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国师 作者:木兰竹
回礼:“贫道也是,许久未见王大人了。”
王博源蔫嗒嗒的。他本来不想带王禀来的。他觉得每次带叔叔来,绝对没好事。但王禀是他长辈,虽然荒唐,在王家地位却不差。他若出席这个宴会,对司马鹄也有好处。
而且众所周知,王禀虽然受王家老太爷喜欢,但本身并不参与王家的事务,也几乎不利用王家的人脉做些什么――他作风放诞不羁,爱好和朝堂不搭边,所以自然不会利用王家政治影响力做什么了。
所以就算王禀出现,司马鹄也不算和王家搭上关系。
王博源为了朋友,也是尽心尽力的。
但现在王禀仗着自己比在场的人辈分都高,独占了和宿谊的机会,不给其他人插嘴的机会,还是让王博源十分郁闷。
好不容易慕晏才滚出京城,和宿天师谈天说地的机会多难得啊,全被王禀搅和了。
其余人也只能苦笑。
他们也很希望能和宿天师多说几句话,但遇上一个不给面子又不要脸的“长辈”,他们都无可奈何。
还好有司马鹄这个主人家出面打圆场,让清谈会开始,不然王禀估计得拉着宿谊的手一直说下去。
宿谊心里也很感激司马鹄。大热天的,一直说话,口很渴啊。
司马鹄知道宿谊喜好,特意给宿谊泡的白水,里面加入了花瓣和蜜糖,味道香香甜甜还不错。
司马鹄虽然被司马家排挤,但司马鹄母亲虽早逝却也是世家嫡女,嫁妆不错。司马鹄母亲知道自己丈夫不靠谱,自己身体又不好,因此手中嫁妆早就分批悄悄移到司马鹄手中了。
女子出嫁的嫁妆是能自己支配的,她全移到了司马鹄手中,司马鹄又足够机警,他父亲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并未有人打他手中财产主意。
当然,司马家其他人有这种想法,但他们都是要脸的人,不能哄骗司马鹄自己将财产拿出来给司马家做贡献,那就无可奈何。
也因为如此,司马家的爷爷对司马鹄很不满。
司马鹄呵呵。若不是他自私,现在估计真的只能厚着脸皮,靠着朋友接济度日了。
他父亲出事之后,司马家大房可是迫不及待的借此机会将他父亲送去偏远地方当官,而二房的财物也基本上用以给他父亲疏通的借口瓜分了。
他现在就靠着母亲留下的嫁妆过活。
因有这一份财产,司马鹄底气还在,接待友人也不会失礼。不过蜜糖对于他而言,也算贵重物品了。能拿给宿谊喝,足以说明他对宿谊的看重。
宿谊如今也渐渐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物品的价格,不是全然的小白了。对司马鹄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看重和尊重,宿谊领会之后,也在想好歹是朋友,要不要帮帮他。
不过怎么帮呢,去跟皇帝老爹说,殿试点他做状元?
算了,政治上的事他还是少掺和了。还是等慕晏回来再问问吧。慕晏肯定知道怎么安全无害的帮人。
向皇后老妈承诺以后要带好脑子保护自己的宿谊,无意识的就把帝后都说很靠谱很好的慕晏当做了自己的脑子,自己本人的脑子,继续放飞。
宿谊两辈子被人溺爱养成的性格,估计是改不了了。
刚写信和好,信上还只有两字,对方反应也不知道,宿谊就心安理得的将动脑子的重任交给了对方。现在,他悠闲的听着面前一堆人清谈。
他们的话题好像是清与浊,涉及了大自然人世间方方面面领域。
哎哟好高深,听得好想打瞌睡。
宿谊慢慢就开始走神了,想着今晚上吃啥。
等等,这个时代的人好像是讲究过午不食,虽然有粥有小点心可以吃,但是正餐是没有的。一顿丰富的晚餐是没希望的。
好像有点淡淡的失望呢。
还好出门的时候,奶妈和管家担心他吃不好,特意让他带上了一匣子的饼干。
不过饼干也快吃腻了,要不要不要懒了,做个简易烤炉出来,做蛋糕呢?但他蛋糕只会最简单的,要是能抽到蛋糕的食谱就好了。不知道买一万只鸡蛋,会不会送蛋的一百种吃法。
然而他不可能去买一万只鸡蛋。
宿谊的思绪慢慢越飘越远,都快和太阳肩并肩了,在场清谈已经发展到只和政事有关了。
皇帝务实,底下的人也会上行下效。清谈也渐渐变成了务实起来,多谈论国家大事。
虽每朝每代都有文字狱,但明清之前,文人舆论环境还算宽和,世家子仗着自家权势,更是无所不谈,皇帝也没少被讽刺过。
皇帝即使知道这些事,对事不对人的话,他还要表示虚心接受民众舆论监督,特别是当今皇帝这种想要成为明君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这清谈谈着谈着,果然又扯到皇帝身上了。
扯到皇帝身上就罢了,王禀这个评委不好好当,自己还下去辩论了。
这下子一团糟,众人就找唯一一个笑(神)而(游)不(天)语(外)的宿天师评理了。
宿谊回过神,听完他们的辩诉之后,眨了眨眼睛,没反应过来。
不是在辩论“清浊”吗?为什么扯到皇帝亲自下田,与农民伯伯亲切交谈,弄得一身泥是否符合皇帝的威仪了。
这跟“清浊”有关系吗?
第75章
宿谊听了许久, 才明白这其中关系。
有人认为, 皇帝此举是“心清”,有人认为皇帝此举是“礼浊”,所以就争论起来了。
宿谊一脸懵逼。
且不说原来这还能从“清浊”来描述,就说这两分明是两件事,“礼浊”就不能“心清”了?这有什么好辩论的?至于争论这么激烈吗?
显然宿谊这个现代人是不懂古人的思维的。他们认为既然“礼浊”,就是不对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心清”了。
皇帝就算要重视农桑, 也应该要重视礼仪, 不能让自己浑身尘土。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理应随时注意形象。
宿谊当然觉得皇帝是正确的。不过非要他跟人辩论这些, 反而会把他自己带进沟里。
宿谊又觉得争论这些很没意思。皇帝只要做的事对百姓好,对国家好,就是好皇帝。争论这些有屁用?
但看着围着自己那群人非要争个所以然来的样子, 宿谊知道自己逃不掉。
他转头看向王禀,道:“王大人认为, 陛下是‘心清’?”
惊讶惊讶, 说好的放荡不羁是因为逃离现实呢?既然王禀对现实不满, 不是应该皇帝说什么他都反对吗?
王禀笑道:“拘那些虚礼作甚?”
宿谊收回视线。好吧,他明白了,或许王禀只是单纯对繁文缛节不满。
“这位大人认为陛下应该更注重礼仪?”宿谊对着那个不认识的人道。
那人对着宿谊拱手作揖道:“在下周矩,字规正, 当不得宿天师如此称呼。”
宿谊微笑回礼。还真是名如其人,够“规正”的。
宿谊回忆自己在大学看过的辩论赛的流程,先让双方请代表将自己论据陈述一边。
正方举出三皇五帝亲耕织尝百草治洪水, 以及周王汉王几次亲自耕织的记载,来论证皇帝此举的正确性。
反方则举出先贤重视礼仪的言行,比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为了正衣冠,连死都不顾了。皇帝重视农桑,有的是方法。
宿谊可以听出,双方都对对方的论据是认同的,只是对对方观点不认同。所以他们在辩论时,故意绕开对方论据。
但宿谊虽然对那些什么先贤的典故不了解,但这个典故恰好听慕晏一日读书时说过。他记得,慕晏不是这么解释的。
子路明明是知道自己必死,系好头冠,是为了死的尊严。而不是为了系好头冠,结果丧失了逃脱的机会。
不过宿谊对典故不了解,以从慕晏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跟人争论也争论不赢。
他想了想,道:“诸位可知,君王何以立国。”
众人皆有些疑惑,不知宿谊为何谈起这个。
不过这句话倒是挺好答,因为《孟子》中专门有一句说这个。
司马鹄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宿天师以为如何?”
宿谊点头。他看了一下众人,然后道:“重礼也罢,暂时忽视礼也罢,君王所为,都为了‘民心’二字,无所谓‘清浊’。”
“不说君王民心,只说友人。有朋自远方来,有让友人稍等,沐浴更衣以示尊重;也有倒屣披发相迎,以示惊喜急切。诸位认为,何为礼,何为失礼?”宿谊道,“失礼或不失礼,在心,而不在行事。见重礼之人便重礼,见不拘礼之人便不过多注重礼仪,只要对方不觉失礼便不是失礼。”
“陛下此为,在士大夫眼中为失礼。但陛下此为,又岂是做给士大夫看的?”宿谊微笑着摇摇头,“何不问问黎民,陛下亲自农耕,是否失礼?”
“感恩戴德。”司马鹄叹着气摇摇头。
其余人也顿时一副兴致大减的样子。
他们也觉得此事颇没意思。
周矩更是双眼迷茫。若礼这么轻易可改,那他还学什么礼?
王禀则大笑道:“道长不愧是禀心悦之人!”
宿谊嘴角一抽。谁特么要当你心悦之人,滚一边去。
宿谊继续道:“其实不难理解。礼虽不可废,但不能因噎废食。比如先贤仲由,他并非是在求死之时冠璎被击断,而是在保护孔子游历之时被人击断冠璎,他还会停下先系好冠璎,而不去保护孔子吗?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
周矩苦笑:“天师所言,礼并非清浊,而在心。”
宿谊点头:“表面礼仪周道,背后坏事做尽的人并不少见。难道就因为礼仪周到,就可谓之‘清’了吗?”
周矩想了想,道:“那天师认为陛下所为并无引人争议之处?”
宿谊道:“引人争议又如何?有些事明知会引人争议,甚至更严重些,为身后召来滚滚骂名。但就不做了吗?”
周矩不解:“为何惹来身后骂名之事,仍旧要做?”
“因为世间之事,难有两全时。”宿谊道,“诸位的心,应该比贫道更懂得。”
一时间,众人陷入沉默之中。
王禀却开始大笑,笑出了眼泪:“是啊,世间之事,哪有两全时!哪有两全时!”
宿谊看着众人好似陷入什么奇怪的情绪,有苦笑的,有悲伤的,有面无表情的,有面带困惑的,觉得……有点尴尬。
他说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吗?
“陛下……也是两难吗?”周矩又问道。
宿谊心想,这人怎么反复问个没完没了啊。他对礼仪到底纠结到何种地步?
宿谊道:“陛下,或许不觉得两难吧。”
宿谊闭上眼,心里想了一下古今语音对照,把歌词用现在的语调过了一遍之后,确定自己能准确无误的用现在的语调读音把歌唱出来之后,才睁开眼。
他以手指敲着桌面打着拍子,神情缥缈,抬头望着远方,仿佛一眼望尽了沧海桑田,宇宙洪荒。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
恋耽美
回礼:“贫道也是,许久未见王大人了。”
王博源蔫嗒嗒的。他本来不想带王禀来的。他觉得每次带叔叔来,绝对没好事。但王禀是他长辈,虽然荒唐,在王家地位却不差。他若出席这个宴会,对司马鹄也有好处。
而且众所周知,王禀虽然受王家老太爷喜欢,但本身并不参与王家的事务,也几乎不利用王家的人脉做些什么――他作风放诞不羁,爱好和朝堂不搭边,所以自然不会利用王家政治影响力做什么了。
所以就算王禀出现,司马鹄也不算和王家搭上关系。
王博源为了朋友,也是尽心尽力的。
但现在王禀仗着自己比在场的人辈分都高,独占了和宿谊的机会,不给其他人插嘴的机会,还是让王博源十分郁闷。
好不容易慕晏才滚出京城,和宿天师谈天说地的机会多难得啊,全被王禀搅和了。
其余人也只能苦笑。
他们也很希望能和宿天师多说几句话,但遇上一个不给面子又不要脸的“长辈”,他们都无可奈何。
还好有司马鹄这个主人家出面打圆场,让清谈会开始,不然王禀估计得拉着宿谊的手一直说下去。
宿谊心里也很感激司马鹄。大热天的,一直说话,口很渴啊。
司马鹄知道宿谊喜好,特意给宿谊泡的白水,里面加入了花瓣和蜜糖,味道香香甜甜还不错。
司马鹄虽然被司马家排挤,但司马鹄母亲虽早逝却也是世家嫡女,嫁妆不错。司马鹄母亲知道自己丈夫不靠谱,自己身体又不好,因此手中嫁妆早就分批悄悄移到司马鹄手中了。
女子出嫁的嫁妆是能自己支配的,她全移到了司马鹄手中,司马鹄又足够机警,他父亲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并未有人打他手中财产主意。
当然,司马家其他人有这种想法,但他们都是要脸的人,不能哄骗司马鹄自己将财产拿出来给司马家做贡献,那就无可奈何。
也因为如此,司马家的爷爷对司马鹄很不满。
司马鹄呵呵。若不是他自私,现在估计真的只能厚着脸皮,靠着朋友接济度日了。
他父亲出事之后,司马家大房可是迫不及待的借此机会将他父亲送去偏远地方当官,而二房的财物也基本上用以给他父亲疏通的借口瓜分了。
他现在就靠着母亲留下的嫁妆过活。
因有这一份财产,司马鹄底气还在,接待友人也不会失礼。不过蜜糖对于他而言,也算贵重物品了。能拿给宿谊喝,足以说明他对宿谊的看重。
宿谊如今也渐渐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物品的价格,不是全然的小白了。对司马鹄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看重和尊重,宿谊领会之后,也在想好歹是朋友,要不要帮帮他。
不过怎么帮呢,去跟皇帝老爹说,殿试点他做状元?
算了,政治上的事他还是少掺和了。还是等慕晏回来再问问吧。慕晏肯定知道怎么安全无害的帮人。
向皇后老妈承诺以后要带好脑子保护自己的宿谊,无意识的就把帝后都说很靠谱很好的慕晏当做了自己的脑子,自己本人的脑子,继续放飞。
宿谊两辈子被人溺爱养成的性格,估计是改不了了。
刚写信和好,信上还只有两字,对方反应也不知道,宿谊就心安理得的将动脑子的重任交给了对方。现在,他悠闲的听着面前一堆人清谈。
他们的话题好像是清与浊,涉及了大自然人世间方方面面领域。
哎哟好高深,听得好想打瞌睡。
宿谊慢慢就开始走神了,想着今晚上吃啥。
等等,这个时代的人好像是讲究过午不食,虽然有粥有小点心可以吃,但是正餐是没有的。一顿丰富的晚餐是没希望的。
好像有点淡淡的失望呢。
还好出门的时候,奶妈和管家担心他吃不好,特意让他带上了一匣子的饼干。
不过饼干也快吃腻了,要不要不要懒了,做个简易烤炉出来,做蛋糕呢?但他蛋糕只会最简单的,要是能抽到蛋糕的食谱就好了。不知道买一万只鸡蛋,会不会送蛋的一百种吃法。
然而他不可能去买一万只鸡蛋。
宿谊的思绪慢慢越飘越远,都快和太阳肩并肩了,在场清谈已经发展到只和政事有关了。
皇帝务实,底下的人也会上行下效。清谈也渐渐变成了务实起来,多谈论国家大事。
虽每朝每代都有文字狱,但明清之前,文人舆论环境还算宽和,世家子仗着自家权势,更是无所不谈,皇帝也没少被讽刺过。
皇帝即使知道这些事,对事不对人的话,他还要表示虚心接受民众舆论监督,特别是当今皇帝这种想要成为明君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这清谈谈着谈着,果然又扯到皇帝身上了。
扯到皇帝身上就罢了,王禀这个评委不好好当,自己还下去辩论了。
这下子一团糟,众人就找唯一一个笑(神)而(游)不(天)语(外)的宿天师评理了。
宿谊回过神,听完他们的辩诉之后,眨了眨眼睛,没反应过来。
不是在辩论“清浊”吗?为什么扯到皇帝亲自下田,与农民伯伯亲切交谈,弄得一身泥是否符合皇帝的威仪了。
这跟“清浊”有关系吗?
第75章
宿谊听了许久, 才明白这其中关系。
有人认为, 皇帝此举是“心清”,有人认为皇帝此举是“礼浊”,所以就争论起来了。
宿谊一脸懵逼。
且不说原来这还能从“清浊”来描述,就说这两分明是两件事,“礼浊”就不能“心清”了?这有什么好辩论的?至于争论这么激烈吗?
显然宿谊这个现代人是不懂古人的思维的。他们认为既然“礼浊”,就是不对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心清”了。
皇帝就算要重视农桑, 也应该要重视礼仪, 不能让自己浑身尘土。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理应随时注意形象。
宿谊当然觉得皇帝是正确的。不过非要他跟人辩论这些, 反而会把他自己带进沟里。
宿谊又觉得争论这些很没意思。皇帝只要做的事对百姓好,对国家好,就是好皇帝。争论这些有屁用?
但看着围着自己那群人非要争个所以然来的样子, 宿谊知道自己逃不掉。
他转头看向王禀,道:“王大人认为, 陛下是‘心清’?”
惊讶惊讶, 说好的放荡不羁是因为逃离现实呢?既然王禀对现实不满, 不是应该皇帝说什么他都反对吗?
王禀笑道:“拘那些虚礼作甚?”
宿谊收回视线。好吧,他明白了,或许王禀只是单纯对繁文缛节不满。
“这位大人认为陛下应该更注重礼仪?”宿谊对着那个不认识的人道。
那人对着宿谊拱手作揖道:“在下周矩,字规正, 当不得宿天师如此称呼。”
宿谊微笑回礼。还真是名如其人,够“规正”的。
宿谊回忆自己在大学看过的辩论赛的流程,先让双方请代表将自己论据陈述一边。
正方举出三皇五帝亲耕织尝百草治洪水, 以及周王汉王几次亲自耕织的记载,来论证皇帝此举的正确性。
反方则举出先贤重视礼仪的言行,比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为了正衣冠,连死都不顾了。皇帝重视农桑,有的是方法。
宿谊可以听出,双方都对对方的论据是认同的,只是对对方观点不认同。所以他们在辩论时,故意绕开对方论据。
但宿谊虽然对那些什么先贤的典故不了解,但这个典故恰好听慕晏一日读书时说过。他记得,慕晏不是这么解释的。
子路明明是知道自己必死,系好头冠,是为了死的尊严。而不是为了系好头冠,结果丧失了逃脱的机会。
不过宿谊对典故不了解,以从慕晏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跟人争论也争论不赢。
他想了想,道:“诸位可知,君王何以立国。”
众人皆有些疑惑,不知宿谊为何谈起这个。
不过这句话倒是挺好答,因为《孟子》中专门有一句说这个。
司马鹄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宿天师以为如何?”
宿谊点头。他看了一下众人,然后道:“重礼也罢,暂时忽视礼也罢,君王所为,都为了‘民心’二字,无所谓‘清浊’。”
“不说君王民心,只说友人。有朋自远方来,有让友人稍等,沐浴更衣以示尊重;也有倒屣披发相迎,以示惊喜急切。诸位认为,何为礼,何为失礼?”宿谊道,“失礼或不失礼,在心,而不在行事。见重礼之人便重礼,见不拘礼之人便不过多注重礼仪,只要对方不觉失礼便不是失礼。”
“陛下此为,在士大夫眼中为失礼。但陛下此为,又岂是做给士大夫看的?”宿谊微笑着摇摇头,“何不问问黎民,陛下亲自农耕,是否失礼?”
“感恩戴德。”司马鹄叹着气摇摇头。
其余人也顿时一副兴致大减的样子。
他们也觉得此事颇没意思。
周矩更是双眼迷茫。若礼这么轻易可改,那他还学什么礼?
王禀则大笑道:“道长不愧是禀心悦之人!”
宿谊嘴角一抽。谁特么要当你心悦之人,滚一边去。
宿谊继续道:“其实不难理解。礼虽不可废,但不能因噎废食。比如先贤仲由,他并非是在求死之时冠璎被击断,而是在保护孔子游历之时被人击断冠璎,他还会停下先系好冠璎,而不去保护孔子吗?当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
周矩苦笑:“天师所言,礼并非清浊,而在心。”
宿谊点头:“表面礼仪周道,背后坏事做尽的人并不少见。难道就因为礼仪周到,就可谓之‘清’了吗?”
周矩想了想,道:“那天师认为陛下所为并无引人争议之处?”
宿谊道:“引人争议又如何?有些事明知会引人争议,甚至更严重些,为身后召来滚滚骂名。但就不做了吗?”
周矩不解:“为何惹来身后骂名之事,仍旧要做?”
“因为世间之事,难有两全时。”宿谊道,“诸位的心,应该比贫道更懂得。”
一时间,众人陷入沉默之中。
王禀却开始大笑,笑出了眼泪:“是啊,世间之事,哪有两全时!哪有两全时!”
宿谊看着众人好似陷入什么奇怪的情绪,有苦笑的,有悲伤的,有面无表情的,有面带困惑的,觉得……有点尴尬。
他说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吗?
“陛下……也是两难吗?”周矩又问道。
宿谊心想,这人怎么反复问个没完没了啊。他对礼仪到底纠结到何种地步?
宿谊道:“陛下,或许不觉得两难吧。”
宿谊闭上眼,心里想了一下古今语音对照,把歌词用现在的语调过了一遍之后,确定自己能准确无误的用现在的语调读音把歌唱出来之后,才睁开眼。
他以手指敲着桌面打着拍子,神情缥缈,抬头望着远方,仿佛一眼望尽了沧海桑田,宇宙洪荒。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