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杨仙茅听出了话中的端倪,因为官家说的是禁止开皇宫城门,这是对的。因为现在满城都是洪水,打开皇宫城门,洪水肯定会冲进皇宫,那就惨了。如果不开城门,而是用箩筐将他们吊过城池,应该能得到皇帝的许可。
果然,守皇宫的守城官很快回来,并带来了几只大筐说:“官家有旨,只让润王、王妃和郡主进来,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
此话一出,有喜有悲。因为润王家是个大家族,家里有很多亲戚,还有食客,包括王妃也有很多亲戚住在王府。现在只让王爷王妃和郡主进去,其他任何人都不让进,他们将不得不身处于洪水和可能发生暴乱的民众之中。这是极其可怕的,但是现在只能听从皇帝的旨意。
箩筐垂了下来,杨仙茅吩咐把船靠到皇宫边上,润王和王妃以及郡主上了箩筐,被吊上了城楼。
站在城楼上的药香郡主担忧的望着下面的杨仙茅说:“杨大哥,你要时刻小心,可千万不能冒险。”
杨仙茅朝她挥挥手。这种情况下他没办法说更多的话,而且城楼上的兵士已经弯弓搭箭,大声呵斥他们立刻离开,不许靠到皇城边上。于是杨仙茅吩咐掉头,这次去的目标,是靠着不远的吴王的王府。
吴王和王妃还有他的侄女们也没有听从杨仙茅先前的警告,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用梯子爬上了王府大厅的房顶上。因为那是整个王府最高的所在。看着四周的洪水将他们团团围困,一眼望不到边,都是滚滚浊浪,吴王十分害怕。
而他们又没有办法转移到他们可以去的地方。就在惊恐之中,杨仙茅的大船来了。
杨仙茅将他们接上船后,吴王非常高兴。拉着杨仙茅的手摇晃着夸赞他是个好女婿,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赶来救了他们。
白芷郡主上前跟爹娘相见,都是又喜又悲。
杨仙茅同样把他们送到皇城边上,通报了身份之后,守城官便又放下箩筐,将吴王、王妃和他们的子女都吊了上去,其他人禁止入内。白芷郡主选择留下来陪同丈夫杨仙茅。
送完这两个最关键的人物,杨仙茅这才舒了口气。然后又吩咐大船前往城墙,把船上的救下来的百姓送到城楼上去。
很多城里百姓都逃到城楼上避难了,城墙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他们的船靠在了上城楼的阶梯处,用踏板将他们送上了城楼。
这些百姓感激地对杨仙茅又是拱手又是作揖的,而这些人满以为只要登上了城楼,就到达安全的彼岸。可是当他们上了城楼之后才发现,彼岸距离他们根本遥不可及,因为从城墙往外看,只有滔滔的洪水,一眼望不到头。城外所有的树木房屋全部都淹没在了水中。而城墙外的洪水水面,距离城楼顶也就一丈多高了。——城外的洪水水位远远超过城里。
这也难怪,因为京城里的水基本上都是从北城城门洞灌进来的,后来北城的城门洞被城门官带着敢死队拼死堵上之后,现在的水就相对小的多,所以水面相对也就低了很多,而城外则成了汪洋大海。
杨仙茅把这一船人送上城楼,他并没有让干娘唐氏、刘冬雁和妻子白芷郡主上城楼。因为城楼上人很乱很杂,而且很明显,许多人逃上城楼的时候并没有带吃的。
这洪水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退走,那时候将会出现更可怕的饥荒局面。因此她们还是跟他一起呆在船上相对来说会更安全些。
杨仙茅为此专门在船上修了一个独立的木房子,这房子异常的坚固。他们的生活设施都可以通过这个木房子下的通道进入船舱,也就是船的底部。他们的食物干净的饮水,包括药材都放在船舱底部。
杨仙茅没有再指定这艘船赶去救人,因为现在城里头绝大部分的房屋都没有被淹。虽然这艘船做了加固处理,但如果船的底部撞到假山围墙之类的东西,把船舱撞烂了的话,这艘船就会沉没。
这可是他保命的东西,必须要先保证自己的平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去救助别人。
这艘船上还有一艘小船,作为救生艇,能乘坐七八个人。杨仙茅让两个会划船的仆从专门划着小木船去各个房顶救人,而他的大船则停靠在距离皇城不远的一条主街上。
这条主街非常宽阔,直接通往皇宫城门楼。相当于一条主航道。街道两边的房舍距离他们都比较远,大船停在这样的区域相对比较安全。而且距离皇城也不算远,既保持在皇城的警戒线之外。又与皇城遥遥相望,如果遇到什么危险,还可以利用皇城里面的吴王、润王的关系获得皇宫御林军的帮助。
救援持续了一整天,杨仙茅的大船和小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大半获救的百姓都是坐着他的船被救上了城楼的。
被救上城楼的这些民众相互询问,才得知救他们的这艘船的主人,就是那位娶了郡主的年轻人杨仙茅,杨仙茅的名气在这一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散。
当然,这只是一个副产品,杨仙茅做这些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实在在的救人,名气是随之而生。
花无香一家人以及费舒云和她爹费神医,在发现洪水之后,他们的反应不像王爷那样犹犹豫豫,而是迅速带着最紧要的东西逃到了城楼之上。所以当杨仙茅驾着大船去他们住处准备接应他们时,才发现他们不在,已经上了城楼了。
该救的人都救完了,杨仙茅这才松了口气。他站在船的甲板上,望着被洪水整个淹没的东京汴梁城,心头着实十分沉重。
朝廷里也并不是都是些饭桶,不少大臣想出了解救的办法,那就是把城里的水全都倒到城外。城里有十万御林军,劳力是足够的,不过这十万御林军,其中大部分是在皇城里面驻守。宫城有一道高高的围墙,将御林军和皇帝真正的家皇城隔开。
皇帝发现洪水袭城之后,迅速下旨,让防守皇城的十万御林军的两万人,使用临时从皇城内房舍拆下的木板修建的小船和木筏,带了无数水桶、扁担,出了皇城,登上了外城城楼,然后开始将城里的洪水挑上城楼,再倾倒在城外去。
北门城门官因为采取了得当的措施,将进水的北城门成功堵住,同时,这场洪水来得太过突然,也是情有可原。因此,皇帝下旨让其戴罪立功,城门官当即感激涕零,带着守城的数千人马,使用各种能盛水的工具,参与了排涝。
但是,京城太大了,里面住了上百万人,这区区两万多人,如何能把城里已经漫到房檐的洪水排涝到城外呢,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倒出去的水,还比不上老天爷通过暴雨倾注到城里的水多,所以水位没有下降。要想排涝,必须投入更多劳力才行。
领导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竟然是三十年后的大奸臣蔡京。
蔡京刚刚当上开封的推官,工作十分勤勉。在洪水冲进城里的时候,他并没有着急着自己逃命。因为他及时发现了洪水进城,立刻组织衙门的所有衙役、民壮,调动所有能调用的人马,立刻将开封府重要的文件资料装箱之后全部转移到了高处,使得开封府重要的资料得以保存。这一点得到了开封府尹的高度夸赞。
这还不算,蔡京组织能力很强,在看见御林军和守城官兵开始排涝但成效不明显之后,他马上组织一班水性很好的衙役和民壮,许以重金奖赏,让他们潜水到被洪水淹没的民宅之中寻找水桶。
找上来很多水桶之后,蔡京主持衙役,让衙役组织民众,在城楼的楼梯上排成人墙,用挨个传递的方法来运水。这种方法在水桶有限的情况下,比个人挑水速度快而且省力。
民众都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返回家园,所以很快便被调动起来参与其中。这种类似于传送链的运水方式,在各个城门楼的台阶上都组织了起来,最后,御林军也学着蔡京的方法,使用起了人力传递水桶。
而蔡京组织的打捞水桶的水兵,也源源不断的将水桶从洪水之下被淹没的民宅之中找到,送到城楼之上。这使得运水的大军迅速增多,运水的能力迅速增强,水位的消退也明显加快了。
蔡京还写了一道奏折,想办法投递到了皇城之中,递给官家。请求官家将皇城里的粮食,运出一部分,给城墙上的百姓使用,不然百姓没有粮食之后,容易导致民变。
可这道奏折却被审查奏折的官员扣下来了,因为皇城的东西是皇帝的,怎么可能把皇帝的东西分给百姓?而且皇城的粮食本来数量就不多。谁知道这洪水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消退,总不可能让皇帝、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到时候没东西吃。这明显违反了规矩,所以奏折没有能够送到宋神宗的手中。
果然,守皇宫的守城官很快回来,并带来了几只大筐说:“官家有旨,只让润王、王妃和郡主进来,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
此话一出,有喜有悲。因为润王家是个大家族,家里有很多亲戚,还有食客,包括王妃也有很多亲戚住在王府。现在只让王爷王妃和郡主进去,其他任何人都不让进,他们将不得不身处于洪水和可能发生暴乱的民众之中。这是极其可怕的,但是现在只能听从皇帝的旨意。
箩筐垂了下来,杨仙茅吩咐把船靠到皇宫边上,润王和王妃以及郡主上了箩筐,被吊上了城楼。
站在城楼上的药香郡主担忧的望着下面的杨仙茅说:“杨大哥,你要时刻小心,可千万不能冒险。”
杨仙茅朝她挥挥手。这种情况下他没办法说更多的话,而且城楼上的兵士已经弯弓搭箭,大声呵斥他们立刻离开,不许靠到皇城边上。于是杨仙茅吩咐掉头,这次去的目标,是靠着不远的吴王的王府。
吴王和王妃还有他的侄女们也没有听从杨仙茅先前的警告,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用梯子爬上了王府大厅的房顶上。因为那是整个王府最高的所在。看着四周的洪水将他们团团围困,一眼望不到边,都是滚滚浊浪,吴王十分害怕。
而他们又没有办法转移到他们可以去的地方。就在惊恐之中,杨仙茅的大船来了。
杨仙茅将他们接上船后,吴王非常高兴。拉着杨仙茅的手摇晃着夸赞他是个好女婿,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赶来救了他们。
白芷郡主上前跟爹娘相见,都是又喜又悲。
杨仙茅同样把他们送到皇城边上,通报了身份之后,守城官便又放下箩筐,将吴王、王妃和他们的子女都吊了上去,其他人禁止入内。白芷郡主选择留下来陪同丈夫杨仙茅。
送完这两个最关键的人物,杨仙茅这才舒了口气。然后又吩咐大船前往城墙,把船上的救下来的百姓送到城楼上去。
很多城里百姓都逃到城楼上避难了,城墙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他们的船靠在了上城楼的阶梯处,用踏板将他们送上了城楼。
这些百姓感激地对杨仙茅又是拱手又是作揖的,而这些人满以为只要登上了城楼,就到达安全的彼岸。可是当他们上了城楼之后才发现,彼岸距离他们根本遥不可及,因为从城墙往外看,只有滔滔的洪水,一眼望不到头。城外所有的树木房屋全部都淹没在了水中。而城墙外的洪水水面,距离城楼顶也就一丈多高了。——城外的洪水水位远远超过城里。
这也难怪,因为京城里的水基本上都是从北城城门洞灌进来的,后来北城的城门洞被城门官带着敢死队拼死堵上之后,现在的水就相对小的多,所以水面相对也就低了很多,而城外则成了汪洋大海。
杨仙茅把这一船人送上城楼,他并没有让干娘唐氏、刘冬雁和妻子白芷郡主上城楼。因为城楼上人很乱很杂,而且很明显,许多人逃上城楼的时候并没有带吃的。
这洪水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退走,那时候将会出现更可怕的饥荒局面。因此她们还是跟他一起呆在船上相对来说会更安全些。
杨仙茅为此专门在船上修了一个独立的木房子,这房子异常的坚固。他们的生活设施都可以通过这个木房子下的通道进入船舱,也就是船的底部。他们的食物干净的饮水,包括药材都放在船舱底部。
杨仙茅没有再指定这艘船赶去救人,因为现在城里头绝大部分的房屋都没有被淹。虽然这艘船做了加固处理,但如果船的底部撞到假山围墙之类的东西,把船舱撞烂了的话,这艘船就会沉没。
这可是他保命的东西,必须要先保证自己的平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去救助别人。
这艘船上还有一艘小船,作为救生艇,能乘坐七八个人。杨仙茅让两个会划船的仆从专门划着小木船去各个房顶救人,而他的大船则停靠在距离皇城不远的一条主街上。
这条主街非常宽阔,直接通往皇宫城门楼。相当于一条主航道。街道两边的房舍距离他们都比较远,大船停在这样的区域相对比较安全。而且距离皇城也不算远,既保持在皇城的警戒线之外。又与皇城遥遥相望,如果遇到什么危险,还可以利用皇城里面的吴王、润王的关系获得皇宫御林军的帮助。
救援持续了一整天,杨仙茅的大船和小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大半获救的百姓都是坐着他的船被救上了城楼的。
被救上城楼的这些民众相互询问,才得知救他们的这艘船的主人,就是那位娶了郡主的年轻人杨仙茅,杨仙茅的名气在这一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散。
当然,这只是一个副产品,杨仙茅做这些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实在在的救人,名气是随之而生。
花无香一家人以及费舒云和她爹费神医,在发现洪水之后,他们的反应不像王爷那样犹犹豫豫,而是迅速带着最紧要的东西逃到了城楼之上。所以当杨仙茅驾着大船去他们住处准备接应他们时,才发现他们不在,已经上了城楼了。
该救的人都救完了,杨仙茅这才松了口气。他站在船的甲板上,望着被洪水整个淹没的东京汴梁城,心头着实十分沉重。
朝廷里也并不是都是些饭桶,不少大臣想出了解救的办法,那就是把城里的水全都倒到城外。城里有十万御林军,劳力是足够的,不过这十万御林军,其中大部分是在皇城里面驻守。宫城有一道高高的围墙,将御林军和皇帝真正的家皇城隔开。
皇帝发现洪水袭城之后,迅速下旨,让防守皇城的十万御林军的两万人,使用临时从皇城内房舍拆下的木板修建的小船和木筏,带了无数水桶、扁担,出了皇城,登上了外城城楼,然后开始将城里的洪水挑上城楼,再倾倒在城外去。
北门城门官因为采取了得当的措施,将进水的北城门成功堵住,同时,这场洪水来得太过突然,也是情有可原。因此,皇帝下旨让其戴罪立功,城门官当即感激涕零,带着守城的数千人马,使用各种能盛水的工具,参与了排涝。
但是,京城太大了,里面住了上百万人,这区区两万多人,如何能把城里已经漫到房檐的洪水排涝到城外呢,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倒出去的水,还比不上老天爷通过暴雨倾注到城里的水多,所以水位没有下降。要想排涝,必须投入更多劳力才行。
领导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竟然是三十年后的大奸臣蔡京。
蔡京刚刚当上开封的推官,工作十分勤勉。在洪水冲进城里的时候,他并没有着急着自己逃命。因为他及时发现了洪水进城,立刻组织衙门的所有衙役、民壮,调动所有能调用的人马,立刻将开封府重要的文件资料装箱之后全部转移到了高处,使得开封府重要的资料得以保存。这一点得到了开封府尹的高度夸赞。
这还不算,蔡京组织能力很强,在看见御林军和守城官兵开始排涝但成效不明显之后,他马上组织一班水性很好的衙役和民壮,许以重金奖赏,让他们潜水到被洪水淹没的民宅之中寻找水桶。
找上来很多水桶之后,蔡京主持衙役,让衙役组织民众,在城楼的楼梯上排成人墙,用挨个传递的方法来运水。这种方法在水桶有限的情况下,比个人挑水速度快而且省力。
民众都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返回家园,所以很快便被调动起来参与其中。这种类似于传送链的运水方式,在各个城门楼的台阶上都组织了起来,最后,御林军也学着蔡京的方法,使用起了人力传递水桶。
而蔡京组织的打捞水桶的水兵,也源源不断的将水桶从洪水之下被淹没的民宅之中找到,送到城楼之上。这使得运水的大军迅速增多,运水的能力迅速增强,水位的消退也明显加快了。
蔡京还写了一道奏折,想办法投递到了皇城之中,递给官家。请求官家将皇城里的粮食,运出一部分,给城墙上的百姓使用,不然百姓没有粮食之后,容易导致民变。
可这道奏折却被审查奏折的官员扣下来了,因为皇城的东西是皇帝的,怎么可能把皇帝的东西分给百姓?而且皇城的粮食本来数量就不多。谁知道这洪水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消退,总不可能让皇帝、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到时候没东西吃。这明显违反了规矩,所以奏折没有能够送到宋神宗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