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房谋杜断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陛下,无论你有何决定,臣妾都会陪着你。”
“那是当然!没有你在身边,那有什么意思。”纵然皇宫佳丽三千,可李世民最爱的是长孙皇后,历史上有名的徐贤妃之所以得到他的宠爱,那也是因为在她身上,李世民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
长孙皇后幸福的笑了,过了一会儿,忧心忡忡道:“陛下,吏治不比军事那般简单,勾心斗角之类的事情多不胜数。风儿,年纪轻轻的,他做得来这个吏部尚书么?陛下是不是有些揠苗助长了?”她这话出口,自己也有些尴尬。这当了这么多年的秦王妃、太子妃、皇后。
长孙皇后从来没有过问的政事,也不参与政事,但因此事关系到她最钟爱的女儿,最欣赏的女婿,一时口快,却也忍不住问了出来,顿了顿,苦笑道:“就当臣妾没有问过吧!”
李世民拉着她坐在自己的身旁,道:“你就是这样,你我夫妻。有什么话不好说的!”
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因战功赫赫而受到了李建成的觊觎,恶意中伤,说他有谋反嫌疑。李渊当时都信了,那个时候他还在外头征战,是长孙皇后一人顶着舆论的压力,在宫里走动,承当下了一切,依旧如故的伺候着公公婆婆,这才给李世民换来了解释的时间。
对于长孙皇后,李世民是又敬又爱,在他心底的地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的。
哪怕在历史上,长孙皇后死后,这份感情依旧如此,没有变质。在这个封建时代讲究“以孝为先,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可李世民却作为封建帝王,却完全无视了这一点,甚至还在宫里建造了一个高楼,天天都要眺望安葬在昭陵的长孙皇后。虽然最后在魏征的劝诫下,他哭着将高楼拆除了,但思念之心却丝毫未减。
李世民虽然好色,但真正让他动真感情的也只有长孙皇后一人,对于她那是完全的信任,当即将事情因果告诉了长孙皇后。
“告诉你也是无妨,这不仅是朕的意思,也是房杜二相的意思!”李世民笑着说道:“咱们这个双料女婿呀,可不简单呢。是人人抢夺的香馍馍呢。军方的李靖倾囊而授,其意不言而喻,是打算将咱们这女婿培养成我大唐威慑天下的下一代的军神;前次风儿不是提出了那高明的吏治手段了吗?自那以后,房杜二相就一直关注着他在庆州、朔方的所作所为,最后两人一致认定风儿是宰相之才,他们对朕说大唐未来没有什么大战事,当以治理内部为主,让风儿上阵杀敌、冲锋陷阵那是暴殄天物,趁他们现在还活着,非要让朕把风儿拉进六部,交给他们来指点,他们天天有朕耳边唠叨,朕是怕了他们了,再想着他与长乐成婚后聚少离多,也便遂了他们之所愿。”
长孙皇后沉默了好半响,方才哭笑不得的说道:“要是风儿能分为两半就好了。”
“可不是么?”李世民也不否认,但却肯定的说道:“可是朕看他小子也不是安分的主,朕估计他也不太喜欢当这个吏部尚书,这不,刚刚与朕讨要了任务,这不是想逃过吏部尚书这一职还是什么?正好,你也帮我斟酌斟酌一二。”
长孙皇后听的瞪目结舌了好一会儿,方才脸色苍白的道:“这深入虎穴,可是很危险的啊。风儿怎么就想着去高句丽这种杀人如麻的蛮荒之地呢?陛下,你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叹息道:“不得不说,朕让他小子说得心动了,也正如他说的那般,纵观全朝文武,也就只有他最合适做这种事情了。皇后放心,那小子武艺很好,人也机灵,有八个心眼,连你哥哥那老狐狸都栽在了他的手上。不会有事的,朕还不至于将自己女婿派出去送死,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才能才对。”
因为长孙冲的事情,长孙无忌曾与秦风闹过一阵,在秦风在外领兵的时候,她也听说长孙无忌不断的以各种暗示性的语言攻击秦风。只不过长孙皇后也很为难,一个是自己的亲哥哥,另一个是自己的半个儿子,偏帮谁都不是,对此也大感头痛,但听李世民称他哥哥老狐狸,就有些不乐意了,嗔道:“说谁是老狐狸呢!”
“呃……”李世民忙道:“是秦风给大舅取得绰号,挺贴切的,朕一时不小心叫出口了,要怪就怪他去吧,与朕无关。”死道友不死贫道,李世民很无耻的将秦风给卖了。
秦风不在,长孙皇后也不好追究只是道:“陛下对风儿就这么有信心吗?要知道高句丽可不是省油的灯,在高句丽的土地上,我们中原已埋骨数百万了呢。风儿虽是不凡,可毕竟年少,在某些事情上的处理方式未必有一些老臣有经验。”‘
“他们?不行!”李世民一口否定,“论文论武,或许有人比得上那小子;论心眼机智、随机应变,连朕也不如那小子转得快,其他人就更别说了。能够担当此任的确实有几个人,但没有一个比那小子更加合适。朕觉得要想完成这项任务不仅仅靠的是机智,还需要有机缘。你想啊……那些什么天网在长安潜伏了那么久,谁也没有发现他们的存在,但却让那小子撞上了,而且一举歼灭,这就是机缘。机缘一到,事情都会自动找上门来,所以朕一直相信这小子是朕的福将,也是大唐的福将。咱们就走着瞧吧。那小子到了高句丽,以他对异族莫名其妙的仇视,没准儿会干出惊天动地之大事也未可知。”
“可他这一走,他与长乐的子嗣怎么办?”长孙皇后对于他们无子、无后,可是一直关心着。
“这个……”李世民脸上有些为难,此刻,他已经定下了决心,决定与秦风疯一把。只不过,刚刚把秦风提拔为吏部尚书,人家还没上任,一转眼自己就把他弄了下来,这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这样一来自己又有朝令夕改的嫌疑了。况且,秦风没有丝毫的差错,可如果没有一个与吏部尚书对等的职位来交换,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
想了一会儿,李世民道:“有了,还真有一个职位适合他,也便于他的行动。朕瞧幽州大总管这位子就非常不错。幽州地广人稀,民生凋敝,这小子有过当庆州、朔方都督的经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相信他能胜任大总管一职,幽州与高句丽比邻而居,即便他有什么想法,也能就近调兵遣将不受人所肘制。”理清了所有的思绪,李世民露出了微笑,这当了大总管,家小也将与他一同上任,这下好了,各方面的都让他解决掉了。说完,令人将房玄龄、杜如晦请来议事。
李世民作为华夏最优秀的君王之一,他很清楚麾下每一个人的能力。他最信任的三位顶级谋士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他们各有千秋。
房谋杜断,用于对外,魏征擅治,用于对内。
高句丽之事,是对外谋略,故而他只请了房杜二人,并没有将魏征算在内。显然是担心以魏征那仁道主义的思想,非但帮不上忙,反而给他们添麻烦。
待房谋杜断抵达甘露殿,李世民将秦风之策毫不隐瞒的说了出来,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绝世人物,听李世民一解释,隐隐约约中也以猜透了秦风的用意,各自眼前一亮。
“此计甚妙”房玄龄上前一步,激动得道:“我大唐国力不足,无法持续作战,若强而战之,结果与前朝无异。陛下,小秦将军此计无疑是最适合当下的大唐。用小股义士骚扰高句丽,让高句丽无法生产,使得他们人人自危、相互怀疑,如此一来,高句丽将无法安心发展,为我大唐今后彻底解决这个宿敌提供了帮助,高句丽国小民寡,实力本就不如大唐,再经小秦将军与义士的破坏,他们未来的日子可想而知,此消彼长之下,解决高句丽是轻而易举之事。高句丽为了查获义士的下落,对毫无军纪可方的士兵肯定会格外的纵容,这兵祸一起,定然会弄得民怨四起,恨不能有人早早取而代之,等我大唐攻克高句丽。但只需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陛下待他们远胜他们任何一个君王,自然是民心所向,无往不利。”
李世民也是一脸兴奋,以他的才智,不难判断,秦风之策确实可行,成功率还是极大的。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所知道的国家只有大唐百姓的前景。
杜如晦是三人中表现的最为冷静的一个,提醒道:“此计可行,但必须把大唐置身于事外,必须做到高句丽即便怀疑出找不出证据,毕竟,高句丽的使节也在长安,对于是俯首称臣了的,若让其他友邦知道大唐如此处心积虑的对付臣服了的国家,于我大唐名声不利。”
房玄龄也接口道:“陛下,克明顾虑得即是。”
“无妨,秦风与朕讨要了五千苗疆籍士兵。虽同是炎黄子孙,可苗人与汉人之长相还是有所差异的。”
杜如晦赞道:“连这细微之处都想到了,小秦大将军心细如尘,臣便放心了。”
见左膀右臂没有意见。
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事情也如此定下。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陛下,无论你有何决定,臣妾都会陪着你。”
“那是当然!没有你在身边,那有什么意思。”纵然皇宫佳丽三千,可李世民最爱的是长孙皇后,历史上有名的徐贤妃之所以得到他的宠爱,那也是因为在她身上,李世民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
长孙皇后幸福的笑了,过了一会儿,忧心忡忡道:“陛下,吏治不比军事那般简单,勾心斗角之类的事情多不胜数。风儿,年纪轻轻的,他做得来这个吏部尚书么?陛下是不是有些揠苗助长了?”她这话出口,自己也有些尴尬。这当了这么多年的秦王妃、太子妃、皇后。
长孙皇后从来没有过问的政事,也不参与政事,但因此事关系到她最钟爱的女儿,最欣赏的女婿,一时口快,却也忍不住问了出来,顿了顿,苦笑道:“就当臣妾没有问过吧!”
李世民拉着她坐在自己的身旁,道:“你就是这样,你我夫妻。有什么话不好说的!”
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因战功赫赫而受到了李建成的觊觎,恶意中伤,说他有谋反嫌疑。李渊当时都信了,那个时候他还在外头征战,是长孙皇后一人顶着舆论的压力,在宫里走动,承当下了一切,依旧如故的伺候着公公婆婆,这才给李世民换来了解释的时间。
对于长孙皇后,李世民是又敬又爱,在他心底的地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的。
哪怕在历史上,长孙皇后死后,这份感情依旧如此,没有变质。在这个封建时代讲究“以孝为先,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可李世民却作为封建帝王,却完全无视了这一点,甚至还在宫里建造了一个高楼,天天都要眺望安葬在昭陵的长孙皇后。虽然最后在魏征的劝诫下,他哭着将高楼拆除了,但思念之心却丝毫未减。
李世民虽然好色,但真正让他动真感情的也只有长孙皇后一人,对于她那是完全的信任,当即将事情因果告诉了长孙皇后。
“告诉你也是无妨,这不仅是朕的意思,也是房杜二相的意思!”李世民笑着说道:“咱们这个双料女婿呀,可不简单呢。是人人抢夺的香馍馍呢。军方的李靖倾囊而授,其意不言而喻,是打算将咱们这女婿培养成我大唐威慑天下的下一代的军神;前次风儿不是提出了那高明的吏治手段了吗?自那以后,房杜二相就一直关注着他在庆州、朔方的所作所为,最后两人一致认定风儿是宰相之才,他们对朕说大唐未来没有什么大战事,当以治理内部为主,让风儿上阵杀敌、冲锋陷阵那是暴殄天物,趁他们现在还活着,非要让朕把风儿拉进六部,交给他们来指点,他们天天有朕耳边唠叨,朕是怕了他们了,再想着他与长乐成婚后聚少离多,也便遂了他们之所愿。”
长孙皇后沉默了好半响,方才哭笑不得的说道:“要是风儿能分为两半就好了。”
“可不是么?”李世民也不否认,但却肯定的说道:“可是朕看他小子也不是安分的主,朕估计他也不太喜欢当这个吏部尚书,这不,刚刚与朕讨要了任务,这不是想逃过吏部尚书这一职还是什么?正好,你也帮我斟酌斟酌一二。”
长孙皇后听的瞪目结舌了好一会儿,方才脸色苍白的道:“这深入虎穴,可是很危险的啊。风儿怎么就想着去高句丽这种杀人如麻的蛮荒之地呢?陛下,你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叹息道:“不得不说,朕让他小子说得心动了,也正如他说的那般,纵观全朝文武,也就只有他最合适做这种事情了。皇后放心,那小子武艺很好,人也机灵,有八个心眼,连你哥哥那老狐狸都栽在了他的手上。不会有事的,朕还不至于将自己女婿派出去送死,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才能才对。”
因为长孙冲的事情,长孙无忌曾与秦风闹过一阵,在秦风在外领兵的时候,她也听说长孙无忌不断的以各种暗示性的语言攻击秦风。只不过长孙皇后也很为难,一个是自己的亲哥哥,另一个是自己的半个儿子,偏帮谁都不是,对此也大感头痛,但听李世民称他哥哥老狐狸,就有些不乐意了,嗔道:“说谁是老狐狸呢!”
“呃……”李世民忙道:“是秦风给大舅取得绰号,挺贴切的,朕一时不小心叫出口了,要怪就怪他去吧,与朕无关。”死道友不死贫道,李世民很无耻的将秦风给卖了。
秦风不在,长孙皇后也不好追究只是道:“陛下对风儿就这么有信心吗?要知道高句丽可不是省油的灯,在高句丽的土地上,我们中原已埋骨数百万了呢。风儿虽是不凡,可毕竟年少,在某些事情上的处理方式未必有一些老臣有经验。”‘
“他们?不行!”李世民一口否定,“论文论武,或许有人比得上那小子;论心眼机智、随机应变,连朕也不如那小子转得快,其他人就更别说了。能够担当此任的确实有几个人,但没有一个比那小子更加合适。朕觉得要想完成这项任务不仅仅靠的是机智,还需要有机缘。你想啊……那些什么天网在长安潜伏了那么久,谁也没有发现他们的存在,但却让那小子撞上了,而且一举歼灭,这就是机缘。机缘一到,事情都会自动找上门来,所以朕一直相信这小子是朕的福将,也是大唐的福将。咱们就走着瞧吧。那小子到了高句丽,以他对异族莫名其妙的仇视,没准儿会干出惊天动地之大事也未可知。”
“可他这一走,他与长乐的子嗣怎么办?”长孙皇后对于他们无子、无后,可是一直关心着。
“这个……”李世民脸上有些为难,此刻,他已经定下了决心,决定与秦风疯一把。只不过,刚刚把秦风提拔为吏部尚书,人家还没上任,一转眼自己就把他弄了下来,这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这样一来自己又有朝令夕改的嫌疑了。况且,秦风没有丝毫的差错,可如果没有一个与吏部尚书对等的职位来交换,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
想了一会儿,李世民道:“有了,还真有一个职位适合他,也便于他的行动。朕瞧幽州大总管这位子就非常不错。幽州地广人稀,民生凋敝,这小子有过当庆州、朔方都督的经历,而且做得非常不错,相信他能胜任大总管一职,幽州与高句丽比邻而居,即便他有什么想法,也能就近调兵遣将不受人所肘制。”理清了所有的思绪,李世民露出了微笑,这当了大总管,家小也将与他一同上任,这下好了,各方面的都让他解决掉了。说完,令人将房玄龄、杜如晦请来议事。
李世民作为华夏最优秀的君王之一,他很清楚麾下每一个人的能力。他最信任的三位顶级谋士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他们各有千秋。
房谋杜断,用于对外,魏征擅治,用于对内。
高句丽之事,是对外谋略,故而他只请了房杜二人,并没有将魏征算在内。显然是担心以魏征那仁道主义的思想,非但帮不上忙,反而给他们添麻烦。
待房谋杜断抵达甘露殿,李世民将秦风之策毫不隐瞒的说了出来,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绝世人物,听李世民一解释,隐隐约约中也以猜透了秦风的用意,各自眼前一亮。
“此计甚妙”房玄龄上前一步,激动得道:“我大唐国力不足,无法持续作战,若强而战之,结果与前朝无异。陛下,小秦将军此计无疑是最适合当下的大唐。用小股义士骚扰高句丽,让高句丽无法生产,使得他们人人自危、相互怀疑,如此一来,高句丽将无法安心发展,为我大唐今后彻底解决这个宿敌提供了帮助,高句丽国小民寡,实力本就不如大唐,再经小秦将军与义士的破坏,他们未来的日子可想而知,此消彼长之下,解决高句丽是轻而易举之事。高句丽为了查获义士的下落,对毫无军纪可方的士兵肯定会格外的纵容,这兵祸一起,定然会弄得民怨四起,恨不能有人早早取而代之,等我大唐攻克高句丽。但只需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陛下待他们远胜他们任何一个君王,自然是民心所向,无往不利。”
李世民也是一脸兴奋,以他的才智,不难判断,秦风之策确实可行,成功率还是极大的。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所知道的国家只有大唐百姓的前景。
杜如晦是三人中表现的最为冷静的一个,提醒道:“此计可行,但必须把大唐置身于事外,必须做到高句丽即便怀疑出找不出证据,毕竟,高句丽的使节也在长安,对于是俯首称臣了的,若让其他友邦知道大唐如此处心积虑的对付臣服了的国家,于我大唐名声不利。”
房玄龄也接口道:“陛下,克明顾虑得即是。”
“无妨,秦风与朕讨要了五千苗疆籍士兵。虽同是炎黄子孙,可苗人与汉人之长相还是有所差异的。”
杜如晦赞道:“连这细微之处都想到了,小秦大将军心细如尘,臣便放心了。”
见左膀右臂没有意见。
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事情也如此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