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曾走到一个拿着相机在拍照的年轻人身边,笑着打招呼说道:“你好,夏记者。”
原来,他是《清河日报》的记者夏波,他的身边是另外一个文字记者汤阳。不用猜测,他们定然是《清河日报》主编刘远派出来采访这次活动。
他们转头看到林曾,顿时笑起来,很主动地说道:“林经理,你也在这里。”
林曾和他们相熟,也是源自他们多次采访撰写他炼制的植物。更况且,当时因为地毯草和《海西快报》打擂台,林曾和这两位记者关系还不错。
当然,这两位记者,也是林曾家庭植物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也种了一些室内爬藤蔬菜。
“这里很热闹,大家的成果很丰盛,过来溜达一圈。”林曾避开一位抱着满满交换物的行人,看着人声鼎沸的集市,心情很好的说道。
两位记者没有继续和林曾闲聊,在工作的时候,两人的态度认真而专业。
夏波不断寻找拍照的角度,而汤阳则开始找一些看清来比较悠闲的摊主,闲聊采访。
“你好,我是《清河日报》记者,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吗?”
汤阳找到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他穿着灰色字母卫衣,盘膝坐在铺地的野餐垫上,看起来很休闲的样子。大约二十多个黑条纹的翠绿西瓜摆放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手工的卡纸摆在一旁,卡纸上写着“简德里塞克的西瓜摊”
听到汤阳是报社记者,这位青年话匣子打开,很热情的拉着汤阳说话:“是呀是呀,是我女朋友和我一起种的。当时只是好奇,没想现在每天都有西瓜吃。太棒了。今天特意拿过来跟大家交换成果。”
“你把西瓜种在哪里?”汤阳就像普通闲聊一样,好奇地询问。
“我是种植在客厅里,我觉得这种在室内生长良好的植物,简直是史上最大的生物革命,它简直改变了人类在城市里的生活方式……”青年像找到知音一样,拉着汤阳,滔滔不绝。
汤阳还没来得及发问,已经获得了一堆的信息。
等青年讲到他研究的城市小农生活时,才被一声女孩子的叫声打断。
“亲爱的,你看我换到了什么!”一个外表靓丽的女孩,手里抱着一堆东西,兴高采烈地走到这位摊主身边。
“两串葡萄,两个丝瓜和番茄,三根茄子,还有三个甜瓜。超级幸运有没有!我换到猕猴桃了!换了一个!好多人都换不到!哇,我们太幸福了!今晚可以做大餐。”女孩的情绪非常高昂,连珠炮似地说话后,将手中的东西放到灰色字母卫衣的青年身边,又打开手中的无纺布购物袋,从摊位上拿了三个西瓜,挥挥手跑开了,“我再去换东西,你守好基地!”
灰色卫衣青年扁扁嘴,嘀咕道:“我也想去逛!”
等他回过神,正准备再和记者侃侃而谈自己的研究时,突然发现记者也不见了。
汤阳继续在这个特别的“农夫集市”里不断和人交谈,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对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记者来说,今天得到的消息量,足够他写两三篇内容新颖的报道稿了。
和现在华国其他城市中出现的“农夫集市”不同,讯息敏感的汤阳觉得,这种交易活动,更像是欧美一些国家乡村的“农夫集市”。华国现在在海市,京城等大型城市内举办的所谓农夫集市,大部分的摊主,都是专门经营农场品,或有机产品买卖的农商。
而欧美乡村的农夫市集,很多都是普通的市民,将自己家种植多余的蔬菜水果,或者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出来摆摊,可以出售,也可以实物交换。
眼前这个“农夫集市”,就带有这样的性质。摊主都有不同的职业。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公务员,却没有正儿八经的农民。他们携家带口,大包小包来参加这个活动,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交换获得更多的食物。
汤阳敏锐地发现,这种形式的集市,也许在将来,会在各处遍地开花。
随着家庭种植者数量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种植墙都会有大量的富余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将自己种植的产品,与别的家庭进行交换。
邻居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如果每一户家庭都种植着自己的特色作物,那几乎可以想象,在钢筋和水泥之间的城市居民,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种植群体,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
而供应这些植物种苗的异度绿化公司,会不会像国外的种子公司那样,形成一个能够控制国家经济的“种子帝国”
汤阳几乎被自己的设想震惊了!
正如刚才那位“简德里塞克的摊子”里那位年轻的摊主所言,一种城市小农经济的模式,正在萌芽,可以想象,最终会完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
一个手中提着满篮子不同果实的男子,从汤阳身边路过,他喜笑颜开,对着坐在臂弯上女儿开心地说道:“哇,大王,爸爸换到可多好吃的啦,咱们一周不用买菜啦!”
还不会说话的小女孩拍着爸爸的脑袋,一起乐呵呵。
汤阳看到这一情景,心中突然想到,也许以后,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作用会被不断削弱,而每个社区里,都会出现一个小集市,里面有这个社区居民种植的各种食材,或者交换,或者购买,城市中的居民每天都可以获得新鲜又有机生态的食材。
那个时候,城市这个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庞大怪兽,就拥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可是如果这种情形出现,那些依赖种植为生的人怎么办呢?
汤阳想不通这个矛盾,他甚至有一些恐慌。
但是,所有事情的始作俑者,却依然保持闲然淡定的心情。他觉得很有趣,亲手炼制的植物,被普通人种植,食用,甚至用来交换,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林曾仔细地观察着这个农夫集市的活动,看看有什么问题。
他觉得,以后这样的活动,肯定不会少,正好这次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正在此时,林曾不远处的花坛旁,突然间多了一些吵闹声。
种植群里的菜友之间的对话,大多欢快平和,因此,那里尖锐的吵闹声,即便在喧闹的集市里,也很引人注意。
林曾皱了皱眉头,抬脚往那里走去。
(未完待续。)
原来,他是《清河日报》的记者夏波,他的身边是另外一个文字记者汤阳。不用猜测,他们定然是《清河日报》主编刘远派出来采访这次活动。
他们转头看到林曾,顿时笑起来,很主动地说道:“林经理,你也在这里。”
林曾和他们相熟,也是源自他们多次采访撰写他炼制的植物。更况且,当时因为地毯草和《海西快报》打擂台,林曾和这两位记者关系还不错。
当然,这两位记者,也是林曾家庭植物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也种了一些室内爬藤蔬菜。
“这里很热闹,大家的成果很丰盛,过来溜达一圈。”林曾避开一位抱着满满交换物的行人,看着人声鼎沸的集市,心情很好的说道。
两位记者没有继续和林曾闲聊,在工作的时候,两人的态度认真而专业。
夏波不断寻找拍照的角度,而汤阳则开始找一些看清来比较悠闲的摊主,闲聊采访。
“你好,我是《清河日报》记者,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吗?”
汤阳找到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他穿着灰色字母卫衣,盘膝坐在铺地的野餐垫上,看起来很休闲的样子。大约二十多个黑条纹的翠绿西瓜摆放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手工的卡纸摆在一旁,卡纸上写着“简德里塞克的西瓜摊”
听到汤阳是报社记者,这位青年话匣子打开,很热情的拉着汤阳说话:“是呀是呀,是我女朋友和我一起种的。当时只是好奇,没想现在每天都有西瓜吃。太棒了。今天特意拿过来跟大家交换成果。”
“你把西瓜种在哪里?”汤阳就像普通闲聊一样,好奇地询问。
“我是种植在客厅里,我觉得这种在室内生长良好的植物,简直是史上最大的生物革命,它简直改变了人类在城市里的生活方式……”青年像找到知音一样,拉着汤阳,滔滔不绝。
汤阳还没来得及发问,已经获得了一堆的信息。
等青年讲到他研究的城市小农生活时,才被一声女孩子的叫声打断。
“亲爱的,你看我换到了什么!”一个外表靓丽的女孩,手里抱着一堆东西,兴高采烈地走到这位摊主身边。
“两串葡萄,两个丝瓜和番茄,三根茄子,还有三个甜瓜。超级幸运有没有!我换到猕猴桃了!换了一个!好多人都换不到!哇,我们太幸福了!今晚可以做大餐。”女孩的情绪非常高昂,连珠炮似地说话后,将手中的东西放到灰色字母卫衣的青年身边,又打开手中的无纺布购物袋,从摊位上拿了三个西瓜,挥挥手跑开了,“我再去换东西,你守好基地!”
灰色卫衣青年扁扁嘴,嘀咕道:“我也想去逛!”
等他回过神,正准备再和记者侃侃而谈自己的研究时,突然发现记者也不见了。
汤阳继续在这个特别的“农夫集市”里不断和人交谈,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对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记者来说,今天得到的消息量,足够他写两三篇内容新颖的报道稿了。
和现在华国其他城市中出现的“农夫集市”不同,讯息敏感的汤阳觉得,这种交易活动,更像是欧美一些国家乡村的“农夫集市”。华国现在在海市,京城等大型城市内举办的所谓农夫集市,大部分的摊主,都是专门经营农场品,或有机产品买卖的农商。
而欧美乡村的农夫市集,很多都是普通的市民,将自己家种植多余的蔬菜水果,或者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出来摆摊,可以出售,也可以实物交换。
眼前这个“农夫集市”,就带有这样的性质。摊主都有不同的职业。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公务员,却没有正儿八经的农民。他们携家带口,大包小包来参加这个活动,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交换获得更多的食物。
汤阳敏锐地发现,这种形式的集市,也许在将来,会在各处遍地开花。
随着家庭种植者数量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种植墙都会有大量的富余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将自己种植的产品,与别的家庭进行交换。
邻居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如果每一户家庭都种植着自己的特色作物,那几乎可以想象,在钢筋和水泥之间的城市居民,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种植群体,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
而供应这些植物种苗的异度绿化公司,会不会像国外的种子公司那样,形成一个能够控制国家经济的“种子帝国”
汤阳几乎被自己的设想震惊了!
正如刚才那位“简德里塞克的摊子”里那位年轻的摊主所言,一种城市小农经济的模式,正在萌芽,可以想象,最终会完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
一个手中提着满篮子不同果实的男子,从汤阳身边路过,他喜笑颜开,对着坐在臂弯上女儿开心地说道:“哇,大王,爸爸换到可多好吃的啦,咱们一周不用买菜啦!”
还不会说话的小女孩拍着爸爸的脑袋,一起乐呵呵。
汤阳看到这一情景,心中突然想到,也许以后,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作用会被不断削弱,而每个社区里,都会出现一个小集市,里面有这个社区居民种植的各种食材,或者交换,或者购买,城市中的居民每天都可以获得新鲜又有机生态的食材。
那个时候,城市这个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庞大怪兽,就拥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可是如果这种情形出现,那些依赖种植为生的人怎么办呢?
汤阳想不通这个矛盾,他甚至有一些恐慌。
但是,所有事情的始作俑者,却依然保持闲然淡定的心情。他觉得很有趣,亲手炼制的植物,被普通人种植,食用,甚至用来交换,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林曾仔细地观察着这个农夫集市的活动,看看有什么问题。
他觉得,以后这样的活动,肯定不会少,正好这次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正在此时,林曾不远处的花坛旁,突然间多了一些吵闹声。
种植群里的菜友之间的对话,大多欢快平和,因此,那里尖锐的吵闹声,即便在喧闹的集市里,也很引人注意。
林曾皱了皱眉头,抬脚往那里走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