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分宾主坐下,再次一番叙谈之后,杨锐感觉时机已是差不多,这就要开口询问,让管宁归服,没想到话刚出口,管宁已是有所觉察,率先有了话语。
“吾曾听闻旧日贾诩贾文和曾趁借粮之际,三问东海王而退,更是知晓东海王之【形势逼人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莫逆本心、莫违本性、莫泯志求】之论断,所闻者无不心撼。
今管宁亦斗胆对东海王有三问,还请东海王不吝赐教。”
管宁止住杨锐举动说道。
“管宁先生询问便是,本王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锐难以察觉地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
当初贾诩前来借粮食,三问而退的典故的确是有所流传,管宁能够听到也实属正常。
不过此时管宁提及此事,杨锐也是心中一黯,要知道当初杨锐对贾诩可是抱有很大收服希望的,感觉已是极大的拉近了距离,然而对方三问而退之后却是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接触,甚至至今杳无音信。
这会儿管宁再次提出要问三个问题,杨锐顿时有一种要重蹈覆辙的感觉,对方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如果仅仅像贾诩一般问上三个问题就跑掉,那么杨锐将情何以堪。
但是对方要问,杨锐也只能表面答应着,总不能不让对方问吧,很多时候杨锐也判断,当初贾诩三问应该是增进关系的一种途径,只不过自己的回答可能并不完全合适。
那么这会儿杨锐则更加需要将管宁询问这事给答应下来,若是推脱的情况下,估计连增进关系的渠道都将失去了。
“管宁斗胆,首先要问东海王的,是以何名义得天下?”
管宁捋着胡须,首先开口问道,让在场的杨锐、程昱、华歆都是一惊,谁也没有想到管宁首先便问出了一个如此“大逆不道”的问题来。
此时很多人都对汉室天下并不抱什么希望了,前面甚至还有袁术自己称帝的事情发生,然而谁也不愿意轻易就将汉室社稷给否定掉,袁术称帝之后也是很快被各方诸侯给击败了。
袁术的失败与之本身的势力强弱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天下之人对汉室还未消除的认同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至少名义上曹操等诸侯都高举了讨逆的旗帜。
因而此时管宁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大有将杨锐陷于不义的意味,何况此时小皇帝刘协的臣子华歆就在场,更是挑战诸人对杨锐的认知底限。
“管宁先生所问,请恕本王无法给予答复,而天下大势如何,数年之内也将有定论才是,管宁先生与诸位拭目以待便是......”
可以说管宁的问题比较尖锐,特别是华歆还在场的情况下,即使此时杨锐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也是不愿意立即便承认什么。
“哈哈哈......东海王答复巧妙,数年而已,管宁自然要拭目以待。”
本来杨锐也并没有说什么,最为主要的意思是按照此时形势的发展,各方诸侯势力可能会走向集中的局面,就像史实当中那般各方称王、称霸一般。
但是仅仅经由管宁只言片语之后,再去理解杨锐的意思已是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杨锐在看华歆表情的时候,却是并没有发现多大的异常,想必他也认识到汉室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敢问东海王第二个问题,若得天下......嗯,若是谁人重得天下,东海王以为当何以治天下?”
管宁继续问道,本来他还是要以杨锐夺天下为前提进行询问的,念及此前杨锐回避的意味,随即也改了口,不过本质的意思却是并没有什么不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现实世界当中有着民富论的流派,杨锐一直都是很认同的,其中一档电视节目还做过专门的讨论,杨锐印象颇为深刻。
面对管宁的询问,杨锐耳熟能详直接引述了那场讨论的片头语,引自管仲的《管子治国》,正好是管宁一家子的,以此做了阐述。
当然了,这也只是杨锐认为其中最为紧要的,同时也是杨锐当前在辖地之内一直致力于去做的。
游戏背景之下的富裕可不仅仅是指有钱,同时也是对生活各种资源的描述,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富裕。
杨锐推行各种制度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方面的富足,同时还推行作坊式手工业生产,并创立了商盟促进商业方面的发展,是农工商齐头并进的“富裕”。
杨锐对于治国的理解可不仅仅限于这样的前提,现实之中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也为杨锐提供了大量素材,紧接着杨锐又从法律、道德等几个方面向管宁做了论述,听得对方一直点头。
“东海王雄才大略,天下诸侯不及也。”
经过杨锐的一番回答之后,管宁给杨锐做了个论断道。
“管宁敢问第三个问题,人性不足,饶是全民皆富,亦难免滋生事端,东海王以为当如何治民?”
紧接着管宁又问出了第三个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更加难以回答一些。
管宁能够认识到人性不足,在游戏背景之下已是十分不容易了,然而若是杨锐将现实的一些人性观点带入到谈话当中的话,管宁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接受。
“佑安兄向来对治民一道最为熟稔,想必便是要与东海王说道一番,不若直接予东海王相禀便是......”
正在杨锐考虑着以什么样的论调作为切入点的时候,就听得一旁的华歆开口说道。
其实华歆从管宁的表现上就已经看出其态度,特别是提及治民之事,华歆深知管宁最为熟悉此道,怕是杨锐说法上有什么不对管宁脾性的,于是便出言建议管宁先说。
“吾曾听闻旧日贾诩贾文和曾趁借粮之际,三问东海王而退,更是知晓东海王之【形势逼人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莫逆本心、莫违本性、莫泯志求】之论断,所闻者无不心撼。
今管宁亦斗胆对东海王有三问,还请东海王不吝赐教。”
管宁止住杨锐举动说道。
“管宁先生询问便是,本王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锐难以察觉地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
当初贾诩前来借粮食,三问而退的典故的确是有所流传,管宁能够听到也实属正常。
不过此时管宁提及此事,杨锐也是心中一黯,要知道当初杨锐对贾诩可是抱有很大收服希望的,感觉已是极大的拉近了距离,然而对方三问而退之后却是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接触,甚至至今杳无音信。
这会儿管宁再次提出要问三个问题,杨锐顿时有一种要重蹈覆辙的感觉,对方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如果仅仅像贾诩一般问上三个问题就跑掉,那么杨锐将情何以堪。
但是对方要问,杨锐也只能表面答应着,总不能不让对方问吧,很多时候杨锐也判断,当初贾诩三问应该是增进关系的一种途径,只不过自己的回答可能并不完全合适。
那么这会儿杨锐则更加需要将管宁询问这事给答应下来,若是推脱的情况下,估计连增进关系的渠道都将失去了。
“管宁斗胆,首先要问东海王的,是以何名义得天下?”
管宁捋着胡须,首先开口问道,让在场的杨锐、程昱、华歆都是一惊,谁也没有想到管宁首先便问出了一个如此“大逆不道”的问题来。
此时很多人都对汉室天下并不抱什么希望了,前面甚至还有袁术自己称帝的事情发生,然而谁也不愿意轻易就将汉室社稷给否定掉,袁术称帝之后也是很快被各方诸侯给击败了。
袁术的失败与之本身的势力强弱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天下之人对汉室还未消除的认同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至少名义上曹操等诸侯都高举了讨逆的旗帜。
因而此时管宁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大有将杨锐陷于不义的意味,何况此时小皇帝刘协的臣子华歆就在场,更是挑战诸人对杨锐的认知底限。
“管宁先生所问,请恕本王无法给予答复,而天下大势如何,数年之内也将有定论才是,管宁先生与诸位拭目以待便是......”
可以说管宁的问题比较尖锐,特别是华歆还在场的情况下,即使此时杨锐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也是不愿意立即便承认什么。
“哈哈哈......东海王答复巧妙,数年而已,管宁自然要拭目以待。”
本来杨锐也并没有说什么,最为主要的意思是按照此时形势的发展,各方诸侯势力可能会走向集中的局面,就像史实当中那般各方称王、称霸一般。
但是仅仅经由管宁只言片语之后,再去理解杨锐的意思已是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杨锐在看华歆表情的时候,却是并没有发现多大的异常,想必他也认识到汉室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敢问东海王第二个问题,若得天下......嗯,若是谁人重得天下,东海王以为当何以治天下?”
管宁继续问道,本来他还是要以杨锐夺天下为前提进行询问的,念及此前杨锐回避的意味,随即也改了口,不过本质的意思却是并没有什么不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现实世界当中有着民富论的流派,杨锐一直都是很认同的,其中一档电视节目还做过专门的讨论,杨锐印象颇为深刻。
面对管宁的询问,杨锐耳熟能详直接引述了那场讨论的片头语,引自管仲的《管子治国》,正好是管宁一家子的,以此做了阐述。
当然了,这也只是杨锐认为其中最为紧要的,同时也是杨锐当前在辖地之内一直致力于去做的。
游戏背景之下的富裕可不仅仅是指有钱,同时也是对生活各种资源的描述,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富裕。
杨锐推行各种制度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方面的富足,同时还推行作坊式手工业生产,并创立了商盟促进商业方面的发展,是农工商齐头并进的“富裕”。
杨锐对于治国的理解可不仅仅限于这样的前提,现实之中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也为杨锐提供了大量素材,紧接着杨锐又从法律、道德等几个方面向管宁做了论述,听得对方一直点头。
“东海王雄才大略,天下诸侯不及也。”
经过杨锐的一番回答之后,管宁给杨锐做了个论断道。
“管宁敢问第三个问题,人性不足,饶是全民皆富,亦难免滋生事端,东海王以为当如何治民?”
紧接着管宁又问出了第三个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更加难以回答一些。
管宁能够认识到人性不足,在游戏背景之下已是十分不容易了,然而若是杨锐将现实的一些人性观点带入到谈话当中的话,管宁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接受。
“佑安兄向来对治民一道最为熟稔,想必便是要与东海王说道一番,不若直接予东海王相禀便是......”
正在杨锐考虑着以什么样的论调作为切入点的时候,就听得一旁的华歆开口说道。
其实华歆从管宁的表现上就已经看出其态度,特别是提及治民之事,华歆深知管宁最为熟悉此道,怕是杨锐说法上有什么不对管宁脾性的,于是便出言建议管宁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