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没有让朱慈踉失望,仅仅数天时间便压下了大多数反对声音,靠着自身的才能和朱慈踉的支持坐稳了大明首辅之位,开始行使他领导百官的责任。
正月十六,新年刚过,为了恢复北方的经济民生,朱慈踉和李岩制定了人口回援北方的政策。
“驾!”大量差役锦衣卫等在南方各省快马奔驰。
“皇上有旨,北方新定,有大量土地闲置,凡自愿定居北方者,每口可得三十亩良田,免税三年,朝廷承担一切移居盘缠,另----------”
--------------------------------------
北方各地虽然光复,但经历过数十年战乱,人口死的死,逃的逃,连万历年间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再加上许多拥有大量土地的士族豪强被剿灭,被闲置的土地多不胜数,足可以迁移两千万以上人口北上。
圣旨一出,回援北方的人口络绎不绝,长江南岸,黑压压的人口站立,遥望北方。
“爷爷,我们要回到家乡去吗?”一名六岁的孩童问五十多岁的爷爷道。
这是一个六口之家,三个孩子,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一对夫妻。
“是啊,回到家乡,我们已经离开那里十二年了,是时候回去了,你曾祖们的坟这么多年没有人打理,也不知道成什么样了。”老汉回答道。
老汉的家乡原在山西,本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战乱中被杀死了,仅剩最小的三子,为了躲避战乱,十二年前老汉不得已带着十几岁的三子逃到了江南,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三子不仅在江南娶了媳妇,还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那个正是老汉跟前的六岁孩童,最小的则是一对两岁的双胞胎,正在那对夫妻的怀里抱着。
原本在江南居住了十二年,媳妇也是江南的,老汉不怎么想回到原本的家乡,不过朝廷开出的条件太好了,况且家族的祖坟都还在家乡,实在弃之不得,只能选择回过。
“爹,大哥和二哥当年只是草草葬了,回到家乡之后,我们想办法把他们重新安葬过吧。”老汉的儿子突然说道。
老汉眼中瞬间染上一抹悲色。
“好。”好一会老汉才说出了这个字。
还记得当年长子和次子就是在他的前面为了保护家里不被洗劫而被杀死的,当年老汉白发人送黑发人,加上实在有心无力,只能将长子和次子草草安葬了,连坟头都没能堆起来,也不知道回去之后是个什么光景。
与老汉一家同样情况的人不少,许多人已经在江南有了安定的生活,不过家乡同样有太多他们难以割舍的东西,所以此次选择回援北方的人口,大多数当年难逃的人,第一批约有数百万的样子。
长江面上,数百艘战船驶来。
这是海军的战船,为了牵引百姓渡江,朱慈踉下旨征调了数千艘民船另外让两大海军舰队的战船配合。
百姓登船渡江,这第一波百姓几乎都是回乡的百姓,有自己坚定的目标。
一个月过去,五百万人口渡江。
“皇上,请求回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最多仅有千万人口愿意回援北方,离两千万的目标相去甚远。”李岩来到朱慈踉的御书房向朱慈踉禀报。
大明一亿两千万多万人口,其中北方连年战乱,算上辽东满洲各地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堪堪三千余万,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至少要迁移两千万以上的人口才能平衡南北方。
朱慈踉皱眉,圣旨上开出的条件已经极为优厚了,他也一时想不明为什么还吸引不到足够多的百姓。
“爱卿有何建议?”朱慈踉对李岩问道。
“回皇上,臣曾秘密探访,得知了大多数百姓不被吸引的原因。”李岩说道。
“哦?爱卿竟已经找到了原因!快快道来!”朱慈踉大喜。
“遵旨!”
“皇上,朝廷开出的每口三十亩良田的条件虽然诱人,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能力耕种。北方战乱数十年,九成以上的耕牛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百姓无牛,回到北方之后也无法耕种过多的土地,而在南方,他们已经有少部分土地,刚好合适他们种植,若不解决耕牛的问题,怕是再多的土地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百姓。”李岩分析道,他一发现这个问题,便亲自去寻找原因,经过三天的探访,才终于让他找出了一些。
朱慈踉愣了一会,随即了然,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的确,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力气耕种,没有耕牛,百姓们就算回到北方,也无法耕种多少土地,对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极有影响,必须解决。
“爱卿既然找到了原因,不知道是否也有办法解决。”朱慈踉再问道。
其实朱慈踉心里也隐隐想到了点解决的办法,不过他仍想先听听李岩的建议。
“回皇上,臣确实想到了办法,不过却需要皇上一道圣旨!更甚至可能需要皇上调动大军配合。”李岩意有所指的说道,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办法,竟然需要调动大军配合,够令人吃惊的。
“爱卿是说,蒙古草原!”朱慈踉神情中闪过一丝锐色,一口道出了李岩的办法。
的确,要说天下最多牛马的当属蒙古草原,蒙古牧民旗下最多牛马。
说道这个,朱慈踉顿时想起了几个月前收复辽东满洲等地,已经灭亡科尔沁蒙古等所得到的不仅有战马,还有上百万的牛羊,其中就有三十万头牛。
二十万头牛虽然看似很多,但相对于庞大的北方而言,确实大大的不够,而要解决,唯有再度从蒙古草原索要。
“是的,皇上!”李岩一惊,想不到他才一开口,皇上便知道了首尾,看来皇上跟他想的一样。
“臣料想,蒙古人不会怪怪交出牛马,所以请皇上下旨调派军驻扎在长城边缘进行威慑!”李岩一脸肃然的道。
“准奏!”朱慈踉点了点头道。
当日,朱慈烺便拟了一道圣旨发往蒙古草原,责令蒙古各部凑足百万头牛送入关内,同时,为了震慑蒙古,朱慈踉还命令留守蒙古的应龙军第一军和第七军等七万大军在蒙古草原展开大规模枪炮演习,同时下旨留守大同的四万大军跨过长城,在临近长城的蒙古草原驻扎。
十一万大军的震慑,蒙古各部收到朱慈踉圣旨的时候,虽然怒,但科尔沁和察哈尔前车之鉴,倒也没有人真敢反抗,各部无奈凑足百万头牛马送入关内。
有了蒙古人送来的百万匹牛马,加上原本就有的三十万头牛,朱慈踉再次下旨,凡是迁移北方的,每三户可分得一头耕牛,又从原先的免税三年增加到了五年。
五年免税,还有耕牛发放,再一次引诱了更多的百姓迁移北方。
长江南岸,再一次汇聚了黑压压的百姓,这一场大规模迁移将支持数月,届时北方和南方人口基本平衡,各地经济民生渐渐恢复繁荣。
---------------------------------------------------------------------
正月十六,新年刚过,为了恢复北方的经济民生,朱慈踉和李岩制定了人口回援北方的政策。
“驾!”大量差役锦衣卫等在南方各省快马奔驰。
“皇上有旨,北方新定,有大量土地闲置,凡自愿定居北方者,每口可得三十亩良田,免税三年,朝廷承担一切移居盘缠,另----------”
--------------------------------------
北方各地虽然光复,但经历过数十年战乱,人口死的死,逃的逃,连万历年间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再加上许多拥有大量土地的士族豪强被剿灭,被闲置的土地多不胜数,足可以迁移两千万以上人口北上。
圣旨一出,回援北方的人口络绎不绝,长江南岸,黑压压的人口站立,遥望北方。
“爷爷,我们要回到家乡去吗?”一名六岁的孩童问五十多岁的爷爷道。
这是一个六口之家,三个孩子,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一对夫妻。
“是啊,回到家乡,我们已经离开那里十二年了,是时候回去了,你曾祖们的坟这么多年没有人打理,也不知道成什么样了。”老汉回答道。
老汉的家乡原在山西,本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战乱中被杀死了,仅剩最小的三子,为了躲避战乱,十二年前老汉不得已带着十几岁的三子逃到了江南,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三子不仅在江南娶了媳妇,还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那个正是老汉跟前的六岁孩童,最小的则是一对两岁的双胞胎,正在那对夫妻的怀里抱着。
原本在江南居住了十二年,媳妇也是江南的,老汉不怎么想回到原本的家乡,不过朝廷开出的条件太好了,况且家族的祖坟都还在家乡,实在弃之不得,只能选择回过。
“爹,大哥和二哥当年只是草草葬了,回到家乡之后,我们想办法把他们重新安葬过吧。”老汉的儿子突然说道。
老汉眼中瞬间染上一抹悲色。
“好。”好一会老汉才说出了这个字。
还记得当年长子和次子就是在他的前面为了保护家里不被洗劫而被杀死的,当年老汉白发人送黑发人,加上实在有心无力,只能将长子和次子草草安葬了,连坟头都没能堆起来,也不知道回去之后是个什么光景。
与老汉一家同样情况的人不少,许多人已经在江南有了安定的生活,不过家乡同样有太多他们难以割舍的东西,所以此次选择回援北方的人口,大多数当年难逃的人,第一批约有数百万的样子。
长江面上,数百艘战船驶来。
这是海军的战船,为了牵引百姓渡江,朱慈踉下旨征调了数千艘民船另外让两大海军舰队的战船配合。
百姓登船渡江,这第一波百姓几乎都是回乡的百姓,有自己坚定的目标。
一个月过去,五百万人口渡江。
“皇上,请求回援北方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最多仅有千万人口愿意回援北方,离两千万的目标相去甚远。”李岩来到朱慈踉的御书房向朱慈踉禀报。
大明一亿两千万多万人口,其中北方连年战乱,算上辽东满洲各地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堪堪三千余万,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至少要迁移两千万以上的人口才能平衡南北方。
朱慈踉皱眉,圣旨上开出的条件已经极为优厚了,他也一时想不明为什么还吸引不到足够多的百姓。
“爱卿有何建议?”朱慈踉对李岩问道。
“回皇上,臣曾秘密探访,得知了大多数百姓不被吸引的原因。”李岩说道。
“哦?爱卿竟已经找到了原因!快快道来!”朱慈踉大喜。
“遵旨!”
“皇上,朝廷开出的每口三十亩良田的条件虽然诱人,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能力耕种。北方战乱数十年,九成以上的耕牛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百姓无牛,回到北方之后也无法耕种过多的土地,而在南方,他们已经有少部分土地,刚好合适他们种植,若不解决耕牛的问题,怕是再多的土地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百姓。”李岩分析道,他一发现这个问题,便亲自去寻找原因,经过三天的探访,才终于让他找出了一些。
朱慈踉愣了一会,随即了然,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的确,人力有穷时,再多的土地也得有力气耕种,没有耕牛,百姓们就算回到北方,也无法耕种多少土地,对北方经济民生的恢复极有影响,必须解决。
“爱卿既然找到了原因,不知道是否也有办法解决。”朱慈踉再问道。
其实朱慈踉心里也隐隐想到了点解决的办法,不过他仍想先听听李岩的建议。
“回皇上,臣确实想到了办法,不过却需要皇上一道圣旨!更甚至可能需要皇上调动大军配合。”李岩意有所指的说道,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办法,竟然需要调动大军配合,够令人吃惊的。
“爱卿是说,蒙古草原!”朱慈踉神情中闪过一丝锐色,一口道出了李岩的办法。
的确,要说天下最多牛马的当属蒙古草原,蒙古牧民旗下最多牛马。
说道这个,朱慈踉顿时想起了几个月前收复辽东满洲等地,已经灭亡科尔沁蒙古等所得到的不仅有战马,还有上百万的牛羊,其中就有三十万头牛。
二十万头牛虽然看似很多,但相对于庞大的北方而言,确实大大的不够,而要解决,唯有再度从蒙古草原索要。
“是的,皇上!”李岩一惊,想不到他才一开口,皇上便知道了首尾,看来皇上跟他想的一样。
“臣料想,蒙古人不会怪怪交出牛马,所以请皇上下旨调派军驻扎在长城边缘进行威慑!”李岩一脸肃然的道。
“准奏!”朱慈踉点了点头道。
当日,朱慈烺便拟了一道圣旨发往蒙古草原,责令蒙古各部凑足百万头牛送入关内,同时,为了震慑蒙古,朱慈踉还命令留守蒙古的应龙军第一军和第七军等七万大军在蒙古草原展开大规模枪炮演习,同时下旨留守大同的四万大军跨过长城,在临近长城的蒙古草原驻扎。
十一万大军的震慑,蒙古各部收到朱慈踉圣旨的时候,虽然怒,但科尔沁和察哈尔前车之鉴,倒也没有人真敢反抗,各部无奈凑足百万头牛马送入关内。
有了蒙古人送来的百万匹牛马,加上原本就有的三十万头牛,朱慈踉再次下旨,凡是迁移北方的,每三户可分得一头耕牛,又从原先的免税三年增加到了五年。
五年免税,还有耕牛发放,再一次引诱了更多的百姓迁移北方。
长江南岸,再一次汇聚了黑压压的百姓,这一场大规模迁移将支持数月,届时北方和南方人口基本平衡,各地经济民生渐渐恢复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