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秋直直地看着刘大夏,却是失望地看不出半点刘大夏的心态,最后道:“刘公,这郑和下西洋的海图以及诸国的资料,还有造船的诸多技艺图本,便是刘公焚毁的吧?”
刘大夏一举焚毁了海图和许多造船的资料,还有郑和下西洋时的所有资料。
这些弥足珍贵的材料,可是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而得来的。
而事实上,刘大夏振振有词地说下西洋只是靡费钱粮,可是永乐年间,下西洋当真是靡费了钱粮吗?这却未必,当时的百姓,赋税并没有增加,可是府库中的钱粮却并没有减少,不只是如此,当时的国库同时还进行了北京城的营造,还开始修撰永乐大典,还有对当时北元、安南的用兵。
也就是说,在文皇帝一朝,下西洋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而已,文皇帝做了许多的大事,每一件事,你都要说靡费钱粮,何以到了下西洋,就成了十恶不赦了呢?
这些资料的付之一炬,几乎等同于后世的天子即便想要再下西洋,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经验,得需重新去开始,这就导致了大明海禁的政策愈发的严厉起来,因为朝廷没有足够的舰船,所以朝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民间也不能有,否则民间可以随意下海,朝廷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维护沿岸,这会使许多流民甚是变民逃避在海岛上,借此规避朝廷的打击。
因为失去了西洋诸国的资料,朝廷对于西洋诸国已经开始茫然无知,靠的不过是一些以讹传讹的理解,这就失去了继续交流的意愿,便索性关起门来,其他统统禁绝。
失去了造船的经验,意味着朝廷欲要重新打造一支下西洋的舰队,则更加耗时耗力吧,于是面对这样的困难,不禁就会想,算了吧,太麻烦了,还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好。
叶春秋看着刘大夏,刘大夏已经享有了更大的盛名,他此刻依旧淡淡然地坐在案牍后,一副恬然之色,面上甚至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叶春秋甚至恶意地想,刘大夏不是寻常的清流官,若他只是清流官,或许可能是没脑子,可能目光短浅。
偏偏,刘大夏做过广东和浙江的布政使,等于是这沿岸两省的封疆大吏,除此之外,他还从事过军事方面的职务,一个带兵打过仗,任职过地方官的人,怎么会如此的‘任性胡为’之人呢?这显然有些说不通!
若是邓健做这样的事,叶春秋相信,因为邓健这种人一根筋,认死理,可这人是刘大夏,叶春秋就难以相信了……
此时,叶春秋抿着嘴,依旧直直地盯着刘大夏,而刘大夏听完叶春秋的话,不但淡定从容,还从容不迫地继续品着茶,甚至没有回复只言片语。
叶春秋也没有显出喜怒,而是继续道;“事实上,你焚毁这些的原因,只是为了保护某些人,对吗?刘太保既然做过浙江布政使,那么势必知道浙江一直以来都深受倭患之苦,若是当时有造船的资料,大明的备倭卫所能够能够造出似下西洋时的舰船,何惧区区的倭寇?想往日,永乐年间时,哪个倭寇敢来造次?你不是害怕下西洋靡费钱粮,不过是因为一旦朝廷再有了下西洋的舰船,从此之后,私商的船再下海,便不能如入无人之境。刘公想必是在浙江任布政使时,就已经和不少本地豪族勾结上了吧,此后刘太保焚毁了海图,便是为了包庇他们。”
刘大夏垂头,呷了口茶,却依旧只是微笑。
叶春秋看着这样的刘大夏,却没有动怒,依旧耐着性子,倒是又想起了一件事来,于是徐徐道:“我听说,当初张彩与刘太保有嫌隙,还曾和焦芳一起跑去寻刘瑾,说若是抄了刘太保的家,可得边费的十分之二,结果刘太保获罪,他们却是一无所获,这件事在京中广为流传,想必也没有错吧。”
这件事本来是刘大夏的一个闪光点,当时刘瑾派人查抄刘大夏的府邸后,却是什么都没找到,于是人人都认为刘大夏清廉,纷纷称颂讴歌。
可是叶春秋现在想来,感觉这件事有些不太对劲了。
如何不对劲呢?
张彩和焦芳都不是傻子,他们要寻刘大夏的过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而且以刘瑾颠倒黑白的能力,还怕整不死你刘大夏?
可是张彩和焦芳却说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话,只要抄了刘大夏的家,边费就可得到十之一二,于是刘瑾动心了,他动手了。
而事后却是一无所获,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前几年,张彩和焦芳巴结着刘瑾,怎么敢欺骗刘瑾呢?因为这个谎言实在太容易被戳穿了,难道张彩和焦芳就不担心刘瑾觉得他们不靠谱?
可是他们依然用了这个理由,认为刘大夏家里藏着巨大的财富,既然如此,显然这两位一定是有一定把握的。
偏偏,一无所获,让刘瑾很是沮丧。
那么不排除的可能就是,刘大夏确实家里有座金山,可是呢,刘大夏这样的人物,必定事事谨慎,深知自己和刘瑾关系不好,想这刘瑾迟早会对自己动手,于是这些财产早已被他转移了,若是别人,想转移巨额的财产或许不易,可若是刘大夏的背后有一个私商集团,显然是容易得多了。
抄一人家,就可弥补九边上百万大军的军费,这句话说出去实在是耸人听闻,可是现在,叶春秋却信了,不信也不成哪。
面对叶春秋一次次的质问,刘大夏依然是好整以暇的样子,他将手中的茶盏放下,终于笑着道:“的确很精彩,镇国公果然不愧能言善辩,可惜老夫家徒四壁,若是不信,镇国公大可以叫人来查抄就是。”
一旁的卢文杰也是怒喝道:“哼,镇国公,你说够了吗?刘公是什么人,这是举世皆知的君子,你还想效仿刘瑾,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成?嘿……你若真要学刘瑾,倒不妨试试看。”
刘大夏一举焚毁了海图和许多造船的资料,还有郑和下西洋时的所有资料。
这些弥足珍贵的材料,可是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而得来的。
而事实上,刘大夏振振有词地说下西洋只是靡费钱粮,可是永乐年间,下西洋当真是靡费了钱粮吗?这却未必,当时的百姓,赋税并没有增加,可是府库中的钱粮却并没有减少,不只是如此,当时的国库同时还进行了北京城的营造,还开始修撰永乐大典,还有对当时北元、安南的用兵。
也就是说,在文皇帝一朝,下西洋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而已,文皇帝做了许多的大事,每一件事,你都要说靡费钱粮,何以到了下西洋,就成了十恶不赦了呢?
这些资料的付之一炬,几乎等同于后世的天子即便想要再下西洋,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经验,得需重新去开始,这就导致了大明海禁的政策愈发的严厉起来,因为朝廷没有足够的舰船,所以朝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民间也不能有,否则民间可以随意下海,朝廷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维护沿岸,这会使许多流民甚是变民逃避在海岛上,借此规避朝廷的打击。
因为失去了西洋诸国的资料,朝廷对于西洋诸国已经开始茫然无知,靠的不过是一些以讹传讹的理解,这就失去了继续交流的意愿,便索性关起门来,其他统统禁绝。
失去了造船的经验,意味着朝廷欲要重新打造一支下西洋的舰队,则更加耗时耗力吧,于是面对这样的困难,不禁就会想,算了吧,太麻烦了,还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好。
叶春秋看着刘大夏,刘大夏已经享有了更大的盛名,他此刻依旧淡淡然地坐在案牍后,一副恬然之色,面上甚至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叶春秋甚至恶意地想,刘大夏不是寻常的清流官,若他只是清流官,或许可能是没脑子,可能目光短浅。
偏偏,刘大夏做过广东和浙江的布政使,等于是这沿岸两省的封疆大吏,除此之外,他还从事过军事方面的职务,一个带兵打过仗,任职过地方官的人,怎么会如此的‘任性胡为’之人呢?这显然有些说不通!
若是邓健做这样的事,叶春秋相信,因为邓健这种人一根筋,认死理,可这人是刘大夏,叶春秋就难以相信了……
此时,叶春秋抿着嘴,依旧直直地盯着刘大夏,而刘大夏听完叶春秋的话,不但淡定从容,还从容不迫地继续品着茶,甚至没有回复只言片语。
叶春秋也没有显出喜怒,而是继续道;“事实上,你焚毁这些的原因,只是为了保护某些人,对吗?刘太保既然做过浙江布政使,那么势必知道浙江一直以来都深受倭患之苦,若是当时有造船的资料,大明的备倭卫所能够能够造出似下西洋时的舰船,何惧区区的倭寇?想往日,永乐年间时,哪个倭寇敢来造次?你不是害怕下西洋靡费钱粮,不过是因为一旦朝廷再有了下西洋的舰船,从此之后,私商的船再下海,便不能如入无人之境。刘公想必是在浙江任布政使时,就已经和不少本地豪族勾结上了吧,此后刘太保焚毁了海图,便是为了包庇他们。”
刘大夏垂头,呷了口茶,却依旧只是微笑。
叶春秋看着这样的刘大夏,却没有动怒,依旧耐着性子,倒是又想起了一件事来,于是徐徐道:“我听说,当初张彩与刘太保有嫌隙,还曾和焦芳一起跑去寻刘瑾,说若是抄了刘太保的家,可得边费的十分之二,结果刘太保获罪,他们却是一无所获,这件事在京中广为流传,想必也没有错吧。”
这件事本来是刘大夏的一个闪光点,当时刘瑾派人查抄刘大夏的府邸后,却是什么都没找到,于是人人都认为刘大夏清廉,纷纷称颂讴歌。
可是叶春秋现在想来,感觉这件事有些不太对劲了。
如何不对劲呢?
张彩和焦芳都不是傻子,他们要寻刘大夏的过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而且以刘瑾颠倒黑白的能力,还怕整不死你刘大夏?
可是张彩和焦芳却说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话,只要抄了刘大夏的家,边费就可得到十之一二,于是刘瑾动心了,他动手了。
而事后却是一无所获,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前几年,张彩和焦芳巴结着刘瑾,怎么敢欺骗刘瑾呢?因为这个谎言实在太容易被戳穿了,难道张彩和焦芳就不担心刘瑾觉得他们不靠谱?
可是他们依然用了这个理由,认为刘大夏家里藏着巨大的财富,既然如此,显然这两位一定是有一定把握的。
偏偏,一无所获,让刘瑾很是沮丧。
那么不排除的可能就是,刘大夏确实家里有座金山,可是呢,刘大夏这样的人物,必定事事谨慎,深知自己和刘瑾关系不好,想这刘瑾迟早会对自己动手,于是这些财产早已被他转移了,若是别人,想转移巨额的财产或许不易,可若是刘大夏的背后有一个私商集团,显然是容易得多了。
抄一人家,就可弥补九边上百万大军的军费,这句话说出去实在是耸人听闻,可是现在,叶春秋却信了,不信也不成哪。
面对叶春秋一次次的质问,刘大夏依然是好整以暇的样子,他将手中的茶盏放下,终于笑着道:“的确很精彩,镇国公果然不愧能言善辩,可惜老夫家徒四壁,若是不信,镇国公大可以叫人来查抄就是。”
一旁的卢文杰也是怒喝道:“哼,镇国公,你说够了吗?刘公是什么人,这是举世皆知的君子,你还想效仿刘瑾,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成?嘿……你若真要学刘瑾,倒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