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
重返1977[港娱] 作者:绿稚
分卷阅读72
。
缘由不过是提出改革开放的邓领导人,冷静而睿智,不仅重视经济事业的复兴,更加提前将目光放在了文艺事业上。(注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香港的文化弱就弱在,没有根基。纵观香港的电影,几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谈及了“寻根”这种事。它不像台湾电影,后期寻根文化和乡愁隔着一腔海峡蓬勃地喷涌而出。香港如同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游子养育出的电影人,也缺乏对于一些国家大义的思量。香港电影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在情/色与暴力之上,这是一个由商业养活的地方,电影也是。香港电影人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商业效果,而非文化影响。
然而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最为惊人,文化入侵更是后世不断被人提及的问题。
现在,一个《香港杂刊》想要进入内地,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一次都需要审核,绝不允许有一星半点涉及到分裂国家民族的东西。
让内地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香港电影,不失为以后的事业做出的一种很好的铺垫。所以上面点头同意了,所以陈敏娇他们成为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是这螃蟹得小心吃,陈敏娇当然心里有数,有她在,有元何青主管着,《电影杂刊》就绝不会有走向歪路的一天。
这是他们给予港澳事务办事所的诺言。
尽管如此,但陈敏娇和元何青还是在内陆跑了好些日子。内地就是这点麻烦,办一些事,总是要度过好些个弯弯绕绕,解决许多流程,折腾来折腾去,才能够搞定获得最终结果。
杜风听完颇有些感慨。
“只希望这一步,没有走错。”
“作为交换,《电影杂刊》必须定期在刊物中发布同内地相关的影视讯息。”陈敏娇提起这事。内地□□把内地电影的一手独家新闻交给了天娇,为的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效应。大家互惠互利,钱不是重头事,别的才是。
他们下了车,杜风为陈敏娇拉开车门。
“之前元生不是失败?”
元何青早就动过进内地采访的念头,但是总是被拒之门外。非内地记者是不具备采访资格的。
陈敏娇说了声谢谢,跟着杜风领着元何青往大厦里走,三人在电梯口驻足等待。
“《华夏电影》的主播找人拨下了这个许可。”陈敏娇拍了拍元何青的肩膀,“现在我们元生啊,可是香港第一人啰。”
叮咚。门缓缓打开。
元何青不住地扶着眼镜,对于陈敏娇的夸奖有些害羞。但他同样是喜悦的,作为一个电影的狂热爱好者,能够有次殊荣,实在是幸事。
杜风定下的位置靠窗,他打了个响指,有人上菜。楼下,港湾两岸都是激动倒数的人们,楼上,三人举杯畅饮。
“敬1978。”杜风翘着腿说。
“敬改革开放。”陈敏娇撑着下巴,她望了眼窗外,好似可以望到深圳和广州,又好似看到一条巨龙,在一片废墟上慢慢苏醒。
“三。”
“二。”
“一!”
酒杯碰在一起,是1979到来的声音。
作者有话要说: 注1:瞎编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1979年才有杂志可以进入内地,比如逃港者列孚创办的电影杂志。这里在平行世界在时间上有所提前,请勿深究。
注2:这个平行世界的娱乐界全洗盘靠我虚构,但是政治军事什么的还是保有一份尊敬叭。这里没有过分虚构,邓爷爷的确是在电影事业上给予了当时的中国非常大的助力,力排众议推动了好几部电影在全国的公开上映。
第49章
四十九
1979年的开头, 天娇又陷入了紧张又繁忙的阶段。
杂志方面,《每日港影》和《电影杂刊》维持稳定步伐缓慢发展着, 后者更是一直在筹备着进入内地市场改版的计划。《电影杂刊》将会单独分出一个栏目用来阐述和内地影业相关的资讯,也和大家分享在内地各大制片厂采访得到的结果。
电影方面,天娇在1978年全年赚的的票房和院线分红已算得上高昂, 但这样的利润在陈敏娇做主买下几台拍摄机器后又瞬间被削减了许多。
现在的香港,大多数人拍电影靠的就是租赁器材, 而非像后世一般, 艾丽莎人手一部。
陈敏娇提出购买摄影器材时引起了一些争论,以郭飞敬为首的导演觉得这样做有些浪费金钱,但作为设备科管理人员欧阳攀却是十分赞同。欧阳攀是杜风不知从哪儿挖来的设备高手,对于目前全球的影视行业器材发展状况都有所了解。以他的观点来看, 拍电影本来就是一个烧钱的工作。租赁当然划算, 但是对于天娇这种有极高的远见和发展空间的公司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摄影器材也并不算是浪费。
在非本公司人员使用拍摄器材的时段,还可以将器材再次租借给别人。
陈敏娇更是补充, 从他人处租借器材固然是好的, 但是万一从中出现一些问题,反而是得不偿失。
她清楚一套器材的价值,但是更加清楚一套器材将会在以后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1979年, 香港的器材租赁业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世界十大摄影机生产商有三大都来自德意志, 然而这一年不知为何,在香港开设代理商供应租赁的这三大德国公司都被人叫了停。就此,日本摄影器材在这一轮风波中于香港电影界崛起。然而过渡阶段里, 有许多电影都因此而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受到了影响。
陈敏娇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才提出了这个议案。但是她显然不能把理由直接告诉别人。
一番争论之下,杜风咬牙,敲桌同意了陈敏娇的提议。
在他的授意之下,欧阳攀和陈敏娇共同前往了德国购买器材。香港虽然有电影器材的代理商,但是这些代理商全部都只租不卖,更是没有权限能够将自己库房里的器材售卖出去。陈敏娇和欧阳攀只能去德国。
卡尔蔡司,徕卡,施耐德。
这三大品牌从德国开始,却没有止步德国,而是美名享誉世界。这时候,佳能还在研发气泡喷墨打印机,索尼还在痛电视机作斗争,松下更是还没改名,依旧顶着national的名号。日本唯有一个尼康,以f系列称霸了135专业相机市场,却也依旧还没成功打入摄影行业。由此可见,这德国三大公司,几乎是独占鳌头,吞并了整个世界电影行业的部份利润。
在翻译和介绍人的引导下,陈敏娇与欧阳攀抵达了德国卡尔蔡司的库房。一听他们是要来购买摄影器材的,那主管亚德都惊讶了几分。再一听他们是华夏来的,亚德更是睁圆了眼。
分卷阅读72
分卷阅读72
。
缘由不过是提出改革开放的邓领导人,冷静而睿智,不仅重视经济事业的复兴,更加提前将目光放在了文艺事业上。(注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香港的文化弱就弱在,没有根基。纵观香港的电影,几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谈及了“寻根”这种事。它不像台湾电影,后期寻根文化和乡愁隔着一腔海峡蓬勃地喷涌而出。香港如同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游子养育出的电影人,也缺乏对于一些国家大义的思量。香港电影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在情/色与暴力之上,这是一个由商业养活的地方,电影也是。香港电影人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商业效果,而非文化影响。
然而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最为惊人,文化入侵更是后世不断被人提及的问题。
现在,一个《香港杂刊》想要进入内地,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一次都需要审核,绝不允许有一星半点涉及到分裂国家民族的东西。
让内地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香港电影,不失为以后的事业做出的一种很好的铺垫。所以上面点头同意了,所以陈敏娇他们成为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是这螃蟹得小心吃,陈敏娇当然心里有数,有她在,有元何青主管着,《电影杂刊》就绝不会有走向歪路的一天。
这是他们给予港澳事务办事所的诺言。
尽管如此,但陈敏娇和元何青还是在内陆跑了好些日子。内地就是这点麻烦,办一些事,总是要度过好些个弯弯绕绕,解决许多流程,折腾来折腾去,才能够搞定获得最终结果。
杜风听完颇有些感慨。
“只希望这一步,没有走错。”
“作为交换,《电影杂刊》必须定期在刊物中发布同内地相关的影视讯息。”陈敏娇提起这事。内地□□把内地电影的一手独家新闻交给了天娇,为的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效应。大家互惠互利,钱不是重头事,别的才是。
他们下了车,杜风为陈敏娇拉开车门。
“之前元生不是失败?”
元何青早就动过进内地采访的念头,但是总是被拒之门外。非内地记者是不具备采访资格的。
陈敏娇说了声谢谢,跟着杜风领着元何青往大厦里走,三人在电梯口驻足等待。
“《华夏电影》的主播找人拨下了这个许可。”陈敏娇拍了拍元何青的肩膀,“现在我们元生啊,可是香港第一人啰。”
叮咚。门缓缓打开。
元何青不住地扶着眼镜,对于陈敏娇的夸奖有些害羞。但他同样是喜悦的,作为一个电影的狂热爱好者,能够有次殊荣,实在是幸事。
杜风定下的位置靠窗,他打了个响指,有人上菜。楼下,港湾两岸都是激动倒数的人们,楼上,三人举杯畅饮。
“敬1978。”杜风翘着腿说。
“敬改革开放。”陈敏娇撑着下巴,她望了眼窗外,好似可以望到深圳和广州,又好似看到一条巨龙,在一片废墟上慢慢苏醒。
“三。”
“二。”
“一!”
酒杯碰在一起,是1979到来的声音。
作者有话要说: 注1:瞎编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1979年才有杂志可以进入内地,比如逃港者列孚创办的电影杂志。这里在平行世界在时间上有所提前,请勿深究。
注2:这个平行世界的娱乐界全洗盘靠我虚构,但是政治军事什么的还是保有一份尊敬叭。这里没有过分虚构,邓爷爷的确是在电影事业上给予了当时的中国非常大的助力,力排众议推动了好几部电影在全国的公开上映。
第49章
四十九
1979年的开头, 天娇又陷入了紧张又繁忙的阶段。
杂志方面,《每日港影》和《电影杂刊》维持稳定步伐缓慢发展着, 后者更是一直在筹备着进入内地市场改版的计划。《电影杂刊》将会单独分出一个栏目用来阐述和内地影业相关的资讯,也和大家分享在内地各大制片厂采访得到的结果。
电影方面,天娇在1978年全年赚的的票房和院线分红已算得上高昂, 但这样的利润在陈敏娇做主买下几台拍摄机器后又瞬间被削减了许多。
现在的香港,大多数人拍电影靠的就是租赁器材, 而非像后世一般, 艾丽莎人手一部。
陈敏娇提出购买摄影器材时引起了一些争论,以郭飞敬为首的导演觉得这样做有些浪费金钱,但作为设备科管理人员欧阳攀却是十分赞同。欧阳攀是杜风不知从哪儿挖来的设备高手,对于目前全球的影视行业器材发展状况都有所了解。以他的观点来看, 拍电影本来就是一个烧钱的工作。租赁当然划算, 但是对于天娇这种有极高的远见和发展空间的公司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摄影器材也并不算是浪费。
在非本公司人员使用拍摄器材的时段,还可以将器材再次租借给别人。
陈敏娇更是补充, 从他人处租借器材固然是好的, 但是万一从中出现一些问题,反而是得不偿失。
她清楚一套器材的价值,但是更加清楚一套器材将会在以后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1979年, 香港的器材租赁业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世界十大摄影机生产商有三大都来自德意志, 然而这一年不知为何,在香港开设代理商供应租赁的这三大德国公司都被人叫了停。就此,日本摄影器材在这一轮风波中于香港电影界崛起。然而过渡阶段里, 有许多电影都因此而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受到了影响。
陈敏娇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才提出了这个议案。但是她显然不能把理由直接告诉别人。
一番争论之下,杜风咬牙,敲桌同意了陈敏娇的提议。
在他的授意之下,欧阳攀和陈敏娇共同前往了德国购买器材。香港虽然有电影器材的代理商,但是这些代理商全部都只租不卖,更是没有权限能够将自己库房里的器材售卖出去。陈敏娇和欧阳攀只能去德国。
卡尔蔡司,徕卡,施耐德。
这三大品牌从德国开始,却没有止步德国,而是美名享誉世界。这时候,佳能还在研发气泡喷墨打印机,索尼还在痛电视机作斗争,松下更是还没改名,依旧顶着national的名号。日本唯有一个尼康,以f系列称霸了135专业相机市场,却也依旧还没成功打入摄影行业。由此可见,这德国三大公司,几乎是独占鳌头,吞并了整个世界电影行业的部份利润。
在翻译和介绍人的引导下,陈敏娇与欧阳攀抵达了德国卡尔蔡司的库房。一听他们是要来购买摄影器材的,那主管亚德都惊讶了几分。再一听他们是华夏来的,亚德更是睁圆了眼。
分卷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