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纳入,让大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外强干的假象,大唐的强,而是由内自外的强。 !
数据拿出来对一下知道了,以往的时候发生这种规模的大战,不论结果如何,原朝廷自身的损失必然是肯定的。
甚至大多数时候,一场大战下来,原王朝会倒退多少年。
冷兵器时代,从没有说过以低战损去完胜对手的案例,且对于粮食的消耗也是极为恐怖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大唐身却并没有出现。
首先,改革后的军队,虽然在对物资的需求方面更大了,但是同样的,这种物资的需求,却解决了兵力损失的缺陷。
大量的子弹炮弹送过去,换来的是低战损,是的,敌我实力不对等,好后世的伊拉克战争那样,美帝大兵操纵着各种先进装备,伊拉克还没反应过来败了,其实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这一战唯一能够打败唐军的,是他们自身的后勤问题。
但是很抱歉,李元吉谁都清楚这一点,所以后勤也是最早开始部署的。
在大唐的土地,有五座超大型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早在战争开始一年之前已经投入使用了,弹药什么的,要么是囤在海州,要么是提前运到济州,大量的船只,可以源源不断的将这些弹药运到朝鲜半岛,至于粮食,连年的丰收,两千多座常平仓都快放满了,大唐现在根本是什么都不缺。
另一方面,三年内不断的修建水泥路,随着大量的卡车投入工程,机械化的操作模式,让水泥路的修建更加迅速。
加大量的工人有了经验,经过几次实践的积累,找出了一套更加合理的施工办法,三年的时间内,从长安出发,走水泥官道,可以顺着这条路到达全国三分之二的州府所在地。
剩下的那些无不是偏远地区,修建起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地方而暂时被抛后的。
再说铁路方面,早在长海铁路尚未通车之际,长安至镇州,幽州至郑州至鄂州,郑州至徐州至扬州,这三条铁路已经全线开工。
拥有一整条长达两千里的长海铁路作为支撑,加朝廷的提前部署,这一段铁路的修建,所培养出的人才,足以支撑大唐同时建造这三条铁路。
钱,不是问题,计划经济时代,钱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所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有人工支出,设备什么的都是一次性投入,综合来算的话,算设备,付出的也只是人工。
加随着长海铁路的贯通,大量工业化设施的投入,使得大唐的生产力几年前提升了几倍,这也促使了商业方面的突飞猛进。
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支持,集精力搞基建,以大唐现在的情况来说,同时开搞这三条铁路,以及修建那些水泥路,只要规划得当,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说了,这些钱又不是全部由朝廷支出的。
因为朝廷政策的转变,让各地官府的钱库也有了些盈余,依据各地不同的财政能力,朝廷也很人性化的根据各地制定了不同的出资标准。
当然,不要忘了李元吉手里可还握着一大批金银呢,三年内,这批金银也被分批的投入了进去,总价值大约三百万贯左右。
朝鲜半岛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并且被命名为辽东州,东海州,朝南州三个州。
通过区划的划分,将整个朝鲜半岛化为三个不同的州,同时迁入大量的汉民,用以同化对方,从根本削除朝鲜半岛脱离的可能性。
但,时间在一步步的推移着,从神元七年,来到了神元十年末,再过半个月到了正旦,也将开启神元十一年的篇章。
李元吉当皇帝的这十年,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朝廷也出现了不少的新面孔,有些则是历史鼎鼎有名的,有些则在历史根本没有提起过,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能力的确很强。
有人来,自然也有人去,神元七年末,前内阁大臣,前礼部尚书刘政会因病去世,神元八年,在这个世界多活了四年的张公瑾,依旧没有逃脱病魔的控制,输血的确有用,但时间太晚了,很多病症已经深入体内,事实这几年张公瑾也一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再一个,是三个月前,谯国公,也是李元吉的三姐夫柴绍因病去世,虽然极力挽救了,但柴绍当时并不在长安,且发病之初也并未在意。
或许是过于思念三姐平阳公主,所以才这么快的离去。
而李元吉,也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三年了,十三年的时间,让他从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成了当下三十六岁的年大叔。
人到年,想的是多一些。
皇帝,人人都想当,可现在李元吉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孤独。
早已没了当年的冲动与兴奋,剩下的,只是枯燥与无聊。
李承光成长的还不错,可一方面李元吉又希望他可以快些长大,一方面则又希望时间可以回到过去,重回十一年前的时候,自己还在镇州的那段日子,重回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如果能够再来一次,或许自己会选择告密,至少也要让大哥李建成有所防范。
思绪,漫无目的的飘荡着,半个月的时间眨眼即逝。
……
时间来到了正旦,李元吉举办的第十一次大朝会。
这一次的朝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又是最特别的。
因为时间来到了神元十一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但却是天下百姓共同期待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大唐将全面取消课赋制度。
虽然去年只需要缴纳一成的课赋,但到了真正取消的时候,百姓心还是很期待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十年前已经做下的决定。
一些知情的大臣们,却并未将这件事情放在心,因为他们知道,今年的朝会,必将载入史册,成为最闪亮的之一。
成为太子的第一年,李承光便奏善待老者,当年开始,七十岁以老者,每人每月可以获得一斗粮食的补助,这一政策一直实行了三年,从未间断过。
这一政策不仅让太子收获了大量的民心,同样也使朝廷的凝聚力更加强大了,皇帝的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的增强了不少。
间沉寂了两年的时间,等待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了两年的时间,今日,太子又将奏。
奏的内容,内阁大臣们已经知道了,跟一次一样,一些详细的数据,还是由这些大臣们提供的。
同次一样,李元吉提出的方向,李承光亲自操刀主办,并且制定的方案。
其实李元吉是不想提出来的,但以李承光的年龄与智商以及见解,是看不到现在的问题的,所以他只能提出来,然后让李承光去解决,去成长。
依旧是一套古老的流程,朝拜,总结,展望未来,到了末尾,李承光再一次的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事要奏!”
“允!”
都是内定好的,父子二人演起来没有丝毫的生疏感,三年前的时候,李承光还需要拿着奏折去翻看,现在,手拿着奏折直接递了去,而他自己却已经可以做到脱稿了。
“父皇,儿臣近几年走访各地,又参考政务,发觉大唐依旧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儿臣总结了下,主要分为两点。”李承光淡定的说着。
“第一点便是土地问题,当下土地管理颇为混乱,原有的依旧实行均田制,但新增人口却没有均田的资格,长久以往,极为不公。故儿臣觉得此制当改。均田制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发展需求,所以儿臣觉得应当以人为本,人不论老幼,一律三十亩实分田,人生而分,人死归田,无口分永业之分。”
关于这一点,李承光做过详细的调查,所以三十亩这个数字,并不是胡乱说出来的。
首先,均田制的时候,宽乡分的多一些,狭乡分的少一些,有些甚至不足十亩,而这一次的改革,则是一律三十亩实分田,这是实实在在的三十亩,不分宽乡狭乡的。
再一个,之前大唐的亩产量约为一石多一些,这个产量并不高,按照当时的耕种方式,完全是看天吃饭,也不能指望有多高的产量。
但是现在,大量的灌溉设施已经齐全了,加机械化的耕种已经推广,合理的交替耕种,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将近三石,三十亩是*十石的产量,一个正常人,一年的口粮消耗大约也是十石至二十石,这指的是饭量大的,只要可以足分,农民的利益其实是没有减少的。
“第二便是人口问题,大唐的人口太少了,虽然当下有四千余万,但还是太少了,为了解决人口众多土地不够分配的问题,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留在原籍的,按照当下制度进行,愿意服从迁徙的,每人可分六十亩田,十年内,新出生人口可分五十亩田,十年后一切照旧。
另外,儿臣觉得,朝廷应当鼓励生育,并加以奖励……”
数据拿出来对一下知道了,以往的时候发生这种规模的大战,不论结果如何,原朝廷自身的损失必然是肯定的。
甚至大多数时候,一场大战下来,原王朝会倒退多少年。
冷兵器时代,从没有说过以低战损去完胜对手的案例,且对于粮食的消耗也是极为恐怖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大唐身却并没有出现。
首先,改革后的军队,虽然在对物资的需求方面更大了,但是同样的,这种物资的需求,却解决了兵力损失的缺陷。
大量的子弹炮弹送过去,换来的是低战损,是的,敌我实力不对等,好后世的伊拉克战争那样,美帝大兵操纵着各种先进装备,伊拉克还没反应过来败了,其实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这一战唯一能够打败唐军的,是他们自身的后勤问题。
但是很抱歉,李元吉谁都清楚这一点,所以后勤也是最早开始部署的。
在大唐的土地,有五座超大型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早在战争开始一年之前已经投入使用了,弹药什么的,要么是囤在海州,要么是提前运到济州,大量的船只,可以源源不断的将这些弹药运到朝鲜半岛,至于粮食,连年的丰收,两千多座常平仓都快放满了,大唐现在根本是什么都不缺。
另一方面,三年内不断的修建水泥路,随着大量的卡车投入工程,机械化的操作模式,让水泥路的修建更加迅速。
加大量的工人有了经验,经过几次实践的积累,找出了一套更加合理的施工办法,三年的时间内,从长安出发,走水泥官道,可以顺着这条路到达全国三分之二的州府所在地。
剩下的那些无不是偏远地区,修建起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地方而暂时被抛后的。
再说铁路方面,早在长海铁路尚未通车之际,长安至镇州,幽州至郑州至鄂州,郑州至徐州至扬州,这三条铁路已经全线开工。
拥有一整条长达两千里的长海铁路作为支撑,加朝廷的提前部署,这一段铁路的修建,所培养出的人才,足以支撑大唐同时建造这三条铁路。
钱,不是问题,计划经济时代,钱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所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有人工支出,设备什么的都是一次性投入,综合来算的话,算设备,付出的也只是人工。
加随着长海铁路的贯通,大量工业化设施的投入,使得大唐的生产力几年前提升了几倍,这也促使了商业方面的突飞猛进。
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支持,集精力搞基建,以大唐现在的情况来说,同时开搞这三条铁路,以及修建那些水泥路,只要规划得当,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说了,这些钱又不是全部由朝廷支出的。
因为朝廷政策的转变,让各地官府的钱库也有了些盈余,依据各地不同的财政能力,朝廷也很人性化的根据各地制定了不同的出资标准。
当然,不要忘了李元吉手里可还握着一大批金银呢,三年内,这批金银也被分批的投入了进去,总价值大约三百万贯左右。
朝鲜半岛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并且被命名为辽东州,东海州,朝南州三个州。
通过区划的划分,将整个朝鲜半岛化为三个不同的州,同时迁入大量的汉民,用以同化对方,从根本削除朝鲜半岛脱离的可能性。
但,时间在一步步的推移着,从神元七年,来到了神元十年末,再过半个月到了正旦,也将开启神元十一年的篇章。
李元吉当皇帝的这十年,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朝廷也出现了不少的新面孔,有些则是历史鼎鼎有名的,有些则在历史根本没有提起过,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能力的确很强。
有人来,自然也有人去,神元七年末,前内阁大臣,前礼部尚书刘政会因病去世,神元八年,在这个世界多活了四年的张公瑾,依旧没有逃脱病魔的控制,输血的确有用,但时间太晚了,很多病症已经深入体内,事实这几年张公瑾也一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再一个,是三个月前,谯国公,也是李元吉的三姐夫柴绍因病去世,虽然极力挽救了,但柴绍当时并不在长安,且发病之初也并未在意。
或许是过于思念三姐平阳公主,所以才这么快的离去。
而李元吉,也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三年了,十三年的时间,让他从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成了当下三十六岁的年大叔。
人到年,想的是多一些。
皇帝,人人都想当,可现在李元吉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孤独。
早已没了当年的冲动与兴奋,剩下的,只是枯燥与无聊。
李承光成长的还不错,可一方面李元吉又希望他可以快些长大,一方面则又希望时间可以回到过去,重回十一年前的时候,自己还在镇州的那段日子,重回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如果能够再来一次,或许自己会选择告密,至少也要让大哥李建成有所防范。
思绪,漫无目的的飘荡着,半个月的时间眨眼即逝。
……
时间来到了正旦,李元吉举办的第十一次大朝会。
这一次的朝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又是最特别的。
因为时间来到了神元十一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但却是天下百姓共同期待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大唐将全面取消课赋制度。
虽然去年只需要缴纳一成的课赋,但到了真正取消的时候,百姓心还是很期待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十年前已经做下的决定。
一些知情的大臣们,却并未将这件事情放在心,因为他们知道,今年的朝会,必将载入史册,成为最闪亮的之一。
成为太子的第一年,李承光便奏善待老者,当年开始,七十岁以老者,每人每月可以获得一斗粮食的补助,这一政策一直实行了三年,从未间断过。
这一政策不仅让太子收获了大量的民心,同样也使朝廷的凝聚力更加强大了,皇帝的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的增强了不少。
间沉寂了两年的时间,等待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了两年的时间,今日,太子又将奏。
奏的内容,内阁大臣们已经知道了,跟一次一样,一些详细的数据,还是由这些大臣们提供的。
同次一样,李元吉提出的方向,李承光亲自操刀主办,并且制定的方案。
其实李元吉是不想提出来的,但以李承光的年龄与智商以及见解,是看不到现在的问题的,所以他只能提出来,然后让李承光去解决,去成长。
依旧是一套古老的流程,朝拜,总结,展望未来,到了末尾,李承光再一次的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事要奏!”
“允!”
都是内定好的,父子二人演起来没有丝毫的生疏感,三年前的时候,李承光还需要拿着奏折去翻看,现在,手拿着奏折直接递了去,而他自己却已经可以做到脱稿了。
“父皇,儿臣近几年走访各地,又参考政务,发觉大唐依旧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儿臣总结了下,主要分为两点。”李承光淡定的说着。
“第一点便是土地问题,当下土地管理颇为混乱,原有的依旧实行均田制,但新增人口却没有均田的资格,长久以往,极为不公。故儿臣觉得此制当改。均田制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发展需求,所以儿臣觉得应当以人为本,人不论老幼,一律三十亩实分田,人生而分,人死归田,无口分永业之分。”
关于这一点,李承光做过详细的调查,所以三十亩这个数字,并不是胡乱说出来的。
首先,均田制的时候,宽乡分的多一些,狭乡分的少一些,有些甚至不足十亩,而这一次的改革,则是一律三十亩实分田,这是实实在在的三十亩,不分宽乡狭乡的。
再一个,之前大唐的亩产量约为一石多一些,这个产量并不高,按照当时的耕种方式,完全是看天吃饭,也不能指望有多高的产量。
但是现在,大量的灌溉设施已经齐全了,加机械化的耕种已经推广,合理的交替耕种,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将近三石,三十亩是*十石的产量,一个正常人,一年的口粮消耗大约也是十石至二十石,这指的是饭量大的,只要可以足分,农民的利益其实是没有减少的。
“第二便是人口问题,大唐的人口太少了,虽然当下有四千余万,但还是太少了,为了解决人口众多土地不够分配的问题,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留在原籍的,按照当下制度进行,愿意服从迁徙的,每人可分六十亩田,十年内,新出生人口可分五十亩田,十年后一切照旧。
另外,儿臣觉得,朝廷应当鼓励生育,并加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