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
已是一身儒衫纶巾的方先生尔雅地信步出来,深深地注视地陈凯之道:“凯之,准备好了?”
“是。”陈凯之抬眸,看着自己的恩师,竟有一些的感动。
努力了这么多日子,为的是今天,鲤鱼跃龙门,也只在今日。
而为了今日,不知多少的日夜,秉烛苦读,多少个清早来到这里,向自己的恩师求教。
也在今日,自己要朝向远大的前程,奋力一搏,他无惧于流言蜚语,也无视那些因为贫贱出身所带来的轻视。
从拜入方先生门下开始,他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一条坎坷的功名之路,他早已决心走下去,并且愿意一直走下去,直至终点。
他的运气也算是好,恩师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名士,虽在一开始并不接受他,可渐渐的对他用心,甚至到了后来,可谓是倾囊相授。
陈凯之将考蓝放下,拜倒在泥地里,朝方先生一拜,声音竟有些哽咽,郑重其事,嘶哑的嗓音从口逸出。
“学生……是来谢恩的,恩师谆谆教诲之恩,学生难报万一,请先生受学生一拜。”
方先生沉默地看着陈凯之,他站在廊下,任由屋檐下那大雾所凝聚的雾水打湿了他的衣襟、衣袂。
看着跪在泥地里的陈凯之,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没有去搀扶陈凯之,接受了这大拜之礼,他本想说一句,好好的考,可是这一句终究是吞了回去,只是深深地凝视着陈凯之。
“你是个极聪明的人,今日即便不,将来迟早也会高,恩师对你抱有极大的期望,老夫没有什么赠你,却只有一句话相送。”
他竟也被陈凯之所感染,眼眶不自觉的也有些发红,一字一句地道:“今日之后,无论前程如何,为师只望你,既不要对于功名利禄过于心,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也不可因而胆怯,其实许多时候,看淡一些,从容一些,也未尝不可。可最紧要的是……”
说到这里,方先生顿了一下,在陈凯之的炯炯目光下,继续道:“最紧要的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像你师兄一样的君子。”
陈凯之只颌首点点头:“学生铭记。”
只是……怎么又有师兄,师兄是什么鬼?
陈凯之心里一声叹息,终于挎着考蓝,匆匆往贡院赶去。
待到了贡院,陈凯之顺着人流捏着考号进入贡院。
这里已是人山人海,真正有资格考试的人并不多,反是来送考或是瞧热闹的人不少。
乌压压的一片,像是看不到尽头,陈凯之进了贡院,拿了考号给严正以待的差役查验。
这差役见了‘丁戊号’的考牌,脸色微微有些变了,同情地看了陈凯之一眼:“先去明伦堂拜见大宗师,再朝左拐,即到!”
陈凯之谢过,接着进入了重重阁楼,至明伦堂,张俭已与众考官早在此高坐了,他坐在首位,王提学在左,郑在右。
陈凯之徐步进去,按着礼节,朝张俭行了个礼:“学生江宁县生员陈凯之,见过大宗师。”
张俭颌首一笑道:“去吧。”
并没有说什么多余的话。
陈凯之也懒得再行什么虚礼,不搭理最好,便匆匆出了明伦堂,顺着那差役的指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考棚。
有人见陈凯之已往丁戊号考棚去,顿时挤眉弄眼,陈凯之见了这考棚,方才知道,为何这么多人对此深有惧意。
这里正对着一处甬道,一旦起了风,便有穿堂风吹来,一般的乡试,不是在深秋在春季举行,这种时节,若是一直任风吹三天,怎么吃得消?
最可怕的是,在这个春雨绵绵的时节,一旦下了雨,这里的处境更糟糕了,考棚是三面围起来的小建筑,等于是敞开的一面,极容易灌水进来,再加这里潮湿,这等阴冷的环境,白日倒还罢了,一到了夜里,寻常人更加吃不消了。
这丁戊号,从方位的不合理,其实牵涉到的,却是风水问题,在风水来说,这是极阴之地,若只考半天,倒还能忍受,可是三天的时间,却是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
想来,许多考生在此被风一吹,被雨一淋,再加这春季本是疾病高发季节,不但大大影响了考试发挥,生病也是常有的事。
陈凯之却是旁若无人地走了进去,接着便有差役来放下了敞开一面的搭板,将陈凯之锁在其,差役面无表情,似乎觉得这个考棚晦气,便匆匆离开了。
陈凯之一进来,方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了。
穿堂风一来,恰好自己身后有一处小窗,于是冷风嗖嗖,直接刮着陈凯之的面而过,初时的时候,还算是凉爽,可是陈凯之知道,若是这么多一直吹着,免不了要头昏脑热,引发感冒或是肩周炎。
陈凯之将笔墨都从考篮里取出,摆在案,定了定神,却也不觉得异样。
这阴风一直刮过,等吏部开始举了牌子放题,第一日的题是最简单的,题目是“以佐王建保邦国”。
这等题看似是简单,只是让你默写出题后的章一千字。
可是四书五经,再加大陈的国史,洋洋数十万言,若只是让你从默写出一篇章倒也罢了,偏偏人家是从这数十万言里随手挑出一句话来,然后让你继续默写后头的一千字。
此题说难也难,说不难,又是难如登天。
若是一个生员不能将这数十万言背得滚瓜烂熟,这第一场考试,只怕一个字也背不出。
陈凯之心里默记着,只沉默了片刻,便从周礼之记起了这句话的出处。
于是他铺开卷子,提笔填写:“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此题出自周礼的《春官宗伯·大宗伯》,陈凯之只写了一千字,便收了手。
其他的考生,有的在努力地记忆,也有的已经开始动笔了,陈凯之在抄写的过程之,方才意识到了这丁戊号考棚的厉害之处,真是阴风阵阵啊,这穿堂之风,被特殊建筑结构而导致的气流从未停歇。
一开始还好,可是这阴风一直对着脑袋吹,渐渐便觉得头有些沉重起来,眼下天才蒙蒙亮,才一个时辰,他的身子底子还算不错,可若是继续呆三天……
陈凯之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不过等他强令自己冷静起来,体内的气流似乎在泊泊运转,游走于各处,渐渐生出了一些热量,这气流,似乎开始散遍全身,渐渐的,浑身非但没有被这阴风所侵袭,反而……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体内的气宛如受控一般,阴风愈冷,气息的运转便越快。
慢慢的,陈凯之竟不再受这阴风的影响。
作完了第一题,陈凯之舒展了一下腰肢,浑身下竟有一种舒适之感,他稳稳地坐在考棚里,变得百无聊赖起来。
只第一题,怕是要难倒一些平时不太进的人吧。
接着便是第二题,第二题的牌子举出来。
而这题,才真正开始增加难度了。那吏举着木牌在一个个考棚前走过,木牌用朱漆笔写着:“正月初,帝临金陵。”
陈凯之看着这短短的七个字,目瞪口呆。
卧槽,坑爹呢这是。
他早料到,经史的第二题一定有难度,可是万万想不到,竟难到了这个地步。
因为这句话,肯定是出自实录的,也是说,这是大陈朝的实录。
而大陈朝历经了五百年,已有三十余帝。这是什么概念呢?
从太祖实录开始,再到宗实录、孝宗实录……朝廷所修的实录的,足足二十七本。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之处在于……正月初,帝临金陵这七个字可怕之处在于,金陵作为大陈南方的别都,足足有二十多个皇帝到过金陵。
这帝临金陵四个字,几乎出自每一本实录。
现在,这个考题出来之后,考生需要将接下来的经史默写出来。
那么,但凡对大陈经史稍有背诵的差一丁点的人,都无法猜测,这个帝,是大陈哪个帝皇?
即便是陈凯之,也觉得难度极大。
他不得不聚精会神起来,开始默诵大陈经史每一个帝临金陵的细节。
宗皇帝不可能,他的实录,只记载了七月临金陵。
武宗皇帝倒是在一月初起驾金陵的事,不过陈凯之分明记得,那一句是:一月初,武宗南狩。
因为那时,恰好南方的山越人作乱,武宗皇帝驾临金陵,所以没有用帝临金陵,而是先帝南狩的字样。
无数的经史,仿佛都陈列在陈凯之的脑海,这一个个字符,竟如生生印在陈凯之脑海一般。
若是别人,一定会出现记忆混淆,因为这个题太常见了。
最终,陈凯之在脑海搜检出了这七个字的出处,是太祖实录,太祖实录第三卷,曾有一月初,帝临金陵,而接下来是……
已是一身儒衫纶巾的方先生尔雅地信步出来,深深地注视地陈凯之道:“凯之,准备好了?”
“是。”陈凯之抬眸,看着自己的恩师,竟有一些的感动。
努力了这么多日子,为的是今天,鲤鱼跃龙门,也只在今日。
而为了今日,不知多少的日夜,秉烛苦读,多少个清早来到这里,向自己的恩师求教。
也在今日,自己要朝向远大的前程,奋力一搏,他无惧于流言蜚语,也无视那些因为贫贱出身所带来的轻视。
从拜入方先生门下开始,他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一条坎坷的功名之路,他早已决心走下去,并且愿意一直走下去,直至终点。
他的运气也算是好,恩师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名士,虽在一开始并不接受他,可渐渐的对他用心,甚至到了后来,可谓是倾囊相授。
陈凯之将考蓝放下,拜倒在泥地里,朝方先生一拜,声音竟有些哽咽,郑重其事,嘶哑的嗓音从口逸出。
“学生……是来谢恩的,恩师谆谆教诲之恩,学生难报万一,请先生受学生一拜。”
方先生沉默地看着陈凯之,他站在廊下,任由屋檐下那大雾所凝聚的雾水打湿了他的衣襟、衣袂。
看着跪在泥地里的陈凯之,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没有去搀扶陈凯之,接受了这大拜之礼,他本想说一句,好好的考,可是这一句终究是吞了回去,只是深深地凝视着陈凯之。
“你是个极聪明的人,今日即便不,将来迟早也会高,恩师对你抱有极大的期望,老夫没有什么赠你,却只有一句话相送。”
他竟也被陈凯之所感染,眼眶不自觉的也有些发红,一字一句地道:“今日之后,无论前程如何,为师只望你,既不要对于功名利禄过于心,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也不可因而胆怯,其实许多时候,看淡一些,从容一些,也未尝不可。可最紧要的是……”
说到这里,方先生顿了一下,在陈凯之的炯炯目光下,继续道:“最紧要的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像你师兄一样的君子。”
陈凯之只颌首点点头:“学生铭记。”
只是……怎么又有师兄,师兄是什么鬼?
陈凯之心里一声叹息,终于挎着考蓝,匆匆往贡院赶去。
待到了贡院,陈凯之顺着人流捏着考号进入贡院。
这里已是人山人海,真正有资格考试的人并不多,反是来送考或是瞧热闹的人不少。
乌压压的一片,像是看不到尽头,陈凯之进了贡院,拿了考号给严正以待的差役查验。
这差役见了‘丁戊号’的考牌,脸色微微有些变了,同情地看了陈凯之一眼:“先去明伦堂拜见大宗师,再朝左拐,即到!”
陈凯之谢过,接着进入了重重阁楼,至明伦堂,张俭已与众考官早在此高坐了,他坐在首位,王提学在左,郑在右。
陈凯之徐步进去,按着礼节,朝张俭行了个礼:“学生江宁县生员陈凯之,见过大宗师。”
张俭颌首一笑道:“去吧。”
并没有说什么多余的话。
陈凯之也懒得再行什么虚礼,不搭理最好,便匆匆出了明伦堂,顺着那差役的指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考棚。
有人见陈凯之已往丁戊号考棚去,顿时挤眉弄眼,陈凯之见了这考棚,方才知道,为何这么多人对此深有惧意。
这里正对着一处甬道,一旦起了风,便有穿堂风吹来,一般的乡试,不是在深秋在春季举行,这种时节,若是一直任风吹三天,怎么吃得消?
最可怕的是,在这个春雨绵绵的时节,一旦下了雨,这里的处境更糟糕了,考棚是三面围起来的小建筑,等于是敞开的一面,极容易灌水进来,再加这里潮湿,这等阴冷的环境,白日倒还罢了,一到了夜里,寻常人更加吃不消了。
这丁戊号,从方位的不合理,其实牵涉到的,却是风水问题,在风水来说,这是极阴之地,若只考半天,倒还能忍受,可是三天的时间,却是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
想来,许多考生在此被风一吹,被雨一淋,再加这春季本是疾病高发季节,不但大大影响了考试发挥,生病也是常有的事。
陈凯之却是旁若无人地走了进去,接着便有差役来放下了敞开一面的搭板,将陈凯之锁在其,差役面无表情,似乎觉得这个考棚晦气,便匆匆离开了。
陈凯之一进来,方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了。
穿堂风一来,恰好自己身后有一处小窗,于是冷风嗖嗖,直接刮着陈凯之的面而过,初时的时候,还算是凉爽,可是陈凯之知道,若是这么多一直吹着,免不了要头昏脑热,引发感冒或是肩周炎。
陈凯之将笔墨都从考篮里取出,摆在案,定了定神,却也不觉得异样。
这阴风一直刮过,等吏部开始举了牌子放题,第一日的题是最简单的,题目是“以佐王建保邦国”。
这等题看似是简单,只是让你默写出题后的章一千字。
可是四书五经,再加大陈的国史,洋洋数十万言,若只是让你从默写出一篇章倒也罢了,偏偏人家是从这数十万言里随手挑出一句话来,然后让你继续默写后头的一千字。
此题说难也难,说不难,又是难如登天。
若是一个生员不能将这数十万言背得滚瓜烂熟,这第一场考试,只怕一个字也背不出。
陈凯之心里默记着,只沉默了片刻,便从周礼之记起了这句话的出处。
于是他铺开卷子,提笔填写:“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此题出自周礼的《春官宗伯·大宗伯》,陈凯之只写了一千字,便收了手。
其他的考生,有的在努力地记忆,也有的已经开始动笔了,陈凯之在抄写的过程之,方才意识到了这丁戊号考棚的厉害之处,真是阴风阵阵啊,这穿堂之风,被特殊建筑结构而导致的气流从未停歇。
一开始还好,可是这阴风一直对着脑袋吹,渐渐便觉得头有些沉重起来,眼下天才蒙蒙亮,才一个时辰,他的身子底子还算不错,可若是继续呆三天……
陈凯之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不过等他强令自己冷静起来,体内的气流似乎在泊泊运转,游走于各处,渐渐生出了一些热量,这气流,似乎开始散遍全身,渐渐的,浑身非但没有被这阴风所侵袭,反而……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体内的气宛如受控一般,阴风愈冷,气息的运转便越快。
慢慢的,陈凯之竟不再受这阴风的影响。
作完了第一题,陈凯之舒展了一下腰肢,浑身下竟有一种舒适之感,他稳稳地坐在考棚里,变得百无聊赖起来。
只第一题,怕是要难倒一些平时不太进的人吧。
接着便是第二题,第二题的牌子举出来。
而这题,才真正开始增加难度了。那吏举着木牌在一个个考棚前走过,木牌用朱漆笔写着:“正月初,帝临金陵。”
陈凯之看着这短短的七个字,目瞪口呆。
卧槽,坑爹呢这是。
他早料到,经史的第二题一定有难度,可是万万想不到,竟难到了这个地步。
因为这句话,肯定是出自实录的,也是说,这是大陈朝的实录。
而大陈朝历经了五百年,已有三十余帝。这是什么概念呢?
从太祖实录开始,再到宗实录、孝宗实录……朝廷所修的实录的,足足二十七本。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之处在于……正月初,帝临金陵这七个字可怕之处在于,金陵作为大陈南方的别都,足足有二十多个皇帝到过金陵。
这帝临金陵四个字,几乎出自每一本实录。
现在,这个考题出来之后,考生需要将接下来的经史默写出来。
那么,但凡对大陈经史稍有背诵的差一丁点的人,都无法猜测,这个帝,是大陈哪个帝皇?
即便是陈凯之,也觉得难度极大。
他不得不聚精会神起来,开始默诵大陈经史每一个帝临金陵的细节。
宗皇帝不可能,他的实录,只记载了七月临金陵。
武宗皇帝倒是在一月初起驾金陵的事,不过陈凯之分明记得,那一句是:一月初,武宗南狩。
因为那时,恰好南方的山越人作乱,武宗皇帝驾临金陵,所以没有用帝临金陵,而是先帝南狩的字样。
无数的经史,仿佛都陈列在陈凯之的脑海,这一个个字符,竟如生生印在陈凯之脑海一般。
若是别人,一定会出现记忆混淆,因为这个题太常见了。
最终,陈凯之在脑海搜检出了这七个字的出处,是太祖实录,太祖实录第三卷,曾有一月初,帝临金陵,而接下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