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人就嫁羽林郎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111
被清理干净,朝堂上重新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所带来的余波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但更大的影响, 才刚刚露出端倪。
比如早朝时的气氛紧绷了许多, 而皇帝也开始驳回大臣们递上去的折子了。这看上去不是多大的事, 但所有官员在皇帝面前,都免不了收起从前的轻松, 变得越发小心谨慎。
三月,皇帝终于下了一道旨意, 如平地惊雷,瞬间席卷整个大魏。
因为去年江南水患之事, 江南不少百姓失去了家园和土地, 难以谋生。虽然朝廷针对这些情况, 给出了不少补偿,但总不可能坐吃山空。何况江南是天下粮仓, 在那些土地恢复过来之前,粮食产量会大量减少, 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正好赵瑾之在西南打了个打胜仗,元气大伤的土人重新归附大魏,同时愿意献上大片土地。只不过土人的开垦种植技术一直都比较令人忧心, 所以这篇土地大都是尚未经过开垦的荒地。朝廷拿到这片土地其实没有多少用处,想必只要置之不理,再过几年,土人又会重新悄悄把它们占回去。
可惜虞景不想如了这些土人的愿, 于是御笔一挥,决定将流离失所的江南百姓移民至西南,开拓新的土地。
这道旨意一出,不单朝堂,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魏都是一片哗然。
毕竟朝廷已经好些年没有类似的政令颁布。自从立国以来,大魏一直都发展得十分安稳,尤其是治文一朝四十多年,因为基本上都在打基础,老天爷也给面子,一直风调雨顺,所以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变动。
也正因此,百姓们才逐渐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安居乐业。朝廷对这样的发展十分满意,自然也不会想着要去改变。
所以现在骤然要进行这么大的变革,自然让所有人都不习惯。
可是如果要反对,又找不出理由。毕竟现在江南的部分百姓无法安身立命,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朝廷可以赈济一时,却不能永远都养着这些人,或者就算想养也养不起。所以必须要给这些人找一条出路,让他们自给自足。江南没有土地,搬迁到西南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甚至客观的评价,能够想出这个办法,虞景身为皇帝已经有些不可小觑的意思了。除非朝臣能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否则他们是无法否定这个提议的。
何况逆案之后,林海潮已经入狱,尚书阁现在说了算的人是首相崔绍和尚书右仆射赵定方。这两人一个忙着化解因为逆案而在皇帝心目中形成的糟糕印象,另一个则本来就站在皇帝这边,说不定这件事里还有他的主意。
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没有人会开口反对这件事。侍中李云石和中书令裴安国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说出来。
最多是提几句百姓安土重迁,恐怕不会愿意背井离乡。尤其是从富庶繁华的江南前往荒山野岭的西南。除此之外,地形和气候的不同,也可能给搬迁的百姓带来坏的影响,这一点不可不防。毕竟赵瑾之带去的羽林卫都是青壮男子,一样有人因为水土不服大病一场的。而军中至少还跟着军医,若百姓患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只怕会有性命之危。
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不过虞景表示,朝廷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到时候这些都会设法解决。
然后户部才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难的表示,现在国库里没有多少钱了,能否维持这一次的搬迁,还是未知之数。
去年冬天毕竟才打过一场仗,虽然赵瑾之只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但其间的耗费还是一笔巨额的数字。国库的存款和存粮几乎告罄。而皇帝的意思,明显是要善待这些迁移的民众。到时候就算不补贴他们,至少良种、耕牛等也需要官府提供。而在他们种出能吃的东西之前,必须要先由朝廷养活。此外,既然是去垦荒,最初的几年必定是免除赋税的。
这样算下来,户部的压力自然很大。
然而对这个说法,虞景嗤之以鼻,“逆案之后,查抄了不少官员,抄没的物资暂时还放着没动,就用来作为这一次搬迁的费用,可够?”他淡淡的道。
“够了够了。”户部尚书连忙答应。
虞景一笑,“朕想应该也是够的。”
户部尚书额头上的汗水都要冒出来了。他总觉得如果自己说一声不够,皇帝就会再多查抄几位官员的家产来补足。而他无法保证这其中没有自己。
户部尚书如此,其他领会到这一层意思的官员也同样忐忑起来。之前皇帝没有因为逆案而大肆行动的庆幸都消失了,这位陛下平日里看着不显,关键时刻下起手来,那可真是谁都招架不住。
几次廷议都无人反对,虞景便立刻责令尚书阁拟定出具体的条款,尽早将此事颁布下去。现在是三月,最好在六月之前完成整个搬迁过程。
西南的气候与京城截然不同,更加温暖湿热。尤其是土人们让出来的那一大片土地,更是临着海岸线。如此一来,气候只会更暖和,那里的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现在第一季肯定是赶不上了,但虞景希望百姓们安顿下来之后,能再种植一季作物,用以过冬。这样一来,朝廷这边的压力就会小得多。
听到他这样说,朝臣们都明白了,这件事皇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所以考虑得十分周详,面面俱到。
这位爷如今是越来越不好糊弄了。
江南的百姓们要搬迁,其实跟清薇的关系不大,倒是赵瑾之那边多少有些联系。毕竟众臣之中,只有他一个人去过西南,见过那片土人献上来的土地。所以不管是皇帝也好,其他部门也好,要了解这些,只能来找他问。幸而赵瑾之早有准备,这些问题都算不上什么,总算给出了还算让对方满意的答案。
这日午后,酒楼里过了最忙碌的时候,开始闲了下来,众人坐下来说话,不知怎么话题就转到了这上面。这店里有四个从江南逃难来的人——虽然姚老八和华氏各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倒的确都是江南人,而且在去年的大水之中损失惨重——如此自然免不了要说起朝廷的这项举措。
姚老八是赞同改变的,“不走就是个死,虽说西南是什么光景谁也不知道,但总比留在江南,活活憋死饿死要强。”若非怀着这样的想法,当初他也就不会选择离开江南了。只是没想到后来误打误撞的,就牵扯进了这么要命的一件事里。若不是清薇,他没被饿死,倒可能被自己害死。
赵二道,“说得倒是轻巧,咱们这样的也就罢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走到哪里都能活得下去。那些拖家带口的,老人孩子能不能熬到西南都不好说。这要怎么去?”
华氏也说,
分卷阅读111
分卷阅读111
被清理干净,朝堂上重新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所带来的余波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但更大的影响, 才刚刚露出端倪。
比如早朝时的气氛紧绷了许多, 而皇帝也开始驳回大臣们递上去的折子了。这看上去不是多大的事, 但所有官员在皇帝面前,都免不了收起从前的轻松, 变得越发小心谨慎。
三月,皇帝终于下了一道旨意, 如平地惊雷,瞬间席卷整个大魏。
因为去年江南水患之事, 江南不少百姓失去了家园和土地, 难以谋生。虽然朝廷针对这些情况, 给出了不少补偿,但总不可能坐吃山空。何况江南是天下粮仓, 在那些土地恢复过来之前,粮食产量会大量减少, 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正好赵瑾之在西南打了个打胜仗,元气大伤的土人重新归附大魏,同时愿意献上大片土地。只不过土人的开垦种植技术一直都比较令人忧心, 所以这篇土地大都是尚未经过开垦的荒地。朝廷拿到这片土地其实没有多少用处,想必只要置之不理,再过几年,土人又会重新悄悄把它们占回去。
可惜虞景不想如了这些土人的愿, 于是御笔一挥,决定将流离失所的江南百姓移民至西南,开拓新的土地。
这道旨意一出,不单朝堂,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魏都是一片哗然。
毕竟朝廷已经好些年没有类似的政令颁布。自从立国以来,大魏一直都发展得十分安稳,尤其是治文一朝四十多年,因为基本上都在打基础,老天爷也给面子,一直风调雨顺,所以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变动。
也正因此,百姓们才逐渐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安居乐业。朝廷对这样的发展十分满意,自然也不会想着要去改变。
所以现在骤然要进行这么大的变革,自然让所有人都不习惯。
可是如果要反对,又找不出理由。毕竟现在江南的部分百姓无法安身立命,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朝廷可以赈济一时,却不能永远都养着这些人,或者就算想养也养不起。所以必须要给这些人找一条出路,让他们自给自足。江南没有土地,搬迁到西南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甚至客观的评价,能够想出这个办法,虞景身为皇帝已经有些不可小觑的意思了。除非朝臣能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否则他们是无法否定这个提议的。
何况逆案之后,林海潮已经入狱,尚书阁现在说了算的人是首相崔绍和尚书右仆射赵定方。这两人一个忙着化解因为逆案而在皇帝心目中形成的糟糕印象,另一个则本来就站在皇帝这边,说不定这件事里还有他的主意。
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没有人会开口反对这件事。侍中李云石和中书令裴安国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说出来。
最多是提几句百姓安土重迁,恐怕不会愿意背井离乡。尤其是从富庶繁华的江南前往荒山野岭的西南。除此之外,地形和气候的不同,也可能给搬迁的百姓带来坏的影响,这一点不可不防。毕竟赵瑾之带去的羽林卫都是青壮男子,一样有人因为水土不服大病一场的。而军中至少还跟着军医,若百姓患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只怕会有性命之危。
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不过虞景表示,朝廷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到时候这些都会设法解决。
然后户部才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难的表示,现在国库里没有多少钱了,能否维持这一次的搬迁,还是未知之数。
去年冬天毕竟才打过一场仗,虽然赵瑾之只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但其间的耗费还是一笔巨额的数字。国库的存款和存粮几乎告罄。而皇帝的意思,明显是要善待这些迁移的民众。到时候就算不补贴他们,至少良种、耕牛等也需要官府提供。而在他们种出能吃的东西之前,必须要先由朝廷养活。此外,既然是去垦荒,最初的几年必定是免除赋税的。
这样算下来,户部的压力自然很大。
然而对这个说法,虞景嗤之以鼻,“逆案之后,查抄了不少官员,抄没的物资暂时还放着没动,就用来作为这一次搬迁的费用,可够?”他淡淡的道。
“够了够了。”户部尚书连忙答应。
虞景一笑,“朕想应该也是够的。”
户部尚书额头上的汗水都要冒出来了。他总觉得如果自己说一声不够,皇帝就会再多查抄几位官员的家产来补足。而他无法保证这其中没有自己。
户部尚书如此,其他领会到这一层意思的官员也同样忐忑起来。之前皇帝没有因为逆案而大肆行动的庆幸都消失了,这位陛下平日里看着不显,关键时刻下起手来,那可真是谁都招架不住。
几次廷议都无人反对,虞景便立刻责令尚书阁拟定出具体的条款,尽早将此事颁布下去。现在是三月,最好在六月之前完成整个搬迁过程。
西南的气候与京城截然不同,更加温暖湿热。尤其是土人们让出来的那一大片土地,更是临着海岸线。如此一来,气候只会更暖和,那里的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现在第一季肯定是赶不上了,但虞景希望百姓们安顿下来之后,能再种植一季作物,用以过冬。这样一来,朝廷这边的压力就会小得多。
听到他这样说,朝臣们都明白了,这件事皇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所以考虑得十分周详,面面俱到。
这位爷如今是越来越不好糊弄了。
江南的百姓们要搬迁,其实跟清薇的关系不大,倒是赵瑾之那边多少有些联系。毕竟众臣之中,只有他一个人去过西南,见过那片土人献上来的土地。所以不管是皇帝也好,其他部门也好,要了解这些,只能来找他问。幸而赵瑾之早有准备,这些问题都算不上什么,总算给出了还算让对方满意的答案。
这日午后,酒楼里过了最忙碌的时候,开始闲了下来,众人坐下来说话,不知怎么话题就转到了这上面。这店里有四个从江南逃难来的人——虽然姚老八和华氏各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倒的确都是江南人,而且在去年的大水之中损失惨重——如此自然免不了要说起朝廷的这项举措。
姚老八是赞同改变的,“不走就是个死,虽说西南是什么光景谁也不知道,但总比留在江南,活活憋死饿死要强。”若非怀着这样的想法,当初他也就不会选择离开江南了。只是没想到后来误打误撞的,就牵扯进了这么要命的一件事里。若不是清薇,他没被饿死,倒可能被自己害死。
赵二道,“说得倒是轻巧,咱们这样的也就罢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走到哪里都能活得下去。那些拖家带口的,老人孩子能不能熬到西南都不好说。这要怎么去?”
华氏也说,
分卷阅读111