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左梦庚已经投降了清军,但若因此就把他看做是阿济格的奴才,未免有失偏颇。
左梦庚和洪承畴不同,从本质上来看,他依旧是一个旧式的军阀。
衡量奴才和军阀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掌握了多少军队和资源。比如说江北的洪承畴,拥兵十几万之众,控制着淮扬、淮安等广阔的地盘,但他依旧是一个最典型的奴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能够得到主子恩宠的奴才罢了。
虽然左梦庚的总体实力确实不如洪承畴,政治手腕和军事素养也比洪承畴相差甚远,但他却用一个洪承畴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自己的体系。
洪承畴手下那十几万清军,全都是属于清廷的,洪承畴只不过是代管而已。只要清廷下一道诏书,随时都可以剥夺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左梦庚手下的队伍虽然多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却是属于自己的队伍,他还有自己的地盘和行政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本钱。
赣北、赣西,一直到武昌府东部,名义上是阿济格的辖区,实际上却是左梦庚的地盘儿,各级官僚多是“左部”出身。尤其是驻守长江沿线的数量庞大的军队,几乎全都是“左家军”,这让他带上了浓重的军阀属性。
就凭这一点,左梦庚就有资格看不起洪承畴。
很随意的扬了扬洪承畴送来的那封亲笔信,用一种明显带着嘲弄口吻的语气对他手下的将官和幕僚说道:“他洪承畴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想要我为他火中取栗,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洪承畴本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年纪轻轻就连捷登科是正经的科举进士,文字上的功夫当然胜过左梦庚百倍都不止,这封书信写的相当客套:
“九江左帅敬启:愚洪久闻左帅赫威之名,让江岳迢迢,徒期山水而未曾一晤……”
清廷并没有正式的大元帅官职,洪承畴称左梦庚为“左帅”不过是个客套的恭维之词,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洪承畴早就听说过你左梦庚的大名,知道你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但咱们相距太远了,我的心思穿过重重山水却没有和你正式的见过一面,实在有些遗憾……
例行公事般的客套话过后,就开始逐渐进入正题了:洪承畴希望左梦庚能够尽快整顿人马,尤其是要组织起长江水军,只要江南残明发动北伐,立刻就顺江而下去攻击空虚的江南。到时候一战而竞全功,一定会得到高封厚赏……
在这封书信当中,洪承畴还提到了明军的动向:种种迹象表明,明军在赣西北发动的攻势完全就是虚张声势,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才采取的主动防御。明军之意看似是要打开赣西攻取湖广,其实根本就是剑指江北,希望左梦庚不要被明军的声势所惑……
书信中的言语虽然恭敬客套,但用意却十分明显:赣西和湖广的明军只不过是偏师,仅仅只是为了牵制,真正的主力还在江南,一旦明军的北伐开始,就让左梦庚迅速击破对手率领长江水师去配合他作战。
江南残明不具备两线同时作战的能力,江北的洪承畴才是残明近在咫尺的威胁,这个局面大家都是很清楚,根本就不用洪承畴啰啰嗦嗦的说这么一大通废话。
至于说去配合洪承畴作战……根本就想也不要想!
我凭什么要去配合你?你洪承畴一封书信我就替你卖命?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到时候平定江南剿灭残明的功劳算谁的?
就算是左梦庚已经剃发留起了辫子,顶戴花翎成为清廷的官员,但他身上依旧带着浓重的军阀属性,最先考虑的还是“左部”这个体系的利益。
至于说洪承畴能不能平定江南,和我有什么关系?
作为“左部”这个体系中的文胆和“首席智囊”,在黄州被打的大败的徐恩盛虽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本事,却最善于出谋划策。
摇头晃脑的读罢了洪承畴的书信之后,徐恩盛做出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态,面带微笑手捻长须,活脱脱就是一副诸葛重生的架势:“这洪承畴做一个征南大计,右一个大局为重,还不是想利用咱们去给他打下手?未免也太精明了些……”
“他有一点说对了,那就是一定要整编长江水师……”才刚刚开春不久,天气稍微暖和了那么一点点,徐恩盛却手持一把描金的折扇,不紧不慢的摇晃着,颇有几分军师谋主的姿态,连说话的口气都很象是戏文里的诸葛亮:“整编长江水师之后,却不忙着出击,等洪承畴和江南残明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之际,我们再行出兵。到时候千军万马顺江而下,这平定江南的功劳就是咱们的了!”
徐恩盛的这个盘算,几乎代表了左部绝大多数人的心思:凭什么去给洪承畴打下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等到洪承畴和江南残明都杀的没了力气之后,再沿江而下收拾残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
按照徐恩盛的设想,肯定会出兵攻击江南,但却不是现在,更不可能跟着洪承畴的指挥棒行动,而是等洪承畴先和江南残明拼个你死我活之后再行动!
徐恩盛提出的这个“渔翁得利”的总体战略不仅代表了左部人马的想法,同时和英亲王阿济格的设想如出一辙。
不论是阿济格还是左梦庚,都不想“为他人做嫁衣”,尤其不希望给洪承畴打下手。
消耗自己的实力去和江南硬拼,然后被洪承畴摘取胜利果实……反过来还差不多!
虽然阿济格没有明说,但却曾不止一次的对左梦庚做出过非常明显的暗示:先和来犯的明军缠斗,做出一副正在激烈交战的姿态,却不急于歼灭明军,而是尽可能的把战争拖延下去。一直等到洪承畴和江南残明决战之后,再倾尽全力攻占江南灭亡残明,趁机摘取胜利果实,让洪承畴干瞪眼!
在左梦庚和整个左部体系的心目当中,来犯的明军根本就是虚张声势,根本不足为虑,只不过是为了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他们的战略目标一定是北边的洪承畴而不可能是西边!
正是因为这个思想,他们对正在发生的战斗并不是很在意,至少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始终认为那不过是一场大规模的袭扰。当金声桓战败的消息传来之时,所有人都没有被惊的目瞪口呆,不少人甚至本能的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战报。
战场距离九江不过三十多路,这场战斗相当于发生在眼皮子底下。
金声桓的重装骑兵虽不敢说天下无敌,也绝对是一支强悍的劲旅,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被轻易击败?
谁也不敢相信金声桓已经败了,至少不应该败的这么快!
当战败的消息得到确认之后,所有人都惊的目瞪口呆。
金声桓的战斗力大家都是知道的,竟然连一个天都没有支撑下来就被打崩了,这个消息来的太过于震撼,以至于左梦庚等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因为对金声桓抱有绝对的信心,左梦庚始终认为那几千明军一定会被金声桓打的灰头土脸,根本就没有做出大规模的战争动员。
敌人的进展速度之完全始料未及,这个时候再做大规模的动员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按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传统思维,左梦庚做出了最本能的反应:紧急调动九江城北的郝效忠迎击来犯之敌。
命令刚刚下达不久,战败的金声桓就回来了。
仅仅只带着六七百亲兵逃回来的金声桓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狂妄和自大,而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极其怯懦和软弱:“不能野战,不能野战啊!”
依靠数量上的巨大优势活活堆死对手,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常见的战争模式,同时也是左部人马用惯了的打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全新的战斗模式之后,那遮天蔽日的炮火和可怕的排枪已经把金声打出了心理阴影:“明军战力极强,火炮打的惊天动地,不管多少人马填进去都不管用……”
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人数上的优势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包括左梦庚本人在内,根本就无法理解“火力”二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对于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学生军缺乏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好在还有徐恩盛。
曾经吃过一次大亏的徐恩盛甚至学生军的厉害,认为城北郝效忠的九千人马未必能挡得住对手,为了稳妥起见,应该再加派兵力进行堵截。
虽然徐恩盛和金声桓都领教过学生军的厉害,但却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徐恩盛认为只要兵力足够的多,就一定能活活的把对手耗死。自己在黄州之所以被击败,就是因为兵力不够。
在这个问题上,金声桓却持另外一个观点:坚决避免与敌野战,应该把所有的兵力全都收缩回来,打一场城市攻防战。
这两个迥然相异的观点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徐恩盛的观点:加派更多兵力去拦截敌军。
其实这根本就是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敌人来的太快,根本就来不及进行总体的城防部署,城市攻防战本就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那么干的。反正左部人马数量众多,光是九江一带驻扎的兵力就有四万挂零,就算金声桓的那一万多人马已经被打散,还有两万多呢。
敌军突进速度这么快,必然是轻兵冒进,而且有接连经历过两场大战,就算是再怎么强悍也早就成了强弩之末,以两万之众迎击,无论怎么看都可稳操胜券……
左梦庚和洪承畴不同,从本质上来看,他依旧是一个旧式的军阀。
衡量奴才和军阀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掌握了多少军队和资源。比如说江北的洪承畴,拥兵十几万之众,控制着淮扬、淮安等广阔的地盘,但他依旧是一个最典型的奴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能够得到主子恩宠的奴才罢了。
虽然左梦庚的总体实力确实不如洪承畴,政治手腕和军事素养也比洪承畴相差甚远,但他却用一个洪承畴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自己的体系。
洪承畴手下那十几万清军,全都是属于清廷的,洪承畴只不过是代管而已。只要清廷下一道诏书,随时都可以剥夺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左梦庚手下的队伍虽然多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却是属于自己的队伍,他还有自己的地盘和行政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本钱。
赣北、赣西,一直到武昌府东部,名义上是阿济格的辖区,实际上却是左梦庚的地盘儿,各级官僚多是“左部”出身。尤其是驻守长江沿线的数量庞大的军队,几乎全都是“左家军”,这让他带上了浓重的军阀属性。
就凭这一点,左梦庚就有资格看不起洪承畴。
很随意的扬了扬洪承畴送来的那封亲笔信,用一种明显带着嘲弄口吻的语气对他手下的将官和幕僚说道:“他洪承畴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想要我为他火中取栗,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洪承畴本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年纪轻轻就连捷登科是正经的科举进士,文字上的功夫当然胜过左梦庚百倍都不止,这封书信写的相当客套:
“九江左帅敬启:愚洪久闻左帅赫威之名,让江岳迢迢,徒期山水而未曾一晤……”
清廷并没有正式的大元帅官职,洪承畴称左梦庚为“左帅”不过是个客套的恭维之词,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洪承畴早就听说过你左梦庚的大名,知道你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但咱们相距太远了,我的心思穿过重重山水却没有和你正式的见过一面,实在有些遗憾……
例行公事般的客套话过后,就开始逐渐进入正题了:洪承畴希望左梦庚能够尽快整顿人马,尤其是要组织起长江水军,只要江南残明发动北伐,立刻就顺江而下去攻击空虚的江南。到时候一战而竞全功,一定会得到高封厚赏……
在这封书信当中,洪承畴还提到了明军的动向:种种迹象表明,明军在赣西北发动的攻势完全就是虚张声势,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才采取的主动防御。明军之意看似是要打开赣西攻取湖广,其实根本就是剑指江北,希望左梦庚不要被明军的声势所惑……
书信中的言语虽然恭敬客套,但用意却十分明显:赣西和湖广的明军只不过是偏师,仅仅只是为了牵制,真正的主力还在江南,一旦明军的北伐开始,就让左梦庚迅速击破对手率领长江水师去配合他作战。
江南残明不具备两线同时作战的能力,江北的洪承畴才是残明近在咫尺的威胁,这个局面大家都是很清楚,根本就不用洪承畴啰啰嗦嗦的说这么一大通废话。
至于说去配合洪承畴作战……根本就想也不要想!
我凭什么要去配合你?你洪承畴一封书信我就替你卖命?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到时候平定江南剿灭残明的功劳算谁的?
就算是左梦庚已经剃发留起了辫子,顶戴花翎成为清廷的官员,但他身上依旧带着浓重的军阀属性,最先考虑的还是“左部”这个体系的利益。
至于说洪承畴能不能平定江南,和我有什么关系?
作为“左部”这个体系中的文胆和“首席智囊”,在黄州被打的大败的徐恩盛虽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本事,却最善于出谋划策。
摇头晃脑的读罢了洪承畴的书信之后,徐恩盛做出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态,面带微笑手捻长须,活脱脱就是一副诸葛重生的架势:“这洪承畴做一个征南大计,右一个大局为重,还不是想利用咱们去给他打下手?未免也太精明了些……”
“他有一点说对了,那就是一定要整编长江水师……”才刚刚开春不久,天气稍微暖和了那么一点点,徐恩盛却手持一把描金的折扇,不紧不慢的摇晃着,颇有几分军师谋主的姿态,连说话的口气都很象是戏文里的诸葛亮:“整编长江水师之后,却不忙着出击,等洪承畴和江南残明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之际,我们再行出兵。到时候千军万马顺江而下,这平定江南的功劳就是咱们的了!”
徐恩盛的这个盘算,几乎代表了左部绝大多数人的心思:凭什么去给洪承畴打下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等到洪承畴和江南残明都杀的没了力气之后,再沿江而下收拾残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
按照徐恩盛的设想,肯定会出兵攻击江南,但却不是现在,更不可能跟着洪承畴的指挥棒行动,而是等洪承畴先和江南残明拼个你死我活之后再行动!
徐恩盛提出的这个“渔翁得利”的总体战略不仅代表了左部人马的想法,同时和英亲王阿济格的设想如出一辙。
不论是阿济格还是左梦庚,都不想“为他人做嫁衣”,尤其不希望给洪承畴打下手。
消耗自己的实力去和江南硬拼,然后被洪承畴摘取胜利果实……反过来还差不多!
虽然阿济格没有明说,但却曾不止一次的对左梦庚做出过非常明显的暗示:先和来犯的明军缠斗,做出一副正在激烈交战的姿态,却不急于歼灭明军,而是尽可能的把战争拖延下去。一直等到洪承畴和江南残明决战之后,再倾尽全力攻占江南灭亡残明,趁机摘取胜利果实,让洪承畴干瞪眼!
在左梦庚和整个左部体系的心目当中,来犯的明军根本就是虚张声势,根本不足为虑,只不过是为了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他们的战略目标一定是北边的洪承畴而不可能是西边!
正是因为这个思想,他们对正在发生的战斗并不是很在意,至少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始终认为那不过是一场大规模的袭扰。当金声桓战败的消息传来之时,所有人都没有被惊的目瞪口呆,不少人甚至本能的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战报。
战场距离九江不过三十多路,这场战斗相当于发生在眼皮子底下。
金声桓的重装骑兵虽不敢说天下无敌,也绝对是一支强悍的劲旅,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被轻易击败?
谁也不敢相信金声桓已经败了,至少不应该败的这么快!
当战败的消息得到确认之后,所有人都惊的目瞪口呆。
金声桓的战斗力大家都是知道的,竟然连一个天都没有支撑下来就被打崩了,这个消息来的太过于震撼,以至于左梦庚等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因为对金声桓抱有绝对的信心,左梦庚始终认为那几千明军一定会被金声桓打的灰头土脸,根本就没有做出大规模的战争动员。
敌人的进展速度之完全始料未及,这个时候再做大规模的动员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按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传统思维,左梦庚做出了最本能的反应:紧急调动九江城北的郝效忠迎击来犯之敌。
命令刚刚下达不久,战败的金声桓就回来了。
仅仅只带着六七百亲兵逃回来的金声桓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狂妄和自大,而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极其怯懦和软弱:“不能野战,不能野战啊!”
依靠数量上的巨大优势活活堆死对手,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常见的战争模式,同时也是左部人马用惯了的打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全新的战斗模式之后,那遮天蔽日的炮火和可怕的排枪已经把金声打出了心理阴影:“明军战力极强,火炮打的惊天动地,不管多少人马填进去都不管用……”
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人数上的优势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包括左梦庚本人在内,根本就无法理解“火力”二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对于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学生军缺乏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好在还有徐恩盛。
曾经吃过一次大亏的徐恩盛甚至学生军的厉害,认为城北郝效忠的九千人马未必能挡得住对手,为了稳妥起见,应该再加派兵力进行堵截。
虽然徐恩盛和金声桓都领教过学生军的厉害,但却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徐恩盛认为只要兵力足够的多,就一定能活活的把对手耗死。自己在黄州之所以被击败,就是因为兵力不够。
在这个问题上,金声桓却持另外一个观点:坚决避免与敌野战,应该把所有的兵力全都收缩回来,打一场城市攻防战。
这两个迥然相异的观点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徐恩盛的观点:加派更多兵力去拦截敌军。
其实这根本就是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敌人来的太快,根本就来不及进行总体的城防部署,城市攻防战本就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那么干的。反正左部人马数量众多,光是九江一带驻扎的兵力就有四万挂零,就算金声桓的那一万多人马已经被打散,还有两万多呢。
敌军突进速度这么快,必然是轻兵冒进,而且有接连经历过两场大战,就算是再怎么强悍也早就成了强弩之末,以两万之众迎击,无论怎么看都可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