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 作者:高月
第 324 章
“都督,监军大人请你过去。”
报信兵的声音在风中断断续续,喊声异常艰难。李清勒住军马,等待边令诚的马车上前。片刻,马车靠近。车帘拉起,露出一张黑瘦的脸庞。
“看样子要起风暴了,我记得附近有一处泉眼,还有一片胡柳林,不如咱们去避一避。“
此时已是初夏,正是风大沙狂的时候,李清抬眼向天边望去。只见东天黑云如墨,在正中间却是两团巨大的亮黄色云团,正上下翻滚,俨如沙妖降临,气势骇人。
再回头看军队,人人地眼中皆惶恐不安。队形仍然保持整齐,没有一个人脱离队伍,李清便对引导兵高声令道:“转道速去胡柳林暂避!”
队伍立刻转道向西驰去。约行了三里地,前面果然是一片胡柳林,面积不大,只有三、四十亩左右,附近的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显然,柳林中间有一潭泉水。
这时,风越来越强劲,李清回头望去,那块亮黄色地云团正快速向这边压来,这下李清看清楚了,竟是一团象山一样的沙尘暴,铺天盖地、遮蔽日月。
“都督,快!快进树林。”
段秀实将进树林,却见李清落后,他和荔非守瑜一起,一左一右,将李清挟进了树林,刚进树林,天立刻变得黑暗,眼前看不见物,昏黑一片,耳边畔是厉鬼般地怪啸,战马纷纷受惊,扬起前蹄‘唏溜溜!,乱叫,李清只觉整个人的身体都似要拔地飞天,他死死地抱住马脖子,在夺天地之威的沙尘暴面前,人的力量显得是那么渺小。
渐渐地,耳畔的啸声消失了,天空变得明亮,战马也安静下来,沙尘暴终于过去了,李清睁开了眼睛,整片柳林仿佛一蓬乱发,东歪西倒、绞成一团,地上是厚厚一层沙子,每个人的身上都是黄色,仿佛刚从沙坑里爬出来,大家在寻找自己的队伍,清点人数。
片刻,有军士过来禀报:“禀报都督,死了几匹马,两个弟兄受伤了,再有十几辆粮车毁了,其他就没什么大碍。”
“把东西收拾一下,受伤地弟兄好好安置了。”
李清向后挥了挥手,招呼大家道:“大家都在水潭边稍微歇息一下,不准污了水源。”
不需要吩咐,士兵们都自觉地保持水源的干净,只将随身的水袋灌满,却没有人去洗脸、洗手,沙漠里的水异常珍贵,没有人会随意破坏、浪费。
“侍郎,这边坐!”边令诚坐在一棵柳树下,拍拍身边的空位招呼李清道。
李清走过来坐下,看了看边令诚黑瘦的脸笑道:“边将军让人敬佩,别地公公在宫中歌舞升平、享受锦衣玉食,而边将军却长途跋涉,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皇上果然识人啊!”
一声‘将军,让边令诚心中感到异常舒贴,他是宦官,肉体的残缺使他比常人更加自卑,更渴望被人认可、被人尊重,既为监军,在安西,几乎每个人都对他恭敬有加,可他心中却高兴不起来,这种恭敬只是因为他是监军,恭敬的只是他地权力;而李清却和别人不同,他们是旧识,他在宫中被压得抬不起头时,李清帮过他,而现在也没有因为他的发达而过分讨好于他,一声平淡的边将军却比边大人、边监军更加让他感到诚恳和温暖。
他仰起头,目光中闪烁着淡淡的喜悦,“我在安西这几年已经习惯了,倒是侍郎也来安西,让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我也是!”
李清背靠着大树,凝视着在水潭边排队打水的士兵,感慨地道:“天宝三年,我从南诏归来,第一次见到边将军,那时你告诉我,希望有一天被派到外地去,已经五年过去了。可现在想来,仿佛还是昨天才发生的事。”
“这就叫光阴似箭。”
边令诚拍了拍李清的肩膀,叹息一声道:“你到安西来看似平调,其实是降职了,你知道吗?按理你应任河西节度使才对,真不知皇上是怎么想地,安西管的地方看似最大,但实际上在所有节度府中地位却很低,仅比北庭高一点,还落个副职。真是委屈你了。”
李清却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我倒不这样认为。有时后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在京城虽为户部侍郎。却很不踏实,有无数人盯着你、对你眼红,得万分小心,而且还随时随地会被调走降职,章仇相国已经贵为相国,却一夜间就被免职,这就叫朝不保夕。到边防上来却不同,没有人会关注你,因为是降职,往日的仇家也会将你渐渐淡忘,你可以重新整理自己思路,可以从容计划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思路清晰了,步调整齐了,怎么会没有重新走回朝廷的机会。边将军,你说这些可有道理?”
边令诚暗暗赞许,能将劣势化为优势,就凭他这些见识,此人前途不可限量,而且皇上虽将他贬到安西,却异常重视他,命自己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要注意他和高仙芝的相处,要随时报告,可见他来安西是有深意,难得他与自己有旧,这条关系,自己得将它抓牢了。
“侍郎胸襟宽广,边某十分佩服,我很想助你一臂之力,不知侍郎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尽管开口。”
说完,边令诚一脸期盼地望着李清,他很想卖他个人情,只盼他真的向自己开口。
边令诚的意思李清明白,事实上,边令诚也跟来疏勒便是他拉来的,监军原则上虽不干涉军队调遣布阵,但他却能影响主将地决策,这便是李清将他拉来的目地,希望通过他来改变高仙芝的决策。
李清沉吟片刻,方淡淡一笑,“说起来,我真有事情有求边将军,可又不想让边将军为难,实在难以启口。”
边令诚嘿嘿一笑,道:“侍郎就直说吧!若我办不到,我想侍郎也不会提了。”
李清叹了一口气,将手中地一根枯枝折成了三段,佯做沮丧道:“在我走之前,皇上曾找我去,告诉我本来准备将我升为工部尚书,可资历尚缺,无法将百官交代,于是便放我到外历练几年,现在对于我来说,立功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想请边将军和大帅说一说,这次攻打朅师国的功劳便让给我吧!”
“侍郎的意思是想亲自领兵?”边令诚略略有些诧异。
历史上攻打朅师国是高仙芝声望达到顶点的一次战役,和天宝六年的小勃津之战比起来,这次战役无论难度还是风险都差得很远,吐蕃军被阻于小勃津,而阿拔都军正在攻打耶路撒冷,大食无暇东顾,事实上,这就是大唐帝国出兵去教训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所以这一战高仙芝根本没必要亲自出马,派一个大将便足够,但他还是亲自出战,其目的就是想在李隆基面前捞取军功,这是他地一贯作风。
对于李清却不一样,他若能得到这一仗,并且打得漂亮,将极大地树立起他在安西军中的威望,就如同他现在在豆卢军中的威望一样,但李清不知道边令诚和高仙芝之间的内幕交易,所以在言词中他反反复复要给边令诚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他来安西只是想镀层金,然后回去升尚书。
这种错觉也同样要给高仙芝,只有这样,他对自己的防备之心才会降到最低。
“当年我也曾率豆卢军和吐蕃人打过几仗,自信还能带兵,我就怕高大帅多虑,所以才请边将军帮忙。”
既然李清已经明确将此事定性为请自己帮忙,那这个忙自然是要帮了,边令城笑着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过几天我回龟兹时,自会替你和高仙芝谈一谈,我想他应该会给我一个面子。”
这时队伍已经集合完毕,只等李清一声令下便可开拔,李清双手一撑,从地上站起,对亲兵道:“传我的命令,立刻出发,天黑前一定要赶到疏勒!”
‘呜~~!,低沉地号角声吹响,一行骑兵再次踏上征程,向疏勒镇进发而去。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国的决策
盛夏已经地降临了,七月初的长安如流火炙地,窒息得人都要喘不过气来,朱雀大街上往来的人并不多,只有须养家糊口的人才会在如此炎热的季节里出门,青石路滚烫得几乎要将人的脚熔化,只有一些马车飞驰而过,行人都沿着高大浓绿的大树下行走,形成了两条如觅食蚂蚁般的人流。
在崇业坊大门的对面,一个肩膀异常宽厚的西域胡人坐在一棵大树下,他并不惧怕炎热,但脸上的焦急之色却似乎比这七月的骄阳还要炽热几分,他便是吐火罗的使者沙密塔尔,他来长安已经一个多月,起初他寻了鸿胪寺,并递交了照会,鸿胪寺卿只告诉他,等皇上召见,可这一个多月过去了,皇上的影子都没看见,他又想起了当时李清给自己帖子,可以寻相国帮忙,可李林甫又去了洛阳公干,无奈之下只得等候,每日无所事事,在长安城里闲逛,昨晚他听说李林甫回来了,便一早赶到崇业坊的大门前拦截相国。
忽然,坊门前的行人纷纷向两边避让,一辆马车在百名侍卫的环护下使出了大门,沙密塔尔立刻站了起来,他看见马车上的旗帜写有‘相国,二字。
“李相国来了!”他掏出李清的名刺,飞快地迎着马车奔去。
李林甫一个月前去东都视察政务,确实是昨夜方回,自从李清离京后,他主动上书李隆基奏请杨国忠接替李清之职为太府寺卿,这是个劳碌的职位。不到半月,他又以杨国忠诸事难以分身为由,建议杨国忠不再兼任京兆尹一职,这一进一退,火候捏拿得异常巧妙,让人无懈可击,李隆基便同意了他之请,免去杨国忠京兆尹之职。
事情不大,却是一个风向标,那些原以为李林甫必倒的相国党人纷纷回头。在长安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地闹剧。
忽然马车缓了下来,前方的一阵喧闹打断了李林甫的思路。他脸一沉道:“什么事如此喧闹?”
侍卫长拿了一张名刺递了进来,“有一个胡人。自称是吐火罗的使者,拿一张原来户部李侍郎的名刺求见相国。”
“李清?”李林甫一阵疑惑,他知道李清的名刺素不轻易给人,这个胡人拿来,其中必有缘故,他沉吟一下便道:“带他过来!”
片刻,沙密塔尔被侍卫们带了过来。李林甫拉开车帘,瞥了他一眼,指着名刺冷冷道:“本相问你,这名刺你从哪里得来?”
沙密塔尔不敢抬头,躬身答道:“我奉叶护之命出使大唐,在沙州被吐蕃人伏击。多亏李侍郎相救......”
第 324 章
恋耽美
第 324 章
“都督,监军大人请你过去。”
报信兵的声音在风中断断续续,喊声异常艰难。李清勒住军马,等待边令诚的马车上前。片刻,马车靠近。车帘拉起,露出一张黑瘦的脸庞。
“看样子要起风暴了,我记得附近有一处泉眼,还有一片胡柳林,不如咱们去避一避。“
此时已是初夏,正是风大沙狂的时候,李清抬眼向天边望去。只见东天黑云如墨,在正中间却是两团巨大的亮黄色云团,正上下翻滚,俨如沙妖降临,气势骇人。
再回头看军队,人人地眼中皆惶恐不安。队形仍然保持整齐,没有一个人脱离队伍,李清便对引导兵高声令道:“转道速去胡柳林暂避!”
队伍立刻转道向西驰去。约行了三里地,前面果然是一片胡柳林,面积不大,只有三、四十亩左右,附近的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显然,柳林中间有一潭泉水。
这时,风越来越强劲,李清回头望去,那块亮黄色地云团正快速向这边压来,这下李清看清楚了,竟是一团象山一样的沙尘暴,铺天盖地、遮蔽日月。
“都督,快!快进树林。”
段秀实将进树林,却见李清落后,他和荔非守瑜一起,一左一右,将李清挟进了树林,刚进树林,天立刻变得黑暗,眼前看不见物,昏黑一片,耳边畔是厉鬼般地怪啸,战马纷纷受惊,扬起前蹄‘唏溜溜!,乱叫,李清只觉整个人的身体都似要拔地飞天,他死死地抱住马脖子,在夺天地之威的沙尘暴面前,人的力量显得是那么渺小。
渐渐地,耳畔的啸声消失了,天空变得明亮,战马也安静下来,沙尘暴终于过去了,李清睁开了眼睛,整片柳林仿佛一蓬乱发,东歪西倒、绞成一团,地上是厚厚一层沙子,每个人的身上都是黄色,仿佛刚从沙坑里爬出来,大家在寻找自己的队伍,清点人数。
片刻,有军士过来禀报:“禀报都督,死了几匹马,两个弟兄受伤了,再有十几辆粮车毁了,其他就没什么大碍。”
“把东西收拾一下,受伤地弟兄好好安置了。”
李清向后挥了挥手,招呼大家道:“大家都在水潭边稍微歇息一下,不准污了水源。”
不需要吩咐,士兵们都自觉地保持水源的干净,只将随身的水袋灌满,却没有人去洗脸、洗手,沙漠里的水异常珍贵,没有人会随意破坏、浪费。
“侍郎,这边坐!”边令诚坐在一棵柳树下,拍拍身边的空位招呼李清道。
李清走过来坐下,看了看边令诚黑瘦的脸笑道:“边将军让人敬佩,别地公公在宫中歌舞升平、享受锦衣玉食,而边将军却长途跋涉,和士兵们同甘共苦,皇上果然识人啊!”
一声‘将军,让边令诚心中感到异常舒贴,他是宦官,肉体的残缺使他比常人更加自卑,更渴望被人认可、被人尊重,既为监军,在安西,几乎每个人都对他恭敬有加,可他心中却高兴不起来,这种恭敬只是因为他是监军,恭敬的只是他地权力;而李清却和别人不同,他们是旧识,他在宫中被压得抬不起头时,李清帮过他,而现在也没有因为他的发达而过分讨好于他,一声平淡的边将军却比边大人、边监军更加让他感到诚恳和温暖。
他仰起头,目光中闪烁着淡淡的喜悦,“我在安西这几年已经习惯了,倒是侍郎也来安西,让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我也是!”
李清背靠着大树,凝视着在水潭边排队打水的士兵,感慨地道:“天宝三年,我从南诏归来,第一次见到边将军,那时你告诉我,希望有一天被派到外地去,已经五年过去了。可现在想来,仿佛还是昨天才发生的事。”
“这就叫光阴似箭。”
边令诚拍了拍李清的肩膀,叹息一声道:“你到安西来看似平调,其实是降职了,你知道吗?按理你应任河西节度使才对,真不知皇上是怎么想地,安西管的地方看似最大,但实际上在所有节度府中地位却很低,仅比北庭高一点,还落个副职。真是委屈你了。”
李清却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我倒不这样认为。有时后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在京城虽为户部侍郎。却很不踏实,有无数人盯着你、对你眼红,得万分小心,而且还随时随地会被调走降职,章仇相国已经贵为相国,却一夜间就被免职,这就叫朝不保夕。到边防上来却不同,没有人会关注你,因为是降职,往日的仇家也会将你渐渐淡忘,你可以重新整理自己思路,可以从容计划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思路清晰了,步调整齐了,怎么会没有重新走回朝廷的机会。边将军,你说这些可有道理?”
边令诚暗暗赞许,能将劣势化为优势,就凭他这些见识,此人前途不可限量,而且皇上虽将他贬到安西,却异常重视他,命自己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要注意他和高仙芝的相处,要随时报告,可见他来安西是有深意,难得他与自己有旧,这条关系,自己得将它抓牢了。
“侍郎胸襟宽广,边某十分佩服,我很想助你一臂之力,不知侍郎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尽管开口。”
说完,边令诚一脸期盼地望着李清,他很想卖他个人情,只盼他真的向自己开口。
边令诚的意思李清明白,事实上,边令诚也跟来疏勒便是他拉来的,监军原则上虽不干涉军队调遣布阵,但他却能影响主将地决策,这便是李清将他拉来的目地,希望通过他来改变高仙芝的决策。
李清沉吟片刻,方淡淡一笑,“说起来,我真有事情有求边将军,可又不想让边将军为难,实在难以启口。”
边令诚嘿嘿一笑,道:“侍郎就直说吧!若我办不到,我想侍郎也不会提了。”
李清叹了一口气,将手中地一根枯枝折成了三段,佯做沮丧道:“在我走之前,皇上曾找我去,告诉我本来准备将我升为工部尚书,可资历尚缺,无法将百官交代,于是便放我到外历练几年,现在对于我来说,立功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想请边将军和大帅说一说,这次攻打朅师国的功劳便让给我吧!”
“侍郎的意思是想亲自领兵?”边令诚略略有些诧异。
历史上攻打朅师国是高仙芝声望达到顶点的一次战役,和天宝六年的小勃津之战比起来,这次战役无论难度还是风险都差得很远,吐蕃军被阻于小勃津,而阿拔都军正在攻打耶路撒冷,大食无暇东顾,事实上,这就是大唐帝国出兵去教训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所以这一战高仙芝根本没必要亲自出马,派一个大将便足够,但他还是亲自出战,其目的就是想在李隆基面前捞取军功,这是他地一贯作风。
对于李清却不一样,他若能得到这一仗,并且打得漂亮,将极大地树立起他在安西军中的威望,就如同他现在在豆卢军中的威望一样,但李清不知道边令诚和高仙芝之间的内幕交易,所以在言词中他反反复复要给边令诚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他来安西只是想镀层金,然后回去升尚书。
这种错觉也同样要给高仙芝,只有这样,他对自己的防备之心才会降到最低。
“当年我也曾率豆卢军和吐蕃人打过几仗,自信还能带兵,我就怕高大帅多虑,所以才请边将军帮忙。”
既然李清已经明确将此事定性为请自己帮忙,那这个忙自然是要帮了,边令城笑着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过几天我回龟兹时,自会替你和高仙芝谈一谈,我想他应该会给我一个面子。”
这时队伍已经集合完毕,只等李清一声令下便可开拔,李清双手一撑,从地上站起,对亲兵道:“传我的命令,立刻出发,天黑前一定要赶到疏勒!”
‘呜~~!,低沉地号角声吹响,一行骑兵再次踏上征程,向疏勒镇进发而去。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国的决策
盛夏已经地降临了,七月初的长安如流火炙地,窒息得人都要喘不过气来,朱雀大街上往来的人并不多,只有须养家糊口的人才会在如此炎热的季节里出门,青石路滚烫得几乎要将人的脚熔化,只有一些马车飞驰而过,行人都沿着高大浓绿的大树下行走,形成了两条如觅食蚂蚁般的人流。
在崇业坊大门的对面,一个肩膀异常宽厚的西域胡人坐在一棵大树下,他并不惧怕炎热,但脸上的焦急之色却似乎比这七月的骄阳还要炽热几分,他便是吐火罗的使者沙密塔尔,他来长安已经一个多月,起初他寻了鸿胪寺,并递交了照会,鸿胪寺卿只告诉他,等皇上召见,可这一个多月过去了,皇上的影子都没看见,他又想起了当时李清给自己帖子,可以寻相国帮忙,可李林甫又去了洛阳公干,无奈之下只得等候,每日无所事事,在长安城里闲逛,昨晚他听说李林甫回来了,便一早赶到崇业坊的大门前拦截相国。
忽然,坊门前的行人纷纷向两边避让,一辆马车在百名侍卫的环护下使出了大门,沙密塔尔立刻站了起来,他看见马车上的旗帜写有‘相国,二字。
“李相国来了!”他掏出李清的名刺,飞快地迎着马车奔去。
李林甫一个月前去东都视察政务,确实是昨夜方回,自从李清离京后,他主动上书李隆基奏请杨国忠接替李清之职为太府寺卿,这是个劳碌的职位。不到半月,他又以杨国忠诸事难以分身为由,建议杨国忠不再兼任京兆尹一职,这一进一退,火候捏拿得异常巧妙,让人无懈可击,李隆基便同意了他之请,免去杨国忠京兆尹之职。
事情不大,却是一个风向标,那些原以为李林甫必倒的相国党人纷纷回头。在长安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地闹剧。
忽然马车缓了下来,前方的一阵喧闹打断了李林甫的思路。他脸一沉道:“什么事如此喧闹?”
侍卫长拿了一张名刺递了进来,“有一个胡人。自称是吐火罗的使者,拿一张原来户部李侍郎的名刺求见相国。”
“李清?”李林甫一阵疑惑,他知道李清的名刺素不轻易给人,这个胡人拿来,其中必有缘故,他沉吟一下便道:“带他过来!”
片刻,沙密塔尔被侍卫们带了过来。李林甫拉开车帘,瞥了他一眼,指着名刺冷冷道:“本相问你,这名刺你从哪里得来?”
沙密塔尔不敢抬头,躬身答道:“我奉叶护之命出使大唐,在沙州被吐蕃人伏击。多亏李侍郎相救......”
第 324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