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91 作者:陈家过河卒
第 14 章
第一个先不淡定的就是德国政府了,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现在都差点成了惊弓之鸟,不但本来想让苏维埃屈服的计划流产,还让军队产生了对红色帝国莫名的恐惧。尤其是他们听到庞大的帝国装甲军团只花了不到四个小时就完全瓦解了一个国家的武装,足以让这群驻扎在波兰和德国东部边境的士兵胆战心惊。
并且莫斯科放出了狠话,假如北约集团继续在苏联固有的领土上胡作非为的话,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将波罗的海三国危机转变成另一版本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时受到教训的赫尔穆特才明白过来,苏联依旧是实力强大的超级帝国,不会因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十几年的软弱就会变成二流国家。只要一位强硬的领导人接手,哪怕内部集团危机重重也能继续再压制西方十几年。
在没有跟北约盟友打招呼的前提下,德国政府第一个发表声明,称德国在边境的行动只是一次大规模的演习,完全符合国际规定。希望苏联方面可以克制,对于波罗的海问题,德国表示深表遗憾,同时期待莫斯科跟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可以向友好合作方面发展。
德国官方的发言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而且这句话就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外交部发言人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潘金也早已拟定好了发言稿,声称波罗的海危机是苏联内政问题,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借助此次危机干涉苏联内政。无论是谁,都将受到共产主义的惩戒。尤其是那些从斯卡格拉克海峡进来却又灰溜溜的跑回去的强盗。
“这些西伯利亚的强盗们真是可怕的怪物。快,给我接通电话,我要跟白宫联系一下。”赫尔穆特·科尔神情紧张的说道,他才不要让德国成为北约和华约交锋的第一线战场。
同样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的还有英国国防大臣汤姆·金和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事实上这次他们也没有预料到日不落海军费尽心机想要在欧洲海域展现自己力量的时候居然遭到对方无情的嘲讽打脸。
对此英国民众对政府是嘘声一片,BBC英国广播电视台尽情的嘲讽道,“我们政府海军原本是想像高傲的胜利者一般将那些该死的强盗从波罗的海赶出去,却没想到自己却像丧家犬一样被人从芬兰湾里赶了出来。天知道每年纳税人缴的那么多的税款被这些政府用在了哪里?”
“大不列颠已经两次在全世界面前丢脸了,如果说第一次是苏联不可理喻的蛮横的话,第二次可是我们将脸伸过去让对方狠狠的扇耳光!”首相约翰·梅杰有些气急败坏,这次的事件足以让那些虎视眈眈他位置的政敌抓到把柄,而且如此糟糕的外交表现也让他的民意支持率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但这不是好事么,我的首相大人?”国防大臣汤姆·金公开跟约翰·梅杰唱反调。
“好事?”约翰·梅杰刚要发怒,看到国防大臣那张平静的脸瞬间又冷静了下来,作为本届政府对外政策智囊之一,汤姆·金的确有他思考事情的过人之处,“你来说一下这样糟糕的场面怎么就变成好事了?”
“向议会要钱,重新振作海军的时候到了。利用此次事件首相大人大可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宣传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之处。这样一来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议会根本不可能再截宰军队的预算了,加大预算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再建设几艘驱逐舰。”汤姆·金用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每说一句话他就停顿一下,就像是在总结说过的话一样。
汤姆·金是政府中出名的鹰派人物,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没有强大海军的英国等同于断了翅膀的雄鹰一样残缺不全。遗憾的是自从二战之后,英国军队便从原来的海上霸主退居二线,而近年来财政上的拮据也让英国舰队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好吧,这也算是一个无奈举措吧。”约翰·梅杰无奈的说道,他扶着额头自言自语,“就是不知道我们北约的盟友法国人现在是什么心情,真心希望这次的事件之后,它还能继续跟北约保持精密联系。”
“放心吧,首相大人。”汤姆·金信心满满的说道,“虽然法国人对美国强势崛起一直抱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但是在苏俄问题上,它跟我们绝对是同一阵线的盟友。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让人顺不安稳的邻居。”
法国人倒没有像英国人那样耿耿于怀的放在心上,事实上看到德国和英国吃蔫的表情还在暗中嘲笑,作为一个一直想要光复拿破仑荣耀,成为欧洲诸国统领的法国领袖,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就在荆棘遍地的光复之路上寻找可能的出路。遗憾的是法国到现在除了口号其他都一无所有,向来看不惯的英国人和美国紧紧团结在一起。虽然在几十年前就和世仇德国握手言和,但是一直自诩欧洲正统的法国人却在内心深处对德国抱着深深的成见。
或许法国只是象征性的缘故,苏联对法兰西的作为倒是嘴下留情,只是没有直接说法国巴黎公社是共产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只是讲希望法国政府在对外问题上能够认清形式,不要做出非理智的行动,并且希望能够跟法国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
按照外交术语的法则来讲,前两句都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在最后一句话,更深层次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很明显,美国人在这里嗅出了危险的信号。
“你是说苏联有意拉拢法国人?这怎么可能?按照他们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将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满整个欧洲才善罢甘休,拉拢法国真是天方夜谭。况且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反对共产主义几乎成为他们的国策之一。”布什显然对智囊团上交的报告不尽人意。
“话不能这么说,总统阁下。弗朗索瓦·密特朗这个人的政治倾向就是反对戴高乐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化的,跟苏联亲近也不是绝无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遏制住这股苗头。”布朗特急了,把话说的更加直接,“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让欧洲国家退却,还需要盟友们再逼迫苏联一次,如果我没猜错,看似强大的苏维埃其实已经底牌用尽。现在表现的强硬不过是强弓之末而已。”
“够了,布朗特!”一直忍耐的布什突然向他发难,“外交政策这种事不用你教我!而且就在你提出武力逼迫苏联那个荒谬的建议之后,我告诉你情报局回传了一条怎样的信息,他们通过卫星监测到苏联的陆基弹道远程导弹发射井正在启动,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盟友当时跟苏联硬碰硬的对上,整个世界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亚纳耶夫的确命令过陆基导弹发射井进行启动,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西方国家上演一出危险的戏码,好让布什知难而退,当美国总统知晓这一情报的时候立马选择了收手。他知道事情已经闹大了,触碰到苏联的底线,随时可能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给我接通莫斯科,还有我们的欧洲盟友。我想我们需要一起坐在谈判桌上解决这些问题了”布什叹了一口气,脸色苍白憔悴,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一样。
第二十六章 坐下谈判(上)
就在亚纳耶夫几乎快失去耐心的时候,终于等到了美国人发表的谈判声明信号。布什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呼吁各方克制,武力并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出路,希望所有人都能坐上谈判桌进行友好协商。当然布什的声明让亚纳耶夫有一种美利坚是不是拿错发言稿的感觉。
同样身为北约盟友的英国和德国听到这番话心里倒是非常别扭,提议冲锋陷阵的是你美国,怎么到最后出现危机然后出来扮演调停者角色的人还是你们美利坚合众国。
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这是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此时此刻唯一的感受,也是第一次对自己信赖的盟友美国产生了一丝的信任裂痕。似乎对方的面孔有些陌生,再也不是柏林危机时刻无私提供帮助的那位尊敬的国际友人了。
亚纳耶夫当然乐意很接受了这一次的美国调停,并愿意就波罗的海事件中发生的冲突与西欧国家进行友好磋商和交流,前一秒还是端举着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目露凶光的红色北极熊下一秒就变成了穿戴绅士礼服坐在谈判桌上和西欧各国谈笑风生的优雅贵族,画风突然之间的转变让这帮家伙有点无所适从。
亚纳耶夫却一点也不感到奇怪,斯拉夫民族又不是粗鲁的强盗,他们擅长武器暴力的战争美学,也同样擅长音乐绘画的优雅艺术,亚纳耶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国战争时期在城市废墟之中弹奏钢琴的苏联士兵。而这一次,优雅的俄国贵族将从莫斯科带着诚意到慕尼黑进行谈判。
据说逃跑的两位领导人维陶塔斯和阿纳托利也会出现在会议上。
“普京同志你知道吗,其实核武器这种东西从研制出来的那一刻起,共产主义几乎就已经失去了统一全世界的机会。无论苏维埃后来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有多么的强盛,他都是一个有着致命缺陷的国家。”与亚纳耶夫一同乘坐汽车的普京听到总统这样的感概,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
但亚纳耶夫并没有给普京作答的机会,继续自言自语的说道,“马克思之前说过无产阶级就是要通过斗争解放世界,断开束缚的锁链。但是原子弹的发明却让世界大战成为一种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因为核热战一旦爆发,地球将进入最可怕的凛冬,没有哪个国家还能在废墟中站起来。这就导致无产阶级无法从旧时代的桎梏中解脱,获得新生,我这样说你懂吗?”
“无法对全球的利益进行统一分配,加上国家计划经济到后期的畸形发展,苏共才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我们需要改变方针,从现在起,经济建设要比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重要。当然这些话我也就跟你说一下,普京同志。千万不要传出去,否则会有不小的风波。”
亚纳耶夫点燃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略带忧郁的望向远方,“我是老了,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挥霍的时光了。而你,充满了朝气与精神,不应该与这个暮气沉沉的红色帝国一同老去,等苏联度过了这一段最苦难的时期,一个新的,安稳的庞大的帝国就会交付到你的手上。到时候我希望你能够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最艰苦的时期有多久?亚纳耶夫也不清楚,反正他知道苏联不可能恢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最强盛的水平了。之前与雷日科夫讨论经济改革的成效,对方也表示就算按照平稳的改革方案,起码到1999年的时候才能形成新的稳定的经济局面。这还不保证美国那些西欧国家从中作梗的失败风险几率。
1999年就1999年吧,最高领导人终身责任制这个规定是应该改一改了,前人一直压着后辈,后辈怎么出头。难道要让西方世界诟病,说苏联领导人换代全靠政变?
这一段话可以说一锤定音了今后弗拉基米尔同志的政治生涯,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年轻的普京一下子愣在原地。怔怔出神了一会儿他才谨慎的问出他一直想询问的问题,“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你?面对这个问题亚纳耶夫一时之间也有些语塞,是啊,要不是该死的穿越给了我一个如此糟糕的身体,想必我也不用这么着急就从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把交椅上退了下来。但亚纳耶夫现在是苏共最高领导人,他的一言一行将会代表着整个国家。只能假装深沉的说道,“整个莫斯科政坛,你是我发现的唯一一棵值得培养的苗子,我也一直坚信你是带领苏联走向荣耀的最佳人选。这几年你就待在我身边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虽然你还是克格勃特工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但到了领导阶级看问题又是另一个角度了。”
之前外界也有人猜测过普京和亚纳耶夫的关系,有人甚至认为普京是亚纳耶夫的私生子,其实亚纳耶夫看中普京的能力,也不过是按照历史穿越者的惯性思维去出发。如果时间再早几年,他还能阻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阻止美国利用石油打击苏联的计划,这两件事可以说是苏联解体的最大间接推手。但这一切都成了既定事实,亚纳耶夫能做的,也就是阻止一些未来的事情的发生。
普京被亚纳耶夫这番话感动的说不出口,朝亚纳耶夫深深的一鞠躬,“我一定不会忘记总书记对我的栽培。”
“呵呵,我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是你的能力像无法掩盖的光芒吸引了诸多的欣赏者,我也很希望你能从这次的波罗的海危机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外交手段,政治手段,诚如你所见的,如果不是西欧国家最后选择谈判桌,我们就输的一塌糊涂。这种政治冒险手段以后只多不少,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先有个心理准备。”
普京点点头,他刚想开口,汽车便停了下来。他们总算到了目的地,慕尼黑的会议大厦。几十年前英法两国在这里选择了绥靖,几十年之后西欧各国同样也在这里选择了妥协。
“现在我的总书记办公室助理,跟我一同去踏碎苏维埃敌人最后的防线吧。”亚纳耶夫朝普京微微一笑。
总统专座的车门被打开,车窗外闪烁的镁光灯令人眼花缭乱,亚纳耶夫从车里走下来向警戒线外望眼欲穿的记者挥手致敬,普京紧紧跟随在他身后,第一次流露出上位者的坚毅神情,在亚纳耶夫身后,踏着坚定地步伐走向慕尼黑会议场的门口。
你好,苏维埃的敌人们,红色北极熊来了。
第二十七章 坐下谈判(下)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慕尼黑也是别有深意,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慕尼黑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继续推进绥靖政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而1991年的今天,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六国首脑同样聚集在这个地方商讨波罗的海三国的问题,会议举办地点就已经很明显告诉了苏维埃这次的会议只是流于形式,来一次装模作样的谈判西欧国家好就坡下驴,给民众一个该有的交代。至于你要怎么处理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权这就是你的分内事了。
苏联当然会尊重西欧国家的决定,所以恐怕还没看清形势的,就只有维陶塔斯和阿纳托利两个小国领导人。他们还自以为找到了可以对付苏联的强大后援,却不清楚自己早已被人明码标价,作为筹码丢了出去。
西方世界忌惮苏联简单粗暴的手段,他们在威慑行动失败之后选择了妥协。
布伦特也同样出席了这次的会议,他的目标可不是参与讨论,而是负责暗中观察亚纳耶夫的一举一动,通过亚纳耶夫的行为分析其性格以达到了解自己对手的目的。不过布伦特还有一个意外发现,他发现跟随在亚纳耶夫的那位年轻人总是用一种不怎么善意的目光打量着自己,那种眼神他只有在中情局驻外特工打交道的时候遇见过。一种似乎能够洞穿人心的眼神,将内心深处最阴暗的秘密暴露无遗。
第 14 章
恋耽美
第 14 章
第一个先不淡定的就是德国政府了,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现在都差点成了惊弓之鸟,不但本来想让苏维埃屈服的计划流产,还让军队产生了对红色帝国莫名的恐惧。尤其是他们听到庞大的帝国装甲军团只花了不到四个小时就完全瓦解了一个国家的武装,足以让这群驻扎在波兰和德国东部边境的士兵胆战心惊。
并且莫斯科放出了狠话,假如北约集团继续在苏联固有的领土上胡作非为的话,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将波罗的海三国危机转变成另一版本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时受到教训的赫尔穆特才明白过来,苏联依旧是实力强大的超级帝国,不会因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十几年的软弱就会变成二流国家。只要一位强硬的领导人接手,哪怕内部集团危机重重也能继续再压制西方十几年。
在没有跟北约盟友打招呼的前提下,德国政府第一个发表声明,称德国在边境的行动只是一次大规模的演习,完全符合国际规定。希望苏联方面可以克制,对于波罗的海问题,德国表示深表遗憾,同时期待莫斯科跟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可以向友好合作方面发展。
德国官方的发言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而且这句话就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外交部发言人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潘金也早已拟定好了发言稿,声称波罗的海危机是苏联内政问题,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借助此次危机干涉苏联内政。无论是谁,都将受到共产主义的惩戒。尤其是那些从斯卡格拉克海峡进来却又灰溜溜的跑回去的强盗。
“这些西伯利亚的强盗们真是可怕的怪物。快,给我接通电话,我要跟白宫联系一下。”赫尔穆特·科尔神情紧张的说道,他才不要让德国成为北约和华约交锋的第一线战场。
同样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的还有英国国防大臣汤姆·金和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事实上这次他们也没有预料到日不落海军费尽心机想要在欧洲海域展现自己力量的时候居然遭到对方无情的嘲讽打脸。
对此英国民众对政府是嘘声一片,BBC英国广播电视台尽情的嘲讽道,“我们政府海军原本是想像高傲的胜利者一般将那些该死的强盗从波罗的海赶出去,却没想到自己却像丧家犬一样被人从芬兰湾里赶了出来。天知道每年纳税人缴的那么多的税款被这些政府用在了哪里?”
“大不列颠已经两次在全世界面前丢脸了,如果说第一次是苏联不可理喻的蛮横的话,第二次可是我们将脸伸过去让对方狠狠的扇耳光!”首相约翰·梅杰有些气急败坏,这次的事件足以让那些虎视眈眈他位置的政敌抓到把柄,而且如此糟糕的外交表现也让他的民意支持率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但这不是好事么,我的首相大人?”国防大臣汤姆·金公开跟约翰·梅杰唱反调。
“好事?”约翰·梅杰刚要发怒,看到国防大臣那张平静的脸瞬间又冷静了下来,作为本届政府对外政策智囊之一,汤姆·金的确有他思考事情的过人之处,“你来说一下这样糟糕的场面怎么就变成好事了?”
“向议会要钱,重新振作海军的时候到了。利用此次事件首相大人大可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宣传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之处。这样一来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议会根本不可能再截宰军队的预算了,加大预算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再建设几艘驱逐舰。”汤姆·金用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每说一句话他就停顿一下,就像是在总结说过的话一样。
汤姆·金是政府中出名的鹰派人物,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没有强大海军的英国等同于断了翅膀的雄鹰一样残缺不全。遗憾的是自从二战之后,英国军队便从原来的海上霸主退居二线,而近年来财政上的拮据也让英国舰队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好吧,这也算是一个无奈举措吧。”约翰·梅杰无奈的说道,他扶着额头自言自语,“就是不知道我们北约的盟友法国人现在是什么心情,真心希望这次的事件之后,它还能继续跟北约保持精密联系。”
“放心吧,首相大人。”汤姆·金信心满满的说道,“虽然法国人对美国强势崛起一直抱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但是在苏俄问题上,它跟我们绝对是同一阵线的盟友。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让人顺不安稳的邻居。”
法国人倒没有像英国人那样耿耿于怀的放在心上,事实上看到德国和英国吃蔫的表情还在暗中嘲笑,作为一个一直想要光复拿破仑荣耀,成为欧洲诸国统领的法国领袖,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就在荆棘遍地的光复之路上寻找可能的出路。遗憾的是法国到现在除了口号其他都一无所有,向来看不惯的英国人和美国紧紧团结在一起。虽然在几十年前就和世仇德国握手言和,但是一直自诩欧洲正统的法国人却在内心深处对德国抱着深深的成见。
或许法国只是象征性的缘故,苏联对法兰西的作为倒是嘴下留情,只是没有直接说法国巴黎公社是共产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只是讲希望法国政府在对外问题上能够认清形式,不要做出非理智的行动,并且希望能够跟法国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
按照外交术语的法则来讲,前两句都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在最后一句话,更深层次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对峙。很明显,美国人在这里嗅出了危险的信号。
“你是说苏联有意拉拢法国人?这怎么可能?按照他们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将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满整个欧洲才善罢甘休,拉拢法国真是天方夜谭。况且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反对共产主义几乎成为他们的国策之一。”布什显然对智囊团上交的报告不尽人意。
“话不能这么说,总统阁下。弗朗索瓦·密特朗这个人的政治倾向就是反对戴高乐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化的,跟苏联亲近也不是绝无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遏制住这股苗头。”布朗特急了,把话说的更加直接,“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让欧洲国家退却,还需要盟友们再逼迫苏联一次,如果我没猜错,看似强大的苏维埃其实已经底牌用尽。现在表现的强硬不过是强弓之末而已。”
“够了,布朗特!”一直忍耐的布什突然向他发难,“外交政策这种事不用你教我!而且就在你提出武力逼迫苏联那个荒谬的建议之后,我告诉你情报局回传了一条怎样的信息,他们通过卫星监测到苏联的陆基弹道远程导弹发射井正在启动,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盟友当时跟苏联硬碰硬的对上,整个世界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亚纳耶夫的确命令过陆基导弹发射井进行启动,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西方国家上演一出危险的戏码,好让布什知难而退,当美国总统知晓这一情报的时候立马选择了收手。他知道事情已经闹大了,触碰到苏联的底线,随时可能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给我接通莫斯科,还有我们的欧洲盟友。我想我们需要一起坐在谈判桌上解决这些问题了”布什叹了一口气,脸色苍白憔悴,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一样。
第二十六章 坐下谈判(上)
就在亚纳耶夫几乎快失去耐心的时候,终于等到了美国人发表的谈判声明信号。布什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呼吁各方克制,武力并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出路,希望所有人都能坐上谈判桌进行友好协商。当然布什的声明让亚纳耶夫有一种美利坚是不是拿错发言稿的感觉。
同样身为北约盟友的英国和德国听到这番话心里倒是非常别扭,提议冲锋陷阵的是你美国,怎么到最后出现危机然后出来扮演调停者角色的人还是你们美利坚合众国。
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这是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此时此刻唯一的感受,也是第一次对自己信赖的盟友美国产生了一丝的信任裂痕。似乎对方的面孔有些陌生,再也不是柏林危机时刻无私提供帮助的那位尊敬的国际友人了。
亚纳耶夫当然乐意很接受了这一次的美国调停,并愿意就波罗的海事件中发生的冲突与西欧国家进行友好磋商和交流,前一秒还是端举着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目露凶光的红色北极熊下一秒就变成了穿戴绅士礼服坐在谈判桌上和西欧各国谈笑风生的优雅贵族,画风突然之间的转变让这帮家伙有点无所适从。
亚纳耶夫却一点也不感到奇怪,斯拉夫民族又不是粗鲁的强盗,他们擅长武器暴力的战争美学,也同样擅长音乐绘画的优雅艺术,亚纳耶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国战争时期在城市废墟之中弹奏钢琴的苏联士兵。而这一次,优雅的俄国贵族将从莫斯科带着诚意到慕尼黑进行谈判。
据说逃跑的两位领导人维陶塔斯和阿纳托利也会出现在会议上。
“普京同志你知道吗,其实核武器这种东西从研制出来的那一刻起,共产主义几乎就已经失去了统一全世界的机会。无论苏维埃后来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有多么的强盛,他都是一个有着致命缺陷的国家。”与亚纳耶夫一同乘坐汽车的普京听到总统这样的感概,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
但亚纳耶夫并没有给普京作答的机会,继续自言自语的说道,“马克思之前说过无产阶级就是要通过斗争解放世界,断开束缚的锁链。但是原子弹的发明却让世界大战成为一种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因为核热战一旦爆发,地球将进入最可怕的凛冬,没有哪个国家还能在废墟中站起来。这就导致无产阶级无法从旧时代的桎梏中解脱,获得新生,我这样说你懂吗?”
“无法对全球的利益进行统一分配,加上国家计划经济到后期的畸形发展,苏共才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我们需要改变方针,从现在起,经济建设要比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重要。当然这些话我也就跟你说一下,普京同志。千万不要传出去,否则会有不小的风波。”
亚纳耶夫点燃一根烟,深深吸了一口,略带忧郁的望向远方,“我是老了,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挥霍的时光了。而你,充满了朝气与精神,不应该与这个暮气沉沉的红色帝国一同老去,等苏联度过了这一段最苦难的时期,一个新的,安稳的庞大的帝国就会交付到你的手上。到时候我希望你能够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最艰苦的时期有多久?亚纳耶夫也不清楚,反正他知道苏联不可能恢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最强盛的水平了。之前与雷日科夫讨论经济改革的成效,对方也表示就算按照平稳的改革方案,起码到1999年的时候才能形成新的稳定的经济局面。这还不保证美国那些西欧国家从中作梗的失败风险几率。
1999年就1999年吧,最高领导人终身责任制这个规定是应该改一改了,前人一直压着后辈,后辈怎么出头。难道要让西方世界诟病,说苏联领导人换代全靠政变?
这一段话可以说一锤定音了今后弗拉基米尔同志的政治生涯,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年轻的普京一下子愣在原地。怔怔出神了一会儿他才谨慎的问出他一直想询问的问题,“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你?面对这个问题亚纳耶夫一时之间也有些语塞,是啊,要不是该死的穿越给了我一个如此糟糕的身体,想必我也不用这么着急就从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把交椅上退了下来。但亚纳耶夫现在是苏共最高领导人,他的一言一行将会代表着整个国家。只能假装深沉的说道,“整个莫斯科政坛,你是我发现的唯一一棵值得培养的苗子,我也一直坚信你是带领苏联走向荣耀的最佳人选。这几年你就待在我身边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虽然你还是克格勃特工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但到了领导阶级看问题又是另一个角度了。”
之前外界也有人猜测过普京和亚纳耶夫的关系,有人甚至认为普京是亚纳耶夫的私生子,其实亚纳耶夫看中普京的能力,也不过是按照历史穿越者的惯性思维去出发。如果时间再早几年,他还能阻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阻止美国利用石油打击苏联的计划,这两件事可以说是苏联解体的最大间接推手。但这一切都成了既定事实,亚纳耶夫能做的,也就是阻止一些未来的事情的发生。
普京被亚纳耶夫这番话感动的说不出口,朝亚纳耶夫深深的一鞠躬,“我一定不会忘记总书记对我的栽培。”
“呵呵,我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是你的能力像无法掩盖的光芒吸引了诸多的欣赏者,我也很希望你能从这次的波罗的海危机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外交手段,政治手段,诚如你所见的,如果不是西欧国家最后选择谈判桌,我们就输的一塌糊涂。这种政治冒险手段以后只多不少,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先有个心理准备。”
普京点点头,他刚想开口,汽车便停了下来。他们总算到了目的地,慕尼黑的会议大厦。几十年前英法两国在这里选择了绥靖,几十年之后西欧各国同样也在这里选择了妥协。
“现在我的总书记办公室助理,跟我一同去踏碎苏维埃敌人最后的防线吧。”亚纳耶夫朝普京微微一笑。
总统专座的车门被打开,车窗外闪烁的镁光灯令人眼花缭乱,亚纳耶夫从车里走下来向警戒线外望眼欲穿的记者挥手致敬,普京紧紧跟随在他身后,第一次流露出上位者的坚毅神情,在亚纳耶夫身后,踏着坚定地步伐走向慕尼黑会议场的门口。
你好,苏维埃的敌人们,红色北极熊来了。
第二十七章 坐下谈判(下)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慕尼黑也是别有深意,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慕尼黑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继续推进绥靖政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而1991年的今天,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六国首脑同样聚集在这个地方商讨波罗的海三国的问题,会议举办地点就已经很明显告诉了苏维埃这次的会议只是流于形式,来一次装模作样的谈判西欧国家好就坡下驴,给民众一个该有的交代。至于你要怎么处理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权这就是你的分内事了。
苏联当然会尊重西欧国家的决定,所以恐怕还没看清形势的,就只有维陶塔斯和阿纳托利两个小国领导人。他们还自以为找到了可以对付苏联的强大后援,却不清楚自己早已被人明码标价,作为筹码丢了出去。
西方世界忌惮苏联简单粗暴的手段,他们在威慑行动失败之后选择了妥协。
布伦特也同样出席了这次的会议,他的目标可不是参与讨论,而是负责暗中观察亚纳耶夫的一举一动,通过亚纳耶夫的行为分析其性格以达到了解自己对手的目的。不过布伦特还有一个意外发现,他发现跟随在亚纳耶夫的那位年轻人总是用一种不怎么善意的目光打量着自己,那种眼神他只有在中情局驻外特工打交道的时候遇见过。一种似乎能够洞穿人心的眼神,将内心深处最阴暗的秘密暴露无遗。
第 1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