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出游,可是内廷却依旧照常地运转。
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各监各司,依旧是公房里烧着煤炭,里头的人拢着袖子低声细语又或是伏案作书。
一封批红了的奏疏送到了内阁。
某种程度来说,公文和奏疏,往往是一个风向标,地方官吏借由此,来探问大九卿和小九卿的心意,而各部堂却也借此来试探内阁的心思。
陛下的批红,又何尝不是帝心呢?
杨廷和一直都在等,轻轻地抿着唇,难得地显露出几分内心里的紧张,偶然他背着手,围着炭火熊熊的功房不安地渡步。
吏部的章程拟出来,有杨慎的名字,这是第一道鬼门关,不过这对杨廷和来说,只需关照一声,还算是手到擒来的事。
这第二道,便是借此来试探同僚们的心思了,李公那里,自是不消说,直接将杨慎的名字勾选了出来,王公似乎也赞许,而谢迁只是说了一句,那佥都御史邓健刚烈亦廉,显然是有意将杨慎的名字排挤出去的意思。
当然,这话点到为止,因为李公拍了板,王公也附议,这就意味着谢迁不好反对了,这便是第二道鬼门关。
而杨廷和真正在乎的,其实不是这个……而是陛下的意思。
前些日子,陛下对自己父子二人狠狠地申饬了一番,言语自是很不客气,这已让他底气很不足了,他十分想知道自己在陛下心里,到底只是一时动怒,还是积怨甚深。
所以对杨廷和来说,陛下肯不肯批那份京察的奏疏,乃是重中之重。
一旦陛下剔除了杨慎,就意味着要早做打算,做好应变的准备了;可一旦陛下朱批下来,事情就好办了,说明陛下没有将此前的事往心里去,那事也就算是真正的过了。
杨廷和眼眸里带着几分幽色,依旧背着手,面色忧心忡忡,若有所思的。
突然,外间传来脚步声,杨廷和连忙脚步一停,屏住了呼吸,细细地就听着公房之外的声音。
只听有宦官的声音道:“朱批下来了,司礼监盖了玉玺,命奴婢立即送来,时候不早,内阁宜早作处置。”
结果出来了,怀着忐忑的心情,杨廷和连忙走出了公房,便见一个书吏已收了批红的奏疏,他正待要去李东阳的公房复命,见到了杨廷和迎面来,连忙朝他作揖。
杨廷和自走出公房的那一刻,便不见任何纠结之色,而是风淡云轻的样子道:“拿来老夫看看。”
这书吏自是应允,然后奏疏落在了杨廷和的手里,打开一看,杨慎的名字还在其中,而陛下的朱批显然也赫然映入了眼帘照准。
一颗心,终于悬下了,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陛下既然对旌表杨慎没有意见,这显然是对自己也没有意见了。
若是其他天子,杨廷和或许还有一些担心,毕竟帝心难测,谁晓得是不是温水煮青蛙呢?可是当今陛下的脾气却是率直,若是当真不喜,早就将奏疏打回来了。
由此,可见杨家算是安全过关了。
如此一想,杨廷和终于打心底里开怀起来,脸上却是宠辱不惊的样子,将奏疏完完好好地送回给那书吏,交代道:“立即送去待诏房,草拟旌表的奏疏吧,时间紧迫,万万不可贻误了。”
这书吏点头颌首,接过奏疏,便火速去了。
隔壁就是待诏房,今日倒没什么旨意要草拟,翰林们乐得清闲,几个人开着窗,喝茶赏着窗外的鹅毛大雪。
清贫的翰林其实是挺愿意来当值的,因为当值喝的是公家的茶,烧的也是公家的煤球,这煤价,而今是日益高涨了,一般人家都到了烧不起的地步。
叶辰良就坐在这里,他只是个小小的庶吉士,在待诏房理,属于临时的差遣,换句话来说,他是实习生,所以在这里,他的地位最是卑微,好在这儿没什么人排挤他,那郑侍学,对他的态度也是极好的。
而今的叶辰良早没了少年的狂傲,却显得沉默寡言起来,平时极少说话,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他的性子倒也适合翰林诸官。
等到奏疏送了来,一听要拟诏,那郑侍学便笑道:“这个时候,理应是京察的诏书要拟了,老夫亲自来吧。”
说罢,郑侍学打开了奏疏,看了一眼,便面带微笑道:“杨公真是好福气啊,儿子既是状元,而今又被举为廉官,京官之中最优,杨修撰将来的前程,怕是不可限量了。”
说起杨修撰,也是大家的同僚,郑侍学这样一说,大家心里便晓得内情了,都不禁羡慕起来。
倒是叶辰良的脸上略略有些错愕,心里不禁嘀咕,杨家这般受到优待,对叶家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他自是不能把心里这个想法说出来的,少顷,那郑侍学已是拟了诏,命人送回内阁去了。
叶辰良的心里却是越发地往深里猜疑起来,总觉得这是不详的征兆,他特意留意几个同僚,其中一个编修,脸上掩不住喜色,此人和杨慎关系匪浅,想必也是觉得之前杨家父子被陛下申饬的事算是过去了,往后只会越发的尊荣。
叶辰良耐着性子,等到下了值,便匆匆忙忙地自崇文门出宫,急急地点了卯,便匆匆地回家去。
刚刚到家,问了门子,方知叶春秋还在景山没有回来,他索性在门前翘首以盼,足足等了小半时辰,才见叶春秋披甲,外头照着一件蓑衣,在大雪纷飞之中,英姿勃发地骑马带着几个护卫策马而回。
唏律律……
将马停住,叶春秋落马,还未摘下斗笠,叶辰良便抢上前一步,道:“公爷。”
叶春秋意外地抬眸看他一眼,道:“哦?堂兄刚下值吗?怎么,有什么事?”
叶辰良便道:“今日京察的结果揭晓了。”
叶春秋却是笑了,他在景山,陪着朱厚照疯了一阵,已有些乏了,却还是耐着性子问:“是否杨慎添列旌表的诏书之中?”
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各监各司,依旧是公房里烧着煤炭,里头的人拢着袖子低声细语又或是伏案作书。
一封批红了的奏疏送到了内阁。
某种程度来说,公文和奏疏,往往是一个风向标,地方官吏借由此,来探问大九卿和小九卿的心意,而各部堂却也借此来试探内阁的心思。
陛下的批红,又何尝不是帝心呢?
杨廷和一直都在等,轻轻地抿着唇,难得地显露出几分内心里的紧张,偶然他背着手,围着炭火熊熊的功房不安地渡步。
吏部的章程拟出来,有杨慎的名字,这是第一道鬼门关,不过这对杨廷和来说,只需关照一声,还算是手到擒来的事。
这第二道,便是借此来试探同僚们的心思了,李公那里,自是不消说,直接将杨慎的名字勾选了出来,王公似乎也赞许,而谢迁只是说了一句,那佥都御史邓健刚烈亦廉,显然是有意将杨慎的名字排挤出去的意思。
当然,这话点到为止,因为李公拍了板,王公也附议,这就意味着谢迁不好反对了,这便是第二道鬼门关。
而杨廷和真正在乎的,其实不是这个……而是陛下的意思。
前些日子,陛下对自己父子二人狠狠地申饬了一番,言语自是很不客气,这已让他底气很不足了,他十分想知道自己在陛下心里,到底只是一时动怒,还是积怨甚深。
所以对杨廷和来说,陛下肯不肯批那份京察的奏疏,乃是重中之重。
一旦陛下剔除了杨慎,就意味着要早做打算,做好应变的准备了;可一旦陛下朱批下来,事情就好办了,说明陛下没有将此前的事往心里去,那事也就算是真正的过了。
杨廷和眼眸里带着几分幽色,依旧背着手,面色忧心忡忡,若有所思的。
突然,外间传来脚步声,杨廷和连忙脚步一停,屏住了呼吸,细细地就听着公房之外的声音。
只听有宦官的声音道:“朱批下来了,司礼监盖了玉玺,命奴婢立即送来,时候不早,内阁宜早作处置。”
结果出来了,怀着忐忑的心情,杨廷和连忙走出了公房,便见一个书吏已收了批红的奏疏,他正待要去李东阳的公房复命,见到了杨廷和迎面来,连忙朝他作揖。
杨廷和自走出公房的那一刻,便不见任何纠结之色,而是风淡云轻的样子道:“拿来老夫看看。”
这书吏自是应允,然后奏疏落在了杨廷和的手里,打开一看,杨慎的名字还在其中,而陛下的朱批显然也赫然映入了眼帘照准。
一颗心,终于悬下了,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陛下既然对旌表杨慎没有意见,这显然是对自己也没有意见了。
若是其他天子,杨廷和或许还有一些担心,毕竟帝心难测,谁晓得是不是温水煮青蛙呢?可是当今陛下的脾气却是率直,若是当真不喜,早就将奏疏打回来了。
由此,可见杨家算是安全过关了。
如此一想,杨廷和终于打心底里开怀起来,脸上却是宠辱不惊的样子,将奏疏完完好好地送回给那书吏,交代道:“立即送去待诏房,草拟旌表的奏疏吧,时间紧迫,万万不可贻误了。”
这书吏点头颌首,接过奏疏,便火速去了。
隔壁就是待诏房,今日倒没什么旨意要草拟,翰林们乐得清闲,几个人开着窗,喝茶赏着窗外的鹅毛大雪。
清贫的翰林其实是挺愿意来当值的,因为当值喝的是公家的茶,烧的也是公家的煤球,这煤价,而今是日益高涨了,一般人家都到了烧不起的地步。
叶辰良就坐在这里,他只是个小小的庶吉士,在待诏房理,属于临时的差遣,换句话来说,他是实习生,所以在这里,他的地位最是卑微,好在这儿没什么人排挤他,那郑侍学,对他的态度也是极好的。
而今的叶辰良早没了少年的狂傲,却显得沉默寡言起来,平时极少说话,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他的性子倒也适合翰林诸官。
等到奏疏送了来,一听要拟诏,那郑侍学便笑道:“这个时候,理应是京察的诏书要拟了,老夫亲自来吧。”
说罢,郑侍学打开了奏疏,看了一眼,便面带微笑道:“杨公真是好福气啊,儿子既是状元,而今又被举为廉官,京官之中最优,杨修撰将来的前程,怕是不可限量了。”
说起杨修撰,也是大家的同僚,郑侍学这样一说,大家心里便晓得内情了,都不禁羡慕起来。
倒是叶辰良的脸上略略有些错愕,心里不禁嘀咕,杨家这般受到优待,对叶家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他自是不能把心里这个想法说出来的,少顷,那郑侍学已是拟了诏,命人送回内阁去了。
叶辰良的心里却是越发地往深里猜疑起来,总觉得这是不详的征兆,他特意留意几个同僚,其中一个编修,脸上掩不住喜色,此人和杨慎关系匪浅,想必也是觉得之前杨家父子被陛下申饬的事算是过去了,往后只会越发的尊荣。
叶辰良耐着性子,等到下了值,便匆匆忙忙地自崇文门出宫,急急地点了卯,便匆匆地回家去。
刚刚到家,问了门子,方知叶春秋还在景山没有回来,他索性在门前翘首以盼,足足等了小半时辰,才见叶春秋披甲,外头照着一件蓑衣,在大雪纷飞之中,英姿勃发地骑马带着几个护卫策马而回。
唏律律……
将马停住,叶春秋落马,还未摘下斗笠,叶辰良便抢上前一步,道:“公爷。”
叶春秋意外地抬眸看他一眼,道:“哦?堂兄刚下值吗?怎么,有什么事?”
叶辰良便道:“今日京察的结果揭晓了。”
叶春秋却是笑了,他在景山,陪着朱厚照疯了一阵,已有些乏了,却还是耐着性子问:“是否杨慎添列旌表的诏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