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王玄策的话之后,李元吉算是明白了,为什么王玄策会坐不住了。
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是有些过于小心了。
总以后世的目光去看待现代的问题,总觉得现在的装备并不能给将士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可他却下意识的忽略掉了,现在的海外,别说是钢铁战舰了,是连艘风帆战舰都没有,连艘像样点的战舰都没有。
所有沿海地区的渔民,捕鱼的距离也是很有限的,因为没有足够可靠的船只,所以他们只能在近海捕鱼。
什么是近海捕鱼?
说白了是胆小点的家伙只敢在可以看见陆地的地方进行捕鱼,一旦陆地消失,会立即往回走,直到看到陆地为止。
而胆子大一些的,则敢跑的稍微远一些,但不论多远,这个距离是一天内必须能赶回来的。
这还要感谢当下的捕鱼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先进,加海洋鱼群并没有像后世那样被捕的到处都成了绝迹。
所以,没有对手,也意味着唐军只要能够登陆地,这场战役能获得成功。
虽然这话说起来有些自大,但唐军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加大量的手雷,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即便是遇大和人,凭借着他们那一代手雷的性能,也并不能给唐军带来什么毁灭性的损失。
况且,他们的手雷全部来源于大唐,大唐可以随时切断他们的手雷来源,让他们重回原始时代。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对称战争。
“你的计划呢?”李元吉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还要三年,从开始到结束,即便是全部熟练了,一艘战舰也需要三年的时间。
三年造两艘,即便是扩大造船厂的规模,可规模容易,人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飞跃的提升。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技术,一是解决最耗时耗力的拼接技术,将现在正在用的加热锻打技术换成电焊技术,电焊技术虽然不难,可放在现在,却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另一个则是解决螺旋桨进水问题,这种引入再排的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效果,但却是以牺牲战舰自身性能为代价的。
搞几艘出来吓唬一下敌人,顺便给自己练练兵,积累一下技术还可以,但是大规模的装备,显然不合适。
所以,李元吉的心态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转变了。
他不在寻求等钢铁战舰装备以后再去行动,而是将原本的计划,改为了技术积累和人才的培养这两个方面,至于结果,听天由命吧,这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陛下,计划还是先前的计划,不过臣做出了一些细致的规划与改动。”王玄策心猛然一喜,这意味着皇已经同意了动手,连忙介绍道:“臣曾经去过那座海岛,并且命人大致的画了幅地图,发现那座海岛的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大唐能够占领那里的话,可以在面大规模的屯兵屯田。一旦战事需要,甚至在短期内都不需要从本土运粮食和装备到前线。
所以,臣的计划是,用一年的时间彻底占领那里,另外在根据岛的种植情况来决定,不过基本可以确定,五年后岛的产量绝对可以满足远征军的一切需求,同时,在屯田的时候,也可以将士兵源源不断的送往海岛,在那里接受训练,并进行屯田。
如此一来,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这座海岛的兵力便可以对高句丽,百济,或者大和任意一个国家从海发起攻击。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那里糟糕的地理环境,从海切入,只需推进几十里的距离,便可直捣黄龙。
当然,到时候优先攻击那个目标,则需要看朝廷的安排,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准备的时间越长,海岛的攻击力越强,若是有十年的时间,臣预计可以同时对三个国家发起攻击。”
王玄策吧嗒吧嗒的介绍着他的计划和想法,除了最后一个有些不太靠谱以外,其他的都还规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对王玄策的了解,李元吉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王玄策心唯一的方案。
原因很简单,这份方案太过保守,甚至只能说是稳扎稳打,对于一个求稳的老将来说,他们更适合这份方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尽可能的减小自身的损失,扩大自身的战果。
但王玄策却不是这种保守的人,当然,有些事情便是王玄策不说,李元吉心也很清楚。
计划的确是这个计划,但是为了能够尽快的推动计划的开展,王玄策应该会不断的去让这个计划加速。
如说,要想完成计划的任务,首要条件是海岛产出的粮食足够大军使用。
可粮食不是想种能种的,如果有人在那里种地,直接接收过来可以了,基本不用怎么去准备,但如果是荒地,必须先熟地,不然的话,是种不出粮食的。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去累积的,需要前期的施肥翻地养地,将一块生地给变成可以种植的熟地。
当然了,如果要求不高的话,生地也是可以种的,但土地的肥力基本是没有的,一块生地变成熟地,需要的时间可不是一两年可以办到的。
最少也要养两年,第三年的时候开始种植,但这个时候的产量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按照现在的平均水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原因是肥料不足,秸秆什么的,也都拉回家喂牲畜或者点火用了,根本没人将秸秆还田充当肥料。
不过也有个例外的地方,镇州。
那里是牧场和耕地的结合体,各个地区都有足够的肥料,所以那里养地的速度较快。
海岛的情况没人知道,所以王玄策已经提前准备了不少的措施,如携带渔民一同过去,通过捕鱼来满足将士们的日常需求,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万人规模的军队,一年节省一万五千石粮食左右。
而一万五千石,是一万军队正常的半年所需,如果是战时,这些粮食也足够他们使用四到五个月的时间,省着点的话,坚持一年也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样部队的战斗力会锐减。
而这,仅仅只是省下来的,而没有加种出来的。
如果那边情况较理想一些,五年的时间,足够达到计划十年的效果了。
“朕之所以愿意等,是不想看到太多的大唐男儿战死他乡,你……明白吗?”李元吉已经同意了王玄策的计划,事实那正是他自己制定出来的计划,只不过是由王玄策亲自执行,并且改动的而已。
水师和陆战队已经成立了三年多的时间了,对于登陆作战,早已不知训练了多少次,登陆的方式有很多。
如战舰火力封锁,运兵舰直接停靠码头,然后暴力夺取码头,这种登陆方式最快,最安全。
因为战舰配备的那些老掉牙的大炮,在这个时代是无敌的存在,即便它的射程并不远,即便它使用的是实心炮弹。
而另一种方案,则是后世常见的抢滩登陆,两种方案,将士们在三年的时间内都熟悉了无数遍,基本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但李元吉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底线,李元吉并不想为了那点功名,让无数将士血洒疆场。
或许这是财大气粗的底气,宁可等一等,宁可用其他的办法去解决,也不愿去用人命堆积胜利。
虽然对于帝王来说,这种想法并不成熟,但李元吉还是不愿改变,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初心。
“臣能明白陛下的苦衷,更能明白陛下对将士们的重视,臣愿向陛下立下军令状,绝不会让将士去无谓的冒险,若事不可为,臣宁肯暂退,也绝不会选择冒失,若有差错,臣愿自裁谢罪!”王玄策怎能不明白李元吉的意思?
皇宫对面的祭祀宫殿还在建造之,这是千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建筑,也从未有过帝王能想起过这件事情。
所有人都觉得将士们的命好像不是命,哪怕他们表现出来的一副爱兵的姿态,可也没人做出当朝的这些举动。
祭祀宫殿只是其的一种,更多的,更愿意被百姓接受的,是朝廷对于军人的一系列福利和待遇,加合理的规划,职责划分的明确,没有强于武的现象出现,所以从这方面,又杜绝了类似宋朝那种国强而兵弱的情况发生。
王玄策知道李元吉的底线,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在这方面的底线,这才是李元吉最成功的地方。
一个不愿拿将士性命当儿戏的皇帝,才能真正得到万民的爱戴,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王玄策也在改变,也在思考,也在放弃一些看似实用,但却需要以人命去堆积的战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细节方面,朕不会去干涉,另外,朕再给你一千禁军,去准备吧,来年正旦以后,大军出征!”
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是有些过于小心了。
总以后世的目光去看待现代的问题,总觉得现在的装备并不能给将士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可他却下意识的忽略掉了,现在的海外,别说是钢铁战舰了,是连艘风帆战舰都没有,连艘像样点的战舰都没有。
所有沿海地区的渔民,捕鱼的距离也是很有限的,因为没有足够可靠的船只,所以他们只能在近海捕鱼。
什么是近海捕鱼?
说白了是胆小点的家伙只敢在可以看见陆地的地方进行捕鱼,一旦陆地消失,会立即往回走,直到看到陆地为止。
而胆子大一些的,则敢跑的稍微远一些,但不论多远,这个距离是一天内必须能赶回来的。
这还要感谢当下的捕鱼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先进,加海洋鱼群并没有像后世那样被捕的到处都成了绝迹。
所以,没有对手,也意味着唐军只要能够登陆地,这场战役能获得成功。
虽然这话说起来有些自大,但唐军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加大量的手雷,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即便是遇大和人,凭借着他们那一代手雷的性能,也并不能给唐军带来什么毁灭性的损失。
况且,他们的手雷全部来源于大唐,大唐可以随时切断他们的手雷来源,让他们重回原始时代。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对称战争。
“你的计划呢?”李元吉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还要三年,从开始到结束,即便是全部熟练了,一艘战舰也需要三年的时间。
三年造两艘,即便是扩大造船厂的规模,可规模容易,人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飞跃的提升。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技术,一是解决最耗时耗力的拼接技术,将现在正在用的加热锻打技术换成电焊技术,电焊技术虽然不难,可放在现在,却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另一个则是解决螺旋桨进水问题,这种引入再排的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效果,但却是以牺牲战舰自身性能为代价的。
搞几艘出来吓唬一下敌人,顺便给自己练练兵,积累一下技术还可以,但是大规模的装备,显然不合适。
所以,李元吉的心态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转变了。
他不在寻求等钢铁战舰装备以后再去行动,而是将原本的计划,改为了技术积累和人才的培养这两个方面,至于结果,听天由命吧,这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陛下,计划还是先前的计划,不过臣做出了一些细致的规划与改动。”王玄策心猛然一喜,这意味着皇已经同意了动手,连忙介绍道:“臣曾经去过那座海岛,并且命人大致的画了幅地图,发现那座海岛的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大唐能够占领那里的话,可以在面大规模的屯兵屯田。一旦战事需要,甚至在短期内都不需要从本土运粮食和装备到前线。
所以,臣的计划是,用一年的时间彻底占领那里,另外在根据岛的种植情况来决定,不过基本可以确定,五年后岛的产量绝对可以满足远征军的一切需求,同时,在屯田的时候,也可以将士兵源源不断的送往海岛,在那里接受训练,并进行屯田。
如此一来,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这座海岛的兵力便可以对高句丽,百济,或者大和任意一个国家从海发起攻击。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那里糟糕的地理环境,从海切入,只需推进几十里的距离,便可直捣黄龙。
当然,到时候优先攻击那个目标,则需要看朝廷的安排,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准备的时间越长,海岛的攻击力越强,若是有十年的时间,臣预计可以同时对三个国家发起攻击。”
王玄策吧嗒吧嗒的介绍着他的计划和想法,除了最后一个有些不太靠谱以外,其他的都还规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对王玄策的了解,李元吉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王玄策心唯一的方案。
原因很简单,这份方案太过保守,甚至只能说是稳扎稳打,对于一个求稳的老将来说,他们更适合这份方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尽可能的减小自身的损失,扩大自身的战果。
但王玄策却不是这种保守的人,当然,有些事情便是王玄策不说,李元吉心也很清楚。
计划的确是这个计划,但是为了能够尽快的推动计划的开展,王玄策应该会不断的去让这个计划加速。
如说,要想完成计划的任务,首要条件是海岛产出的粮食足够大军使用。
可粮食不是想种能种的,如果有人在那里种地,直接接收过来可以了,基本不用怎么去准备,但如果是荒地,必须先熟地,不然的话,是种不出粮食的。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去累积的,需要前期的施肥翻地养地,将一块生地给变成可以种植的熟地。
当然了,如果要求不高的话,生地也是可以种的,但土地的肥力基本是没有的,一块生地变成熟地,需要的时间可不是一两年可以办到的。
最少也要养两年,第三年的时候开始种植,但这个时候的产量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按照现在的平均水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原因是肥料不足,秸秆什么的,也都拉回家喂牲畜或者点火用了,根本没人将秸秆还田充当肥料。
不过也有个例外的地方,镇州。
那里是牧场和耕地的结合体,各个地区都有足够的肥料,所以那里养地的速度较快。
海岛的情况没人知道,所以王玄策已经提前准备了不少的措施,如携带渔民一同过去,通过捕鱼来满足将士们的日常需求,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万人规模的军队,一年节省一万五千石粮食左右。
而一万五千石,是一万军队正常的半年所需,如果是战时,这些粮食也足够他们使用四到五个月的时间,省着点的话,坚持一年也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样部队的战斗力会锐减。
而这,仅仅只是省下来的,而没有加种出来的。
如果那边情况较理想一些,五年的时间,足够达到计划十年的效果了。
“朕之所以愿意等,是不想看到太多的大唐男儿战死他乡,你……明白吗?”李元吉已经同意了王玄策的计划,事实那正是他自己制定出来的计划,只不过是由王玄策亲自执行,并且改动的而已。
水师和陆战队已经成立了三年多的时间了,对于登陆作战,早已不知训练了多少次,登陆的方式有很多。
如战舰火力封锁,运兵舰直接停靠码头,然后暴力夺取码头,这种登陆方式最快,最安全。
因为战舰配备的那些老掉牙的大炮,在这个时代是无敌的存在,即便它的射程并不远,即便它使用的是实心炮弹。
而另一种方案,则是后世常见的抢滩登陆,两种方案,将士们在三年的时间内都熟悉了无数遍,基本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但李元吉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底线,李元吉并不想为了那点功名,让无数将士血洒疆场。
或许这是财大气粗的底气,宁可等一等,宁可用其他的办法去解决,也不愿去用人命堆积胜利。
虽然对于帝王来说,这种想法并不成熟,但李元吉还是不愿改变,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初心。
“臣能明白陛下的苦衷,更能明白陛下对将士们的重视,臣愿向陛下立下军令状,绝不会让将士去无谓的冒险,若事不可为,臣宁肯暂退,也绝不会选择冒失,若有差错,臣愿自裁谢罪!”王玄策怎能不明白李元吉的意思?
皇宫对面的祭祀宫殿还在建造之,这是千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建筑,也从未有过帝王能想起过这件事情。
所有人都觉得将士们的命好像不是命,哪怕他们表现出来的一副爱兵的姿态,可也没人做出当朝的这些举动。
祭祀宫殿只是其的一种,更多的,更愿意被百姓接受的,是朝廷对于军人的一系列福利和待遇,加合理的规划,职责划分的明确,没有强于武的现象出现,所以从这方面,又杜绝了类似宋朝那种国强而兵弱的情况发生。
王玄策知道李元吉的底线,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在这方面的底线,这才是李元吉最成功的地方。
一个不愿拿将士性命当儿戏的皇帝,才能真正得到万民的爱戴,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王玄策也在改变,也在思考,也在放弃一些看似实用,但却需要以人命去堆积的战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细节方面,朕不会去干涉,另外,朕再给你一千禁军,去准备吧,来年正旦以后,大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