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这一次是真正的震怒了。
此时此刻,只想着泄出来。
他绝不认同叶春秋,更不认同这青龙,而这一切,都泄在了叶春秋的身上。
叶春秋只看了他一眼,而后理也不理他,道:“眼下要商议的,是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李东阳好气啊。
什么应对,扯淡!都是胡闹!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的根子不在这里。
李东阳便又谈:“此事,关键之处,不在于鞑靼人,而在于人心。”
分明是要对着干了。
此时所有人都看着李东阳,一时也想不明白,这……和人心有什么关系。
李东阳正色道:“可华夏和狄夷有什么不同?在于礼义忠信,华夏知书达理,而狄夷无父无母,无信不义,可是老夫自来了青龙,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啊。”
他显得痛心疾,面上带着几分狰狞,接着道:“好端端的关内百姓,到了这关外,为何会变成这样?南橘北枳啊,百姓们不知道忠义,不知荣辱,不晓得大义,这青龙拿什么与鞑靼人争?你们看看吧,看看圣驾到了这里,看看鞑靼人袭击了锦州,看看这外头又是什么世界!人人都在谈钱,人人都在做买卖。在老夫看来,这青龙上下之人,和那些鞑靼人又有什么分别?而今鞑靼人袭了锦州,不日就要入辽东,到了那时,等着看,你们就等着看吧,迟早这青龙也会惹来滔天大祸,叶春秋,你忍心如此吗?你睁眼看看,看看你做的好事。”
李东阳的话,是刘瑾这些人无法理解的。
某种意义来说,他们觉得这个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而王守仁也是一知半解,一方面,他是士大夫,他很清楚李东阳所批判的是什么,可是另一方面,王守仁早已习惯了这里,早已融入了这个化外之地,本心上来说,王守仁已经被同化,所以他并不认同李东阳,却又感觉他的话似曾相识。
只有叶春秋深刻地理解出李东阳想要说什么,他是看不惯!君君臣臣、士农工商,礼义廉耻,这些……是李东阳的命根子,现在他反抗了,他暴跳如雷,他愤怒地想要清扫眼前这些容不下的事物,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叶春秋现在在讨论的,乃是军事上的问题,这关乎的是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压根就没有兴趣听他的牢骚,于是板着脸道:“李公,请注意自己的言辞,我们在想的是应敌之策,若是李公身子不好,可以出去。”
叶春秋说这话的时候,甚至显出几分冷然,一点儿也没有客气的意思,要滚就滚吧,别碍着大家办大事。
李东阳当然是气得七窍生烟,出去?我是内阁大学士,你让我出去就出去?
李东阳只想到叶春秋的可恨,很直接地无视了叶春秋眼眸里流露出的冷然,厉声道:“国之不国,民不似民,应了敌,又有何用?”
叶春秋眉头轻轻挑起,显然已经没有耐心了,道:“来人,请李公出去。”
几个守在外头的护卫便冲了进来,在李东阳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便架住了李东阳的胳膊,直接将李东阳拖走。
这样无礼的举动,倒是让人觉得不妥,王守仁道:“春秋,何必如此?若是让人知道,只怕……”
叶春秋叹了口气道:“事情紧急,容不得有人在这里白白耗费大家的心神,好了,别管这个了,还是大事要紧,诸位,怎么看?”
王守仁犹豫了一下,道:“等。”
叶春秋明白王守仁的意思,巴图蒙克在试探青龙这里的反应,若是青龙这里迅做出回应,反而有点过度了。
圣驾是假的事,王守仁已经知情了,知情的人只控制在极少人心里,所以王守仁认为应该再等等看,因为立即做出反应,这就不是御驾亲征了。
遇到这样的事,按理来说,应该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反应会迟钝一些,因为关系到了天子的安危,假若反应过了头,巴图蒙克反而会起疑心,一旦他认为陛下不在青龙,那么就很容易猜测出一点什么。
他们面对的,乃是一个极狡诈的对手,是绝不容许有半分疏忽大意和瑕疵的。
叶春秋某种意义来说,也颇为认同王守仁的话,便道:“严密关注鞑靼人的动向吧。”
………………
李东阳被人架了出去,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大学士的体面,而今已经丧尽,他怒火冲天,气冲冲地想走出镇国府,却立即有十几个便装的护卫尾随而来,这令李东阳更是恼火,他知道,这些人是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的。
想他曾是何等风光,天下大事像是掌握在胸,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居然落到了这个境地,甚至有时候,李东阳反思起来,竟是现自己在许多时候,拿叶春秋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初他在朝中,可谓是如鱼得水,即便是面对刘瑾这些人,他都凛然不惧,甚至他完全可以说,就在八虎最猖獗的时候,他都有着满腔信心,迟早将这八虎一网打尽。
可是现在,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太了解庙堂上的手段了,所以他得心应手,可是自叶春秋改变了规则,他突然现自己有力也开始使不上了。
这就如同一个高段位的围棋国手,被人拉去打麻将,卧槽……规矩都不懂啊,怎么胡牌都不知道,人家就十三幺了。
这些日子,他憋得更厉害,他显得有些茫然,茫然得在这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浑浑噩噩的,他不理会身边接踵而过的人,这些人总是行色匆匆,无论贵贱,大抵都是如此,哪里有半分优雅,即便是绸缎在身,也完全看不出那种应有的气质。
李东阳冷眼的看着这个阴霾的世界,在这长街上,两侧的楼宇俱都很高,以至于遮住了阳光,远处不是群山连绵,也不见草原上的青草依依,有的只是一个个格外刺眼的大烟囱。
此时此刻,只想着泄出来。
他绝不认同叶春秋,更不认同这青龙,而这一切,都泄在了叶春秋的身上。
叶春秋只看了他一眼,而后理也不理他,道:“眼下要商议的,是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李东阳好气啊。
什么应对,扯淡!都是胡闹!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的根子不在这里。
李东阳便又谈:“此事,关键之处,不在于鞑靼人,而在于人心。”
分明是要对着干了。
此时所有人都看着李东阳,一时也想不明白,这……和人心有什么关系。
李东阳正色道:“可华夏和狄夷有什么不同?在于礼义忠信,华夏知书达理,而狄夷无父无母,无信不义,可是老夫自来了青龙,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啊。”
他显得痛心疾,面上带着几分狰狞,接着道:“好端端的关内百姓,到了这关外,为何会变成这样?南橘北枳啊,百姓们不知道忠义,不知荣辱,不晓得大义,这青龙拿什么与鞑靼人争?你们看看吧,看看圣驾到了这里,看看鞑靼人袭击了锦州,看看这外头又是什么世界!人人都在谈钱,人人都在做买卖。在老夫看来,这青龙上下之人,和那些鞑靼人又有什么分别?而今鞑靼人袭了锦州,不日就要入辽东,到了那时,等着看,你们就等着看吧,迟早这青龙也会惹来滔天大祸,叶春秋,你忍心如此吗?你睁眼看看,看看你做的好事。”
李东阳的话,是刘瑾这些人无法理解的。
某种意义来说,他们觉得这个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而王守仁也是一知半解,一方面,他是士大夫,他很清楚李东阳所批判的是什么,可是另一方面,王守仁早已习惯了这里,早已融入了这个化外之地,本心上来说,王守仁已经被同化,所以他并不认同李东阳,却又感觉他的话似曾相识。
只有叶春秋深刻地理解出李东阳想要说什么,他是看不惯!君君臣臣、士农工商,礼义廉耻,这些……是李东阳的命根子,现在他反抗了,他暴跳如雷,他愤怒地想要清扫眼前这些容不下的事物,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叶春秋现在在讨论的,乃是军事上的问题,这关乎的是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压根就没有兴趣听他的牢骚,于是板着脸道:“李公,请注意自己的言辞,我们在想的是应敌之策,若是李公身子不好,可以出去。”
叶春秋说这话的时候,甚至显出几分冷然,一点儿也没有客气的意思,要滚就滚吧,别碍着大家办大事。
李东阳当然是气得七窍生烟,出去?我是内阁大学士,你让我出去就出去?
李东阳只想到叶春秋的可恨,很直接地无视了叶春秋眼眸里流露出的冷然,厉声道:“国之不国,民不似民,应了敌,又有何用?”
叶春秋眉头轻轻挑起,显然已经没有耐心了,道:“来人,请李公出去。”
几个守在外头的护卫便冲了进来,在李东阳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便架住了李东阳的胳膊,直接将李东阳拖走。
这样无礼的举动,倒是让人觉得不妥,王守仁道:“春秋,何必如此?若是让人知道,只怕……”
叶春秋叹了口气道:“事情紧急,容不得有人在这里白白耗费大家的心神,好了,别管这个了,还是大事要紧,诸位,怎么看?”
王守仁犹豫了一下,道:“等。”
叶春秋明白王守仁的意思,巴图蒙克在试探青龙这里的反应,若是青龙这里迅做出回应,反而有点过度了。
圣驾是假的事,王守仁已经知情了,知情的人只控制在极少人心里,所以王守仁认为应该再等等看,因为立即做出反应,这就不是御驾亲征了。
遇到这样的事,按理来说,应该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反应会迟钝一些,因为关系到了天子的安危,假若反应过了头,巴图蒙克反而会起疑心,一旦他认为陛下不在青龙,那么就很容易猜测出一点什么。
他们面对的,乃是一个极狡诈的对手,是绝不容许有半分疏忽大意和瑕疵的。
叶春秋某种意义来说,也颇为认同王守仁的话,便道:“严密关注鞑靼人的动向吧。”
………………
李东阳被人架了出去,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大学士的体面,而今已经丧尽,他怒火冲天,气冲冲地想走出镇国府,却立即有十几个便装的护卫尾随而来,这令李东阳更是恼火,他知道,这些人是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的。
想他曾是何等风光,天下大事像是掌握在胸,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居然落到了这个境地,甚至有时候,李东阳反思起来,竟是现自己在许多时候,拿叶春秋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初他在朝中,可谓是如鱼得水,即便是面对刘瑾这些人,他都凛然不惧,甚至他完全可以说,就在八虎最猖獗的时候,他都有着满腔信心,迟早将这八虎一网打尽。
可是现在,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太了解庙堂上的手段了,所以他得心应手,可是自叶春秋改变了规则,他突然现自己有力也开始使不上了。
这就如同一个高段位的围棋国手,被人拉去打麻将,卧槽……规矩都不懂啊,怎么胡牌都不知道,人家就十三幺了。
这些日子,他憋得更厉害,他显得有些茫然,茫然得在这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浑浑噩噩的,他不理会身边接踵而过的人,这些人总是行色匆匆,无论贵贱,大抵都是如此,哪里有半分优雅,即便是绸缎在身,也完全看不出那种应有的气质。
李东阳冷眼的看着这个阴霾的世界,在这长街上,两侧的楼宇俱都很高,以至于遮住了阳光,远处不是群山连绵,也不见草原上的青草依依,有的只是一个个格外刺眼的大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