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 作者:斯仁
第 61 章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收买人心,宽免了因进言而获罪的官员,吴可读因此得以重返京师,授官为吏部稽勋司主事。然而他的忠君之心,并未因差点被同治帝杀头而改变,反而对慈禧太后的专横不满,更为众多大臣竟无一人站出来替同治帝说一句公道话而气愤。因此决定为绝嗣的同治帝抗争一番。
恰在这时,内阁学士广安也因不满慈禧太后的专横而上了份奏折,认为“对于立嗣这样的重大问题,臣下不应当缄默不语”。他在奏折中借古喻今,以宋代赵普不遵守宋太祖遗诏,擅立太宗的教训为例,说“立嗣大计,虽然决定于片刻之间,但尤应重视其百代之后。”为了防止赵普那样的人擅自废立,请求两宫皇太后立下“丹书铁券”,以保证嗣皇帝生了皇子后继承同治帝。慈禧太后看了,不禁大发雷霆,立即传旨对广安加以申饬。
广安上奏遭申饬时,吴可读正卧病在床。这日里,闻听此讯,吴可读不由得悲愤万分,立即下床取出笔墨,奋笔疾书,想再次上奏慈禧太后,以讨个公道。刚写完放下笔,吴夫人端着药走了进来。看见丈夫又在那里写奏折,关心地说道:“老爷,您身体不好,不是让您别下床吗,怎么又写起来了。”
吴可妻子,激动地说:“不写我心里难受啊!没想到我大清王朝如今竟为一女流之辈所左右。”
闻听此言,吴夫人赶紧上前,拿起那折子细细看了起来。
她的手发抖了,连忙说:“老爷,这不可以呀!”
吴可读知道妻子是个识大体的人,但不明白这时候她为什么拦阻自己,遂说道:“夫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老爷,做臣子的应该尽心于国家政事,这道理我懂。可广大人刚刚上书遭饬,太后正在气头上,你再上道折子,恐怕会……”
“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我岂能为了保住自己这条老命而置国事于不顾?这样,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帝?”
“老爷,您误会我的意思了。”吴夫人一听丈夫的话,急忙说,“你的意思是……”
“老爷,言贵乎有用。你刚刚获赦,就冒味说出这话,必有人误解你的本心,说的话再有道理,又有谁会采纳呢?而且这时候情形纷乱,流言甚多;你所引用的诸事,也不尽确实。所以我想您不如看看再说,只要此心不改,以后总有谏言的机会,您说呢?”
吴可读听罢,细细思量起来。是呀,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人微言轻。更何况慈禧太后现在正在气头上,即便进言她也肯定听不进去,与其这样白白送死,倒真不如等等,总要死有所值呀,于是便打消了原议。
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但吴可读那颗耿耿寸心,却始终未改。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孝哲皇后的大葬日,吴可读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拚着自己六十武百官都已陆续返京了。
吴可读则迈向他人生的最后终点——三义庙。
看到吴可读来了,可把周老道乐坏了,急忙迎入房中,吩咐沏茶。忽见吴可读呆呆地坐在桌前,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周道长问道:“柳堂,怎么不高兴,是不是有什么事?憋在心里难受就说出来。唉,做官就是不如做道士好。”吴可读于是就把自己想上疏的事说了出来。
闻听此言,周道长急忙劝:“柳堂,现在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帝在位已有些年头了,你又何必再惹祸上身呢?”
“正因为两宫皇太后垂帘,我才更要上疏。身为朝廷大臣,怎能因贪图个人富贵而置国家礼制于不顾?”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周道长看看说服不了吴可读,只得说道:“柳堂,我说服不了你,但这事你还是再仔细考虑一下,弄不好可要丢了性命呀!”
“道兄,谢谢你的一番肺腑之言,柳堂真的是感激不尽。你先用饭吧,奔波了一天,我想早些回房歇着,明天再见。”
晚上,在吵杂的声音停息,人们慢慢地进入梦乡之后,吴可读依旧一人默默地坐在桌前。夜深了,春风带着凉气袭来,他无动于衷。只见他闭目良久之后,拿起了放在桌上的笔,洋洋洒洒数万言,一挥而就。随即,又提笔在墙上题了一站绝命诗:
回道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谈爱与忠,
坯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预祝紫微宫。
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
欲识孤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
第 61 章
恋耽美
第 61 章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收买人心,宽免了因进言而获罪的官员,吴可读因此得以重返京师,授官为吏部稽勋司主事。然而他的忠君之心,并未因差点被同治帝杀头而改变,反而对慈禧太后的专横不满,更为众多大臣竟无一人站出来替同治帝说一句公道话而气愤。因此决定为绝嗣的同治帝抗争一番。
恰在这时,内阁学士广安也因不满慈禧太后的专横而上了份奏折,认为“对于立嗣这样的重大问题,臣下不应当缄默不语”。他在奏折中借古喻今,以宋代赵普不遵守宋太祖遗诏,擅立太宗的教训为例,说“立嗣大计,虽然决定于片刻之间,但尤应重视其百代之后。”为了防止赵普那样的人擅自废立,请求两宫皇太后立下“丹书铁券”,以保证嗣皇帝生了皇子后继承同治帝。慈禧太后看了,不禁大发雷霆,立即传旨对广安加以申饬。
广安上奏遭申饬时,吴可读正卧病在床。这日里,闻听此讯,吴可读不由得悲愤万分,立即下床取出笔墨,奋笔疾书,想再次上奏慈禧太后,以讨个公道。刚写完放下笔,吴夫人端着药走了进来。看见丈夫又在那里写奏折,关心地说道:“老爷,您身体不好,不是让您别下床吗,怎么又写起来了。”
吴可妻子,激动地说:“不写我心里难受啊!没想到我大清王朝如今竟为一女流之辈所左右。”
闻听此言,吴夫人赶紧上前,拿起那折子细细看了起来。
她的手发抖了,连忙说:“老爷,这不可以呀!”
吴可读知道妻子是个识大体的人,但不明白这时候她为什么拦阻自己,遂说道:“夫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老爷,做臣子的应该尽心于国家政事,这道理我懂。可广大人刚刚上书遭饬,太后正在气头上,你再上道折子,恐怕会……”
“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我岂能为了保住自己这条老命而置国事于不顾?这样,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帝?”
“老爷,您误会我的意思了。”吴夫人一听丈夫的话,急忙说,“你的意思是……”
“老爷,言贵乎有用。你刚刚获赦,就冒味说出这话,必有人误解你的本心,说的话再有道理,又有谁会采纳呢?而且这时候情形纷乱,流言甚多;你所引用的诸事,也不尽确实。所以我想您不如看看再说,只要此心不改,以后总有谏言的机会,您说呢?”
吴可读听罢,细细思量起来。是呀,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人微言轻。更何况慈禧太后现在正在气头上,即便进言她也肯定听不进去,与其这样白白送死,倒真不如等等,总要死有所值呀,于是便打消了原议。
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但吴可读那颗耿耿寸心,却始终未改。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孝哲皇后的大葬日,吴可读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拚着自己六十武百官都已陆续返京了。
吴可读则迈向他人生的最后终点——三义庙。
看到吴可读来了,可把周老道乐坏了,急忙迎入房中,吩咐沏茶。忽见吴可读呆呆地坐在桌前,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周道长问道:“柳堂,怎么不高兴,是不是有什么事?憋在心里难受就说出来。唉,做官就是不如做道士好。”吴可读于是就把自己想上疏的事说了出来。
闻听此言,周道长急忙劝:“柳堂,现在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帝在位已有些年头了,你又何必再惹祸上身呢?”
“正因为两宫皇太后垂帘,我才更要上疏。身为朝廷大臣,怎能因贪图个人富贵而置国家礼制于不顾?”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周道长看看说服不了吴可读,只得说道:“柳堂,我说服不了你,但这事你还是再仔细考虑一下,弄不好可要丢了性命呀!”
“道兄,谢谢你的一番肺腑之言,柳堂真的是感激不尽。你先用饭吧,奔波了一天,我想早些回房歇着,明天再见。”
晚上,在吵杂的声音停息,人们慢慢地进入梦乡之后,吴可读依旧一人默默地坐在桌前。夜深了,春风带着凉气袭来,他无动于衷。只见他闭目良久之后,拿起了放在桌上的笔,洋洋洒洒数万言,一挥而就。随即,又提笔在墙上题了一站绝命诗:
回道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谈爱与忠,
坯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预祝紫微宫。
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
欲识孤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
第 6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