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父皇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儿臣此次东行,对此也是颇有感受,铁路为大唐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这些,铁路最大的意义,在于战略方面的。
之前儿臣去荥阳的时候还很疑惑,荥阳经济并不发达,产业相对单一,父皇又为何会选择修建这条路线?
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儿臣有些明白了。
虽说这些年来父皇的战略重心在经济方面,但实际对于军事方面的安排,依旧没有任何的松懈。
长安至洛州的官道,可以提高正常的通行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
铁路亦是同样的道理,而火车装载量大,仅仅一夜之间,便可将数万将士送出去,只需一日的时间,他们便可抵达千里之外的战场。
先人言之,兵贵神速,大唐将士的战斗力根本不是问题。”李承光并没有被前天荥阳工地的那一幕给吓到。
而根据这两日的表现来看,显然也不太像是装出来的。
这一点,倒是让李元吉很惊讶,也很意外,那种场面,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算没有吓的嚎啕大哭,总之也该被吓的不知所措了吧?
但是很显然,这些症状在李承光的身并没有出现。
相反,回到长安之后,李承光只是休息了一夜,使自己的疲惫散去。
然后便开始全力整理自己此行的思路,李承光说出的这些话,有些道行的人基本都可以说出来,并不足为。
但让李元吉惊的是,他只有八岁,如果没有人告诉他这些话的话,那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了。
“如果朕让你来做决定,你会怎么办?”李元吉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承光。
听着李元吉的问题,李承光微微的有些紧张,稍稍缓了口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开口道:“儿臣会让工部统计数据,得出当下能用的钢材还有多少,又能同时支撑多少铁路开工建设,会让户部与钱庄联合发行债券,然后全力修建铁路。
儿臣曾经问过阎尚书,阎尚书说父皇的战略是暂时修建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两条十字交错铁路,但是儿臣觉得这还不够,儿臣觉得,在北部与南部,至少应该在修建两条东西向的铁路,而在东部与西部,应该再修建两条南北向的铁路,如此,数个十字交错铁路,如同一张巨大的渔一样,无论何处发生火情,朝廷都可在短时间内照顾到,从而避免火势的蔓延。
而铁路亦可以加速商业的发展,推动人员的流动,这些对于经济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铁路线发达了,也意味着物价下降了,这同样是重之重。”
李承光说的这几点,让李元吉听的津津有味。
规划的头头是道,有模有样的,甚至,这是后世在高铁络开通之前,最基本的几条铁路线概况。
铁路的作用大不大?
很大,大到无法想象,无论是对于经济也好,军事也罢,拥有完整铁路线的国家,始终占据着各种各样的先机。
而如果有一条铁路直接通往辽东,那么杨广三征高句丽还会失败吗?怕是一次能打下来吧?
铁路不仅可以将源源不断的物资运输过去,同样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兵员运输过去。
打累了?打疲惫了?不要紧,再坚持几天,几天之后,我送你回家休息几个月。
用这样的方法去打,高句丽能抗住吗?即便占据地理优势,他们也扛不住。
详见对印反击战,打赢了为何要撤军?为何要那么快的撤军?
答案当然是物资跟不,没有铁路,只能依靠一条危险陡峭的公路去运输,而印度却占据着地理优势,不撤退的话,出去的人都会被留在那里,胜利不代表物资不缺。
但是现在再去看看,硬抗?对峙?随你的便,青藏铁路能将成千万吨的物资运输过去,哪怕天天打枪放炮,当鞭炮一样玩也能抗的住。
同样的道理。
李承光能够想到这一点,李元吉的确很欣慰,但欣慰不代表着无脑的支持,更不代表着需要大力的去赞扬。
缓缓的,李元吉收起了脸的笑容,换了一副严谨的态度。
“你知道赵括吗?”
“赵括?”李承光面色一愣,旋即想起一人,这些面色更加苍白了些:“父皇指的是赵国的赵括?”
“恩!”李元吉点了点头。
这下李承光算是彻底的傻脸了。
赵括是谁?大名鼎鼎!
纸谈兵,说的是这位赵括。
如果只是说经验不足也罢了,问题在于,这位赵括老大爷,不仅仅只是经验不足,而且还极其的装逼与自信,为此而直接付出的代价,是四十万赵军,直接导致了赵国被灭。
现在李元吉在考教自己的时候,却提出了赵括这个人,其意所指为何?这还用猜吗?
“赵括有才能吗?有!是大才!他的才能,远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名将,但是赵括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朕为他总结了四个字,为人过傲!”李元吉毫不客气的评判着历史人物。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完全有资格来做出这样的一番评价。
当然,评判不是为了打击李承光的积极性,而是要让他深刻的认识到其的问题,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引以为戒。
在确定立太子之前,李元吉从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必须要考虑这些,必须要让一个相对完美一些的太子位,这样对大唐是好的,对李家,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血脉也是有好处的。
“纸谈兵,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赵括所酿下的过错,根源并不完全在于他自身,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主力军队,这个责任,赵孝成王与赵括应当各担一半的责任,赵孝成王的错在于不能慧眼识人,作为一名君主,其他的才能都可以暂时的忽视掉,但必须要能识人,说的更通俗一些,是物尽其用。
像火车的那些零部件,每一个部件,都有他的用处,如果换一个地方,虽然有可能也能用,但影响的终究是火车自身,将军管军事,人管政治,这也是一种方法。
而赵括的错在于为人过于傲气,总以为自己怀有大才,敢目空一切,忽视一切敌人,不将其当做真正的大敌来对待,而这种态度,这种想法,更是直接造成了连赵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看不到自己短板的人,一个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短板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成功?”李元吉耐心的分解着,总之是两个意思。
身为帝王,身为君主,必须要慧眼识人,如果做不到,那严格遵守制度,不要去胡搞乱搞,不要想着让工部的官员去管户部的账目,不要让刑部的官员去兵部管军事。
一个萝卜一个坑,什么样的人才,干什么样的事情。
而另一个则是要告诫李承光,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完美的,是没有短板的,要时刻自省自己,要时刻看到自身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我完善。
教育只是一个目的,拿着别人的事例去喻,形象归形象,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李元吉继续开口道:“前面你说的那些,从理论来说,都很不错,但实际,朕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至少有一半以是不能用的。”
李承光正在消化着李元吉刚才的分析,并且对自身来自我反省。
当李元吉开始实例分析的时候,李承光瞬间收起了心思,静静的听着。
这些教诲可都是极其难得的,这么多年以来,李承光从未见过父皇对任何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李承光自然知道珍惜。
“北部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铁路是可行的,因为北部多为平原,并州以东,都可以,如果多做些功夫,在并州也并非不能修建,但是难度太大。南部修建可以直接放弃了。
以长(安)海(州)铁路为心,南线修建在哪里?长海铁路是沿着大河修建的,南线难道是沿着长江修建?但你可曾考虑过,长江并非大河,大河泥沙多,不便于长久通航,但是长江却极其适合通航,如果有一整条水运航线,相当于直接有了一条南部的东西运河,这样的话,还修建铁路做什么?
东部倒是可以修建,甚至可以在距离沿海不远处,人口规模大一些的州府修建,更加便于商品的流通。
但是西部,同样是多山地区,而且还要考虑土壤的构成,有些是坚硬的地面,适合修建,有些则是松散的,还有高山河流,这又怎么修建?
朕并非否定你的想法,而是这个想法在当下而言,是不现实的。你可以继续对这个想法抱着希望,但在没有绝对的技术支持之前,这个决定不能轻易的做下。
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凡事总要量力而为,切记过之而不及。”
之前儿臣去荥阳的时候还很疑惑,荥阳经济并不发达,产业相对单一,父皇又为何会选择修建这条路线?
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儿臣有些明白了。
虽说这些年来父皇的战略重心在经济方面,但实际对于军事方面的安排,依旧没有任何的松懈。
长安至洛州的官道,可以提高正常的通行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
铁路亦是同样的道理,而火车装载量大,仅仅一夜之间,便可将数万将士送出去,只需一日的时间,他们便可抵达千里之外的战场。
先人言之,兵贵神速,大唐将士的战斗力根本不是问题。”李承光并没有被前天荥阳工地的那一幕给吓到。
而根据这两日的表现来看,显然也不太像是装出来的。
这一点,倒是让李元吉很惊讶,也很意外,那种场面,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算没有吓的嚎啕大哭,总之也该被吓的不知所措了吧?
但是很显然,这些症状在李承光的身并没有出现。
相反,回到长安之后,李承光只是休息了一夜,使自己的疲惫散去。
然后便开始全力整理自己此行的思路,李承光说出的这些话,有些道行的人基本都可以说出来,并不足为。
但让李元吉惊的是,他只有八岁,如果没有人告诉他这些话的话,那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了。
“如果朕让你来做决定,你会怎么办?”李元吉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承光。
听着李元吉的问题,李承光微微的有些紧张,稍稍缓了口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开口道:“儿臣会让工部统计数据,得出当下能用的钢材还有多少,又能同时支撑多少铁路开工建设,会让户部与钱庄联合发行债券,然后全力修建铁路。
儿臣曾经问过阎尚书,阎尚书说父皇的战略是暂时修建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两条十字交错铁路,但是儿臣觉得这还不够,儿臣觉得,在北部与南部,至少应该在修建两条东西向的铁路,而在东部与西部,应该再修建两条南北向的铁路,如此,数个十字交错铁路,如同一张巨大的渔一样,无论何处发生火情,朝廷都可在短时间内照顾到,从而避免火势的蔓延。
而铁路亦可以加速商业的发展,推动人员的流动,这些对于经济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铁路线发达了,也意味着物价下降了,这同样是重之重。”
李承光说的这几点,让李元吉听的津津有味。
规划的头头是道,有模有样的,甚至,这是后世在高铁络开通之前,最基本的几条铁路线概况。
铁路的作用大不大?
很大,大到无法想象,无论是对于经济也好,军事也罢,拥有完整铁路线的国家,始终占据着各种各样的先机。
而如果有一条铁路直接通往辽东,那么杨广三征高句丽还会失败吗?怕是一次能打下来吧?
铁路不仅可以将源源不断的物资运输过去,同样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兵员运输过去。
打累了?打疲惫了?不要紧,再坚持几天,几天之后,我送你回家休息几个月。
用这样的方法去打,高句丽能抗住吗?即便占据地理优势,他们也扛不住。
详见对印反击战,打赢了为何要撤军?为何要那么快的撤军?
答案当然是物资跟不,没有铁路,只能依靠一条危险陡峭的公路去运输,而印度却占据着地理优势,不撤退的话,出去的人都会被留在那里,胜利不代表物资不缺。
但是现在再去看看,硬抗?对峙?随你的便,青藏铁路能将成千万吨的物资运输过去,哪怕天天打枪放炮,当鞭炮一样玩也能抗的住。
同样的道理。
李承光能够想到这一点,李元吉的确很欣慰,但欣慰不代表着无脑的支持,更不代表着需要大力的去赞扬。
缓缓的,李元吉收起了脸的笑容,换了一副严谨的态度。
“你知道赵括吗?”
“赵括?”李承光面色一愣,旋即想起一人,这些面色更加苍白了些:“父皇指的是赵国的赵括?”
“恩!”李元吉点了点头。
这下李承光算是彻底的傻脸了。
赵括是谁?大名鼎鼎!
纸谈兵,说的是这位赵括。
如果只是说经验不足也罢了,问题在于,这位赵括老大爷,不仅仅只是经验不足,而且还极其的装逼与自信,为此而直接付出的代价,是四十万赵军,直接导致了赵国被灭。
现在李元吉在考教自己的时候,却提出了赵括这个人,其意所指为何?这还用猜吗?
“赵括有才能吗?有!是大才!他的才能,远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名将,但是赵括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朕为他总结了四个字,为人过傲!”李元吉毫不客气的评判着历史人物。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完全有资格来做出这样的一番评价。
当然,评判不是为了打击李承光的积极性,而是要让他深刻的认识到其的问题,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引以为戒。
在确定立太子之前,李元吉从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必须要考虑这些,必须要让一个相对完美一些的太子位,这样对大唐是好的,对李家,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血脉也是有好处的。
“纸谈兵,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赵括所酿下的过错,根源并不完全在于他自身,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主力军队,这个责任,赵孝成王与赵括应当各担一半的责任,赵孝成王的错在于不能慧眼识人,作为一名君主,其他的才能都可以暂时的忽视掉,但必须要能识人,说的更通俗一些,是物尽其用。
像火车的那些零部件,每一个部件,都有他的用处,如果换一个地方,虽然有可能也能用,但影响的终究是火车自身,将军管军事,人管政治,这也是一种方法。
而赵括的错在于为人过于傲气,总以为自己怀有大才,敢目空一切,忽视一切敌人,不将其当做真正的大敌来对待,而这种态度,这种想法,更是直接造成了连赵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看不到自己短板的人,一个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短板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成功?”李元吉耐心的分解着,总之是两个意思。
身为帝王,身为君主,必须要慧眼识人,如果做不到,那严格遵守制度,不要去胡搞乱搞,不要想着让工部的官员去管户部的账目,不要让刑部的官员去兵部管军事。
一个萝卜一个坑,什么样的人才,干什么样的事情。
而另一个则是要告诫李承光,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完美的,是没有短板的,要时刻自省自己,要时刻看到自身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我完善。
教育只是一个目的,拿着别人的事例去喻,形象归形象,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李元吉继续开口道:“前面你说的那些,从理论来说,都很不错,但实际,朕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至少有一半以是不能用的。”
李承光正在消化着李元吉刚才的分析,并且对自身来自我反省。
当李元吉开始实例分析的时候,李承光瞬间收起了心思,静静的听着。
这些教诲可都是极其难得的,这么多年以来,李承光从未见过父皇对任何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李承光自然知道珍惜。
“北部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铁路是可行的,因为北部多为平原,并州以东,都可以,如果多做些功夫,在并州也并非不能修建,但是难度太大。南部修建可以直接放弃了。
以长(安)海(州)铁路为心,南线修建在哪里?长海铁路是沿着大河修建的,南线难道是沿着长江修建?但你可曾考虑过,长江并非大河,大河泥沙多,不便于长久通航,但是长江却极其适合通航,如果有一整条水运航线,相当于直接有了一条南部的东西运河,这样的话,还修建铁路做什么?
东部倒是可以修建,甚至可以在距离沿海不远处,人口规模大一些的州府修建,更加便于商品的流通。
但是西部,同样是多山地区,而且还要考虑土壤的构成,有些是坚硬的地面,适合修建,有些则是松散的,还有高山河流,这又怎么修建?
朕并非否定你的想法,而是这个想法在当下而言,是不现实的。你可以继续对这个想法抱着希望,但在没有绝对的技术支持之前,这个决定不能轻易的做下。
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凡事总要量力而为,切记过之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