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见气氛让自己调动了起来,眼里光芒一闪,大声道:“诸位忠诚的英雄们,我秦风受陛下所托,以汉人的名义正式邀请诸位回归中原王朝。同时,还邀请你们加入大唐军队,为了华夏的荣耀而战,为了刷清前朝的耻辱而战。”
“大将军,要我们加入唐军?”楚怀忠沉声而问。他们可是前朝的军队,以前朝将士自居,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唐朝有不共戴天之仇。
“不是要,是请!是请你们加入!”秦风非常真诚的道:“你们能在如此艰苦的情形下,坚守数十年,我钦佩无已。”
还有自己的努力得到同胞的认可更感人的么?楚怀忠眼里噙着眼泪:“可我们是前朝的军队,你们是唐军。要不是看在你们是热血男儿的份上,我早就让你们吃了弩矢。”
“隋军也好,唐军也罢,都是华夏一脉!我们有共同的敌人,高句丽!”
“这……我也不瞒大将军,我就问一句,陛下,能够接受我们么?”楚怀忠盯着秦风,话说很是沉稳,这也是大家所担心的事情。
“当今皇上贤明,他对你们大加赞赏。仇蛮兄得到陛下的接见,这一点你们完全可以问他。而且,我今天也是带着陛下的圣旨与诚意而来。”
玄冰会意,从行囊中拿出黄绸包裹的圣旨,大致的意思是:忠义城的英雄故事足以感天动地,李世民代表大汉民族欢迎他们回家,如果他们愿意从军,可以以独立的建制加入大唐军队,如果他们想回故乡安居乐业,大唐愿意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由他们独立建立一个村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李世民对楚怀忠的册封,以楚怀忠的名字特设的一个官职:怀忠将军,五品官职。
在大家的目光下,楚怀忠站了起来,慷慨道:“臣楚怀忠接旨,秦大将军!楚某愿意投身军旅,做一小卒,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使我大唐四方来贺,不负陛下之浩荡圣恩!”楚怀忠弯腰拜了下去。
“啪、啪、啪、啪……”
“末将拜见大将军。”
“末将拜见大将军!”
……
这身份转变了,就有了地位上的差异,作为大唐顶级战将,又是幽州大总管,秦风让大家顶上了主位,他高高在上,脸上却一脸无奈。这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其实挺不好受的。
“大将军,末将虽在深山,却也听说大将军在突厥所立之不世功勋,大将军是今之霍骠骑,吾等心服口服。”他叫侯忠,原是隋军中的行军参谋,是一介文士,有着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上下级尊卑之别看得很重,他叹道:“吾等为了建功立业而投奔东征高句丽大军,只是……唉,败了,惨败。百万大军就这样没有了,更想不到短短几年,大隋王朝竟如大秦国一样,二世而亡。”
楚怀忠明白侯忠的意思,他苦笑道:“不瞒大将军,我们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十多年前,我们只是普通士兵。当初兵败,漫山遍野都是溃兵,其中就没一个做主的人,我们迫于无奈迫于生计,不得不出来主事。这些年我们东躲西藏,苟且偷生,自给尚且勉强,对于复仇,确实没那能耐。大将军用兵如神,由大将军来主事,是再好不过了。”
“既如此,那我就不客气,再矫情就显得虚伪了。”秦风目光一扫,看着这些斗志昂扬、望眼欲穿的前朝遗民,胸中难免涌现出万丈雄心,高呼道:“高句丽,残害我华夏将士百万有余,身为华夏大家族里的一员,我认为没有什么和解的可能。这些狗东西就是养不饱的白眼狼,在中原王朝强盛时,他们像狗一样乞怜,当中原没落时,他们一个个化身为虎狼,恨不得他们‘天可汗’身上撕下一大块肥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半点参不得假,所以,对于包括高句丽在肉的周边异族,我向来是好感欠奉。从情感上,我是恨不得将看得见的异族人杀个精光,可是从大局上说,我也知道这是万万不能的。”
“大将军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楚怀忠感慨道:“眼见以前的仇人逍遥快活,我们恨不得与他们同归于尽。可是,不行啊。我们死了不打紧,数万老弱病残怎么办?谁来照顾?”
“我理解大家的苦衷。这活着,比死去更加需要勇气。”秦风这句话,让这些流落在外的同胞们心里暖洋洋的。
“理解万岁”这四个字,或许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吧。
“还有一句话,想必诸位也是深有感触。”
众人听罢,仔细的聆听了起来。只听秦风继续道:“理想是美好,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众人默默点头,他们的情况就是这样子,正如楚怀忠刚才说的一样,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放弃了复仇的理想。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个人有个人的无奈,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这句话是秦风要说明的重点,其他一切不过是铺垫罢了。
楚怀忠等人心里确实有疙瘩:高句丽一分为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大唐为何不抓住这个千古良机?他们不理解。
所以,秦风就让他们理解,不然,就无法做到精诚合作。误会解开了就不复存在,人与人、兄与弟、夫与妻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最终弄得不可开交。既然楚怀忠等人心有疙瘩,如不去开解,很不利未来的行事,故而,秦风才未雨绸缪。
听到秦风这般说,楚怀忠等人若有所悟,似乎也理解秦风所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了。
秦风道:“灭高句丽,为百万同胞复仇,眼下是千古良机,这是朝中的共识,大唐现在也确实有实力覆灭高句丽,陛下与朝中众臣也知道以后要歼灭一个统一的高句丽的代价比今天高出无数倍,可为何没有兴兵呢?是大唐王朝不想为前朝将士复仇吗?还是大唐王朝太过仁慈?”
两个问题:毫无疑问的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去了。
是啊?这是为何?
楚怀忠、侯忠等人均是直愣愣的盯着秦风,等着他去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都不是!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尔!我说一组数目,大家就会明白陛下的苦衷了。据史书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1000万左右,每户五口计,总人口5600-5800万左右。大唐统一天下之初,经统计,发现经过乱世的巨大消耗,全国仅为200多万户,每户五口计,总人口1000万左右。”
“我的老天!”
“五千多万人呐,没这么没了。”
……
一阵倒抽寒气的声音过后,平静的议事厅里顿时骚乱了起来。
秦风不理会大家,继续道:“打仗打的是什么?是人口、是钱财、是粮食。没有人口就没有士兵,没有钱粮,就无法供养军队。”
“现在世人谩骂杨广,将杨广贬的一文不值。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理清他的每项政令即可知道:这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力不差,只是没有看清天下的本质。前朝经过大乱之后,民心思定。文帝杨坚极擅敛财,国库虽然充裕,却是典型的国富民弱。面对如此局面,作为一国之君,首要做的是让百姓也跟着富裕起来。可偏偏杨广野心太大,雄心太广,直接给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意图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好高骛远,不但没有好好的治理国家,让百姓富裕起来。反而连续不断的压榨民力,悍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灭亡。”
众人认真的听着,这议事厅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杨广时代出生的人,他们比秦风更加知道杨广的政令,故而,一些老诚之人,对于秦风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
等大家平静过后,秦风接着说道:“数千年来,大乱之后,必要大治,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个国家国运昌隆。恒古以来,莫不如此。秦末大乱,汉文帝、汉景帝免除战火,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这一片强盛的文景之治,造就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王莽乱政,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汉光武帝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才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隋朝初年,也不外如是。对内以治。对外以德,使得番邦臣服,天下大治。再看杨广,他拥有文帝杨坚遗留下来的如此财富,却因为穷兵黩武而成就千古骂名。如今天下方定,在与东突厥一战,虽以大唐大胜而告终,可事实上,大唐也打得国库空虚。诸位,如果连连动兵,就会出现强征青壮入伍、增加赋税、不重生产……种种乱世前的征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现在之所以对放弃大好时机,如此费心费力游走于高建武、渊氏之间,实是因为天下思定,我大唐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大规模的动兵会伤及国体。有杨广的前车之鉴,我大唐不干也不能干这蠢事。等我大唐差不多休养好了,高句丽就算强大起来又如何?我大唐在虚弱时都能歼灭强大的东突厥,强大起来后,千疮百孔的高句丽又算什么玩意儿?”
“满朝文武认为天下初经大战,眼下需要的是治理,需要的是巩固,而不是过量的野望。陛下智勇兼备,处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既有汉武时刻,也有文景治世之能,故而,陛下认为强行发动战争的话,大唐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秦朝、第二个隋朝,二世而灭。这才避而不谈出兵之事宜。”
秦风这番话可谓锵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说的是有理有据。
只将楚怀忠等人说得哑口无言。
“诸位将军,因为杨广不体恤民心,不从百姓之所望,最终,使我华夏民族元气大伤,一下子就损失了五千多万人口,如果再来一次隋末大乱,我们华夏将会面临着灭种的下场啊。这个险,哪怕是陛下也不敢冒啊。”
众人心中一禀,想不到这位大唐皇帝竟然将问题看的如此透彻,楚怀忠拭了一把冷汗,道:“绝不能步入前朝的后尘。”
侯忠也点了点头道:“陛下的考虑是对的,惭愧啊,我等确实有失周全了。”
“对,绝不能步入前朝的后尘。”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支持起了李世民目前的选择
武将与文官最大的不同就是性子耿直,明白事理,少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当秦风把大唐的现实说得通透,但楚怀忠、侯忠等人因为大唐的虚弱而失望,反而心服口服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也更加认可了那位远在长安的新主公。
“大将军,要我们加入唐军?”楚怀忠沉声而问。他们可是前朝的军队,以前朝将士自居,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唐朝有不共戴天之仇。
“不是要,是请!是请你们加入!”秦风非常真诚的道:“你们能在如此艰苦的情形下,坚守数十年,我钦佩无已。”
还有自己的努力得到同胞的认可更感人的么?楚怀忠眼里噙着眼泪:“可我们是前朝的军队,你们是唐军。要不是看在你们是热血男儿的份上,我早就让你们吃了弩矢。”
“隋军也好,唐军也罢,都是华夏一脉!我们有共同的敌人,高句丽!”
“这……我也不瞒大将军,我就问一句,陛下,能够接受我们么?”楚怀忠盯着秦风,话说很是沉稳,这也是大家所担心的事情。
“当今皇上贤明,他对你们大加赞赏。仇蛮兄得到陛下的接见,这一点你们完全可以问他。而且,我今天也是带着陛下的圣旨与诚意而来。”
玄冰会意,从行囊中拿出黄绸包裹的圣旨,大致的意思是:忠义城的英雄故事足以感天动地,李世民代表大汉民族欢迎他们回家,如果他们愿意从军,可以以独立的建制加入大唐军队,如果他们想回故乡安居乐业,大唐愿意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由他们独立建立一个村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李世民对楚怀忠的册封,以楚怀忠的名字特设的一个官职:怀忠将军,五品官职。
在大家的目光下,楚怀忠站了起来,慷慨道:“臣楚怀忠接旨,秦大将军!楚某愿意投身军旅,做一小卒,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使我大唐四方来贺,不负陛下之浩荡圣恩!”楚怀忠弯腰拜了下去。
“啪、啪、啪、啪……”
“末将拜见大将军。”
“末将拜见大将军!”
……
这身份转变了,就有了地位上的差异,作为大唐顶级战将,又是幽州大总管,秦风让大家顶上了主位,他高高在上,脸上却一脸无奈。这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其实挺不好受的。
“大将军,末将虽在深山,却也听说大将军在突厥所立之不世功勋,大将军是今之霍骠骑,吾等心服口服。”他叫侯忠,原是隋军中的行军参谋,是一介文士,有着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上下级尊卑之别看得很重,他叹道:“吾等为了建功立业而投奔东征高句丽大军,只是……唉,败了,惨败。百万大军就这样没有了,更想不到短短几年,大隋王朝竟如大秦国一样,二世而亡。”
楚怀忠明白侯忠的意思,他苦笑道:“不瞒大将军,我们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十多年前,我们只是普通士兵。当初兵败,漫山遍野都是溃兵,其中就没一个做主的人,我们迫于无奈迫于生计,不得不出来主事。这些年我们东躲西藏,苟且偷生,自给尚且勉强,对于复仇,确实没那能耐。大将军用兵如神,由大将军来主事,是再好不过了。”
“既如此,那我就不客气,再矫情就显得虚伪了。”秦风目光一扫,看着这些斗志昂扬、望眼欲穿的前朝遗民,胸中难免涌现出万丈雄心,高呼道:“高句丽,残害我华夏将士百万有余,身为华夏大家族里的一员,我认为没有什么和解的可能。这些狗东西就是养不饱的白眼狼,在中原王朝强盛时,他们像狗一样乞怜,当中原没落时,他们一个个化身为虎狼,恨不得他们‘天可汗’身上撕下一大块肥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半点参不得假,所以,对于包括高句丽在肉的周边异族,我向来是好感欠奉。从情感上,我是恨不得将看得见的异族人杀个精光,可是从大局上说,我也知道这是万万不能的。”
“大将军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楚怀忠感慨道:“眼见以前的仇人逍遥快活,我们恨不得与他们同归于尽。可是,不行啊。我们死了不打紧,数万老弱病残怎么办?谁来照顾?”
“我理解大家的苦衷。这活着,比死去更加需要勇气。”秦风这句话,让这些流落在外的同胞们心里暖洋洋的。
“理解万岁”这四个字,或许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吧。
“还有一句话,想必诸位也是深有感触。”
众人听罢,仔细的聆听了起来。只听秦风继续道:“理想是美好,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众人默默点头,他们的情况就是这样子,正如楚怀忠刚才说的一样,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放弃了复仇的理想。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个人有个人的无奈,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这句话是秦风要说明的重点,其他一切不过是铺垫罢了。
楚怀忠等人心里确实有疙瘩:高句丽一分为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大唐为何不抓住这个千古良机?他们不理解。
所以,秦风就让他们理解,不然,就无法做到精诚合作。误会解开了就不复存在,人与人、兄与弟、夫与妻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最终弄得不可开交。既然楚怀忠等人心有疙瘩,如不去开解,很不利未来的行事,故而,秦风才未雨绸缪。
听到秦风这般说,楚怀忠等人若有所悟,似乎也理解秦风所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了。
秦风道:“灭高句丽,为百万同胞复仇,眼下是千古良机,这是朝中的共识,大唐现在也确实有实力覆灭高句丽,陛下与朝中众臣也知道以后要歼灭一个统一的高句丽的代价比今天高出无数倍,可为何没有兴兵呢?是大唐王朝不想为前朝将士复仇吗?还是大唐王朝太过仁慈?”
两个问题:毫无疑问的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去了。
是啊?这是为何?
楚怀忠、侯忠等人均是直愣愣的盯着秦风,等着他去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都不是!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尔!我说一组数目,大家就会明白陛下的苦衷了。据史书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1000万左右,每户五口计,总人口5600-5800万左右。大唐统一天下之初,经统计,发现经过乱世的巨大消耗,全国仅为200多万户,每户五口计,总人口1000万左右。”
“我的老天!”
“五千多万人呐,没这么没了。”
……
一阵倒抽寒气的声音过后,平静的议事厅里顿时骚乱了起来。
秦风不理会大家,继续道:“打仗打的是什么?是人口、是钱财、是粮食。没有人口就没有士兵,没有钱粮,就无法供养军队。”
“现在世人谩骂杨广,将杨广贬的一文不值。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理清他的每项政令即可知道:这杨广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力不差,只是没有看清天下的本质。前朝经过大乱之后,民心思定。文帝杨坚极擅敛财,国库虽然充裕,却是典型的国富民弱。面对如此局面,作为一国之君,首要做的是让百姓也跟着富裕起来。可偏偏杨广野心太大,雄心太广,直接给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意图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好高骛远,不但没有好好的治理国家,让百姓富裕起来。反而连续不断的压榨民力,悍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灭亡。”
众人认真的听着,这议事厅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杨广时代出生的人,他们比秦风更加知道杨广的政令,故而,一些老诚之人,对于秦风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
等大家平静过后,秦风接着说道:“数千年来,大乱之后,必要大治,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个国家国运昌隆。恒古以来,莫不如此。秦末大乱,汉文帝、汉景帝免除战火,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这一片强盛的文景之治,造就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王莽乱政,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汉光武帝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才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隋朝初年,也不外如是。对内以治。对外以德,使得番邦臣服,天下大治。再看杨广,他拥有文帝杨坚遗留下来的如此财富,却因为穷兵黩武而成就千古骂名。如今天下方定,在与东突厥一战,虽以大唐大胜而告终,可事实上,大唐也打得国库空虚。诸位,如果连连动兵,就会出现强征青壮入伍、增加赋税、不重生产……种种乱世前的征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现在之所以对放弃大好时机,如此费心费力游走于高建武、渊氏之间,实是因为天下思定,我大唐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大规模的动兵会伤及国体。有杨广的前车之鉴,我大唐不干也不能干这蠢事。等我大唐差不多休养好了,高句丽就算强大起来又如何?我大唐在虚弱时都能歼灭强大的东突厥,强大起来后,千疮百孔的高句丽又算什么玩意儿?”
“满朝文武认为天下初经大战,眼下需要的是治理,需要的是巩固,而不是过量的野望。陛下智勇兼备,处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既有汉武时刻,也有文景治世之能,故而,陛下认为强行发动战争的话,大唐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秦朝、第二个隋朝,二世而灭。这才避而不谈出兵之事宜。”
秦风这番话可谓锵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字一句,说的是有理有据。
只将楚怀忠等人说得哑口无言。
“诸位将军,因为杨广不体恤民心,不从百姓之所望,最终,使我华夏民族元气大伤,一下子就损失了五千多万人口,如果再来一次隋末大乱,我们华夏将会面临着灭种的下场啊。这个险,哪怕是陛下也不敢冒啊。”
众人心中一禀,想不到这位大唐皇帝竟然将问题看的如此透彻,楚怀忠拭了一把冷汗,道:“绝不能步入前朝的后尘。”
侯忠也点了点头道:“陛下的考虑是对的,惭愧啊,我等确实有失周全了。”
“对,绝不能步入前朝的后尘。”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支持起了李世民目前的选择
武将与文官最大的不同就是性子耿直,明白事理,少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当秦风把大唐的现实说得通透,但楚怀忠、侯忠等人因为大唐的虚弱而失望,反而心服口服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也更加认可了那位远在长安的新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