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的秋风,吹不走人心的阴霾。
旱情的过去,有人欢喜有人悲。
长安城,一座靓丽堂皇的宅院内。
单是从外表看去,这里极其的奢华,而内部的装饰,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敢相信。
“父亲,您说这皇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前不是还说要封死王家吗?怎么现在?”郑伦有些难以理解的问着。
皇台前与台后的态度完全判若两别,倒不是说出的承诺不去做,而是说出的报复,如今却一笑了之。
“皇与王家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谭勇那件事情,皇要的只是一个面子,这一年多来,王家也算是吃尽了苦头,如今王家有重结于好的想法,皇为何不顺水推舟?”郑善果微微眯着眼睛评论道。
危机,大家都存在,每一个世家几乎都难以逃离这个魔咒。
“顺水推舟?父亲的意思是说,皇也有意与王家结好?”郑伦愣了下,但心也有些狂喜。
连王家都能结好,那他们呢?
当初他们可是受人所迫的,若说错也不是没有,只是不像王家那般直接打了李元吉的脸。
虽然也好不到哪去。
“王家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郑善果斩钉截铁道。
“走不通?”郑伦楞然道:“为何王家走得?咱们郑家走不得?”
“因为,走了王家那条路,世家便没了!”郑善果继续说着,心略感有些失望。
自己重点培养的儿子,竟然没有看出其的那丝阴谋味道,对待大局的嗅觉还是一如既往的臭。
真有些怀疑,将来是否真的要将郑家交给他?
而那个年轻的皇帝,他又是否能抗的住?
觉得儿子在这方面的悟性有问题,郑善果也没有继续测验,直接开口道:“皇家商业集团,这边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古来贵胄不从商,商乃贱业,人人唾弃之,便是我们世家,也只能派出门人前去打理,嫡系子弟更是不准过问,可是现在,皇室却亲自出面了,不仅出面了,还亲自越过了这道鸿沟。”
“父亲的意思是说,皇这是想抬高商人的地位?”父亲都这么说了,郑伦若是还不清楚,那这几十年便算是白活了,只是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太可能,继续道:“古来便是人皆弃商,皇室亲自经商,岂不是要遭天下人唾骂?再者,提高商人地位,对皇室有何好处?”
“既无好处,你我世家又为何要去经商?”郑善果白了眼自己这儿子,没好气道。
……
“商人有的是钱,即便是限制,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依旧是离不开商人,没有了商人,生活便寸步难行。”李元吉坐在一张方形桌的正方,下面坐着的是各部的尚书以及三省长官。
旱灾过去了,官仓的存粮已经足以支撑到来年夏收,加源源不断的鱼干被运回来,粮食几乎已经不存在问题。
李元吉召开了第一次内阁会议,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提出改组,但却没人拒绝试行这段时间。
当然,对于这种改组,大多数人是支持的。
如六部的尚书,如果真算起来,这也算是给他们加了宰相衔,六个人对四个,怎么说也占据着人数的风。
“除了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商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商人可以为国库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而有了这些税收,朝廷便可以拿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说修建官道,如说完成军事改革,并能持续的支撑下去!”
“还有很多的好处,如说南北商品的互通,先进理念的传达,商人能够做到的,绝对远超我们的想象。”
“可士、农、工、商阶级观念早已牢牢深入人心,强行提高商人阶级,怕是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年迈的裴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反正自己年纪大了,什么也不怕,大不了辞官回家养老去。
大力发展商业,不仅仅只是为了钱那么简单。
还是彻底打破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而商业要使更多的人进行流通,这更不利于朝廷对人口的管辖。
相较起秦汉时期对百姓的管辖力度,现在的这种力度早已不知松散了多少倍。
若是再开放商业,发展商业,这天下怕是没办法管了。
“制度自打制定以来是被用来改变的,当一种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候,守着那些老旧观念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行。不然早晚会被时代给淘汰掉。”房玄龄若有所指的说着。
“不错,我们遵循古制,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的休养生息,的确可以积攒很大一笔财富,可那又怎样?你我皆活在当下,为何不趁着还有力气,想办法改变一下?便是失败了,至少你我也曾努力过。”兵部尚书杜如晦也紧跟着附和道。
以往兵部是没资格参与这种关于经济方面的会议的,算是参与了,顶多也是个旁听。
专业不对口,根本插不话,也不敢插话,户部会杀人的。
但是现在不同,无论你是哪个部门的,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采纳与否,那是皇的事情,你只管说,只管拿方案讨论即可。
“老夫还是觉得,可以先试一试,不如先定个三五年的时间,若是不见成效,再恢复古制也不晚。”杜如晦继续说着。
下面的讨论纷纷不绝,各种各样千百怪的问题与答案。
十位大臣讨论的是满头的大汗,险些因此而打了起来。
打架,这在唐朝还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时候在朝会,两个大臣因意见不合都敢当着皇帝的面打一架。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打一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再来一架。
除了刚开始的发言,李元吉便一直观察着几人的言论观点,综合总结了一下,其实也是两个观点。
一个是以裴矩为首的守旧派,认为按部班,一步步来好,没必要瞎折腾,毕竟这都是前人经过无数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路数。
而另一个则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改革派,认为古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派也并非一心的支持改革。
而是要先小规模的推广一下,若是成功,再进行推广,若是不成,则重回古制。
“朕既然提出了这个改革方案,便是早已试验过的,是可行的。镇北是最好的案例,但受制于一些原因,镇北其实远没有达到朕的预想。
朕这么跟你们说吧,关于商业的改革,势在必行,谁也阻止不了。
而朕的心,还有一条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在等着钱去实施呢!”李元吉直接站出来斩钉截铁道。
这帮大臣们全特喵的跑题了,自己让他们讨论的是应该注意哪一点,应该避免哪一点,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商业。
结果这帮人却围绕着该不该发展商业争论了半天的时间,完全是一群没进入状态的家伙在吹牛皮。
实在看不下去的李元吉,只能出面打断他们无厘头般的争论。
反正这个内阁是自己提出来的,古代皇帝最大,这个内阁自己想怎么玩怎么玩。
你们提的意见好,那按你们的来,若是朕不满意,管你提的什么意见?通通按朕的来,没得商量。
虽然早知道了结果,但讨论了半天才被制止,不少人心也是有些郁闷的。
不过在听到李元吉说还有更大的计划,不少人又将小心肝提到了半空,太特喵的刺激了简直。
“朕计划未来两年内,修建一条可供三台马车并驾齐驱的水泥路面,从长安至洛州。五年内,修建一条从长安到镇北的水泥路。十年内,要以长安为心,东至临海,北至镇北,南至蜀地,或者更南之处,西至边塞。
这条路不仅可以用来通商,必要的时候,也可用于军队的调动,坚硬的路面,可使军队的速度大大的提升,在将来,还有更多的路要修建。
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要想富,先修路!”李元吉继续说着,得意之时,甚至连后世的一句名言也拿出来炫耀了一番。
要想富,先修路?
房玄龄心暗暗念叨着,虽然听着有点怪怪的,但仔细的回想一下,这话好像还真的挺贴近现实的。
但……
“那得多少钱啊?”裴矩捂着胸口,强撑着身体问道。
户部管的是钱,没钱这工程怎么搞?裴矩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辞官了,反正自己是干不下去了。
瞅你那损色……
李元吉心暗暗的鄙视着,浑然不在意的挥挥手,说:“不多,水泥可以成本价购入,算了,干脆给作坊一笔钱,然后朝廷自己建作坊造水泥好了,这样朝廷需要出的,不过是人工成本而已。
至于人工,不是有劳役吗?近些年来周边是没什么太大的战事了,也用不着那么多的劳役,让他们近修路好了,如此一来,朝廷所需要准备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口粮钱而已,这些都是毛毛雨……”
看着李元吉扒拉了一会儿,竟然把成本算的只剩下了口粮钱,虽然算的也没错,而且近分配也不算是劳民伤财,但这样搞真的好吗?
旱情的过去,有人欢喜有人悲。
长安城,一座靓丽堂皇的宅院内。
单是从外表看去,这里极其的奢华,而内部的装饰,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敢相信。
“父亲,您说这皇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前不是还说要封死王家吗?怎么现在?”郑伦有些难以理解的问着。
皇台前与台后的态度完全判若两别,倒不是说出的承诺不去做,而是说出的报复,如今却一笑了之。
“皇与王家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谭勇那件事情,皇要的只是一个面子,这一年多来,王家也算是吃尽了苦头,如今王家有重结于好的想法,皇为何不顺水推舟?”郑善果微微眯着眼睛评论道。
危机,大家都存在,每一个世家几乎都难以逃离这个魔咒。
“顺水推舟?父亲的意思是说,皇也有意与王家结好?”郑伦愣了下,但心也有些狂喜。
连王家都能结好,那他们呢?
当初他们可是受人所迫的,若说错也不是没有,只是不像王家那般直接打了李元吉的脸。
虽然也好不到哪去。
“王家的路子,我们走不通!”郑善果斩钉截铁道。
“走不通?”郑伦楞然道:“为何王家走得?咱们郑家走不得?”
“因为,走了王家那条路,世家便没了!”郑善果继续说着,心略感有些失望。
自己重点培养的儿子,竟然没有看出其的那丝阴谋味道,对待大局的嗅觉还是一如既往的臭。
真有些怀疑,将来是否真的要将郑家交给他?
而那个年轻的皇帝,他又是否能抗的住?
觉得儿子在这方面的悟性有问题,郑善果也没有继续测验,直接开口道:“皇家商业集团,这边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古来贵胄不从商,商乃贱业,人人唾弃之,便是我们世家,也只能派出门人前去打理,嫡系子弟更是不准过问,可是现在,皇室却亲自出面了,不仅出面了,还亲自越过了这道鸿沟。”
“父亲的意思是说,皇这是想抬高商人的地位?”父亲都这么说了,郑伦若是还不清楚,那这几十年便算是白活了,只是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太可能,继续道:“古来便是人皆弃商,皇室亲自经商,岂不是要遭天下人唾骂?再者,提高商人地位,对皇室有何好处?”
“既无好处,你我世家又为何要去经商?”郑善果白了眼自己这儿子,没好气道。
……
“商人有的是钱,即便是限制,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依旧是离不开商人,没有了商人,生活便寸步难行。”李元吉坐在一张方形桌的正方,下面坐着的是各部的尚书以及三省长官。
旱灾过去了,官仓的存粮已经足以支撑到来年夏收,加源源不断的鱼干被运回来,粮食几乎已经不存在问题。
李元吉召开了第一次内阁会议,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提出改组,但却没人拒绝试行这段时间。
当然,对于这种改组,大多数人是支持的。
如六部的尚书,如果真算起来,这也算是给他们加了宰相衔,六个人对四个,怎么说也占据着人数的风。
“除了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商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商人可以为国库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而有了这些税收,朝廷便可以拿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说修建官道,如说完成军事改革,并能持续的支撑下去!”
“还有很多的好处,如说南北商品的互通,先进理念的传达,商人能够做到的,绝对远超我们的想象。”
“可士、农、工、商阶级观念早已牢牢深入人心,强行提高商人阶级,怕是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年迈的裴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反正自己年纪大了,什么也不怕,大不了辞官回家养老去。
大力发展商业,不仅仅只是为了钱那么简单。
还是彻底打破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而商业要使更多的人进行流通,这更不利于朝廷对人口的管辖。
相较起秦汉时期对百姓的管辖力度,现在的这种力度早已不知松散了多少倍。
若是再开放商业,发展商业,这天下怕是没办法管了。
“制度自打制定以来是被用来改变的,当一种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候,守着那些老旧观念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行。不然早晚会被时代给淘汰掉。”房玄龄若有所指的说着。
“不错,我们遵循古制,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的休养生息,的确可以积攒很大一笔财富,可那又怎样?你我皆活在当下,为何不趁着还有力气,想办法改变一下?便是失败了,至少你我也曾努力过。”兵部尚书杜如晦也紧跟着附和道。
以往兵部是没资格参与这种关于经济方面的会议的,算是参与了,顶多也是个旁听。
专业不对口,根本插不话,也不敢插话,户部会杀人的。
但是现在不同,无论你是哪个部门的,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采纳与否,那是皇的事情,你只管说,只管拿方案讨论即可。
“老夫还是觉得,可以先试一试,不如先定个三五年的时间,若是不见成效,再恢复古制也不晚。”杜如晦继续说着。
下面的讨论纷纷不绝,各种各样千百怪的问题与答案。
十位大臣讨论的是满头的大汗,险些因此而打了起来。
打架,这在唐朝还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时候在朝会,两个大臣因意见不合都敢当着皇帝的面打一架。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打一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再来一架。
除了刚开始的发言,李元吉便一直观察着几人的言论观点,综合总结了一下,其实也是两个观点。
一个是以裴矩为首的守旧派,认为按部班,一步步来好,没必要瞎折腾,毕竟这都是前人经过无数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路数。
而另一个则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改革派,认为古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派也并非一心的支持改革。
而是要先小规模的推广一下,若是成功,再进行推广,若是不成,则重回古制。
“朕既然提出了这个改革方案,便是早已试验过的,是可行的。镇北是最好的案例,但受制于一些原因,镇北其实远没有达到朕的预想。
朕这么跟你们说吧,关于商业的改革,势在必行,谁也阻止不了。
而朕的心,还有一条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在等着钱去实施呢!”李元吉直接站出来斩钉截铁道。
这帮大臣们全特喵的跑题了,自己让他们讨论的是应该注意哪一点,应该避免哪一点,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商业。
结果这帮人却围绕着该不该发展商业争论了半天的时间,完全是一群没进入状态的家伙在吹牛皮。
实在看不下去的李元吉,只能出面打断他们无厘头般的争论。
反正这个内阁是自己提出来的,古代皇帝最大,这个内阁自己想怎么玩怎么玩。
你们提的意见好,那按你们的来,若是朕不满意,管你提的什么意见?通通按朕的来,没得商量。
虽然早知道了结果,但讨论了半天才被制止,不少人心也是有些郁闷的。
不过在听到李元吉说还有更大的计划,不少人又将小心肝提到了半空,太特喵的刺激了简直。
“朕计划未来两年内,修建一条可供三台马车并驾齐驱的水泥路面,从长安至洛州。五年内,修建一条从长安到镇北的水泥路。十年内,要以长安为心,东至临海,北至镇北,南至蜀地,或者更南之处,西至边塞。
这条路不仅可以用来通商,必要的时候,也可用于军队的调动,坚硬的路面,可使军队的速度大大的提升,在将来,还有更多的路要修建。
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要想富,先修路!”李元吉继续说着,得意之时,甚至连后世的一句名言也拿出来炫耀了一番。
要想富,先修路?
房玄龄心暗暗念叨着,虽然听着有点怪怪的,但仔细的回想一下,这话好像还真的挺贴近现实的。
但……
“那得多少钱啊?”裴矩捂着胸口,强撑着身体问道。
户部管的是钱,没钱这工程怎么搞?裴矩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辞官了,反正自己是干不下去了。
瞅你那损色……
李元吉心暗暗的鄙视着,浑然不在意的挥挥手,说:“不多,水泥可以成本价购入,算了,干脆给作坊一笔钱,然后朝廷自己建作坊造水泥好了,这样朝廷需要出的,不过是人工成本而已。
至于人工,不是有劳役吗?近些年来周边是没什么太大的战事了,也用不着那么多的劳役,让他们近修路好了,如此一来,朝廷所需要准备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口粮钱而已,这些都是毛毛雨……”
看着李元吉扒拉了一会儿,竟然把成本算的只剩下了口粮钱,虽然算的也没错,而且近分配也不算是劳民伤财,但这样搞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