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冕不支持新政,可是对太子殿下的克继大统并不反对的。
可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蒋冕继续立于班里之时,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在这种目光下,蒋冕开始迟疑了。
他是内阁大学士,不可能不表态的,这时候和稀泥,只会给人一种两面三刀的印象。
表明支持太子吗?他心里不免有些无力,仿佛连挣扎都觉得疲惫不堪,所谓反商派的领袖,若这个时候,自己站在太子的一边,且不说最后事情的结果如何,只怕自己势必要被万千人唾弃了。
本来他这内各大学士,没有第一时间和杨一清一道站出来,就足以遭人日后腹诽了,现在若是站出来指责杨一清,这……
蒋冕心情很纠结,可终究不得不逼着自己下了决定,叹了口气,终于徐徐站了出来,站在了杨一清的身后。
他这一站,立即有更多的官员蜂拥而出,内阁之中,两个大学士破釜沉舟,半数的官员表明了态度,此时风潮云涌,再加上许多人心里积攒了不满,自然更多的人选择了从众。
结果,依旧还站在原地的官员,竟只剩下了两三成。
殿中一下子安静了。
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呼吸。
无数的眼睛,互相触碰在了一起,每一个人心里都在挣扎,每一个人都妄图去解析对方的意图,唯独这时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使这剑拔弩张的气氛变得更诡谲起来。
王华的脸色由青转黑,他甚至看到自己不少门生,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他真是料想到事态会恶化到这个地步。
“殿下。”此时,杨一清朝朱载垚行了个礼,旋即道:“臣等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为的是大明的万世基业,而今国本动摇,还望殿下能够体谅。”
“你们,不忠!”王华甚至歇斯底里地愤怒道。
比起李东阳,王华终究还是少了几分城府和计谋,在面对杨一清这出其不意的反扑,王华虽是怒不可赦,可心里也越感到没底。
杨一清终于少了几许方才的淡然自若,脸上换上了肃然之色,音调也提高了许多,厉声道:“不,我们忠的是朝廷,忠的是社稷,新政之害,遗祸万年,殿下,王公,你们可知道,这两年来,破家的士绅有多少吗?可知道有多少生员突然返贫,竟是生生吊死的吗?他们何辜啊,读圣人书,一心举业,可是得到的是什么?我来告诉你们,吊死的生员,至今,已有十数人,返贫的士绅,破家的士绅,这两年,过了数百,我要问,这斯文还在?”
“祖宗之法,自太祖以来,便一直都在,颇有成效,正因为如此,所以奠定了我大明白五十年的江山,可是一个新政,这般的折腾,这……还是大明的天下吗?王华,你也是弘治皇帝时的老臣,你自己摸着心口问问自己,弘治先帝,若是见今日这个模样,会如何?”
王华冷着脸道:“此一时,彼一时。”
“好一个此一时、彼一时。”杨一清脸带嘲弄之色,大笑道:“就是你们,打着这个名义,肆意胡为,以至民不聊生,而今,天下人畏新政如虎狼,这是苛政!拿一个此一时、彼一时来做借口,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搪塞,就可以对得起,那些可怜的生员吗?”
王华气得抖,道:“怎么就是民不聊生,到底是谁民不聊生?”
“呵……”杨一清却是笑了,语气变得冷静起来:“是不是民不聊生,请人去一看就知。”他朝一个小宦官使了个眼色,这小宦官竟是飞也似地出了殿去。
可是这小小的一个眼神,却是让王华的心沉到了谷底。
还有宦官参与……
这是最细思恐极的事,一个在这里站班的宦官,杨一清一个眼色,这宦官就像是和早就商量好了似的,也不请太子殿下做主,仿佛他是杨一清的奴婢,竟甘心为杨一清去做事。
那么,细细去想,在这些宦官之中,到底有多少是他们的爪牙呢?有多少人勾结了杨一清这些人呢?
再往深里去想,宦官有人与他们勾结,那武官呢?京营里有多少人和杨一清有勾结,还有……禁卫之中呢?
越想,越是令王华寒透了心。
王华开始担忧地看了一眼朱载垚,他到了这个年纪,倒是不介意争下去,反正自己已是行将就木了,无非就是一死报君王罢了。
可若是连宫里都不安全,若京师都不安全,那么自己争下去,太子又会怎么样?
朱载垚终究还只是个孩子,平时虽是显得稳重,行礼如仪,可现在看到这架势,终究还是吓住了,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张太后在珠帘之后,几次想要站出来,可是她清楚,自己不该如此不智,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的,而自己终究是太后,若是这时候站出来,反而给了妇人干政的话柄。
张太后默默地握紧了已经被汗湿透了的手心,她……要忍耐。
只是,当她透过珠帘,看着局促不安的皇孙,心里一阵的心疼。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别人可以被打倒,唯独她不能被打倒,这一次来势汹汹,绝不只是这样简单,越是这样,她越不能倒下。
这时候,张太后开始想到了叶春秋了,心里不免浮出了后悔,若是早知当初,在朱厚照的噩耗传来之时,就立即传他带兵入京,或许……事态就不至如此恶化。
可是,她终究还是轻敌了。
此时,她眯着眼,透过珠帘,看到大殿里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张太后猛地想到了那个听从杨一清使唤的宦官。
对这个人,她倒是有点印象,此人应该是司礼监的,司礼监的宦官,居然成了杨一清的私奴?却是不知,这些人背后使了多少手段拉拢。
这使她戒备起来,很是疑虑地看了一眼一直站在她身侧的谷大用。
可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蒋冕继续立于班里之时,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在这种目光下,蒋冕开始迟疑了。
他是内阁大学士,不可能不表态的,这时候和稀泥,只会给人一种两面三刀的印象。
表明支持太子吗?他心里不免有些无力,仿佛连挣扎都觉得疲惫不堪,所谓反商派的领袖,若这个时候,自己站在太子的一边,且不说最后事情的结果如何,只怕自己势必要被万千人唾弃了。
本来他这内各大学士,没有第一时间和杨一清一道站出来,就足以遭人日后腹诽了,现在若是站出来指责杨一清,这……
蒋冕心情很纠结,可终究不得不逼着自己下了决定,叹了口气,终于徐徐站了出来,站在了杨一清的身后。
他这一站,立即有更多的官员蜂拥而出,内阁之中,两个大学士破釜沉舟,半数的官员表明了态度,此时风潮云涌,再加上许多人心里积攒了不满,自然更多的人选择了从众。
结果,依旧还站在原地的官员,竟只剩下了两三成。
殿中一下子安静了。
没有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呼吸。
无数的眼睛,互相触碰在了一起,每一个人心里都在挣扎,每一个人都妄图去解析对方的意图,唯独这时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使这剑拔弩张的气氛变得更诡谲起来。
王华的脸色由青转黑,他甚至看到自己不少门生,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他真是料想到事态会恶化到这个地步。
“殿下。”此时,杨一清朝朱载垚行了个礼,旋即道:“臣等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为的是大明的万世基业,而今国本动摇,还望殿下能够体谅。”
“你们,不忠!”王华甚至歇斯底里地愤怒道。
比起李东阳,王华终究还是少了几分城府和计谋,在面对杨一清这出其不意的反扑,王华虽是怒不可赦,可心里也越感到没底。
杨一清终于少了几许方才的淡然自若,脸上换上了肃然之色,音调也提高了许多,厉声道:“不,我们忠的是朝廷,忠的是社稷,新政之害,遗祸万年,殿下,王公,你们可知道,这两年来,破家的士绅有多少吗?可知道有多少生员突然返贫,竟是生生吊死的吗?他们何辜啊,读圣人书,一心举业,可是得到的是什么?我来告诉你们,吊死的生员,至今,已有十数人,返贫的士绅,破家的士绅,这两年,过了数百,我要问,这斯文还在?”
“祖宗之法,自太祖以来,便一直都在,颇有成效,正因为如此,所以奠定了我大明白五十年的江山,可是一个新政,这般的折腾,这……还是大明的天下吗?王华,你也是弘治皇帝时的老臣,你自己摸着心口问问自己,弘治先帝,若是见今日这个模样,会如何?”
王华冷着脸道:“此一时,彼一时。”
“好一个此一时、彼一时。”杨一清脸带嘲弄之色,大笑道:“就是你们,打着这个名义,肆意胡为,以至民不聊生,而今,天下人畏新政如虎狼,这是苛政!拿一个此一时、彼一时来做借口,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搪塞,就可以对得起,那些可怜的生员吗?”
王华气得抖,道:“怎么就是民不聊生,到底是谁民不聊生?”
“呵……”杨一清却是笑了,语气变得冷静起来:“是不是民不聊生,请人去一看就知。”他朝一个小宦官使了个眼色,这小宦官竟是飞也似地出了殿去。
可是这小小的一个眼神,却是让王华的心沉到了谷底。
还有宦官参与……
这是最细思恐极的事,一个在这里站班的宦官,杨一清一个眼色,这宦官就像是和早就商量好了似的,也不请太子殿下做主,仿佛他是杨一清的奴婢,竟甘心为杨一清去做事。
那么,细细去想,在这些宦官之中,到底有多少是他们的爪牙呢?有多少人勾结了杨一清这些人呢?
再往深里去想,宦官有人与他们勾结,那武官呢?京营里有多少人和杨一清有勾结,还有……禁卫之中呢?
越想,越是令王华寒透了心。
王华开始担忧地看了一眼朱载垚,他到了这个年纪,倒是不介意争下去,反正自己已是行将就木了,无非就是一死报君王罢了。
可若是连宫里都不安全,若京师都不安全,那么自己争下去,太子又会怎么样?
朱载垚终究还只是个孩子,平时虽是显得稳重,行礼如仪,可现在看到这架势,终究还是吓住了,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张太后在珠帘之后,几次想要站出来,可是她清楚,自己不该如此不智,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的,而自己终究是太后,若是这时候站出来,反而给了妇人干政的话柄。
张太后默默地握紧了已经被汗湿透了的手心,她……要忍耐。
只是,当她透过珠帘,看着局促不安的皇孙,心里一阵的心疼。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别人可以被打倒,唯独她不能被打倒,这一次来势汹汹,绝不只是这样简单,越是这样,她越不能倒下。
这时候,张太后开始想到了叶春秋了,心里不免浮出了后悔,若是早知当初,在朱厚照的噩耗传来之时,就立即传他带兵入京,或许……事态就不至如此恶化。
可是,她终究还是轻敌了。
此时,她眯着眼,透过珠帘,看到大殿里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张太后猛地想到了那个听从杨一清使唤的宦官。
对这个人,她倒是有点印象,此人应该是司礼监的,司礼监的宦官,居然成了杨一清的私奴?却是不知,这些人背后使了多少手段拉拢。
这使她戒备起来,很是疑虑地看了一眼一直站在她身侧的谷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