“哭谏”,最后不得已,联合杨虎城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活捉,邵元冲被击毙,钱大钧负枪伤,其他随员陈诚、朱绍良、卫立煌、蒋鼎文等也被拘捕。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何应钦等主张武力讨代张、杨;宋美龄、宋子文等则主张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地位。12月14日,宋美龄请曾先后当过蒋介石和张学良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乘飞机到西安,将南京的情况告知蒋介石,蒋介石同意派宋子文来西安商谈,并派蒋鼎文飞回南京制止何应钦的讨伐行动。12月17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协助张、杨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2月23日,三方开会商谈,周恩来提出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停战,撤兵至潼关外;改组国民政府,排除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12月24日晚,蒋介石作出六项承诺。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中国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共两党的内战亦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蒋介石虽然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但西安事变后,他毕竟从反共到联共,从不抗日到抗日,时势把他推到了中国抗日的领袖地位上。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与共产党重新合作和抗日的政策。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国守军宋哲元部顽强抵抗。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至此,蒋介石下定决心“决战”,认为“现已到最后牺牲关头,已无和之可言”,又说:“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大敌当前,曾经混战多年的国民党各派军阀在抗日的旗帜之下终于联合起来,共同对敌。8月22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重孚三人。
11月20日,蒋介石在衡阳南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二期抗战,制定了指导方针,提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根据已经变化的战场形势,蒋介石重新调整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辖河南及安徽之一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辖山西及陕西一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辖苏南皖南及闽浙两省;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辖两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辖皖北鄂北及豫南;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辖甘宁青及绥远之一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辖陕西。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辖苏北及山东之一部;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辖冀察方面。
第 12 章
恋耽美
第 12 章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集团,本想趁蒋介石下野独揽大权,但是南京方面的党政班底仍为蒋介石的部属,桂系无法控制,反而陷入困境。11月22日,南京召开“庆祝讨唐胜利大会”,蒋介石指使陈果夫策划枪击游行队伍事件,事后嫁祸于西山会议派,使西山会议派声名狼藉。
蒋介石看到时机成熟,便积极进行复职活动。他首先联合汪精卫,电邀汪精卫来沪商讨统一问题,借此打击桂系和西山会议派。桂系怕蒋汪联合对付自己,便建议宁、粤、蒋三方在上海举行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预备会议。在会议上,汪精卫为了摆脱不利地位,抢先提出请蒋介石复职。当时冯玉祥和阎锡山正遭到张作霖的猛烈进攻,也电吁蒋介石复职,继续北伐。桂系和西山会议派已处于孤立,只好随声附和。蒋介石复职已成定局后,他又利用中共在广州起义的事件打击汪精卫,说汪精卫与共产党联合搞暴动,汪精卫被迫离开上海,再次亡命法国。不久,蒋介石又逼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为他重拿大权扫清道路。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当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执委常委、组织部长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这样,蒋介石又一次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五
蒋介石复职之后,即着手进行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2月15日,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次日,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相会于开封,决定组成四个集团军,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主要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下辖四个军团、总预备队、后方警备部队直辖部队。第一军团总指挥为刘峙,下辖刘峙、缪培南、顾祝同、杨胜治四个军;第二军团总指挥为陈调元,下辖曹万顺、陈焯、陈调元三个军;第三军团代总指挥为方鼎英,下辖谷正伦、张克瑶、夏斗寅三个军;第四军团总指挥为方振武,下辖阮玄武、鲍刚、马文德、高桂滋四个军;总预备队总指挥为朱培德,下辖王均、金汉鼎两个军及熊式辉、刘士毅两个独立师;后方警备部队司令为钱大钧,下辖钱大钧、方鼎英、谢文炳、任应岐四个军;第一集团军直辖部队有警卫军(司令官陈诚)五个团,炮兵(司令官樊煦)两个团;此外,有铁甲车部队(司令官屠金声),航空部队(司令官张静愚),兵站(司令官黄振兴)等。
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4月9日下达总攻击令,各集团军同时出动。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北上;李宗仁指挥第四集团军沿京汉路北上;冯玉祥指挥第二集团军在鲁西、直南策应京汉和津浦线;阎锡山指挥第三集团军攻打石家庄再转攻京津。
5月1日,蒋军攻取济南。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军北进。蒋介石穿着衬衣,狼狈逃出济南。为避免与日军冲突,蒋介石决定绕道北上。孙传芳战败通电下野,残部投降。张作霖眼看无法抵抗,于6月3日率文武官员离京出关,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6月8日,阎锡山在保定就任京津卫戍司令。6月12日,南京政府任命张荫梧、傅作义为京、津警备司令。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宣言,宣布“统一”告成。
7月6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北平开会,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祭告典礼”。蒋介石主祭,冯、阎、李襄祭。奏哀乐,施礼,开棺盖,瞻仰总理遗容。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宣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蒋介石的祭文,称“统一大业完成”。次日,北平各界在天安门前举行北伐胜利祝捷大会。
北伐奉张的成功,是国民党新军阀暂时联合,共同对敌的结果。奉系军阀退出关外,尤其是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尤其是蒋介石与其他军阀之间的矛盾很快又产生和激化。
1929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编遣会议”,决定将现有的辞职,拿走重要档案,遣散部员,使财政部工作陷于瘫痪,再者是策划建立特务组织复兴社,由黄埔军校毕业生贺衷寒,康泽、滕杰、邓文仪、桂永清、戴笠等亲信负责。还有,趁下野之前,蒋介石于11月29日将国民党左派首领邓演达枪杀。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发表下野通电,宣布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等本兼各职。随后,携宋美龄回到奉化溪口老家。12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为合议制,由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张继为立法院院长,伍朝枢为司法院院长,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由于蒋介石还有汪精卫、胡汉民均躲在幕后操纵所属势力左右政局,孙科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内外交困,不足一个月便夭亡了。于是孙科及朝野上下又呼吁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出山,希望三巨头合作执政。
蒋介石看到东山再起的时机已到,采取拉汪排胡的政策,以便重新夺回大权。1932年1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杭州多次密谈,进行政治分赃,由汪主政,蒋主军,蒋汪全伙主党。1月25日,孙科宣布辞去行政院长职务。1月28日,蒋汪联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会议,改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继任行政院长。3月1日,国民党召开四届二中全会。经汪精卫提议,推举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使蒋介石获取了国民党的整个军事大权。由于汪精卫手中无兵,并无实权,蒋介石又成为实际上的专制独裁者。
1927年“四·一二”及“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毛泽东、朱德等率部起义队伍上井岗山,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湘鄂西、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蒋介石当时正忙于与其他军阀混战,无暇顾及红军的壮大。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调集兵力,先后五次向中央、湘鄂西、鄂豫皖及其它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1930年12月,蒋介石出兵十万,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结果,被歼、俘虏万余人,张辉瓒也当了俘虏。
1931年2月,蒋介石以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出动二十万人马,向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结果,被歼三万余人,一败涂地。
1931年6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以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等嫡系部队为主力,出动三十万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历时两个半月,结果,也是损失三万余人而告失败。
1933年1月,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陈济棠为副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指挥,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历时五十天,结果,被歼三个精锐师,损失万余人。事后,蒋介石伤心地说,自带兵打仗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兵力,二百架飞机,采取“持久作战,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策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加上中共领导人王明、博古及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坚持作战一年多,终于在1934年10月中旬,被迫离开江西等地,开始了长征。
蒋介石调集部队进行围追堵截,试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路上。他亲自飞到贵州,飞到云南,飞到四川,指挥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对红军作战,但一一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除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对于抗日的部队,蒋介石进行破坏和打击。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等指挥第十九路军奋勇抗敌,蒋介石不仅不支持十九路军作战,反而加以限制、破坏,并于5月5日,与日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出卖了中国的主权。淞沪抗战后,蒋介石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蔡廷锴等不愿与红军作战,于1933年11月发动了“福建事变”,在福州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戴戟、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邓世增等参与了这次事变。蒋介石调派十五个嫡系师,由张治中、卫立煌、蒋鼎文率领,兵分三路,合围福建,镇压了这次事变。
1936年6月,两广实力派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以抗战为名,发动了反蒋的“两广事变”。早在1931年5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之前,胡汉民等与两广军人另立中央与国民政府,与南京对抗。1936年5月,胡汉民病死,蒋介石趁机分裂两广联盟,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公开反蒋,与之抗衡。蒋介石一方面调兵镇压,一方面发动“银弹”攻势,大肆收买粤军将领,分化粤军。6月9日,粤军主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护中央”。7月4日,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飞机数十架投蒋。陈济棠被迫于7月18日下野香港。陈济棠垮台后,李宗仁即从广州返回南宁。蒋介石调动大军进逼广西,李宗仁也动员十万兵力准备作战。由于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并经冯玉祥等人反复调停,蒋、李双方于9月达成协议,蒋介石接受李、白抗日救国的建议,两广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虽然接受了李、白的抗日救国的建议,但并无真心抗日,他念念不忘的是剿灭共产党和红军。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即于10月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七
1931年“九·一”事变后,蒋介石不准张学良抵抗日军的侵略,十余万东北军被迫撤出关外。其后,蒋介石又将东北军调往陕西,联同西北军杨虎城等部“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但张、杨在中共的感召下,出于民族大义,和中共签订了停战协定,主张团结抗日。
张、杨的态度使蒋介石十分恼怒,1936年10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并调其嫡系蒋鼎文等部到陕西来监视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洛阳过完五十岁生日后,蒋介石于12月4日又飞到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作为“行辕”,逼迫张、杨服从他的“剿共”命令。随蒋介石一起到西安的,还有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蒋百里、邵元冲、钱大钧等南京大员。
被蒋介石逼得没有办法的张学良,先是向蒋介石再三“劝谏”,继而“哭谏”,最后不得已,联合杨虎城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活捉,邵元冲被击毙,钱大钧负枪伤,其他随员陈诚、朱绍良、卫立煌、蒋鼎文等也被拘捕。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何应钦等主张武力讨代张、杨;宋美龄、宋子文等则主张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地位。12月14日,宋美龄请曾先后当过蒋介石和张学良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乘飞机到西安,将南京的情况告知蒋介石,蒋介石同意派宋子文来西安商谈,并派蒋鼎文飞回南京制止何应钦的讨伐行动。12月17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协助张、杨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2月23日,三方开会商谈,周恩来提出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停战,撤兵至潼关外;改组国民政府,排除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12月24日晚,蒋介石作出六项承诺。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中国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共两党的内战亦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蒋介石虽然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但西安事变后,他毕竟从反共到联共,从不抗日到抗日,时势把他推到了中国抗日的领袖地位上。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与共产党重新合作和抗日的政策。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国守军宋哲元部顽强抵抗。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至此,蒋介石下定决心“决战”,认为“现已到最后牺牲关头,已无和之可言”,又说:“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大敌当前,曾经混战多年的国民党各派军阀在抗日的旗帜之下终于联合起来,共同对敌。8月22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重孚三人。
11月20日,蒋介石在衡阳南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二期抗战,制定了指导方针,提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根据已经变化的战场形势,蒋介石重新调整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辖河南及安徽之一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辖山西及陕西一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辖苏南皖南及闽浙两省;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辖两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辖皖北鄂北及豫南;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辖甘宁青及绥远之一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辖陕西。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辖苏北及山东之一部;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辖冀察方面。
第 1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