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
重返1977[港娱] 作者:绿稚
分卷阅读34
完毕后会点鞭炮, 寓意“一炮而红”, 大卖更是被惊喜包装后放在桌子边, 暗示“票房大卖”。
整个组人员精简,总共算下来,也不过三十几人。
王惠玲和陈敏娇算得上是最为喊得出名号的存在了。
本来王惠玲的老豆一开始还不让自家女儿出来拍戏, 但是一听陈敏娇劝说了几分,就顺从地答应了。王惠玲要饰演的角色是陈敏娇为她量身打造的, 几乎没有任何演技要求, 只需要本色出演。一个有些小心思也有些傻楞的大妞。
郭飞敬本来也没有对俩位港姐的演技有多少期待, 想着到时候自己上场教戏调/教。
哪知道他从摄影机的监视器中看到的东西,完全地出乎了他的意料。其实这监视器也就是取景器,和后世拍摄中使用的小监是一个道理。至于大监, 还没有诞生。
他们现在拍摄的一场戏是陈敏娇饰演的少女初次继承家婆的事业后,第一次捉鬼,偶遇王惠玲所饰演的同学发生的情景。
化妆师是陈敏娇自己,由于灯光和胶片会吃妆,她可以画浓了些许。
其实演这种少女对于陈敏娇来说是有难度的,她现在早就过了那个心理年龄。但她在拍摄之前已经像过去当编剧时段所要做的人物小传一样,将这个角色的形象建立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想象着这个形象的演绎规律,再通过自己的行动表演将之外化,把人物形象模范出来,细致地拿捏分寸和有逻辑地进行设计。
简单来说,如果按照未来的三大表演流派来分,现在的陈敏娇使用的正是“表现派”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布莱希特的戏剧表演体系里分裂出来的,其实也算是是影评人们划分出的标准。
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强调“间离”和“陌生”,要求演员与角色有所距离。和表现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开。”梁建平按下摄影机的开机键。
“录音开。”被郭飞敬委托而来的同期录音老师也如是说到。
“第八场第一镜。”拿着老式场记版的人报出本场戏的次号与镜号,然后敲合场记板,现场发出一声巨大的“砰”音。
郭飞敬环顾四周,确认全场静音后,扯了一嗓子:“a!”
其实他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拍片模式,是陈敏娇提出来的。一开始郭飞敬还心有顾虑,但是奈何对方是给钱的,话不得不听,但是几场下来,郭飞敬瞬间就习惯并且对这种拍片模式感到有好感了。
在此前,没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会在拍摄前明确地提出“分镜表”这个概念。郭飞敬也是第一次听说,在陈敏娇的要求之下,他被迫和摄影梁建平商量了些许日子完成了分镜表的绘制和编写。
以往他们拍片,都是走到哪儿拍来。虽然说发挥空间极大,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误。比如后期剪辑阶段素材的缺失会导致整个影片的故事叙述不明,或者多拍很多无用的镜头导致胶卷的浪费和冲洗成本的增加。
现在利用陈敏娇的办法,既可以毫无遗漏地按计划拍摄,也可以适当地有所调整和发挥,灵活而高效。
郭飞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把这种办法推广出去了。
但现在,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陈敏娇的表演所吸引了。
换上了一身香港中学的英式校服,陈敏娇整个人便透露出一股子同往日不同的青春风范来,配上恰当的妆发,就好似那香港街道路口刚刚走出来的中学生,花样年华,稚嫩而朝气蓬勃,却又犹疑地试探在成熟的边缘。淡蓝色的裙摆在跑动时分飞扬,笑靥如花。
第一次对上“鬼”时,陈敏娇便显现出了少女的倔强和坚持。隐忍着恐惧,颤抖着双手,想要从兜里掏出镇魂符来,却闹了笑话。
这是一部灵异轻喜剧,笑料便是从细节中诞生。
作为编剧的陈敏娇,更是在剧本写作阶段,就将这种笑料融于其中了。她把握住了所谓的“港式幽默”的命脉,着眼于本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利用对自我的轻嘲达到“苦中作乐”的效果。
伶牙俐齿,抖包袱也抖得连贯而轻松。
她演的游刃有余,衔接流畅,就连台词都完美合格。
郭飞敬喊卡。
陈敏娇立刻从角色中走出,看向导演,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我们再拍一条吧,这条保。”郭飞敬说。
陈敏娇略微皱眉,询问:“导演,是哪里不对?”
郭飞敬看着她,摆了摆手:“别担心,不是你的问题。”
“那个鬼!”郭飞敬生得跟个猴儿似的,但是发起脾气来却像个恐龙,嘴巴嗷嗷大张,好似马上就有口水要喷射而出。拿着扩音器,那滋味,无法言喻。整个剧组都被这种恐慌所支配。
郭飞敬眉毛拧成一团,训那个鬼的扮演人:“你是鬼,你是鬼。到底要我敲打你多少遍?不要看女角看到两眼痴呆,ok?”这下好了,急得英语都蹦跶出来了,“不该你作色相的时候,你就千万别给我搞癔症。”
扮鬼男汗颜,他的确失误了。现在听着导演的训话,也只好忍着守受着。
等看向陈敏娇的时候,郭飞敬就换了语气,温和了许多,他说:“阿娇啊,这条还是要再来一次。”
陈敏娇颔首接受,笑着说:“没问题的导演。”
郭飞敬把一切看在眼底。
他拍片这么些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对自己要求比导演要求都还要严格的演员。是的,演员。在此之前郭飞敬可以给陈敏娇许多定位,比如港姐,比如世人说的花瓶,比如商人,或者优秀的电影从业者。但是一旦当她出现在画面里时,她那股子属于演员的气质就毫无保留地被展现出来了。
就拿《捉鬼靓女》的制作需要来说,陈敏娇的表演完全够格了。
当然会存在着一些细微的表演痕迹,当你看到画面中的人的时候,你下意识知道这是一场表演。这是陈敏娇采用的表演手段带来的后果。演员和角色有距离,而观众和角色,也会产生一些距离。
陈敏娇的个人色彩太浓了,尽管她利用自己的办法将角色和自己融于一体。但是看到这个角色,你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会是她的名字,而非角色的名字。
这算是一种弊端,也不算。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巨星也是处于这样的阶段。
但陈敏娇不满意,她需要继续打磨。没有谁会一出手就十足老练。
只是对于现在的这个片子来说,这种表演水平已经足够了。
或者说,对于现在的整个香港行业水准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的香港影视圈浮躁不堪,为了追求利益几乎毫不考虑质量。许多演技全无但是生得一副皮囊的人都成为了“演员”。
若是在好莱坞,这种人只
分卷阅读34
分卷阅读34
完毕后会点鞭炮, 寓意“一炮而红”, 大卖更是被惊喜包装后放在桌子边, 暗示“票房大卖”。
整个组人员精简,总共算下来,也不过三十几人。
王惠玲和陈敏娇算得上是最为喊得出名号的存在了。
本来王惠玲的老豆一开始还不让自家女儿出来拍戏, 但是一听陈敏娇劝说了几分,就顺从地答应了。王惠玲要饰演的角色是陈敏娇为她量身打造的, 几乎没有任何演技要求, 只需要本色出演。一个有些小心思也有些傻楞的大妞。
郭飞敬本来也没有对俩位港姐的演技有多少期待, 想着到时候自己上场教戏调/教。
哪知道他从摄影机的监视器中看到的东西,完全地出乎了他的意料。其实这监视器也就是取景器,和后世拍摄中使用的小监是一个道理。至于大监, 还没有诞生。
他们现在拍摄的一场戏是陈敏娇饰演的少女初次继承家婆的事业后,第一次捉鬼,偶遇王惠玲所饰演的同学发生的情景。
化妆师是陈敏娇自己,由于灯光和胶片会吃妆,她可以画浓了些许。
其实演这种少女对于陈敏娇来说是有难度的,她现在早就过了那个心理年龄。但她在拍摄之前已经像过去当编剧时段所要做的人物小传一样,将这个角色的形象建立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想象着这个形象的演绎规律,再通过自己的行动表演将之外化,把人物形象模范出来,细致地拿捏分寸和有逻辑地进行设计。
简单来说,如果按照未来的三大表演流派来分,现在的陈敏娇使用的正是“表现派”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布莱希特的戏剧表演体系里分裂出来的,其实也算是是影评人们划分出的标准。
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强调“间离”和“陌生”,要求演员与角色有所距离。和表现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开。”梁建平按下摄影机的开机键。
“录音开。”被郭飞敬委托而来的同期录音老师也如是说到。
“第八场第一镜。”拿着老式场记版的人报出本场戏的次号与镜号,然后敲合场记板,现场发出一声巨大的“砰”音。
郭飞敬环顾四周,确认全场静音后,扯了一嗓子:“a!”
其实他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拍片模式,是陈敏娇提出来的。一开始郭飞敬还心有顾虑,但是奈何对方是给钱的,话不得不听,但是几场下来,郭飞敬瞬间就习惯并且对这种拍片模式感到有好感了。
在此前,没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会在拍摄前明确地提出“分镜表”这个概念。郭飞敬也是第一次听说,在陈敏娇的要求之下,他被迫和摄影梁建平商量了些许日子完成了分镜表的绘制和编写。
以往他们拍片,都是走到哪儿拍来。虽然说发挥空间极大,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误。比如后期剪辑阶段素材的缺失会导致整个影片的故事叙述不明,或者多拍很多无用的镜头导致胶卷的浪费和冲洗成本的增加。
现在利用陈敏娇的办法,既可以毫无遗漏地按计划拍摄,也可以适当地有所调整和发挥,灵活而高效。
郭飞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把这种办法推广出去了。
但现在,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陈敏娇的表演所吸引了。
换上了一身香港中学的英式校服,陈敏娇整个人便透露出一股子同往日不同的青春风范来,配上恰当的妆发,就好似那香港街道路口刚刚走出来的中学生,花样年华,稚嫩而朝气蓬勃,却又犹疑地试探在成熟的边缘。淡蓝色的裙摆在跑动时分飞扬,笑靥如花。
第一次对上“鬼”时,陈敏娇便显现出了少女的倔强和坚持。隐忍着恐惧,颤抖着双手,想要从兜里掏出镇魂符来,却闹了笑话。
这是一部灵异轻喜剧,笑料便是从细节中诞生。
作为编剧的陈敏娇,更是在剧本写作阶段,就将这种笑料融于其中了。她把握住了所谓的“港式幽默”的命脉,着眼于本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利用对自我的轻嘲达到“苦中作乐”的效果。
伶牙俐齿,抖包袱也抖得连贯而轻松。
她演的游刃有余,衔接流畅,就连台词都完美合格。
郭飞敬喊卡。
陈敏娇立刻从角色中走出,看向导演,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我们再拍一条吧,这条保。”郭飞敬说。
陈敏娇略微皱眉,询问:“导演,是哪里不对?”
郭飞敬看着她,摆了摆手:“别担心,不是你的问题。”
“那个鬼!”郭飞敬生得跟个猴儿似的,但是发起脾气来却像个恐龙,嘴巴嗷嗷大张,好似马上就有口水要喷射而出。拿着扩音器,那滋味,无法言喻。整个剧组都被这种恐慌所支配。
郭飞敬眉毛拧成一团,训那个鬼的扮演人:“你是鬼,你是鬼。到底要我敲打你多少遍?不要看女角看到两眼痴呆,ok?”这下好了,急得英语都蹦跶出来了,“不该你作色相的时候,你就千万别给我搞癔症。”
扮鬼男汗颜,他的确失误了。现在听着导演的训话,也只好忍着守受着。
等看向陈敏娇的时候,郭飞敬就换了语气,温和了许多,他说:“阿娇啊,这条还是要再来一次。”
陈敏娇颔首接受,笑着说:“没问题的导演。”
郭飞敬把一切看在眼底。
他拍片这么些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对自己要求比导演要求都还要严格的演员。是的,演员。在此之前郭飞敬可以给陈敏娇许多定位,比如港姐,比如世人说的花瓶,比如商人,或者优秀的电影从业者。但是一旦当她出现在画面里时,她那股子属于演员的气质就毫无保留地被展现出来了。
就拿《捉鬼靓女》的制作需要来说,陈敏娇的表演完全够格了。
当然会存在着一些细微的表演痕迹,当你看到画面中的人的时候,你下意识知道这是一场表演。这是陈敏娇采用的表演手段带来的后果。演员和角色有距离,而观众和角色,也会产生一些距离。
陈敏娇的个人色彩太浓了,尽管她利用自己的办法将角色和自己融于一体。但是看到这个角色,你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会是她的名字,而非角色的名字。
这算是一种弊端,也不算。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巨星也是处于这样的阶段。
但陈敏娇不满意,她需要继续打磨。没有谁会一出手就十足老练。
只是对于现在的这个片子来说,这种表演水平已经足够了。
或者说,对于现在的整个香港行业水准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的香港影视圈浮躁不堪,为了追求利益几乎毫不考虑质量。许多演技全无但是生得一副皮囊的人都成为了“演员”。
若是在好莱坞,这种人只
分卷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