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免去了那些盐商们的特权,那每年边关之地缺粮的事情又该如何解决?”
崔文龙说的这个问题,也是盐商集团最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朝九边,屯军近百万,且大多都是贫寒之地,每年都需要朝廷供给粮食。又因为地域南辕北辙,运输极为不便。
后来,朝廷就想了个简单省事又省钱的法子,瞄上了盐政。盐业不是利润大吗?那好,你若是想要从这里面捞一把,你就给我每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到九边去,由此获得从盐场取盐到指定区域售卖的资格。
反正对于朝廷来说,让谁来售盐都是一样的,如此豪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边军缺粮的问题,岂不是善政?
这还是太上皇在位初期定下的事情了。原本也确实没什么不好,那些商贩们争相往边关运粮以获取资格,当时确实解决了边关缺粮的问题。只是如今几十年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就和土地兼并一般,已经形成了少数覆盖一个省甚至是跨越数省的大盐商。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应该知道,形成了如此巨大的行业巨头,一斤盐该卖什么价,还不是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对于捐输嘛,确实是个好事。只是我却听说,如今盐商捐输一事,早已经只剩下个形式了!每年由盐商运到边关的粮食,早已经不比当年。
请问崔大人,如今边关向朝廷请求的钱粮是不是每年都在增加?”
作为内阁阁臣,就算没有参与运作,到底也是知道的,于是崔文龙点头道:“确实如此!上次户部赵大人还在廷议上提过此事,说每年户部向边关拨付的钱粮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白银,加上超过一千万两的军响和战马、武器报损等,朝廷每年单是边军的军费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万两!
所以,赵大人还提议朝廷裁军,以减少军费。”
贾清作为兵科给事中,虽然还没上几天班,不过这些正好是他的职权之内,对于这些数据他是了解的。除了边军之外,朝廷每年还要向京军支出近五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加起来,就是两千三百万两银子的军费支出!差不多赶上了近一半的国朝财政收入!
要不是内地驻军的军费由地方及自身产出承担,朝廷不过象征性的补发一点,单是军费开销就会压垮户部财政。
难怪自古以来,那么多朝代重文轻武,别的原因不论,养兵实在是太耗钱了这一点绝对是一个主因!
本朝因为经历过清兵入关这一历史教训,养兵数量堪称历来之最,自国朝稳定之后,养兵数量就从来没下过一百万!
此节暂不多谈,言归正传。
贾清听了崔文龙的话道:“可见,依靠盐商提供边军粮草一事早已成为历史,既然如此,还不如免除这一已经不合时宜了的政令。否则,国朝盐政,永远改变不了!
那些大盐商们,依旧会依靠这种形式,汇集海量的财富。”
崔文龙不置可否的道:“若是依你所言,免去现有盐商的特权,之后又该如何?”
毕竟朝廷不可能亲自去贩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盐商。
“很简单,将所有盐引(到盐场取盐的凭据,也是收取盐税的凭据)归属权全部收回,再由朝廷向天下所有商人抛售,贩盐不再设立地域界限......没有商人会看不到盐行的暴利,肯定会争相购买!
大家手中都有了盐,为了将手中的盐卖出去,盐贩们必然降价......
直到,那些盐商们觉得贩盐再也没有太大的利润之后,这种情况才会缓和下来(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达到行业平均利润值)。”
听了贾清的话,崔文龙喃喃道:“动静太大了......”
贾清却没有听见,继续道:“到时候,就算将以往盐商往边关送粮的消耗折入正课盐税也无妨,相对于必然降低许多的盐价来说,这一点成本的增加,对于盐价根本形不成冲击。
如此,朝廷大可以再将额外收入的这一笔税银,纳入军费范围,如此,既解决了一部分军费压力,又能降低盐价,岂不两全其美?”
在场六个有发言权的人,方守是纯粹的文人,也没有户部的经历,对于这些经济门道不甚熟。冯唐更不用说了,带兵的出身。北静王,自然了解的更不多了。
至于皇帝,他是最后的拍板人,自然要先听取意见......
所以,前后就只有贾清和崔文龙两人一直在说话。不过,等到贾清最后一段话说完,在场之人无不心思活络起来。
说白了,处理国家大事,无非就是一个“钱”字!只要有钱拨付,所有公务都会变得容易处理了。所以,对于能名正言顺的增加国库收入的事,对朝廷来说,就是善政!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了。特别是那些正在享受盐商孝敬的大臣来讲......
见崔文龙也陷入了思索之中。正庆帝忽然对贾清道:“好了,你一路舟车劳顿,想必也有些累了,你先下去吧。”
贾清一愣,然后还是躬身应命道:“是,微臣告退。”
说完,退出了南书房。
这不是清朝,见到皇帝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除了见面时那一跪必须的之外,离开时倒是不用再大礼参拜。
“崔爱卿觉得怎么样?”
贾清一走,正庆帝就问道。
崔文龙原本还在考虑贾清所言的可行性,听得正庆帝相问,忽然起身笑道:“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正庆帝一怔,他问的是贾清说的方法怎么样,随即反应过来道:“这么说,崔爱卿也认为可行了?”
又见崔文龙摇摇头道:“不然,此事牵连甚大,需要商榷的地方还太多,否则,很容易引起乱子。”
正庆帝不满道:“那你何故如此夸赞?”
崔文龙笑道:“难道陛下没有发现吗,贾将军小小年纪,不但自身才学过人,却没想到,其于经济一道居然也是如此熟谙。说实话,若不是微臣正好署理户部,对于经济一道比寻常人多了解一些,对于方才贾将军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怕是都不能完全洞悉。
如此天资,假以时日,必然能成为陛下手中的治世之臣,此乃朝廷后继有人之福。
可见,方大人教徒有方啊!”
方守连忙道:“崔大人谬赞了,他不过是偶尔想法异于常人一点罢了,万万当不得崔大人如此盛言。”
“崔爱卿还说他必能成为朕的治世能臣,爱卿莫非是忘了,他这次回京,可是一下子带了十二个青楼舞女回来!加上白莲教妖女一事......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依我看,将来必然是贪花好色之徒。”正庆帝忽然哼哼道。
方守一下子就尴尬起来,站起身道:“臣疏于管教,还请陛下责罚。”
崔文龙哈哈笑道:“这才是少年人应该有的心性嘛,以贾将军的身份,这些实在算不得什么,陛下又何必为了这个生气。”
贾清若是知道崔文龙背后竟然如此为他说话,肯定会悄悄给他送银子,让他再接再厉......
正庆帝让方守坐下,然后才没好气的对崔文龙道:“朕也不是生气,若是寻常臣子就罢了,只是如崔爱卿所言,贾清确实是一块璞玉,朕只是不想他因为女色二字二耽误了进取之心!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见!”
崔文龙笑而不语。方守道:“微臣替他谢过陛下的厚爱,微臣回去之后,一定好生教戒,必不会让他辜负陛下的爱护之心。”
......
不提南书房之内国朝大佬们后来继续的议政。贾清出了皇宫之后,想了想,又趁着天色,到城外玄真观去求见贾敬。
进观之后,贾清让道童进去通报,原本以为贾敬会和以往一般,直接让他离开。谁知过了一会之后,道童出来道:“这是真人给你的!”
说着递过来一张纸,贾清有些意外,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四个字:
谨言
慎行
贾清目光一凝,站在原地半晌,对着大殿拜了一拜,起身离开。
......
荣庆堂内,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并李纨坐在一起抹骨牌。原本王熙凤也要参与的,只是贾母不让,叫她自己回去歇着去,于是她的位置就由李纨顶上。
趁着和牌的空档,薛姨妈忽然道:“老太太,有一件天缘凑巧的事,不知道老太太愿不愿意听?”
贾母道:“姨太太只管说来。到是真的,没了凤丫头弄嘴,就我们这么默默的打牌,也少了些乐子,正好说说话......姨太太有什么只管说,我没什么不爱听的。”
于是,薛姨妈就把薛逍写信告诉她的关于贾清胡编的那个故事缓缓向贾母说道。
贾母听完之后,很是诧异:“天下竟有这般凑巧的事?”
薛姨妈笑道:“正是呢,只是,到是我们家有些不好意思呢......”
贾母责怪道:“哎,姨太太说的哪里话,这有什么!若真是这样,我看清哥儿还得好好谢谢你们,这么千里迢迢的把人给他送到了家门口来。”
说着,贾母忍不住笑起来。若是贾雨村所言不假,薛家还真是大老远的将人送了来呢!
薛姨妈心中苦笑一声。薛蟠买香菱的时候,可不是为了做薛姨妈的丫鬟的!
(买妾和买丫鬟是不一样的,参照贾赦专门去买妾,花了足足八百两银子就知道。没有丫鬟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钱)
只是后来薛姨妈见闹出来人命,为了薛蟠考虑,这才强行把人要到了自己身边,对外就说是买丫鬟......
知道内情的人若是见了香菱在她身边做丫鬟,到底对薛蟠的恶感就不会那么强了,这是她的想法。
至于后来为什么薛姨妈还是同意把香菱给还给薛蟠,大概是耐不住薛蟠的央求,而且也以为事情都过去了吧。
“老太太说笑了......听说清哥儿已经把香菱丫头的生身母亲接到了京城,所以,还想请老太太做个中间人,将香菱丫头还给她母亲,以让他一家能聚天伦之乐。”
贾母道:“这个不难,不过还得看看此事是不是真的有这般凑巧!再说,姨太太家买丫鬟也是花了银子的,若是真的这般凑巧,他也不好白要姨太太家一个人,我会让他把银子亲自给姨太太送到府上去。”
薛姨妈其实也是存着看看真假再说的意思。只是她多会做人,先把人给贾母,到时候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态度是拿出来了的,也不怕伤了谁的面子。
“老太太说的哪里话,一个丫鬟能值几两银子,老太太也把我看得太小气了。”
“也罢,到时候让他做东道,好好敬姨太太两杯!”
众人都笑了。贾母挥手叫过来一个丫鬟道:“翡翠,你到东府里去等着,若是清哥儿回府,让他快些过来。”
“诶”翡翠听命而去。
薛姨妈也对自己的丫鬟道:“你也回去叫宝钗把香菱带过来。”
“是。”
......
“二爷回来了!”
宁国府宁安堂内,尤氏和秦氏听到丫鬟的回话,连忙招呼着丫鬟婆子们将饭菜给热了端出来,摆上。
贾清回府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到了宁安堂之前,就见一大票人站着迎接自己。
方才在府门前也是一堆人站着迎接他,贾清却一刻也没停留。此时到了这里,却一下子就笑了起来,快步上前道:“外面这么凉,你们都站在这里做什么,走,快进去吧!”
一个男人出去几个月,回家之后看到一大群漂亮妹子站在门口迎接,这种感觉,真是不要太好!让贾清忍不住想上前每人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张了张双臂,不知道该抱谁......
众人见贾清出去几个月,还是一点没变,也不知道他挥舞双手是个什么礼仪......反正贾清做的不合常理的事情也多了,笑了笑,众人也不计较。
“二叔还没用饭吧,饭厅里饭菜都摆好了,二叔快进来用饭吧。”
“好吧。”贾清有些意兴阑珊的放下手臂,顺着众人让开的通道,往饭厅走。
“咦,你们都不吃吗?”上了饭桌,见其他人全部站在一边,贾清问道。
尤氏笑道:“二叔也不看看这都什么时候了,我们自然都已经用过晚饭了。”
贾清道:“没事,咱们家又不缺粮少米,不在乎多吃一点的。这样,你们都坐下,再陪我吃一点吧,一个人吃饭,一点也不香。”
其他人也罢了,唯有和贾清极少接触,却在贾府里听了贾清几个月“传说”的尤氏小三姑娘有些讶然,不由得撇了撇嘴。
哼,吃饭还要人陪......
贾清却正好看到了,忽然就想起原本柳湘莲和她之间那一段“冤孽”,正想试探试探,不想一回头又看见了一个人。
“翡翠姐姐,你怎么在这里?莫非老祖宗把你也调给我使唤了?”
边上的翡翠一下子就闹了个大红脸,想也没想就反驳道:“谁,谁调给你了?我是老太太叫我来让我叫你......”
很显然,她紧张了,连一句话也说不清楚了。
旁边的丫鬟纷纷传来嘻嘻嘻的笑声。
崔文龙说的这个问题,也是盐商集团最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朝九边,屯军近百万,且大多都是贫寒之地,每年都需要朝廷供给粮食。又因为地域南辕北辙,运输极为不便。
后来,朝廷就想了个简单省事又省钱的法子,瞄上了盐政。盐业不是利润大吗?那好,你若是想要从这里面捞一把,你就给我每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到九边去,由此获得从盐场取盐到指定区域售卖的资格。
反正对于朝廷来说,让谁来售盐都是一样的,如此豪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边军缺粮的问题,岂不是善政?
这还是太上皇在位初期定下的事情了。原本也确实没什么不好,那些商贩们争相往边关运粮以获取资格,当时确实解决了边关缺粮的问题。只是如今几十年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就和土地兼并一般,已经形成了少数覆盖一个省甚至是跨越数省的大盐商。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应该知道,形成了如此巨大的行业巨头,一斤盐该卖什么价,还不是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对于捐输嘛,确实是个好事。只是我却听说,如今盐商捐输一事,早已经只剩下个形式了!每年由盐商运到边关的粮食,早已经不比当年。
请问崔大人,如今边关向朝廷请求的钱粮是不是每年都在增加?”
作为内阁阁臣,就算没有参与运作,到底也是知道的,于是崔文龙点头道:“确实如此!上次户部赵大人还在廷议上提过此事,说每年户部向边关拨付的钱粮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白银,加上超过一千万两的军响和战马、武器报损等,朝廷每年单是边军的军费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万两!
所以,赵大人还提议朝廷裁军,以减少军费。”
贾清作为兵科给事中,虽然还没上几天班,不过这些正好是他的职权之内,对于这些数据他是了解的。除了边军之外,朝廷每年还要向京军支出近五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加起来,就是两千三百万两银子的军费支出!差不多赶上了近一半的国朝财政收入!
要不是内地驻军的军费由地方及自身产出承担,朝廷不过象征性的补发一点,单是军费开销就会压垮户部财政。
难怪自古以来,那么多朝代重文轻武,别的原因不论,养兵实在是太耗钱了这一点绝对是一个主因!
本朝因为经历过清兵入关这一历史教训,养兵数量堪称历来之最,自国朝稳定之后,养兵数量就从来没下过一百万!
此节暂不多谈,言归正传。
贾清听了崔文龙的话道:“可见,依靠盐商提供边军粮草一事早已成为历史,既然如此,还不如免除这一已经不合时宜了的政令。否则,国朝盐政,永远改变不了!
那些大盐商们,依旧会依靠这种形式,汇集海量的财富。”
崔文龙不置可否的道:“若是依你所言,免去现有盐商的特权,之后又该如何?”
毕竟朝廷不可能亲自去贩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盐商。
“很简单,将所有盐引(到盐场取盐的凭据,也是收取盐税的凭据)归属权全部收回,再由朝廷向天下所有商人抛售,贩盐不再设立地域界限......没有商人会看不到盐行的暴利,肯定会争相购买!
大家手中都有了盐,为了将手中的盐卖出去,盐贩们必然降价......
直到,那些盐商们觉得贩盐再也没有太大的利润之后,这种情况才会缓和下来(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达到行业平均利润值)。”
听了贾清的话,崔文龙喃喃道:“动静太大了......”
贾清却没有听见,继续道:“到时候,就算将以往盐商往边关送粮的消耗折入正课盐税也无妨,相对于必然降低许多的盐价来说,这一点成本的增加,对于盐价根本形不成冲击。
如此,朝廷大可以再将额外收入的这一笔税银,纳入军费范围,如此,既解决了一部分军费压力,又能降低盐价,岂不两全其美?”
在场六个有发言权的人,方守是纯粹的文人,也没有户部的经历,对于这些经济门道不甚熟。冯唐更不用说了,带兵的出身。北静王,自然了解的更不多了。
至于皇帝,他是最后的拍板人,自然要先听取意见......
所以,前后就只有贾清和崔文龙两人一直在说话。不过,等到贾清最后一段话说完,在场之人无不心思活络起来。
说白了,处理国家大事,无非就是一个“钱”字!只要有钱拨付,所有公务都会变得容易处理了。所以,对于能名正言顺的增加国库收入的事,对朝廷来说,就是善政!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定了。特别是那些正在享受盐商孝敬的大臣来讲......
见崔文龙也陷入了思索之中。正庆帝忽然对贾清道:“好了,你一路舟车劳顿,想必也有些累了,你先下去吧。”
贾清一愣,然后还是躬身应命道:“是,微臣告退。”
说完,退出了南书房。
这不是清朝,见到皇帝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除了见面时那一跪必须的之外,离开时倒是不用再大礼参拜。
“崔爱卿觉得怎么样?”
贾清一走,正庆帝就问道。
崔文龙原本还在考虑贾清所言的可行性,听得正庆帝相问,忽然起身笑道:“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正庆帝一怔,他问的是贾清说的方法怎么样,随即反应过来道:“这么说,崔爱卿也认为可行了?”
又见崔文龙摇摇头道:“不然,此事牵连甚大,需要商榷的地方还太多,否则,很容易引起乱子。”
正庆帝不满道:“那你何故如此夸赞?”
崔文龙笑道:“难道陛下没有发现吗,贾将军小小年纪,不但自身才学过人,却没想到,其于经济一道居然也是如此熟谙。说实话,若不是微臣正好署理户部,对于经济一道比寻常人多了解一些,对于方才贾将军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怕是都不能完全洞悉。
如此天资,假以时日,必然能成为陛下手中的治世之臣,此乃朝廷后继有人之福。
可见,方大人教徒有方啊!”
方守连忙道:“崔大人谬赞了,他不过是偶尔想法异于常人一点罢了,万万当不得崔大人如此盛言。”
“崔爱卿还说他必能成为朕的治世能臣,爱卿莫非是忘了,他这次回京,可是一下子带了十二个青楼舞女回来!加上白莲教妖女一事......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依我看,将来必然是贪花好色之徒。”正庆帝忽然哼哼道。
方守一下子就尴尬起来,站起身道:“臣疏于管教,还请陛下责罚。”
崔文龙哈哈笑道:“这才是少年人应该有的心性嘛,以贾将军的身份,这些实在算不得什么,陛下又何必为了这个生气。”
贾清若是知道崔文龙背后竟然如此为他说话,肯定会悄悄给他送银子,让他再接再厉......
正庆帝让方守坐下,然后才没好气的对崔文龙道:“朕也不是生气,若是寻常臣子就罢了,只是如崔爱卿所言,贾清确实是一块璞玉,朕只是不想他因为女色二字二耽误了进取之心!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见!”
崔文龙笑而不语。方守道:“微臣替他谢过陛下的厚爱,微臣回去之后,一定好生教戒,必不会让他辜负陛下的爱护之心。”
......
不提南书房之内国朝大佬们后来继续的议政。贾清出了皇宫之后,想了想,又趁着天色,到城外玄真观去求见贾敬。
进观之后,贾清让道童进去通报,原本以为贾敬会和以往一般,直接让他离开。谁知过了一会之后,道童出来道:“这是真人给你的!”
说着递过来一张纸,贾清有些意外,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四个字:
谨言
慎行
贾清目光一凝,站在原地半晌,对着大殿拜了一拜,起身离开。
......
荣庆堂内,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并李纨坐在一起抹骨牌。原本王熙凤也要参与的,只是贾母不让,叫她自己回去歇着去,于是她的位置就由李纨顶上。
趁着和牌的空档,薛姨妈忽然道:“老太太,有一件天缘凑巧的事,不知道老太太愿不愿意听?”
贾母道:“姨太太只管说来。到是真的,没了凤丫头弄嘴,就我们这么默默的打牌,也少了些乐子,正好说说话......姨太太有什么只管说,我没什么不爱听的。”
于是,薛姨妈就把薛逍写信告诉她的关于贾清胡编的那个故事缓缓向贾母说道。
贾母听完之后,很是诧异:“天下竟有这般凑巧的事?”
薛姨妈笑道:“正是呢,只是,到是我们家有些不好意思呢......”
贾母责怪道:“哎,姨太太说的哪里话,这有什么!若真是这样,我看清哥儿还得好好谢谢你们,这么千里迢迢的把人给他送到了家门口来。”
说着,贾母忍不住笑起来。若是贾雨村所言不假,薛家还真是大老远的将人送了来呢!
薛姨妈心中苦笑一声。薛蟠买香菱的时候,可不是为了做薛姨妈的丫鬟的!
(买妾和买丫鬟是不一样的,参照贾赦专门去买妾,花了足足八百两银子就知道。没有丫鬟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钱)
只是后来薛姨妈见闹出来人命,为了薛蟠考虑,这才强行把人要到了自己身边,对外就说是买丫鬟......
知道内情的人若是见了香菱在她身边做丫鬟,到底对薛蟠的恶感就不会那么强了,这是她的想法。
至于后来为什么薛姨妈还是同意把香菱给还给薛蟠,大概是耐不住薛蟠的央求,而且也以为事情都过去了吧。
“老太太说笑了......听说清哥儿已经把香菱丫头的生身母亲接到了京城,所以,还想请老太太做个中间人,将香菱丫头还给她母亲,以让他一家能聚天伦之乐。”
贾母道:“这个不难,不过还得看看此事是不是真的有这般凑巧!再说,姨太太家买丫鬟也是花了银子的,若是真的这般凑巧,他也不好白要姨太太家一个人,我会让他把银子亲自给姨太太送到府上去。”
薛姨妈其实也是存着看看真假再说的意思。只是她多会做人,先把人给贾母,到时候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态度是拿出来了的,也不怕伤了谁的面子。
“老太太说的哪里话,一个丫鬟能值几两银子,老太太也把我看得太小气了。”
“也罢,到时候让他做东道,好好敬姨太太两杯!”
众人都笑了。贾母挥手叫过来一个丫鬟道:“翡翠,你到东府里去等着,若是清哥儿回府,让他快些过来。”
“诶”翡翠听命而去。
薛姨妈也对自己的丫鬟道:“你也回去叫宝钗把香菱带过来。”
“是。”
......
“二爷回来了!”
宁国府宁安堂内,尤氏和秦氏听到丫鬟的回话,连忙招呼着丫鬟婆子们将饭菜给热了端出来,摆上。
贾清回府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到了宁安堂之前,就见一大票人站着迎接自己。
方才在府门前也是一堆人站着迎接他,贾清却一刻也没停留。此时到了这里,却一下子就笑了起来,快步上前道:“外面这么凉,你们都站在这里做什么,走,快进去吧!”
一个男人出去几个月,回家之后看到一大群漂亮妹子站在门口迎接,这种感觉,真是不要太好!让贾清忍不住想上前每人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张了张双臂,不知道该抱谁......
众人见贾清出去几个月,还是一点没变,也不知道他挥舞双手是个什么礼仪......反正贾清做的不合常理的事情也多了,笑了笑,众人也不计较。
“二叔还没用饭吧,饭厅里饭菜都摆好了,二叔快进来用饭吧。”
“好吧。”贾清有些意兴阑珊的放下手臂,顺着众人让开的通道,往饭厅走。
“咦,你们都不吃吗?”上了饭桌,见其他人全部站在一边,贾清问道。
尤氏笑道:“二叔也不看看这都什么时候了,我们自然都已经用过晚饭了。”
贾清道:“没事,咱们家又不缺粮少米,不在乎多吃一点的。这样,你们都坐下,再陪我吃一点吧,一个人吃饭,一点也不香。”
其他人也罢了,唯有和贾清极少接触,却在贾府里听了贾清几个月“传说”的尤氏小三姑娘有些讶然,不由得撇了撇嘴。
哼,吃饭还要人陪......
贾清却正好看到了,忽然就想起原本柳湘莲和她之间那一段“冤孽”,正想试探试探,不想一回头又看见了一个人。
“翡翠姐姐,你怎么在这里?莫非老祖宗把你也调给我使唤了?”
边上的翡翠一下子就闹了个大红脸,想也没想就反驳道:“谁,谁调给你了?我是老太太叫我来让我叫你......”
很显然,她紧张了,连一句话也说不清楚了。
旁边的丫鬟纷纷传来嘻嘻嘻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