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弊案一出,举世哗然。
虽然底层的老百姓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却知道肯定出事了,而且是出大事儿了。
一个主考官和两个副考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带走,同时封锁考场,隔绝内外交通,任何人不得出入,明显就是爆出了科举舞弊的惊天大案。
科举取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一旦爆出舞弊案,必然要彻查到底。
科举弊案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天启三年。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正是魏忠贤专权时期,利用这个事情杀的人头滚滚,光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查出来百十来个,砍头的砍头抄家的抄家,再加上囚禁、流放的涉案人员,几乎席卷半个官场,搞的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现在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
当时正是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达到白热化时期,作为底层的读书人,本应该反对阉党站到东林党的阵营当中。但那些个底层的书生们却大多为阉党高声叫好,极力赞同彻查重判。
科举舞弊,等于是坏了无数贫寒学子的大好前程,触犯到了底层读书人的最大利益,他们当人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现在的局面和当初几乎完全相同,弊案一爆出来,最愤怒的就是这些读书人了。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选择支持楚华文,高喊着“严惩国蠹”“刷新科举”的口号,从各地来的联名折子如同雪片一般,全都是一个要求:查,一查到底,所有涉案人员一律重罚。
科举舞弊,不仅坏了很多底层读书人的前程,更动摇国家根本,要是不查个清楚,如何对天下人交代?
“不管查出多少人来,我都不觉得奇怪。”崔耀祖笑嘻嘻的说道:“就这个事儿,光是扳倒几个部堂大员可不够,怎么也得洗下来一两个内阁成员来吧,你说呢我的李大帅?”
科举这么大的事情,牵扯到的利益太大也太多,肯定会掀起天大的风波。至于这桩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李吴山并不是很在意,他在意的如何利用这个事情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恩科舞弊案是楚华文最先揭发出来的,并且由他负责清查、审理事宜,其实真正的操控者根本就是李吴山。
根本不出面,而是躲藏在幕后遥控指挥,楚华文不过是个具体的执行者而已,体现的还是李吴山的意志。
“你想办法告诉楚华文,让他给我好好的查查吏部和户部,国子监和都察院也要动一动。尤其是国子监和吏部……。”
这种事情,牵扯的范围极大,很多直接的相关衙门,不论有没有参与到舞弊案当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比如说此次恩科的那位主考官和两个副考官,就算他们没有犯罪,也肯定会被一撸到底,能保住性命就算是不错的了,丢官罢职是一定的。
科考大案,考题就在闹市之中贩卖,你们却还在里边考试,这个“监察不力”“玩忽职守”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这和有没有犯罪关系不大,单纯就是因为职责所在。
再比如说国子监,虽然不是直接的相关方,但各地的考生都在地方上报给国子监,经由国子监汇同确认之后才能进考棚的,里边有那么多事先购买了考题的舞弊者,国子监还能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人证和物证全都捏在李吴山的手中,由是他的人负责查办此案,只要是他想把谁牵扯进来,他就跑不了,一定会和恩科舞弊案有所牵连。
关键之处就在于,李吴山到底想拿谁开刀了……
经过几天的彻查之后,已经有了最初的结果:很多证据表明,宫里的某几个侍卫和御书房的杂役太监有重大嫌疑!
这个初步的结果,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猜测:皇帝本人出的考题,莫名其妙的就泄露了出去,必然就是身边的内鬼作祟,要是没有这些人,考题根本就出不了皇宫。
虽然这仅仅只是最初的结果,并没有完全证实,而且还有证据不足的嫌疑。但是,在李吴山的授意之下,马上就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
皇帝的身边本来就有一批侍卫,这些人大多是从北京跟随太子过来的,新朝建立之后,作为太子的贴身之人当然会大加封赏成为内廷的骨干力量。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一批人清洗出去,换一批新人上来,这正是李吴山的潜在动机之一……
二十多天之后,恩科舞弊一案已初步查明,牵扯到大大小小十四个衙门,直接参与者六十多人,卷入其中的官员在两百人以上。
如此惊天大案,皇帝是真的恼了,本着“重罚重判”的原则,一口气就钦定了三十多个死刑判决。最轻的也是一个“斩立决”,稍微重一些的则是“弃市”“腰斩”,甚至还有十三个“凌迟”。
至于说“流放”“扙刑”和因此被剥夺出身的,多的已经数不过来了。
这样的案件,历朝历代都会有非常残酷的处罚,之所以判的这么重,也是为了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交代,同时也可以趁机收拾民心。
残酷的惩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纷纷为此大声喝彩。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与此事“毫无关联”的李吴山李大帅却第一次站了出来,为那些犯罪的官员说起了好话。
“我朝素以宽仁治天下,一应罪员虽是罪有应得,本着宽仁之意,臣请从轻发落。”
按照李吴山的说法,“弃市”太不人道,“腰斩”则过于惨烈,还有那十三个被凌迟的家伙,则是过于血腥。不如从轻发落一下,原本的“凌迟”改为“斩立决”,“腰斩”改为“绞刑”,“斩立决”改为“赐死”……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彰显朝廷的“宽仁”,还能少些血腥。
虽然同样是难逃一死,但是死和死不一样。
“凌迟”和“腰斩”这样的惨烈死法就不必说了,那些个已经被判了死刑的官员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死的那么惨,能够改成“斩立决”至少还能少受点活罪落一个痛快的死法。至于那些被改为绞刑的,则对李吴山感恩戴德。
对于当官的大老爷们而言,被砍头其实是一个很不体面的死法,改成了绞刑之后不仅可以落个囫囵尸首,还能死的更体面些。
至于那些个被改判“赐死”的罪员,则是对李吴山万分感激:赐死就是自尽,这是所有死刑中最轻的,同时也是最有尊严的,意味着有机会和家人见最后一面,然后很体面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接连死了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官员,但这绝不意味着结束。
除了死去的这些官员之外,还有更多的间接参与者被判处各式各样的刑罚,光是流放的就有七八十个之多。
除此之外,各堂各部,国子监、都察院都有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
内阁虽然和这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出了这么大的弊案,是一定有人出面负责的。
恩科之事本就是内阁的总揽,出事之后,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内阁次辅不得不引咎辞职,直接回老家抱孩子去了。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程园毕,不得不接连上了三份请罪的奏疏,半真半假的说出了“自去其职”的言辞,终究是内阁第一人,又有“帝师”的光环,在受到皇帝的一番书面申斥之后,终究还是暂时留任了。
虽然科举舞弊案还在清查阶段,并没有真正结束,但大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复隆朝的官员,直接被清洗下去三分之一,别说下面的部堂衙门了,连内阁都不完整。
虽然“紧急提拔”了一部分官吏,但朝廷的总体架构已经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马上进行第二次考试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现在的朝廷不仅缺钱,而且缺人,只有通过科举再选拔一批官员才行。
但第二次恩科大考却被迫延后,而且是无限期的延后了。
这样的惊天大案,不是说严厉处置一批人就可以的,虽然最大的风潮已经过去,但却余波犹存。
不彻底消除影响怎么能够再次开考?
若是再出了什么岔子,朝廷一定会颜面扫地,直接沦为千古笑柄。
原本寄予厚望的恩科大考就因为一桩舞弊案弄的熄火塌架狼狈收场,但朝廷还必须得继续运转,只能暂时提拔下层官吏先顶上去。
提拔什么样的人,提拔到什么样的位置上,虽有这些都需要仔细商议慎之又慎。明明知道其中的很多人和大旗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得不暂时放下“制衡大旗军一系”的想法,先凑合着启用这些人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华文。
在恩科舞弊案中,楚华文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侦办、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能力。明明知道他是大旗军的人,也不得不本着“赏罚分明”的原则,升任礼部尚书一职。
这意味着楚华文正式成为朝廷重臣部堂大员了。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前任大旗军监军,现在的文翰馆编修路恭行,如实的记录下恩科舞弊一案的全过程:“……复隆元年,国朝施恩开科,出舞弊大案,世皆哗然。帝委楚氏华文者侦办之,株连者众,朝堂为之空。新任吏员者多出大旗军部,或与其有旧,计有一十一人……”
虽然底层的老百姓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却知道肯定出事了,而且是出大事儿了。
一个主考官和两个副考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带走,同时封锁考场,隔绝内外交通,任何人不得出入,明显就是爆出了科举舞弊的惊天大案。
科举取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一旦爆出舞弊案,必然要彻查到底。
科举弊案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天启三年。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正是魏忠贤专权时期,利用这个事情杀的人头滚滚,光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查出来百十来个,砍头的砍头抄家的抄家,再加上囚禁、流放的涉案人员,几乎席卷半个官场,搞的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现在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
当时正是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达到白热化时期,作为底层的读书人,本应该反对阉党站到东林党的阵营当中。但那些个底层的书生们却大多为阉党高声叫好,极力赞同彻查重判。
科举舞弊,等于是坏了无数贫寒学子的大好前程,触犯到了底层读书人的最大利益,他们当人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现在的局面和当初几乎完全相同,弊案一爆出来,最愤怒的就是这些读书人了。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选择支持楚华文,高喊着“严惩国蠹”“刷新科举”的口号,从各地来的联名折子如同雪片一般,全都是一个要求:查,一查到底,所有涉案人员一律重罚。
科举舞弊,不仅坏了很多底层读书人的前程,更动摇国家根本,要是不查个清楚,如何对天下人交代?
“不管查出多少人来,我都不觉得奇怪。”崔耀祖笑嘻嘻的说道:“就这个事儿,光是扳倒几个部堂大员可不够,怎么也得洗下来一两个内阁成员来吧,你说呢我的李大帅?”
科举这么大的事情,牵扯到的利益太大也太多,肯定会掀起天大的风波。至于这桩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李吴山并不是很在意,他在意的如何利用这个事情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恩科舞弊案是楚华文最先揭发出来的,并且由他负责清查、审理事宜,其实真正的操控者根本就是李吴山。
根本不出面,而是躲藏在幕后遥控指挥,楚华文不过是个具体的执行者而已,体现的还是李吴山的意志。
“你想办法告诉楚华文,让他给我好好的查查吏部和户部,国子监和都察院也要动一动。尤其是国子监和吏部……。”
这种事情,牵扯的范围极大,很多直接的相关衙门,不论有没有参与到舞弊案当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比如说此次恩科的那位主考官和两个副考官,就算他们没有犯罪,也肯定会被一撸到底,能保住性命就算是不错的了,丢官罢职是一定的。
科考大案,考题就在闹市之中贩卖,你们却还在里边考试,这个“监察不力”“玩忽职守”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这和有没有犯罪关系不大,单纯就是因为职责所在。
再比如说国子监,虽然不是直接的相关方,但各地的考生都在地方上报给国子监,经由国子监汇同确认之后才能进考棚的,里边有那么多事先购买了考题的舞弊者,国子监还能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人证和物证全都捏在李吴山的手中,由是他的人负责查办此案,只要是他想把谁牵扯进来,他就跑不了,一定会和恩科舞弊案有所牵连。
关键之处就在于,李吴山到底想拿谁开刀了……
经过几天的彻查之后,已经有了最初的结果:很多证据表明,宫里的某几个侍卫和御书房的杂役太监有重大嫌疑!
这个初步的结果,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猜测:皇帝本人出的考题,莫名其妙的就泄露了出去,必然就是身边的内鬼作祟,要是没有这些人,考题根本就出不了皇宫。
虽然这仅仅只是最初的结果,并没有完全证实,而且还有证据不足的嫌疑。但是,在李吴山的授意之下,马上就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
皇帝的身边本来就有一批侍卫,这些人大多是从北京跟随太子过来的,新朝建立之后,作为太子的贴身之人当然会大加封赏成为内廷的骨干力量。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一批人清洗出去,换一批新人上来,这正是李吴山的潜在动机之一……
二十多天之后,恩科舞弊一案已初步查明,牵扯到大大小小十四个衙门,直接参与者六十多人,卷入其中的官员在两百人以上。
如此惊天大案,皇帝是真的恼了,本着“重罚重判”的原则,一口气就钦定了三十多个死刑判决。最轻的也是一个“斩立决”,稍微重一些的则是“弃市”“腰斩”,甚至还有十三个“凌迟”。
至于说“流放”“扙刑”和因此被剥夺出身的,多的已经数不过来了。
这样的案件,历朝历代都会有非常残酷的处罚,之所以判的这么重,也是为了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交代,同时也可以趁机收拾民心。
残酷的惩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纷纷为此大声喝彩。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与此事“毫无关联”的李吴山李大帅却第一次站了出来,为那些犯罪的官员说起了好话。
“我朝素以宽仁治天下,一应罪员虽是罪有应得,本着宽仁之意,臣请从轻发落。”
按照李吴山的说法,“弃市”太不人道,“腰斩”则过于惨烈,还有那十三个被凌迟的家伙,则是过于血腥。不如从轻发落一下,原本的“凌迟”改为“斩立决”,“腰斩”改为“绞刑”,“斩立决”改为“赐死”……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彰显朝廷的“宽仁”,还能少些血腥。
虽然同样是难逃一死,但是死和死不一样。
“凌迟”和“腰斩”这样的惨烈死法就不必说了,那些个已经被判了死刑的官员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死的那么惨,能够改成“斩立决”至少还能少受点活罪落一个痛快的死法。至于那些被改为绞刑的,则对李吴山感恩戴德。
对于当官的大老爷们而言,被砍头其实是一个很不体面的死法,改成了绞刑之后不仅可以落个囫囵尸首,还能死的更体面些。
至于那些个被改判“赐死”的罪员,则是对李吴山万分感激:赐死就是自尽,这是所有死刑中最轻的,同时也是最有尊严的,意味着有机会和家人见最后一面,然后很体面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接连死了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官员,但这绝不意味着结束。
除了死去的这些官员之外,还有更多的间接参与者被判处各式各样的刑罚,光是流放的就有七八十个之多。
除此之外,各堂各部,国子监、都察院都有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
内阁虽然和这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出了这么大的弊案,是一定有人出面负责的。
恩科之事本就是内阁的总揽,出事之后,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内阁次辅不得不引咎辞职,直接回老家抱孩子去了。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程园毕,不得不接连上了三份请罪的奏疏,半真半假的说出了“自去其职”的言辞,终究是内阁第一人,又有“帝师”的光环,在受到皇帝的一番书面申斥之后,终究还是暂时留任了。
虽然科举舞弊案还在清查阶段,并没有真正结束,但大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复隆朝的官员,直接被清洗下去三分之一,别说下面的部堂衙门了,连内阁都不完整。
虽然“紧急提拔”了一部分官吏,但朝廷的总体架构已经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马上进行第二次考试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现在的朝廷不仅缺钱,而且缺人,只有通过科举再选拔一批官员才行。
但第二次恩科大考却被迫延后,而且是无限期的延后了。
这样的惊天大案,不是说严厉处置一批人就可以的,虽然最大的风潮已经过去,但却余波犹存。
不彻底消除影响怎么能够再次开考?
若是再出了什么岔子,朝廷一定会颜面扫地,直接沦为千古笑柄。
原本寄予厚望的恩科大考就因为一桩舞弊案弄的熄火塌架狼狈收场,但朝廷还必须得继续运转,只能暂时提拔下层官吏先顶上去。
提拔什么样的人,提拔到什么样的位置上,虽有这些都需要仔细商议慎之又慎。明明知道其中的很多人和大旗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得不暂时放下“制衡大旗军一系”的想法,先凑合着启用这些人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华文。
在恩科舞弊案中,楚华文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侦办、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能力。明明知道他是大旗军的人,也不得不本着“赏罚分明”的原则,升任礼部尚书一职。
这意味着楚华文正式成为朝廷重臣部堂大员了。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前任大旗军监军,现在的文翰馆编修路恭行,如实的记录下恩科舞弊一案的全过程:“……复隆元年,国朝施恩开科,出舞弊大案,世皆哗然。帝委楚氏华文者侦办之,株连者众,朝堂为之空。新任吏员者多出大旗军部,或与其有旧,计有一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