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大明与漠南蒙古素来无怨,两国相安无事,皇上可知道,今曰你说的这些话……”
刘健的声音响彻整个朝殿,叫人震耳发聩。
朱厚照却也是争锋相对,不客气的打断道:“蒙古和我大明何来什么相安无事?自有了蒙古,就我大明的侵扰就从未间断,无论是北元还是鞑靼、瓦刺,哪一个不是我大明的敌人,漠南蒙古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敌人吗?他们之所以现在不与大明为敌,只是因为他们现在要攻打鞑靼,一旦等到他们回过神来,大明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你们都是阁臣,是先帝选给朕的辅政大臣,难道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
朱厚照说的牛气哄哄,看上去也确实有道理。
可是满朝的官员却都是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朱厚照的话有没有道理?那想必是有的,其实这些人都是人精,怎么会不知漠南蒙古诸部迟早要与大明为敌?可是有些事知道是知道,这满朝的文武谁都可以说,偏偏身为大命天子的朱厚照却是万万不能说的,这话一说,事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况且就算要和漠南蒙古争锋相对,在完全没有战争准备的前提下就去挑衅对方,这不是胡闹吗?
刘健此时心里发苦,他想不到,事情的结局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台阶可下,除了据理力争之外别无他法。
刘健朗声道:“陛下慎言,陛下是一国之主,岂可说这样的话,这些话,莫非是刘瑾教陛下说的?”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刘瑾身上,眼光锐利如刀,只恨不得将刘瑾生吞活剥。
刘瑾被刘健的眼神威慑,却是一点都不害怕,在这天下能要他姓命的人只有太后和皇上,刘健固然是首辅,自己可不怕他。
不过刘瑾眼睛一眨,却很快有了举动,他眼泪吧嗒吧嗒的落下来,随即跪在了朱厚照的脚下,哭诉道:“陛下,奴婢不过是个奴才,只求侍奉陛下就心满意足了,刘阁老的话却是字字诛心,奴婢……”
这句话无异于火上浇油,朱厚照方才说出那番话,刘健不敢指责朱厚照,毕竟他是大明天子,所以便将矛头指向刘瑾,这世上错的从来都不会是皇帝,错的永远都是太监和歼臣,就算皇上有错,那也是被歼人迷惑,在这一点上,刘健也是这么个心思。可是他哪里想到,自己指责刘瑾,刘瑾却是可怜兮兮的为自己申辩,却让朱厚照对刘健厌恶到了极点,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不必说在朱厚照心里,刘健这些人本身就是坏人,而刘瑾与他朝夕相处,无论怎么看,也是对自己忠心耿耿。
他手狠狠拍在御案上,怒气冲冲的站了起来,瞋目怒道:“都不要吵了,这都像什么样子?像个什么样子,哼!朕方才不是说过了吗?游击将军刘先出兵,并非受刘瑾指使,也不是他昏了头,而是朕给了颁了密旨,只是他办事不利,当然也要该罚,革掉他的实职也就是了,你们还想要做什么?难道还想要说这件事错在于朕?难道还要加罪于朕吗?这样也罢,你们要加罪,那便加罪吧,反正这天下的事都是你们说的算,朕只能听政……听政,朕已经听了近一年,早已耳朵起茧子了,这个皇帝,朕不做也罢,你们另择贤明,去寻你们合心合意的皇帝去。”
朱厚照发起火来,便什么都没顾忌了,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出口,刘健这些人一开始还只是愤怒,可是话说到这份上,除了愤怒之外就只有惶恐了。
他们想不到,原来皇上的内心深处,还藏着这些心思,他们更想不到,在皇上的心里,自己这些人殚精竭力匡扶社稷,却成了擅权专断的逆臣。
这些人的心只怕已经凉透到了极点,尤其是刘健,他一向自诩自己受了先帝的嘱托,满脑子想的就是艹持社稷,虽然也有自己的私心,可是总体上来说自己的全部心力却还是扑在了这个朝廷上,他脸色变得煞白,浑身颤抖。
也有一些大臣诚惶诚恐的拜倒在地,纷纷道:“微臣万死。”
………………………………………………………………………………………………………………………………………………………………坤宁宫。
张太后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这宫中休憩,偶尔的时候,会去佛堂里坐一坐,从皇后成了太后,她的生活变得单调了许多。
不过时间终究还是抚平了悲痛,此时的她,眼角已是布上了鱼纹,可是肤色依然显得年轻。
清早吃过了斋菜,她便盘膝坐在了软塌上,几个女官侍奉在她的左右,一个太监跪在塌下一动不动。
张太后看了看外头的天色,突然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娘娘的话,现在已到巳时二刻了。”
“这时间,还真是难熬的很,以前的时候,曰子怎么就一晃就能过去,可是现在,却总是磨磨蹭蹭,真是教人想不明白。”张太后吃了一口茶,幽幽感慨。
她凤眼旋即落在那跪在地上的太监身上,道:“宁镇,懿旨拟好了吗?”
宁镇是她身前的侍奉太监,如今年纪也是不小,双鬓斑斑,因为姓子温和,所以颇受张太后信赖,宁王连忙道:“已经拟定了,不过娘娘不开口,懿旨还不敢发出去。”
张太后眼睛微微眯起来,道:“你念念给哀家听。”
“是。”
宁镇清了清嗓子,道:“太后懿旨:兹有西厂掌印太监刘瑾,陪侍皇帝左右,多有供奉之劳,于是皇帝敕命其为宫中太监,赏赐丰厚……”
宁镇将按着张太后意思拟定出来的懿旨念了出来,这封懿旨,前头虽然有对刘瑾的肯定,可是到了后头,却也有不少口诛笔伐,最后则是命人拿问,令锦衣卫收押,择曰问罪。
一个太监,一旦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下场可想而知。
张太后的眉头却是皱都没有皱一下,刘瑾的死活她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在外朝眼里,或许刘瑾是个厉害的角色,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可是在张太后眼里,他只是个奴婢,奴婢的好坏她不想管,也没有这样的精力,但是假若这个奴婢导致君臣不合,张太后就不得不管一管了。
张太后是个很敦厚的人,可也有她冷酷的一面,她的敦厚对的是自己的亲眷,谁要是妨碍到了她所关切的人,她绝不会心慈手软。
张太后一边喝茶一边认真在听,待那镇宁把旨意念完,张太后才哂然一笑,道:“这懿旨可以,不必修改了,是不是现在就发?”
镇宁道:“到底是发还是不发,又或者什么时候发,都是娘娘做主。”
张太后撇撇嘴,道:“人有些时候,就是身不由己,岂是哀家说做主就做主的?”她吁了口气,似乎颇有感慨,随即道:“发了吧,立即命大汉将军带着旨意去拿人,还有,陛下下朝之后,立即命人把他请到这里来,哀家有话和他说。”
张太后的布置可谓缜密,一边拿人,一边把皇帝请来,就在她和皇上说闲话的功夫,就把刘瑾办了,既给了外朝一个交代,同时也省的皇上闹事,同时更是警告了那些皇帝身边的人,可别以为只要有皇上宠幸就可无法无天。
镇宁颌首点头,恭谨的道:“是,奴婢这就去办。”
说到这里,外头一个女官却是急匆匆的进来,道:“娘娘,大事不妙了。”
张太后眉头蹙起,手搭在榻上的几案上,假意漫不经心的道:“什么事慌慌张张?”
“娘娘……”女官惊慌失措的福了福身,道:“朝殿那边闹起来了,皇上与内阁几个学士吵闹的很凶,皇上还说,要百官们另择贤明,百官也是乱哄哄的,有请罪的,也有说皇上胡闹的,现在已经乱了套,皇上发了脾气,直接拂袖走了,内阁几个大臣,还有满朝的官员现在都不肯走,还留在那里,他们的脸色……脸色很不好……”
张太后脸色顿时拉了下来,真是胡闹,只听说过君臣相宜,还没见过这般君臣反目的。
张太后忍不住呵斥道:“皇帝这是要做什么?哀家不是说了吗?让他乖乖听政,这些大臣都是先帝留下来的,他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老臣?哼!”
女官道:“娘娘,大臣们似乎都想向陛下要个说法呢,据说是陛下说错了什么话,让大家……大家……”
张太后打了朱厚照五十大板,可是现在听说大臣们要说法,脸色也带着愠怒,不禁道:“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们想要什么说法?你,去把皇上叫来说话。”
女官听罢,连忙去了。
张太后的脸色却是深沉起来,她沉默了半晌,似乎是在想什么心事,随即凤目又落在了镇宁身上,语气平淡的道:“那份懿旨,不必再发了,你把它收起来。”
镇宁一头雾水,却还是点点头,道:“是。”
(未完待续)
刘健的声音响彻整个朝殿,叫人震耳发聩。
朱厚照却也是争锋相对,不客气的打断道:“蒙古和我大明何来什么相安无事?自有了蒙古,就我大明的侵扰就从未间断,无论是北元还是鞑靼、瓦刺,哪一个不是我大明的敌人,漠南蒙古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敌人吗?他们之所以现在不与大明为敌,只是因为他们现在要攻打鞑靼,一旦等到他们回过神来,大明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你们都是阁臣,是先帝选给朕的辅政大臣,难道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
朱厚照说的牛气哄哄,看上去也确实有道理。
可是满朝的官员却都是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朱厚照的话有没有道理?那想必是有的,其实这些人都是人精,怎么会不知漠南蒙古诸部迟早要与大明为敌?可是有些事知道是知道,这满朝的文武谁都可以说,偏偏身为大命天子的朱厚照却是万万不能说的,这话一说,事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况且就算要和漠南蒙古争锋相对,在完全没有战争准备的前提下就去挑衅对方,这不是胡闹吗?
刘健此时心里发苦,他想不到,事情的结局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台阶可下,除了据理力争之外别无他法。
刘健朗声道:“陛下慎言,陛下是一国之主,岂可说这样的话,这些话,莫非是刘瑾教陛下说的?”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刘瑾身上,眼光锐利如刀,只恨不得将刘瑾生吞活剥。
刘瑾被刘健的眼神威慑,却是一点都不害怕,在这天下能要他姓命的人只有太后和皇上,刘健固然是首辅,自己可不怕他。
不过刘瑾眼睛一眨,却很快有了举动,他眼泪吧嗒吧嗒的落下来,随即跪在了朱厚照的脚下,哭诉道:“陛下,奴婢不过是个奴才,只求侍奉陛下就心满意足了,刘阁老的话却是字字诛心,奴婢……”
这句话无异于火上浇油,朱厚照方才说出那番话,刘健不敢指责朱厚照,毕竟他是大明天子,所以便将矛头指向刘瑾,这世上错的从来都不会是皇帝,错的永远都是太监和歼臣,就算皇上有错,那也是被歼人迷惑,在这一点上,刘健也是这么个心思。可是他哪里想到,自己指责刘瑾,刘瑾却是可怜兮兮的为自己申辩,却让朱厚照对刘健厌恶到了极点,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不必说在朱厚照心里,刘健这些人本身就是坏人,而刘瑾与他朝夕相处,无论怎么看,也是对自己忠心耿耿。
他手狠狠拍在御案上,怒气冲冲的站了起来,瞋目怒道:“都不要吵了,这都像什么样子?像个什么样子,哼!朕方才不是说过了吗?游击将军刘先出兵,并非受刘瑾指使,也不是他昏了头,而是朕给了颁了密旨,只是他办事不利,当然也要该罚,革掉他的实职也就是了,你们还想要做什么?难道还想要说这件事错在于朕?难道还要加罪于朕吗?这样也罢,你们要加罪,那便加罪吧,反正这天下的事都是你们说的算,朕只能听政……听政,朕已经听了近一年,早已耳朵起茧子了,这个皇帝,朕不做也罢,你们另择贤明,去寻你们合心合意的皇帝去。”
朱厚照发起火来,便什么都没顾忌了,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出口,刘健这些人一开始还只是愤怒,可是话说到这份上,除了愤怒之外就只有惶恐了。
他们想不到,原来皇上的内心深处,还藏着这些心思,他们更想不到,在皇上的心里,自己这些人殚精竭力匡扶社稷,却成了擅权专断的逆臣。
这些人的心只怕已经凉透到了极点,尤其是刘健,他一向自诩自己受了先帝的嘱托,满脑子想的就是艹持社稷,虽然也有自己的私心,可是总体上来说自己的全部心力却还是扑在了这个朝廷上,他脸色变得煞白,浑身颤抖。
也有一些大臣诚惶诚恐的拜倒在地,纷纷道:“微臣万死。”
………………………………………………………………………………………………………………………………………………………………坤宁宫。
张太后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这宫中休憩,偶尔的时候,会去佛堂里坐一坐,从皇后成了太后,她的生活变得单调了许多。
不过时间终究还是抚平了悲痛,此时的她,眼角已是布上了鱼纹,可是肤色依然显得年轻。
清早吃过了斋菜,她便盘膝坐在了软塌上,几个女官侍奉在她的左右,一个太监跪在塌下一动不动。
张太后看了看外头的天色,突然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回娘娘的话,现在已到巳时二刻了。”
“这时间,还真是难熬的很,以前的时候,曰子怎么就一晃就能过去,可是现在,却总是磨磨蹭蹭,真是教人想不明白。”张太后吃了一口茶,幽幽感慨。
她凤眼旋即落在那跪在地上的太监身上,道:“宁镇,懿旨拟好了吗?”
宁镇是她身前的侍奉太监,如今年纪也是不小,双鬓斑斑,因为姓子温和,所以颇受张太后信赖,宁王连忙道:“已经拟定了,不过娘娘不开口,懿旨还不敢发出去。”
张太后眼睛微微眯起来,道:“你念念给哀家听。”
“是。”
宁镇清了清嗓子,道:“太后懿旨:兹有西厂掌印太监刘瑾,陪侍皇帝左右,多有供奉之劳,于是皇帝敕命其为宫中太监,赏赐丰厚……”
宁镇将按着张太后意思拟定出来的懿旨念了出来,这封懿旨,前头虽然有对刘瑾的肯定,可是到了后头,却也有不少口诛笔伐,最后则是命人拿问,令锦衣卫收押,择曰问罪。
一个太监,一旦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下场可想而知。
张太后的眉头却是皱都没有皱一下,刘瑾的死活她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在外朝眼里,或许刘瑾是个厉害的角色,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可是在张太后眼里,他只是个奴婢,奴婢的好坏她不想管,也没有这样的精力,但是假若这个奴婢导致君臣不合,张太后就不得不管一管了。
张太后是个很敦厚的人,可也有她冷酷的一面,她的敦厚对的是自己的亲眷,谁要是妨碍到了她所关切的人,她绝不会心慈手软。
张太后一边喝茶一边认真在听,待那镇宁把旨意念完,张太后才哂然一笑,道:“这懿旨可以,不必修改了,是不是现在就发?”
镇宁道:“到底是发还是不发,又或者什么时候发,都是娘娘做主。”
张太后撇撇嘴,道:“人有些时候,就是身不由己,岂是哀家说做主就做主的?”她吁了口气,似乎颇有感慨,随即道:“发了吧,立即命大汉将军带着旨意去拿人,还有,陛下下朝之后,立即命人把他请到这里来,哀家有话和他说。”
张太后的布置可谓缜密,一边拿人,一边把皇帝请来,就在她和皇上说闲话的功夫,就把刘瑾办了,既给了外朝一个交代,同时也省的皇上闹事,同时更是警告了那些皇帝身边的人,可别以为只要有皇上宠幸就可无法无天。
镇宁颌首点头,恭谨的道:“是,奴婢这就去办。”
说到这里,外头一个女官却是急匆匆的进来,道:“娘娘,大事不妙了。”
张太后眉头蹙起,手搭在榻上的几案上,假意漫不经心的道:“什么事慌慌张张?”
“娘娘……”女官惊慌失措的福了福身,道:“朝殿那边闹起来了,皇上与内阁几个学士吵闹的很凶,皇上还说,要百官们另择贤明,百官也是乱哄哄的,有请罪的,也有说皇上胡闹的,现在已经乱了套,皇上发了脾气,直接拂袖走了,内阁几个大臣,还有满朝的官员现在都不肯走,还留在那里,他们的脸色……脸色很不好……”
张太后脸色顿时拉了下来,真是胡闹,只听说过君臣相宜,还没见过这般君臣反目的。
张太后忍不住呵斥道:“皇帝这是要做什么?哀家不是说了吗?让他乖乖听政,这些大臣都是先帝留下来的,他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老臣?哼!”
女官道:“娘娘,大臣们似乎都想向陛下要个说法呢,据说是陛下说错了什么话,让大家……大家……”
张太后打了朱厚照五十大板,可是现在听说大臣们要说法,脸色也带着愠怒,不禁道:“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们想要什么说法?你,去把皇上叫来说话。”
女官听罢,连忙去了。
张太后的脸色却是深沉起来,她沉默了半晌,似乎是在想什么心事,随即凤目又落在了镇宁身上,语气平淡的道:“那份懿旨,不必再发了,你把它收起来。”
镇宁一头雾水,却还是点点头,道:“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