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皇兄让孔志约难堪?
李令月睁大了无辜、诧异的双眼看着从容不迫、越来越有太子妃贵气的裴婉莹,眨巴着眼睛求解释。
裴婉莹却是不动声色拉她坐下来,并未向其解释缘由,只是轻轻说了一句:“看戏吧。”
李哲看着李旦被孔志约反问,同样是面容凝重,如同李令月一样,刚要作势起身,便被一旁一直低着头,跟睡着了似的许彦伯一把拉住。
“英王稍安勿躁,殷王应付的过来,且再看看。”许彦伯依然是低着头,不过那眼神里闪烁着的,就像是当年他爷爷许敬宗的眼神一样,充满了深沉的城府。
“看来皇兄说的真对,说你蠢都是抬举你了!”李旦并没有因为孔志约的反问而显得慌乱,更没有像小时候那般面红耳赤,反而是长身而立,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
“殷王请自重!”孔志约声音一沉,虽然他是皇家臣子,但向来读书人在大唐享有着极高的声望,而且自先帝以来,孔、颜两家都是被先帝极为看重、依仗。
哪怕是如今陛下,明知自己与太子殿下想法完全背离,依然是果断的选择了留任自己在国子监。
现在却被殷王当着面骂蠢都是抬举自己的话,这让孔志约如何受得了?
孔颜两家向来就像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一般,所以颜惟贞看到孔志约被殷王无辜骂了一句,立刻向李治跟武媚行礼后,走到孔志约跟前面对李旦问道:“既然殷王以为孔大人愚钝,臣颜惟贞还请殷王为臣解惑,我大唐的国子监祭酒,以教化万民为己任,以礼传天下为己责,倒是如何愚钝了?”
李旦并不被两人的质问感到不快,相反则是自信从容的笑了笑,看了一眼他那未发怒的龙妈跟龙爹后,淡淡的说道:“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向来都是乱臣贼子,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无论是我大唐朝还是前隋时期,还是再往前,哪一个不是吃足了我华夏民族的好处?但却又总是在我华夏民族危弱之际,对我华夏行落井下石之实?倭国前些年派遣遣唐使,后脚就开始派战船前往百济攻打我大唐水师,我想问你颜惟贞,你这是养狼呢?还是养虎呢?”
“我知道,你希望你们孔颜两家的学问典籍,感动他们,让他们对我华夏民族感恩戴德,但纵观历史前车之鉴,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都是喂不熟的狗,给了好处就奉你为上国,甚至给了好处在奉你为上国的同时,还要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行猥琐之事儿,您觉得我大唐不该吸取前车之鉴,而是要继续重蹈覆辙吗?我还想问你,你孔志约希望我父皇继续允许倭国等国的遣唐使来我大唐求学,却不教授我大唐其他子民,你到底是我大唐的臣子,还是倭国的臣子?你享受着我大唐子民的爱戴,皇室朝廷给你们的厚禄,然后为倭国等培养人才,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吃里扒外?”李旦围着孔志约跟颜惟贞,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
“我……孔府向来不在乎学子是哪国人,只在乎他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符合我孔府育人、受礼学说,而不会因为他是哪国人……。”
“那既然如此,为何就不能前往安西等蛮夷之地呢?倭国人是人,还不是我大唐人,都当的起你孔府学说,我大唐的亲子民,却当不起你孔府学说,我就纳闷了,你的名望、家世是倭国给你的吗?”李旦看着孔志约欲辩白,则是打断再次质问道。
“我的名望、家世都是承蒙先帝与陛下不弃,给予臣等一切尊贵……。”
“我大唐给了你一切名望,你却要让倭国学会学说来攻击我大唐,说你吃里扒外有错吗?”李哲趁许彦伯不备,突然间也站了起来,冷冷的看着颜惟贞说道。
“英王敢保证安西蛮夷学会我华夏之先贤典籍,替他们识文造字后,他们便不会在与我大唐为难,不会再反出我大唐?”颜惟贞同样也是向前一步,看着站起身的李哲质问道。
“想要他们不再反出我大唐,就势必要让他们与我们同文同种,用你们的先贤典籍为他们注入我华夏民族的灵魂与图腾,而不是一味的放弃他们视他们为蛮夷之地!当年孔子还知道周游列国,看世界各国的不同,虽然只不过是在春秋列国之间游说,但好歹他知道去看一看不同文化的国家,而后总结出有利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而你们呢?只不过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戴上儒家大贤的帽子,在长安城里作威作福,无论是你颜惟贞,还是你孔志约,你可曾去过安西,你可曾了解过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还是真如你所言那般,蛮夷之地混不讲理?自从皇兄重整安西到现在已经近十余年,你可有一次想过离开长安,前往安西蛮夷之地、土蕃蛮夷之地视察一番?你只不过是凭借着你的印象在这里把安西化为蛮夷之地,你只不过道听途说的,把安西的大唐黎民百姓,是做不懂礼数、不识礼法的蛮族,但你可知道,他们在皇兄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不再是你想象的那般?”
“英王此话差矣,难道英王在安西还曾深入了解……。”
“不错,我不单率兵与大食、吐火罗、突起施作战,同样我还要查看安西都护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脱离了我印象之中的恶劣形象,而事实就是,安西的富庶、安西百姓的礼数并不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如此之差!”李哲当然有这样的发言权,他在安西东征西讨近一年的时间,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是野蛮还是文明,他最起码比这两个货要清楚的更多。
历史上不论是大唐还是其他朝,特别是这些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自居的文学大儒,他们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踏出中原之地,前往其他地方查探民情,而他们即便是要做的拱卫皇权,也不过是在朝廷的威压之下,为了保住他们家族的骄傲与名望,不得已而为之。
大唐此时最为出名的外使有谁?王玄策毁誉参半,朝堂之上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是忌讳,毕竟他的出使西域等国,虽然曾经做出了多数惊为天人的举动,一人灭一国甚至都被李弘挂在了嘴边,引以为傲。
但话说回来,除了王玄策外,还有谁曾经出使过其他国家?玄奘算是一个,可也不过是为佛义而去,从来不曾把华夏民族的文化带出去。
而上一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华夏民族的伟大与包容力,在大唐显得尤为的明显,可我们在包容其他外来文化的同时,可曾向其他地方真正输出过我们的文化?
即便是上一世,我们在历史的遗迹中,能够看到的便是最为著名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显然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输送出去,而是依托着士农工商里最底层的商,把我们的华夏民族的商品贩卖出去,从而达到了上一世历史遗迹中的影响力,为此我们还欢呼雀跃,骄傲不已。
可曾想过,中原以外的土地,为何对我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包容性并不是很接纳?
其中原因,不外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个儒术被统治者们惯坏了,给了他们足以安逸生长的土壤,让他一边为皇权服务,一边享受着皇权蒙荫给他们的名望。
少了竞争对手后,加上身后皇权统治者的支持,让他们变得安逸起来,让他们不用再去为他们的儒术文化寻找更多的培育土壤,从而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却永远不能被他人接受。
最后,却是如同上一世一般,我们需要大费力气的花钱,在各地开办孔子学府,来增加我们海外华人对先祖的认同感。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曾有过哪一个儒术大贤,会走出中原地区,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是中原以外的地区难以接受?可他们连最起码的文字还没有呢!为什么会难以接受?
是他们的野蛮劣根,让我们主流儒术失去了适合的土壤?可我们的主流儒术,也是冲破了重重险阻,最终登顶中原文化的金字塔尖。
所以,我们的主流文化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却在其他地方处处碰壁,难以扎根,是因为皇权不需要他们远行散播文化,还是因为他们因为皇权的宠溺,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野心?
如果独尊儒术从大汉朝实施以来,能够在当时被大汉朝统治的牧族之中播种下去,那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会不会就变得范围更大,而不是只是局限于中原地区?
当然,其中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被皇权宠坏了的儒家大贤,失去了继续登顶、继续发展壮大的欲望,养成了惰性的原因怕是分不开的。
(本章完)
李令月睁大了无辜、诧异的双眼看着从容不迫、越来越有太子妃贵气的裴婉莹,眨巴着眼睛求解释。
裴婉莹却是不动声色拉她坐下来,并未向其解释缘由,只是轻轻说了一句:“看戏吧。”
李哲看着李旦被孔志约反问,同样是面容凝重,如同李令月一样,刚要作势起身,便被一旁一直低着头,跟睡着了似的许彦伯一把拉住。
“英王稍安勿躁,殷王应付的过来,且再看看。”许彦伯依然是低着头,不过那眼神里闪烁着的,就像是当年他爷爷许敬宗的眼神一样,充满了深沉的城府。
“看来皇兄说的真对,说你蠢都是抬举你了!”李旦并没有因为孔志约的反问而显得慌乱,更没有像小时候那般面红耳赤,反而是长身而立,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
“殷王请自重!”孔志约声音一沉,虽然他是皇家臣子,但向来读书人在大唐享有着极高的声望,而且自先帝以来,孔、颜两家都是被先帝极为看重、依仗。
哪怕是如今陛下,明知自己与太子殿下想法完全背离,依然是果断的选择了留任自己在国子监。
现在却被殷王当着面骂蠢都是抬举自己的话,这让孔志约如何受得了?
孔颜两家向来就像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一般,所以颜惟贞看到孔志约被殷王无辜骂了一句,立刻向李治跟武媚行礼后,走到孔志约跟前面对李旦问道:“既然殷王以为孔大人愚钝,臣颜惟贞还请殷王为臣解惑,我大唐的国子监祭酒,以教化万民为己任,以礼传天下为己责,倒是如何愚钝了?”
李旦并不被两人的质问感到不快,相反则是自信从容的笑了笑,看了一眼他那未发怒的龙妈跟龙爹后,淡淡的说道:“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向来都是乱臣贼子,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无论是我大唐朝还是前隋时期,还是再往前,哪一个不是吃足了我华夏民族的好处?但却又总是在我华夏民族危弱之际,对我华夏行落井下石之实?倭国前些年派遣遣唐使,后脚就开始派战船前往百济攻打我大唐水师,我想问你颜惟贞,你这是养狼呢?还是养虎呢?”
“我知道,你希望你们孔颜两家的学问典籍,感动他们,让他们对我华夏民族感恩戴德,但纵观历史前车之鉴,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都是喂不熟的狗,给了好处就奉你为上国,甚至给了好处在奉你为上国的同时,还要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行猥琐之事儿,您觉得我大唐不该吸取前车之鉴,而是要继续重蹈覆辙吗?我还想问你,你孔志约希望我父皇继续允许倭国等国的遣唐使来我大唐求学,却不教授我大唐其他子民,你到底是我大唐的臣子,还是倭国的臣子?你享受着我大唐子民的爱戴,皇室朝廷给你们的厚禄,然后为倭国等培养人才,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吃里扒外?”李旦围着孔志约跟颜惟贞,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
“我……孔府向来不在乎学子是哪国人,只在乎他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符合我孔府育人、受礼学说,而不会因为他是哪国人……。”
“那既然如此,为何就不能前往安西等蛮夷之地呢?倭国人是人,还不是我大唐人,都当的起你孔府学说,我大唐的亲子民,却当不起你孔府学说,我就纳闷了,你的名望、家世是倭国给你的吗?”李旦看着孔志约欲辩白,则是打断再次质问道。
“我的名望、家世都是承蒙先帝与陛下不弃,给予臣等一切尊贵……。”
“我大唐给了你一切名望,你却要让倭国学会学说来攻击我大唐,说你吃里扒外有错吗?”李哲趁许彦伯不备,突然间也站了起来,冷冷的看着颜惟贞说道。
“英王敢保证安西蛮夷学会我华夏之先贤典籍,替他们识文造字后,他们便不会在与我大唐为难,不会再反出我大唐?”颜惟贞同样也是向前一步,看着站起身的李哲质问道。
“想要他们不再反出我大唐,就势必要让他们与我们同文同种,用你们的先贤典籍为他们注入我华夏民族的灵魂与图腾,而不是一味的放弃他们视他们为蛮夷之地!当年孔子还知道周游列国,看世界各国的不同,虽然只不过是在春秋列国之间游说,但好歹他知道去看一看不同文化的国家,而后总结出有利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而你们呢?只不过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戴上儒家大贤的帽子,在长安城里作威作福,无论是你颜惟贞,还是你孔志约,你可曾去过安西,你可曾了解过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还是真如你所言那般,蛮夷之地混不讲理?自从皇兄重整安西到现在已经近十余年,你可有一次想过离开长安,前往安西蛮夷之地、土蕃蛮夷之地视察一番?你只不过是凭借着你的印象在这里把安西化为蛮夷之地,你只不过道听途说的,把安西的大唐黎民百姓,是做不懂礼数、不识礼法的蛮族,但你可知道,他们在皇兄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不再是你想象的那般?”
“英王此话差矣,难道英王在安西还曾深入了解……。”
“不错,我不单率兵与大食、吐火罗、突起施作战,同样我还要查看安西都护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脱离了我印象之中的恶劣形象,而事实就是,安西的富庶、安西百姓的礼数并不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如此之差!”李哲当然有这样的发言权,他在安西东征西讨近一年的时间,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是野蛮还是文明,他最起码比这两个货要清楚的更多。
历史上不论是大唐还是其他朝,特别是这些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自居的文学大儒,他们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踏出中原之地,前往其他地方查探民情,而他们即便是要做的拱卫皇权,也不过是在朝廷的威压之下,为了保住他们家族的骄傲与名望,不得已而为之。
大唐此时最为出名的外使有谁?王玄策毁誉参半,朝堂之上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是忌讳,毕竟他的出使西域等国,虽然曾经做出了多数惊为天人的举动,一人灭一国甚至都被李弘挂在了嘴边,引以为傲。
但话说回来,除了王玄策外,还有谁曾经出使过其他国家?玄奘算是一个,可也不过是为佛义而去,从来不曾把华夏民族的文化带出去。
而上一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华夏民族的伟大与包容力,在大唐显得尤为的明显,可我们在包容其他外来文化的同时,可曾向其他地方真正输出过我们的文化?
即便是上一世,我们在历史的遗迹中,能够看到的便是最为著名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显然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输送出去,而是依托着士农工商里最底层的商,把我们的华夏民族的商品贩卖出去,从而达到了上一世历史遗迹中的影响力,为此我们还欢呼雀跃,骄傲不已。
可曾想过,中原以外的土地,为何对我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包容性并不是很接纳?
其中原因,不外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个儒术被统治者们惯坏了,给了他们足以安逸生长的土壤,让他一边为皇权服务,一边享受着皇权蒙荫给他们的名望。
少了竞争对手后,加上身后皇权统治者的支持,让他们变得安逸起来,让他们不用再去为他们的儒术文化寻找更多的培育土壤,从而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却永远不能被他人接受。
最后,却是如同上一世一般,我们需要大费力气的花钱,在各地开办孔子学府,来增加我们海外华人对先祖的认同感。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曾有过哪一个儒术大贤,会走出中原地区,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是中原以外的地区难以接受?可他们连最起码的文字还没有呢!为什么会难以接受?
是他们的野蛮劣根,让我们主流儒术失去了适合的土壤?可我们的主流儒术,也是冲破了重重险阻,最终登顶中原文化的金字塔尖。
所以,我们的主流文化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却在其他地方处处碰壁,难以扎根,是因为皇权不需要他们远行散播文化,还是因为他们因为皇权的宠溺,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野心?
如果独尊儒术从大汉朝实施以来,能够在当时被大汉朝统治的牧族之中播种下去,那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会不会就变得范围更大,而不是只是局限于中原地区?
当然,其中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被皇权宠坏了的儒家大贤,失去了继续登顶、继续发展壮大的欲望,养成了惰性的原因怕是分不开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