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没有带官员前来,进得客厅时身边就带着一个京娘,她穿了一件翻领袍服戴着幞头,当然一看就知道是个女人。
“请陛下上坐。”三个汉子一起鞠躬做拜。
郭绍自然不应辞,便在坐北朝南的椅子上坐下,招呼刘仁瞻等人在下方入座。刘仁瞻道:“谢陛下赐坐。”
郭绍一坐下来,觉得刘仁瞻这里摆设实在很一般,甚至旁边的茶几边缘还有掉漆。刘仁瞻在世上也算一个人物了,当然他的这座院子是官府给安排的;但郭绍也去过大员如枢密使王朴家,同样是这样的感觉……郭绍以前以为官僚们家应该是十分考究的,但见识后才知道,事实上大部分官邸府还远如陈佳丽这等商贾讲究。陈佳丽家看起来是古朴,却是精心布置的,刻意为了一种气质。
这时京娘走到外面去了,然后没见奴仆马上献茶进来。郭绍想起起先出宫时京娘的话,在外不能乱吃东西。
他便不管京娘了,看着刘仁瞻回忆了一番寿州之战的情形,言语中多有一番惺惺相惜之意。
接着他又立刻注视着林仁肇,带着颇有欣赏的表情道:“采石之战,若是南唐国主用林将军为将,大周军能不能保住渡口尚且难说,可能会被迫向上游暂退,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可叹啊!”
林仁肇还比较稳得住,当下便说:“陛下过誉了。就算末将能左右采石之役,或许过程不一样,战事结果还是一样的。”
郭绍又道:“早在先帝第一次伐淮南时,在正谷遇林将军,便赞曰南唐国有这等武将,淮南不可速图也。林将军之才,我早有耳闻。”
旁边还有一个较为年轻的汉子是刘仁瞻的儿子刘崇,郭绍并未忽略他,当下便一脸恍然道:“当年我带兵围寿州,却被城中人马出城反攻,毁了许多攻城器械。带兵突袭的武将是刘将军?”
刘崇就没有刘仁瞻那么淡定了,甚至不如林仁肇,刘崇顿时一脸受宠若惊的激动模样,答道:“正是、正是末将!”
“我当年还是大周武将,就是因为那件事,被逼立了军令状才收场。”郭绍笑道,“刘将军能出其不意,又有勇气,勇猛可嘉。”
刘崇故作谦虚道:“下军令的是家父,末将只是带兵出城而已……”
郭绍很认真地点头,兴致勃勃的样子。这么一番寒暄,是为这次会面奠定好的气氛……他不会冷落每一个有资格见他的人,并且言行能让下面的人都有种被赏识的错觉;为官都希望多少被集权上位者赏识,郭绍这样做也不违背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技巧,便是让大家都感觉舒服一点。
他起初并不是这样的人,也不太懂官场规矩。但郭绍是个善于融会學习的人,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在古代见识后學到的;而且他不學表面的做派,只去领悟文武官僚们的道,将其融入自己的感悟里,以此来处事……于是现在郭绍常给臣子们的感觉,礼数很简洁随意,却又似乎很明白世故。
王朴曾拿古言来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郭绍本心里的梦想并未改变,但他逐渐意识到,现在他不再是个武夫、无法再只凭一腔热血来治国,在这个人治的国度,如果完全不去理解融合旧的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比如首先就拉拢不住人,也难以控制。
等到在场的三个武夫都真正感受到皇帝的诚意了。郭绍便不做痕迹把话题引向第二个事先准备的步骤。他转头看向刘仁瞻,没什么废话,径直问道:“朕欲得北汉,今日前来,实为专程请教刘公有何高见。”
刘仁瞻顿时欠身拜道:“老朽一个败军之将,不敢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
郭绍道:“刘公不必谦虚客套了。”
刘仁瞻的表情很严肃。专_制之下,中枢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参与大事决策的话语权也不是一般人具有;史彦超那厮可能对此没有真正懂,但刘仁瞻能在南唐国那种复杂的朝局下混得风生水起,肯定懂这东西。
现在刘仁瞻不知道东京朝廷究竟在做些什么,所以建议恐怕不好提。郭绍看重的也主要不是他说什么,而是让他明白:能在皇帝面前说,皇帝也愿意认真听。
但是很快的一番话让郭绍觉得很意外!刘仁瞻能在知情甚少的情况,居然说了很有用的话……
刘仁瞻沉吟片刻便道:“老朽不才,却是有两个拙见。先斗胆问陛下,北汉与南唐国孰强孰弱?”
“南唐国强。”郭绍毫不犹豫道。南唐国再怎么也具有江南大片地盘,拥兵数十万,北汉哪来的数十万兵马?如果有也没有粮食养活。
刘仁瞻又问:“那么,陛下觉得攻伐北汉与南唐国,孰难孰易?”
这下郭绍沉吟了好一会儿,才道:“还没打北汉,现在我也不敢确定难易。”
刘仁瞻道:“北汉国国力远逊南唐,可陛下取国之难,北汉却不输南唐,何故?昔日南唐国诸臣内斗激烈,很多拖后腿的人;但北汉国虽小而坚,内部较为牢固一心。且北汉国本有久经沙场的精兵,自当年高平之战后,再没有大战,如今有重镇为屏障、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故这个国家是虽小而坚,是块硬骨头。”
郭绍听得频频点头。
刘仁瞻看了他一眼,抱拳道:“老朽以为,用兵之前可因势导利,尽量让自家处于有利、让敌方处于不利。北汉国内部牢固,就应想办法离间之;他们以逸待劳,可以先让其疲劳之。”
“刘公言之有理。”郭绍一句发自内心的赞同。
其实郭绍的想法和刘仁瞻不谋而合,他也是在这么干。只不过刘仁瞻毕竟是经验丰富饱读兵书的老将,他能很清楚地阐述该怎么做;而郭绍只是靠分析和筛选策略。
郭绍又道:“刘公一席话,受益匪浅。”
刘仁瞻忙道:“不敢不敢。”
郭绍趁此时机,抓紧时间又推进话题,真诚地看着刘仁瞻:“感德军缺个有大才的大将,刘公是否愿意重新披挂,屈尊感德军主将?”
刘仁瞻微微一愣,脱口道:“据我所知,感德军是淮南降兵选编而成……”
“刘公可知剑南军主将高彦俦?他是蜀将,同样可以带蜀兵的。”郭绍微笑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也一向看不走眼,高彦俦并未辜负朕之信任。”
刘仁瞻听罢径直从椅子上起身,跪伏在地,另外两个人也跟着行规礼。刘仁瞻道:“陛下躬亲至寒舍,以礼相待,又对老臣不计前嫌、信任有加,老臣感陛下知遇之恩,愿舍此老骨,为陛下效死沙场。”
“刘公快快请起。”郭绍大笑道,“今日得刘公,此行足也!二位也平身罢,你们皆可归刘公麾下,为刘公效命,也为朝廷尽忠。”
“谢陛下恩。”
郭绍笑道:“改日刘公再到宫中见面详谈军机。”
他的心情非常好,得刘仁瞻不仅是得一个将才,还至少得了三万感德军将士的实力增强……感德军存在几年了,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差,周朝廷并没有真正得军心;一旦刘仁瞻出任感德军主将,郭绍预见得到这支人马会真正变得有用。
这时代的将士就是这个样子……淮南军在寿州孤城能抗住几十万周军围攻,同样那些人,收编为淮南军之后就成了一触即溃的杂军;因为人们很难对周朝廷派遣的武将建立信任。还有蜀国禁军,当初战斗力更差,但郭绍用了高彦俦后,就能在淮南抗住猛将林仁肇的冲击。
郭绍觉得,把有用的人、用到正确的地方,几个人就能影响几万人的表现。
他当即就看着刘仁瞻暗示道:“刘公不必着急,先好好带兵,我亲征之时定会重用。”
刘仁瞻道:“老臣唯遵陛下圣旨。”
郭绍看向林仁肇道:“林将军这回在刘公麾下,不会被穿小鞋的,哈哈!”几个人听罢有些尴尬地陪笑了几声。郭绍又对刘崇说:“上阵父子兵,刘将军追随令尊,期待如同往昔一般勇猛。”
刘崇一脸感激道:“末将愿效忠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郭绍满意地点头,心里琢磨:如此一来,感德军主将刘仁瞻、龙捷军主帅张光翰都是战阵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作为符昭序副将,至少不会在具体战役上出现什么低级失误。而符昭序虽然行军作战没看出有什么才能,却是一个比较谦逊沉稳的人;加上郭绍当面授过机宜,他只要心里有数,把握住战役的目标,控制进退就不会有啥问题。
郭绍清理了一下心里的人事部署,符昭序是个比较好相处、听得进别人话的人;刘仁瞻是个识大局的人;林仁肇在作战时比较执拗、刚愎自用,但恰恰刘仁瞻制得住他。
想了一通,郭绍渐渐安心了不少。
他当下又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尔等要尽量以大局为重。”
“请陛下上坐。”三个汉子一起鞠躬做拜。
郭绍自然不应辞,便在坐北朝南的椅子上坐下,招呼刘仁瞻等人在下方入座。刘仁瞻道:“谢陛下赐坐。”
郭绍一坐下来,觉得刘仁瞻这里摆设实在很一般,甚至旁边的茶几边缘还有掉漆。刘仁瞻在世上也算一个人物了,当然他的这座院子是官府给安排的;但郭绍也去过大员如枢密使王朴家,同样是这样的感觉……郭绍以前以为官僚们家应该是十分考究的,但见识后才知道,事实上大部分官邸府还远如陈佳丽这等商贾讲究。陈佳丽家看起来是古朴,却是精心布置的,刻意为了一种气质。
这时京娘走到外面去了,然后没见奴仆马上献茶进来。郭绍想起起先出宫时京娘的话,在外不能乱吃东西。
他便不管京娘了,看着刘仁瞻回忆了一番寿州之战的情形,言语中多有一番惺惺相惜之意。
接着他又立刻注视着林仁肇,带着颇有欣赏的表情道:“采石之战,若是南唐国主用林将军为将,大周军能不能保住渡口尚且难说,可能会被迫向上游暂退,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可叹啊!”
林仁肇还比较稳得住,当下便说:“陛下过誉了。就算末将能左右采石之役,或许过程不一样,战事结果还是一样的。”
郭绍又道:“早在先帝第一次伐淮南时,在正谷遇林将军,便赞曰南唐国有这等武将,淮南不可速图也。林将军之才,我早有耳闻。”
旁边还有一个较为年轻的汉子是刘仁瞻的儿子刘崇,郭绍并未忽略他,当下便一脸恍然道:“当年我带兵围寿州,却被城中人马出城反攻,毁了许多攻城器械。带兵突袭的武将是刘将军?”
刘崇就没有刘仁瞻那么淡定了,甚至不如林仁肇,刘崇顿时一脸受宠若惊的激动模样,答道:“正是、正是末将!”
“我当年还是大周武将,就是因为那件事,被逼立了军令状才收场。”郭绍笑道,“刘将军能出其不意,又有勇气,勇猛可嘉。”
刘崇故作谦虚道:“下军令的是家父,末将只是带兵出城而已……”
郭绍很认真地点头,兴致勃勃的样子。这么一番寒暄,是为这次会面奠定好的气氛……他不会冷落每一个有资格见他的人,并且言行能让下面的人都有种被赏识的错觉;为官都希望多少被集权上位者赏识,郭绍这样做也不违背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技巧,便是让大家都感觉舒服一点。
他起初并不是这样的人,也不太懂官场规矩。但郭绍是个善于融会學习的人,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在古代见识后學到的;而且他不學表面的做派,只去领悟文武官僚们的道,将其融入自己的感悟里,以此来处事……于是现在郭绍常给臣子们的感觉,礼数很简洁随意,却又似乎很明白世故。
王朴曾拿古言来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郭绍本心里的梦想并未改变,但他逐渐意识到,现在他不再是个武夫、无法再只凭一腔热血来治国,在这个人治的国度,如果完全不去理解融合旧的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比如首先就拉拢不住人,也难以控制。
等到在场的三个武夫都真正感受到皇帝的诚意了。郭绍便不做痕迹把话题引向第二个事先准备的步骤。他转头看向刘仁瞻,没什么废话,径直问道:“朕欲得北汉,今日前来,实为专程请教刘公有何高见。”
刘仁瞻顿时欠身拜道:“老朽一个败军之将,不敢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
郭绍道:“刘公不必谦虚客套了。”
刘仁瞻的表情很严肃。专_制之下,中枢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参与大事决策的话语权也不是一般人具有;史彦超那厮可能对此没有真正懂,但刘仁瞻能在南唐国那种复杂的朝局下混得风生水起,肯定懂这东西。
现在刘仁瞻不知道东京朝廷究竟在做些什么,所以建议恐怕不好提。郭绍看重的也主要不是他说什么,而是让他明白:能在皇帝面前说,皇帝也愿意认真听。
但是很快的一番话让郭绍觉得很意外!刘仁瞻能在知情甚少的情况,居然说了很有用的话……
刘仁瞻沉吟片刻便道:“老朽不才,却是有两个拙见。先斗胆问陛下,北汉与南唐国孰强孰弱?”
“南唐国强。”郭绍毫不犹豫道。南唐国再怎么也具有江南大片地盘,拥兵数十万,北汉哪来的数十万兵马?如果有也没有粮食养活。
刘仁瞻又问:“那么,陛下觉得攻伐北汉与南唐国,孰难孰易?”
这下郭绍沉吟了好一会儿,才道:“还没打北汉,现在我也不敢确定难易。”
刘仁瞻道:“北汉国国力远逊南唐,可陛下取国之难,北汉却不输南唐,何故?昔日南唐国诸臣内斗激烈,很多拖后腿的人;但北汉国虽小而坚,内部较为牢固一心。且北汉国本有久经沙场的精兵,自当年高平之战后,再没有大战,如今有重镇为屏障、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故这个国家是虽小而坚,是块硬骨头。”
郭绍听得频频点头。
刘仁瞻看了他一眼,抱拳道:“老朽以为,用兵之前可因势导利,尽量让自家处于有利、让敌方处于不利。北汉国内部牢固,就应想办法离间之;他们以逸待劳,可以先让其疲劳之。”
“刘公言之有理。”郭绍一句发自内心的赞同。
其实郭绍的想法和刘仁瞻不谋而合,他也是在这么干。只不过刘仁瞻毕竟是经验丰富饱读兵书的老将,他能很清楚地阐述该怎么做;而郭绍只是靠分析和筛选策略。
郭绍又道:“刘公一席话,受益匪浅。”
刘仁瞻忙道:“不敢不敢。”
郭绍趁此时机,抓紧时间又推进话题,真诚地看着刘仁瞻:“感德军缺个有大才的大将,刘公是否愿意重新披挂,屈尊感德军主将?”
刘仁瞻微微一愣,脱口道:“据我所知,感德军是淮南降兵选编而成……”
“刘公可知剑南军主将高彦俦?他是蜀将,同样可以带蜀兵的。”郭绍微笑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也一向看不走眼,高彦俦并未辜负朕之信任。”
刘仁瞻听罢径直从椅子上起身,跪伏在地,另外两个人也跟着行规礼。刘仁瞻道:“陛下躬亲至寒舍,以礼相待,又对老臣不计前嫌、信任有加,老臣感陛下知遇之恩,愿舍此老骨,为陛下效死沙场。”
“刘公快快请起。”郭绍大笑道,“今日得刘公,此行足也!二位也平身罢,你们皆可归刘公麾下,为刘公效命,也为朝廷尽忠。”
“谢陛下恩。”
郭绍笑道:“改日刘公再到宫中见面详谈军机。”
他的心情非常好,得刘仁瞻不仅是得一个将才,还至少得了三万感德军将士的实力增强……感德军存在几年了,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差,周朝廷并没有真正得军心;一旦刘仁瞻出任感德军主将,郭绍预见得到这支人马会真正变得有用。
这时代的将士就是这个样子……淮南军在寿州孤城能抗住几十万周军围攻,同样那些人,收编为淮南军之后就成了一触即溃的杂军;因为人们很难对周朝廷派遣的武将建立信任。还有蜀国禁军,当初战斗力更差,但郭绍用了高彦俦后,就能在淮南抗住猛将林仁肇的冲击。
郭绍觉得,把有用的人、用到正确的地方,几个人就能影响几万人的表现。
他当即就看着刘仁瞻暗示道:“刘公不必着急,先好好带兵,我亲征之时定会重用。”
刘仁瞻道:“老臣唯遵陛下圣旨。”
郭绍看向林仁肇道:“林将军这回在刘公麾下,不会被穿小鞋的,哈哈!”几个人听罢有些尴尬地陪笑了几声。郭绍又对刘崇说:“上阵父子兵,刘将军追随令尊,期待如同往昔一般勇猛。”
刘崇一脸感激道:“末将愿效忠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郭绍满意地点头,心里琢磨:如此一来,感德军主将刘仁瞻、龙捷军主帅张光翰都是战阵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作为符昭序副将,至少不会在具体战役上出现什么低级失误。而符昭序虽然行军作战没看出有什么才能,却是一个比较谦逊沉稳的人;加上郭绍当面授过机宜,他只要心里有数,把握住战役的目标,控制进退就不会有啥问题。
郭绍清理了一下心里的人事部署,符昭序是个比较好相处、听得进别人话的人;刘仁瞻是个识大局的人;林仁肇在作战时比较执拗、刚愎自用,但恰恰刘仁瞻制得住他。
想了一通,郭绍渐渐安心了不少。
他当下又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尔等要尽量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