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恩科舞弊案”的逐渐平复,到了八月份,第二次考试终于顺利进行了。
紧接着,恩科大考的最后一场,在建极殿当中进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殿试”。
其实,这次恩科的考试结果早就出来了,录取名单也早已汇总上报,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其实已经结束,但却没有正式放榜公布,就是在等这次“殿试”。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金銮殿”上考试的意思。这次考试由皇帝本人亲自监考,意义重大。
和前三次的大考不尽相同,殿试不存在“落榜”的说法,就算是考了最后一名,至少也能混个进士出身。殿试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确定最终排名。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到底谁才是今朝的文中魁首,具体的排名需要由皇帝本人进行确认,也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点状元”。
二十位成绩最好的考生齐聚一堂,迎接最后的考验。
这次考试,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规格最高。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都具有改变人生的重大意义。
和前三次考试题目完全不同,这一次不考八股,也不考经史策论,考的是政经之道艺学之策。
第一道题,谓之政论:举政之道,在于重农桑富国家,使民有余财国有盈利。然后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更安居乐业,然局势汹汹,富国利民与强兵备武,孰缓孰急?
到底是民生重要还是军事重要?国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方面?这就是该题目的核心。
第二道题谓之财论:江南富庶,自古为朝廷财赋重地。新朝初立,如何才能兴百业盈府库,盖取天下之财货为天下人所用,律法、民生之道如何辅之?
江南这么富庶,朝廷却穷的要穿不上裤子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财富的有效利用,应该制定什么的律法才能在不损害民生的基础上实现国库充盈的目标?
第三道题谓之军论:太祖洪武皇帝之时,大明立国之初,行卫所制,盖为不取国家分毫而拥百万强兵。而今卫所糜烂军力不振,试详言其中得失利弊!
这三道题几乎涵盖了治国理财富民强兵的所有重点,甚至连太祖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卫所制度都拿出来让学生们公开评价,说明这些全都是朝廷最关心的问题。
和前几次考试不同,这三道题全都具有鲜明的指向,全都是针对时政。规规矩矩的八股文章和堆砌华丽辞藻卖弄文采肯定是行不通的,不仅要老老实实的回答,指出治国理政的优点和缺陷,还得写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这三道题目全都是综合题,一定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真本事才行。
能够在千万个考生之中脱颖而出,考进前二十名的,自然全都是俊彦之才国家栋梁,要不然皇帝也不会亲自主持这次殿试了。
每一个考生都清楚的知道这场考试的意义,全都使出浑身解数,或是冥思苦想,或是奋笔疾书,考场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致。
转眼已经到了正午时分,有些个才思敏捷的考生已经答题完毕顺利交卷了。但李杉李子林面前的考卷之上依旧空无一字。
他连一个字儿都还没有写呢,只是微微的低着头苦苦思索……
到了申时末刻前后,所有的考生全都交上了卷子,李杉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面前的试卷仍旧是白纸一张。
到了酉时中刻前后,眼瞅着时辰已经不早,他还是如同老僧入定一般纹丝不动,面前的笔墨连碰都没有碰过一下。
“万岁,该用膳了……”
已经过了大半天,皇上还水米未进,早就饿的饥肠辘辘前胸贴后背了。
皇帝看都没有看那小太监一眼,轻声说道:“此考生也是水米未进,朕要等他把试卷答完再用膳。”
殿试的规格虽然很高,但本身并不是正规的考试流程,而只能算做是“加考”,也就不存在时间限制的说法,最后一名考生什么时候交卷就什么时候结束。
一直都了酉时末刻,日头已经落山,深邃空旷的大殿中愈发显得光线昏暗起来……
“掌灯。”
灯火燃起,殿中顿时光明,为了让那考生看的更加清楚,皇帝亲自擎起烛台走到李杉的面前,为他照亮试卷。
万岁亲自秉烛,这是何等的重视,诚惶诚恐的李杉正要起身行礼,皇帝却打了个手势示意他继续答卷。
李杉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拿起一管锋毫笔,蘸饱了墨开始正式答卷。
李杉李子林写是一手馆阁体,字迹娟秀清丽,干净利索毫不见拖泥带水。
前两个问题几乎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果然是才情卓然胸存锦绣,对于这两道题的解答非常深刻,而且目光深远,就算谈不上是笔笔龙蛇字字珠玑,也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
皇帝微微倾着身子,看他解答第三道题:
“夫兵者,国之武力也……前朝卫所兵制多已经崩坏,显有不合时宜之嫌……”
“……强兵者,不在兵家器械,不在军制庞大,而在于战……”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所谓的强兵,绝不是说武器装备有多么豪华,也不是说人数的多寡。检验一直军队是强兵还是弱旅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战!
除了实战之外,别的一切说法都是虚的!
只有真正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真正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才是所谓的强兵。没有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军队,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观今日之天下,宇内强兵无出于大旗军右者……”
历经甲申国变,扶保太子一路厮杀一路辗转,攻城略地百战百胜,更有血战扬州鏖战南京的赫赫战功,大旗军是当世第一强兵,绝对当之无愧。
“……令行禁止,将士悍勇,绝非泛泛之空谈,而需深入实地仔细揣摩以效其制……”
大家都知道强兵是怎么回事,无非就是令行禁止的纪律和悍不畏死的勇气,但这只不过是字面上的泛泛之谈。虽然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却只有大旗军这一支强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易行难,光凭嘴皮子上说一说肯定不行,还需要贴进大旗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好能够照搬大旗军的制度,才能练出第二支第三支大旗军那样的强兵。
一直以来,朝廷都试图招揽地方上的军事力量,用来保卫江南,同时也可以制衡一支独秀的大旗军。
全面向大旗军学习,建造第二支大旗军那样的队伍,这种观点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来……
紧接着,恩科大考的最后一场,在建极殿当中进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殿试”。
其实,这次恩科的考试结果早就出来了,录取名单也早已汇总上报,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其实已经结束,但却没有正式放榜公布,就是在等这次“殿试”。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金銮殿”上考试的意思。这次考试由皇帝本人亲自监考,意义重大。
和前三次的大考不尽相同,殿试不存在“落榜”的说法,就算是考了最后一名,至少也能混个进士出身。殿试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确定最终排名。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到底谁才是今朝的文中魁首,具体的排名需要由皇帝本人进行确认,也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点状元”。
二十位成绩最好的考生齐聚一堂,迎接最后的考验。
这次考试,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规格最高。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都具有改变人生的重大意义。
和前三次考试题目完全不同,这一次不考八股,也不考经史策论,考的是政经之道艺学之策。
第一道题,谓之政论:举政之道,在于重农桑富国家,使民有余财国有盈利。然后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更安居乐业,然局势汹汹,富国利民与强兵备武,孰缓孰急?
到底是民生重要还是军事重要?国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方面?这就是该题目的核心。
第二道题谓之财论:江南富庶,自古为朝廷财赋重地。新朝初立,如何才能兴百业盈府库,盖取天下之财货为天下人所用,律法、民生之道如何辅之?
江南这么富庶,朝廷却穷的要穿不上裤子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财富的有效利用,应该制定什么的律法才能在不损害民生的基础上实现国库充盈的目标?
第三道题谓之军论:太祖洪武皇帝之时,大明立国之初,行卫所制,盖为不取国家分毫而拥百万强兵。而今卫所糜烂军力不振,试详言其中得失利弊!
这三道题几乎涵盖了治国理财富民强兵的所有重点,甚至连太祖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卫所制度都拿出来让学生们公开评价,说明这些全都是朝廷最关心的问题。
和前几次考试不同,这三道题全都具有鲜明的指向,全都是针对时政。规规矩矩的八股文章和堆砌华丽辞藻卖弄文采肯定是行不通的,不仅要老老实实的回答,指出治国理政的优点和缺陷,还得写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这三道题目全都是综合题,一定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真本事才行。
能够在千万个考生之中脱颖而出,考进前二十名的,自然全都是俊彦之才国家栋梁,要不然皇帝也不会亲自主持这次殿试了。
每一个考生都清楚的知道这场考试的意义,全都使出浑身解数,或是冥思苦想,或是奋笔疾书,考场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致。
转眼已经到了正午时分,有些个才思敏捷的考生已经答题完毕顺利交卷了。但李杉李子林面前的考卷之上依旧空无一字。
他连一个字儿都还没有写呢,只是微微的低着头苦苦思索……
到了申时末刻前后,所有的考生全都交上了卷子,李杉依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面前的试卷仍旧是白纸一张。
到了酉时中刻前后,眼瞅着时辰已经不早,他还是如同老僧入定一般纹丝不动,面前的笔墨连碰都没有碰过一下。
“万岁,该用膳了……”
已经过了大半天,皇上还水米未进,早就饿的饥肠辘辘前胸贴后背了。
皇帝看都没有看那小太监一眼,轻声说道:“此考生也是水米未进,朕要等他把试卷答完再用膳。”
殿试的规格虽然很高,但本身并不是正规的考试流程,而只能算做是“加考”,也就不存在时间限制的说法,最后一名考生什么时候交卷就什么时候结束。
一直都了酉时末刻,日头已经落山,深邃空旷的大殿中愈发显得光线昏暗起来……
“掌灯。”
灯火燃起,殿中顿时光明,为了让那考生看的更加清楚,皇帝亲自擎起烛台走到李杉的面前,为他照亮试卷。
万岁亲自秉烛,这是何等的重视,诚惶诚恐的李杉正要起身行礼,皇帝却打了个手势示意他继续答卷。
李杉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拿起一管锋毫笔,蘸饱了墨开始正式答卷。
李杉李子林写是一手馆阁体,字迹娟秀清丽,干净利索毫不见拖泥带水。
前两个问题几乎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果然是才情卓然胸存锦绣,对于这两道题的解答非常深刻,而且目光深远,就算谈不上是笔笔龙蛇字字珠玑,也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
皇帝微微倾着身子,看他解答第三道题:
“夫兵者,国之武力也……前朝卫所兵制多已经崩坏,显有不合时宜之嫌……”
“……强兵者,不在兵家器械,不在军制庞大,而在于战……”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所谓的强兵,绝不是说武器装备有多么豪华,也不是说人数的多寡。检验一直军队是强兵还是弱旅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战!
除了实战之外,别的一切说法都是虚的!
只有真正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真正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才是所谓的强兵。没有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军队,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观今日之天下,宇内强兵无出于大旗军右者……”
历经甲申国变,扶保太子一路厮杀一路辗转,攻城略地百战百胜,更有血战扬州鏖战南京的赫赫战功,大旗军是当世第一强兵,绝对当之无愧。
“……令行禁止,将士悍勇,绝非泛泛之空谈,而需深入实地仔细揣摩以效其制……”
大家都知道强兵是怎么回事,无非就是令行禁止的纪律和悍不畏死的勇气,但这只不过是字面上的泛泛之谈。虽然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但却只有大旗军这一支强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易行难,光凭嘴皮子上说一说肯定不行,还需要贴进大旗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好能够照搬大旗军的制度,才能练出第二支第三支大旗军那样的强兵。
一直以来,朝廷都试图招揽地方上的军事力量,用来保卫江南,同时也可以制衡一支独秀的大旗军。
全面向大旗军学习,建造第二支大旗军那样的队伍,这种观点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